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4安徽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当今的艺术仿佛在兴致勃勃地享受一场技术的盛宴。戏曲舞台上眼花缭乱的灯光照射,3D 电影院里上下左右晃动的座椅,魔术师利用各种光学仪器制造观众的视觉误差,摄影师借助计算机将一张平庸的面容修饰得貌若天仙总之,从声光电的全面介入到各种闻所未闻的机械设备,技术的发展速度令人吃惊。然而,有多少人思考过这个问题:技术到底赋予了艺术什么?关于世界,关于历史,关于神秘莫测的人心技术增添了哪些发现?在许多贪大求奢的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我们不难看到技术崇拜正在形成。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的创作与传播从来没有离开技术的支持。但即便如此,技术也从未扮演过艺术的
2、主人。 史记 窦娥冤 红楼梦这些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的思想光芒与艺术魅力,而不是因为书写于竹简,上演于舞台,或者印刷在书本里。然而,在现代社会,技术的日新月异造就了人们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以至于许多人没有察觉艺术生产正在出现一个颠倒:许多时候,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而不是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换言之,这时的技术无形中晋升为领跑者,艺术更像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中国艺术的“简约”传统隐含了对于“炫技”的不屑。古代思想家认为,繁杂的技术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目迷五色可能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注视。他们众口一词地告诫“文胜质”可能导致的危险,这是古代思想家的人文情怀。当
3、然,这并非号召艺术拒绝技术,而是敦促文化生产审慎地考虑技术的意义:如果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题,繁杂的技术只能沦为虚有其表的形式。这种虚有其表的形式在当下并不少见,光怪陆离的外观往往掩盖了内容的苍白。譬如众多文艺晚会和其他娱乐节目。大额资金慷慨赞助,大牌演员频频现身,大众传媒提供各种空间形形色色的文艺晚会如此密集,以至于人们不得不怀疑:这个社会真的需要那么多奢华呈现吗?除了晚会还是晚会,如此贫乏的文化想象通常预示了主题的贫乏这种贫乏多半与技术制造的华丽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时的技术业已游离了艺术的初衷,众多的娱乐节目而不是艺术充当了技术的受惠者。技术是一个中性的东西,是一种工具,关键在于怎么使用
4、。对于技术的盲目崇拜无异于对于工具的盲目崇拜,这种崇拜的实质,是重技而轻道,重物而轻人。如果任由其泛滥,容易遮蔽掉技术背后真正关键的东西使用技术的人的作用与良知。前一段诸多社会事件引起舆论大哗的时候,并没有多少人将这些社会事件与技术联系起来。从瘦肉精饲料、三聚氰胺奶粉、毒胶囊的制作到利用电话、互联网精心设计的钱财欺诈,舆论同声谴责的是无良企业、利欲熏心的商家、心狠手辣的骗子以及失职的监管机构,而技术研发者的责任似乎被轻轻放过,人们没有看到参与这些社会事件的技术人员出面道歉,这个环节成为盲点因而遭到遗忘文化领域的事情也似乎常常如此。社会的进步、文化的繁荣,需要让技术与道德的关系重回人们的视野之中
5、,如此我们方可避免陷入技术盲目崇拜的陷阱与误区。(选自新华文摘2013 年第 23 期,有删改)1下列关于“技术崇拜”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从现象看,技术崇拜就是大型文艺晚会中声光电的全面介入和各种闻所未闻的机械设备等诸多技术手段的过度应用。B从原因看,技术崇拜过分强调日新月异的现代技术对艺术创作和传播的作用,许多时候源于艺术生产中的技术消费。C从结果看,技术崇拜所形成的华丽风格,弥补了娱乐节目艺术主题的不足,从而让娱乐节目成为技术使用的受惠者。D从实质看,技术崇拜无异于工具崇拜,重技而轻道,重物而轻人,忽视了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在艺术生产中的作用。1D 解析 本题考查理
6、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A. 缩小范围,技术崇拜不只是指“大型文艺晚会” ,原文为“在许多贪大求奢的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 。B. 错在用“艺术生产中的技术消费”随意替换原文的“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 ,原文说“以至于许多人没有察觉艺术生产正在出现一个颠倒:许多时候,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而不是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 ,嫁接后导致意思与原文不相符。C. “技术崇拜所形成的华丽风格,弥补了娱乐节目艺术主题的不足”与原文第段意思相反;“从而让娱乐节目成为技术使用的受惠者”表述过于绝对,原文只是说“众多的娱乐节目而不是艺术充当了技术的受惠者”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
7、一项是(3 分)( )A段针对当前许多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技术应用贪大求奢的现象,对技术的作用进行了反思和追问,明确指出艺术领域中技术崇拜正在形成,自然引出本文话题。B段先明确艺术和技术的关系,接着分析文学作品成为经典的原因,指出在现代社会艺术和技术本末倒置;段联系中国艺术传统,进一步阐述艺术和技术的关系。C段与两段形成递进关系,先指出光怪陆离的外观往往掩盖了内容的苍白,接着通过一些娱乐现象表明由技术主打的娱乐节目主题贫乏,技术游离了艺术的初衷。D段首先指出技术的工具性,然后联系社会现象,揭示技术使用人员的作用和良知才是真正的关键所在,从而得出重新审视技术和道德关系的结论,与段相照应。2C 解
8、析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C.“段与两段形成递进关系”分析错误,从第段最后一句话“如果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题,繁杂的技术只能沦为虚有其表的形式”和第段开头第一句话“这种虚有其表的形式在当下并不少见”可以看出,第段是承接上文;再从第段中的“这些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的思想光芒与艺术魅力”一句,第段的“他们众口一词地告诫文胜质可能导致的危险” “如果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题”等句,可以知道,它们和第段一样,都是议论艺术的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所以段落之间应该是并列关系。3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艺术生产从来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如果艺术作品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
9、题,那么炫目的技术就只能是虚有其表的形式。B古代思想家反对“文胜质 ”的倾向,认为繁杂的技术具有炫目的迷惑性, “炫技”势必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关注。C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因而从事文化生产应该审慎地考虑技术使用的意义。D如果让技术和道德的关系重回人们的视野,就能避免陷入技术盲目崇拜的误区,就能实现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3A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B.“反对文胜质 ”不是原文的观点,原文是“他们众口一词地告诫文胜质可能导致的危险” 。C.“艺术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表述不准确,原文是“艺术更像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 。根据作
10、者在文中的表述,不能得出后面“从事文化生产应该审慎地考虑技术使用的意义”的结论。D. 过于绝对,句意间“如果就能”关系不当,选项中“让技术和道德的关系重回人们的视野”与“避免陷入技术盲目崇拜的误区” “实现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是假设关系。2014福建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2 题。阅历与读书赵迎辉读书的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同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阅读,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阅历的缘故。有无阅历、阅历多少不仅影响着读书的倾向,某些时候甚至关系到读书的效果。阅历之所以会对读书产生深浅有别的影响,原因在于阅读并非是对作品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
11、过程,人生的经历与生活的经验都会参与进来。正如歌德所说的:“阅历丰富的人读书时,常常是一只眼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则留心看纸的背面。 ”生活阅历越丰富,越有助于人们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生活阅历是不是丰富,往往与其年龄密切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经历的人和事越来越多,获得的经验和教训也越来越多,对一些事物的看法逐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时我们的阅历就会日趋丰富。不过这并不是绝对的。有的人年龄虽然不大,但却走过许多地方,经过诸多历练,体验过各种身份和角色,经历过复杂岗位的锻炼和艰苦生活的磨砺,这种经历同样可以让他拥有丰富的阅历。人既然不能任意拉长生命的长度,那么要想增
12、加自己的阅历,就要努力拓宽生命的宽度。培根认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 ,只有亲身体验,躬行践履,才能准确把握社会现实,不断提高理解能力,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从而更加深入地领悟书中蕴含的寓意和韵味。然而阅历不等于经历。并不是说只要经历过的,就会自然而然地成为人们的阅历。经历只是一种经过,或走过,或听过,或看过,形成的是事物的表象,是感性的。而阅历则是一个人对社会、对事件的经历及理解程度,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对经历进行思考、领悟、概括、提炼,是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读书增长阅历,阅历助益读书,但这并不意味着读书和阅历可以互相代替。人类发展的历史反复证明,读书和阅历都是获取知识
13、的重要源泉,也是提高能力的必经之路,二者不可偏废。只有将读书和阅历紧密结合,既博览群书,又勇于实践,既潜心书本,又深入生活,并用阅读拓展阅历,以阅历深化阅读,才能做到读书和阅历相长、理论与实践结合,并在二者的相辅相成中更好地学习和工作。(摘编自学习时报2013 年 10 月 28 日)10下列对文章中“阅历”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它与年龄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人和事增多,阅历自然而然地就会丰富。B随着经历增多,经验和教训也增多,对事物的见解逐渐深入,阅历就会越来越丰富。C阅历不等于经历,经历是一种经过,所形成的是事物的表象,它只是阅历的基础。D在感性表象的基础上
14、,对经历进行理性思考,这才形成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阅历。10A 解析 本题考查论述类文本阅读中对关键词的理解能力。四个选项都可以在原文中找到对应的信息,阅读时应该细心寻找,仔细比较。A 项,原文对应的信息在第段“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生活阅历是不是丰富,往往与其年龄密切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经历的人和事越来越多,获得的经验和教训也越来越多,对一些事物的看法逐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时我们的阅历就会日趋丰富” 。这似乎与选项表达的意思相同。但由第四段 “然而阅历不等于经历。并不是说只要经历过的,就会自然而然地成为人们的阅历”一句可知,A 项的表述是绝对化了的表述。11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述阅历与读书
15、的关系。(3 分)答:_11答案 阅历和读书相辅相成。阅历可以丰富知识,提高读书能力;读书可以获取新知识,拓展阅历,提高能力。(意思对即可。)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综合能力以及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题干中明确要求“简述阅历与读书的关系” ,这是一个关系型的题目,因此,答题时既要答阅历对读书的影响,也要答读书对阅历的作用。据此,我们可以从文本中搜寻相关信息。文本最后一段中“读书增长阅历,阅历助益读书” “读书和阅历都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也是提高能力的必经之路,二者不可偏废” “用阅读拓展阅历,以阅历深化阅读” “在二者的相辅相成中更好地学习和工作” 。在搜集到这些有效信息的基础上进行二次整合
16、即可得出合理的答案。12请简述文章段的论述思路。(3 分)答:_12答案 先分析阅历影响读书的原因,继而论述丰富阅历的途径及意义,然后阐明阅历与经历的区别。(意思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综合,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一般应对文章结构有比较准确的分析,对各部分的大意进行必要的概括,在此基础上分析作者的行文思路。而概括段落大意要关注文章中提供的暗示性语言( 一般以过渡句的形式出现,位置在段首或段尾,有时则放在段落中间),这样就化难为易了。2014湖北卷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68 题。艺术与中国社会宗白华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这三句话挺简括地说出孔子的文化
17、理想、社会政策和教育程序。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与教育是拿诗书礼乐做根基。教育的主要工具、门径和方法是艺术文学。艺术的作用是能以感情动人,潜移默化培养社会民众的性格品德于不知不觉之中,深刻而普遍。尤以诗和乐能直接打动人心,陶冶人的性灵人格。而“礼”却在群体生活的和谐与节律中,养成文质彬彬的动作、步调的整齐、意志的集中。中国人由天地的动静、四时的节律、昼夜的来复、生长老死的绵延,感到宇宙是生生而具条理的。这“生生而条理”就是天地运行的大道。这种最高度的把握生命和最深度的体验生命的精神境界,具体地贯注到社会实际生活里,使生活端庄流丽,成就了诗书礼乐的文化。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 “礼”构成社会生
18、活里的秩序条理。 “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然而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 礼记上说:“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 ”人生里面的礼乐负荷着形而上的光辉,使现实的人生启示着深一层的意义和美。礼乐使生活上最实用的、最物质的衣食住行及日用品,升华进端庄流丽的艺术领域。三代 【注】 的各种玉器,是从石器时代的石斧石磬等,升华到圭璧等等的礼器乐器。三代的铜器,也是从铜器时代的烹调器及饮器等,升华到国家的至宝。而它们艺术上的形体之美、式样之美、花纹之美、色泽之美、铭文之美,集合了画家书家雕塑家的设计与模型,由冶铸家的技巧,而终于在圆满的器形上,表出民族的宇宙意识(天地境界)
19、 、生命情调,以至于政治的权威、社会的亲和力。在中国文化里,从最低层的物质器皿,穿过礼乐生活,直达天地境界,是一片混然无间、灵肉不二的大和谐、大节奏。因为中国人由农业进于文化,对于大自然是“不隔”的,是父子亲和的关系,没有奴役自然的态度。中国人对他的用具(石器铜器) ,不只是用来控制自然,以图生存,他更希望能在每件用品里面,表出对自然的敬爱,把大自然里启示着的和谐、秩序,它内部的音乐、诗,表显在具体而微的器皿中。一个鼎要能表象天地人。中国人的个人人格、社会组织以及日用器皿,都希望能在美的形式中,作为形而上的宇宙秩序与宇宙生命的表征。这是中国人的文化意识,也是中国艺术境界的最后根据。孔子是替中国
20、社会奠定了“礼”的生活的。然而,孔子更进一步求“礼之本” 。礼之本在仁,在于音乐的精神。理想的人格,应该是一个“音乐的灵魂” 。社会生活的真精神在于亲爱精诚的团结,最能发扬和激励团结精神的是音乐!音乐使我们步调整齐,意志集中,团结的行动有力而美。中国人感到宇宙全体是大生命的流行,其本就是节奏与和谐。人类社会生活里的礼和乐,是反射着天地的节奏与和谐。但西洋文艺自希腊以来所富有的“悲剧精神” ,在中国艺术里,却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且往往被拒绝和闪躲。人性由剧烈的内心矛盾才能掘发出的深度,往往被浓挚的和谐愿望所淹没。固然,中国人心灵里并不缺乏雍穆和平的大海似的幽深,然而,由心灵的冒险,不怕悲剧,以窥探
21、宇宙人生的危岩雪岭,发而为莎士比亚的悲剧、贝多芬的乐曲,这却是西洋人生波澜壮阔的造诣!(本文有删改 )【注】 三代: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6关于诗书礼乐与中国社会的关系,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书礼乐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与教育的根基,因此,从根本上讲,中国古代社会的教育内容就是艺术文学,教育的目的是以情动人。B诗书礼乐涵盖了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全部内容。 “礼”作用于群体,造就群体生活的和谐;诗与乐则作用于个体,陶冶个体的性灵。C诗书礼乐的文化能够培养社会民众的性格品德,对中国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礼乐可以在群体生活中养成步调的整齐、意志的集中。D正是由于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
22、的天地境界,所以二者成为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成为“兴于诗”得以实现的基础。6C 解析 A “诗书礼乐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与教育的根基”不能得出“中国古代社会的教育内容就是艺术文学”的结论。原文说“艺术文学”是“教育的主要工具、门径和方法” ,不是“教育内容” 。原文还说“艺术的作用是能以感情动人” ,所以“教育的目的是以情动人”表述错误。B.“诗书礼乐涵盖了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全部内容”说法过于武断,原文只是说“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与教育是拿诗书礼乐做根基” ,诗书礼乐只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再者, “礼作用于群体” “诗与乐则作用于个体”也曲解了原文意思,原文是“礼却在群体生活的和谐与节律中
23、”产生作用, “诗和乐能直接打动人心,陶冶人的性灵人格” 。D.强加因果, “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并不是“二者成为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成为兴于诗得以实现的基础”的原因。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石斧石磬升华到圭璧等礼器乐器,烹调器及饮器升华为国家至宝,礼乐使生活中的日用器具超越了实用层面,进入艺术领域。B中国人对自然的态度是亲和、 “不隔”的,对用具器皿的制作不单是为了控制自然,满足生存所需,还希望以此表现对自然的敬爱,反映自然所给予的启示。C一个鼎要能表象天地人,这反映了中国人的一种文化意识:在制作具体器皿时希望以富有美感的形式表现宇宙秩序与宇宙生命。D
24、礼乐在社会生活中担负具体功能,调节社会关系,只有在个人的生活中才展现形而上的启示意义,使个体人生具有更深的意义和美。7D 解析 从“尤以诗和乐能直接打动人心,陶冶人的性灵人格。而礼却在群体生活的和谐与节律中,养成文质彬彬的动作、步调的整齐、意志的集中” ,以及“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 礼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 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等语句中可知,礼和乐承担的不是“具体功能” ,而是广泛的、普遍的、抽象的功能。 “只有在个人的生活中才展现形而上的启示意义,使个体人生具有更深的意义和美”理解错误,原文中说“人生里面的礼乐负荷着形而上的光辉,使现实的人生启示着深层的意义和美” ,
25、这里的“人生”泛指一般人的生命历程,不是指具体的个人;原文中是使“现实的人生”而非“个体人生”具有“更深的意义和美”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天地的节奏与和谐在中国社会的礼乐中得到反映与体现,物质器皿、礼乐生活与天地境界并非彼此孤立,而是三者融通和谐。B人类社会里的礼和乐体现着天地运行的大道,而礼之本在仁,在于音乐的精神,所以乐是一切人类艺术的最髙境界和最终追求。C中国的礼乐文化讲求个人人格、社会组织与天地大道、宇宙秩序、自然节律的交融,由此导致中国文化精神中没有“悲剧精神” 。D西洋艺术直面人生中的冲突与悲剧,展现波澜壮阔的人生气象,与表现和平静穆的中国艺术相比更
26、能打动人,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8A 解析 B “所以乐是一切人类艺术的最 髙境界和最终追求”属无中生有。C. “中国文化精神中没有悲剧精神 ”不对,原文只是说“悲剧精神” “在中国艺术里,却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它“往往被浓挚的和谐愿望所淹没” ,并不是完全没有。D.“西洋艺术更能打动人,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于文无据。2014湖南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4 题。常识教育牵涉以下重大命题:培养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传承人类社会的基本核心价值观,塑造基本社会共识;传承人类优秀思想文化学术;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和促进社会进步。换言之,常识教育的命意和专业化教育不一样,后者主要措意
27、于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职业个体,乃至于螺丝钉式的现代“部件人”(工具主义个体 ),或为学术而学术,为科技而科技,专意在促进专业学术发展和科技进步(有时甚至可能忽略对科学技术的价值判断和伦理反思) 。常识教育则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培育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道德判断的自由个体,以及随之而来的普遍的人文精神氛围和社会公共生活,抵御知识的异化、人的异化、制度的异化与社会的异化,促进社会的共同福祉。另外,专业化教育往往着眼于知识的精深,常识教育则着眼于知识的基本、根本与全面,一为专家之学,一为通人之学。但这里的通人之学又不同于中国古代所谓的“通书千篇以上,万卷以下,通人也”的通儒硕学,或所谓的“大通人”(仍是
28、相对而言) ,这显然只能要求极少一部分人。此处所谓的通人并非意味着博闻广识,无所不通,事实上以人类有限的时间精力和智力水平而言,不可能做到“天上地下,无所不知”的地步,而在于对涉及人与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与世界之间关系的基本常识的了解,尤其是涉及个体心灵生活和现代公共生活的最基本相关知识的掌握。换言之,常识教育或通识教育永远是与人类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相对而言的,是对最核心、最重要的基本常识的教育与掌握。就此而言,常识教育或通人教育就是人的教育,旨在立人,培养基本的人,或所谓的“小通人” 。专家亦必须具备“小通人”的相关常识,即先成为基本自由个体,然后才是专家和成就专家之学。 “大通人”则不敢
29、苛求所有个体,而且“大通人”亦可或亦须有一二专家之学,而有专家之成就业绩。专家之学不必苛求所有个体, “小通人”之学却须人人具备,这便只能通过教育,亦即普及的常识教育来实现。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教育素质和水平,便决定了一个国家和社会的人及其生活的整体品质和水平。常识教育水平高,则人民安居乐业,自由幸福指数高,社会稳定,国家繁荣昌盛。12本文以_比照,主要从_和知识两个方面对常识教育加以辨析阐释。(4 分)12答案 专业化教育 命意解析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结构,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对常识教育加以辨析阐释” 在第二、三段,根据两段首句可知:与常识教育对照的是“专业化教育” ,与“知识”方
30、面对应的是“命意”方面。13下列关于“常识教育”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常识教育是培养自由个体、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共同进步的通人教育。B常识教育关涉到文化传承创新、个体心灵生活和现代社会公共生活等问题。C常识教育要求掌握人类最核心和最重要的知识,是抵御知识的异化的教育。D常识教育是伴随人类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普及性教育。13C 解析 本题考查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C 项偷换概念,错在“最核心和最重要的知识” ,原文为“最核心、最重要的基本常识” ,命题者故意混淆了“基本常识”和“知识”的概念, “基本常识”只是“知识”中的最基础的部分。14下列对原文
31、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专业教育虽注重知识精深、学术发展和科技进步,但有忽略对科技的价值判断和伦理反思的可能性。B通识教育把“小通人”作为培养目标,其水平与人的素质、自由幸福指数和社会文明程度息息相关。C专家之学以通人之学为基础,是成为“大通人”的重要途径,不过只适合特定的人群,不具备普遍意义。D通人之学既不同于“大通人 ”之学,又不同于“小通人”之学,也不同于中国古代所谓的通儒硕学。14D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和“评价文章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D 项,原文说 “常识教育或通人教育就是人的教育,旨在立人,培养基本的人,或所谓的小通人 ”,又说“小通人之学
32、却须人人具备,这便只能通过教育,亦即普及的常识教育来实现” 。可见,作者认为通人之学和“小通人”之学是相同的。2014江苏卷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618 题。乾坤草亭朱良志明代王世贞家有弇山园,园中有一小亭,小亭坐落在丛树之中,四面花草扑地,绿荫参差,匾额上书“乾坤一草亭” 。八大山人也曾画有乾坤一草亭图 。一个小草亭,为何扯上广袤无垠、神秘无比的乾坤? 又如元代画家吴镇,喜欢独泛小舟于湖中,自称是“浩荡乾坤一浮鸥” 。一只小鸟,为什么说是浩荡乾坤中的一只小鸟?而唐代船子和尚诗云:“世知我懒一何嗔,宇宙船中不管身。 ”小舟居然也成了宇宙中的一只船。宇宙、乾坤,说其大;小亭、小舟,言其小。在
33、小亭中有囊括乾坤的期望,在小舟中有包裹江海的运思。小,是外在的物;大,是内在的心。从物上言之,何人不小! 但从心上言之,心可超越,可飞腾,可在小亭而妙观天下,可泛小舟而浮沉乾坤。王维不是有“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诗句吗?水虽穷,路虽尽,但云起了,风来了,我是一片云,我是一缕风,在这样的心灵中,哪里还会有穷尽时!乾坤中的一草亭,江海中的一浮鸥,宇宙中的一只船,反映出人的生命困境以及从此困境中突围的可能路径。这是一种深层的生命自信。我们每个人都是渺渺宇宙的一个点,八大山人也有此认知,他早年号雪个、个山,自称“个山人” ,这个“个”就是乾坤中之一“个” ,一点。个,也可解释为竹,雪个,即皑皑白雪
34、中的一枝竹,白色天地中的一点青绿。在个山小像中,八大山人录其友人赞语:“个,个,无多,独大,美事抛,名理唾大莫载兮小莫破。 ”八大山人想要告诉人们的是:我山人是天地之中的一个点,虽然只是一点,当我抛弃欲望的追求,唾弃名理的缠绕,获得自身的独立的时候,我就可以齐同世界,拥有世界,我就是大全。八大山人笔下的一朵小花,一枝菡萏,一羽孤鸟,都是一“个” ,一点,一个充满圆足的生命。八大的自尊缘此而出。清初诗人张潮将人的境界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牖中窥月,这是一般的境界,没有改变山里人只知道山里事的看世界的方式;第二个层次是庭中望月,看到的世界不再是洞中之天,而是较为广阔的天地;第三个层次是台上玩月
35、,则有“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的悠然,有包裹八极、囊括乾坤的境界,它站在世界的高台之上。这不是自高自大,而是心灵的悠游回环。中国画中通透的小亭,八面无一物的小亭,就是这样的心灵高台,无边的世界就在高台玩月的灵境中荡漾。那小舟也是如此,它在小河中荡漾,在开阔的湖面荡漾,在茫茫的大海中荡漾,在无形的宇宙中荡漾,说它是“宇宙船”又有何不可? 中国画家不是看一只鸟就画这只鸟、有一朵花就画这朵花的人,中国画的主流不是将画作为写实的工具,而是当作表达内在生命体验的工具。画的是这个亭子,但所要表达的生命体验却不在这亭子中,所谓不离亭子,不在亭子。高明的画家其实都想到那高台上去玩月。(有删改)16请简要说明
36、第三段中“个”的含义。(6 分)答:_16答案 “个”从具体物象到抽象观念,形成了三个层面:竹,点,圆满具足的生命。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概念的含义。按照第三段的论述脉络,先从对“个”的解释起, “个,也可解释为竹”先释为“竹” ;再到“我山人是天地之中的一个点” ,再释为“点” ;最后到“充满圆足的生命” ,释为“圆足的生命” ,是从具体到抽象。其实从该段的最后两句话“八大山人笔下的一朵小花,一枝菡萏,一羽孤鸟,都是一个 ,一点,一个充满圆足的生命。八大的自尊缘此而出”亦可得出答案。17请简要分析文章第四段的论述层次。(6 分)答:_17答案 首先,提出人的境界分三个层次;其次,阐
37、述了中国画中的小亭或小舟所体现的“台上玩月”这一境界的心灵特点;最后,指出中国画家都想达到“高台玩月”的境界。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此段的思路很清晰,先通过清初诗人张潮提出的人的三个层次的境界,引出最高境界“台上玩月” ,而后再从“画小亭和小舟”来论述这个“台上玩月”的最高境界,最后指出高明的画家都想达到“高台玩月”的境界。18请结合对文末“不离亭子,不在亭子”的理解,阐释“乾坤草亭”的内涵。(6 分)答:_18答案 “不离亭子” ,表达了一个小“点”的生命自信;“不在亭子” ,表现了生命在无限宇宙中的悠游。草亭与乾坤的关系,写出了“小”的个体面对无限“大”的宇宙可采取的态
38、度,反映了生命困境以及从此困境突围的可能路径。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句子的内涵,文中定有其踪影。 “不离亭子”的踪影在第二段中是“外在的物” ,在第三段中是“个”是“点” ;“不在亭子”的踪影在第二段中是“内在的心” ,在第三段中是“圆足的生命” ,是“反映出人的生命困境以及从此困境中突围的可能路径” 。242014江苏卷 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 三国演义中,徐庶之母大骂徐庶不识刘备之伪, “玷辱祖宗,空生于天地间” ,骂完自缢而死,其行动具有鲜明的拥曹反刘的倾向。B茅盾子夜主要描写光怪陆离、大开大阖的都市生活场景,仅第四章写到双桥镇的农民暴动,
39、所以此章游离了整部小说。C 边城由今年即将到来的端午节写起,回溯之前的两个端午节,因而整部小说都洋溢着赛龙舟、捉鸭子的狂欢气氛。D 哈姆莱特采用多线索布局,哈姆莱特、雷欧提斯和福丁布拉斯三条线索安排得繁简得当、缓急有序,全剧气势跌宕起伏。E泰戈尔飞鸟集歌颂了自然、生命与爱情,诗句如格言般短小精致,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和隽永的哲理性,语言清新,意象美妙。24A C 解析 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写徐庶入相府拜见曹操后, “拜谢而出。急往见其母,泣拜于堂下” “徐母勃然大怒,拍案骂曰:岂不识曹操欺君罔上之贼?刘玄德仁义布于四海,况又汉室之胄,汝既事之,得其主矣。今凭一纸伪书,更不详察,遂弃明投暗,自取恶名,
40、真愚夫也!吾有何面目与汝相见!汝玷辱祖宗,空生于天地间耳! ”,故 A 项错。C 项, 边城中的故事并不是全发生在端午节, “整部小说都洋溢着赛龙舟、捉鸭子的狂欢气氛”错,小说中描写的天保、傩送与翠翠之间的爱情故事哀婉而凄美。252014江苏卷 简答题(10 分)(1)红楼梦不同的版本中,凹晶馆联诗一回,黛玉的名句,一为 “冷月葬花魂” ,一为“冷月葬诗魂” 。请从小说情节和主题两个方面,分别说明“葬花魂”与“葬诗魂”的依据。(6 分)答:_(2)鲁迅故乡的结尾处,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 ”,因为希望不过是“自己手制的偶像” 。接着, “我”又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
41、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两个想法之间有什么关系? 反映了作家什么样的心态?(4 分)答:_25(1) 答案 “葬花魂”的依据:小说中有黛玉葬花的重要情节;表达女性精神在一个时代的毁灭。 “葬诗魂”的依据:小说中多有黛玉吟诗的情节;表达对诗意消亡的哀悼。解析 题目涉及的内容是 红楼梦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 凹晶馆联诗悲寂寞” ,贾府女眷在男子离开后接着赏月,因宝钗、李纨、凤姐、邢夫人、尤氏、蓉妻等女眷都不在,贾母叹人少冷清,吃酒闻笛,笛音悲怨,贾母落泪继而有些困了,就散了。黛玉因为中秋家家团圆,因而触景感怀,史湘云见状过来陪她劝她,二人到凹晶馆联诗。黛玉作
42、“冷月葬花魂” ,湘云说她“诗固新奇,只是太颓丧了些” ,不该作此“过于清奇诡谲之语” 。这一章中秋联句紧接在抄检大观园之后,是加剧贾府这个外强中干的大家族没落的第一强音。结合这一回内容,联系黛玉经常在大观园聚会写诗及有葬花之事,可以解答本题。(2)答案 关系:后者否定前者。心态:自己感到虚无、迷茫、寂寞,但不愿将它们传递给读者。解析 故乡写于 1921 年 1 月,反映了中国农村日甚一日的破产景象,通过写回到阔别七八年的故乡后见到的闰土、杨二嫂等人,反映出在现实因素和历史因素的双重摧残下,人们不仅面临着肉体的死亡,也面临着灵魂的毁灭。把握全文内容之后,结合“自己手制的偶像”就容易理解第一个想
43、法反映的是作者心中的虚无、迷茫、寂寞。在这一想法之后,文章最后一段转而写“我在蒙眬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作者硬要实现心态的转变,否定前一想法,不仅为自己,也为读者,这在鲁迅小说中经常出现。2014江西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新石器时代前期的母系氏族社会大概相对说来比较和平安定,其巫术礼仪、原始图腾及其图象化的符号形象也如此。仰韶型和马家窑型的彩陶纹样,其特征恰好是这相对和平安定的社会氛围的反照。你看那各种形态的鱼,那奔驰的狗,那爬行的蜥蜴,那拙钝的鸟和蛙,特别是那陶盆里的人面含鱼的形象,它们虽明显具有巫术礼仪的图腾性质,具体含义已
44、不可知,但从这些形象本身所直接传达出来的艺术风貌和审美意识,却可以清晰地使人感到:这里还没有沉重、恐怖、神秘和紧张,而是生动、活泼、纯朴和天真,是一派生气勃勃、健康成长的童年气派。仰韶彩陶的特点,是动物形象和动物纹样多,其中尤以鱼纹最普遍,有十余种。据闻一多说鱼 ,鱼在中国语言中具有生殖繁盛的祝福含义,但闻一多最早也只说到诗经 周易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把它进一步追溯到这些仰韶彩陶呢?像仰韶期彩陶屡见的多种鱼纹和含鱼人面,它们的巫术礼仪含义是否就在对氏族子孙“瓜瓞绵绵”长久不绝的祝福?社会在发展,陶器造型和纹样也在继续变化。和全世界各民族完全一致,占居新石器时代陶器的纹饰走廊的,并非动物纹样,而是抽象的几何纹,即各式各样的曲线、直线、水纹、旋涡纹、三角形、锯齿纹种种。其实,仰韶、马家窑的某些几何纹样已比较清晰地表明,它们是由动物形象的写实而逐渐变为抽象化、符号化的。由再现(模拟) 到表现(抽象化) ,由写实到符号化,这正是一个由内容到形式的积淀过程,也正是美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过程。即是说,在后世看来似乎只是“美观” “装饰”而并无具体含义和内容的抽象几何纹样,其实在当年却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内容和含义,即具有非常重要的原始巫术礼仪的图腾含义的。似乎是“纯”形式的几何纹样,原始人们的感受却远不只是均衡对称的形式快感,而具有复杂的观念、想象的意义在内。巫术礼仪的图腾形象逐渐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