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精品】2016年高考语文备考优生百日闯关系列:专题15 鉴赏诗词的语言(解析版).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423055 上传时间:2018-04-05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40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2016年高考语文备考优生百日闯关系列:专题15 鉴赏诗词的语言(解析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精品】2016年高考语文备考优生百日闯关系列:专题15 鉴赏诗词的语言(解析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精品】2016年高考语文备考优生百日闯关系列:专题15 鉴赏诗词的语言(解析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精品】2016年高考语文备考优生百日闯关系列:专题15 鉴赏诗词的语言(解析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精品】2016年高考语文备考优生百日闯关系列:专题15 鉴赏诗词的语言(解析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基础勤梳理名篇名句不离口1 诗经中比喻存有戒心,做事极为谨慎小心的句子是: , , 。2苏洵六国论评论六国败亡的历史,提出 “六国破灭, , , 。”的精辟论点。3 六国论中描写祖辈创业艰难的句子是 “思厥先祖父, , ,以有尺寸之地”。4 六国论结尾指出“苟以天下之大, , ”,告诫北宋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的主旨。5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就后唐庄宗耽溺于伶人而丧国的史实,告诫后人应记住: , 。【答案】1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2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3暴霜露,斩荆棘。4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5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易错成语勤温习1对于高三学子来说,这个学期

2、是他们高中阶段关键的一个学期,也是查漏补缺的宝贵的复习时间,所以,同学们都全力以赴,不怕苦累,只为了将来能在社会上有立锥之地。(立锥之地,形容极小的一块地方,多与“无”搭配。)2高三复习过程是很辛苦的,而考生在考前要适应高考作息时间,可是有的考生还是起早贪黑、枕戈待旦,显得过于紧张,这是不利于高考的。(“枕戈待旦” 主要是指连睡觉时也不放松戒备,等待着杀敌,重点强调随时准备着杀敌。不符此句语境。)3我们不得不承认,大师们的作品也是参差不齐的,某些篇章语言繁冗乏味,格调低下庸俗,真让人不忍卒读。(“不忍卒读”意思是不忍心读完;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不符此句语境。)4联通版 iPhone 5

3、 正式首发销售,尽管苹果零售店已经宣布销售告罄,但站在苹果专卖店门口的果粉们却乐此不疲,久久不愿离去。(“ 乐此不疲 ”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此句没讲果粉们特别爱好什么,所以不合此句语境。)5众志成城,因人成事,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建立了新中国。(“因人成事” 依靠别人的力量做成事情。和后句矛盾。)写作素材常积累备考话题:敬畏自然经典素材:1恩格斯曾说过: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等地的居民为了想要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光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竟成了荒芜的不毛之地。二战失败后,德国人宁肯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也没有砍掉一棵树。拥有很高的森林覆盖率,却对每一个居民家中的树都要立法保

4、护,甚至“全面体检”。2老子指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提出人应当顺从自然。子思、孟子主张天人合一之说,认为人只要扩充“诚”的德性,就“可以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矣”。庄子则主张“无以人灭天”,“牛马四足,是谓天;落(络)马首,穿牛鼻,是谓人”,以为一切人为都是对自然的损害。时新素材:射水鱼(Toxotes jaculatrix, Archerfish)以一种不同寻常的能力而著称:它们能从嘴中喷出强大的水流击落水面上的昆虫。但是研究人员对这种能力很疑惑,因为水面上光的折射能够扭曲昆虫的外观尺寸和所处的位置。一项新的研究表明,这种精确射击的能力是这种鱼通过长期

5、的学习获得的清词丽句背一点1人与自然,应该是和谐共处的关系,而不是彼此对立;应该是平等互利的关系,而不是彼此伤害。人类对自然的态度,也决定了自然对我们的态度。只有以谦卑诚恳的心来认识自然,了解自然,发现自然本身的规律和秩序,我们才能从自然中悟出生存发展的哲理,让我们美好的家园里遍绽幸福之花。2泥土的味道是苦涩的,海水的味道是苦咸的,树林中清新的空气也有着一丝苦津津的味道。这苦的大自然,孕育人们交织着各种苦痛的心灵。广袤的土地,浩瀚的海洋,辽阔的天空,了无际涯的心灵,构成了我们这个世界。3从荀子的“人定胜天”论开始,人类就开始了漫长的与自然斗争的历程。于是,边地茂密的草原飘起了漫漫黄沙,曾经清澈

6、的河流泛起了污浊。人类文明的步履跨得越大,我们与自然的距离也就越远。“迟日江山丽,微风燕子斜”,“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这些清丽诗句中所绘美景已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野;随之而来的是频率越来越高的沙尘暴、登陆越来越强的台风,还有我们越来越不想见到的各种地质灾害。面对曾经秀丽的家园所遭受的苦难,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4提起自然,便想起了诗经 。诗经中直接以草木为名或涉及草木内容的篇目,至少有 80%以上。中国古代真正的大雅之人往往对草木情意殷殷,陶渊明自称五柳先生,有人爱菊,爱莲,爱牡丹。柳宗元被贬柳州心情很不好,还在自然中找到乐趣:“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西游记作

7、者吴承恩,这位四百八十年前的江苏才子写到第八十六回,写了个野菜宴,一口气写了六十余种野菜,而且是真实无欺。5成熟的麦子低垂着头,那是在教我们谦逊;一群蚂蚁能抬走大骨头,那是在教我们团结/ ;温柔的水滴穿岩石,那是在教我们坚韧;蜜蜂在花丛中忙碌,那是在教我们勤劳。技能再提高一、考点综述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对诗歌进行艺术分析的依据首先就是语言。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有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题型大多采用主观题形式,重点考查考生鉴赏作者用词、用语技巧的能力。炼字的重点是动词、形容词、词类的活用和叠音词的表达效果以及诗歌中某个词语在结构上的作用,语言的赏析重点是语言的风格和特色,

8、又是结合诗人的风格进行考核。语言风格和特色的赏析的考核的设题方式一般是给出特色,让学生结合诗歌进行分析。二、应试技巧指南高考题对语言的考查,一般从词句入手。回答方式,一般总说语言特色,然后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从手法(修辞、炼字)、内容、思想感情入手分析。就近几年高考题来看,从思想内容方面考查多些,表达效果也主要体现在表情达意上。炼字、诗眼是主要的考查方式。鉴赏诗歌的的语言往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一)、考虑古代诗歌推敲字词的特点,关注重点词语。1名词:名词往往是特定意象的特称。名词的连用常常会营造出一定的意境。如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2动词:一个动词往往能够使整首诗活起来,而且动词往往有多重

9、含义。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3形容词:这些词语往往从各个角度对中心词进行修饰限制,对渲染气氛、表现心情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红”“绿”“火”“蓝”等词语把江南的美景写得色彩绚烂,美不胜收。4副词:往往也起修饰限制作用,在很多情况下也是鉴赏的重点。如“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一个“忽” 字把漫不经心而忽然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的情绪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的耐人寻味之处。5数量词:可以准确地表情达意。如杜甫的曲江二首 之一中的“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 一片”飞花落下都要减掉一层春色,“ 万点”飞花飘落更使人烦恼愁闷。抒

10、发了诗人因伤春而满腹愁怨的感情。6叠词:词语的重叠往往能使意境深化。典型的是李清照的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将诗人寂苦无告的心境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二)、关注诗歌语言变形的特点。因为古代汉语本身的特点和诗词格律对语言使用的限制,诗词里的经常出现语言的变形,而这些变形的词语在诗歌表情达意方面往往起到重要的作用。如“春风又绿江南岸” 中的“绿 ”把春风的多情、灵动恰当地表现了出来。再如“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溅泪”不是说花流泪,而是说花上溅上了愁人的眼泪;“鸟惊心 ”也不是说鸟儿受到惊吓,而是说鸟鸣惊动愁人的心。(三)、关注修辞语言的表达效果。常用的修辞有比喻、比拟、

11、夸张、借代、双关等待。因为修辞的运用,诗歌往往达到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语言鉴赏也应特别关注这种情况。如王维写风:“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在日落西山、山水静寂、忙碌了一天的人们感到倦怠的时候,它盛情地为人们吹动松涛,奏响大自然的雄浑乐曲。这种拟人手法的使用,把善解人意的风的形象很好地表现了出来。再比如贺知章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 “碧玉”喻色,“ 丝绦”喻形,把柳树青翠润泽、柳条细长柔嫩的特点十分形象地展示了出来。(四)、关注诗歌整体的语言风格。诗歌的语言风格,多种多样,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平淡、清新、绚丽、质朴、明快、含蓄、简洁、洗练、豪放、柔婉等等。很多诗人长期的写作实践

12、形成了自己的语言特色。如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豪放飘逸、白居易的通俗明白、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清新自然、杜牧的清健俊朗、高适的悲壮苍凉、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韩孟的奇崛险怪、温庭筠的绮丽香艳等等。了解了这些诗人的语言风格特点,对于鉴赏诗歌语言特别有帮助。基础提升练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长安夜雨薛逢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心关桂玉天难晓,运落风波梦亦惊。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注】薛逢,字陶臣,历侍御史、尚书郎。因恃才傲物,屡忤权贵,仕途颇不得意。桂玉:喻昂贵的柴米。(1)这首诗的“诗眼”是首联中的哪个

13、字?试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5 分)(2)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两种,并简要说明。(5 分)【答案】(1 ) “诗眼”是首联中的 “忧”字。(2 分)全诗先写作者生活的艰辛,( “心关桂玉”);次写命途的不顺(“运落风波” );最后写生命的衰老(“ 志气俱消”“ 白发新添” )。(3 分)(2 ) 借景抒情。如首联通过描述滞雨通宵未歇,直到天明,侧面暗示作者通宵未眠,表明忧愁之久,内心无时无刻不被忧愁缠绕。(也可分析颈联)。比喻手法。将“百忧”比喻为雨中生机勃勃滋生的青草,表现出忧愁的烦乱纷杂。视觉与听觉结合。树上集聚的早鸦,是作者所见之景;沉闷的鼓声是作者所闻之景。这些景物凄

14、冷萧条,传达出作者愁闷落寞的心情。(答出两种表现手法即可,正确指出是何种手法各 1 分,举例说明各 1 分。答出两条给 5 分。)【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诗歌鉴赏中的“炼字”,这里首先要明确“诗眼”的概念,“诗眼”就是诗歌当中某一联或某一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或全句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要找准“诗眼” ,这需要第一有鉴赏诗歌的一般常识,如了解作者的身世、流派、作品的风格及创作诗歌的背景,做到知人论世,第二要准确把握诗歌所传达出来的思想感情,第三要仔细品味诗歌所用的修辞手法。

15、本诗是唐代薛逢的作诗,由注释可知,薛逢因恃才傲物,屡忤权贵,仕途颇不得意。再从全诗来看,首联即写“百忧如草”,点出诗人内心的忧愁,第二联写诗人因柴米昂贵、命运不顺而忧心,第四联则写出诗人为志气衰退,年华已老而忧心。可见一个“忧”字贯穿全篇。(2 )试题分析:由题干“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 ”可知,此诗中的表现手法不止一种,考生可对过对诗句的分析得到答案。首句“滞雨通宵又彻明”和第三联“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皆是写景,雨势连绵,心情阴郁;早鸦不飞,窗寒湿鼓,环境凄冷,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压抑与闷,这是典型的借景抒情的手法。而“早鸦”不飞是从视觉角度写的景,“鼓湿无声”则是从听觉角度写的景

16、。“百忧如草雨中生”,忧愁如草,雨后更盛,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忧愁之多之乱。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技巧点拨】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现手法,这类题目一般的提问方式是:这首诗(词)用了怎样表达技巧?这首诗(词)运用了(术语)手法,请简要分析。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第一步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析效果,指出此种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答题模式: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一般认为,诗词表现手法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句子-段落-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

17、、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本题 在解答时可从上述几个角度对诗句进行逐一分析,分别找出文中所用抒情手法、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即可。如修辞手法运用了比喻,抒情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描写角度是视听结合等。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壬辰寒食王安石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注】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1 )联系全诗,赏析“ 雪”和“朱”的表达效果

18、。(5 分)(2 )诗中,作者除了表达身在异乡、思念家乡的情感,还表达了什么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 分)【答案】(1 ) “雪”隐喻了白发(1 分),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1 分),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1 分)。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2 分)。(2 ) “寒食泪”表达了对故去亲友的怀念;“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表达了作者感慨时光易逝、早生白发的幽怨;“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表达了诗人为官不快、想辞官归隐的愿望。(每点 2 分,共 6 分)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19、 D。(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整首诗歌内容的感知与理解,抓住关键词分析作答。颈联诗人用“雪”与“朱” 两个颇具色彩的字极其生动而且形象地描述了自己头发与容颜因操劳过度而出现的未老先衰的状况。“雪” 隐喻白发,与“朱” 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整首诗把思乡之愁、哀悼之痛、早衰之叹、为官之苦有机地串联,并用“雪” 与 “朱”这两个字把作者内心的感慨与苦楚更加深沉地表现了出来。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

20、为鉴赏评价 D。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卜算子春情秦湛春透水波明,寒峭花枝瘦。极目烟中百尺楼,人在楼中否?四和 袅金凫,双陆 思纤手。拟倩东风浣此情,情更浓于酒。注:四和:香名,亦称四和香。双陆:古代一种博戏的名称。(1)赏析词的上片“春透水波明,寒峭花枝瘦”中“ 透”“瘦”二字的表达效果。(5 分)(2)本词下片是如何表达诗人情感的?请简要分析。(6 分)【答案】(1 ) “透”,充足之意,点明春光明媚的季节特点,紧扣词题,表现对春天降临的欣喜之情。(2 分)“ 瘦”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了早春花枝凌寒挺立、含苞待放的倩姿。瘦弱花枝亦恋人幻影,词人触景生情,兴起对伊人的相思之情。(3

21、分(2 )下片前两句回忆往事,描写了与恋人相聚的甜蜜生活,表现诗人的相思之情。(3 分)后两句借比喻、顶真等修辞手法将词人的感情推向高潮,化景语为情语,设想奇警,表达了对恋人难以排遣的思念之情。(3 分)(共 6 分,每点按手法、内容、情感三方面记分)【解析】(1 )试题分析:透:春水清澈见底。瘦:早春花枝嫩条、含苞欲放的倩姿。“春透水波明,寒峭花枝瘦”春水清澈透明见底,花含苞欲放,枝条嫩展。上片起首二句,以工整的一联点季节、写环境。“春透水波明”,以水写春,是说春水已透,水波澄澈如镜。“寒峭花枝瘦”,是说春寒犹在,所见之花有未开者,正是乍暖还寒时候。以 “瘦字形容含苞待放的花枝,真是恰到好处

22、。春光骀荡,水波澄澈,给人以心胸畅快的感觉;而春寒料峭,花枝傲然挺立,亦给人以瘦骨凌霜的印象。所有这些,都流露出峭健的气韵。如果说起首用的是比兴手法,那么“花枝瘦”三字非但是客观地摹写自然景物,而且也是触景生情,兴起词人对所眷恋者的思念。【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技巧点拨】本题考查诗歌中的“炼字”,“炼字”是高考高频考点。这类题目常见的设问方式是“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请对某字进行赏析。或请谈谈某字的表达效果。”“本诗的某字,换成另外一个字好不好?为什么?”等。解答时要将所炼之字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从遣

23、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联系全诗的感情或主旨分析。一般的答题步骤为: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该词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本题解答时就需按照上述步骤,先解释“透”“瘦”的含义,然后将这两个字放回到句中,解释句意,再指出两个字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即可。【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技巧点拨】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抒情手法,这类题目一般的提问方式是:这首诗(词)用了怎样表达技巧?这首诗(词)是怎样抒发诗人的情感的,有什么作用?诗(词)中某句抒发情

24、感时运用了什么手法?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第一步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析效果,指出此种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答题模式: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 文意+主旨情感)。抒情手法有两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包括借助景抒情,如触景生情、以景结情等;借助物抒情,如托物言志、托物寓理;借助事(人)抒情,包括借古事抒情(如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借今事抒情(如即事感怀、融情于事等)。本题首先要考虑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间接抒情是借景抒情还是借事抒情抒情。本词下片“四和袅金凫,双陆思纤手”写回

25、忆的事,是借事抒情,而“拟倩东风浣此情,情更浓于酒”是借景抒情,也是运用了比喻和顶真等修辞手法,考生将这些手法一一指出,并结合诗句分析就可以。四、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送友人 赋得暮雨送李胄李白 韦应物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1 ) 送友人第三联是用哪种修辞来表达 “游子意” 、“故人情”的?请简要赏析。(3 分)(2 )赏析“漠漠帆来重”一句中 “重”字的表达效果。( 3 分)(3 )比较两首诗尾联抒情方式

26、的不同之处。(4 分)【答案】 (1 ) (1 )比喻。(1 分)浮云飘忽隐喻游子漂泊不定,落日缓缓隐喻故人依依惜别之情,(1 分)生动形象地传达出了 “游子意”、“故人情”。( 1 分)(2 ) “重”既写出了船帆为雨所湿显得重而滞的实景(1 分),又表现了惜别时的沉重心情(1 分),情景交融,渲染了深深的离愁别恨( 1 分)。(3 )李诗结尾借助自己和友人挥手分别,两匹马似有无限不舍之情而萧萧长鸣的动人场景(1 分),间接传达送别友人的不舍之情( 1 分)。韦诗尾联直抒胸臆( 1 分),无限的离愁别绪使泪水和雨丝交融在一起沾湿衣襟(1 分)。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27、 D。(2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技巧。“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细雨湿帆,帆湿而重;飞鸟入雨,振翅不速。虽是写景,但“迟”、“重”二字用意精深。下面的“深”和“远”又着意渲染了一种迷蒙暗淡的景色。四句诗,形成了一幅富有情意的画面。从景物状态看,有动,有静;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帆来鸟去为动,但帆重犹不能进,鸟迟似不振翅,这又显出相对的静来;海门、浦树为静,但海门似有波涛奔流,浦树可见水雾缭绕,这又显出相对的动来。从画面设置看,帆行江上,鸟飞空中,显其广阔;海门深,浦树远,显其邃邈。整个画面富有立体感,而且无不笼罩在烟雨薄暮之中,无不染上离愁别绪。“漠漠帆来重”

28、:漠漠:水气密布的样子。这句是说“雨丝繁密船帆显得沉重”。这是一首咏暮雨的送别诗。虽是微雨,却下得密,以致船帆涨饱了,鸟飞缓慢了。首联写送别之地,扣紧“雨”、“暮”主题。二、三两联渲染迷 暗淡景色;暮雨中航行江上,鸟飞空中,海门不见,浦树含滋,境地极为开阔,极为邈远。末联写离愁无限,潸然泪下。全诗一脉贯通,前后呼应,浑然一体。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3 )试题解析:李诗的尾联,抒发难舍难分的情绪。化用: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句,嵌入“班”字,写出马犹不愿离群,何况人乎?烘出缱绻情谊,真是鬼斧神工。韦诗的尾联“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直抒胸臆,又在结句用一个“比”

29、字,把别泪和散丝交融在一起。“散丝”,即雨丝,晋张协杂诗有“密雨如散丝”句。这一结,使得情和景“妙合无垠”,“互藏其宅”(王夫之姜斋诗话),既增强了情的形象性,又进一步加深了景的感情色彩。从结构上说,以“微雨”起,用“散丝”结,前后呼应;全诗四联,一脉贯通,浑然一体。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89 题。(11 分)初 见 嵩 山张 耒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1) 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的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5 分)(2)“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种精神内涵?(6 分)【答案】(1 )初见嵩山,作者的心情惊喜而又亲切。这种心情是铺垫出来的:作者奔走风尘,全靠青山开阔情怀,所以嵩山未露面就给作者一种期待感。接着作者运用迂回之笔,一道雨幕被拉开,最后嵩山从云层中耸现,惊喜和亲切之感扑面而来。(2 ) 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