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将军赋采薇戴安澜任第 73 旅旅长后,回顾多年对日作战的经验教训,认定要取得胜利必须依靠部属努力,而部属的旺盛士气来自他们的爱国热情。他特意抄录民族英雄岳飞的满江红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印发给各级官兵背诵吟唱,激发大家精忠报国的爱国热忱。为了抗战大业,戴安澜摒弃党派成见,团结爱国人士。 自由报记者宗祺仁前来采访,与他彻夜讨论时局,探讨国共合作抗日的未来,两人很快成为莫逆之交。这时有人提醒戴安澜,说宗是共产党,须多加提防。他坦然答道:“现在是国共合作抗战,何防之有?宗是否共产党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他是新闻记者,写过许多真实感人的报道,有卓越的见解。我们正缺少这样的爱国
2、志士。 ”几天后,他还把自己的军事著作交给宗祺仁修改并题词。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决定派远征军赴缅甸对日作战。当命令到达时,已升任第200 师师长的戴安澜高唱满江红 ,并向官兵宣讲诸葛亮远征的事迹,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激励官兵。赴缅途中,他激情满怀,赋远征二首以明志。其一云:“万里旌旗耀眼开,王师出境岛夷摧。扬鞭遥指花如许,诸葛前身今又来。 ”其二云:“策马奔车走八荒,远征功业迈秦皇。澄清宇宙安黎庶,先挽长弓射夕阳。 ”入缅不久,日军主力迫近东瓜,军长杜聿明决定集中主力击溃日军。戴安澜立下誓言:“此次远征,系唐明以来扬国威之盛举,虽战至一兵一卒,也必死守东瓜。 ”这时,英军突然撤走,
3、我方援军未至,形势危急,戴安澜决心以身报国。他宣布:“本师长立遗嘱在先:如果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之以此类推,各级皆然。 ”他给夫人王荷馨写了绝命家书:“余此次奉命固守东瓜,因上面大计未定,与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报国家养育。为国家战死,事极光荣。所念者,你们母子今后生活,当更痛苦。望你珍重,并爱护诸儿,侍奉老母。老父在皖,可不必呈闻。 ”面对日军发动步兵、炮兵和空军联合进攻,狂轰滥炸,施放毒气,戴安澜率部同仇敌忾,顽强战斗,抗击四倍于己的日军长达十余日。中印缅战区美军司令兼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史迪威表示:“近代立功异域,扬中华声威者,以戴
4、将军为第一人。 ”日本人战后回忆时也承认:“该部队自始至终战斗意志旺盛虽是敌军,但令人佩服!自司令官饭田中将以下各将官无不赞叹其勇气。 ”东瓜保卫战虽然给予日军沉重打击,但因盟军失利,缅北战局急转直下,腹背受敌的远征军被迫突围。这时,英国要求远征军申请难民身份,以便英国军队收容。戴安澜发誓:“我戴某人宁愿与日寇战死,绝不苟且偷生。 ”于是率部进入缅北野人山,向祖国方向艰难跋涉。就在部队到达离祖国最近的一条公路时,突遭日军伏击,他立即命令分散突围。激战中,戴安澜胸腹中弹。时值缅甸雨季,大雨滂沱,部队既要突破日军堵击,还需忍饥挨饿,穿越荒山密林。1942 年 5 月 26 日,他们行至缅北茅邦村,
5、戴安澜伤势恶化,以身殉国,年仅 38 岁。弥留之际,参谋长问他下一步的行动路线,这时他已不能说话,手指地图,示意部队从莫洛过瑞丽江向北回国,又让人扶着他面向祖国注视许久,安然而逝。戴安澜牺牲后,遗体由官兵抬回国内。渡过瑞丽江后,乃将遗体火化,骨灰装入小木箱,以马驮载。这一情景感动了沿途民众,一位老华侨痛心地说:“寿材这么小,怎能配得上将军的英名与地位?”随即捐出自备的楠木寿材。腾冲县长率全县父老乡亲 20 万人,沿街跪迎将军灵车。随后,国民政府追赠戴安澜为陆军中将,美国总统罗斯福追授戴安澜懋绩勋章。国民政府在广西全州举行安葬仪式,中共领袖毛泽东派人送来挽诗:“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
6、,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周恩来、朱德等也敬献挽词、挽联。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追认戴安澜为革命烈士,并以毛泽东主席的名义向遗属颁发“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 。(摘编自茅海建主编 国民党抗战殉国将领等)相关链接人我之际要看得平,平则不忮;功名之际要看得淡,淡则不求;生死之际要看得破,破则不惧。人能不忮不求不惧,则无往而非乐境,而生气盎然矣。(戴安澜赠部属各官长题词)军人一般以彪悍为荣,但是戴安澜与众不同,他多才多艺,熟读文史,精通琴棋书画。如果不是因为战乱和外敌入侵,他很有可能成为一位儒雅名士,但国家危难却把他的命运引上另外一条路。(戴复东等
7、我们的父亲戴安澜)作为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戴安澜不仅深受国人爱戴,甚至连敌人也不得不佩服,其中必有内在原因。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答:_ _答案 超越党派利益,献身正义事业,血酬壮志,精忠报国;为人平和,不求功名,临危不惧,胸怀坦荡;关爱家人,情真意切,侠骨柔肠,勇于担当;身为军人,熟读文史,精通琴棋书画,兼具文韬武略;英勇善战,指挥若定,治军有方,视死如归。(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解析 回答本题时,要抓住戴安澜的具体行为和思想态度。比如,他对宗祺仁的看法,表明他以祖国利益为重;写给夫人王荷馨的绝命家书,表明他关爱家人,侠骨柔肠,视死如归
8、;“相关链接”中的“多才多艺,熟读文史,精通琴棋书画” ,表明他兼具文韬武略;等等。这些都是戴安澜自身的特点,都属于题干中所说的“内在原因” ,考生按此思路进行分析概括即可。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聂华苓,漂泊与归属肖莹90 年前,那个战乱频仍的年代,聂华苓出生于湖北武汉。因为父亲聂洗的桂系身份,1929 年桂系失势后,聂华苓随家人躲避到汉口的日租界,在那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她爱待在家里听父亲母亲讲外面的花花世界,也会溜进门房听听差们讲那些直系、奉系、皖系的军阀,以及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人的故事。聂华苓 11 岁那年,父亲去世。一年后,抗日战争爆发,刚考入湖北省立一女中的聂华苓和同学
9、们一起“排山倒海”地参加抗日活动。1949 年,聂华苓拖着母亲和弟弟妹妹,冒着台风到达台北,开启了全新的生活。她加入雷震和胡适创办的自由中国半月刊,开始以本名写散文和小说,并受到雷震的赏识,成为编委会中最年轻的,也是唯一的女性成员。那时的台湾文坛,反共八股盛行,聂华苓却偏偏关注政治框架以外的纯文学作品。在她的主持下,梁实秋的雅舍小品 、林海音的城南旧事 ,还有柏杨的小说、余光中的诗,一篇一篇在自由中国发表出来,成为一个时代的经典。命运的捉弄却并未消停1960 年,言论开放的自由中国遭国民党当局封闭,聂华苓的家门外一直有特务徘徊,接着是母亲去世,她和王正路的婚姻也陷入“无救”状态。也就是在这个时
10、候,她生命的曙光出现了。这道光,便是安格尔。这个著名的美国诗人,曾被约翰逊总统聘任为美国首任国家文学艺术委员会委员,并任华盛顿肯尼迪中心顾问。1964 年,聂华苓接受安格尔的邀请,从台湾来到爱荷华。3 年后,国际写作计划诞生。1971 年,他们结婚,把家安在爱荷华河边的小山上,取名红楼。聂华苓的流浪至此才真正结束,而安格尔和国际写作计划,成了她后半生的生活重心。一次泛舟爱荷华河的时候,安格尔提起退休的打算,聂华苓突然建议:“你为什么不成立一个国际性的写作计划?” “你这个想法有点疯狂!”安格尔说。 “你试试吧!”面对聂华苓的坚持,两人又聊了许久,安格尔最终承认:“倒是个有趣的想法。 ”就这样,
11、从 1967 年开始,每年都会有二三十位外国优秀作家受邀参加国际写作计划。“交流时间起初是半个学年,后来出于财力、人力等方面的考虑,调整为 3 个月,人数渐渐变少,但越来越精。在爱荷华,作家们可以完全自主地写作、讨论、参观、旅行。 ”至于每位作家几千美元的经费,最初由她和安格尔自筹,后来得到一些基金会、学术机构甚至美国国务院的资助。1988 年,聂华苓和安格尔退休。1991 年,他们获得波兰政府文化部颁发的国际文化奖。那年 3 月,他们兴冲冲地准备去领奖,可安格尔倒在了芝加哥机场,再没有回来。没有安格尔的日子,聂华苓不再参加国际写作计划的活动,但仍会将到访的中国作家请到红楼喝茶,或到外面共进晚
12、餐,与他们聊文学、中国,还有人生百态。聂华苓说:“我用中文写作,却和中国离得很远。这个距离,让我对人对事都更客观,这在邀请作家时很有必要。但作家的生活不需要这种距离。作家就应该近距离地感受生活,然后将这种感受写入作品。 ”她认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很难将某个时代的作家与另一个时代的作家相比较,但成长的土壤对作品有很大影响,大陆作品有本土气息,有它的历史和现实经验在其中;台湾的文学是内向的,属于岛屿文学;香港是中西都有,所以我说真正好的中文作品多半出自本土,它有深厚的根在那里。聂华苓自己的根,深深扎于大陆,在台湾长出了挺拔的枝干,最终将生命的枝叶散开在爱荷华。她已将自己的名字刻在安格尔的
13、墓碑上。那块黑亮的大理石碑的背面,刻着安格尔的一句话:“我不能移山,但我能发光。 ”(选自环球人物 ,有删改)文章结尾处安格尔墓碑上写了一句话:“我不能移山,但我能发光。 ”对此,结合文章内容,请谈谈你的看法。答:_ _答案 “我不能移山,但我能发光”是安格尔和聂华苓对自己一生的评价,表现出对生命的深刻理解。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平凡的,每一个人的能量都是有限的。可是,如果能够将有限的生命能量充分开发出来,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哪怕是发出一点点微弱的光,也会给社会带来一定的影响。聂华苓以大陆为根,汲取了能量与营养,在台湾和爱荷华长出了茂盛的枝叶,便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意思对即可 )解析 解答本题时,需要对“移山”和“发光”这两个词进行思考。 “移山”是不切实际的空想, “发光”则是能够实现的目标。这样,结合聂华苓的事迹,从有限的生命可以“发光”这一角度,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得出具有思辨性的观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