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册)教案全集(5).doc

上传人:j35w19 文档编号:4236197 上传时间:2018-12-17 格式:DOC 页数:103 大小:2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册)教案全集(5).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3页
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册)教案全集(5).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3页
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册)教案全集(5).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3页
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册)教案全集(5).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3页
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册)教案全集(5).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语文 S 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册)教案全集目录第一单元 1 绿叶的梦 2 芦叶3 一只贝 4 * 快乐的暑假 第二单元 5 古诗三首望洞庭、菊花、枫桥夜泊6 观潮7 火烧云 8 * 四季童话 第三单元9 满山的灯笼火把 10 树叶都是绿色的吗11 成长12 * 球王贝利 第四单元 13 麻雀14 让它们自由生息15 蒲公英的梦 16 * 台湾蝴蝶甲天下 第五单元17 小草之歌18 争吵 19 小泽征尔的判断 20 * 皮巧根桥 第六单元 21 一块特别的石头22 地图上的发现23 新型玻璃 24 * 人类的“ 老师” 第七单元 25 倔强的小红军 26 小兵张嘎夺枪记27 虎门销烟28 * “0

2、”的突破 第八单元 29 重阳节的传说 30 寓言两则掩耳盗铃、 守株待兔 31* 快乐王子(剧本)32 * 牛郎织女 本册教材版本:语文出版社 标*的是略读课文1、绿叶的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逐步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 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3 按认读和读写的不同要求,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掌握“苇叶、搜集、汇拢”等词语。4 通过本课学习和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创造美好童年生活的兴趣。教学重点: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逐步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边读边想象作者描写的搜集树叶的情景,体会作者当时

3、的快乐心情。教学准备:1 教学准备:演示文稿(图片、视频、文字);树叶贴画(或其它树叶、高粱秸制品)。2 课前学生进行调查:现在的学生都玩些什么。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明确单元学习任务:1 导入:今天我们开始新年段、新学期、新单元的学习,同学们做好准备了吗?让我们一起去遨游语文天地吧!2 浏览“ 单元导读”:这个单元给我们讲述的是作者们的童年故事,他们的童年是怎样的?和我们的童年生活有什么不同吗?在新的学期里,我们又将开始怎样的语文学习?注意提高什么能力?浏览“单元导读”,找出问题的答案。3 交流体会:汇报“读懂了什么”。说说自己想怎样学习这个单元;或说说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难题。

4、二、进入第一课绿叶的梦的学习:1 导入:下面我们开始学习绿叶的梦这一课。2 释题激趣: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思考?(从“绿叶”、“梦”、“绿叶的梦”三个角度谈均可)教师提示 绿叶:哪里见过?象征什么?可以做什么用?等梦:可以让学生组词,体会“梦”的情感内涵。绿叶的梦:启发质疑。小结:(整合学生发言,导入课文阅读)3 范读课文,初步感受:边听边思考:作者通过哪些事来反映自己的童年生活的?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听读思考,交流感受:小结:作者就是抓住与绿叶有关的几件事,向我们讲述了她快乐的童年生活,让我们不禁产生羡慕之心。愿意自己读读这篇课文吗?(导入下一环节)4 学习本课生字词:检查生字自学情况:出

5、示生字卡,检查认读情况,指导难写或易错字。自读课文,画出新词,并把带新词的语句读一读;把自己喜欢的词语摘录到“词语花篮”中。解词:(根据学生掌握情况进行选择)小结:同学们都掌握了生字的认读,对新词也有了了解,希望通过学习课文,更好的掌握这些生字、新词。5 按要求自读课文:提出自读要求: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号,看看哪几个自然段是讲同一个意思的。(用分段)出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与周围同学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存在的问题。学生按要求自学。组织班内交流:检查分段情况;汇总好的词语;指名朗读喜欢的段落;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6 作者简介:(有时间再安排)葛翠琳,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现任冰心奖评委会副主席兼秘

6、书长。半个世纪来坚持写童话,力求在童话创作中追求真善美的境界,形成自己独具的风格。主要作品野葡萄、会唱歌的画像、翻跟头的小木偶春天在哪里等曾获国内外多种奖项,并被译成英、法、德、俄、日等多种文字出版。丹麦、瑞士、前苏联、日本、泰国等报刊对其作品都有过介绍和评论,港台地区出版过她的繁体字中文版童话图书。葛翠琳曾出访法国、瑞士、泰国、日本并讲学。70 年代末期任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80 年代末曾任瑞士儿童图书国际奖评委。1990 年与韩素音等人创办冰心奖,并一直主持冰心奖工作,为培养儿童文学作者尽心力尽力。90 年代曾连任北京市政协委员,全国妇联执行委员。小读者喜欢她的书,是她最高兴的

7、事。(中国早教网:)7 布置作业:抄写本课生字词。继续熟读课文,特别是自己喜欢的段落。试着自己解决课上提出的问题。阅读野葡萄(或自己收集作者的作品)选做野葡萄(亦凡公益图书馆扫校:)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1 板书课题,齐读;2 回忆、梳理学生质疑,确定重点问题:同学们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提出了一些问题,还记得吗?(指名说)哪些问题在课余学习中已经解决?还有哪些没解决?3 导入: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尝试解决了一些问题,有些还未解决。这节课,我们就进一步学习课文,一起解决剩下的问题。二默读全文,思考问题:1 出示默读要求:默读课文,思考:作者童年有什么美好的回忆?你对那部分最感兴趣,反复阅读。2

8、 学生自读课文。三深入学习课文:1 回答问题,梳理内容:作者童年有什么美好的回忆?(简练概括出意义段或自然段的段意)2 学习第一自然段。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演示图片,提出质疑:出示图片课文中提到的那些儿时的玩具。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前几句,齐读最后一句话。启发:大自然提供我们许多的玩具,带给我们无穷的乐趣,但是作者为什么“最着迷”于绿叶呢?3 浏览课文,从文中找到问题的答案。浏览课文。交流自己的意见。(可以读一读课文,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处理“泡泡框”,理清与其它各段的关系。随机板书4 根据学生选择,逐段学习课文重点部分:(26 自然段)学习 36 自然段,不一定按顺序,学生最喜欢哪个自然段,读一

9、读,然后深入学习即可第三自然段:写“我们”采集绿叶的快乐。指名读课文,然后说说自己为什么最喜欢这部分内容。出示词语练习:*(密密)的树林(杂草丛生)的河边(广阔)的田野*(爬)大树(钻)丛林(串)项链(做)戒指和手镯*照样子摘录词语:元宝树叶(菟丝子草、豆角花、野菊花)自读课文,注意练习中出现的几组词语,从中体会采集绿叶带给“我们”的快乐。随即解决与本段有关的问题指导练习感情朗读。指名读本段课文,齐读本段最后一句。小结:从同学们的朗读中,老师能听出,你们已经体会到作者采集树叶时的快乐。(再齐读本段最后一句。)第四自然段:写采集绿叶也会争强和探险,甚至受伤。指名读课文,然后说说自己为什么最喜欢这

10、部分内容。随机板书默读思考:采集树叶的活动几乎使每个人受了伤,这与快乐有什么关系?交流体会。随即解决与本段有关的问题练习有感情朗读。第五自然段:写秋天的收获更大。指名读课文,然后说说自己为什么最喜欢这部分内容。结合“泡泡框”谈体会。随即解决与本段有关的问题,随机板书指导练习有感情朗读。试背诵本段。(时间允许可以齐背或指名试背)第六自然段:写老师让“我们”观察并讲述这些叶子,从而“我们”知道了许多民间传下来的药方,了解了许多丰富有趣的生活知识。指名读课文,然后说说自己为什么最喜欢这部分内容。出示一些叶子的图片(先出示课文中提到的,再补充课外的)学生边看图片便说出这些叶子的药用(课内的);教师说出

11、其它(课外补充部分)叶子的用途。结合课文内容,同学间交流收获。随机板书四总结全文:1 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回答问题“课题为什么叫 绿叶的梦?”2 对比自己的童年生活,谈谈学习后的感受。3 回忆作者的表达方法,说说有什么值得借鉴的。4 总结语:作者的童年是快乐的,他们投身大自然,尽情享受大自然送给他们的童年礼物,在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同学们羡慕作者与大自然的亲近,羡慕他们的快乐,而我们更应该羡慕他们富于创造的一双小手。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唤起我们对快乐的追求,为自己留下美好的童年记忆。五布置作业:1 继续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2 组织一次小组活动:(三选一)3 预习下一课。

12、内容:交流自己童年有趣的故事。设计一次活动,享受童年快乐。走访长辈或邻居,搜集大人们的童年生活趣事。2、芦叶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认识本课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积累词汇。能力目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情感目标 3、抓住课文重点,读懂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课文重点部分,读懂文章内容,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是看样把重点部分写具体,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教 法 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拔法、指导朗读法学 法 朗读理解法、合作探究法、自学法、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卡教学课时:2 课时第一课时一、 宣布课题,设疑激

13、趣。同学们玩过自制的小纸船、小木船,也从商店买过玩具轮船、舰船、但是你玩过从大自然中得到的芦叶船吗?芦叶船给作者童年生活带来了什么呢?我们来读课文芦叶船。(板书课题)二、 自读课文,自学生字。1、 默读课文,画出生字,借助字典读准字音,根据字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记忆字形。2、 学生互动学习,互相检验自学效果。提示会写字中易出错的地方(如:喇港竖等)第二课时一、 细读课文,理解感情。1、 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指名朗读。要求读准字音,不加 注音或查字典,也可以问同学。2、 指定学生朗读,评估朗读效果。抽几个学生分段读课文,看他们是否读得正确,有没有读不准的字词,帮助纠正朗读的错误。请同学们提出不

14、理解的地方。3、 学习生字交流记忆的方法。课文讲了关于芦叶船的什么事?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多读几遍。 课前收集有关知识对文章的学习和理解是必要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了解学生对本课生字的认读情况,培养学生在朗读中主动认字的习惯。到准确、流利。4、想一想:课文讲了关于芦叶船的什么事?再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多读几遍。二、 熟读课文,整体感悟。1、 把你感兴趣的内容朗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你为什么感兴趣。2、 说说 “我们”放芦叶船时产生过哪些联想,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联想。3、 你喜欢 “我”的童年生活吗?你希望有怎样

15、的童年生活?三、 理解句子。A 那里河道特别多,有横的、竖的。B 那里河道特别多,有横的、竖的,像蜘蛛网一样。A 只见这只芦叶船越开越远,一会儿就看不见了。B 只见这只芦叶船顺着风,顶着浪,越开越远,一会儿就看不见了第一组句子的第二句比第一句多加了“像蜘蛛网一样”就把那里的河道不仅多而且纵横交错的情景形象地展现在人们眼前了。第二组中第二句不仅把芦叶船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开走的交代清楚了,还说明了“我”那“又惊又喜”的心情。3、把没读懂的地方记下来。读后进行议论。A 找出相关的语句及段落,并根据自己的题解来叙述。B 学习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悟出文章先概括后具体的表达方法,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熟

16、读课文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大意,而且为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抓住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认真品味精美的词句,学习描写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学习惯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拓展知识面。补充资料:手艺:手工业工人的技术。在本课指“我们”做芦叶船的技术。桅杆:船上挂帆的杆子。浩浩荡荡:本课指水势大。语文同步读本指导:引导学生自学芦苇、风筝。芦苇描写了作者与芦苇紧密联系的童年生活,记叙了做芦叶船和芦哨的童年趣事,赞美了芦苇默默奉献的品格。自学时通过“读一读议一议”抓住主要内容,从文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感受到童年乐趣。 3、一只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育:认识珍珠形成的相关知识,

17、懂得贝的可敬在于用血肉磨制成了美丽的珍珠。教养: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贝的可怜与可敬。2、认读相关词语,正确书写四会字。发展:1、加强领悟能力。2、发展联想思维的逻辑性。教学重点和难点:1、感情朗读,体会贝的可怜和可敬。2、理解贝为什么可怜又可敬。教学媒体:多媒体网络课室教学时间:2 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渲染,导入新课。出示视频:(海潮汹涌,贝壳涌上沙滩)画外音:这节课黄老师要带大家来到大海边,欣赏美丽的海景,倾听悦耳的潮声。让我们在欣赏这些色彩斑斓的贝壳的同时,也来认识一只独特的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 30 课一只贝齐读课题。(教学前,我针对二年级学生具有有意注意极易涣散,理性思维较

18、弱,感性思维较强等心理特点,制定了兴趣产生-情趣保持- 志趣衍发的教学思路。一开始,运用录象演示,创设情境,引起学生读课文的兴趣,达成志趣衍发,提升学情的目的。)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1、进入自读课文系统,同桌互助合作地自学课文。(我让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孩子有的大声读,有的轻声读,有的边读边用铅笔在划着什么,还有的读完后就与同桌交流着什么。对于这些方式,我都表示许可。在我看来,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同,读书的方式更是不同,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能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充分感知课文,学生无拘无束地展示读的个性,体验着语文实践带来的快乐。)2、认读难字及相关词语。3、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19、?三、品读欣赏,体会贝的可怜与可敬。1、(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最令你感动的片段,用()标出,想一想,为什么会令你感动?(2)同桌交流。2、集体分享精彩之处,相机讨论理解:(1)“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 ”(2)你认为这只贝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坚强、可敬、乐于奉献)(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的教育。然而,我们面对的都是有差异的全体学生,尊重个性,发展个性是素质教育的宗旨。学生因受遗传特质和生活环境的影响,导致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性格倾向,依据智能多元化理论,人的智能倾向各不相同,因此,学生学习活动是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

20、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加德纳说过: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形式。所以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这个环节,我让学生从自己的阅读体会出发,找到令自己最感动的片段、阐述令自己感动的理由。在集体交流这个环节,学生的发言令我及听课老师欣喜不已: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人的阅读体会、表达方式都不同,答案千差万别,百花齐放。二、学生正是因为有与众不同的想法,

21、各个都希望能与人交流,便又形成了争先恐后、抢着发言。在这里,我们看到学生们显得自信和好学。他们对自己的能力流露着自豪,对自己显得尊重。他们没有低头垂肩似有羞涩之感,而是显得内心充满力量。他们感到安全、放松;能自然地投入到学习当中。他们无需戒备,不用担心取悦他人或赢取每个项目。这也恰恰符合特级教师窦桂梅所说的:“如果每一个孩子都学会了认识自己,都找到自己是一个好学生的感觉,都有了自信和创造的尊严,他们获得的将是终身享用不尽的真正财富。”三、在问题的设计上,我提出了:“你认为这只贝具有什么样的品质”的问题,充分挖掘教材中蕴藏的人文因素、美的因素,使学生不仅受到教材内容的演习,而且受到作者情感的熏陶

22、,更进而在动态生成的学习过程中学习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四、拓展延伸这是一只坚强、可敬而又乐于奉献的贝,从这只贝身上,你会想到一些什么样的人?接龙说,小组说,指名说。(我认为,语文绝对不是只依靠教师就能学好的,它需要学生自己从鲜活的文字中感悟到独特的情感,因此,由一篇文章引发对多篇相关文章的阅读,加强课外知识的补充和在课内的渗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将课内学到的知识迁移、运用到课外去,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情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建立和谐的语文素养。)五、学后心得交流1、小结,过渡:同学们刚才所提到的这些人物,不管他们离我们远还是近,也不管他们生活在古代还是生活在我们身边,他们都拥有非常美好的品质

23、,就像这只贝一样。我深深地感觉到:磨难或许会让人变得丑陋,但只要坚忍不拔,磨难过后就会拥有丰收的果实!2、学完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可以用三言两语来表达,也可以自创名言或借用名人名言来概括。3、指名说、接龙说。六、总结全课。小朋友们刚才都说得非常精彩,我相信,假如将来你们遭受了磨难,只要想起这只坚强、有毅力的贝,你也会变得坚强起来,历经风雨而见彩虹;你也一定会像这只贝一样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这节课上,我在创设学习情境后,把学习的主动权、学习的时间交给了学生,鼓励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对同一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学生在充分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和同学一起研究、讨论,用自己喜欢的方

24、式来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他们可以离开自己的座位,选择自己喜欢的伙伴,可以说,可以读,可以质疑,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在交流中,我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多向信息交流的活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探讨、争论、交流,学生蕴藏的智力得到充分的挖掘,思维的火花得到碰撞和闪光,学生动脑、动口,在“真情流露”中展现自己的才能。这样的学习是轻松快乐的学习,是学生用自己的全身心投入的学习,所以学生的思维得以发展,个性得以张扬,还充分享受到了学习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多给学生一点空间,老师就会多一份意外的收获。”这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带给我的最大收获。)4、快乐的暑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

25、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2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与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3 会认本课的生字“所、憧、憬、泼、率”。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产生共鸣。教学准备:提前收集学生假期的生活照,制作成演示文稿。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读课题,激发阅读情感:1 板书课题。齐读:2 读到课题,有什么联想?3 小结:“假期”的确是令人向往的,我们的许多梦想到要在那个时候实现。因此,“假期”也总是给我们留下美好记忆。让我们走进课文,重温假期的快乐。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1 自读课文,查字典自学生字词。2 交流学习成果:出示生字词,指名读。解释难理解的词语。练读课文,做到通顺流利

26、。三范读课文,练习朗读:1 范读课文,示范语气与停顿。(如果学生能力较强,可采取评读的办法)2 自由练读,融入自己的情感,努力读出韵味。四结合实际,体会情感:1 学生自由谈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第一节:结束学校生活,开始暑假生活,重拾书本外的童年。第二节:暑假生活的快乐情景。第三节:孩子们在海边开心的嬉戏。第四节:孩子们自由成长的愉快心情。(交流中如有问题,组织学生结合诗歌内容自主解决)2 结合诗中具体诗句,说说自己在诗中感受到了什么快乐。3 结合自己的暑假生活,说说孩子们还会有哪些活动。播放演示文稿(可以仿照第三节进行诗歌创作)4 有感情朗读全诗,抒发自己的情感与体会。(同学互读、指名读

27、、分读全诗、齐读均可)五总结:1 为什么假期会带给我们如此的快乐?(避免对学校生活形成负面影响)2 我们应该怎样更好的享受我们的童年生活?3 总结语:拥有假期,拥有自由。在自由的时间里,我们更好的亲近大自然,实践自己的梦想,又为童年留下了一个又一个美好的回忆。希望我们过好童年中的每一天。六布置作业:1 熟读诗歌,记住诗中出现的生字词。2* 仿照第三自然段,描写自己的快乐假期。(选做)3 阅读其它描写童年生活的诗歌。(见“积少成多”中的田园乐)板书设计:4*快乐的暑假学校生活 暑假生活紧张 无拘无束严肃 自由成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会认“霜、寺、”会写“遍、渐、霜、愁

28、、眠、苏、寺”。 能力目标 2、理解古诗的意思,想像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从中感受到自然美和语言美。 3、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情感目标 4、 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对诗句的理解和想像结合起来,入情入境,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教 法 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拔法、指导朗读法学 法 朗读理解法、质疑、讨论、探究、自学法、配乐朗读法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卡第一课时一、 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师生共同回忆所学过的古诗,并背诵。二、 学习第一首古诗。1、解题。思考: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2、引导同学根据注释并结合查字典自学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1) 学习生字词。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29、课文,画出本课的生字,并注意他们的读音。(2) 理解诗句的意思。学生试着讲讲诗句的意思。(3) 学生齐读。3、看注释理解字词的意思。4、 结合注解,自读自悟,整体感知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想像诗句描绘的画面。5、试着逐句讲讲诗句的意思,并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如何?三、 巩固练习。1、 读全诗练习背诵。2、 同桌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3、学生交流收集有关作者的资料四、同桌互读,互相纠正读音。学生自己读古诗,边读边画。 增强学生的语言积累使学生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能使学生更能深入的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创设学生喜欢的情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

30、学生运用总结的方法自学,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探索的能力。多感官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使学生充分感受成功的快乐。第二课时第三课时(教学步骤同上) 五、朗读指导:望洞庭湖光/秋月 /两/相和,潭面/无风 /镜/未磨。遥望/洞庭 /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枫桥夜泊月落/乌啼 /霜/满天,江枫/渔火 /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 /客船。菊花秋丛/绕舍 /似/陶家,遍绕/篱边 /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 /更/无花。菊花诗词全文 _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诗词注释 _【注释】:陶家:陶,指东

31、晋陶渊明。【简析】:最后两句说明他偏爱菊花的原因,是历来被人传诵的句子。菊花,不象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爱。有人赞美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高洁的气质,而元稹的这首咏菊诗,则别出新意地道出了他爱菊的原因。菊 花元稹 秋丝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明刊本唐诗画谱 咏菊,一般要说说菊花的可爱。但诗人既没列举“金钩挂月”之类的形容词,也未描绘争芳斗艳的景象。而是用了一个比喻“秋丝绕舍似陶家”。一丛丛菊花围绕着房屋开放,好似到了陶渊明的家。秋丛,即丛丛的秋菊。东晋陶渊明最爱菊,家中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

32、,是他的名句。这里将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秋菊满院盛开的景象便不难想象。如此美好的菊景怎能不令人陶醉?故诗人“遍绕篱边日渐斜”,完全被眼前的菊花所吸引,专心致志地绕篱观赏,以至于太阳西斜都不知道。“遍绕”、“日斜”,把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真切地表现出来,渲染了爱菊的气氛。诗人为什么如此着迷地偏爱菊花呢?三、四两句说明喜爱菊花的原因:“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景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因此,作为后凋者,它得天独厚地受人珍爱。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深微的道理,回答了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

33、爱菊之情。这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这首诗从咏菊这一平常的题材,发掘出不平常的诗意,给人以新的启发,显得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在写作上,笔法也很巧妙。前两句写赏菊的实景,渲染爱菊的气氛作为铺垫;第三句是过渡,笔锋一顿,迭宕有致,最后吟出生花妙句,进一步开拓美的境界,增强了这首小诗的艺术感染力。枫桥夜泊诗词全文 _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词注释 _注释:1枫桥:桥名,在江苏吴县阊门西。2乌啼:乌鸦啼叫。乌,指乌鸦,亦指夜晚树上的栖鸟。3江枫:江边的枫树。4姑苏:苏州市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名。5寒山寺:在离枫桥西边一里的寺庙

34、。据传唐初有名的寒山、拾得两个和尚住此,因而得名。6夜半钟声:唐代寺庙有半夜敲钟的习惯。赏析:诗歌从很细小的景色入手,绘制了一幅朦胧静谧、清冷幽美的江南水乡秋夜图。诗歌一、二句,虽然写的是秋夜,但仍能使人感知江边各种秋物的色彩、形态,还有声音和情绪;而且前后词语之意因果相连,推论而出。三、四两句却是个大写笔,把一里以外寒山寺的钟声远距离传送了过来。这捎带着禅的超然的钟声,又会引发满怀愁绪的夜泊之人什么样的感受呢?诗歌前后两联,所描写的内容一繁一简,体现出来的感觉一实一虚,对比非常清楚。而诗歌所创造的艺术意境,也寓于这繁简虚实对比的玄妙之中。文:朱丽云人民日报海外版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

35、ys.org)】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题为“夜泊”,实际上只写“夜半”时分的景象与感受。诗的首句,写了午夜时分三种有密切关连的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上弦月升起得早,半夜时便已沉落下去,整个天宇只剩下一片灰蒙蒙的光影。树上的栖乌大约是因为月落前后光线明暗的变化,被惊醒后发出几声啼鸣。月落夜深,繁霜暗凝。在幽暗静谧的环境中,人对夜凉的感觉变得格外锐敏。“霜满天”的描写,并不符合自然景观的实际(霜华在地而不在天),却完全切合诗人的感受:深夜侵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

36、人夜泊的小舟,使他感到身外的茫茫夜气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整个一句,月落写所见,乌啼写所闻,霜满天写所感,层次分明地体现出一个先后承接的时间过程和感觉过程。而这一切,又都和谐地统一于水乡秋夜的幽寂清冷氛围和羁旅者的孤孑清寥感受中。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运思的细密。诗的第二句接着描绘“枫桥夜泊”的特征景象和旅人的感受。在朦胧夜色中,江边的树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轮廓,之所以径称“江枫”,也许是因枫桥这个地名引起的一种推想,或者是选用“江枫”这个意象给读者以秋色秋意和离情羁思的暗示。“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伤春心”,“青枫浦上不胜愁”,这些前人的诗句可以说明“江枫”这个词语中所沉积的感情内容和它给予人的

37、联想。透过雾气茫茫的江面,可以看到星星点点的几处“渔火”,由于周围昏暗迷蒙背景的衬托,显得特别引人注目,动人遐想。“江枫”与“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一江边,一江上,景物的配搭组合颇见用心。写到这里,才正面点出泊舟枫桥的旅人。“愁眠”,当指怀着旅愁躺在船上的旅人。“对愁眠”的“对”字包含了“伴”的意蕴,不过不象“伴”字外露。这里确有孤孑的旅人面对霜夜江枫渔火时萦绕的缕缕轻愁,但同时又隐含着对旅途幽美风物的新鲜感受。我们从那个仿佛很客观的“对”字当中,似乎可以感觉到舟中的旅人和舟外的景物之间一种无言的交融和契合。诗的前幅布景密度很大,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后幅却特别疏朗,两句诗只写了一件事:

38、卧闻山寺夜钟。这是因为,诗人在枫桥夜泊中所得到的最鲜明深刻、最具诗意美的感觉印象,就是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固然已从各方面显示出枫桥夜泊的特征,但还不足以尽传它的神韵。在暗夜中,人的听觉升居为对外界事物景象感受的首位。而静夜钟声,给予人的印象又特别强烈。这样,“夜半钟声”就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而诗人卧听疏钟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这里似乎不能忽略“姑苏城外寒山寺”。寒山寺在枫桥西一里,初建于梁代,唐初诗僧寒山曾住于此,因而得名。枫桥的诗意美,有了这所古刹,便带上了历史文化的色泽,而显得更加丰富,动人遐想。因

39、此,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也就仿佛回荡着历史的回声,渗透着宗教的情思,而给人以一种古雅庄严之感了。诗人之所以用一句诗来点明钟声的出处,看来不为无因。有了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这一笔,“枫桥夜泊”之神韵才得到最完美的表现,这首诗便不再停留在单纯的枫桥秋夜景物画的水平上,而是创造出了情景交融的典型化艺术意境。夜半钟的风习,虽早在南史中即有记载,但把它写进诗里,成为诗歌意境的点眼,却是张继的创造。在张继同时或以后,虽也有不少诗人描写过夜半钟,却再也没有达到过张继的水平,更不用说借以创造出完整的艺术意境六、作业:1、连线:张继 枫桥夜泊 元稹 望洞庭 刘禹锡 菊花 2、填空“遥望洞庭山水色,银盘里一青螺。”

40、这两句诗用了( )修辞手法,把( )比作“白银盘”,把( )比作“青螺”补充资料:一、作者简介:刘禹锡: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贞元九年进士,与柳宗元交好,人称“刘柳”,又与白居易常相唱和,又并称“刘白”。他的诗风格清新,婉转含蓄,善于吸收民歌精华,并多反映社会生活。元稹:河南河内(今洛阳一带)人,他曾经作过宰相,是唐朝著名诗人,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诗,世称“元白”张继:字懿孙,南阳(今河南)人。天宝进士。其诗多登临记行之作,不事雕琢。二、语文同步读本指导引导学生自学古诗两首、菊花诗两首。古诗两首是描写秋天的景色的诗。其中“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以及“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是

41、名句。菊花诗两首则从不同角度来表现菊花的品格,与课文中菊花一诗相呼应。其中“宁可抱香枝头死,不随黄叶舞秋风”是脍炙人口的名句。两组文章后面的“读一读想一想”旨在引导学生朗读同类题材的诗歌,加深对古诗的感悟。6、观潮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观潮是一篇文质兼优的写景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增长见识,学习作者的观察及表达方法,受到语文能力的训练,还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一)课始,以“声”激情诱趣。好的作品默默地看与朗朗地读又与有音乐烘托伴奏的朗诵,对人的感官

42、的刺激作用,带给人的内心体验都是不同的。文章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来前的风平浪静与潮来时的惊涛浪吼形成鲜明对比,尤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潮水由远推近,有如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为了充分发挥作品的感染力,用雄浑有力的交响乐伴以激情昂然的朗诵,使学生入其境,动其情。准备一段由缓慢抒情到急促激越再到平缓渐弱的交响曲。以“舒展缓慢”吻合潮来前的平静;以“欢乐抒情”衬托人们观潮的喜悦心情;以“雄壮激昂”,烘托大潮的磅礴气势。(二)课中以“像”释疑解惑。学生生活在繁华的城市,许多孩子没有到过海边,更无从目睹这样雄伟壮丽的大潮之景观。对于没有见过的事物,又无类似经历可以借鉴,不仅给理解课文带来障碍,也给展开想象

43、造成困难。因此,需运用电教手段,声像同步,视听结合,创设情境,提供感知,发展情感,促进理解。根据课文内容,从神州风采里的“海宁观潮”一片中截取有关片断,按潮来时开始还是风平浪静到有声无“形”,然后“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渐近,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白浪翻滚,如同一道城墙”;更近,犹如“战马飞奔,坦克轰鸣”的顺序组接。录制两遍。第一遍按由远及近,将潮水的“如线”、“横贯江面”、“如墙”、如“万马奔腾”的四个画面各定格 6 秒,以便使学生有时间看清楚并将实际景象与课文里的文字描述在头脑中“衔接对号”。第二遍不定格,使学生对大潮由远及近的推进变化、发展有一个连贯、完整的印象,以加深感受

44、。(三)以“读”促思通文。朗读是理解内容的基础,也是检查理解的手段,更是以文悟道的途径。观潮从声、形、色三方面描绘赞美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形象鲜明,富于感染力。有感情地诵读既有助于理解课文,又能更好地受到感染。读,应求形式多样,不同的读法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要根据不同段落的学习内容、训练任务、教学目的选择适当的读法。默读,利于思考;朗读,助于理解;齐读,训练面大;自由读,灵活主动;个别读,“以点带面”便于指导。读,又不能走形式,明确读的目的,提出读的要求,求得读的成效。要以读引思,以思促读,读思结合。这堂课的教学,采用下列读法:课始:教师范读激情;课中:自学时默读,理解中自由读,理解

45、后感情朗读;课尾:个别读、齐读相结合。(四)优化课堂结构。教学结构力求体现“教为主导、生为主体、学为基础、思为核心、道贯其中”的整体优化结构型。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做到“三动”和“三个保证”。三动:动脑思考;动口读说;动手画批。三个保证:在学习的中心阶段,即高潮处,关键处,难点、重点处,保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思、去议;保证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保证学生自始至终在课堂上过着愉快的精神生活。(五)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法。1. 教学重点:潮来时的壮丽景象是教材的重点部分,也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好这一段。突出重点的方法:(1)理清

46、作者观察和表达的顺序。懂得作者是按照“极远渐近再近更近”的顺序观察和描述的。(2)理解作者的表达途径和方法。懂得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将大潮雄伟奇特的景象生动地描绘出来,从中体会作者赞美“天下奇观”的思想感情。(3)重点理解比喻句。引导学生分清本体与喻体,即把什么比作什么,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它们的作用,懂得这样比的真正含义。(4)运用电教手段录像,创造情境,激发情感。放录像画批讨论朗读多种教学手段优化组合。将看、想、说、读有机结合。做到“图”“ 文”“ 视”“听”互补;“听”、“说”、“读”、“思”互促。2. 教学难点:由于学生没有感性认识作基础,对文中的一些描述如:“水天相接的地方

47、出现了一条白线”,“形成一道六米多高的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等不易理解,易产生疑惑:这是怎样的一种景象?真是这样吗?因而对于作者基于真实,富于生动的表现方法也不易体会。因此只有让学生如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巨大威力,才能很好地理解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力。突破难点的方法:(1)借助录像,提供感性材料,帮助理解内容,释疑解难。(2)朗读和品味词句相结合,朗读中品味,品味后朗读。二、教学要求1.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2. 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正确概括段意。3. 动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

48、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促进朗读。4. 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教学用具:钱塘江大潮录像带(3 分钟)音乐录音带(2.5 分钟)词语卡片。教学时间:三、教学过程(一)激趣释题,教师朗诵课文。目的: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同时创设情境,激情入境,让作品感染学生,训练听、思、说能力。教学手段:用音乐伴朗诵。用谈话法引出课题:同学们,你们到过江边吗?你们可知道,大江大海不仅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有波涛汹涌的时候,还有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的作用,水面会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这就叫作“潮”。板书“潮”。一位曾亲眼看见潮水涨落的人,把他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绘了出来。板书“观”。范读课文。听读思考。下面请你们听一听他的描绘。请你们听的时候注意:他看到的是怎样的一次大潮?按照他描述的顺序,使你在头脑中出现了几个画面。教师在音乐的伴奏下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级教育 > 小学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