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金版优课】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专题十一第六讲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word版含解析 (1).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425454 上传时间:2018-04-05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50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版优课】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专题十一第六讲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word版含解析 (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金版优课】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专题十一第六讲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word版含解析 (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金版优课】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专题十一第六讲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word版含解析 (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金版优课】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专题十一第六讲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word版含解析 (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金版优课】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专题十一第六讲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word版含解析 (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第六讲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基础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是指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主观倾向。作者的观点态度,可能直接表述,也可能间接表述;可能集中表述,也可能分散表述。作者的观点态度如果是隐含的,分析时就要依据文本,揣摩文中的隐含信息,推求作者所表达的意思,进而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作者的观点态度如果散见于文中不同位置,分析时就要把这些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查的角度和方式主要有:(1)直接评判文中观点。(2)给出作者观点,筛选依据。(3)另列材料,结合作者观点作分析。(4)另列材料,结合作者观点作推断。重难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有时是不明

2、显的,有时甚至是隐含的。这就需要我们分析材料、抓重点语句,来挖出文章背后的作者的观点态度。考法综述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要注意着眼于全文,不能只盯住局部。作者直接表述的观点,可从字面上看出来,分散在文中各个部分的观点,就需要综合与概括;二要注意把握关键句子,如起始句、结束句,文章的结论性语句等,把握这些句子,才能正确的分析概括。命题法 1 直接评判文中观点典例 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病 毒病毒不同于其他所有生物,它不是由细胞构成的。一个细胞中的结构要进行生命活动:进食、产生能量、生长、对环境的改变做出反应。但这一切病毒都没有。当它呆在细胞外时,它实际上是很小的、无生命的、懒惰

3、的颗粒。它进入细胞后,灾难就来了。所有的病毒都由两部分组成:核酸构成的核和包住核的一层蛋白质,在有些情况下是脂肪或类脂的包膜。蛋白质外衣或类脂包膜(如果有的话)使病毒依附上细胞膜然后病毒进入细胞。实际上这并不容易。病毒外衣的表面必须刚好依附在细胞膜的“接收器”的位置。即使在理想的条件下,病毒与合适的细胞的几千次撞击中,也只有一次能使它们正确地连接。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通常的病毒只对特定的细胞起作用。狂犬病和感冒则是最明显的例外,它们能感染的范围极广。一旦病毒依附上细胞,它有几种方法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在细胞膜上开一个小洞让它进去,有脂肪包膜的病毒能将它们的包膜与细胞膜融合而使它们进入细胞。当病毒

4、进入细胞。它就开始回复成它自己了。要理解它都干了些什么,我们必须更进一步了解它的核酸中心。核酸存在于每个活的细胞和病毒中。它们有两种基本种类DNA 和RNA。 DNA 构成基因组合。这意味着一个特定的 DNA 里储藏了构造和维持一种特定生物体的信息。DNA 是怎样决定生物的形式和功能的呢?它控制细胞和生物体制造蛋白质。不同的 DNA 产生不同的蛋白质,不同的蛋白质构成不同的生物体。RNA 是干什么的呢?RNA 在细胞中的主要功能是充当信息的传递者。它将信息从 DNA(在所有细胞的细胞核中)传递到合成蛋白质的地方(在细胞核外)。DNA 像模板一样造出正确的 RNA,RNA 又同样制造出正确的蛋白

5、质。病毒要么有 DNA,要么有 RNA,但不会两样都有。在病毒中,RNA 不是信息的传递者而是基因物质。病毒进入并强迫细胞制造出更多的病毒,必须有一些蛋白质和核酸的组合与细胞的类似。这种与正常分子成分惊人的相似性不是偶然的,它来自病毒对细胞或它的宿主长期的适应。实际上,自从地球上有生命以来,病毒和细胞就共同存在,共同进化。有一种曾经很流行的说法,认为病毒是在细胞之前出现的。这种说法现在看来不太好。一种更可信的可能性是说,病毒是在很久以前从它们的细胞中逃出来的基因物质。随着时间的变迁,这些“逃出来的基因”提高了独立的能力,能自我复制,在细胞中寄生成了病毒。对它们的宿主细胞越适应的病毒,危害性越小

6、。这就是病毒进化的形式。大部分的病毒感染完全没有危害,但那些进化得不完美的病毒引起的危害和痛苦则是巨大的。病毒有修复 4000 种人类混乱基因的特殊能力。把准确的基因附在经过处理没有感染性的病毒身上,使它进入有缺陷的细胞,这是修复这些细胞最好的方法。这种基因疗法还可能用来修复癌细胞的 DNA。(选自 在岩石上漂浮 ,有删改)从全文看,下列表述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 “病毒是在细胞之前出现的”这一说法是错误的,实际上病毒是在很久以前从它们的细胞中逃出来的基因物质。B病毒作为在很久以前从它们的细胞中逃出来的基因物质,一旦逃出就提高了独立的能力,能自我复制。C狂犬病和感冒病毒能感染的范围极广,

7、它们对所有的细胞都起感染作用,免疫系统对它们无能为力。D把准确的基因附在经过处理没有感染性的病毒身上,使它进入有缺陷的细胞的基因疗法,可能用来修复癌细胞的 DNA。答案 D解析 A 项,否定了 “病毒是在细胞之前出现 ”这一假设,不符合文意,文意只是说病毒从它们的细胞中选出来的可能性更大。B 项, “一旦逃出就提高了独立的能力,能自我复制”与原文“随着时间的变迁”不符。C 项,文中说“它们能感染的范围极广” ,但不能由此推出“它们对所有的细胞都起感染作用”,而且文中并没有讲免疫系统对它们无能为力。解题法 1 1常见命题(1)从全文看,下列表述符合(不符合) 作者观点的一项是。(2)下列对原文观

8、点的概括,正确(不正确) 的一项是。2整体把握,局部对比,突破辨析选项正误的瓶颈对论述类文本的考查,高考多采用选择题的形式。正确率不高和耗时很长,让考生心生畏惧。要解决这一难题,需要良好心态以及整体把握全文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学会使用对比法,从词语、逻辑关系、推断三方面仔细对比。此对比法不仅适用于“观点类试题” ,也适用于其它论述类题型。(1)比对词语(概念),看与原文中的词语在内涵与外延上是否一致。命题者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用“删” “漏” “改” “凑”等方式设误。第一层比对,就要找出选项删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比对的词语包括:指代词(

9、它,其等) ,看是否偷换概念。范围词(都,所有、人人等),看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的现象。程度词、时间词(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典例 1,A 项与原文第 段比对后发现,缺少“ 可能性”一词,可判定A 项错误。(2)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 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对比的重要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间什么关系(抓关联词)。第二步:比对分句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是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的情况。(3)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看所述结果(结论) 文中是否有依据。看原因或条件与结

10、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典例 1 中 B 项与第段原文比对后,发现少了条件“随着时间的变迁” 。以上三种对比方法,对于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尤其重要,若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一定能百发百中。命题法 2 给作者观点筛选依据典例 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腾笼换鸟”是几年前我国一些沿海地区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战略提出的区域经济战略。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经济形势变化,这一战略没有来得及全面实施。有人质疑“腾笼换鸟”脱离我国的优势,迟滞地区经济发展。近年,有关议论并未停止。对于“腾笼换鸟”的不同看法,实质上是对于是按照既有模式追求较高经济增长速度还是让经济转入新的增长

11、轨道而宁可牺牲一部分增长速度的不同看法,也就是对于如何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关系的不同看法。一般地讲,要兼顾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关键是怎么兼顾,怎么把握好时机。经济学界最近兴起的关于刘易斯拐点的讨论,有助于厘清对于“腾笼换鸟”的不同看法。刘易斯拐点是发展经济学的一个著名命题,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瑟 刘易斯提出。该理论认为,在二元经济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随着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将走向枯竭,出现一个从劳动力过剩转向劳动力短缺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就是刘易斯拐点。当然,所谓的劳动力短缺并不是绝对短缺,而是相对短缺,表现为劳动力成本大幅度上升,不

12、涨工资就招不到合适的员工。这个工资成本明显上升的时点就是刘易斯拐点。刘易斯拐点的存在,在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工业化的过程中都得到过验证。不过,对于人口众多的我国来说是否已经到了刘易斯拐点尚有争议,因为我国还有约 1 亿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到非农产业,劳动力并不缺乏。如果尚未到达刘易斯拐点,则仍然可以而且应该继续发挥低成本劳动力的优势,发展相关产业, “腾笼换鸟”似可缓行;如果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 “腾笼换鸟”则势在必行。这里的关键在于怎样理解刘易斯拐点。刘易斯拐点并非意味着劳动力绝对短缺,而是表现为工资大幅度上涨。虽然我国仍有约 1 亿农村富余劳动力,但随着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和农民收入增加,如果非

13、农产业不大幅度提高工资水平,农民就不愿背井离乡进城务工。而一旦工资大幅度上涨,显然就是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从近年一些沿海地区和内地同时出现“民工荒”和“涨薪潮”等现象看,应该说刘易斯拐点在我国已经到来。与南亚、东南亚一些国家相比,我国普通打工者的工资水平已经不再具有优势,甚至高于这些地区的许多国家。在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我国不再具有劳动力、资源、环境等比较优势的背景下,实施“腾笼换鸟” ,把传统制造业从成本不断提高的产业基地转移出去,再把对成本不太敏感的先进产业引进来,实现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是一种必然选择。这虽然在短期内有可能使某些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和财政税收等受到影响,但对长远发展是有利的。

14、因为如果现在不主动转型,未来被动改变将会带来更大的震荡。作者认为,在我国,实施“腾笼换鸟”势在必行,下列不属于这一观点的依据的一项是( )A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经济形势变化下,我国一些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国家转变经济发展大战略的需要。B近年,虽然我国仍有约 1 亿农村富余劳动力,但随着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和农民收入增加,一些沿海地区和内地出现了农民工短缺的现象。C随着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和农民收入增加,近年一些沿海地区和内地出现了只有非农产业工资水平大幅提高,农民才愿意进城务工的现象。D与南亚、东南亚一些国家相比,我国普通打工者的工资水平已经不再具有优势,甚至高于这些地区的许多国家。我国不再具有劳动

15、力、资源、环境等竞争优势。答案 A解析 根据原文第 4、5 段内容判断,B、C、D 三项表述正确。A 项,选项表述内容为“腾笼换鸟”战略提出的依据和不能实施的原因的杂糅,属于干扰项,表述不正确。解题法 2 答题步骤 依据观点寻依据 (1)整体阅读,感知原文。如典例 2 中的试题,中心观点已给出,只需要我们理清原文层次即可。(2)找到该题信息所在的段落或区域。典例 2 中四个选项中分布于全文各处,整体阅读有助于我们快速找到信息区域。(3)对该段落或区域内容要点进行概括与分析。(4)将选项中的相关信息与自己大脑中的这些概括与分析进行对照得出答案。命题法 3 另列材料,结合作者观点作分析典例 3 阅

16、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每个人都是有生有死的,但一个社会是可能不死的。 “社会”为什么能长久存在?因为有“文化” 。而文化是如何起作用的?是基于人的群体性。群体可以超越个体的局限。每个个体的人有生有死,但不同的人的生与死是有时间差的,生不同时,死不同刻,而不同时间生死的人,不同代际的人,会有共处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个体的人生经验、知识、感受、发现、发明等等,可以互相交流,互相传递,可以变成别人的东西,保存在别人那里。一个人的生命会逝去,但是他一生的知识积累,不一定随他的生命结束而消失,它们会传递给继续活着的人,可以传递给很多人。这种不断传递,就成为社会很多人共同的知识即文化,保存在很多人的头脑

17、中,形成一个不断增加的、动态的、分散的“信息库” ,这个信息库又反过来不断塑造着新的社会成员的态度和行为,这就是文化的传承。同时,由于各种信息载体(石刻、竹简、书本、磁带、光盘等)的存在,人们可以把知识记录下来,储存起来,留给后人,这样,即使一个社会真的消失了,一个文化中断了,但后来的社会,其他文明活着的人还可以从那些很久以前死去的人那里学习各种知识人和人可以跨越时间、空间的障碍,进行交流和学习,分享知识和经验。文化传承中,有很多这种跨越时间、空间继承的例子。比如我们今天经常说“西方文化来自古希腊罗马文明” ,实际上,尽管古希腊罗马本来就属于欧洲,但他们的很多文化成就,并不是通过他们自己生物性

18、的后人直接传到近代欧洲的,而是通过阿拉伯人“转手”的。因为在中世纪,欧洲本身的很多古典文化的东西中断了,而这些东西保存在阿拉伯人那里,后来“文艺复兴” ,欧洲人不是从自己的前辈手里,而是从阿拉伯人那里又“取回”了很多古希腊罗马人创造的知识。社会和文化可以使人“不朽” 。像唐朝的诗人李白,是一个具有有限生命的人,而他保存在各种文献中的诗和诗的风格,则是“文化” 。 “人”是会消失的,但“文化”保留下来了,社会长存,文化不死,创造文化的人也就“不朽”了。一个人创造的文化不仅能保留,还能传递,还能影响别人,能激发别人的灵感,实现“再创造” ,所以传统可以成为新文化生长的土壤。文化的传递,必须是一种历

19、史过程,所有文化都必须是积累的,没有积累,没有超越生死、时空的这种积累,文化就不可能存在。从“个人和群体”的角度理解文化, “文化”就是在“社会”这种群体形式下,把历史上众多个体的、有限的生命的经验积累起来,变成一种社会共有的精神、思想、知识财富,又以各种方式保存在今天一个个活着的个体的生活、思想、态度、行为中,成为一种超越个体的东西。当一个新的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时,这套文化传统已经存在了,这个新的生命体就直接生活在其中,接受这种由很多人在很长时间里逐步创造、积累的文化,所以文化具有历史性。文化的历史性是广义的,不仅具体的知识和技能是在历史长河中积累传承的,更深层、更抽象的很多东西,比如认识问

20、题的方法、思维方式、人生态度等,也同样是随文化传承的。进一步说,文化的传承,也同样包含了“社会”的传承。一个社会基本的结构,夫妻、父母、社区结构,都是文化的一部分,是先人传下来的,是晚辈向长辈、后人向前人学来的。学习、继承中不断有修正和创新,但只有在继承中才可能有创新。没有一个社会结构是完全凭空构建的,它总是要基于前一个社会结构,继承其中的某些要素,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东西。比如,即使像美国这样一个“人造”的国家,其社会结构也不是从美国建国时突然开始的,而是来自欧洲的移民从欧洲移植过去的,实际上是欧洲文化的延伸和变体。(选自费孝通文化的生与死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年,有删改)下面这段话说

21、明了文中什么观点?你是怎么理解的?1994 年,上海博物馆获得一批战国楚竹简,其内容涉及大量古籍,很多是以前未曾见过的。比如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中收录的恒先 ,是一篇完整的战国道家佚作,它的出现为道家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道家思想。答:_答案 文化可以借助各种信息载体,跨越时间、空间进行传承。包括恒先在内的这批古籍蕴含的思想中断两千多年后,通过竹简这一信息载体被我们现代人认识,实现了跨越时空的传承。(意思答对即可)解析 解答本题时,可具体分析所给材料,提取与文本相关的关键信息。如获得的是战国楚竹简,说明了第一段中文化可通过信息载体传递的观点;而从材料中的时间、地点等信

22、息可知,文化传承是可以跨越时间、空间的。解题法 3 结合新材料分析作者观点的步骤 (1)抓重要语句(总括句、段首句、承上启下句)总结出文章观点。典例 3 中如法炮制,很容易找出作者观点:文化是可以跨越时间、空间传承下去的,这种传承具有历史性。(2)细读所给材料,找出其中心内容。典例 3 的新材料可以用一句话总结:恒先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道家思想。(3)找出原文和新材料的共同点作答。典例 3 中的共同点为:文化传承、时间。命题法 4 另列材料,结合作者观点作推断典例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世界的青花瓷在历史长河的演变中,艺术作为人类智慧的璀璨结晶,不仅映照历史的风貌,也会引领未来的发展。

23、在四大古文明中唯一延续下来的中华文明,更是创造出无数令人称赞的艺术瑰宝。中华文明曾多次遭遇异域文明,相互间既有碰撞,更有融合。从大艺术史的角度观察,不同文明的碰撞和融合不仅可造成社会、经济运行结构上的变化,亦必激起艺术创新的波澜。以青花瓷为例,诸多学术研究和考古发掘均表明,它的创造和发展历程,深受伊斯兰文化因素的影响。从汉代开始,因商贸活动而兴起的丝绸之路断断续续地联系着中华文明与两河流域文明。唐代制作的三彩陶器中便拥有大批异域商队的形象。南宋时期,由于陆路丝绸之路通道被切断,海上开辟的贸易通道更加昌盛。据记载,海上贸易带来的收益至少占南宋经济收入的 20%,广州和泉州成为陶瓷出口的重要港口。

24、历史上这种基于经济需求而开展的贸易交流,为中国与伊斯兰世界之间的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1219 年开始的蒙古汗国第一次西征,亦间接地推动了两种文化的进一步交流。此间,伊斯兰文化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本土陶瓷制造业的发展潮流。璀璨的元代青花瓷得以崭露头角,正是受惠于对两种不同文明先进技艺的撷取。早在两宋时期,江西的景德镇在漫长的技术演变中便开创了瓷土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 ,伊斯兰世界受到宋瓷影响,也开始改良釉面和纹饰。在伊斯兰世界,钴料被大批量用于装饰。这种钴蓝不仅仅是基于审美和自然资源的差异,更包含了浓厚的宗教色彩。由于伊斯兰世界对于中国瓷器的需求,新的器型和纹饰日益被景德镇的工匠熟练掌握

25、,钴料也经由不同通道进入中国市场。这种青蓝色的颜料被称之为“苏麻离青” ,可能为波斯语“Samawi” 或“solaymn” 的音译。“二元配方”的优势之一是高温烧造提升胎体韧性,以便制作大器,加上钴蓝釉下彩的工艺,使得中国出产的瓷器在伊斯兰世界需求量大增,且颇受皇家器重。帖木儿帝国的统治者便拥有为数可观的中国瓷器。奥斯曼帝国的皇帝更是建立了独一无二的托普卡帕皇宫瓷器收藏。元代之后,青花工艺日渐成熟,器型纹饰渐渐融合,元曲故事和祥瑞图纹等开始出现于青花瓷之上,青花瓷成为世界文明融合的重要体现。今天,我们驻足青花瓷前,依然可以追寻当年文明交流的踪影:大盘、大碗等器型皆源于伊斯兰世界,又在中国瓷器

26、上发扬光大;以同心圆放射性展开的布局,用几何图形模仿金属器、玻璃器、染织、缠枝花卉,团花纹等多层次装饰绘画的技巧也和伊斯兰文明密不可分。中国在历史上曾经闭关自守,但是中国艺术却从不孤单。在文明的碰撞下,不同地区的艺术往往互融互鉴。正是就此意义而言,青花瓷艺术不仅是中国艺术的瑰宝,更是世界文明史的结晶。(选自人民日报)下列现象,不属于“在文明的碰撞下,不同地区的艺术往往互融互鉴”的一项( )A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小说,体现出西方魔幻现实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学的融合。B龙门石窟中卢舍那雕像造型具有浓烈的汉民族风格,反映了中华文明对佛教的影响。C现如今日本文字中仍然保留了大量汉字,表明日本文化深受中华

27、文明的影响。D为世界性运动会建造的体育馆“鸟巢”和“水立方 ”,蕴含了“天圆地方”的中国哲学思想。答案 C解析 题干考查 “在文明的碰撞下,不同地区的艺术往往互融互鉴” ,要注意是“艺术” “互融互鉴” ,而 C 项中“使用汉字 ”不属于艺术的互融互鉴。解题法 4 此类试题和典例 3 类似,由问答题变为了选择题,新材料由 1 个变为 4个,加大了阅读量,试题难度反而降低了。除了典例 3 的解题方法外,我们还可以拿原文中符合作者观点的事例与选项作类比,这样解题就容易许多。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新石器时代前期的母系氏族社会大概相对说来比较和平安定,其巫术礼仪、原始图腾及其图象化的符号形象也如

28、此。仰韶型和马家窑型的彩陶纹样,其特征恰好是这相对和平安定的社会氛围的反照。你看那各种形态的鱼,那奔驰的狗,那爬行的蜥蜴,那拙钝的鸟和蛙,特别是那陶盆里的人面含鱼的形象,它们虽明显具有巫术礼仪的图腾性质,具体含义已不可知,但从这些形象本身所直接传达出来的艺术风貌和审美意识,却可以清晰地使人感到:这里还没有沉重、恐怖、神秘和紧张,而是生动、活泼、纯朴和天真,是一派生气勃勃、健康成长的童年气派。仰韶彩陶的特点,是动物形象和动物纹样多,其中尤以鱼纹最普遍,有十余种。据闻一多说鱼 ,鱼在中国语言中具有生殖繁盛的祝福含义,但闻一多最早也只说到诗经 周易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把它进一步追溯到这些仰韶彩陶呢

29、?像仰韶期彩陶屡见的多种鱼纹和含鱼人面,它们的巫术礼仪含义是否就在对氏族子孙“瓜瓞绵绵长久不绝的祝福?社会在发展,陶器造型和纹样也在继续变化。和全世界各民族完全一致,占居新石器时代陶器纹饰走廊的,并非动物纹样,而是抽象的几何纹,即各式各样的曲线、直线、水纹、漩涡纹、三角形、锯齿纹种种。其实,仰韶、马家窑的某些几何纹样已比较清晰地表明,它们是由动物形象的写实而逐渐变为抽象化、符号化的。由再现(模拟)到表现(抽象化),由写实到符号化,这正是一个由内容到形式的积淀过程,也正是美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过程。即是说,在后世看来似乎只是“美观” “装饰”而并无具体含义和内容的抽象几何纹样,其实在当

30、年却是有着非常重要的内容和含义,即具有非常重要的原始巫术礼仪的图腾含义的。似乎是“纯”形式的几何纹样,原始人们的感受却远不只是均衡对称的形式快感,而具有复杂的观念、想象的意义在内。巫术礼仪的图腾形象逐渐简化和抽象化成为纯形式的几何图案(符号),它的原始图腾含义不但没有消失,并且由于几何纹饰经常比动物形象更多地布满器身,这种含义反而更加强了。可见,抽象几何纹饰并非某种形式美,而是抽象形式中有内容,感官感受中有观念,这正是美和审美在对象和主体两方面的共同特点。这个共同特点便是积淀:内容积淀为形式,想象、观念积淀为感受。(节选自李泽厚 美的历程 ,有删改)从全文来看,下列表述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