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析“诗眼”“诗眼”,最早见于杨栽诗法家数:“诗要炼字,字者,眼也。 ”清代著名文艺理论家刘熙载对此说做了丰富和进一步阐述:“余谓眼乃神光所聚,故有通体之眼,有数句之眼,前前后后无不待眼光映照。 ”诗眼,是借人眼为喻的,它是诗中最能开拓题目意趣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是足以使全诗生辉、通体发亮的聚光的焦点。诗眼的锤炼和安设在诗歌创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古今诗家正是从这点出发,无不通过自己的精心构思,巧设诗眼,将自己的“立言之本”(李渔语)昭示给读者。诗眼分为两种类型:“句中眼”和“篇中眼” 。一、句中眼。就是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字。能使诗句生动形象以至“活”起来的一两个关键字。一般是动词、形容词
2、。2003 年高考就考查了这种类型,要求鉴赏王维过香积寺颈联中两个“诗眼”的精妙。鉴赏的方法是由字及句,由景及情。具体来说就是从字意,表现手法,写出景物的特点,包含诗人的情感等角度来体味。(一) 、动词例 1:李商隐的柳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分析:“逐”和“带”是诗眼。 “逐”追逐的意思,说柳枝追逐东风,变被动为主动,写出了柳枝的蓬勃生气。本来是斜阳照着柳枝,秋蝉贴在柳枝上哀鸣,诗人却用两个“带”字反说柳枝“带”着他们,同样是化被动为主动,化客观死景为活景,表现了秋日之柳的不幸。两者形成鲜明的对照,表达了诗人迟暮之感。例 2: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
3、张丞相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楼。 ”分析:“蒸”是蒸腾的意思,形象地描绘了雾气蒸腾,湖面浩淼的特点。 “撼”是摇撼的意思,描绘出了波涛汹涌的气势,雄伟壮阔的景象。诗句在写景中,包含了作者歌颂太平盛世,想要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例 3:王维的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分析:“惊”字用得好,鸟儿的惊动反衬春涧的幽静。体现了诗人心境的宁静。(注意:动词常用的手法是拟人和衬托)(二) 、形容词例 4:王维使至塞上颈联“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圆。 ”分析:“直”写出烽烟劲拔、坚毅之美。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感受,用一个“圆”字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个字不
4、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的感受,把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化于广阔的自然景象之中。二、篇中眼。一般是指全诗中最为传神,最能使全诗生动飞扬的关键性词或句子。篇中眼是作者感情的喷发口,它能更好地显示诗歌的意境,它往往熔铸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出情和景或者是景和理的有机统一。例 5:李清照的醉花阴 ,这首重阳词,结尾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分析:一个“瘦”字,是全篇的词眼。创造了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形象地概括了全篇的词意,画龙点睛,使思妇形象与凄凉环境显得十分协调。例 6:王维送别:“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分析:诗中的“不得意”三字,是全篇的诗眼。不仅交代友人归隐的原因,表现他失意不满的情绪,同时也从侧面表达诗人自己对现实愤懑不平的心情。例 7:王之涣的登鹳鹊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分析:“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是诗眼,这个句子,使人们从登楼远眺的情景中激发起积极向上的精神境界,这里有向上进取的精神,有高瞻远瞩的心境,也道出了要站在高处才看得远的哲理。不管是“句中眼”还是“篇中眼” ,只要联系全诗,从景、情、理等角度去细心体味,总能玩味出其间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