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家风家训专题讲座1.ppt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4242517 上传时间:2018-12-18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3.4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风家训专题讲座1.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家风家训专题讲座1.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家风家训专题讲座1.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家风家训专题讲座1.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家风家训专题讲座1.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传承好家训,培育好家风,2014年马年第一天,央视新闻推出了街头采访第一问:“你家的家风家规是什么?”面对记者提问,老人孩子们纷回答:不怕吃亏、孝敬父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等等。 香港演员温兆伦表示,他从小只听奶奶的话,印象最深的是奶奶常教导他:“退一步海阔天空,中国人必须团结,国家才会强大!国比家大,没有国哪来家?”他还说,1997年香港回归,当国旗升起时,他在电视机前哭了:“我终于有国家了!”,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家风的作用。2015年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春节团拜会上说:“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

2、,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2016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指出,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我们要认识到,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此外,他还多次引用过礼记大学“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等关于家风家教家训的话语,阐释家风家教家训。十八大(2017)以来,习近平多次谈家风。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的“家”,是家庭的“家”,也是国家的“

3、家”。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强调“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2018年1月22央视网微视频工作室公益短片家风传承,通过三个故事还原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家风传承”精神。 (视频),1、“什么是一个家?有妈、有爸、有娃,这才是一个家。”8年里,呼和浩特儿童福利院“模拟妈妈”景凤英始终保持着这样一个特殊大家庭的和睦。 2、“不搞特殊化,俺爹这句话,我记了一辈子。父亲的光环是他的,自己的路还要自己走。”53年里,焦裕禄女儿焦守凤始终坚守父亲的嘱托。 3、“我没什么别的本事,就会一些老祖宗留下来的老玩意儿,现在全家人和我一起

4、发扬传承。”15年里,全国文明家庭获得者鲁立清一家人用家训守护“匠心”。三个不同家庭,共同讲述对于“家庭、家教、家风”的理解,以及他们与习近平总书记之间的“三个没想到” “我没想到,他会和孩子们一样称呼我为妈妈。” “我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他还一直记着我父亲。” “我没想到,我们家做的这点儿小事,居然能受到他的接见。”,中国是礼仪之邦,五千年的文化传承至今,深深铭刻在中国人的心中。每个家,都有家训、家规、家风,俗话说得好:无规矩不成方圆。从孟母三迁到岳母刺字,好的家训、家风不仅承载了祖祖辈辈对后代的希望和策鞭,也同样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什么是家风?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长期以来形

5、成的能影响家庭成员精神、品德及行为的一种传统风尚和德行传承。历史上,大凡保留有优良家风的家族,都制定了有很强约束力的道德规范。,什么是家训?家族为了维持必要的法制道德,就拟定一定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家族中人,这便是家法家训的最早起源。家风家训体现了三种不同类型社会关系的综合,即对家庭的关系,对亲友和邻里的关系,对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关系的综合。,历史上的 家风家训,清代第一才子纪晓岚家教很严,对子女有有“四戒”、“四宜”要求,“四戒” 一戒晏起 二戒懒惰; 三戒奢华 四戒骄傲 既守四戒,又须规以四宜: 一宜勤读 二宜敬师 三宜爱众 四宜慎食,以上八则,为教子之金科玉律,尔宜铭诸肺腑,时时以之教诲三子

6、,虽仅十六字,浑括无穷,尔宜细细领会,后辈之成功立业,尽在其中焉。,【林则徐的十条家训名言】,一、父母不孝,奉神无益。 二、兄弟不和,交友无益。 三、存心不善,风水无益。 四、行止不端,读书无益。 五、心高气傲,博学无益。 六、做事乖张,聪明无益。 七、时运不济,妄求无益。 八、妄取人财,布施无益。 九、不惜元气,医药无益。 十、淫恶肆欲,阴骘无益。,曾国藩16字家训,说出家道兴旺的玄机,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曾国藩六句经典家训,字字珠玑,句句精深! 1.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 2.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 3.恶莫大于毁人之善,德莫大于白人之冤。 4.古之成

7、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观密微,二者阙一不可。 5.惟正己可以化人,惟尽己可以服人。 6.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13,清朝朱用纯的朱子家训堪称我国家风家训的经典。“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指黎明的时候就要起床,要清扫院落,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指到了太阳落山的时候就休息,把门窗都关好,一定要亲自检查一下。“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一碗粥一碗饭,应当考虑它们是来之不易的。(衣服,布料上的)半丝,半缕线,一定要想他们来的是很困难的。“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指最好未雨绸缪,不要到了渴了才想起来掘井。“

8、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自己生活,一定要勤俭节约,而请朋友的筵席上不要吝啬。“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饭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指如果用的器具干净整洁的话,即使是瓦做的也比金玉为材料的要好,如果吃饭吃的少而精的话,即使是普通的蔬菜也是珍馐美味。,颜氏家训成书于隋文帝灭陈国以后,隋炀帝即位之前(约公元6世纪末)。是中国古代文学家,教育家颜之推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以告诫子孙的著作。,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书之玉版,藏诸金匮。生子咳提,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凡庶纵不能尔,

9、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上智的人不用教育就能成才,下愚的人即使教育再多也不起作用,只有绝大多数普通人要教育,不教就不知。古时候的圣王,有“胎教”的做法,怀孕三个月的时候,出去住到别的好房子里,眼睛不能斜视,耳朵不能乱听,听音乐吃美味,都要按照礼义加以节制,还得把这些写到玉版上,藏进金柜里。到胎儿出生还在幼儿时,担任“师”和“保”的人,就要讲解孝、仁、礼、义,来引导学习。普通老百姓家纵使不能如此,也应在婴儿识人脸色、懂得喜怒时,就加以教导训海,叫做就得做,叫不做就得不做,等到长大几岁,就可省免鞭打惩罚。只

10、要父母既威严又慈爱,子女自然敬畏谨慎而有孝行了。,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呵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也。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诚哉斯语。,我见到世上那种对孩子不讲教育而只有慈爱的,常常不以为然。要吃什么,要干什么,任意放纵孩子,不加管制,该训诫时反而夸奖,该训斥责骂时反而欢笑,到孩子懂事时,就认为这些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到骄傲怠慢已经成为习惯时,才开始去加以制止,那就纵使鞭打得再狠毒也树立不起威严,愤怒得再厉害也只会增加怨恨,直到长大成人

11、,最终成为品德败坏的人。孔子说:“从小养成的就像天性,习惯了的也就成为自然。”是很有道理的。俗谚说:“教媳妇要在初来时,教儿女要在婴孩时。”这话确实有道理。,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於呵怒伤其颜色,不忍楚挞惨其肌肤耳。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训者,可愿苛虐於骨肉乎?诚不得已也!,普通人不能教育好子女,也并非想要使子女陷入罪恶的境地,只是不愿意使他因受责骂训斥而神色沮丧,不忍心使他因挨打而肌肤痛苦。这该用生病来作比喻,难道能不用汤药、针艾来救治就能好吗?还该想一想那些经常认真督促训诫子女的人,难道愿意对亲骨肉刻薄凌虐吗?实在是不得已啊!,傅雷家书是中国著名翻

12、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的重要缔造者之一的傅雷及其夫人写给儿子的书信编纂而成的一本家信集,自己责备自己而没有行动表现,我是最不赞成的!只有事实才能证明你的心意,只有行动才能表明你的心迹。 得失成败尽量置之度外,只求竭尽所能,无愧于心。 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一潭死水;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解脱。,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终不至于被回忆侵蚀。 一个人没有灵性,光谈理论,其不成为现代学究、当世腐儒、八股专家也鲜矣!为学最重要的是“通”,“通”才能不拘泥、不迂腐、不酸、不八股;“通”才能培养气节、胸

13、襟、目光。“通”才能成为“大”,不大不博,便有坐井观天的危险。,艺术特别需要苦思冥想,老在人堆里。会缺少反省的机会;思想、感觉、感情、也不能好好的整理、归纳。 孩子,可怕的敌人不一定是面目狰狞的,和颜悦色、一腔热血的友情,有时也会耽误你许许多多宝贵的光阴。 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象征。,一个人要做一件事,事前必须考虑周详。尤其是改弦易辙,丢开老路的时候。一定要把自己的理智做一个天平。把老路和新路放在两盘里精密的称过。 ,古今中外家风故事,司马光教子有方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官至宰相。司马光虽官高权重,但严于教子,很注重培养子女自律自立意识。他写了传诵至今的训俭示康。总结了历史上许多达官显

14、贵之子,因受祖上荫庇不能自强自立而颓废没落的教训,告诫其子:“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以立名,侈以自败“。由于教子有方,司马光之子,个个谦恭有礼,不仗父势,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见容止,虽不识皆知司马氏子也“。,孔子二十世孙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神童。4岁时,他就能背诵许多诗词,并且还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一天,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给孔融兄弟们吃。父亲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个最小的梨子,其余按照长幼顺序分给兄弟。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大梨该给哥哥们。”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 孔融说:“因为弟弟

15、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汉朝。小孔融也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榜样。,曾国藩-治家八字诀,书蔬鱼猪(读书种菜养鱼喂猪)早扫考宝(早起扫屋祭祖睦邻),吉鸿昌不忘父训吉鸿昌,察绥抗日同盟军领导人之一。早年在冯玉祥部队当兵,以英勇善战升为营长、师长,后任军长和宁夏省政府主席。1920年,25岁的吉鸿昌,当时任营长,父亲吉筠亭病重。他对前来探视的吉鸿昌说:“当官要清白谦正,多为天下穷人着想,做官就不许发财。否则,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吉鸿昌含泪答应。吉鸿,昌父亲病逝后,他把“做官不许发财“六字写在瓷碗上,要陶瓷厂仿照成批烧制,把瓷碗分发给所有官兵。在分发瓷碗大会上说

16、:“我吉鸿昌虽为长官,但决不欺压民众,掠取民财,我要牢记父亲教诲,做官不为发财,为天下穷人办好事,请诸位兄弟监督。“吉鸿昌言行一致,一生清白谦正,处处为民众。当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他反对蒋介石的投降政策,奋起抗日。遭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牺牲时年仅39岁。,1.教育子女艰苦朴素,不能有任何特殊毛泽东对子女的要求极为严厉,不许他们有任何特殊。李敏曾说:“父亲要我们夹着尾巴做人。”“小时候父亲经常要求我们艰苦朴素。解放以后,要求我们不要穿得太讲究,要和老百姓一样,穿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就行。”,2.处理至亲好友关系的两个“原则” 毛泽东恩师、岳父杨昌济的儿子、夫人杨开慧的兄长杨

17、开智,来信要求推荐工作,毛泽东婉言拒绝了。“一切按正常规矩办理,不能有任何特殊。”1950年正月,表兄文南松写信给毛泽东,要他出面给其胞兄文运昌推荐个工作,毛泽东回信断然拒绝了。“在人民中有所表现,取得信任,便有机会参加工作”,毛泽东的家风,总统教子自立曾任过美国总统的里根,不仅有名望而且富有。但他严格要求自己子女自立,绝不让他们依赖父母。儿子失业后,一边寻找工作,一边靠领取救济金度日。,古人非常重视家风,所谓“齐家治国平天下”,“齐家”是“治国”和“平天下”的根基。“齐”就是整肃,“齐家”就是整肃家风家规的意思。当然“齐家”前面还有“修身”,但自我修养,也需要良好家风的熏陶。打好了齐家的基础

18、,才有可能成就治国平天下的本领。,良好家风表现在那些方面呢?,讲究道德,诚实守信重视学习,崇尚知识勤俭持家,尊重劳动家庭和睦,合理教子尊老爱幼,邻里互助,家风、班风、校风、国风班级和学校是社会中的小集体、小家庭。有好的班风就会有好的校风,有好的校风,才能为国家培育出更多的高素质的有用人才,国家才能更和谐稳定。“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良好的家风,必然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这是民族兴旺发达,国家繁荣昌盛的必要条件。同学们,我们从小接受了家庭的熏陶,当我们走出家庭,带着家的温暖,装着家的期盼,怀着家的未来,努力学习,为社会奉献自己的才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就一定能够建成,我们的中国梦就一定能够实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简明教程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