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8 年高考历史命题趋势和热点问题孟凡升【历史命题趋势】高考命题原则、内容要求、试题结构不会有大的变化。命题思路、手法已日臻成熟,“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学生学习能力”是高考命题的一贯追求,它体现着高考命题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 但是命题总是“稳中求改、稳中求新 ”,新中有规律,仔细分析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通过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教材仅是命题的背景和依托。淡化历史结论,突出考查学生学习过程。突出学科主干知识,不追求知识的覆盖面。强调重要概念的阐释。试题与答案呈现一定的开放性。 突出学科素养的考查。拉近与大学命题专家的距离 。1、命题趋势“四化”: 高考是选拔考试,其选拔性决定命题铁律:反猜
2、题压倒一切,不出错基本一条。对考生而言:考试之前觉得什么都要学,考后就觉得什么都是白学。 (1)知识边缘化。所谓的知识边缘化,就是指高考所考查的内容与教材相关,但不是主干知识的主要内容,而是边缘部分。 (2)内容学术化。即高校教师把他们平时的研究成果直接或间接体现出来,使高考试题的内容带有浓厚的学术性。 (3)思维成人化。所谓思维成人化,就是试题设计不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实际,拔高题目的思维程度,缜密思辨,使学生的答案显得稚嫩无知。 (4)角度多元化。所谓角度多元化,是指命题者一方面在努力回归历史专业,使试题明显体现出历史学科特色,另一方面又尽可能地使命题角度延伸到社会现实,大众生活,经验积淀,
3、课改实际等多方面,让学生通过对历史问题的分析树立起现代的价值观念,或通过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寻找历史的思考价值等。其主要是观点视角多元和选材视角的多元化。移情设景,大张死记活想本领。 2、考查方式“四类” 纵观近几年试题仔细研究就会发现,试题通过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教材仅是命题的背景和依托。淡化历史结论,突出考查学生学习过程。突出学科主干知识,不追求知识的覆盖面。强调重要概念的阐释。试题与答案呈现一定的开放性。突出学科素养的考查。考查途径两类题型四类方式,题型即选择题,非选择题,考查方式四类即传统文化题、判断题、理解题、分析题。从表 述方式上看,传统文化题即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内容,判断题即是什么,理解
4、题即表明、说明、反映、含义、强调之类,分析题即原因、目的、特点、影响、实质之类。选择题 12 小题中分布规律往往是 1:3: 4:4;历史选择题特征:不排序,无逆向,多最佳,重逻辑;讲时空,扣概念,脱教材,小见大。非选择题即以上几种能力的综合,加之概括、比较类。注重史实整合运用。因此我们每次考试要按照要求进行仿真训练,做到有的放矢。拉近与大学命题专家的距离 。3、评分要求“四则” 细读评分要求对于规范学生答题训练大有益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评分要求“四则”即: a.材料不照抄(除要求外), b.分析有层次, c.表述可相近, d. 答题抓关键。e、字迹工整.可算你五则,写得再对,阅卷老师看不
5、清楚也是枉然。当然这都是我们的一些认识。高考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只有研究透了它,找到了更多的规律,才能有的放矢的指导我们的复习备考,才能实践牲选好我们的模拟题,才能让我们的学生的答案更接近高考答案。 4、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核心理论)、时空观念(时空包括具体时地、阶段特征、年代特征)(核心思维)、史料实证(要依据可靠的史料作证据对史事进行推理和论证)(核心方法)、历史解释(核心能力)、家国情怀(任何历史阐释都蕴含着一定的价值判断和人文情怀)(核心价值观)。【应对方略】 时事断代,明确阶段,构划主轴A 级时间区划历史模块(前 475“封建社会说”与前 221“集权帝国说”),必理解中记
6、B 级时间区划事件始末(太平天国 18511853185618601864),可理解中记C 级时间定位事件落点(1281 年授时历颁布),可不记或放入时段大事区间记中学历史知识的分为基本史实、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原理)三个层次。精编断代时间大事年表,把握历史主轴和阶段年代特征1.中国古代分界线年代:BC2070、BC475、BC221、AD220、589、907、1279、1368、1644、1840; 朝代:三代、春秋战国、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2.中国近代前期分界线年代:1840、1861、1895、1898、1901、1905、1912、1915、1919。3. 中国近代后期分界线
7、年代:1919、1921、1924、1927、1931、1937、1945、1946、1947、1949。 4.中国现代分界线年代:1949、1953、1956、1966、1978、1992、2018 1949今经济领域变化1949 1952铲除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体制,建立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1953 1956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和一五计划建设1956 1966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曲折:中共八大到八届二中全会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三年严重困难四年经济调整1966 1976“文革”十年破坏与短暂整顿19761978 徘徊中前进的两年1978 1992 改革开放初期:开创
8、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新格局1992 改革开放的深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5.世界古代分界线BC6 世纪初(梭伦)、BC6 世纪末、 BC5 世纪、BC3 世纪、 AD 3 世纪、6 世纪、9 世纪 、 14 世纪、 15006.世界近代分界线 1500、1517、1640、1688、1775、1776、1789、1848、1860、1870、19007.世界现代分界线1900、1914、1917、1918、1919、1929、1939、1945、1949、1955、1973、1989、1991、2001(1)1416 世纪的世界“发现”的时代 近代社会的准备(2)1718 世纪的世界“理性”的时代
9、 近代社会的到来(3)19 世纪的世界“工业”的时代 两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形成(4)20 世纪上半期“探索”的时代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5)20 世纪 4080 年代的世界“对抗”的时代 两极到多级、发展与探索(6)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的世界“剧变”的时代 文明的新探索与创新注意专题(国别)专线重要年代,把握阶段特征俄(苏)历史 与中苏关系 17 世纪 1861、1917、1919、1921、1922、1924、1928、1937、1953、1956、1964、1985、1989、199117 世纪的彼得一世改革,增强了俄国军事、经济实力。 1861 年亚历山大二世农奴制改革
10、,使俄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但封建残余大量存在,工业资本严重依赖外国资本(法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欧和美日。 19 世纪末,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但俄国仍然是沙皇专制,“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19 世纪晚期俄国布什维克党和列宁主义的诞生。 俄国 1917 年爆发的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 十月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巩固政权(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社会主义过渡(新经济政策)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二战后初期巨大成就和存在问题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挫折,与美国争霸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解体。 如何认识新中国成
11、立后中苏关系的变化在半个世纪的冷战历史中,中苏关系经历了:结盟(1949-1953 年)、蜜月(1954-1957)、分歧(1958-1960)、争论(1964-1964)、破裂(1965-1967)、冲突(1968-1979)、走向正常化(1980-1991),其中真正构成国家同盟关系的时间不过 10 余年两国关系变化是多种因素、多种矛盾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产物,中苏关系的的变化很大程度决定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命运,更直接影响和改变了整个冷战时代世界政治的格局。 美国历史与中美关系1776、1783、1787、1789、1860、1929、1933、1945、1947、1973、90 年代、20
12、01 2008 2016 北美独立战争和 1776 年独立宣言 美国联邦政府建立和1787 年美国宪法 1861 年南北战争和废除奴隶制度 两次工业革命快速发展 一战后实力大大增强 1929 经济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二战后美苏两极,政、经、军成为世界霸主 美国资本主义新变化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两大体系,三大支柱) 70 年代滞涨;遭到盟友(西欧、日本)挑战;陷入越战泥潭;同苏联争霸处于守势 ;90年代一超多强成为唯一超级大国,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国家;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首先在美国兴起。 注意中美关系演变:第一阶段(建国后到 20 世纪 60 年代末):对抗。(1
13、)根本原因:中美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和冲突。(2)二战后推行全球霸权,在中国“扶蒋反共”。(3)新中国成立后,对中国经济封锁、外交孤立、军事威胁,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第二阶段(70 年代到 80 年代):走向缓和,最终正常化。(1)从美国方面看:美国孤立中国政策失败; 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经济发展缓慢,被西欧和日本赶上。(2)从中国方面看: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牵制和对付苏联的威胁;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解决中美之间的长期争端。第三阶段(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时而紧张、时而缓和。(1)中美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利害冲突,矛盾、斗争乃至对抗在所难免。主要
14、表现在:统一与反统一、发展与遏制、西化与反西化、霸权与反霸权,台湾问题历来是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2)中美之间也存在着共同的利益:经济上相互需要,政治上互有所求。为了各自的利益,双方可作出妥协,中美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都负有重大责任。如何处理中美关系:我们都认为中美在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繁荣方面拥有广泛共同利益和重要责任,双方要加强战略沟通,扩大共同利益,本着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原则,拓展各领域合作,管控好分歧矛盾,合作应对重大地区和全球性挑战,推动中美关系持续、健康和稳定发展。搭建概念系统 把握迁移规律历史知识结构由一个个历史概念组成,概念是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历史基
15、本概念,反映相应历史内容本质的、内在的联系,是对基本史实实质的抽象概括。教材概念 资本主义经济思想变化中的概念种种:新航路与重商主义工业革命与自由主义30年代大危机与国家干预及凯恩斯主义 “滞胀”与减少干预的“新自由主义”混合经济新经济世界文艺思潮 变化中的概念种种:古典主义(17 世纪)新古典主义( 18 世纪)浪漫主义 ( 18 世纪末至 19 世纪 30 年代 )现实主义 ( 19 世纪 30 年代至 20 世纪早期 )现代主义 ( 两次世界大战前后 ) (理性、严整想象、激情再现、冷峻个性、怪诞 )常用概念(区别、关系)社会主义核价值观前八个词内涵及相互关系。特别是自由、平等、民主、专
16、制、法治、人治、人文、理性、人性、天理、伦理、世俗、宗法、宗教等的内涵区分。另对自由主义、民族主义、民粹主义(极端强调平民群众的价值和理想,往往与精英主义对立)、国家主义(以国家利益为神圣的本位)的认识。 2015 年 41 题 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公式生产力三要素包括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史料概念钱穆说: “ 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代中国。秦前,乃 封建贵族社会 。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 皆属 门第社会 ,可称为是古代 变相的贵族社会 。宋以下,始是 纯粹的平民社会 。 ”钱穆 1951 年作国史新论
17、关于中国历史发展轨迹的划分:封建社会西周、春秋;游士社会战国;郎吏社会西汉至东汉中叶;门第社会东汉中晚期至隋;科举社会隋至清末;现代社会辛亥革命至今。罗根泽认为,在我国思想学术发展史上,自上古至东汉之末是“纯中国学时期”,自魏初至五代末是“中国学与印度学之交争时期”,自宋初至清中叶是 “中国学与印度学之混合时期”,自清中叶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新中国学与西洋学之交争时期”。柳宗元封建论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孔颜之乐”宋明理学中的理想境界。追求以仁为核心主体自由。儒学本质上是安身立命之学,是成圣成贤之学。而宋明理学最为突出的、不同于其它各个时期的儒学
18、便在于宋明理学最为注重理想境界。 “孔颜之乐”境界主要是与天地万物同体之乐。(邵雍、程颢) “孔颜之乐”是与“理”合一的境界(程颐、朱熹),与事功合一的境界(张载)。“性”“情”合一的境界(王守仁)。 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在其著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指出:当一个崛起的大国与现有统治大国竞争对立时必然。“使战争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势力的增长和因而引起斯巴达的恐惧。”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由艾利森提出, 格雷厄姆艾利森是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首任院长、贝尔弗科学与国际事务中心主任,2017 年 5 月,艾利森出版了他的新书 注定开战:美国和中国能否逃脱修昔底德陷阱?艾利森根据这一论断观察近代以
19、来大国竞争的历史,提出“修昔底德陷阱”之说,认为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来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 从修昔底德陷阱的概念出发,该如何看待中美关系当前的态势? 中美之间的修昔底德陷阱不是无法避免的,中美之间发生冲突甚至战争也不是不可想象的,但进而造成的后果肯定是双方乃至全世界都无法接受的。习近平主席就曾表示, “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国之间一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 。不幸的是,美国目前并没有找到一种合乎逻辑的、可持续的应对中国国力上升的策略,对此我也没有答案,所以我们必须超越那些传统的政治智慧。中美之间必须调节好解决双边问
20、题的节奏与时间表,现在来看,美国特朗普政府是急于在短时间之内就解决中美关系的一些结构性问题,而中国似乎显得拥有更多的耐心。合作共赢防对抗,竞争博弈否零和。结为命运共同体,管控分歧免干戈。 【热点问题】限时热点是高考命题的永恒主题,哪些热点问题才是命题的热点?要注意“四个标准”: 找准命题的现实热点,再运用历史学科独特的视角去审视、理解、洞悉这些现实热点、焦点问题,得出科学的认识,形成新的问题情景,拓展综合思维能力。例如,改革和发展问题、民主和法治问题、公平和正义问题、 “三农”问题、反腐败问题、环境问题、国家安全和海洋权益 等问题,都是教师应该关注并思考的。一是既能体现当今社会战略性价值,又能
21、符合人类社会未来发展命运的热点问题。高考命题的前瞻性特点二是既能体现国家意志,又能关系到老百姓民生的大事和热点问题。高考命题的现实性特点三是历史教材中有关人文知识和体现学科素养的知识。高考命题的人文性特点四是与实现热点问题相联系的隐性知识点。高考命题隐性介入点人民币国际化 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第五大国际储备货币 中国货币演变趋势、国民政府的法币改革、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则在金融国际化进程中扮演的重要的角色、欧元的诞生。 复习举例:以人民币国际化的热点问题切入-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第五大国际储备货币。知识重组古代中国货币演变:秦朝:圆形方孔钱币(秦半两) ;
22、汉朝:推行货币官铸,通用五铢钱;唐朝:开元通宝(唐高祖) 、邸店、柜坊和飞钱。邸店兼营堆货、交易和商旅住宿等业务,又往往成为经营金融业务的钱庄。柜坊是纯粹的金融机构,既吸收存款,也经营货物存放,已具有后世钱庄的性质,是现代银行的雏形。飞钱是中国最早的汇兑业,又称便换,类似于现代的汇票,可以避免长途携运钱币的麻烦及途中可能遇到的危险。宋朝: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朝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国民政府的法币改革:是中国货币发展史上的进步,统一了全国的货币;方便了商品交换,促进了国内统一市场的发展(刺激了经济的发展 );防止白银外流,稳定了中国金融市场;打击了日本的经济侵略计划。布雷顿森林体
23、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则在金融国际化进程中扮演的重要的角色。欧元的诞生的积极影响:促进了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了欧洲各国经济交流的步伐;促进了欧洲政治一体化的进程,提高欧盟的国际地位;有助于打破美元一统天下局面,形成货币多元化格局;有利于国际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的稳定,促进欧盟和世界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习题例举】1.二战后在资本的扩张过程中,全球化向深入发展,而一些问题也相伴而生。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霸主,在担负起援建盟国的同时也乘机扩展了它的世界霸权。战争破坏带来了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和扩大,资
24、本主义世界出现了一个比历史上工业革命更为广泛深刻的科技革命。在这一背景下,世界经济联系更加密切,国际资本流动迅速增加,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产生了。摘编自赫国胜、杨哲英、张日新主编新编国际经济学材料二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第 8 条款“关于经济项目自由兑换”的金融开放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国际金融投机猖獗等问题,各国国内监管措施对高度国际化、全球化的资本运动很难再具有相应的控制力,但 IMF 仍然致力于第 8 条款的推行,对抑制、防范国际金融危机等问题未能予以应有的重视。摘编自谷源祥、林永源主编:世界经济概论材料三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25、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对于稳定各国经济,促进世界经济相互依赖关系的加强,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世贸组织深化了贸易体系的法制化、规范化和世界贸易的自由化。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则在金融国际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庄宗明主编:世界经济学材料四 美国凭借对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控制权,反对对国际金融秩序进行改革。2010 年,中国曾尝试将人民币纳入 IMF 特别提款权一揽子货币,但最终被美国以“货币自由化程度不够”为由否决。2011 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 364206 美元,高居世界第二,但在 IMF 的投票权仅占 372%,但人民币在国际上可自由使用。IMF 执行
26、董事会2015 年 11 月 30 日讨论后宣布人民币成为该组织的第五大国际储备货币。摘自新加坡联合早报网2015 年 12 月 1 日报道请回答:(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及美国在其中的作用。(4 分)本质:资本的新一轮扩张(或国际资本的流动) 。(2 分) 作用:建立起了以美元为中心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金融体系(货币体系) 。(2 分)(2 )据材料二,分析当今频发金融危机的原因。 (4 分)原因:金融投机猖獗;各国政府对高度国际化和全球化的国际金融体系的管理失控;IMF 未发挥应有职能(对防范金融危机未给予应有重视);现行货币体系存在问题。(4 分) (3
27、)据材料三、四,结合所学知识,当今世界金融、贸易领域相比战后初期有何新变化?(3 分)变化:世界经济由战后初期朝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到当今贸易体系的法制化、规范化、自由化及金融体系的国际化的确立;世界经济由战后美国为主导到当今呈现多极化趋势;中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3 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当今金融领域的全球化存在的问题。 (2 分)问题:金融领域的霸权主义依然存在;现行的货币体系未能及时调整。(2 分)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总部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2015 年 11 月 30 日宣布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该决定 2016 年 10 月
28、1 日生效,这标志着人民币将成为第五大国际货币,也将成为第一个被纳入特别提款权篮子的新兴市场国家货币。材料一 中国货币发展图样材料二 1935 年 11 月,国民政府开始实行法币改革。法币改革的主要内容有:(一)集中钞票发行权。 (二)国内“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再行使现金,凡银钱行号、公私机关或个人持有银币生银等类者,应即兑换法币使用” 。 (三)废除银本位制,白银收归国有。 (四)规定法币不能兑现(银) 。但可在指定金融机关无限制买卖外汇,法币与英镑实行固定汇价英美等主要国家对于法币改革采取支持的态度。而日本侵略分子叫嚷:英美对中国法币改革的支持,已经以“有害
29、于日本的方式”加强了中国的力量。摘自姚会元“法币”及其在抗战中的历史作用材料三 1999 年 1 月 1 日在欧盟范围内正式发行的欧元是具有独立性和法定货币地位的超国家性质的货币 。欧元七种面值的纸币,都无一例外的采用了正面为门窗,背面是桥的设计方式。拱门和窗户图案象征着开放和合作的精神,桥形建筑代表着欧洲国家之间以及欧洲与世界的合作与沟通。(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货币演变趋势。 (8 分) 趋势:从自然货币到人工货币;从形状杂乱到形状规范;从地方铸币到中央铸币;从金属货币到纸币;从手工铸造到机器制造。(言之有理,请酌情给分 )(每点 2 分,共 8 分) (2 )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
30、析法币改革的主要意义。 (9 分)意义:是中国货币发展史上的进步,统一了全国的货币;方便了商品交换,促进了国内统一市场的发展(刺激了经济的发展 );防止白银外流,稳定了中国金融市场;打击了日本的经济侵略计划。(每点 3 分,共 9 分) (3 )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欧元诞生的积极影响。 (8 分)影响:促进了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了欧洲各国经济交流的步伐;促进了欧洲政治一体化的进程,提高欧盟的国际地位;有助于打破美元一统天下局面,形成货币多元化格局;有利于国际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的稳定,促进欧盟和世界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每点 2 分,共 8 分)【大国关系
31、及国际关系格局的调整】(12 分) 20 世纪,随着一流强国力量对比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矛盾、利害关系的变化,国际关系格局几经变化。结合所学回答问题。材料一图一 图二材料二 当今世界,一方面,世界各国在事关人类生存问题如反恐、环境、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合作;但另一方面,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不断。美国多次发动局部战争,特别是 1999 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越过联合国安理会,以南联盟军队屠杀科索沃阿尔巴利亚族人为借口,对南联盟进行了狂轰滥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 根据人教版历史教材改编 (1)依据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图一所反映的国际关系格局形成过程。(4 分) (2)依据所学知识
32、,说明图二所处历史时期的欧洲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2 分)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当今世界怎样才能构建世界和平与安全?(6 分)【答案】(1)过程:二战后,美苏从战时的盟友变成对手,矛盾加剧;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发动“冷战” ;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以苏联为首的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两极格局形成。(4 分) (2)变化:东欧剧变;两德统一;苏联解体;西欧向政治经济一体化发展。(任答 2 点得 2 分) (3)主张:加强合作与对话,反对对抗;客观公正对待冲突双方,彼此理解对方诉求;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发挥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
33、位;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等。(任意三点得 6 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中俄关系(25 分)中俄两国在亚洲互为最大的邻国。阅读材料,加深对两国关系的认识。材料一:左宗棠作了三路出击收复伊犁的部署,并于 1880 年 5 月移营哈密。7 月,曾纪泽赴彼得堡谈判,经过半年多的“虎口索食”般的反复交涉,双方代表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 。 李侃等 中国近代史材料二: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和团结国际友人是巩固革命胜利的两个基本条件。这次缔结的中苏条约和协定,使中苏两大国家的友谊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使得我们有了一个可靠的同盟国,这样就便利我们放手进行国内的建设工作和共同对付可能的帝国主义侵略,争取世界和平
3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等编毛泽东外交文选材料三:中俄成为战略伙伴是这个时代的大势所趋,但它有别于美日同盟等当今世界的所有军事同盟,也是一目了然的。中俄的“结伴不结盟 ”打破了西方对大国关系的传统认识,是让西方人开眼的 21 世纪大国关系。 摘自环球时报社评(2015 年)(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左宗棠为解决新疆危机所做的主要贡献。 (7 分)(2)写出材料二中“这次缔结的中苏条约 ”的名称并概括该条约签订的意义。 (10 分)(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中俄新型国家关系。 (8 分)(25 分) (1)率军西征,消灭阿古柏主力,阿古柏兵败自杀;除伊犁外,新疆重回祖国怀抱;在哈密建
35、立军事基地;在其军事支持下,曾纪泽签订伊犁条约 ,收回伊犁;在其建议下,清政府设立新疆行省。 (任答 4 点即可,满分不超过 7 分。 )(2 )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 (2 分)有利于中苏两国共同对付可能的外来侵略(保障新中国的国防安全) ;有利于加强和巩固中苏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合作;有利于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地区的和平;有利于我国放手进行国内经济建设。 (8 分)(3 )中俄结伴而不结盟的新型国家关系,有别于当今世界的军事同盟;打破了西方对大国关系的传统认识;推动新型区域合作模式(上海合作组织)的形成;推动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8 分)中美关系(22 分)阅读下列材料,
36、回答问题材料一 1969 年 1 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 年 6 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 “五个力量中心” (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摘编自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1972 年 2 月尼克松访华,跨出了改善中美关系的第一步。2 月 28 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 ,这是中美关系
37、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双方的贸易、科技和文化往来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不断进行接触。 摘编自谢益显中国外交史 材料三 二战结束后,日 本政府长期执行追随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50 年代以来,随着中日两国民间贸易和人员往来的增多,日本各界人士要求恢复中日邦交的呼声越来越高1972 年 2 月尼克松访华对日本产生极大的震动。日本把美国的这种举动视为“越顶外交”1972 年 9 月 29 日,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摘编自王圣心当代国际关系 材料四 田中首相来我国访问,揭开了中日
38、关系史上新的一页。在我们两国的历史上,有着两千年的友好来往和文化交流值得我们珍视。但是,自从 1894 年以来的半个世纪中,由于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使得中国人民遭受重大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样的经验教训,我们应该牢牢记住。 摘自 周恩来政论选 (1 )据材料一,概括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的原因。 (4 分)(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怎样理解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6 分)(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日本对美国“越顶外交 ”的举动作何反应?分析日本对华政策为什么会出现
39、这样的重大改变。 (6 分)(4 )综合材料三、四并结合甲午战争以 来中国百年史,试从日、中两方面阐释周恩来所指出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含义。 (6 分)【答案】 (1)原因: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危机加深;美苏争霸中处于不利地位;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中国成为世界五个力量中心之一。 (答对其中 4 点即可,4 分)(2 )问题:台湾问题。 (2 分)理解:中美两国结束长期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两国官方与民间往来逐渐增多。 (答对其中 2 点即可, 4 分)(3 )反应:日本赶在美国之前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2 分)原因:中美两国关系的缓和;中日
40、民间往来增多;日本各界要求恢复中日邦交;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 (4 分)(4 )日本:甲午战争及三十年代的侵华战争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应深刻反省侵略历史;以史为鉴,珍爱和平。 (3 分)中国:甲午战争以来,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长期的反侵略斗争;铭记历史,开创未来。 (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3 分)【监察制度 反腐倡廉】相关知识点链接: 中国古代史:官员选拔、监察制度 、庆历新政中国近代史:晚清、国民政府的腐败问题、 延安整风运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中国现代史:新时期民主政治的制度化、法律化世界古代史:雅典公民大会、陪审法庭
41、 世界近代史:教会腐败与宗教改革 、西方分权制衡的理论与实践 例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 分)材料一 明初,明太祖皇帝建立了空前庞大的监察机构,在中央,以都察院代替御史台,设正二品左右都御史,级别与六部尚书齐平,负责监察百官。同时,在六部又分设监察职官,称六科给事中,分别督查本部官员行为。在地方上,按省份将全国划为十三道,每道设监察御史监督地方。同时,中央会不定期派出巡按御史巡视地方,巡按御史直接向皇帝负责,遇事可直接上奏。此外,明朝特有的厂卫特务机构也有督查官员的职权,锦衣卫持密令可越过刑部直接拘捕官员。清代,我国古代最完整、最具封建特色的监察成文法钦定合规颁行实施,标志着封
42、建行政监察行为被以法典形式固定了下来。为加强对皇族贵戚的监察,清朝设有宗室御史,即宗人府衙门,专门稽查皇族的不法行为。摘编自唐文昊明清封建监察制度研究材料二 到 19 世纪,在中小资产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压力下,英国议会又历经三次议会改革,议会监察制度从此在英国确立了自己的地位和模式。美国议会议员的监察权力包括选举权、立法权、预算权、审计权、质询权、不信任权、弹劫权、纠正权、调查权等权力。议会有权调查政府施政情况,有权调查官员公私生活,以便补救纠正,后来,英国议会通过了议会监察专员法例 ,并正式成立了英国议会监察专员署,议会监察专员署是一个独立的机构,其职责是受理公民投诉,监督政府机构及其工作人
43、员,保证他们依法合理地履行公务,防止其不当活动侵害公民的正当权益。英国议会的监察专员是由首相提名,女王任命,终身任职,直到退休为止,只有犯有严重的不法行为时,才由议会两院弹劾免职,其薪金退休金也有立法规定,从统一基金中开支,由于有了这种保障,才有力地保障了其工作的独立性。摘编自张恒英国监察制度在漫长曲折的道路上逐步形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监察制度的特点。 (10 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明清监察制度相比英国议会监察制度的不同并分析其作用。 (15 分)(1)体系化、制度化;服务于皇权;监察官员职高权重;依法监察;强调对皇族贵戚的监督。 (10 分)
44、(2)近代民主制下的监察制度;监察的目的是维护公民的正当权益;体现分权制衡。 (6分)作用: 有利于正确决策,纠正错误;防止官员腐败;促进英国民主政治(代议制)的发展;推动英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为其他国家近代监察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经验借鉴。 (9 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1840 年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借口中国的司法制度过于野蛮残酷,不能适用于西方人,因此强迫清政府承认外国的领事裁判权。1906 年秋清廷设立专门司职审判的大理院,从机构设立上启动了行政、司法分立的进程,如果说这一改革还只是对传统体制稍加变动的话,那么在地方各级,从袁世凯在天津府地方试办新式审判厅开始,到京师地方、东
45、三省及江苏等地试办各级审判 厅,以及后来各省城、商埠各级审判厅等各级新式审判机构的设立,无疑是对传统体制的重大突破。从其人员任用上看,传统体制中,各级行政官即是审判官,审判所需的法学专门知识主要是靠其司法审判的辅佐人员,而新式审判机构的审判官员,既需要较长时期的专业学习,考试选拔合格,并经过一定时期的试用后,才能正式成为其一员。袁世凯在天津试办新式审判厅时, “经试办数月,积牍一空,民间称便” ,甚至开厅以后,洋商因为该厅审判公正, “亦有不先赴该国领事投禀而径赴该厅起诉者” 。清末政府通过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以及其后几部法律,第一次在中国历史上规定了辩护和律师制度。被告人有权对自己所受到的
46、控诉进行辩护,并随时可以自己选任或由法定代理人为其选任辩护人。 春杨论清末中国司法体制的转型及其历史启示(1 )根据材料,指出晚清司法审判制度的主要变化。 (8 分)主要变化:西方列强获得领事裁判权,中国司法主权遭到严重破坏;行政、司法分立,确立司法审判的独立地位;任用专业的审判官员;审判效率提高,冤案减少;确立辩护和律师制度,给予法律当事人辩护的权利。 (8 分)(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司法审判制度改革的作用。 (7 分)对传统的司法制度进行了初步的改造,司法原则有了较大的转变并与国际接轨,培养了一批有专业素质的司法人员,标志着司法审判制度迈向近代化,对近代中国法律与司法发展进
47、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但也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许多新法律大部分没有得到执行。 (7 分)【海洋强国梦】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永乐二年(1404 年)正月,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载海舡(船) ,交通外国,因而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引自永乐实录材料二:顺治元年(1644 年) ,清政府颁布“迁海令” ,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里,并且将所有的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了望,违者死无赦。引自台湾外记材料三:中英通商章程善后条约内规定:“中国政府海关之统一制度,通用于各通商口岸” , “任凭总理大
48、臣邀请英人帮办税务” 。咸丰九年(1859) ,英人李泰国被清廷任命为第一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引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请回答(1 )依据以上三则材料概括指出 15 世纪初期至 19 世纪中后期我国政府沿海管辖措施的变化经历。(2 )结合所学知识各自分析说明 1404 年“禁民下海”和 1644 年颁布“迁海令”的出发点。扼要说明这种政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答案:(1) 从 15 世纪起,明朝政府“禁民下海” ,严格禁止海外贸易与海外交往。从 17世纪中期起,清政府颁布“迁海令” ,将沿海居民内迁,并“禁民下海” ,禁止海上贸易。从 19 世纪中期起,清政府建立海关制度,派外国人管理中国的沿海贸易。(2 )出发点:明朝为了防止沿海居民与倭寇勾结,防止倭寇的侵扰;清朝是为了防止沿海居民与郑成功的反清势力相联系。影响:这种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来侵略。但对中国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对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产生了极其不利的影响,成为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一个重要原因。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郑和船队无疑是古代世界规模最大的外交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