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陈寅恪的倔脾气 晏建怀20 世纪 20 年代,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并称为“清华四大国学大师”的陈寅恪,曾在课堂上说自己上课有“四不讲” ,即“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 。陈寅恪的学问到底有多深?两个事例可以用来证明:一是据北大教授季羡林说, 陈寅恪留学德国时,写了许多学习笔记,现存六十四本,单是涉及古文字或外文的就有二十二类之多。二是抗日战争爆发,因为参考书被焚毁于战火,陈寅恪就在几乎没有任何参考书的情况下,撰述了两部不朽的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2、 。其中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一书,引用的典籍就有千余部。这两个事例中的第一则说明他治学之勤奋;第二则说明他钻研之深广,达到了纵横古今、贯通中外的程度。陈寅恪上课,课堂常常爆满,除了本校学生之外,还有很多外校的学生,甚至吴宓、冯友兰、朱自清这些著名学者和北大的德国教授钢和泰这样的汉学家也经常来旁听。所以,郑天挺称陈寅恪是“教授中的教授” ,傅斯年则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声名远播、人人景仰的博学鸿儒,却有十分倔犟的脾气。1949 年前后,在中国共产党直捣黄龙、国民党节节败退的当口儿,陈寅恪的去留问题,始终让各方密切关注。作为国民党“抢救学人计划”的力倡者,时任教
3、育部部长的杭立武深深懂得陈寅恪的价值,一直密切关注着陈寅恪的动向。他曾多次派人向陈寅恪表达请他去台湾的意愿,都被陈寅恪拒绝。后又退而求其次,他力劝陈寅恪先到香港看看局势,也被拒绝。最后,杭立武拉着“战时内阁”成员之一的财政部长亲自上学校劝说陈寅恪,并开出只要陈寅恪去香港,马上赠送其 10 万港币、一套新洋房的优厚条件,陈寅恪不为所动。同时,与陈寅恪同事多年、交情甚厚,已经到达台湾并出任了台湾大学校长的傅斯年,更是多次致电陈寅恪,请他赴台。然而,自始至终,陈寅恪坚持不出国、不去台湾的原则,而且对此事从未有过任何回旋余地,态度坚决到了执拗倔犟的地步。1953 年,中共中央历史研究委员会决定在中国科
4、学院设立三个历史研究所,准备请陈寅恪出任二所所长,一所拟任郭沫若,三所拟任范文澜。有关部门特意安排陈寅恪的学生、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汪姞手持郭沫若和李四光的两封亲笔信,以“使者”身份南下广州,劝说陈寅恪北上。当时,年岁已高、双目失明、数十年备受漂泊之苦的陈寅恪,早已把南国当成了自己最后的归宿,更何况,他的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永远有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所以,当郭沫若和范文澜欣然赴任后,陈寅恪却表示当所长可以,但有两个条件,一是“允许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且不学习政治” ;二是“请毛公(毛泽东) 或刘公(刘少奇 )给一允许证明书,以作挡箭牌” 。这些在当时足以惊世骇俗的条件,谁敢答应?
5、于是,陈寅恪对担任所长一职的要求毫不客气地回绝了。 1961 年,当蜚声海内外、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专程赴中山大学探望了陈寅恪之后,这位蛰居岭南埋头于学问的史学大师,又一次引起了外界的注意。当年 6 月, 光明日报记者向中山大学提出要专访陈寅恪的要求,希望他谈谈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陈寅恪以“天热不适”为由婉拒。但是他拿出了写于七年之前的五首七绝,说“如果认为需要,可在报上刊登” 。这五首诗中既有“沦落多时忽值钱,霓裳新谱圣湖边”的酸楚之情,也有“丰干饶舌笑从君,不似遵朱颂圣文”的自嘲之句,处于当时那种全民歌颂的氛围中,陈寅恪的诗句是多么不合时宜,而他的行为又是多么“幼稚”而倔
6、犟。这种与时局迥异、近乎哀歌的诗歌,谁又敢刊登?陈寅恪的倔,倔得近乎“狂妄”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旧史学权威”的陈寅恪与时代格格不入,遭到冷遇,但因他的学术影响深远,先后仍有许多名流政要南下广州见他。但是,绝大部分来访者都须先征得陈寅恪的同意方能见面。陈寅恪先后拒绝过数位要人拜访的请求,其中就包括当时炙手可热的“大秀才”康生。1962 年春天,康生南下广州,悄然来到中山大学,办公室人员试图说服陈家的人动员陈寅恪接待一下,最终没能成功。后来人民文学出版社准备出版陈寅恪的著作论再生缘时,康生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并且这个意见最终使该书在陈寅恪的有生之年没能出版。陈寅洛因为自己的倔脾气,而留下了终生遗
7、憾。陈寅恪的倔,源于他对“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坚守,源于他“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的坚定信念,源于他壁立千仞的高尚人格。一个甘愿献身于自由思想的人,他的倔既非恃才傲物之倔,更非矫情之倔,而是爱憎分明、追求真理的倔,是与中国历代优秀的知识分子在思想和价值取向上一脉相承的倔。(选自名人传记 ,有删改)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陈寅恪在接受光明日报 记者专访的时候,希望自己写的五首七绝能被刊登出来,因这几首诗中既有“沦落多时忽值钱,霓裳新谱圣湖边”的酸楚之情,也有“丰干饶舌笑从君,不似遵朱颂圣文”的自嘲之句,最终它们没被刊登。B陈寅恪有深沉的爱国热情、清醒的民族良知和强烈的正义
8、感,它之所以能够得到人们的敬重,是因为他不仅有渊博的知识,还有高尚的人格。C陈寅恪的倔,有时不近人情,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有许多名流政要南下广州见他,但绝大部分来访者都须先征得他的同意方能见面。D陈寅恪所说的“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体现了他治学讲究创新的精神。E本文结构清晰,主旨突出,选取了几个典型事例来表现陈寅恪的倔脾气,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解析:选 AC。A 项, “接受光明日报记者专访”不正确,原文是“以天热不适为由婉拒” 。C 项, “陈寅恪的倔,有时不近人情 ”不正确,原文是说“倔得近乎狂妄 ”,而不
9、是“不近人情” 。2(2011 年抚顺一中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刘晓林(以下简称“刘”):您一生念过无数个学校,从小学到大学,因屡屡被学校开除,从没有拿过一张文凭,为此还造过假文凭。文凭对于人生有多重要?柏杨(以下简称“柏”):( 哈哈大笑!) 谁让这个世界上信教条的人多、虚伪的人多!再说,谁不要活命。没有活命谈何生存,没有生存谈何生活?再说,一个人的才能如此大,却因一纸文凭把人降低,甚至把人不当人!这怎么说的过去?刘:先生那么有才能还被开除,还不能毕业。你的才能到底真大还是假大?你造假文凭能说的过去?柏:问的好!什么是才能?人生的第一才能便是活命,连命都没的人上哪、向谁来证明
10、自己的才能。不能毕业就证明我一无是处吗?许多人都像你那样想,真是大错特错。你们把属于才能的其中一项或几项等同了才能的全部,怎么能行?才能的大小怎么能用是否拿过文凭来衡量呢?我之所以造假,是因为社会先造了假! 刘:那么多的人在抱怨世界对自己的不公平,一般说来尤其是越知识多的人越抱怨多,我抱怨过,当然柏杨先生也抱怨过。这话您不介意吧!柏:我承认我确实抱怨过,不过我终生在抱怨又终生在奋斗争取,并且我能做到在进入天堂时一定把我所见到、经历过的、世间发生过的一切都统统包容:因为太多我知道、不知道的人在包容着、包容过我!你可以抱怨,但你不能仅限于抱怨。人要尽力而为,要竭尽全力,实在做不到了,你就试着顺其自
11、然吧!要承认人与人的差异性,世间万物有摆脱差异性的事物存在吗?每个人在宇宙中都会有一个最终位置的!有的辉煌夺目,有的黯淡无光,这没有什么错!刘:您作为大名人能够这么坦诚,我很感动。面子问题也对人们的危害非常要命。面子是别人给的,尊严是自己丢的。太多的人把面子与尊严混为一谈了!柏:什么大名人?我很少这么认为。世间的名利在我们到阎王爷那报到时,一切都化为乌有了。当然有些名利是可以荫及我们的后人的,谁又可以从天堂里度完假再到人间来探亲?有一点还是可以肯定的,名利如果自然而来、分内而来是没有什么不可以的。名利也是非常吝啬,它不会轻易眷顾哪个人的。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成为名人的,家庭中、朋友们
12、间、村子里、乡镇上只不过影响范围大小不同罢了!面子和尊严实际上都是自己争取的,不过面子的主宰权确实是在别人手里。再有尊严的人,有的人就是不给你面子,你照样没脾气。刘:您的夫人张香华女士说过类似的话说:“柏杨从封建社会走出来,一直批判儒家。但是生活层面,他又是典型的中国人,彻底的儒家:重情意,很体贴。 ”可见您还是凡人,当然是了不起的凡人。人生的有趣在于难测,人生的魅力在于未知。有很多事情的结局比如寿命我们知道,但我们仍要做“飞蛾扑火” ;有很多事情的结局比如途中所发生我们不知道,这样才会有可能把我们的人生答案作出修正。柏:人要始终活在希望中,没有了希望看什么都是灰暗的颜色。刘:这是不是传说中的
13、“斗士”精神?据说您也有想不开的时候,还多次企图自杀,但您最终挺过来了。当每个人的生命落幕之际,很少有公开说自己一生虚度的,可以给自己找出无数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如何不容易。每个人都不容易,让社会承认、认可自己的不容易更不容易。(有删改)(1)这篇访谈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答:_答案:文凭和才能;抱怨和奋斗;面子和尊严;活在希望中。(2)回答下面两个问题。如何理解第一部分柏杨所说的“才能”?如何理解第四部分中的“斗士”精神?答:_答案:(1)生存(活命)才能是人的第一才能;才能有许多项,才能的大小不能用是否拿过文凭来衡量。(2)面对难测的未来和未知世界,要看到希望,勇于做扑火的飞蛾,绝不
14、在困难面前倒下。面对世道的不公正和诸多不如意,可以抱怨发牢骚。更要发挥潜能,尽力争得一个属于自己的人生位置。真的无能为力也要顺其自然,承认人与人的差异性。(3)怎样理解第二部分画线句子的含意?答:_答案:每个人都可以凭自己的能力和品德获得应有的面子和尊严。自己能争得尊严也能丢失尊严,全凭自己的把握;面子要靠自己争取,但也要看别人是否愿意给你。3(2010 年银川一中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悲壮的超越卞毓方凡人不幸陷于末世,注定了要上演悲剧;一个大有作为的人不幸陷于末世,同时也是他那个时代的悲剧。郑成功,无疑是晚明的一位军事天才兼政治天才:取名“成功” ,就径直道出了他经邦济国、扶
15、助乾坤的赫赫大志,又字“大木” ,寄寓的同样是独木柱长天的煌煌抱负。倘若他与刘邦并世,当不失为登台拜将的韩信;倘若他替李唐定鼎,将不亚于凌烟阁上的秦琼;且看他的云水角襟:“只有天在上,而无山占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但他不幸生活在朱明王朝的薄暮,自打踏上政治舞台,浓重的悲剧雾霭就把他重重包裹。郑成功真是生不逢时。早在 17 年前,在他还是只有 20 岁的时候,朱明王朝就在李自成农民大军的炮火中降下了帷幕;随着吴三桂投降爱新觉罗氏,满人进关,入主中原,仓促的南明弘光政权,以及随后并起的鲁王、唐王政权,也都旋起旋灭;如今,抗守西南一隅的桂王朝廷亦是幕燕鼎鱼,倾覆在及。而他,既然生为大明遗民
16、,有幸为唐王朱聿键亲赐国姓,自是矢志廓清山河,不惜和清军血战到底的了。这是一段艰辛曲折、可歌可泣的历程。想当初,他焚去儒服,披上战袍,高擎反清复明大旗,统率有志之士,连袂云,挥汗雨,雄视江东,是何等壮怀激烈!比方说最近四年多来,他就以厦门、金门两岛为根据地,三次誓师北伐;其中,以第三次声势最为浩大,大兵一路进入长江,连克瓜洲、镇江,直捣金陵。 “缟素临江誓灭胡,雄师十万气吞吴。试教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信朱。 ”至今想起,犹令人仰天长啸,血沸神飞。可惜呀,可惜!由于他被空前的大捷冲昏了头脑,误中了金陵城守军的缓兵计,末了,反落得损军折将,惨败而归。天未厌乱,国步多艰,方今之时,伪满朝廷的气焰正
17、炽,山河纷纷沦于敌手,形势对义军极为不利。如何才能扭转时局呢?谈判在这之前不是没尝试过,说到底,那只是敌人诱降的翻版,他又岂甘自毁节操;开仗,这是早晚免不了的,不过,将不再是他们主动北伐,而是清军大兵压境,四面围剿。以区区两岛目前的实力,要和胡运当空的清军抗衡,显然凶多吉少,只怕扬州、江阴的惨烈局面又是在眼前重演。史可法公的复多尔衮书固然写得辞采飞扬, “城存我存,城亡我亡”的誓语也不失昂愤激烈,结果,不过是使淋漓的鲜血更加淋漓,至多是增加几缕悲壮的尾音而已;恨血千年土中碧。老天啊,老天!以四海之广,八荒之大,难道就没有我义军更好的出路吗?突然,海上狂风大作,洪波如山涌起,俄而,就像神话中仙人
18、骑辟水兽从龙宫跃出,远近的海水唰地分开一条大路该是冥冥中有神的力量启示,郑成功在刹那间完成了生命的突围:他决计战略转移,先行跨海东征,收复眼下荷兰人强占的台湾以后的故事,就是大家熟知的了。他本人没有来得及吟唱的,山河已经替他镌刻了;时人没有来得及升华的,历史已经替他弘扬了。山不转水转,他以悲壮的战略转移超越了悲壮。这是大义之上的大义,战场之外的战场。它超越了单一民族的狭隘视野,是个体生命在错综复杂的国家、民族矛盾面前所爆发出的最强度的璀璨。伟业不一定在顺境。伟业不一定在全过程。尽管,郑成功在收复台湾后的第二年,便不幸日落中天,遽然病逝。但他奇迹般地从绝境中把握住了未来。他是以大智大勇、大忠大义
19、去撞击时代,从而在华夏民族大一统的版图上,留下了倚天仗剑的永久性造型。(1)下列对这篇传记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运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用饱含激情的笔调回顾了郑成功充满着浓郁悲剧色彩的命运,给读者以现实感、苍凉感、真实感。B郑成功诗词的点染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第一段中的“只有天在上”诗,再现了郑成功被浓重的悲剧雾霭重重包围的现实。C第四段中的景色描写既自然地引出了下文的“跨海东征” ,收复台湾,又恰到好处地衬托出人物当时的心情。D作者在解读郑成功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在观史、读史。 “城存我存,城亡我亡”的誓语固然不失昂愤激烈,但事实只能是“使淋漓的鲜血更加淋漓” 。E文章的语言典雅而不矫揉。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使作品更增添了审美情趣,由此激发了读者情感上的共鸣。解析:选 AB。A 项“浓郁悲剧色彩”和“苍凉感”表达过当,本文的感情色彩是悲壮而不悲凉;B 项“只有天在上 ”句表现的是郑成功的才能和“大志” 。高考 试 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