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精讲考点汇总表题号 考点 难度星级 命题可能7 监察制度 13 行省制 18 分封制与宗法制 28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41 科举制 48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原题再现】下列关于隋唐时期科举制作用的表述,正确的是A. 禁止世家大族子弟入朝做官B. 调察了统治集团内部关系C. 为各阶层的读书人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D. 忽视实际性学问,降低了官员文化素质【答案】C科举制1.隋唐至明清时期实行科举制。(1)背景:隋唐统一后,士族没落,依据门第选官的制度不适应政治和社会的需要。(2)创立:隋文帝时开始分科取士,隋炀帝时设进士科。(3)完善:在唐代成为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4)影响
2、: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2.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1)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2)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3)选官原则:逐步制度化、公开、公平、客观。(4)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5)主要启示:公开公正、德才兼备、考试录用。从“任人唯亲”到“选贤与能” ,体现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古代选官和用人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社会兴衰。因此,选官制度是保证和巩固统治者统治的重要举措。历代选官制度在执行
3、初期都起到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但这些制度在执行的后期,逐渐影响和阻碍社会的发展。关于选官制度的相关内容的考查,一般以呈现新材料为主,难度不大,考生要分析和理解该制度的概念、内容、影响等相关知识即可。1. 理解历史线索与认识历史规律是历史学科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依据下图选官的标准、对象和古代政治,空格处应该填写的内容最恰当的是A. 世卿世禄 B. 才能道德 C. 文化文章 D. 门阀地位【答案】B【精细解读】先秦时期实行世卿世禄的世官制,秦汉时期实行察举制,选官的标准主要依据才能和道德,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选官的主要依据是门第的高低,隋唐以后实行科举制,选官主要依据是考试成绩;故应是依
4、据才能道德来选拔官员,故 B 项正确;A 项是;D 项是;C 项是。1元朝时,科举制经历了先废除后重建的过程,实行时间并不长的科举考试却选用了最能体现儒家思想精髓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考试内容,而且要求学生按程朱理学的观点答题。这反映元朝A. 游牧文化与汉文化的完全融合 B. 重视文化遗产的政治利用价值C. 削弱科举制度的人才选拔功能 D. 致力于提高读书人的社会地位【答案】B【解析】 四书章句集注是儒家的经典之作,把该书作为考试内容,显然是想通过儒家思想控制来为政治统治服务,故 B 项正确;A 中完全融合说法绝对;C 中与材料选拔考试内容没有关系;D 提高地位显然不符合题意。2汉末至唐代,婚姻受
5、门阀制度影响极大,讲究门当户对,士庶不婚;宋代时,婚姻“不问阀阅” ,士庶婚姻成为风俗。这一婚姻观念的变化主要源于A. 社会阶层流动频繁 B. 人口大量迁徙流动C. 等级观念的淡化 D. 理学思想的影响【答案】A3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综观国史,政体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成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三也。 ”这三级完成的时间段分别是 A. 西周、隋唐、两宋 B. 秦汉、东汉、隋唐C. 秦汉、隋唐、北宋 D. 西周、秦汉、北宋【答案】B【解析】 “由封建而跻统一”是指秦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6、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成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是指东汉时期;“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指在选官制度由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到隋唐时期科举制的转化。所以答案选 B。每道试题 20 分,总计 100 分1伏尔泰曾这样评价中国的科举制度:“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 ”伏尔泰如此推崇科举制是因为它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 有利于选拔优秀政治人才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为科学研究提供高素质人才A. B. C. D. 【答案】A2 唐书记载的唐朝 830 名进士的分布来源见图示(注:士族指的是世家大族或豪门望族:寒门即庶族指的是一般的中小地主;小姓指的是二者
7、之间的阶层) ,由此图示可知A. 唐朝依然延续了隋唐之前的选官制度 B. 唐朝时所有的人都可以参加进士考试C. 士族小姓寒门子弟中进士人数一样多 D. 唐朝科举考试进士分布来源很不平衡【答案】D【解析】隋唐之前为魏晋的九品中正制,而 A 项错误;进士考试有资格限制,且材料中未体现,故 B 项错误;从图中看出士族子弟明显多于寒门子弟和小姓子弟,故 C 项错误,D项正确。3科举除了特制科目外,明经、进士科考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考试科目在各个朝代也有不同,唐朝主要有墨义、口试、贴经、策问、诗赋等,宋朝主要是经义、策问、诗赋等,到明代只有经义一门了,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 说明科举制度越来越受重枧
8、B. 是社会底层乐于接受的选官制度C. 有利于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 D. 从历代科目变化可看出用人取向【答案】D【解析】题干只提及科举的内容和科目,与科举制度受重视程度无关,故 A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社会底层对该制度的态度,故 B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科举选拔人才的范围,故 C 项错误;科举是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科举科目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变化也就是其选拔标准的变化,反映了其用人取向,故 D 项正确。4唐朝科举考试中,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 ,其考生有两个来源,即生徒和乡贡。 “生徒”是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官办学校)送往尚书省的应试者, “乡贡”是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
9、送尚书省的应试者。由此可知,唐朝的科举考试A. 承认私立教育的合法性 B. 注重考试资格的公平性C. 排除恩荫入仕的可能性 D. 堵塞了门阀入仕的途径【答案】A5明朝科举曾采取分卷录取制度,明仁宗规定“自今科场取士,南取六分,北取四分” ;到明宣宗、英宗时,又分为南卷、北卷、中卷,各区分卷录取,占比为 55%、35%、10%。这反映出A. 遴选优秀人才利国利民 B. 地域文化的独特性C. 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 D. 科举选才公正公平【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明朝初期,鉴于南方士子在科举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于是明仁宗决定对南北士子分榜录取.近累科所选北人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 。自今科场取士,南取六分,北取四分”可知其基于科举录取在南北方的差异,从维护统治秩序的角度平衡南北的科举录取,故选 C。材料体现了遴选优秀人才要根据地方实际,排除 A;科举考试有统一的标准,南北科举考试录取比例不同与地域文化无关,排除 B;如果单就按考试成绩录取来看,材料的做法显然不够公平,排除 D。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