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步步高】(湖北专用)2014高考语文二轮 第二章文言文阅读 学案7如何解决翻译中句意不准、文意不通的问题.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424937 上传时间:2018-04-05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8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步步高】(湖北专用)2014高考语文二轮 第二章文言文阅读 学案7如何解决翻译中句意不准、文意不通的问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步步高】(湖北专用)2014高考语文二轮 第二章文言文阅读 学案7如何解决翻译中句意不准、文意不通的问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步步高】(湖北专用)2014高考语文二轮 第二章文言文阅读 学案7如何解决翻译中句意不准、文意不通的问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步步高】(湖北专用)2014高考语文二轮 第二章文言文阅读 学案7如何解决翻译中句意不准、文意不通的问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步步高】(湖北专用)2014高考语文二轮 第二章文言文阅读 学案7如何解决翻译中句意不准、文意不通的问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学案 7 如何解决翻译中句意不准、文意不通的问题学案略语 近几年,各省市高考文言语句翻译的评分标准悄然发生了变化,即不仅强调常规采分点(如重要词语、特殊句式 )的落实,更强调句意的准确、译文的通顺。也就是说,即便你把全部常规采分点都翻译到位了,而句意不正确、不准确,恐怕也很难得分,起码得不了满分。这就给考生的翻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翻译中句意不准、文意不通的情况有哪些?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如何解决?本学案就是要解决上述问题,做到“文意准顺、满分保证”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余靖,字安道,建州人。事仁宗,官至工部尚书。范文正以言事忤大臣,贬知饶州。谏官御史缄口避祸,无敢言者

2、。公独上书曰:“陛下亲政以来,三逐言事矣。若习以为常,不甚重惜,恐钳天下之口。 ”书既上,落职监筠州酒税。庆历四年,元昊请和,将加封册。而契丹以兵临境上,遣使言为中国讨贼,请毋与之和。朝廷患之,久议未决。公独谓中国厌兵久矣,此契丹所幸。一日使吾息兵养勇,非其利也,故用此扰我耳,是不可听。 (朱熹余靖传)(1) 若习以为常,不甚重惜,恐钳天下之口。译文:_答案 如果习以为常了,对所进的忠言不加重视珍惜,恐怕会封住天下人的嘴。得分点 “若” ,省略成分, “重惜” , “钳口” 。(2) 而契丹以兵临境上,遣使言为中国讨贼,请毋与之和。译文:_答案 契丹国用大军压境,派来使者说,(大军) 是为大宋

3、讨贼,请朝廷不要与西夏讲和。得分点 “以” , “为”的主语, “之” , “和”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梅之焕,字彬父,麻城人。万历三十二年举进士。居七年,授吏科给事中。出为广东副使,擒诛豪民沈杀烈女者,民服其神。庄烈帝即位,巡抚甘肃。大破套寇,斩首七百余级,生得部长三人,降六百余人。温体仁柄政。初,体仁讦钱谦益,之焕移出中朝(意谓将温体仁所揭发的罪状移交内廷),右谦益。至是,体仁修隙,之焕遂得罪。之焕虽文士,负材武,善射,既废,无所见。 (明史 列传第一百三十六)(1) 出为广东副使,擒诛豪民沈杀烈女者,民服其神。译文:_答案 (梅之焕)出任广东副使,擒拿并诛灭了杀死烈女

4、的豪强沈民,百姓佩服他 (办事)神明。得分点 “豪民沈杀烈女者” ,定语后置句;“神” ;句意通顺。(2) 大破套寇,斩首七百余级,生得部长三人,降六百余人。译文:_答案 (梅之焕)打败河套地区的寇贼,杀死七百多人,生擒三位酋长,降服六百多人。得分点 “生” , “降” ,句意通顺。(3) 之焕虽文士,负材武,善射,既废,无所见。译文:_答案 梅之焕虽然是文士,却以武艺(高强) 自负,善于射箭,然而却长期无所用,因此(这方面的事迹)不见于史书。得分点 “负” , “废” , “无所见” ,句意通顺。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亡弟云松事状(清)吴敏树亡弟讳庭树,字云松,别自号半圃

5、。以道光十六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卒,年三十。敏树颇好书,不解家人生计,弟独任之,纤毫不以相关。及有所欲物,或他有所费,无多少则无不得者。弟又绝有干才,处置毕,惟相与怡怡 母亲之侧。又从余读书,为文字。喜艺花木,辟小园为楼,临之可三里外望洞庭,花树绕楼下,两人读且卧其中,名楼曰“听雨” ,取韦苏州诗语也。当时兄弟相顾,以为此乐可长有,人世间他可喜事,即不如志,亦不足为有无矣。及余丙申会试归,而弟已病,则急为延医远地,又相从就医长沙,日夜守视之,疾竟不起。敏树盖自是丧精失魄,茫然视天地,独哭荒山中,凡三四年而仅能自活也。惟时先母七旬望八之年,孤侄才二龄,而又当强其所不能,以治米盐、牛豕、田谷之务。往时

6、所欲学而为者,中遂废弃。春官试亦不能上,而意气消耗,终已不可复振,凡以余弟之故。呜呼!非敏树之有性情,能厚于其同气 而然也,惟余弟之贤而蚤死,所以困余者,岂非其命也夫!初,弟为叔父后,有遗资钱千贯,弟所当独得。而不愿有私财,乃以创为族人义学之塾,尚有余,病时顾我,愿以积置义田,赡族人之贫者。及弟死,余检其籍,则所与假贷,皆姻戚不能促偿。而籍首自注“所以放息,将为义田”之语。余读之痛而不知所为。先是义塾因旧有公田,稍增益之,以起其事,乃还族人田而自专其责。而弟所欲为义田赡族人者,至今未能就也。咸丰丁巳之春,寓家长沙。遇孙芝房 侍读,与言吾弟为人,及余亲兄弟不幸早相失,所以为憾者。侍读文章高世,顷

7、年罹其两弟之戚,盖能以类怜余而知其情者。因请表于亡弟之墓,而为之状如此。注 怡怡:指兄弟和睦的样子。同气:兄弟。孙芝房:孙鼎臣,号芝房,官翰林院侍读。(1)而弟已病,则急为延医远地,又相从就医长沙,日夜守视之,疾竟不起。译文:_(2)及弟死,余检其籍,则所与假贷,皆姻戚不能促偿。译文:_(4) 侍读文章高世,顷年罹其两弟之戚,盖能以类怜余而知其情者。译文:_问题反思做完上述题目后,你发现自己在翻译的句意准确、文意通顺方面有哪些问题?打算如何解决它们?答:_提示 略。【问题剖析】 “自我诊断”第 3 题(1)而弟已病,则急为延医远地,又相从就医长沙,日夜守视之,疾竟不起。现场答案一剖析 该答案虽

8、译出了“延” “不起”两个得分点,但表意不清,文意不明显。如“延”的主语当补上;“为”后省略的代词“他”应补出;“相从”中的“相”偏指一方,由于未译出而给人误解;“疾”须补出定语“弟弟的” 。省略当补不补、关键词语理解错误,致使表意不明。现场答案二剖析 该答案虽译出了“延” “不起”两个得分点,但“延医远地”(是“到远地请医生” ,非“请远方的医生”)文意不通。 “跟随他( 弟弟)看病” ,表述不合情理。参考答案 弟弟已经得了病,我赶紧为他到远方请医医治,又带着他到长沙就医,日夜守护着他,可是病却不见起色。得分点 “延” ,延请。相从:“从” ,使动用法;“相” ,偏指“弟弟” ,带着弟弟。

9、“不起” ,不见起色。句意上要补出必要的成分。(3) 及弟死,余检其籍,则所与假贷,皆姻戚不能促偿。现场答案一剖析 该答案虽译出了“促偿” ,但把“籍”译错了(译为“书籍”极不合情理和语境) ,“借给贷款”表意不明。现场答案二剖析 该答案在句意通顺上存在问题。 “所记下的”前少了一个连接语, “借款是亲戚”有语病。参考答案 等到弟弟去世,我检视他的账簿,(发现) 他借贷给钱的对象都是亲戚中不能很快还钱的人。得分点 “籍” ,账簿;“促偿” ,很快还钱。(4) 侍读文章高世,顷年罹其两弟之戚,盖能以类怜余而知其情者。现场答案一剖析 该答案虽译出了“高世”这个得分点,但“戚” “类”均未译出,且“

10、罹之戚”的翻译严重失实,第二个“其”未译准。现场答案二剖析 因虚词“以”(因为)、 “其”(第二个“其” ,活用指“我”)误译而导致文意不准不畅。参考答案 孙芝房侍读的文章高出世人,近几年也遭受了两个弟弟去世的悲伤,大概他能够因为同病相怜而了解我的感情。得分点 “高世” ,高出世人;“戚” ,悲伤、悲苦、悲痛;“类” ,类似。参考译文亡弟名叫庭树,字云松,又自号半圃。在道光十六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去世,终年三十岁。我很喜欢读书,不懂得家产生计,弟弟单独承担起(家庭生计) 来,丝毫也不拿这些事来干扰我。等到我有想要的东西,或者有其他的费用,无论多少没有得不到的。弟弟又非常有才干,把家中事务处置完毕,

11、只是待在母亲身边与她相伴,让她高兴。又跟着我读书,写文章。喜欢种植树木,开辟小园盖起了小楼,登上小楼可远望到三里外的洞庭,花树环绕在楼下,我们两人在楼上读书或者躺卧,把小楼命名为“听雨楼” ,取的是韦苏州诗句中的词。当时我们兄弟二人互相看着,认为这种快乐能够长久拥有,人世间其他值得高兴的事即使不能如意,也不值得为之介意。等到我丙申年参加会试回来,弟弟已经得了病,我赶紧为他到远方请医医治,又带着他到长沙就医,日夜守护着他,可是病却不见起色。我自此就丧魂失魄,茫茫然看着天和地,独自在荒山中哭泣,有三四年仅仅是勉强地活着。那时先母已经是七十多快八十的人了,失去父亲的侄儿才两岁,而我又正勉强自己做那些

12、做不来的事,管理米盐、牛猪、田产粮食这些事务。从前想学着做的,中途就都废弃了。春官试也不能去考了,我的精神低落到极点,最终也没有能够重新振作起来,这都是因为弟弟的去世。啊!不是我有真性情,能够看重我们兄弟的情谊而这样,只是我的弟弟这样贤能而早逝,使我陷于困境,难道这不是命吗?当初,弟弟作为叔父(过继 )的儿子,有上千贯钱遗产,那是弟弟应当独自得到的。可是他不愿意有私财,就用它来创办了族人的义学,还有剩余,得病后来看望我,说愿意用积蓄置办义田,来赡养贫穷的族人。等到弟弟去世,我检视他的账簿,( 发现 )他借贷给钱的对象都是亲戚中不能很快还钱的人。而在账簿的首页,他自己写着“之所以放贷款收息,是想

13、用利息来置办义田”的话。我读后心痛得不知道怎么做才好。在这之前,义塾因为原有公田,可以稍微增加他用,来办理这件事,于是弟弟就归还了族人的田地而自己独自担负起此事。可是弟弟想置办义田以赡养族人的事,至今也没有成功。咸丰丁巳年春天,我住在长沙。遇到翰林院侍读孙芝房,和他谈到我弟弟的为人,以及我们至亲的兄弟不幸早早就死别的事,这是我深深引以为憾的原因。孙芝房侍读的文章高出世人,近几年也遭受了两个弟弟去世的悲伤,大概他能够因为同病相怜而了解我的感情。于是请他为我亡弟题写碑记,而我为亡弟写下这样一篇行状。【破解之道】从考生实际翻译情况来看,句意不准、文意不通问题较普遍,主要表现在:词语翻译不准确,必要的

14、省略未补上,译句佶屈聱牙、有语病。究其原因有三:文言词语积累不够,语境把握不精,语言基本功欠佳。其实,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考生不顾语境,只管译出,不管通顺,译后不检查等坏习惯。要解决这些问题,最根本的是彻底改掉上述坏习惯,在加强积累的基础上精准把握语境,把必要的省略正确补上,养成字斟句酌、译后检查的良好习惯。【趁热打铁】1请说出下列现场译文存在的句意不准、文意不通问题。(1)原句:遇偾军夺舟弃江中,浮断木入苇洲,采莲实哺儿,七日不死。(2010课标全国)现场译文 遇上军队抢去船只后又丢弃在江中,漂浮的断木进入芦苇洲中,采摘莲子喂养小儿,七天都未死去。问题 偾军,败军。 “弃江中”应解释为“把他们丢

15、弃在江中”才符合文意。 “浮断木”应解释为“靠着断木漂浮”才符合文意。(2)原句:城中薄暮尘起,剽劫行者,死伤横道,枹鼓不绝。 (2010四川)现场译文 (长安)城里傍晚时尘土飞扬,抢劫往来的行人,死的伤的横七竖八躺在道路上,击鼓的声音不断。问题 在第二句前应补出实施“剽劫”的人,即“为非作歹之徒” ,原文没有补出,致使文意错乱。(3)原句: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2010天津)现场译文 后母回来,只见女儿抱着院子里的树睡觉,也就不再考虑了。问题 “不之虑”为宾语前置句,误把“之”字理解为助词而漏译;应翻译为“不再怀疑她了” 。(4)原句: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现场译文 刚刚被

16、罢黜了巡抚住居家里,认为奇异而闻名。问题 译句除未补上省略的主语这一错误外,前半句结构混乱,后半句表意不明, “异”应是“认为奇异” 。 “闻”译为“闻名”属关键词语译错。2下面语句翻译存在问题,请你现场评分并说明评分理由,然后写出满分答案。(刘韐)知荆南,河北盗起,复以守真定。首贼柴宏本富室,不堪征敛,聚众剽夺,杀巡尉,统制官亦战死。韐单骑赴镇,遣招之,宏至服罪。韐饮之酒,请以官,纵其党还田里,一路遂平。 (宋史卷 446)韐饮之酒,请以官,纵其党还田里,一路遂平。(4 分)现场译文一 刘韐同他饮酒,给他官职,遣散他的部下回乡,一路上于是太平了。得分:1 分评分理由:译出“纵”字,得 1 分

17、;“饮” “官”两个关键词译错了。另外, “一路上于是太平了”情理不通。现场译文二 刘韐请他喝酒,又请他做官,并把其同伙都释放去务农,于是那个地方就太平了。得分:3 分评分理由:译出“饮” “纵” ,得 2 分;“一路遂平”大意译出,得 1 分;但“官”字译得不准。现场译文三 刘韐给他酒喝,请求朝廷封他官,把他的同党放回乡里,一路就平定了。得分:3 分评分理由:译出“饮” “官” “纵”三个关键词,得 3 分;但在句意通顺上扣掉 1 分。 “一路” , “一”是“整个” , “路”是宋代行政区域,相当于今天的“省” 。满分答案 _满分答案 刘韐让他饮酒,请求朝廷封给他官职,把他的同党放回家种地

18、,整个河北路就平定了。得分点 4 分。饮:使饮酒。(1 分)官:封官。(1 分)纵:放回。(1 分)全句大意翻译正确。(1 分)一、走出句意不准、文意不通的常见误区边练边悟下面译文中画线的词语都属于句意不准、文意不通的问题,请分析其不准不通的原因并改正。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译文: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联盟情况下又与楚联盟。分析改正:“晋侯” “秦伯”属专有名词,不需要翻译。强行翻译,必损文意。2(晏)婴之亡,岂不宜哉?译文:晏婴的逃亡,难道不应该吗?分析改正:句中的“之” ,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不该译出,更不该译

19、为“的” 。这叫该删不删,影响语意。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译文:想起他们的祖父,冒着风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分析改正:句中的“祖父”是两个词,指“祖辈和父辈” ,须拆开翻译。这叫该拆不拆,以今译古。4(阳城) 服用无赢副( 衣服没有多余的) ,客或称其佳可爱,辄喜,举授之。有陈苌者,候得俸,常往称钱之美,月有获焉。译文:有一个叫陈苌的人,等到自己领到俸禄的时候,总是到阳城那里称赞钱的美好,样又能从阳城那里得到一些钱。分析改正:第一处是代词“其”误译,应指“阳城” 。这叫代词不可误用,否则指代不明第二处漏译了“月”字。 “月”应为“每月” 。翻译讲究字字落

20、实,漏译必害原意。5民,吾民也。发吾粟振之,胡不可?译文:百姓,是我们的百姓。发放我们的粮食使他们振作,有什么不可以?分析改正:“振”是个通假字,通“赈” ,赈济之意。这叫不辨通假,错译该字。6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令晋为之饰装,从衣文之媵七十人。译文:跟随的穿着华丽衣服的侍妾有七十人。分析改正:译文有两处语意不通。一是“从”是使动用法,使跟随。这叫不辨活用,改变原意。二是“七十人”作为数量短语定语应加以调整至中心语“媵”前。这叫该调不调,不合规范。7礼部贡举,岁所得士,先生弟子十常居四五。译文:礼部主办的贡士考试,一年中所录取的人才,胡先生的弟子往往占到四五成。分析改正:“岁”是名词活用为状

21、语,每年,不是“一年” 。这也是不辨活用,改变原意。8(韩)信乃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译文:韩信于是解掉他的绑绳,向东坐着,向西面对,按照老师的礼节侍奉他。分析改正:画线句表意不明,谁“坐”?谁“对”?原句省略了主语,应为“他(指广武君)面朝东坐,韩信面朝西对着” 。这叫当补不补,表意不明。9(孔君) 属文布纸,谓为方思,而数百千言已就。译文:孔君写文章铺开纸,说是才思考,而几千字的言论已经完成了。分析改正:画线处有两个问题,一是“言论”和“完成”搭配不当,有语病,其实, “言”指字,代指文章;二是漏译了“百”字,虽只一个字,但这个小细节不能忽视。这叫实词未字字落实。二、解决句意不准

22、、文意不通的重难点(一)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原则直译和意译是翻译的两种基本方法。直译,就是严格按照原文的词句进行翻译,有一词一句就译一词一句(个别失去实在意义的虚词除外),而且词句的次第也不能更动。直译要 “一对一”地进行翻译,要竭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所谓直译为主,就是能够用直译的词句,要尽量直译。意译,是指按照原文的大意灵活变通地进行翻译。意译不拘泥于原文的词句,根据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可以采用与原文差异较大的表达方法。所谓意译为辅,就是适当采用意译的方法。由于文言文句式灵活,省略句、倒装句较多,而且词类经常活用,有时直译会使句子不通顺或表

23、意不够明确。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不能被原文束缚住,机械地采用直译,而是要采用意译,使句子语气顺畅,意思明确。意译,多用于一词或短语的翻译。边练边悟翻译下列句子,体会“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翻译原则。1 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译文:_答案 适逢(双方有)使者车马往来频繁,元军邀请(我国) 掌权的人相见。得分点 注意“辙”的借代义;“北” ,对元军的蔑称。这两处用意译。2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译文:_答案 实在没有料到我能回到宋朝,又见到皇帝、皇后,即使立刻死在故土,又遗憾什呢!得分点 “衣冠” “日月” “旦夕” “丘首”这些词语须意译。3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

24、译文:_答案 然而您却害怕、躲避他,怕得太过分了。得分点 “畏匿”是两个词,须直译;“恐惧” “殊甚”皆是同义复词,不必逐一翻译。4臣自非经过其地,则虽久处官曹,犹不得其详,况陛下高居九重之上耶?译文:_答案 我假如不是经过那些地方,那么,尽管久处官署,每天处理公文,尚且不能了解情,何况陛下深居皇宫禁地呢?得分点 “九重之上”不能直译为“高高的天上” ,应意译为“皇宫禁地” 。(二)坚决避免硬译和误译问题所谓“硬译” ,就是在明知无法翻译的情况下强行翻译。碰到这一问题,有两种情况:一是它可能是专有名词(国名、人名、官名、器物名、帝号、年号、度量衡等) ,二是它可能是疑难词。这时,只要结合一下语

25、境就明白了。当然,还要靠平时文化常识的积累。误译属常见现象,有的属于个别词语的误译,有的属于表述不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不能理解整个句子的含意,对此,需要联系语境及译句与上下文关系推断大意;另一种是以为自己理解了,其实理解错误,回避这种失误的方法就是要提高警惕性,必要时当需整体理解全文,翻译时力求思维严谨。边练边悟请指出下面文段中画线句子的译文的硬译或误译之处并改正。1(陈子昂) 尤善属文,雅有相如子云之风骨。初为诗,幽人王适见而惊曰:此子必为文宗矣。 (卢藏用陈子昂别传)译文:隐士王适看到后吃惊地说:这个人一定会成为文章为世人所师法的人物啊。问题:“幽人”译为“隐士”错误。改正:译为“幽州人

26、” 。解析 古代称呼人名时,有一种习惯,即先言其籍贯再言其姓名。2 君讳嘉,字万年,江夏鄂人也。君少失父,奉母、二弟居。娶大司马长沙桓公陶侃第十闺门孝友,人无能间,乡闾称之。 (陶潜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译文:(她) 在家孝顺友爱,别人不能离间她与家人的关系,为此受到当地人的称赞。问题:该处叙述对象应是孟嘉,而不是陶侃之女,属整体理解错误。改正:把译文中的“她”改为“他” 。解析 从语气看,该句整个主语是“君” ,而且承上省略。3 靖康元年正月二日,次滑州,方平(人名) 南奔,灌(指传主何灌)亦望风迎溃。黄河南岸一人御敌,金师遂直叩京城。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背城拒战凡三日,

27、被创,没于阵,年六十二。 (2011新课标全国)译文:何灌来到京城,金人乞求面见他。何灌不允许,令士兵控守住西部边角。问题:“乞”的主语应是“何灌” , “不许”的主语应是皇上(宋徽宗) , “控守”的主语应为“何灌” 。改正:何灌赶来,请求入见,皇上不允许,而命令他把守西部边角。解析 只要结合语境金兵已“直叩京城” ,怎么可能“乞入见” ;“乞”字只可能用于下对上。4 汉(指传主吴汉)乘利进逼成都,阻江北为营,使刘尚将万余人屯于江南。帝闻大惊,让曰:“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 ”译文:比敕公告诉你千万条理由,哪里想到大事临头却又慌乱!问题:误把“比敕公”当

28、成一个人了。改正:近来告诫你千条万项,为什么临事却又背离、错乱!解析 如果把该传记基本的人物、情节、内容搞清楚了,就不会出现这样低级的错误。(三)当补必补:当补不补,表意不明,文意不畅1省略句的补充省略是文言文中的一种普通现象,也是古代语言的一个特点。省略句是翻译中的一大难点,因为省略现象普遍而复杂,而且很难找到鲜明的标志,不像判断句、倒装句那样容易判断。这些省略成分在翻译中如果不补充出来,很难达到现代汉语表意清楚、表达流畅的要求。因此,补出省略成分是文意通顺的关键。省略句的类型复杂多样,怎样才能在阅读实践中准确判断省略句?怎样才能准确补充成分翻译出精确的意思呢?方法是勤于积累与灵活运用。(1

29、)译出省略部分,须回归语境、把握语境,这是根本。例如 2012 年大纲全国卷译句“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中“颁示”的主语是谁?从该句来看,主语似乎是“郭浩” ,但郭浩“知金州兼永兴军路经略使” ,只兼一个永兴军路的经略使,怎能“颁示诸路”呢?这里的主语应是朝廷。(2)积累常见省略句型,灵活判断,运用于翻译。最常见也是最常考的省略句主要有:a.省略主语,b.省略动词后或介词后的宾语,c.省略介词“于”或“以”字。边练边悟(1)在下面句中括号内填出省略的词语。( )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公)廉颇为赵将,( )伐齐,大破之。(廉颇)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 ) 甚急。 ”(今日之事)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择)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 而竭。(鼓 鼓)私见张良,具告( )以事。(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