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抓特征,通句意,识别五种特殊句式一、紧抓特征,认清标志,识别判断句1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A.Error!B.Error!C.Error!D.Error!答案 D解析 为一般句式,为判断句。2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B且相如素贱人C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答案 C解析 C 项为宾语前置句,其他三句为判断句。3(2014广东)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刘敞字原父。举庆历进士,廷试第一。知扬州。天长县鞫王甲杀人,既具狱,敞见而察其冤,甲畏吏,不敢自直。敞以委户曹杜诱,诱不能有所平
2、反,而傅致 注 益牢。将论囚,敞曰:“冤也。 ”亲按问之。甲知能为己直,乃敢告,盖杀人者,富人陈氏也。相传以为神明。( 选自 宋史刘敞传)注 傅致:罗织。译文: 答案 王甲知道刘敞能为自己伸冤,才敢告知真相,原来杀人的,是姓陈的富人。解析 “为己直” ,结合语境翻译为“为自己伸冤” ;“乃” ,才;“者,也”是判断句。参考译文刘敞,字原父。考中庆历年间进士,殿试获得第一名。做扬州知州。天长县审问王甲杀人一案,案件已经审结,刘敞见到王甲并体察到了他的冤情,王甲害怕官吏,不敢自白冤情。刘敞把这一案件交给户曹杜诱( 重新审理) ,杜诱不但不能为王甲平反,反而罗织罪证使案件更不可破。将判决关押,刘敞说
3、:“王甲是冤枉的。 ”亲自查究讯问这一案件。王甲知道刘敞能为自己伸冤,才敢告知真相,原来杀人的,是姓陈的富人。这件事被相互传告,人们认为刘敞明智如神。精要点拨判断句的判断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1从特征入手,看是否符合判断句的要求。判断句的特征之一就是谓语部分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 “天下所共传宝”是一个名词性短语,符合判断句的特征要求。2看是否能翻译成“是”字句。所有的判断句都能翻译成“是”字句,如果不能翻译成这种句式,那自然就不是判断句了。3看有无外在语言标志。判断句的主要标志是“者也” “者,”“,也” ,此外还有一些副词,如“则、乃、皆、诚、
4、非”等,如果有这些标志,再结合上面的两种方法做进一步判断即可。当然有些特殊的没有标志的判断句,也可以根据前两点进行判断。二、抓标志,通语法,巧“添” “变” ,识别被动句1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属于被动句的一组是( )A.Error!B.Error!C.Error!D.Error!答案 D解析 为状语后置句,为一般句式。2(2015上海)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有滏阳人焦通,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彦光(指传主梁彦光) 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于孔子庙。于时庙中有韩伯瑜母杖不痛、哀母力弱、对母悲泣之像,通遂感悟,既悲且愧,若无地自容。彦光训谕而遣之,后改过励行,卒为善士。( 节选自隋书)译
5、文: 答案 滏阳有个叫焦通的人,侍奉父母礼数缺失,被堂弟控告。彦光没有判他罪,把他带到州学,责令他在孔子庙观看效法。参考译文滏阳有个叫焦通的人,侍奉父母礼数缺失,被堂弟控告。彦光没有判他罪,把他带到州学,责令他在孔子庙观看效法。当时庙中有韩伯瑜母亲打他不痛、他为母亲力气衰弱而悲哀、对着母亲哭泣的塑像,焦通就有所感悟,又悲伤又惭愧,无地自容。梁彦光训诫之后让他回去,后来焦通改过自新,勉力培养良好的品行,最终成为善良的人士。精要点拨判断被动句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1从标志词入手,看是否符合被动句的要求。被动句的标志词主要有以下几类:“为” “为所”或“为所” 。“于”或“受于” 。“见”或“见于”
6、。“被”字。2从语法入手,看主语是不是受动者。因为有些被动句没有标志词,但在意义上含有被动的意思,所以单凭标志词是不行的,还需要考虑一下主语是不是谓语的受动者。3巧借“添” “变”二法。在动词前或后加上“被”而未改变句子基本意义的,是被动句。主谓结构的句子能够变成动宾主动句的,是被动句,如“函谷举” ,可以将其变为“举函谷” 。三、辨清类型,识准标志,识别倒装句1谓语前置句(1)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渺渺兮予怀B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C谁可使者D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答案 D解析 D 项为介宾短语后置句,其余三项为谓语前置句。A 项应为“予怀渺渺” ,B 项应为“公子
7、能急人之困也安在” ,C 项应为“可使者谁” 。(2)(2010江苏)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谢氏生于盛族,年二十以归吾,凡十七年而卒。卒之夕,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 节选自欧阳修全集 )译文: 答案 我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 )穿上入棺,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解析 两处倒装为重点:“殓以嫁时之衣” ,介宾短语后置;“甚矣吾贫可知也” ,主谓倒装。精要点拨一般情况下谓语是放在主语后面的,但在文言文中,有些感叹句或疑问句,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而将它放到句首,这就是谓语前置,也叫主谓倒装。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正常语序应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
8、,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谓语前置句一般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多是疑问句或感叹句,二是谓语动词后多有语助词“乎” “哉” “矣” “兮”等字。2宾语前置句(1)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A.Error!B.Error!C.Error!D.Error!答案 D解析 为宾语前置句,为定语后置句。(2)(2012四川)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会陈献章被征来京师,钦(指传主贺钦 )听其论学,叹曰: “至性不显,真理犹霾,世即用我,而我奚以为用?”即日上疏解官去,执弟子礼事献章。(节选自清光绪五年镇海县志卷二十一人物传二明一 )译文: 答案 世间即使要用我,然而我拿什么为世间所用呢
9、?解析 “即” ,即使;“而” ,然而;“奚以” ,宾语前置,拿什么;“为” ,表被动;“为用” ,省略句兼被动句。参考译文恰逢陈献章被征召来到京师,贺钦听他谈论学问,叹息道:“真正的性情是不显露的,真正的道理如同埋在地下。世间即使要用我,然而我拿什么为世间所用呢?”当天就上奏疏辞官而去,用弟子侍奉老师的礼节来侍奉陈献章。精要点拨宾语前置句在文言倒装句中最为复杂,判断方式主要是辨清类型,识准标志。(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其标志是:有否定词“未 ”“不” “莫”等;代宾语的必须是人称代词,如“之” “余” “尔”等。(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或介词的宾语前置,其标志是:疑问句式;作宾语的
10、是疑问代词,如“何” “安” “奚”等。(3)用“之”或“是”或“唯是”把宾语前置。3定语后置句(1)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C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D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答案 D解析 D 项为判断句,其余三项均为定语后置句。(2)(2015重庆)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吾里有徐先生若虚者,郡大姓也。年十五举进士,即谢归业医。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乃止。历数十年,其学大成,著易简归一数十卷。(选自 揭傒斯全集)译文: 答案 (只要) 别人有一个好的药方,有一句有价值的(医
11、学)见解,必定携重金不远数百里去拜他为师,一定要得到才罢休。解析 对句“一方之良” “一言之善”是以“之”为标志的定语后置句,即“一良方”“一善言” , “一个好的药方” “一句有价值的(医学) 见解” 。 “币”是古今异义词,指财物重金。 “师”活用为动词,联想课文中“吾从而师之” ,译为“拜师” 。虚词“乃”联想课文中“度我至军中,公乃入”译为副词“才”更合语境。精要点拨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放在中心词前面,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且有一定的语言标志,如“之” “之者” “者” 。辨析时,只要抓住这些标志性词语,再加上语意
12、理解即可。4介宾短语后置句(1)下列各句中,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介宾短语不能提前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D州司临门,急于星火答案 C解析 “于”应译为“到” 。(2)(2015安徽)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梁熙)举顺治三年乡试,又十年成进士。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 视民如子,治行冠三辅。官咸宁半载,入为云南道监察御史。( 选自钱仲联主编广清碑传集 ,有删节)译文: 答案 (梁熙) 出任西安府咸宁知县,向神灵发誓,不会因一文钱而玷污自己。解析 “于” ,向;“誓于神”即“于神誓” ;“污” ,玷污;“自污”即“污自”
13、,宾语前置。参考译文先生通过了顺治三年举行的乡试,又过了十年考中进士。(梁熙) 出任西安府咸宁知县,向神灵发誓,不会因一文钱而玷污自己。他爱民如子,政绩位居西安第一。先生在咸宁做官半年,回朝后又做了云南道监察御史。精要点拨介宾短语后置句(也叫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 ),是指在文言文中带 “于” “以”的介宾短语放在谓语动词的后面的句型。其突出标志是动词后的介词“于” “以” , “于”字通常省略。四、 “瞻前顾后” ,分析成分,识别省略句1补充下列句子中省略的成分。(1)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 鼓)而衰,三(鼓) 而竭。(2)将军战(于) 河北,臣战(于)河南。(3)于是秦王不怿,为
14、(之)一击缻。(4)杀人如(恐) 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能) 胜。(5)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为乐)。2(2014辽宁)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诏以立(指传主赵立)守楚州。承、楚间有樊梁、新开、白马三湖, 贼张敌万(指盗贼首领) 窟穴其间,立绝不与通,故楚粮道愈梗。( 节选自 宋史赵立传)译文: 答案 盗贼张敌万在这中间建造巢穴,赵立坚决不跟他往来,所以楚州运粮的道路更加阻塞。解析 “窟穴”是名词用作动词,建造巢穴;“绝”是副词,坚决;“与”后省略了“之”字;“梗”是阻塞的意思。精要点拨省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法现象,一般省略的是主语、宾语、介词。此外,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还有省略谓语
15、。识别省略句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二种:1 “瞻前顾后” ,看有无主语省略。所谓“瞻前顾后” ,是指在理解句意时要注意该句前后的语境。因为省略可能会承前或蒙后省略。如捕蛇者说中“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 “黑质而白章”就属于承前省略了主语,补充出来即为“(蛇) 黑质而白章” 。这种情况在文言文中是非常普遍的。2借助成分分析,判断有无省略。在有些文言句子中,谓语动词后面直接带了宾语,尤其是处所性宾语,这时我们需要考虑宾语前面是否省略了介词。如“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中, “军”为动词,而“函陵”和“氾南”均为处所名词,所以前面应该是省略了介词“于” 。省略句虽然复杂,但最常见的有三种:省略主语
16、、省略动词或介词宾语“之”字、省略介词“于”字。五、记住固定搭配,识别固定句式1对下列固定句式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如何,译为“对怎么办”无乃乎,译为“恐怕吧”孰与,译为“与一起”奚以为,译为“凭什么呢”何为,译为“还要干什么”不亦乎,译为“不也吗”A BC D答案 C解析 表比较,应译为“与比,谁” 。表反问,应译为“哪里用得着呢” 。2(2013天津)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沈甸华之卒也,潜斋不食二日,敬恒问曰:“朋友之丧而若此,无乃过欤?”潜斋喟然叹曰:“为其无以为丧也。 ”敬恒曰:“请为先生任之。 ”殡葬皆出其手。潜斋不肯轻受人物,惟于敬恒之馈不辞,曰:“吾知其非不义中
17、来也。 ”然敬恒不敢多有所将,每时其乏而致之,终其身无倦。潜斋之殁,敬恒执丧如古师弟子之礼。译文: 答案 朋友去世(您)竟然( 悲伤) 成这样,恐怕有些过分吧?解析 “丧” ,动词,去世;“无乃欤” ,固定句式,恐怕吧。参考译文沈甸华去世,潜斋两天没吃饭,敬恒问他说:“朋友去世(您) 竟然(悲伤)成这样,恐怕有些过分吧?”潜斋感慨叹息说:“因为我没有办法为他办理丧事。 ”敬恒说:“请允许我为先生主持这件事。 ”殡葬的事务都由敬恒操办。潜斋不肯轻易接受别人的东西,只有对敬恒的馈赠不推辞,说:“我知道他的钱财不是靠做不仁义的事得来的。 ”然而敬恒不敢多拿出东西来,每每等到潜斋匮乏的时候送给他,终其
18、一生,从不倦怠。潜斋死后,敬恒执行丧礼如同古代老师和弟子的礼节一样。精要点拨固定句式(固定结构)是文言文中重要的语法现象,既然是固定句式,那就是说搭配是固定的,翻译也是固定的。只要记住其固定搭配和译法即可。 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标准一、翻译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翻译下列句子,体会“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翻译原则。(1)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译文: 答案 适逢双方使者往来频繁,元军邀请(我国) 主持国事的人相见。解析 注意“辙”的借代义;“北” ,对元军的蔑称。此两处用意译。(2)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译文: 答案 实在没有料到我能回到宋朝,又见到皇帝、
19、皇后,即使立刻死在故土,又遗憾什么呢!解析 “衣冠” “日月” “旦夕” “正丘首”这些词语须意译。(3)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译文: 答案 然而您却害怕、躲避他,怕得太过分了。解析 “畏匿”是两个词,须直译;“恐惧” “殊甚”皆是同义复词,不必逐一翻译。(4)臣自非经过其地,则虽久处官曹,日理章疏,犹不得其详,况陛下高居九重之上耶?译文: 答案 我假如不是经过那些地方,那么,尽管久居官署,每天处理公文,尚且不能了解详情,何况陛下深居皇宫禁地呢?解析 “九重之上”不能直译为“高高的天上” ,应意译为“皇宫禁地” 。2翻译中需要意译的多是使用固定词语及修辞手法(比喻、互文、用典、借代、委婉)的地
20、方。翻译下列句子,体会意译的特点。(1)纵一苇之所如。译文: 答案 任凭小船随意漂荡。解析 “一苇”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需要把本体翻译出来。(2)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译文: 答案 我活着应当不惜肝脑涂地,死了也要报恩。解析 “结草”是用典,应把典故意思译出。(3)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译文: 答案 燕、赵、韩、魏、齐、楚六国所积存的金玉珠宝。解析 此处用了互文手法,不能直译。(4)既无伯叔,终鲜兄弟。译文: 答案 既没有伯伯叔叔,也没有哥哥弟弟。解析 “无”与“鲜”构成互文,须把“鲜”意译为“没有” 。(5)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译文: 答案 蔺相如于是捧着璧退了
21、几步站住,背靠着柱子,愤怒得头发像要顶起帽子。解析 “怒发冲冠”用了夸张手法,仍要译为夸张,前面要加上“像要”或“快要” 。精要点拨直译和意译是翻译的两种基本方法。直译,就是严格按照原文的词句进行翻译,有一词一句就译一词一句(个别失去实在意义的虚词除外),而且词句的次序也不能变动。直译要 “一对一”地进行翻译,要竭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所谓“直译为主” ,就是能够直译的词句,要尽量直译。意译,是指按照原文的大意灵活变通地进行翻译。意译不拘泥于原文的词句,根据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可以采用与原文差异较大的表达方法。所谓意译为辅,就是适当采用意译的方法。由于文言文句式灵活,省
22、略句、倒装句较多,而且词类经常活用,有时直译会使句子不通顺或表意不够明确。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不能被原文束缚住,不能机械地采用直译,而应采用意译,使句子语气顺畅,意思明确。意译,多用于一词或短语的翻译。二、翻译的标准信、达、雅,重在“信”1请指出下面译句存在的漏译、误译现象,体会翻译要“信”的要义。(1)原句:(2013安徽)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译句:我没有从中原起兵,所以在这里称王;假如我身处中原,怎么比不上汉王!漏译、误译之处: 答案 漏译了“遽”字, “遽”是“就”的意思。(2)原句: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译句:耕种的人,不再出力;使用的人,不再计算
23、支出与收入。漏译、误译之处: 答案 漏译了“督”字。 “督” ,督促,在这里是“被督促”的意思。误译“计其出入” ,应译为“根据收入确定支出” 。2请指出下面译句存在的不“达”现象,体会翻译要“达”的要义。(1)原句:(2013辽宁)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译句:(王尧臣)对待别人全都真诚,没有虚假掩饰,善于识人,常常称道别人,推荐人成为当时名臣的很多。不“达”之处: 答案 译句“推荐人成为当时名臣的很多”结构混乱,应在“推荐”后加“的”字。(2)原句: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译句:母亲回来后,只见女儿靠着院中的树睡觉,不再怀疑了。不“达”之处: 答
24、案 原句中“不之虑”是个宾语前置句, “之”是动词“虑”的宾语。译句未译出这个句式特点,既丢掉了得分点,又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须转换成现代汉语的句式,这是“达”的要求。精要点拨1信,就是指译文要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漏译,不随意增减。在平时翻译时,考生做不到“信”的要求,主要表现在漏译、误译和赘译上。漏译,误译,赘译,就不可能达到“信”这一最基本的翻译标准。2达,就是指译文要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没有语病。为此,一些特殊句式需要译成现代汉语句式,适当增加一些词语使语意更流畅,不得出现病句。硬译是不“达”的典型表现,翻译固然需要字字句句对应,但也要临
25、场变通、灵活处理,尤其对那些难理解而靠推断的词语,不能强行翻译。3雅,是翻译较高层次的要求。在考试中一般不做要求。 切实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关键落实得分点一、考场翻译需要树立三种意识1揣摩得分点意识。翻译的第一步是阅读揣摩,其中准确揣摩得分点是重要的一环,它能确保有效得分。2整体把握意识。翻译过程中,除了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与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之外,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也是一个基本应考策略。 “词不离句” ,就是注意句子内部语意的完整性和连贯性,既要学会补出省略成分,保证翻译的完整性;又要学会运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保证句意的连贯性。 “句不离段” ,就是一定要把要翻译的句子放在上下文语境中去理解,去翻译,切不可就句译句。合理推断关键词语的含义和准确把握全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