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三散文阅读第1讲:概括归纳、理解内容要点.doc

上传人:gnk289057 文档编号:4222450 上传时间:2018-12-16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102.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散文阅读第1讲:概括归纳、理解内容要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高三散文阅读第1讲:概括归纳、理解内容要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高三散文阅读第1讲:概括归纳、理解内容要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高三散文阅读第1讲:概括归纳、理解内容要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高三散文阅读第1讲:概括归纳、理解内容要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散文阅读第 1 讲 概括归纳、理解内容要点【考点解读】本考点要求考生能够准确理解文章每一段的内容要点,并能按照要求用原文或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的归纳、概括,需要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认真分析。对文章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的分析归纳在近几年的高考中是考查热点,当然,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的试题,在题干中直接设问的并不多,而较多的是变换形式让考生完成。但不管以怎样的方式命题,其基本目的是考查考生“归纳”与“概括”的能力,因此,要做好这类题目,就应该掌握一些规律和方法。考查形式基本以选择题和简答题的形式,分值在 6 分左右。【知识梳理】对

2、文章内容的理解,一般指对文章整体内容和情感的分析和理解,客观题基本在前两个选择题出现。归纳、概括,常以主观简答题的形式出现。一般分为:1.特点、内涵的归纳概括2.原因、理由的归纳概括3.表现、内涵的归纳概括4.主旨、情感、态度的归纳概括考题形式:特点、内涵类 纵观全文,概括的特点。概括文中有什么内涵。原因、理由类 纵观全文,概括的原因。结合文意,说说作者为什么?结合文章内容,概述的理由。表现、作用类 文中表现在哪些方面?文中的作用体现在?2主旨、情感态度类 理解概括作者的情感变化。文章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考点突破】考点一:【概括特点】例 1:(2016-2017 海淀区高

3、三期末)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824 题。 家 山踏遍中华窥两戒,无双毕竟是家山。 (龚自珍) 题记年轻时,我喜欢独自哼唱苏联名歌喀秋莎 。只要“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 ”溜出嘴边,一种轻纱薄雾般的温馨感,便导引我返回医巫闾山脚下的故乡。其实,故乡影像,在我少年时橙色的梦里并不是很清晰、很确切,一切兰因絮果毕落于苍茫之中,只觉得家就是山,山就是家。只要推开屋舍的后门,闾山清泠泠、水洇洇的翠影,伴着天涯云树,便赫然闪现在眼前。当然最好是在久雨新晴的夏日,或者气爽天高的初秋,大地饱绽着新鲜,充满了泼辣的生机。 我第一次亲近闾山,恰逢梨花开得正闹的时节。山坡上,原野里,到处泛滥着浩荡的春潮,浮荡起连天

4、的雪浪。我们乘坐马车,沿着一条蜿蜒曲折的土路,穿行于花林树丛中,像是闯进了茫无际涯的香雪海,又仿佛粉白翠绿的万顷花云浮荡在我们的头顶上。几十年间,这个景象始终定格在我的记忆之窗上,只要闭上眼睛,它便立刻浮现出来,特别是当我听到那首名歌喀秋莎的时候。 盛夏的一天,我同三位文友聚坐在北京地坛的一间小亭子里。一番豪雨过去,松林里的空气格外清鲜、凉爽。大家谈论的话题是退休后到哪里觅个合意的住所。一位说,老家烟台最为理想,碧树隐红楼,一枕清幽,春季繁花簇簇,夏天浓荫翳日,冬日又比较暖和。另一位来自云贵高原,他的首选是春城昆明。在北京闯荡了二十多年的小魏说,他想在地坛附近赁屋小住,风晨月夕,伴着虫吟鸟唱,

5、到地坛信步闲游。他的这种想法马上遭到了质疑,大家都说他是受了史铁生的影响。地坛是史氏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那里几乎灌注了他全部的情感,可别人未必受得住那份苍凉与寂寞。大家谈笑风生,颇有孔门四子“各言尔志”的意趣。当三人把目光转向我时,我说,我要回闾山老家。 3我出生在闾山脚下。父亲望子成龙,希望我有所作为,便给我取了这个名字。六岁进私塾,校歌头两句就是“闾左辽西我校在,钟灵毓秀作英才” 。及长,读到湛然居士文集 ,发现元朝宰相耶律楚材在他七百多首的诗作中,忆及闾山的竟有二十来首。原来,耶律楚材生在北京,祖籍却在闾山西麓,那里也是他父亲及两个哥哥的庐墓所在。十几岁时,他曾回到闾山读了几年书。后来辅

6、佐元太祖万里西征,而闾山旧隐仍然时萦梦寐,有诗可证:“闾山旧隐天涯远,梦里思归梦亦难。 ”回到大都之后,日理万机,但家山依然刻刻在念。他向往着回归退隐:“何时致政闾山去,三径依然松菊寒。 ”只是,这个愿望始终未能实现,直到五十四岁生命终结之时,他还在宵衣旰食,勤劳王室。这些颇像当年的卧龙先生,他出山辅佐刘备时嘱托自己的弟弟:“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 ”谁知命运之神搬了个道岔,出师未捷身先死,星陨秋风五丈原。生命在卧龙身上停止时,正好也是五十四岁。 早在先秦典籍周礼中,即有关于全国名山“五岳五镇”的记载,五镇之一即为东北医巫闾。 “医巫闾”系东胡语音译,意为“大山”

7、 。闾山在东北“三大名山”中尤负盛誉,风景绝佳,历代文人骚客登临寄兴,抒写情怀,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文。较之于水,山更切近禅关,远于人境,望之辄有潇洒出尘之想。而此间瘦劲的奇松,幽峭的危岩,以及丰富的神话传说,饶有一种清寒入骨的丰神和超然绝俗的意蕴。 闾山自东北逶迤西南,绵延百里。其地为塞外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游牧民族文化同汉族文化交融互汇的结合带。如果说, “整个内蒙古是古代游牧民族的历史舞台” ,呼伦贝尔草原“是他们的武库、粮仓和练兵场”, 那么,闾山一线则是他们研习中原文化、接受华风洗礼的大课堂。辽朝以来,此间文风夙盛,耶律倍和他的八世孙耶律楚材先后在闾山佳胜处建立了读书堂,殿宇岿然,

8、书香袅绕,千载以还,旧貌一直保持完好。 闾山内外,碑碣如林,题刻触目可见,仅北镇庙即有五十六座诗文碑,其中,元代的达十二座。过去这一带私塾多,读书人多,藏书家多。现在,文化教育事业仍很发达,学书作画蔚然成风。山里民风淳朴,较少世故,只是由于过分质直、认真,有时不免透出几分呆气。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趣话,有个过路人向一位老者问询:“到大观音阁还得走多长时间?”老者瞪目不答。问路人以为遇见个聋子,便顾自向前走去。不料,刚刚迈出几步,便听老者在后面招呼:“回来,我告诉你,再有一袋烟工夫就到了。 ”那人怪他开始时何以不说,他说:“当时我不知道你的步子有多大。 ”逗得问路人噗嗤笑了。 不到闾山,已经十几年

9、了。这次旧游重到,感觉风物依然。在商品大潮滚滚滔滔、无远弗届的今天,山上山下仍是清幽雅静,整洁一新,没有看到其他名山胜境常见的香烟4缭绕、市声鼎沸的景象,置身其间,确有一种回归自然、陶然忘机的感觉。东道主嫌游人稀少,希望我能帮助向外宣扬一下。我说,天生丽质少人识,未必就是坏事。假如它也像有些地方那样,仕女如云,摩肩接踵,恐怕这块心灵的憩园也就化为乌有了。 最后应该说明,耶律倍的读书堂,这次我并没有蹑履亲登,因为它高踞于闾山绝顶,实在太险峻了。像这类需要仰头方可逼视的事物,毕竟总觉得离平常心太远,因此,不去攀援也好。 (取材于王充闾的同名散文)20.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10、 (3 分) A. 作者喜欢苏联民歌喀秋莎中“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这句歌词,因而家乡梨花盛开的情景在记忆中特别清晰。 B. 文章写元朝宰相耶律楚材一生勤于政事、忠心尽职,欲晚年退隐家乡而不得愿,其中寄寓了作者的悲愤之情。 C. 闾山地区文风夙盛,读书人多,诗文碑林立,这与历史上它是游牧民族文化同汉族文化交融相汇的结合带有关。 D. 耶律倍的读书堂位于闾山山顶,殿宇岿然,旧貌完好;但由于山路过于险峻,作者没能登临观览,不免感到遗憾。 21.作者引用诗句“踏遍中华窥两戒,无双毕竟是家山”来表达他对家乡的热爱,作者笔下的家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回答。 (5 分) 考点二:【内容、原因概括】例 2:(2

11、016 朝阳一模)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924 题。乡魂一倘若你生长在故乡,那份乡情乡恋牵肠挂肚自不必说;倘若你出生在异地他乡,你对它的印象与情感都是从长辈那里间接获得的,对故乡,你又是怎样一种感觉?数年前,我应邀与几位作家南下访游,依主人安排,途经宁波一日。车子一入宁波,大家还在嘻哈交谈,我却默然不语,脸贴车窗,使劲向外张望着,好像急于想抓住什么,好跟心里的故乡勾挂一起。此时我才发现心里的故乡原是空空的。我对自己产生了怀疑,面对祖父与父亲的出生地,为何毫无感应?5啊,故乡原本只是我的一个符号籍贯!我不是“回”故乡,而是“来”故乡,第一次。我渴望与故乡拥抱和共鸣,但我不知道与故乡的情感怎样接

12、通。好似一张琴闲在那儿,谁来弹响?怎么弹响?二下车在街上走走,来往行人的宁波话一入耳,意外地有种亲切感,透入心怀,驱散了令我茫然的陌生感。我很笨,一直没从祖父和父亲那里学会宁波话。但这特有的乡音仿佛是经常挂在人们嘴边的家乡的民歌,伴着我的童年、少年。那时,来串门看望祖父的爷爷奶奶们,大都用这种话与祖父交谈。父亲平时讲普通话,逢到此时便也用这种怪腔怪调插言谈话,好像故意不叫我听懂,气得我噘起小嘴抗议。那些老爷爷老奶奶们便逗我,哄我,依然还说那种难懂的宁波话这曾经让我又气又恨的宁波话,为什么此刻有如施魔法时的咒语,一下子把依稀的往事、把不曾泯灭的旧情、把对祖父与父亲那些活生生的感觉,全都召唤回来,

13、逼真地如画一般地复活了?在天童寺,一位老法师为我们讲述这座古寺的经历。他地道的宁波口音,使我如听外语,全然不懂。我便仔细去端详这法师的仪容,竟然发现他与祖父模样很像:布衣布袜,清瘦身躯,慈眉善眼,尤其是光光的头顶中央有个微微隆起的尖儿。北方大汉剃了光头,见棱见角,或圆或平;宁波人歇顶后,头顶正中央便显露出这个尖儿来,青亮青亮,仿佛透着此地山水那种聪秀灵气。我觑起眼睛再感觉一下,简直就是祖父坐在那里说话!祖父喜欢用薄胎细瓷的小碟小碗吃饭。他晚年患糖尿病,吃米都必须先用铁锅炒过。他从不叫我吃他的饭,因为炒过的米少了养分。宁波临海,这里的人吃起海鲜精熟老到。祖父吃清蒸江螺那一手真叫空前绝后,满满一勺

14、入口,只在嘴里翻几翻,伴随着吱吱的吸吮声,再吐出来便都是玲珑精巧的空壳了。每次吃江螺,不用我邀请,祖父总会令人惊叹又神气十足地表演一番。然而,祖父,如今你在哪儿呢?我心头情感一涌,忽然张开眼睛,想对老法师大喊一声:爷爷!奇怪,祖父是在我十岁那年去世的,三十年过去了,什么缘故使我隔着岁月烟尘,如此动情地呼叫他呢?是我走到故乡来了,还是故乡已悄然走进我的心中?三前两年,我去新加坡参加一个会议。忽有十几位上了年纪的华侨同胞到宾馆来访,见6面先送我一本刊物,封面上大大地写一个“冯”字。原来是此地冯氏宗亲会的成员。华人在海外,组织各种同乡同族会,彼此守望相助,可剖肝胆。每每同乡同族人有了难题,便一齐合力

15、解助;若同乡同族人有了成就,也同喜同贺。一位冯姓长者对我说:“你是咱冯家的骄傲啊!”我看见坐在侧面的一位老者,清瘦,文弱,似曾相识,心有所动,问道:“您家乡在哪儿?”“宁波。 ”他一开口,便带着很重的乡音。我听了,随即说:“我们五百年前是一家,我老家也在宁波。 ”他马上叫起来:“现在就是一家,我们好近呀!”随即急渴渴向我打听故乡的情形。多亏我头年途经故乡,有点见闻,才不致窘于回答。他一边听我讲,一边忽而大发感慨:“全都不一样了,不一样了”忽而冲动地站起来,手一指叫着:“那是我去捉过鱼的地方!”然后逼我讲出更多细节,仿佛直要讲得往事重现才肯作罢。这老乡情不自禁把座椅挪到我身前,面对面拼命问,使劲

16、听。可惜我只在故乡停了一天,说不出更多见闻。但我发现,我随便扯些街道的名称、旧楼的式样、蔬菜的种类,他也都视如天国珍闻,引发他一串串的问题、感叹或惊叫。他脱口吟道:“ 。 ”我感到故乡伟大而神奇的力量,它像一块巨大的磁石,牢牢吸住一切属于它的人们,不管背离它多久多远。我怕冷落了他人,才要转换话题,那些人却笑眯眯摆手说:“不碍事,你再给他多讲讲吧”他们高兴这样旁听,直听得脸上全都散发出微醺的神气,好像与我的这位老乡分享着一种特殊的幸福,那便是得以慰藉的乡恋。此时我多么像在家人中间,张张陌生的面孔埋藏着遥远的亲切。我想象着在哪里曾与他们相关相连,唐宋还是秦汉?我想起在黄河边望着它烟云迷漫、波光闪耀

17、的来处,幻想着它万里之外那充满魅力的源头。同种同族,同乡同姓,有一种血脉相通的源头感。有着共同源头的人,身上必定潜在着一个共同的生命密码,神秘地相牵。(取材于冯骥才的同名散文)19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初次来到宁波,作者却毫无心灵感应,他不禁对自己的故乡产生了怀疑。B作者儿时觉得宁波话怪腔怪调,到故乡后,却觉得乡音入耳,格外好听。C对三十年前去世的祖父的思念,使作者心中萌生出的故乡情愈发强烈了。7D作者对故乡宁波并不熟悉,只好杜撰些见闻来应付海外同乡急切的打探。22本文第一部分中,作者为什么强调自己不是“回”故乡,而是“来”故乡?(3 分)23本文第二部分中详

18、细描写了天童寺的老法师,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 分)考点三:【内容概括归纳】例 3:(2016 大兴一模)阅读下面作品,完成 1925 题。石磨,岁月深处的吟唱刘 江石磨停转,野草钻出磨道,青苔爬上磨盘。石磨停转,消失的不仅仅是一种劳作,而是一道独特的风景。想那从前逢年过节时,启明星未落太阳未升,家家户户的石磨就开始了它们的吟唱,牲口叮叮咚咚的铜铃和乡邻间你呼我喊的应答构成的是乡间节日特有的序曲。石磨不仅认识一个家族的男女老少,石磨还认识未娶亲的姑爷、未过门的媳妇。磨面的第一道工序是簸粮食。这表面上看是簸出灰尘扬弃秕糠,但其实是女人对男人劳动果实的检阅。一簸一扬灰尘飘去

19、,眼目中出现的是男人劳作的身影;一簸一颠秕糠落地,女人在那珍珠般饱满的籽粒中能看出男人出了多少力流了多少汗。心随眼热,眼随心潮,粮食就变成了手中的舞蹈,那手劲,那节奏同样充满了信天游的韵律,满心是“墙头上跑马还嫌低,面对面睡下还想你”的甜言蜜语。上磨的粮食簸过还要淘。淘,不是一次简单的再清洁,而是对劳动果实的进一步理解,是在水的温度和淘洗的时长中对不同籽粒的脾性的度的把握。水的温度和淘的时间不够,籽粒过干,则会造成一种生硬的武断,磨出的面就没有色泽没有劲道。水过热或淘的时间过长,不但会渍磨齿糊罗眼,磨出的面也是瘫的,做出的食品就没有弹性。好女人会像熟悉自家男人一样熟悉自家粮食。她知道自家田地的

20、朝向、知道天年的旱涝、知道犁地的深浅、知道施肥的多少、知道除草的遍数、知道收获的迟早也知道晾晒的干湿,所以淘洗的度不屈粮食的劲也不腌臜粮食的性,刚好能调理出粮食的脾性。手捧着那湿漉漉金灿灿的籽粒,她们那神情分明是抚摸着自家男人那浑圆的臂膀汗湿的脸庞,心曲儿自然是低吟浅唱:“满天星星一颗颗明,妹妹我就看下你一人。”有心人磨面时能听懂石磨与粮食的对话,石磨和粮食都来自于大地,它们有共同的母语。即使饱满坚硬如铁的籽粒,石磨都能通过一遍一遍的抚摸抵达它的心里,让它徐徐8吐露心声,缓缓展示性情。不像磨面机,它是生生的倾轧,冷酷的粉碎,直至下锅入肚都没有给那精灵一般的籽粒吐露心声的机会。人类在旧石器时代制

21、作器物时由“砸”到“磨”是一种进步,因为磨需要时间,需要耐心,有了心的加入。而我们对粮食的态度由“磨”到“轧”看似是效率的提高,实则是一种爱意和耐心的减退。其实粮食的籽粒也是有灵性的,在浮躁的人们一次次简化与它沟通的过程时,它也失去了 原汁原味的兴致。冰冷的机械像一道铁墙,阻断了“亲”和“手”加在一起的爱意绵延。石磨悠悠,罗床叮当,面絮纷纷,在磨面女子的心里那庄稼粮食和面粉都是活的:籽粒入土发芽是活的,禾苗拔节是活的,蹦出豆荚的籽粒更是活的,就那即将入口的面条也是下到锅里团团转,捞到筷子上打秋千。人和粮食共生于一方水土,共沐于一片阳光雨露,碟碗里可以指汤知水、指糕知禾。别说地力不同、品种不一打

22、下的粮食有别;就是同样的粮食分到各家,你淘洗的干湿不同、磨子的利钝不同、罗子的疏密不同,磨出的面也会不同;即是同样的面到了不同婆姨的手中,由于厨艺不同,那蒸出的馒头、摊出的黄儿、酿出的米酒也绝对不会相同。再馋嘴的人,你就是吃遍全村也不会吃出相同的味儿。如今盘中餐虽然色香味俱全,但像那简化了的汉字,你不知道它的来路,不知道它背后的故事;虽然绝大多数人都不再为饮食发愁,但那些工业化生产出来的食品你不知道它的来路出处,不知道它的温凉脾性,不知道它披了多少层伪装,即使让那些麻辣佐料麻痹了嘴舌送入肚中,陌路相逢,也免不了一番争斗,往往就会埋下一些解不开的结。易经系词里有一句:安土敦乎仁,故能爱。安土,意

23、即安定在土地上,敦是一个动词,是指去做、去完成种植。按照蒋勋先生的解释,这里的“仁”可以从果实的仁这个角度去理解,也就是种子。所以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人们把种子种在土地里充满爱意地等待发芽,并在劳动中渐渐开始懂得互助互爱。工业社会的发达,不仅让我们把千万年以来培养出的深厚感情渐渐淡忘。甚至认为,土就是落后、就是木讷、就是慢;而在浮躁中忘记了它朴实、稳定、厚重的本质。播种机让我们失去了点一粒种子赤脚片子踩一个脚印的惬意,收割机让我们听不到了锋利的镰刀挥过熟透了的麦秆的声音,脱粒机让我们看不到那打谷场上左右锨扬起的彩虹黄的谷子、绿的豆子、红的荞麦,啊!还有那明知有谷糠纷落却笑脸朝天的面容、那感恩的心

24、。磨面机让我们的家园失去了最有生命力的一道风景。在本原哲学家眼里,它不只是一种加工粮食的器物,更是阴阳结合生生不息的哲学观的载体。停转的石磨失去了语言,成了一尊雕塑。在乡间消磨过青春的人无论如今在何方以何种方式谋生,总喜欢隔三差五拨开荒草为它们拍照,是他们坐在磨盘上还能凭着记忆在心里复原那一道道风景,还能在心里重温那曾经 在田畴村巷间淳朴的亲情与民风;但你能指望我们的子孙在这荒草丛中寻找到什么呢,这里还能成为他们安身心“故能爱”的后花园吗?9“蓝蓝的天上飘来一疙瘩瘩云,三哥哥今天要出远门”岁月悠悠,无着落的心事知多少?20.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段以磨道野草丛生、磨盘

25、爬满青苔的景物描写开头,意在营造萧瑟的氛围,为下文奠定失落惆怅的感情基调。B. 第段“家家户户的石磨就开始了它们的吟唱”既点了题,又领起了下文对磨面步骤的描写。C. 两段通过对比,突出了工业化社会中人们的浮躁带来的影响,和第段中揭示人们对粮食态度的改变形成了照应。D. 至 段中,作者表达了对工业时代毁灭人情的强烈控诉,蕴含了作者对消失的厚重、淳朴民风的悠长怀念。21. 第段画线句子“有心人磨面时能听懂石磨与粮食的对话”,这里的“对话”具体指什么?请结合本段作答。22. 第段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包含了哪些内容?请结合第至段分条概括。【精华提炼】一、原因、理由类思考方法:树立因果意识、层次意识。由

26、果溯因、一果多因。散文全文一般就是一个大因果复句,故这类题要求的跨度一般较大,涉及全文。答题时思维视界要笼罩全篇,尽量把这多“因”的数量找全。思考原则:就近原则和分散原则相结合。凡题干语句出现的地方,其上下文,往往是答案要点最密集的地方。所以,一定要“就近”思考答案。尚存一两点分散在离题干句较远的上下文。这时,要适当扩大搜索范围。原因概括题满分答案是显性要点和隐性要点的结合,隐性要点易疏漏,作答时要有挖掘隐性要点的意识和原则。规范答题模式它无固定的答题模式,但根据题目要求不同,一般有几种具体的答题方法:(1)引述,即择用原文中的某个词语或句子作为试题的答案。10(2)整合,即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

27、,依据题目要求,对相关语意重新组合。(3)概括,即不能用文中现成的词句作答,必须转换为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另外,原因概括题答案组织最好规范,可用:因为,这种形式回答。二、表现、作用类:注意角度指向。三、主旨、情感态度类:(1)解读题目(2)分析文章收尾句(3)分析议论抒情句(4)文类分析(a.写人叙事类:人物作出评价或赞美或揭示、评价事件意义;b.写景状物类:借景借物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c.哲理、文化感思类:对人或社会、生活的揭示或感悟)总之,解答概括归纳类题目,要有全局意识,给文章划分段落,概括归纳段意,然后根据题目进行作答。【跟踪训练】一、(2016 顺义一模)阅读下面作品,完成 21

28、26 题。陌上何时花开刘玉琴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有些话,总能让人禁不住 。万物肃杀的季节已去,冰雪早融化在暖风里,此时,陌上的花开了,鹅黄嫩紫,青草萌绿,怎不令人眼前一亮?而“可缓缓归矣” ,仿佛又以别样的深情和延宕的心绪,诉说着百转千回、欲扬还抑的思念,让人 。 写下这个句子的,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君王钱镠(li ) 。这位横刀立马、成就天下的乱世英雄,被后人记得不是因为他的雄霸吴越,而是缘于他对原配夫人戴氏王妃的一片深情。戴氏王妃是个孝顺女子,每年寒食节必返临安郎碧娘家,看望并侍奉双亲,直到陌上花发才归去,岁岁如此。这一年,王妃在娘家盘桓数旬未归。一日,料理完政事的钱镠走出宫门,见杭州

29、凤凰山脚,西湖堤岸已是樱花嫣红杨柳如烟,便提笔写下一封书信:“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11九个字,平实温馨,情愫尤重。钱镠的感动古今之处,在于对夫人的深情,九个字融入了几多思念与柔情以及对陌上风物的深切感知。钱镠同样令人记忆深刻、极为钦佩之处,还在于欲催归而请缓的心境。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怀和心绪!思念着王妃,催促她归来,却又深情款款,让她不要着急,慢慢欣赏路边的风景。一代君王对美的流连,对季节变换心灵敏感的悸动,对身边万物发自内心的珍惜之情,让人内心深有触动。最令我感慨的,正是其中漫漶出的放慢脚步,舒缓心情,从容欣赏的真情和韵致,“多少事,从来急” ,能在如此着急和迫切中握住节奏,真诚地叫自己

30、、叫别人放慢脚步的人委实不多。尤其是当下,放慢脚步成了这个时代的稀缺之姿,脚放不下来,心也慢不下来。这是一个时常以数字和速度作为衡量指标的快节奏时代。一切都在迅速变革,故而诱惑很多。浮躁、急躁、焦躁许多人似乎成了被放在火上炙烤的鱼,翻来覆去,躁动不已,时间的飞逝中夹杂着深感幸福太远的焦虑。于是,不但停不下匆匆的脚步,甚至忘记了生活的真正目的,一再与身边的风景、人生的快乐失之交臂。真该多读几遍“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在内心涌起的阵阵温情中,放缓脚步,随时欣赏沿途的风景。说到底,学会欣赏是一个人善于发现、丰满内心的前提。放慢脚步,神宁气定,也许可以看到五月的风里,红色的夹竹桃,积攒了全身的气力

31、,欢跳着在枝头上绽放。深秋的寒气里,总有一些叶子不肯从枝条上飘落,等待着白霜覆盖它们高贵的身影。也许可以听到午后的果园,在许久的沉寂之后,传来一声脆脆的鸟鸣,或者淅沥的细雨,在屋檐下发出清亮的低吟。当然,也有可能看不到什么,尤其是在高楼摩天的城市,看不到水泥地里长出的青草,天上的白云也不够絮一床薄被。但只要留心,总有惊喜。当我们用一颗平常心去看待每一处风景,每一件事情,会发现许多不曾看到过的美丽,发现许多不曾想到过的通向生活之美的途径。找回本应属于我们的快乐。也许,那些东西对我们来说,比最终的结果更重要。可能我们习惯了繁华和喧嚣,但放缓心情,可以让思想和灵魂清醒独行,可以及时立定反省:每一步是

32、不是都有实实在在的分量和意义?有时走得太快,忘记了出发的目的,有时走了很远,发现心思还没有跟上来。所以,不妨时常停下来,让脚步等一等心灵,听一听心灵的诉说。守住内心,清理欲望,让心灵的顿悟,凝聚起全身的力量。人的一生,会相逢许多季节,遭遇许多变故,既有“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忧伤,也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欣喜。虽然不能人人都“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但却可以放慢脚步,站稳脚跟,将目光投向更远。这是生命的权利,也是人生的要义。身体在物质的世界里穿行,心灵需要在思想的世界里高蹈。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12览众山小。一位哲学家也说过,当你从匍匐的地上起立,才可以看得见天上的光辉。在浮

33、躁喧嚣的今天,在匆忙急促的过往中,人们有时容易忽略和失去对价值意义的判断与追求效率有时导致功利,速度容易使人来不及体味境界的本色和含义。所以,静下心来,适时调整向度,犹如弓在手中,向后满拉,是为了更好击中目标,走得更远。人生是一个奇妙的旅程,需要追求,但不能过多,需要加快速度,但还得学会放慢脚步,否则过多的追求、过快的脚步会湮没了作为初衷的快乐和本意。当然,这里的慢,并非速度上的停止或坐等。它更多是一种心态,一种修为,一种坚守宁静的心境,积极的奋斗,对人生的高度自信,是细致、从容应对世界的方式。一位学者指出,放慢脚步不是支持懒惰,不是拖延时间,而是在生活中找到平衡,找到乐趣。一边是力量积累的宁

34、静,一边是积累力量的迸发。慢下来,在生活的芬芳气息和悠远意境中,去感受一个个鸟声如洗的清晨。 (取材于作者的同题散文)22. 下列对作品中有关知识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 文中提到的寒食节, 是我国古代重要节日,在清明节前一二日。这天禁烟火吃冷食,相传此俗源于纪念春秋时晋国的介子推。B. “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出自晏殊蝶恋花 ,文章引用这句诗,意在表明一种苦苦追寻而无所得的惆怅迷惘的人生际遇。C.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出自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意思是回头一看,寻找的那人正安静地站在灯火稀少的地方!D.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杜甫望岳中名句。作者引用这句

35、诗,意在激励人们不要停下脚步,要勇敢攀登人生的高峰。23. 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钱镠被后人记得缘于他对戴氏王妃的一片深情,而不是他建立的功业,作者认为这对钱镠来说很不公平。B从全文看,作者引用钱镠的故事,主要是感慨于他能体贴、关怀夫人,克制自己的思念,嘱咐她“缓缓归” 。C作者对以数字和速度作为衡量指标的现代社会进行了彻底的否定,主张清心寡欲,放弃功利心,回归自然。D作者让人们多读几遍“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是提醒人们在迅速变革的快节奏时代,能放缓脚步,享受生活。1324. 作者在“陌上花开”一句中嵌入“何时”二字,并以此作为文章标题,请分析

36、这样拟题的妙处。 (5 分)25. 作者为什么主张人们在当今时代要放慢脚步?(6 分)二、(2016 昌平二模)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2026 题。丹青难写是精神北宋元丰年间的一个早春,寒风凛冽,残雪未消,万物萧条。位于金陵城郊的半山园显得格外冷清。宅院墙角处,几枝梅花却在热烈地开放。这清纯傲雪的梅花,此刻正深深地触动着一个人的心弦。“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吟诵出这不朽名句的,就是这半山园的主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熙宁变法的主角王安石。千年后的一个早春,我来到半山园,寻访先生的行踪。岁月的磨洗,这里已物是人非。只见院门紧闭,院墙因白色而更显清冷。唯有几枝怒放的梅花,浮

37、着暗香,独守着千秋的过往。院门外,矗立着一尊王安石的塑像,宽阔的前额,方正的脸庞,深邃的目光,透出一股智慧和力量。定格在半山园中的你,手握书卷,眺望远方,眉宇间显出几分忧愤,几分激昂。往事越千年。王安石那波澜壮阔的一生,宛若身后滚滚长江的波涛,在我们面前浩荡铺陈开来:北宋庆历七年春,刚满 27 岁的你以大理评事知浙江鄞县,成为建县以来最年轻的县官。地处宁绍平原的鄞县本是鱼米之乡。然而,由于官府腐败,民生凋蔽。“一民之生重天下”,在你眼里,民生比天还要重。带着对民生的深深敬畏,带着对百姓的深厚感情,带着悲天悯人的社会责任,你开始了励精图治。把兴修水利视为头等大事。由 72 条溪流汇合而成的东钱湖

38、,灌溉着沿湖 50 多万亩农田。因长年无人疏浚,泥沙淤积,农民饱受干旱之苦。你组织发动十余万百姓,“起堤堰,决陂塘”,使方圆 80 余里的东钱湖恢复了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的景象。至今,“荆公堤”仍在默默地诉说着你的治水功劳,品评着你的德行节操。14熙宁元年四月的一天,春风拂柳,阳光明媚。皇宫里,神宗皇帝与身为翰林学士的你有了一次关于治国的问答。言犹未尽,你又奏本朝百年无事札子。那次长谈,君臣相见恨晚。神宗一次又一次阅读你的奏章,感慨治国之道,大都在此奏章矣。载入史册的这次“越次入对”,轰动朝野。就这样,你被时势推上了北宋王朝的最高政治舞台。后世闻名的王安石变法由此轰轰烈烈拉开序幕。变风俗,立法度

39、,是你擎起的第一面变法大旗。你要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敬仰君子、唾弃小人的氛围。你大刀阔斧,雷厉风行,改革不公平、不合理的特权制度,并以远见卓识理财政,图发展。在你主持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一系列法律陆续颁布出台。“市易法”平物价,抑兼并;“免役法”把农民从劳役中解脱出来,促进生产发展,增加政府收入你主持的变法,冲破了思想的樊篱、挑战了既定的格局,也就无可避免地遭到了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有人骂你奸佞,有人对你弹劾,有人把华山的崩塌诬作是对变法的报应。面对铺天盖地的攻击、谩骂、侮辱和威胁,你自岿然不动,始终满怀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你喊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可以想象

40、,在弥漫着因循守旧思想的时代,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胆识!变法抑制了豪强兼并,减轻了农民负担,增加了国家收入。熙宁年间一个除旧迎新的佳节,面对新法带来的新景象,你迎着朝阳,心潮澎湃,高诵“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你自己襟怀坦白,即便担任宰相,位极人臣,仍保持着“在上不骄”、勤政廉洁的作风。妻弟千里迢迢来到京城,你招待他的只是两枚烧饼、一碟卤肉、一碗青菜豆腐汤。妻弟误会,赌气把吃剩的烧饼扔在桌上,你不声不响地将烧饼吃完。元丰七年的春季,你害了一场重病。病愈之后,你觉得半山园也是累赘,只在江宁城内的秦淮河畔租了几间小屋。七月的金陵,酷热难耐,但你就是在如此简陋的住所里度过了生命的最后时光。“

41、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你在变法失败的无奈中发出这样沉重的感慨。你惆怅于自己一颗拳拳之心在当世得不到理解,也忧虑着自己的变法之志和洁白人格会被后人抵毁和误解。然而,你应该感到欣慰,岁月的流水,洗刷掉了你头上的污名,后世的人们终究得以站在公正的立场为你还原真相,并以历史的尺度给予公正的评价。“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看,那半山园的梅花又一度迎风怒放。这梅花,香在墙角,香在千古,香在百姓的心间15(取材于杨晓光的同名散文)21. 下列对作品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4 分)A. 文章的前两段描写了半山园的环境,一虚一实,虚实结合,营造了凄清的氛围。B. 对王安石塑像

42、的描写与后文对王安石经历的叙述相呼应,使人物形象丰满可感。C. 因为觉得半山园太大太冷清,所以王安石病重时在秦淮河畔另租几间小屋居住。D. 文章所选事件大多发生在春天,这只是一种历史巧合,除此之外并无其他含义。E. 作者运用第二人称的写法,拉近了与王安石的距离,便于事件叙述与情感表达。24. 本文题目是“丹青难写是精神” ,请结合文意具体阐释“精神”的内涵。 (6 分)25. 结合本文,谈谈王安石变法对你的启示。 (4 分)三、(2016 怀柔查漏补缺)阅读下面作品,完成 2024 题。周庄遇痴未见周庄,就先喜欢上了它的名字。文人总改不了“望文生义”的虚荣毛病,所以一厢情愿地认为周庄一定是个古

43、朴、宁静、平和得有种夕阳西下安闲情调的小镇。从苏州到周庄,乘车大约要一个多小时。那天是周日,阴雨。同行者说这日子游周庄不好,因为上海离周庄很近,每逢双休日,周庄便人潮蜂拥,到处都是“阿拉”声。我便暗暗祈祷雨下得再大一些,那样“阿拉”声也许便会退潮。可是乌云并不偏袒我满含自私情怀的游兴,它很正直地从天庭撤退了。我第一眼望见的周庄,便是一带青砖灰楼顶上跳荡着的一轮湿漉漉的白太阳。周庄旧名贞丰里,开始只是个小村落,到了元朝中叶,它才逐渐发展起来。一个地方的迅速繁荣,必定与商业活动有关,而商人中的巨富无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江南富豪沈佑由湖州南浔迁徙至周庄,在一夜之间给周庄下了一场白银大雪,使这里富得

44、闪光。而沈佑之子沈万三又给这白银般的富庶涂抹了一层灿烂的金黄色,使它显出一派登峰造极般的辉煌,以至人们传说沈万三有一个聚宝盆。明太祖朱元璋要修筑南京城墙,沈万三曾资助巨额白银。但朱元璋贪得无厌,命沈万三献出聚宝盆。沈万三不从,被发配充军。可以说,他是因为“露富”而犯上。只要你让皇帝感觉到富得咄咄逼人了,即便不马上人头16落地,也只能是虽生犹死、苟延残喘地度过残生。沈万三终于客死他乡,他的灵柩后来被运回周庄,葬于银子浜底。周庄的石桥和窄窄的巷道中,果然有层出不穷的“阿拉”声。我们随着导游进入“沈厅” 。沈厅原名敬业堂,清末改为松茂堂。由沈万三后裔沈本仁于清乾隆七年建成。沈厅面临河埠,水上有苫着天

45、蓝色布的船往来穿梭。没有我想象中的临河梳妆或淘米洗菜的女人,那船虽然也古旧,但载的都是嬉笑不已的游人。沈厅的中部是茶厅和正厅,我坐在厅中央的红木椅子上小憩的一刻,觉得一股砭人肌肤的阴凉从足下生起,仿佛我正踩在寒气萧森的地狱之口上。周庄的建筑屋檐与屋檐之间几乎相交错,阳光投射下来已经颇多阻隔,又怎谈得上一泻厅堂呢。少见阳光的房屋,在拥有其凝重气氛的同时,必然给人一种挥之不去的压抑感,给人一种隔绝了自然的沉闷感。流连于沈厅那数不清的房屋,就仿佛是行走在地下墓穴一般,让人觉得阵阵悲凉。后来我们一行人聚在一处小茶坊前就着腌苋菜喝阿婆茶。我偶然看见窗前几株绿色植物的叶片上鼓着几滴被阳光照得晶莹剔透的雨滴

46、,才觉得沈厅的周围仍然有生命在搏动,而就在那一瞬间抹去了拜访它时萦绕于心头的凄凉感和萧瑟感。周庄保留下来的基本上是明清建筑,它的基调是灰色的。在绿色永不凋、永远是春天的江南,这种灰色总是像闪电一样跳跃。我在嘈杂声中想象九百年前的周庄,也是这样的建筑,不过人很少,坐在厅堂里喝茶的时候,便能清楚地听到归船的桨声。船归的时候,也许会惊扰水中浮游的鸭子,也许闺中的小姐在临河的绣楼里推开窗户,看看那归船上是否有她喜欢的人,或是她喜欢的丝绸和陶器。屋前的垂柳把一半绿意赋予石墙,另一半绿意却袅袅漫向河水。天色黄昏时,水巷里溢满金色,糯米糕和清茶的气息在每一位盼夫归来的妇人指间琴音般萦绕。灰蒙蒙的周庄就在一派

47、典雅平和的气氛中滑入夜晚。后来月亮起来了,周庄没有夜游人,月光就散散淡淡地照着周庄的石桥、流水、屋檐、垂柳以及树深处的鸟我们开始参观“迷楼” 。坐在三毛茶楼小憩的一刻,石巷中忽然传来一阵泼辣的叫骂声。那是一个女人的声音。骂声琅琅,无拘无束,跟雨后的阳光一样自由洒脱。我从窗口探出头,见是一个梳短发、穿着白背心的微胖的中年女人倚着一家铺子的石墙在骂,她目光散漫,举止粗俗,一眼望去便知她是个痴呆。然而正是她这一通骂,使我觉得九百年前的周庄突然掉头回来了。这深深的石巷中有一种经久不息的痴语长风般地穿越了时空。我蓦然想起了沈万三的悲剧命运,他因“露富”而犯上,而“痴人”却不会因为“露痴”而遭贬谪。 “痴

48、”向来被认为是一种无知,所以处于这一状态的人不管说出如何辛17辣的话,都不会遭人嫉恨。难怪历史上有那么多名人因为突遭厄运而“佯痴”渡过难关,他们以一种消极的方式进行了内心最痛切的反抗。于是就有了阮籍、嵇康的假意“癫狂” ,有了明代大才子杨慎被流放云南后,酒后插花满头穿巷而过,使人疑为痴人的传说。 “痴”是一种可以使心灵自由飞翔的生存状态,它像一座永远开着窗口的房屋,可以迎接八面来风。于是我便想,沈万三若是一个“痴人” ,肯定会逃出朱元璋为他设置的“虎口” 。但沈万三不是一介书生,而是财大气粗的商人,这决定了他不会佯痴来求生存。所以世上的英雄有两种,一种是叱咤风云、我行我素、把生命置之度外的人;

49、一种是内敛激情、藏锋不露、能忍受奇耻大辱的人。而我更欣赏的是前者,因为他们像飞旋在阳光中的灰尘一样透明。朱元璋在南京拥有一片绿意浓郁的山陵作为长眠之所,而沈万三则是“水冢”一座,葬于周庄的银子浜底。王者的灵魂在千秋万代后仍然可以在大地上浪漫地浮游,而沈万三的灵魂则永远湿漉漉地浸在水中,仿佛是在低低饮泣。(选自迟子建同名散文,有删节)20.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 (4 分)A. 周庄是个古朴、宁静、平和的小镇,有着夕阳西下的安闲情调。这是作者游览周庄留下的最初印象。B. 每逢双休日,周庄到处都是“阿拉”声。出于对上海方言的抵触心理,作者甚至希望雨下得再大一些,少一些上海人来。C. 本文语言生动细腻,长于抒情,多处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用词浅白贴切,独特新奇,富有表现力。D. 沈万三是明初江南巨富,财富不可胜数,只是他财大气粗,过于招摇,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