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命题方向四 评价传主的观点态度和基本倾向(2016全国丙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一代通儒顾炎武顾炎武从科举制度桎梏中挣脱出来后,便一改旧习,自誓“能文不为文人,能讲不为讲师” ,力倡“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为了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也为了摆脱纠缠,躲避豪绅叶方恒的陷害,他以游为隐,将家事稍作安排,便只身出游。最初往来于山东、北京、江苏、浙江之间,自康熙元年起,其游踪扩至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以友人所赠二马二骡载书自随,南北往返,风尘仆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把自己的后半生献给了著述事业。顾炎武每到一处,必考察当地风土人情、山川地理,如与平日所闻不符,便打开书卷
2、验证。旅途中则在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就翻书温习。据他在书为顾宁人征天下书籍启后回忆,自己曾临泰山,谒十三陵,登恒山,抵太原, “往来曲折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卷” 。他把所搜集到的地理文献资料一分为二,将有关水利、贡赋、经济、军事部分,编为天下郡国利病书 ;有关地理沿革、建制、山川、名胜部分,则编为肇域志 。日知录是顾炎武的一部读书札记,最能代表他的严谨笃实与学术创新,也反映了他一贯不愿“速于成书,躁于求名”的治学品格。全书共三十二卷,以“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为宗旨,体现了他的学术、政治思想。康熙九年初刻八卷本刊行后,他又不断增改,至康熙十五年,已得手稿二十余卷。顾
3、炎武在该书的题记中说,他从小读书, “每有所得,辄记之。其有不合,时复改定” 。一旦发现前人著述中已有类似论说,一律删去。积三十余年,编成此书。取论语子夏之言,命名为日知录 ,供后人研讨。顾炎武把论语中的“博学于文” “行己有耻”作为自己的治学宗旨和处世之道,虚怀若谷,严于律己,注重友情。在他看来,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交友是益学进道的重要途径,古人学有所得,未尝不求同志之人,所以,寻友交友构成他为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学交友过程中,他始终推友之长,虚己待人,以友为师,其高尚品格足为后世楷模。他晚年所撰广师 ,从学术视野、学术贡献、博闻强记、文风雅正、治学态度等方面,对同时
4、代的十位“同学之士”加以称许。其弟子潘耒在日知录序中,盛赞其师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天下贤豪长者。天下无贤不肖,皆知先生为通儒。顾炎武一生,始终关注“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 ,早年奔走国事,中年谋求匡复,即使暮年独居北方,依旧念念不忘“东土饥荒” “江南水旱” 。直到逝世前,病魔缠身,他仍然以“救民水火”为己任。他主张,天生豪杰必有所任, “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 ,正是自己的责任。顾炎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关注,有其特定的原因,今天看来固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对于一个旧时代的思想家和学者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面对明清交替的现实,顾炎武从历史反思中得出结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
5、焉。 ”后世学者将他的这一思想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颇有道理的。(摘编自陈祖武 顾炎武评传)相关链接顾炎武(16131682) ,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初名绛,字宁人,学者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遍游华北,所至访问风俗,搜集材料,学问广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反对空谈“心、理、性、命” ,提倡“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著作有日知录 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 音学五书 顾亭林诗文集等。(摘自辞海第六版)我生平最敬慕亭林先生为人深信他不但是经师,而且是
6、人师。(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后人将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请结合材料及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8 分)_考生答案 得分 误区诊断学生甲顾炎武关注国家民族前途命运,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直到逝世前,病魔缠身,顾炎武仍然以“救民水火”为己任,可见他具有勇于献身的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对我国爱国主义传统的自然引申与合理发展。4 分该生不能准确把握传主的观点态度,第点“具有勇于献身的精神”不是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分析。并且也没分析这一观点对后人的积极意义。能准确评价传(短 板 一 :不主的观点 态 度 )学生乙顾炎武心忧天下
7、,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和忧国忧民意识;在顾炎武看来,普通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4 分该生只是结合文本评价了传主的观点态度,没有结合相关材料及生活现实分析。 明评价传(短 板 二 :不主的观点态度题的答题步骤)本题考查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审题很关键。此题为评价题,顾炎武的说法和后人的归纳表意相同,作答时只去评价此观点的正确性和价值意义即可,不论其他。注意“结合材料及相关知识” ,答案要以文本中的内容和现实生活为依据,有观点(态度)有事实。【答案】 顾炎武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和忧国忧民意识;在顾炎武看来,普通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天下兴亡,匹夫
8、有责”是对我国爱国主义传统的自然引申与合理发展;这一观点具有积极意义,教育后人要勇于担当、爱国奉献。(每点 2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一、 “3 入手 ”把握传主观点态度与基本倾向(针对短板一)1从对传主生平事迹的叙述中,了解传主的思想立场、政治主张或艺术观点等。2从典型意义的事件和最能表达人物个性的细节描写中,把握传主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分析评价时要善于从梳理具体事件、场景、细节入手,由表及里,去芜存菁。3从作者的褒贬爱憎入手,体会传主的观点态度。分析评价时抓住文本中的议论评价或概括性的文字。二、评价传主观点态度与基本倾向的 “
9、3 个步骤 ”(针对短板二)步骤 1:明确观点明确无误地表明观点。一是明确选择性观点,即题干已提供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观点,只要择其一种“赞同”或“不赞同”即可;二是明确亮出自己个性化的观点,题干并没有给出观点以供选择,只是给出“启示”等一些关键词语,这时必须明确自己个性化的观点。 步骤 2:引据论述 充分利用原文信息,恰当引用论据,有条理地陈述。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得分的关键点。 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除了引用文本,还可以合理联系生活现实。(“内引 ”即不离句、不离段、不离篇;“外联”即由阅读的文本联想到与文本密切相关的背景及社会生活知识,进行知识的拓展迁移) 步骤 3:回扣观点,简要作结
10、综 合 练(2016长春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12 分) 【导学号:32112065】记住北大有个叫王瑶的教授钱理群王瑶教授去世,我们弟子献了一副挽联:“魏晋风度,为人但有真性情;五四精神,传世岂无好文章。 ”我们把先生看作是“魏晋风度”和“五四精神”的一个传人。鲁迅对魏晋风度有个概括,就是“清峻、通脱” 。鲁迅也说:“我有时候很峻急,有时候很随便。 ”因此可以说魏晋风度与鲁迅所代表的五四精神是相似的。先生对他所生活的时代,对知识分子境遇的严峻的判断,也有鲁迅式的清醒、冷峻,敢于直面现实。先生说他“出语多谐” ,面对那个时代严酷的事实,他却用幽默的语言来表达,这表现了一种心
11、态,即看穿、看透了一切以后的坦然自如。先生这种危难中的坦然,给人的印象是难忘的。他去世后,林庚曾撰文回忆他在“文革”时的表现:他们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 ,并且被勒令在公共场所扫地,以示“斯文扫地” 。林庚说我们都觉得非常窘迫、难堪,但王瑶却泰然处之,他“游刃有余,如入无人之地,穿过无数杂乱的脚下,就这么不急不慢地一路扫去” 。先生从来不给我们上课,第一次见面就打招呼说,你们平时没事不要来找我,一个星期只准去我家一次。我们一般都是下午四点以后去跟他闲聊,想到什么就谈什么:政治、思想、文化、人生等等,很少谈学术。他平时对我们放任不管,一入学开一个书单,你怎么读、怎么弄他通通不问。其实这个放任不管
12、,我倒觉得正是抓住了学术研究的特点。学术研究是个人独立的自由的精神劳动,因此它从根底上就应该是散漫的。散漫,并不是无所事事,一个真正的学者,一个有志于学术的学生,学术研究是他内在生命的需要,根本不需要督促,看起来他在闲荡,读闲书,其实总在思考。看起来漫不经心,其实是潜入生命与学术的深处,进行自由无羁的探讨与创造。这是不能管的,更不能乱管。搞学术就是得无为而治,先生深谙无为而治的奥妙。但关键时候,先生也会点醒你,一点就让你终生难忘。在学术上,他只抓毕业论文,而且先要求学生提出两个论文选题,向他汇报设想,然后他给定一个题目,并点醒你做这个题目应该注意什么。比如我当初毕业论文就准备了两个题目:一个写
13、鲁迅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艺术世界;另一个是鲁迅和周作人发展道路的比较。先生听了我的汇报以后说,你的第一个题目很有新意,但你自己还没有想清楚,短时间内也不容易想清楚,在不成熟、没有把握的情况下急于写成论文,会有很多漏洞,答辩时很可能通不过,反而糟蹋了这个题目,不如放起来,多酝酿几年以后再做,一做就把它做好。于是就定了做“鲁迅和周作人发展道路的比较”这个题目。更重要的,是先生给我们思想上的点醒,治学态度、人生道路上的启迪。先生曾经找我谈话,告诫我“不要急于发表文章” 。他说:“我知道,你已经39 岁了,你急于想在学术界出来,我很能理解你的心情。但是,我劝你要沉住气,我们北大有个传统,叫作后发制人
14、 。有的学者很年轻,很快就写出文章来,一举成名,但缺乏后劲,起点也就是终点,这是不足效法的。北大的传统是强调厚积薄发,你别着急,沉沉稳稳地做学问,好好地下功夫,慢慢地出来,但一旦出来就一发不可收,有源源不断的后劲,这才是真本事。 ”我研究生毕业留校以后,先生又找我谈了一次话,使我终身受益。他说:“你现在留校了,处于一个非常有利的地位,因为你在北大,这样,你的机会就非常多,但另一方面诱惑也非常多,你的头脑要清醒,要能抵挡住诱惑。很多人会约你写稿,要你做这样那样的有种种好处的事,你自己得想清楚,哪些文章你可以写,哪些文章你不可以写,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你要心里有数,要学会拒绝,不然的话,
15、在各种诱惑面前,你会晕头转向,看来什么都做了,什么都得了,名声也很大,但最后算总账,你把最主要的,你真正追求的东西丢了,你会发现你实际上是一事无成,那时候就晚了,那才是真正的悲剧。 ”现在仔细想想,先生的师训其实都是一个意思,概括地说就是“沉潜”二字。要沉得住,潜下来,沉潜于学术的深处,生命的深处:这是做学问与做人的大境界。而急功近利,浮躁虚华,是做学问、做人的大敌。我回顾自己的学术生涯,唯一可取之处,也是可以告慰先生的,就是我一直牢记师训,并身体力行。我从 1960 年大学毕业就雄心勃勃想做一个学者,直到 1985 年,才开始发出自己的独立的声音。可以说做了二十五年的准备,练了二十五年的内功
16、,我的治学之路、人生之路就是这么走过来的,很艰苦,但也很充实,没有虚度。(节选自 2011 年 11 月 5 日文汇报)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王瑶教授曾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被勒令在公共场所扫地,但他却泰然处之,一点也不觉得窘迫难堪,这种危难中的泰然自若令人感叹。B王瑶教授认为那些一举成名之后就缺乏后劲的年轻学者没有真本事,他批评已经 39 岁的钱理群急功近利,急于出名,违背了北大厚积薄发的传统。C作者当初写毕业论文时,本来准备了两个跟鲁迅有关的题目,但王瑶教授听完他的汇报后,否定了前一个题目,建议他做“鲁迅和周作人发展道路的比较”这个题目。D钱理群是
17、王瑶教授的学生,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取得的成就,侧面描写了王瑶对自己一生的深远影响,更显得真实可信。A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分析和概括的能力。B 项 , “批评已经 39 岁的钱理群”错误。C 项,王瑶教授建议作者把“前一个题目” “存放起来,多酝酿几年以后再做” 。D 项, “侧面描写”理解有误, 写“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取得的成就”主要是呈现王瑶对学生尤其是自己一生的深远影响,属于正面描写;另外,文章对“自己所取得的成就”介绍不具体,只是说“直到 1985 年,才开始发出自己的独立的声音” 。2王瑶教授的弟子为什么把他看作是“魏晋风度”和“五四精神”的一个传人?请简要分析。(4 分)_【解析
18、】 本题考查对传主行为的分析能力。根据题干中“王瑶教授的弟子为什么把他看作是魏晋风度和五四精神的一个传人”来看,关键要理解“魏晋风度”和“五四精神” 。而文中第一段第三句说“鲁迅对魏晋风度有个概括,就是清峻、通脱 ”,所以回答本题应从“清峻”和“通脱”两个方面分析王瑶是如何“清峻”和“通脱”的,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即可。【答案】 魏晋风度与鲁迅所代表的五四精神是相似的,都包括“清峻”和“通脱”两方面,而王瑶恰巧具备这两个特点。王瑶对他所生活的时代,对知识分子境遇的严峻的判断,有鲁迅式的清醒、冷峻,敢于直面现实。王瑶有一种看穿、看透了一切以后的坦然自如。 “文革”中,当其他知识分子
19、因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而感觉窘迫、难堪时,王瑶却能泰然处之。(每点 1 分;答出三点给满分,意思对即可)3.作者把王瑶教授的师训概括为“沉潜”二字,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沉潜”作用的理解。(5 分)_【解析】 本题考查对重要词语内涵的理解及探究能力。解答本题先要注意理解“沉潜”的内涵,根据文章最后一段第二句话“要沉得住,潜下来,沉潜于学术的深处,生命的深处:这是做学问与做人的大境界” ,可知其内涵及答题的方向:一是从做学问方面进行分析,排除外在的干扰,静下心来进行研究,厚积薄发;二是从人生方面进行分析,抵挡诱惑,远离虚华和浮躁。【答案】 “沉潜”是成就大学问大事业的必经之路。“沉潜”有助于排除外在的干扰,静心做学问,进行自由无羁的探讨与创造。“沉潜”有助于蓄势,对好的论文选题,在不成熟、没有把握的情况下不急于完成,酝酿几年,才能做好;“沉潜”有助于厚积薄发,作者牢记导师沉潜的教诲,并身体力行。从 1960 年雄心勃勃想做一个学者,到 1985 年开始源源不断地发出自己独立的声音,这是沉潜二十五年的必然结果。“沉潜”有助于抵挡诱惑。沉潜于学术深处,生活深处,才能心无旁骛,潜心钻研,远离浮躁虚华,避免诱惑。( 观点明确 1 分,能结合文本从三个角度合理阐释,得 4 分;如有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