1、检测试题(时间 :45 分钟 满分:100 分)编者选题表题号知识点易 中西学东渐 1、2 3、4、5新文化运动 6、7、8、9、10孙中山的民主追求 11、12、13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14、15 16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17、18综合 19 20、21、22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60 分)1.林文忠公政书卷 4 载:“中国所行于外国者,无一非利人之物况如茶叶大黄,外国所不可一日无也而外来之物,皆不过以供玩好,可有可无。既非中国要需,何难闭关绝市。 ”这反映了林则徐( )A.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B.已清醒地认识到中外的巨大差距C.仍以“ 天朝上国”
2、心态自居D.贬低外国以提高国人抗英的信心解析:C 林则徐虽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但 A 项不符合材料意思,排除;据材料,林则徐认为“中国所行于外国者”皆“ 利人之物”,而外来之物“皆不过 玩好,可有可无”, 这反映了林则徐仍以 “天朝上国”的心态自居 ,B 项错误,C 项正确;D 项与材料意思不吻合,排除。2.电视剧走向共和是一部非常出色的作品,它保存了大部分史实的同时,以自己的角度探求了不少问题,剧中李鸿章有一句台词说“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下列选项最符合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一代人所行之事的是( )A.最早在中国提出“师夷长技”B.主张“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最早在中国提出
3、进行政治改革D.“育人于学校,论政于议院”解析:B 根据题干材料“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一代人所行之事 ”,结合所学可知是指洋务运动,其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故 B 项正确;A 项是魏源的思想,不符合题意,可排除;C 项是早期维新派的主张,不符合题意,应排除;D 项是维新派的主张,不符合题意,应排除。3.1875 年,郭嵩焘奏称:“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可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 ”这一认识( )A.对洋务派思想有所突破B.是中体西用论的具体表述C.反映了顽固派的政治主张D.奠定
4、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解析:A 根据题干可知,郭嵩焘已经突破了洋务派“中体西用” 的思想,认识到只学习西方器物,不学制度是不行的,A 项正确。郭嵩焘比较赞赏西方以政教为本,以商贾为末,而他所说的“政教” 是指西方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或民主共和制,而非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排除 B。顽固派的主张是摒弃一切西学,与题干不符,排除 C。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是康有为奠定的,与题干不符,排除 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 A。4.从“晚清时期翻译西学书籍简表” 中可以看出 ,这一时期学习西学的趋势是( )18601899 年 19021904 年类别数量 比重 数量 比重哲学、社会科学123 种 22% 327
5、 种 61%自然科学162 种 29% 112 种 21%应用科学225 种 41% 56 种 11%A.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追求B.从全盘西化到中西结合C.从侧重科技到侧重人文D.从持续高涨到趋于停滞解析:C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自然科学、应用科学”都是属于科技方面的,比重在明显的减少,“哲学、社会科学” 都是人文科学,其比重是在明显的增加,所以,从表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学习西学的趋势是 C。5.梁启超游历美国时初闻托拉斯(垄断组织)后认为:“抑我国中天产之重要品,若丝若茶若皮货,其制造之重要品,若瓷器若织物,苟以托辣斯(即托拉斯)之法行之,安见不可以使欧美产业界瞠然变色也。 ”这
6、说明他( )A.反对托拉斯在中国大行其道B.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C.认为垄断不适用于中国现实D.积极探索救国的途径解析:D 从材料“苟以托辣斯 (即托拉斯) 之法行之,安见不可以使欧美产业界瞠然变色也”,可知他认为在中国实行托拉斯之法是可行的,A项错误;托拉斯是垄断组织的形式,与达尔文进化理论无关,B 项错误;材料中主张在中国实行托拉斯之法,增强民族工业实力,C 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发展垄断组织,抵抗外国经济侵略,探索救国途径,D 项正确。6.陈旭麓曾说:“ 辛亥革命之后的巨大希望,同民国初年的中国社会的黑暗产生了巨大的落差,巨大的落差就产生了巨大的浪潮,于是就有了新文化运动。 ”这表明新文
7、化运动的根本目的在于( )A.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B.揭露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C.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根基D.创造传播马克思主义条件解析:A 据“辛亥革命之后的巨大希望 ,同民国初年的中国社会的黑暗产生了巨大的落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主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民主共和名存实亡,由此新文化运动兴起,故本题答案选 A 项;B 项不是新文化运动的根本目的;C 项和 D 项是新文化运动的功绩和影响。7.陈独秀说:“ 盖伦理问题不解决,则政治学术,皆枝叶问题,纵一时舍旧谋新,而根本思想,未尝变更,不旋踵而仍复旧观者,此自然必然之事也。”由此可知, 陈独秀( )A.以民主科学作为反对尊孔复古的重要武器B.主
8、张政治革命、文学革命与伦理革命并重C.视破除儒学道德为新文化运动的首要目标D.冲破传统道德礼教的束缚,倡导女性解放解析:C 从“ 盖伦理问题不解决,则政治学术 ,皆枝叶问题” 可以看出陈独秀认为中国当时主要问题在于思想上,所以他认为新文化运动的首要对象就是封建思想文化,因此本题选择 C 项。材料没有体现民主科学的内容,A 项排除;B 选项错误,材料更注重的是伦理革命;D 选项与材料内容无关。8.1918 年,李大钊在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一文中提出:“东洋文明与西洋文明, 实为世界进步之机轴,正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李大钊对中西方文化的认识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新文化运动( )A.全盘否定传
9、统文化 B.盲目追求西方文化C.倡导多元文化观念 D.担忧西方文化冲击解析:C 材料中“ 正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 ”反映出倡导多元文化观念,C 项正确。9.有学者指出:“ 新文化运动关心的问题大都不是国家和民族的问题。他们关心的是人,因而常用的词汇也是吃人的礼教奴隶的国度非人的道德,他们努力创造的新文学也定位于 人的文学”。对这段话的最佳理解是( )A.新文化运动注重追求人的个性解放B.新文化运动有利于传统文化的普及C.新文化运动彻底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D.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奠定基础解析:A 材料中的学者指出新文化运动关心的突出问题是人,运动主要反对“吃人的礼教 ”“奴隶
10、的国度”“ 非人的道德”,在文学革命方面也要建立“人的文学 ”的新文学 ,可见此段话反映了新文化运动注重追求人的个性解放,A 项正确; B、C、D 三项均与材料信息无关,故排除。10.伧父在静的文明与动的文明中说:“新文化运动迎西学而弃传统譬有一人,其始以祖宗之产业,易他人之证券,既而所持证券忽失其价值,而祖宗之产业已不能回复矣。吾人精神界破产之情状,盖亦犹有生活的意义。 ”可见 ,作者主张( )A.全面认同传统文化 B.彻底批判儒家思想C.理性对待传统文化 D.大力吸收外来文化解析:C 材料反映了对新文化运动抛弃传统做法的批判即作者主张理性对待传统文化,C 项符合题意;理性对待传统文化并不是
11、全面认同传统文化,A 项可排除;作者是反对彻底批判儒家思想的,故 B 项也不符合材料的意思;作者并未主张大力吸收外来文化,故 D 项也不是材料的主旨,可排除。11.孙中山 1924 年演讲时说:“我们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所以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也就是共产主义,不过办法各有不同。 ”这里的 “民生主义”与“社会主义 ”的相同之处在于( )A.都能体现对资本主义的反思B.都主张彻底废除旧的土地所有制C.都提倡革命后土地完全公有D.都解决了夺取和建立政权的问题解析:A 根据对材料的理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者都主张平均,都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贫富差距的问题,A 项正确;“民生
12、主义” 没有提出彻底废除旧的土地所有制,B 项错误;“民生主义 ”没有提倡土地完全公有,C 项错误;民权主义解决了夺取和建立政权的问题,D 项错误。12.包括安徽的芜湖、阜阳等地在内,中国有近百座城市的道路用“民主、民族、民权、民生”等词来命名,这主要是为了纪念( )A.新中国在民主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成果B.三民主义在中国革命过程中的深远影响C.三民主义从根本上扭转了革命的走势D.辛亥革命在这些地区的直接斗争史实解析:B 从材料来看“民主、民族、民权、民生 ”等词显然是指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思想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道路
13、名称的命名表明三民主义影响深远。13.辛亥革命前,孙中山严厉批判义和团是“狂妄之举”, 但在 1924 年的演讲中,他除批判义和团运动的不足外,又称赞其“让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B.农民运动不断走向高涨C.民主革命的进一步发展 D.民族主义成为社会主流解析:C 辛亥革命前,孙中山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对义和团运动的“灭洋”不满;1924 年,随着民主革命的发展,孙中山对民主革命认识更加深入,认识到反帝反封建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因此他称赞义和团的反帝精神,C 项正确;A、B 两项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近代中国,社会主流是反侵略求
14、民主,D 项错误。14.一代风流人物的登场一文指出,1894 年,未来中国的主导者开始崛起,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孙中山等一大批政治新秀走上前台,他们因甲午战争改变了命运,更改变了人生态度和政治理念,中国历史则从此进入“快进” 模式。他们主导的 “快进”模式以( )A.美国的政治制度为蓝本 B.西方学说代替传统儒学C.资产阶级代议制为目标 D.实业救国为主要途径解析:C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孙中山等一大批政治新秀均在追求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均是以资产阶级代议制为政治目标的,所以C 符合题意;美国的政治制度为蓝本只适合孙中山,故 A 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康梁变法以孔子为改革先师,将传统儒学与
15、西学相结合,故B 项不符合题意,可排除;倡导实业救国的是张謇,D 项也可排除。15.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写出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三篇文章,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这一时期( )A.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逐渐探索出来B.毛泽东系统论述了中国革命的特点C.毛泽东思想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D.明确提出了农民是无产阶级同盟军解析:A 井冈山时期毛泽东探索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A 项正确;系统论述中国革命特点、形成完整的体系都是在抗战时期,时间不符,B、C 两项错误;明确提出农民是无产阶级同盟军是在国民大革命是时期,时间不符,D 项错误。1
16、6.1956 年 45 月,毛泽东先后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作的论十大关系报告中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 ”这表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A.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B.开始探索适合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C.已经找到一条适合中国自己的路线D.已经突破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束缚解析:B 材料“ 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一些缺点和错误 ”“当然更要引以为戒”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适合自己的
17、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故 B 项正确,C 项错误;A项是指邓小平理论;D 项说法错误,错在“突破” 。17.邓小平说:“ 我们的同志就是怕引来坏的东西,最担心的是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无论怎么样开放,公有制经济始终还是主体,得益处的大头是国家,是人民,不会是资本主义。 ”这一讲话应该出现于( )A.改革开放大幕拉开之际 B.浦东开发与开放之时C.“南方谈话”发表之后 D.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初解析:A 由材料中“怕引来坏的东西 ”“最担心的是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及所学知识可知在改革开放之初,国人对引进外国资本主义的东西持怀疑态度,A 项正确;B、C、D 三项均是在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此时我国改
18、革开放不存在“怕引来坏的东西” 的问题,B 、C、D 三项错误。18.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主编、英国学者麦克法夸尔说:“1949年是政权的更替,1979 年才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解放。从这个意义上讲,邓小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比毛泽东高。 ”作者的观点主要是立足于( )A.民主政治建设 B.思想大解放C.发展生产力 D.推进全球化发展解析:C A 项容易排除,新中国成立之始民主政治建设便得到了较快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确立;D 项也较容易排除,全球化和材料无直接联系;“1979 年”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的第一年,党和国家工作重心重新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19、,实行改革开放,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据此可知作者的观点主要是立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故排除 B,选C。19.20 世纪中国共产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两次飞跃,第一次是毛泽东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第二次是邓小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取得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这两次飞跃解决的核心问题是( )A.民族、民生 B.民权、民生C.民族、民权 D.富国、强国解析:A 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赢得了民族独立,建立了新中国;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改革开放的成功,经济腾飞使人民生活发生了
20、巨变,A 项符合题意。20.20 世纪 20 年代,列宁在苏俄提出“新经济政策”, 毛泽东开创“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30 年代 ,罗斯福在美国实施“新政”,90 年代,邓小平倡导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上信息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互相借鉴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C.这些历史巨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D.“实事求是” 这一人类智慧的意义是世界性的解析:D 据所学知识可知,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毛泽东开创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罗斯福新政和邓小平倡导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都坚持了一个共同的原则实事求是,故 D 项符合题意。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21、小题,每小题 20 分,共 40 分)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从晚明时期到清朝中期,约有 500 名耶稣会士来华,中国人从他们那里学到了大炮铸造法、历法、绘图、算术、天文、几何等西方文明,这为中国提供了使其自身现代化的机会。但这一缕微弱之光只在一小部分较进步的中国士大夫中隐约闪亮,中国的士大夫总体上对自己的文化遗产自负非凡,以至不承认常要吸收外来学识。与此同时,传教士也将汉学传回了欧洲,利玛窦翻译的孔子四书于 1687年在巴黎出版,1682 年耶稣会士向教皇呈现了 400 多部中国典籍译本,欧洲第一次领略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一些大思想家如歌德、伏尔泰、亚当斯密等成为中华文明的崇拜者
22、。欧洲上空弥漫着进步的气息。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材料二 19 世纪中期以来“西学东渐” 简表阶段 时期 “西学东渐” 简况第一阶段18401860 年一批爱国者从战争中惊醒,他们提倡“师夷”, 是对当时人们普遍存在的天朝大国心理的大胆挑战,但却是空谷足音,长久不为清廷所重视第二阶段18601895 年夷人的长技被提升为“西学”,并借助“ 体用”等中国传统哲学范畴,将中西学纳入统一体内,它进一步冲破了“夷夏大防”的藩篱,为人们大胆接受西学开辟了道路。以培养外语、军事、科技人才为目标的新式学堂增多,西式学堂逐渐被人们所接受续表阶段 时期 “西学东渐”简况第三阶段18951900 年维新派不仅将人们对西
23、学的认识,由“西艺”推进到了“西政”, 而且第一次打破了隆中抑西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为西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在思想上进一步开辟了道路。到 1897 年底,各地已建立以变法自强为宗旨的学会 33 个,新式学堂 17所,出版报刊 19 种。到1898 年,学会、学堂和报馆达 300 多个据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等整理(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和西方对待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不同态度及其影响。(8 分)(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国人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和认识的变化,并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原因。(12 分)解析:第(1) 问 ,第一小问中国态度及影响 ,根据材料一中“ 但这一缕微弱之光只在一小部分较进步的中国士大夫中隐约
24、闪亮,中国的士大夫总体上对自己的文化遗产自负非凡,以至不承认常要吸收外来学识”可知只有一小部分较进步的士大夫开始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但大多数士大夫仍满足于现有中国文化,不愿接纳西方文化,其影响是不利于中国的现代化。第二小问西方的态度及影响,根据材料一中西方传教士积极在西方宣传中国传统文化,一些大思想家也崇拜中华文明,可以看出当时西方积极学习中国的文化,其影响是有利于促进西方社会的发展。第(2) 问 ,第一小问态度变化,从材料一的基本排斥西学到材料二中逐渐接受西学可以得出答案;认识的变化依据材料二三个阶段可以看出由学习器物上升到学习制度;第二小问原因依据所学从政治、经济、文化、中外交流等角度分析
25、。答案:(1)中国态度 :有一小部分较进步的士大夫开始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但大多数士大夫仍满足于现有中国文化,不愿接纳西方文化。影响:使中国失去了现(近)代化的机会。西方态度:欣赏和学习中国文化。影响: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交流;推动了欧洲启蒙运动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8 分)(2)态度变化:从基本排斥西学到逐渐接受西学;认识变化: 由学习“ 器物”到学习“制度 ”。原因:列强侵华不断加剧,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救亡图存运动风起云涌;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民族工业持续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日益壮大,努力寻求民族资本主义独立发展的道路;世界联系逐步紧密,中外交流日益加强,西方文化不断传入。(12 分)22.民生问
26、题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三位伟人,都曾高度重视和关注民生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孙中山先生的一生,是为近代中国的民族独立、民主自由、民生幸福而无私奉献的一生,是为实现国家统一、振兴中华而殚精竭虑的一生。正是因为他对国家和人民作出了杰出贡献,孙中山先生始终在全中国人民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始终受到全中国人民由衷的景仰。胡锦涛孙中山诞辰 140 周年纪念大会讲话实录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如果不能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并首先使工人生活有所改善,并使一般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那我们就不能维持政权,我们就会站不住脚,我们就会要失败。毛泽东选集第 4 卷材料三 十二亿人口怎样实
27、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问题已经出来了,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分配的问题大得很。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已然出现。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少部分获得了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现问题。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 邓小平年谱(19751997)(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了实现“民生幸福”, 孙中山先生提出了什么主张?后来进行了怎样的 “创新”?(6 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毛泽东认为解决民生问题的重点和关键是什么?有何重要意义?(6 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
28、邓小平领导的改革有什么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6 分)(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从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有哪些共同追求?(2 分)解析:第(1) 问第一小问,在成立中国同盟会时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提出“平均地权 ”。第二小问有关 “创新”的答案要求回答的是新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的内容。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首先使工人生活有所改善,并使一般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可以得出重点是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中国共产党如果不能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可以得出关键是发展生产力。第三小问,根据材料二“ 那我们就不能维持政权,我们就会站不住脚,我们就会要
29、失败”可以得出意义是巩固新生的政权。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的内容可以看出特点是敢于创新,及时总结,不断深化。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4)问,根据三则材料,结合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内容可以看出三者都追求公平正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关注民生。答案:(1)主张 :平均地权。创新:增加节制资本 ,承认耕者有其田。(6 分)(2)重点 :改善人民的生活;关键:发展生产力。意义 :巩固了新生的政权。(6 分 )(3)特点 :敢于创新 ,及时总结 ,不断深化。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6 分)(4)追求 :追求公平正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关注民生。(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