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一节 幼儿的身体生长.doc

上传人:11xg27ws 文档编号:4246235 上传时间:2018-12-1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节 幼儿的身体生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一节 幼儿的身体生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一节 幼儿的身体生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一节 幼儿的身体生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一节 幼儿的身体生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节 幼儿的身体生长一、躯体和骨骼肌肉系统的生长1、躯体的生长与婴儿期相比:生长速度减慢(6 岁:110cm,20kg)2、骨骼肌肉系统的生长肌肉:大肌肉群比小肌肉群更发达(小:5-7 岁开始发展)骨骼:骨骺(软骨组织)出现,骨化未形成(易变形)牙齿:换牙(乳牙和恒牙的关系;乳牙保健)3、身体发育的不同步性躯体和骨骼肌肉;脑和头部;淋巴组织;生殖器(四曲线图)乳牙对恒牙的影响 影响恒牙的排列 影响恒牙质地与外观 影响恒牙萌出的时间如果乳牙坏得非常严重,龋坏严重发展到根尖炎症时,细菌便进入恒牙胚附近,干扰恒牙硬组织的形成和钙化,而使恒牙发育受到阻碍,当这颗受影响的恒牙萌出后,便会有形状缺损、表

2、面斑块、质地松脆等现象,很容易患龋齿。更严重的是恒牙可能在萌出前就已坏死,将来可能就会缺少恒牙。孩子的乳牙在口腔内约存留 12 年时间。个别乳牙如果因为龋坏而过早地脱落,缺牙空隙后面的牙齿会向前移动,前面的牙齿向后移动,抢占空当,挡住了恒牙萌出的位置,恒牙就无法正常萌出,只能从别的地方长出,这样一来,萌出的恒牙就可能长得歪七扭八或十分拥挤,或十分稀疏,或咬合关系异常(如下兜齿、开唇露齿等) 。乳牙大面积龋坏的孩子,吃东西时无法咀嚼,只能把食物含在嘴里。久而久之,咀嚼功能退化,颌骨由于没受到足够的咀嚼刺激而不能正常发育。如乳牙保护不好而过早丧失,可致使恒牙错位萌出或恒牙未发育好而过早萌出。乳牙龋

3、坏,发展成根尖炎症,造成炎症吸收,恒牙缺乏足够的包绕便会提早萌出,早萌牙萌出后极容易受伤。二、神经系统的发育1、大脑的发育 脑重:3y75%,约 1000g;7y成人,约 1280g; 波逐渐取代 波 神经纤维髓鞘化 神经纤维增长:由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延伸 整个脑皮质达到相当的成熟程度(顺序:枕叶、颞叶、顶叶、额叶) 脑的发育有两个加速期:56 岁,1314 岁 2、脑的偏侧优势和利手现象 形成偏侧优势 出现利手现象利手是遗传的吗?双生子研究:不论是同卵还是异卵,左利手所占的比例比普通的兄弟姊妹的比例高的多。理论解释:利手现象可能跟胎儿在母体中的体位有关。大多数单胎的正常胎位是朝向左边的,这可能

4、促使身体的右边对体位控制的发展,有利于右利手;但双生子在体内的体位是正相对的,因而其中之一更容易产生左利手。三、幼儿的保健1、遗传因素生长激素(骨骼;肌肉) ;促甲状腺激素(神经系统;生殖系统;骨骼)2、营养健康的饮食习惯3、情绪健康爱缺乏性侏儒症;呼吸道、肠道疾病4、传染病和意外伤害: 医疗事故;恶性案件;看护不当等讨论:“三鹿奶粉事件”对婴幼儿的影响第二节 幼儿运动能力的发展一、大运动的发展 Furuno, et al., 1987; Newborg, et al., 1984:测量指标:跑,跳跃,扔物接物2-3 岁:走路节奏加强,能跑,但跳跃僵硬,接物时上身动作僵硬;3-4 岁:能双脚交

5、替上楼梯,下楼时不能双脚交替下;跳 跃灵活;仍需上身做扔球和接球的动作;4-5 岁:能双脚交替下楼梯,能单足飞快地跳跃,能依靠 躯体的转动和改变双脚的重心去扔一个球;5-6 岁:奔跑的速度更快,飞跑很稳,能做真正的跳跃运 动,表现出成熟的接物和扔物模式。二、精细运动的发展 Furuno, et al., 1987; Newborg, et al., 1984:测量指标:抓握的灵活度2-3 岁:能做简单的穿衣和脱衣的动作;会拉上或拉开外衣的拉链;会用小匙吃饭;3-4 岁:会扣上或解开外衣的大扣子;会自己吃饭;会用 剪刀;会模仿画直线和圆圈;能画出“蝌蚪人” ;4-5 岁:会用叉子吃东西;会用剪刀

6、剪直线;能模仿画矩形、十字形;会写字母;5-6 岁:会用刀叉切开较软的食物;会系鞋带;能画出人体的 6 个部分;能模仿写出数字和笔划简单的字;三、幼儿运动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 遗传因素体格;性别;种族等 环境因素:游戏活动:性别差异; 游戏活动的新趋势:涉足异性游戏领域第三节 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一、幼儿心理的基本特点二、幼儿初期(小班)的心理特点(3-4 岁)1, 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 幼儿主要是通过感知、依靠表象来认识事物 具体形象的表象左右着整个认识过程,形象记忆,形象思维等 2 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无意识性 幼儿有意控制自己心理和行为的能力很差,多为无意记忆,无意注意,无意想象等 幼儿心理

7、活动和行为易受无关因素干扰,如分心 3 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 ;兴趣爱好;行为习惯(饮食习惯) ;智力才能;对人对己态度 三、幼儿中期(中班)的心理特点(4-5 岁)1 爱玩、会说 中班是角色游戏的高峰期,处于典型的游戏年龄段 中班儿童会计划游戏内容、会分配角色、会商量玩法2 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多依靠表象作支柱;思维常常借助经验来理解 四、幼儿晚期(大班)的心理特点(5-6、7 岁)1 好学、好问、求知欲强 提问题:“为什么” 喜欢拆拆卸卸,弄个究竟2 思维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 已开始掌握一些较抽象的概念 能对熟悉物体进行分类 能初步理解事物的因果关系3 个性初具雏形 初步形成比较稳定心理特

8、征 对人、对己、对事开始有了相对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开始显露出自己的兴趣、爱好、智力、才能 第四节 幼儿的游戏活动一、当代的游戏理论 认知动力论:皮亚杰游戏是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 历史文化发展理论:维果茨基游戏受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皮亚杰的观点 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决定游戏发展水平 游戏的演化过程:练习游戏 象征游戏 规则游戏感觉运动阶段 前运算思维阶段 具体运算思维阶段维果茨基的观点 人类心理是在活动中形成的,儿童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其主导活动; 游戏的特点:建立虚假情景或把一部分物体的属性转移到另一部分物体上; 游戏的起源:不是认知因素,而是社会文化的;皮亚杰、维果茨基 游戏的作用:身体运动

9、技能的发展;认知能力的提高; 个性的形成;二、游戏活动的种类 按游戏的目的性分: 创造性游戏,搭积木;堆沙丘 ;教学游戏剪纸;拼图;配对;活动性游戏拉锯扯锯;拍手 按社会性发展分: 无所用心的行为;旁观者行为;独自一人的游戏非社会性,自己玩,不交往平行游戏各玩各的,玩相同玩具 ;联合游戏交换玩具;合作游戏 有共同目标,合作一件事 按认知发展阶段分: 练习游戏;象征游戏;规则游戏三、游戏活动的发展 婴儿的游戏特点 1 岁以内,成人婴儿游戏 2 岁,实物的功用性游戏 末期,模仿性游戏 幼儿的游戏特点象征性假装游戏 有现实的替代物 活动与操作与人们的有目的的行为类似 其动机在活动过程 具有想象的特点

10、 具有概括性 儿童的游戏特点规则性游戏 情境和角色内隐 规则外显幼儿游戏的发展 游戏内容逐渐丰富、深刻在过家家游戏中,小班幼儿只是简单的模仿成人的动作,像开车转方向盘,或者切菜的动作,随着能力的发展,中班和大班就会有完整的开着车为小朋友服务,或者完整的到市场买菜,回家做饭的游戏。 游戏组织形式日益复杂小班幼儿游戏的合作性不强,往往各玩各的,中班幼儿的游戏就有了共同的游戏主题,角色分工,甚至简单的游戏规则。 游戏中的计划性、独立性和创造性逐步提高小班幼儿多数喜欢现成的玩具,或者别人指定的简单游戏,甚至需要别人的教导才开始玩游戏,中班的孩子已能计划怎么玩,而且自己组织游戏,大班的孩子对游戏的角色和

11、规则要求更高,而且可以创造性地开展游戏。四、游戏活动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是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 是儿童参与社会生活的特殊形式 通过游戏实现自我价值,体验创造性能力 培养健全人格 增强体质五、对游戏活动的指导 给儿童玩的时间 提供好的活动场地 提供合适的玩具 成人对游戏的指导第五节 幼儿的认知发展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前运思阶段1、前运思阶段的特点1、前运思阶段的特点 出现了符号功能:语言;心理表象;动作姿势; 自我中心主义:自我视角;泛灵论 不能完成守恒任务:数守恒;长度守恒;液量守恒; 质量守恒等; 转导推理 不能解决分类任务灵论发展阶段(Piajet,19472、近年来关于前运思

12、思维的研究自我中心主义: Piajet:三山实验结果:6、7 岁以下儿童不能完成任务结论:幼儿不能意识到别人具有与自己不同的观点Donaldson:“躲警察 ”实验结果:90%的 3.5-5 岁幼儿能完成任务结论:幼儿能采取他人的物理视角守恒任务: Piajet:质量守恒实验结果:幼儿不能完成任务结论:幼儿只考虑物体的形态或静止状态,而忽视了变换过程,所以幼儿的思维操作是单向的,不可逆的,不能考虑两个维度的补偿性变化;Rosen & Rozin:糖水实验阶 段 年 龄 思 维 特 征 1 4-6岁 把 所 有 物 体 看 作 有 生 命 、 有 意 识 的 东 西 2 6-8岁 把 能 动 的

13、 物 体 看 作 有 生 命 、 有 意 识 的 东 西 3 8-1岁 把 运 行 的 物 体 看 作 有 生 命 、 有 意 识 的 东 西 4 1岁 以 后 把 动 植 物 看 作 有 生 命 、 有 意 识 的 东 西 结果:大多数 3-5 岁幼儿能正确回答结论:幼儿能认识事物的变化,在一定条件下思维是可逆的,在经验熟悉的范围内能理解事物的因果关系。二、维果茨基的幼儿认知发展观 强调社会环境对认知的影响 幼儿的私人语言能帮助思考行为和计划行动 最近发展区由非语言性的发展为具有词语交往的性质 例子:搭积木三、幼儿信息加工能力的发展1、注意的发展1)注意的分类 按意志参与的程度分:不随意注意

14、;随意注意;随意后注意 按注意的功能分:选择性注意;持续性注意;分配性注意2”幼儿注意的特点不随意注意为主,随意注意正在形成中(3)幼儿注意的发展稳定性和随意性提高注意范围扩大(视觉视听觉)开始使用注意策略(藏猫猫)5-6 岁幼儿有意注意稳定性的实验研究 李洪曾等,1983 方法:校对改错法 对象:48 名 5-6 岁幼儿 结果:幼儿期儿童有意注意的稳定性存在个体差异、年龄差异和性别差异。 5 岁时,女孩的有意注意稳定性更好; 5-6 岁,男孩的有意注意速度超过女孩; 6 岁时,女孩的有意注意稳定性仍然优于男孩,但不如 5 岁时明显。 有意注意的持续时间:5 岁男孩约为 5 分钟;5 岁女孩和

15、 6 岁男孩约为 10 分钟;6 岁女孩约为10-15 分钟(4)注意分散的原因和防止 引起幼儿分心的主要原因 无关刺激的干扰 疲劳 缺乏兴趣和必要的情感支持 防止幼儿注意力分散的方法 对于幼儿园老师 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 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组织教育活动 灵活地交互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对于家长 制定严并格遵守合理的作息制度 适当控制幼儿的玩具和图书数量 不要反复地向儿童提要求案例:多动症女儿被妈妈捆了一年多动症是儿童注意力缺乏、活动过多、冲动性强和延迟满足困难等一系列心理行为问题的总称,它是儿童期最常见、最复杂的心理与行为障碍之一 男孩的发病率高于女孩,男女比例为 49:1 表现:活动过度

16、/注意力集中困难/ 情绪不稳定,任性冲动/感知觉障碍/学习困难 原因:与遗传有关;与大脑发育有关(额叶、脑损伤、脑内神经递质代谢异常)多动症的治疗和教育: 几点共识: 儿童多动症是病态,不应歧视,不应打骂,以免加重孩子的精神创伤 对儿童多动症必须进行药物治疗,但不能代替教育,两者要结合。 要取得良好疗效,必须患儿、家长、教师和医生的互相配合 治疗和教育: 药物治疗 教育方法: 对孩子的要求必须符合实际 分散孩子的精力(安排体育活动将剩余精力释放) 加强集中注意力的培养(看书、读故事,逐渐加长时间,表扬、鼓励) 培养有规律的生活习惯 培养自尊心、自信心 饮食疗法:限制食用含有酷氨酸、水杨酸盐和加

17、入调味品、人工色素和受铅污染的食物,多食含锌食物2、记忆的发展 回顾:记忆的分类按先后顺序及信息保持时间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种 类 时 间 特 点感觉记忆 0.252 秒 容量相当大,具有形象性短时记忆 5 秒2 分钟 容量 72长时记忆 时间无限 容量无限,心理活动的知识基础1)不同性质记忆的发展 基本记忆能力的发展 记忆保持时间逐渐延长 记忆容量逐渐扩大(记忆广度,记忆范围 ) 记忆态度的形成(3 岁开始) 记忆内容的丰富(形象记忆、语词记忆、运动记忆、情绪记忆) 记忆策略的使用 复述、背诵 语言中介 记忆材料系统化 对周围世界知识的发展 故事结构知识; 程式知识; 心理地图;

18、 类别关系知识儿童记忆的测量指标 习惯化新生儿和幼小婴儿的习惯化可以作为他对事物是否熟悉(再认)的指标,研究发现 1-3 天的新生儿已经有了原始的记忆。 条件反射对条件刺激物作出条件性反应,表明再认的存在。 重学记忆当儿童学习了一种知识或技能以后,经过一段记忆消逝的时间,重新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二次学习所需要的时间或次数,比第一次要少些。“回忆中提及他人” VS.“错误信念理解” 苏彦捷等,2007 对象:74 名 3-4 岁幼儿 任务:讲述自己的过去经历(周末出游) 结果:“回忆中提及他人”和心理理论呈正相关“回忆中提及他人”和“错误信念理解”正相关“回忆中提及他人”和“推理心理状态”有关(

19、2)不同记忆通道的发展 视感觉道记忆 听感觉道记忆 嗅感觉道记忆 动觉和动作记忆 触摸觉记忆 视感觉道记忆好于听感觉道记忆 “视觉+动觉”记忆好于单纯视觉记忆(3)幼儿记忆的发展特点 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 3 岁前儿童基本只有无意记忆,且它的效果要优于有意记忆。直到小学阶段,有意识记才赶上无意识记。 有意识记是在成人的教育下逐渐产生的,且它的效果有赖于对记忆任务的意识和活动的强弱。 记忆的理解和组织程度逐渐提高 幼儿经常使用机械记忆,也会使用意义记忆。幼儿意义记忆的效果优于机械记忆。 整个幼儿期,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的效果都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所提高,且它们记忆效果的差距缩小。 形象记忆

20、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幼儿形象记忆的效果优于词语记忆,两者都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但两者记忆的差别在逐渐缩小。 幼儿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方法逐渐发展一名 6 岁儿童,一分钟内记住了 17 位数字:1726354453627189语言的参与,使记忆过程的意识性和条理性都提高了(老师语言的指导) 。 (4)幼儿记忆力的培养记忆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 记忆促进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记忆是想象、思维产生的直接基础 记忆影响儿童行为的倾向性 记忆力的培养 明确记忆目的,增强记忆的积极性 让幼儿在积极的思维过程和活动中识记材料 教儿童学会运用记忆方法或策略(语言中介;分析、找规律;归类;联想等) 引导儿童按照遗

21、忘规律进行复习 培养幼儿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3、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程式知识;心理地图;计数;简单分类; 类比推理:依据两个事物或情景所具有的一定关系,推论出其他两个事物或情景也具有类似的关系。 (同色钥匙开门) 4、幼儿“心理理论” 的发展 心理理论:是指对别人和自己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经验的认识。经典实验:石蕊试验;区分现象和真实实验 结论:4-5 岁的儿童能将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区分开来,而 3 岁的儿童则不能。 解释: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先理解他人“愿望”,再理解他人的想法或“信念”的过程。即,幼儿先以简单的需要来理解行动者的动机,然后才逐渐认识由于个人所获得的外部世界的信息存在差

22、异,因此对世界事物的心理表征不同,从而影响人们的行为表现。5、数的推理能力的发展 计数活动的发展顺序:口头数数按物点数说出总数按物取数方格、田学红,2001 被试:北京地区儿童 任务 1:10 以内的实物加减 结果: 4 岁组能通过的达到 58%;5 岁组能通过的达到 80%。 任务 2:10 以内的数字运算 结果: 5 岁组能通过的达到 13%。6、空间表征和推理能力的发展 幼儿对空间认知发展的特点: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的螺旋式上升运动。 空间方位知觉能力(左右) 二维、三维空间相互转换的表征能力(一维最难) 客体空间定位的表征能力(较难;照片 VS.自己位置) 空间传递性推理能力(

23、先“上下” ,后“前后”对空间方位知觉能力的发展田学红,方格,2001: 被试:4-6 岁幼儿 任务 1:以自身为参照的“左右”理解 结果: 4 岁组儿童通过率为 5%;5 岁组儿童通过率为 65%;6 岁组儿童通过率为 76%。 任务 2:以对方客体为参照的“左右”理解 结果: 4-6 岁儿童通过率均低于 70%。对二维、三维空间相互转换的表征能力的发展方格等,1983: 被试:4-6 岁幼儿 实验 1:按实物计数和按照片计数 结果:4 岁组和 5 岁组的实物计数显著好于照片计数;6 岁组在两种计数上无显著差异; 实验 2:用积木搭房子 任务:按照片;按语言 结果:按照片,5 岁儿童完成率为

24、 75.8%;按语言,5 岁儿童完成率为 24.1%。 结论:幼儿对空间转换表征能力的发展符合从三维到一维,再从一维到三维的螺旋式上升运动对客体空间定位的表征能力的发展徐凡,1989空间传递性推理能力的发展鸿燕,方格,2001: 被试:4-6 岁幼儿 任务 1:对上下空间方位进行传递性推理 任务 2:对前后空间方位进行传递性推理 结果:4 岁开始萌发空间传递性推理能力;5 岁儿童好于 4 岁儿童,6 岁成绩最好;4-6 岁儿童不能排除干扰因素的影响而达到稳定的推理水平;4-6 岁儿童对上下的传递性理解优于对前后的传递性理解。4 岁幼儿已经能把握一个中等大小的房间空间结构,并对客体作出正确的定位

25、7、时间表征和推理能力的发展对空间方位知觉能力的发展 对时序的认知固定时序的认知:循环周期越短,认知越好;年龄越大,认知越好;相对时序的认知:年龄越大,认知越好;相对时序的认知晚于固定时序的认知;幼儿早期不能完成认知任务。时距判断年龄越大,时距估计越准确;时距比较与婴儿相比,幼儿已能主动采用计数策略,有使用时间标尺的能力 对时距的认知年龄大小3 岁幼儿已能较好地完成任务,达 95%;出生次序3 岁较困难,4.5-6.5 岁是快速发展期 对年龄的认知方格,方富熹,冯刚,1994幼儿认识年龄大小和出生次序关系的水平:水平 1:4-5 岁,完全不理解二者的关系;水平 2:5-6 岁,能理解二者的关系

26、,但不能理解出生次 序所产生的年龄差距始终存在;水平 3:6 岁左右,能理解水平 2,但所形成的年龄概念不稳定;水平 4:7 岁左右,能摆脱日常生活经验的干扰,年龄概念稳定; 对时间媒介的认知以认识钟表为例(Feng & Fang,1994 ): 随年龄增长,逐步精细化、完善化;随年龄增长,逐步认识整点钟、半点钟,其次是 5 分钟、1 分钟;四、影响幼儿认知发展的环境因素 家庭 幼儿园 教育电视节目 社会文化因素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前运思阶段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前运思阶段第五节 幼儿言语的发展一、词汇的发展词汇数量迅速增加词汇增加最快时期(100073%173049.3% 258337

27、.9%3462)词汇范围日益扩大 类别(实词、虚词) ; 内容(面广、抽象性、概括性 ) ; 性质(积极 、消极)词义逐渐确切和加深 趋势: 词性:具体一般 词义:具体一般(金丝猴 猴子动物)二、基本语法结构的掌握语句的发展 句型从简单到复杂 句子结构和词性从混沌一体到逐渐分化(妈妈) 句子结构从松散到逐步严谨 句子结构由压缩、呆板到逐步扩展和灵活(爸爸呜还要爸爸呜嘀嘀;爸爸呜去北京爸爸坐火车到北京我爸爸坐火车到北京开会去了幼儿园放假的时候,我准备和外婆坐火车到北京去玩 )二、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对话言语逐渐过渡到独白言语 从情境性言语过渡到连贯性言语(想到什么说什么) 讲述的逻辑性逐渐提高 逐

28、渐掌握语言表达的技巧口吃二到四:1生理原因由于 24 岁儿童的言语调节机能还不完善,造成连续发音的困难。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情况会有所缓解。2心理原因即因说话时过于急躁、激动和紧张造成的。这种紧张可能造成发音器官的细微抽搐和痉挛,出现了发音停滞和无意识地重复某个音节的情况。经常性的紧张便会成为习惯。3模仿幼儿的口吃常有很大的“传染性” 。据北京等医院统计,参加口吃矫治的人中,有近 2/3 的人有幼年模仿口吃的历史。 矫正办法:消除紧张。第六节 幼儿情绪、意志的发展一、情绪的发展1、自我意识情绪的发展 自我意识情绪:是个体依据标准(standards) 、规则( rules)和目标(goals)

29、 (SRGs )进行认知评价后产生的,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复合情绪( Lewis,1992) 。 产生条件:自我意识的成长;对行为准则的理解 发生:2 岁 是道德发展和认知作业成绩的影响因素2、情绪理解的发展 与婴儿相比: 能正确判断基本情绪的原因(外部事件) ; 能意识到情绪不同,可能行为表现不同; 能用情绪词描述自己的情绪体验; 能用情绪言语影响他人行为; 能解释、预测、影响他人情绪; 与学龄儿童相比: 不能理解复杂的内心体验; 不能理解互相矛盾的情绪线索; 影响因素:认知能力;同伴交往;家庭养育等3、移情的发展 与婴儿相比:更多用言语安慰; 常伴随亲社会行为; 影响因素:认知发展水平

30、;言语发展水平;个人经验;教养方式4、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 发展特点:可以使用策略来调控自己的情 口语表达 促进方法:讨论情绪感受 转移注意等二、意志的发展 发展特点: 行为带有明显的冲动性; 自控能力不断增强(延迟满足实验) 自控能力的影响因素(许政援等,1990): 个体的自制力 克制的动机强度 克制引起的紧张程度第七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的发展一、自我发展1、自我概念的发展 自我概念:儿童对自己的特征、能力、态度、信念、价值观的总的认识。 发展特点: 非常具体 来自对物理环境的表征 开始认识到个人的独特性 自尊发生2、对他人和对社会人际关系的认知发展 对他人概念的理解 笼统,粗糙; 根据外部

31、环境和行为来评价; 不稳定,易受暗示; 对人际关系的认知发展 亲子关系:物质交往 同伴关系 W.Damon: 5-7 岁,游戏伙伴8-11 岁,朋友是 “帮助我,和我分享东西的人 ”11 岁以后,友谊是朋友间的相互理解,能分享内心的思想、情感和秘密二、性别角色认同1、性别角色认同的概念 性别角色认同:又称性别特征形成,即个体形成的关于男性和女性的相对特征的心理表象,知道自己是男性或女性,从而作出符合其性别特征的行为。 性别类型;性别恒常性;性别类型活动2、性别角色认同的研究:范珍桃,方富熹,2004提问:“你是男孩还是女孩?”(性别认同)结果:3 岁,86%通过提问:“你刚生下来时是男孩还是女

32、孩?”(性别稳定性)“你长大了会当哥哥还是姐姐?爸爸还是妈妈?老了会是爷爷还是奶奶?”结果:3 岁,10%通过 4 岁, 40%通过 5 岁,90%通过提问:性别一致性问题(衣服、发型等)结果:5 岁,16%通过 6 岁, 53%通过结论:大部分幼儿还未获得性别恒常性知识,与国外研究结果一致。2、性别角色认同的研究3、性别角色认同的发生发展2、对他人和对社会人际关系的认知发展3、性别角色认同的发生发展 精神分析学派 社会学习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 精神分析学派: 为解决恋父情结(女孩)或恋母情结(男孩)而产生对父母中同性别一方的认同,采纳与性别角色相适应的行为。 社会学习理论 对性别行为的奖励和惩

33、罚; 社会对性别角色的期待 三认知发展理论 性别特征形成服从于一般的认知发展规律 性别恒常性的概念(Kohlberg) 性别恒常性的发展(Slaby & Frey,1975) : 性别认同阶段:2-3 岁 性别稳定阶段:4 岁 性别一致性阶段:5-7 岁三, 道德发展的特点1、道德的发展特点 道德判断的标准是行为结果而不是动机;小故事:打碎玻璃杯为什么? 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脱节;经典实验:快乐的损人者 具备初步的道德规范知识,能调节自己行为;知识类型:具体、形象知识 道德他律2、道德的发生发展 精神分析理论:强调情绪的作用。内疚是道德动机 社会学习理论: 关注行为的形成。强化和榜样的作用: 认知发展理论:关注道德认知。公平公正的道德推理能力的发展 一致点: 道德意识发生在幼儿期 道德的发展:外部内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级教育 > 幼儿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