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文学的安静周国平波兰女诗人维斯瓦娃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该奖的前一位得主爱尔兰女诗人希尼写信给她,同情地叹道:“可怜的、可怜的维斯瓦娃。 ”而维斯瓦娃也真的觉得自己可怜,因为她从此不得安宁了,必须应付大量来信、采访和演讲。她甚至希望有个替身代她抛头露面,使她可以回到隐姓埋名的正常生活中去。维斯瓦娃的烦恼属于一切真正热爱文学的成名作家。对于一个真正的作家来说,成为新闻人物是一种灾难。文学需要安静,新闻则追求热闹,两者在本性上是互相敌对的。福克纳称文学是“世界上最孤寂的职业” ,写作如同一个遇难者在大海上挣扎,永远是孤军奋战,谁也无法帮助一个人写他要写的东西。这是
2、一个真正有自己的东西要写的人的心境,这时候他渴望避开一切人,全神贯注于他的写作。他遇难的海域仅仅属于他自己,他必须自己救自己,任何外界的喧哗只会导致他的沉没。最好的作家懂得孕育的神圣,在作品写出之前,忌讳向人谈论酝酿中的作品。凡是可以写进作品的东西,他们不愿把它们变成言谈而白白流失。海明威在诺贝尔授奖仪式上的书面发言,仅一千字,其结尾是:“作为一个作家,我已经讲得太多了。作家应当把自己要说的话写下来,而不是讲出来。 ”福克纳拒绝与人讨论自己的作品,因为:“毫无必要。我写出来的东西要自己中意才行,既然自己中意了,就无须再讨论,自己不中意,讨论也无济于事。 ”相反,那些喜欢滔滔不绝地谈论文学、谈论
3、自己的写作打算的人,多半是文学上的低能儿和失败者。好的作家是作品至上主义者,就像福楼拜所说,他们是一些想要消失在自己作品后面的人。他们最不愿看到的情景就是自己成为公众关注的人物,作品却遭到遗忘。因此,他们大多都反感别人给自己写传。福克纳告诉他的传记作者:“作为一个不愿抛头露面的人,我的雄心是要退出历史舞台,从历史上销声匿迹,死后除了发表的作品外,不留下一点废物。 ”昆德拉认为,卡夫卡在临死前之所以要求毁掉信件,是耻于死后成为客体。可惜的是,卡夫卡的研究者们纷纷把注意力放在他的生平细节上,而不是他的小说艺术上。在研究作家的作品时,历来有作家生平本位和作品本位之争。十九世纪法国批评家圣伯夫认为作家
4、生平是作品形成的内在依据,因此不可将作品同人分开,必须收集有关作家的一切可能的资料,包括家族史、早期教育、书信、知情人的回忆等等。普鲁斯特则对当时占统治地位的这种观点作了精彩的反驳。他指出,作品是作家的“另一个自我”的产物,这个“自我”不仅有别于作家表现在社会上的外在自我,而且唯有排除了那个外在自我,才能全身心进入写作状态。不管后来的文艺理论家们如何分析这两种观点的得失,一个显著的事实是,几乎所有第一流的作家都本能地站在普鲁斯特一边。然而,在今天,作家中还有几人仍能保持着这种迂腐的严肃?将近两个世纪前,歌德已经抱怨新闻对文学的侵犯:“报纸把每个人正在做的或者正在思考的都公诸于众,甚至连他的打算
5、也置于众目睽睽之下。 ”歌德倘若知道今天的情况,他该知足才是。我们时代的鲜明特点是文学向新闻的蜕变,传媒的宣传和炒作几乎成了文学成就的唯一标志,作家们不但不以为耻,反而争相与传媒调情。新闻记者成了指导人们阅读的权威,一个作家如果未在传媒上亮相,他的作品就肯定默默无闻。文学批评家也只是在做着新闻记者的工作,如同昆德拉所说,在他们手中,批评不再以发现真正有价值的作品及其价值所在为己任,而是变成了“简单而匆忙的关于文学时事的信息” 。其中更有哗众取宠之辈,专以危言耸听、制造文坛新闻事件为能事。在这样一个浮躁的时代,文学的安静已是过时的陋习,或者但愿我不是过于乐观只成了少数不怕过时的作家的特权。 (有
6、删节)本文指出,在研究作家的作品时,历来有作家生平本位和作品本位之争。你对这个存有争议的问题是如何看待的呢?请结合文中的观点,另举例子加以阐述。答:_答案:(示例 1)我认为研究作品需要了解作家的生平。因为了解生平有助于深入认识作家的性格及观点。比如鲁迅先生,立志学医,弃医从文的人生重大选择,都和他的人生经历有关,这样更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鲁迅先生由救民之体魄到救民之精神的人生蜕变,从而更能读懂他文字中的郁愤和对国家、民族的痛彻肺腑的爱。(示例 2)我认为研究作品不需要了解作家的生平,因为作家只有在写作状态时,才会倾吐出真实的自我而真正成为作家,读作品便可以品作者。比如安徒生的童话,美好真诚,充
7、满对世界的热爱,读他的文字,你尽可以感受他内心的爱的渴望,而不必拘泥于他在现实生活的坎坷和孤独。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高原,我的中国色乔 良他站在一架冲沟纵横、褶皱斑驳的山梁上。天可真低,他想,一抬手准能碰到老天爷的脑门儿。残阳把他周身涂成一色金黄。他伸出手臂,出神地欣赏着自己的皮肤,金黄的晖光从手臂上滑落下去,掉在高原上。一样的颜色,他想,我的肤色和高原一样。豪迈的西风从长空飒然而至,他的衣襟和裤角同时低唱起喑哑而粗犷的古歌,刹那间,他获得了人与天地自然、与遥远的初民时代那种无绦无隙的交合。是一种虚空又充实,疏朗又密集,渺小又雄大的感觉。他不禁微微一笑。然而,只一笑,那难以言喻的
8、快感消退了。渐渐塞满胸壑的,是无边的沙漠,莫名的苍凉。竟然没有一只飞鸟,竟然没有一丛绿草。只有我,他想,我和高原。于是他又想,这冷寞、这苍凉不仅仅属于我,还属于遗落在高原上的千年长史。一千年。畏惧盗寇的商贾们抛离了驼队踩出的丝绸古道,面对民族的武夫们丢弃了千里烽燧和兵刃甲胄,一路凄惶,簇拥着玉辇华盖,偏安向丰盈又富庶的南方。南方,绿油油、软绵绵、滑腻腻的南方。没有强烈的紫外线辐射,没有弥漫天际的黄沙烟尘,没有冰,没有雪,没有能冻断狗尾巴的酷寒,有丽山秀水,丝竹管弦,有妖冶的蛾眉,婀娜的柳腰,有令人销魂的熏风、细雨那叫人柔肠寸断的杏花春雨呵,竟把炎黄子民们孔武剽悍的魂魄和膂力一并溶化!而历史,却
9、在某个迷茫的黄昏,被埋进深深的黄土。有多厚的黄土,就有多厚的奥秘的高原,每一只彩陶罐、每一柄青铜剑都会讲一个先民的故事给你听的高原,沉默了。陪伴它的,是一钩千年不沉的孤月。唉,南方,南方。他忽然想到了西方。当黄皮肤的汉子们由于贫血而变得面色苍白时,麦哲伦高傲的船队刚刚在这颗星球上画完一圈弧线。野心勃勃的哥伦布,正携着西班牙国王致中国皇帝的国书,横渡大西洋,惊喜地打量着近在咫尺的新大陆。真是一群好汉子。有了他们,西方才后来居上。他感到胸口有一团东西被揪得发疼。他看到斯文海定、斯坦因、华尔纳们,正把成捆的经卷盗出敦煌,正把昭陵的宝马凿下古壁,而恭立一旁的黄种汉,手里只有一杆能把自己打倒在地的烟枪!
10、他,想喊。他想站到最高的那架山梁上去,对着苍茫的穹窿嘶喊:难道华夏民族所有的武士,都走进了始皇陵与兵马俑的行列?没有风,没有声息,高原沉默着。一块没有精壮的血性汉子的土地是悲哀的。他想起了他那些戴着立体声耳机、抱着六弦琴横穿斑马线的兄弟们,他们全都身条瘦长,脸色煞白,像一根根垂在瓜架上的丝瓜。他们要去参加这一年中的第 367 次家庭舞会吧?他们的舞跳得真好。他们忧郁的歌声真动人。但,他们只从银幕上见过高原和黄土。他们不知道紫外线直射进皮肤和毛孔时的滋味,更不知道那黄土堆成的高原上埋着的古中国。可那才是中国,那才叫中国。在病榻上呻吟了八百年,又被人凌辱了二百年的,不是真正的中国。真正的中国是闪着
11、丝绸之光、敦煌之光,修筑起长城,开凿出运河,创造了道教,融合了佛教,同化了一支支异族入侵者的中国。真正的中国是一条好汉。这裸着青筋、露着傲骨的高原也是一条好汉。他真想把那些整天价只会怨天尤人的小白脸们都带到这里来,染他们一身一脸的国色黄帝、黄河、黄土高原的本色。让他们亲近一下泥土的纯朴和漠风的豪气。他想,要使这片贫瘠的、失血过多的土地复苏过来,需要的是更强劲的肌肉,更坚硬的骨骼,更热的像黄河一般湍急的血流。需要比麦哲伦和哥伦布们还勇健的如守护始皇陵的武士俑那样的壮汉。他想,我也该是这样的汉子。他想,有了这些男子汉,高原,这金子似的高原便不会死去。因为轩辕柏在这里扎着一根粗大的、深邃的根茎。探讨
12、作者为什么说高原是中国色的?答:_答案:(1)高原的黄色与国人的肤色相同( 是国色)。(2)高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 (高原孕育了中华文明)。(3) 高原雄大、充实、苍茫的气质与中国血性汉子的气质相似,高原的精神与民族精神相一致。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岁朝清供汪曾祺“岁朝清供”是中国画家爱画的画题。明清以后画这个题目的尤其多。任伯年就画过不少幅。画里画的、实际生活里供的,无非是这几样:天竹果、腊梅花、水仙。有时为了填补空白,画里加两个香橼。 “橼”谐音圆,取其吉利。水仙、腊梅、天竹,是取其颜色鲜丽。隆冬风厉,百卉凋残,晴窗坐对,眼目增明,是岁朝乐事。我家旧园有腊梅四株,主干如汤碗,
13、近春节时,繁花满树。这几棵腊梅磬口檀心,本来是名贵的,但是我们那里重白心而轻檀心,称白者为“冰心” ,却给檀心起了一个不好听的名字“狗心” 。我觉得狗心腊梅也很好看的。初一一早,我就爬上树去,选择一大枝要枝子好看的,花蕾多的,拗折下来腊梅枝脆,极易折,插在大胆瓶里。这枝腊梅高可三尺,很壮观。天竹我们家也有一棵,在园西墙角。不知道为什么总是长不大,细弱伶仃,结果也少。我不忍心多折,只是剪两三穗,插进胆瓶,为腊梅增色而已。我走过很多地方,像我们家那样粗壮的腊梅还没有见过。在安徽黟县参观古民居,几乎家家都有两三丛天竹。有一家有一棵天竹,结了那么多果子,简直是岂有此理!而且颜色是正红一般天竹果都偏一点
14、紫。我驻足看了半天,已经走出门了,又回去看了一会。大概黟县土壤气候特宜天竹。在杭州茶叶博物馆,看见一个山坡上种了一大片天竹。我去时不是结果的时候,不能断定果子是什么颜色的,但看梗干枝叶都作深紫色,料想果子也是偏紫的。任伯年画天竹,果极繁密。齐白石画天竹,果较疏,粒大,而色近朱红,叶亦不作羽状。或云此别是一种,湖南人谓之草天竹,未知是否。养水仙得会“刻” ,否则叶子长得很高,花弱而小,甚至花未放蕾即枯瘪。但是画水仙都还是画完整的球茎,极少画刻过的,即福建画家郑乃珖就不画刻过的水仙。刻过的水仙花美,而形态不入画。北京人家春节供腊梅、天竹者少,因不易得。富贵人家常在大厅里摆两盆梅花(北京谓之“干枝梅
15、” ,很不好听),在泥盆外加开光风彩或景泰蓝套盆,很俗气。穷家过年,也要有一点颜色。很多人家养一盆青蒜。这也算代替了水仙了吧。或用大萝卜一个,削去尾,挖去肉,空壳内种蒜,铁丝为箍,以线挂在朝阳的窗下,蒜叶碧绿,萝卜皮通红,萝卜缨翻卷上来,也颇悦目。广州春节有花市,四时鲜花皆有。曾见刘旦宅画“广州春节花市所见” ,画的是一个少妇的背影,背兜里背着一个娃娃,少妇著白上衣,银灰色长裤,身材很苗条。穿浅黄色拖鞋。轻轻两笔,勾出小巧的脚跟。很美。这幅画最动人之处,正在脚跟两笔。这样鲜艳的繁花,很难说是“清供”了。曾见一幅旧画:一间茅屋,一个老者手捧一个瓦罐,内插梅花一枝,正要放到案上,题目:“山家除夕无
16、他事,插了梅花便过年。 ”这才是“岁朝清供”!一九九二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从“岁朝”之“供”入手,探究本文所表现出的民族风俗与人文精神。答:_答案:(1)重视春节,不论贫富,不分地域,都有迎接新年的习俗,表达迎春祈福的美好心愿。(2)有以供物迎接岁朝的习俗,表现了人们对岁朝的虔诚。(3) 有鲜秾的供品,也有淡雅的清供,无论雅俗,都有以画为供的习俗。(4) “岁朝清供”是中国画家爱画的画题,画中多天竹、腊梅花、水仙,表现了中国文人的雅趣;“清供”也表现出民俗的简朴。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方寸田园琦 君一位文友自美归来,与朋友们畅叙离情以后,就悄悄地回到乡间她自己经营的三间小屋中,读书译作
17、,静静地度过农历新年。她可说是真懂得众人皆忙我独闲的诀窍,追求归隐生活的恬静。难怪另一位文友欣羡地说:“真希望什么时候也有个田园可归。但又觉得自己仍不够那份淡泊,俗愿尚多,大概没有那种福分。 ”玲珑的三间小屋隐藏在碧树果林之中,满眼的绿水青山,满耳的松风鸟语,整天里不必看时钟,散步累了就坐在瓜棚下看书,手倦抛书,就可以睡一大半天,太阳、月亮、星星,轮流与你默默相对,这份隔绝尘寰的幽静,确实令人神往。但若没有朋友共处,会不会感到寂寞呢?且看小屋的主人,住不多久,就匆匆赶回十丈软红的台北市,一到就打电话找朋友再次“畅叙离情” 。可见田园的幽静,还是敌不过友情的温馨。古代的隐士,在空谷中闻足音则喜。
18、因为“鸟语”究不及“人语”可以互通情愫。陶渊明先生尽管嚷着“息交绝游” ,但他在“乐琴书”之外,仍然要“悦亲戚之情话” 。他的理想国桃花源中人,一个个都要设酒杀鸡,款待洞外闯入的陌生人,也关心着洞外的人间岁月。我想那时代如果已有电话,陶先生一定会在北窗高卧、酒醒之时拔个电话和山寺老僧聊上半天,或是给念一首新作好的长诗,彼此讨论一番。因为“得句锦囊藏不住,四川风雨送人看”的人,怎么离得开朋友呢?我认为山水使人理智清明,友情使人心灵温厚。名山胜迹,总愿与好友同游;美景良辰,亦望与好友同享。张心斋把朋友分成五类,他说:“上元须酌豪友,端午须酌丽友,七夕须酌韵友,中秋须酌淡友,重九须酌逸友。 ”他固然
19、妙语如珠,亦见得前人有此清闲。而我们如能于百忙之中挤出一点时间,约二三知友小酌,琅琅笑语,畅话平生,其乐并不亚于徜徉于青山绿水之间。辛弃疾不是说吗:“我见君来,顿觉吾庐溪山美哉。 ”溪山就是好友,好友胜似溪山,想起王安石与苏东坡在政见上是死对头,可是安石罢官退隐金陵以后,东坡去探望他,安石留他同住山间。 东坡答诗云: “劝我更谋三亩宅,从君已觉十年迟。 ”依旧是无限文章知己之感。人到中年以后,心情由绚烂趋于平淡,本来都会倾向山水田园,可是生为一个忙碌的现代人,既无时间寻幽探胜,更不可能遁迹深山,倒不如安之若命地在现实生活中追寻一些那位文友所谓的“俗愿” ,亦未始不可以充实一下心灵。否则居魏阙而
20、思江湖,心情反而不能平静。杜甫虽然讴歌“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他自己并不甘心做一个“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的佳人。因为他既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大愿,也有“但愿我与汝,终老不相离”的小愿。人若没有一愿,就没有了热诚,也失去了生活的情趣,恐怕连山水田园之乐,都不能体会了。说起我们这些人的俗愿,也是非常容易满足的。比如说,逛逛书店,买到自己心爱的书;观摩书画展,领略一下名家笔下的意境;听听音乐会、演讲会,扩展一下胸怀;抽空去买点鲜花或小摆饰给小屋添点生机绿意;甚至研究一下化妆术使自己容光焕发一番;以至学习一下烹调术使全家大快朵颐。这些都不能说是奢侈的俗愿,倒可以说是极淡泊的雅愿,使
21、自己活得健康,活得快乐。同时将快乐、健康与友人共享,如此则虽然身处现代都市之中,也不会感到都市的俗尘,令人生厌了。最近在一位朋友家中小聚,他小小的客室壁间,挂着不同风格的书画。风雅的主人如数家珍似的为我们解说画法、笔意。他的书房里更有许多心爱的汉砚,青田石陶器等等,闲来把玩,意兴无穷。最有趣的是书桌边一树枯藤,悬着一个葫芦。书架上一座老树丫杈,嵌着一块圆卵石,他将山中的盎然古意,移置几案之间,真是位懂得如何美化生活的雅人。如此看来,我们暂时无田园可归时,无妨在方寸灵台之间,自辟一片田园,不但自己能徜徉其间,亦可以此境与朋友共享。那么,纵使“结庐在人境” ,也可以“心远地自偏”了。作者认为应该在
22、现实生活中追寻一些所谓的“俗愿” ,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答:_答案:赞同作者追寻“俗愿”的观点。忙碌的现代人,既无时间寻幽探胜,更不可能遁迹深山,追寻“俗愿”可以充实心灵,保持对生活的热情,增添生活的情趣,使自己活得健康快乐,远离都市的俗尘。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秋江上的浪漫李国文凡文人,无不具有一点浪漫气质。浪漫,成就文人,越浪漫越有可能造就真正的文人。所以,不浪漫当不成文人,至少当不成真文人,大概是可以肯定的。中国的大文人,必先有大浪漫,才有大文学,如唐之顶尖文人之一李白,如宋之顶尖文人之一苏轼,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典范。中国的小文人,并不因为其小便收缩规模,只能小浪小漫。成
23、就有高低,名声有大小,但在浪漫面前人人有份,一律平等。大文人可以大大落落、大张旗鼓地浪漫,小文人照样也可以大锣大鼓、大显身手地浪漫。南宋诗人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 (今安徽和县东北)人。就是这样一位在文学史上说不上是顶尖的,但在同时代的侪辈中,却是一流的文人,他不但有非凡的文学成就,更有绮丽的浪漫故事。你无论如何都想不到,元曲大家关汉卿的萱草堂玉簪记 ,写的就是他,就是这位极文学、极浪漫的张孝祥;明代戏曲家高濂的玉簪记 ,写的也是他;而明代无名氏杂剧张于湖误宿女贞观和明人燕居笔记中的张于湖宿女贞观 ,都曾以他的浪漫形象为作品题材。如此多的作品,聚焦在他身上,仅
24、此一点便可想知在张孝祥那个时代,此人不但是一个才华出众的文章高手,更是一个风流蕴藉的多情才子。否则,他怎么可能成为元、明戏曲和杂剧的舞台上一个屡被演绎的浪漫人物呢?甚至到了二十一世纪,白先勇先生还要将这出玉簪记改编成现代昆曲,将继青春版牡丹亭之后,在北京南新仓的皇家粮仓里献演呢! 秋江,是一条美丽的河流。秋江之上,曾经演绎过一段美丽的爱情故事。一位美丽的道姑,为了爱情打破世俗的禁忌,一路追赶她的心上人而去,她在一叶小舟上,与艄公对唱的戏,那急切中的忧虑,那憧憬中的疑惧是秋江最感人之处。改编自明代传奇玉簪记 追别 的这出折子戏,虽然诗人张孝祥没有出场,但实际上人们能感觉到他的存在。所以,不但文学
25、史留住了张孝祥,连戏曲舞台也留住了这位于湖居士。最为浪漫的一个插曲,莫过于张孝祥授临江令,到该地的女贞观去探望他的姑妈的时候,向在庵里修行的陈妙嫦示爱这一段。这就是浪漫透顶的张孝祥的行止了,他没想到在尼观里竟有这等绝色佳人,遂留宿寺观。这就是高濂的玉簪记的故事蓝本,他所依据的乃是前辈关汉卿的萱草堂玉簪记 ,绝非凭空而来。而从清人雷琳的笔记渔矶漫钞所述,证实宋代女贞观陈妙嫦尼,年二十余,姿色出群,诗文俊正,工音律。确有其事,确有其人,并非向壁虚构。本来这位才子拜见了姑妈以后,就打算告辞的。但这位明眸皓齿,美艳动人的道姑,却让他不忍离去,他执意要留下不走,他姑妈撵他他也不走,这就是诗人毫无顾忌的浪
26、漫了。据清人冯金伯的古今女史所述,这个爱情故事更有惊人的戏剧性结局:“宋女贞观陈妙嫦尼,年二十余,姿色出群,诗文俊雅,工音律。张于湖授临江令,宿女真观,见妙嫦,以词调之,妙嫦亦以词拒于湖。后与于湖故人潘法成私情甚洽。潘密告于湖,(于湖)以计断为夫妇,即俗传玉簪记是也。 ”张孝祥抛开自己,法外施仁,欲成这场婚姻。你会不由得赞叹,在这个世界上,成人之美,也许是一种最高尚的品行了。所以,文学史证明了这一点,浪漫乃文人的天性。惟甚浪漫,才有文学。什么叫浪漫?浪漫就是感情的全部释放,就走个性的充分张扬,就是天资的完全展现,就是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处于活跃兴奋的状态之中。那些循规蹈矩,只知道等因奉此的,那些
27、按部就班,不敢越雷池一步的,那些点头哈腰,唯信奉本本主义的基本上进入木乃伊境界的文人,既别指望他们浪漫,也就更别指望他们文学了。浪漫和文学,本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这一面有多大面值,那一面也会有多大面值。这就是说,浪漫有多少,文学也该有多少。一点也不浪漫的文人,最好去当锱铢必较、涓滴归公的会计员,或者去当颗粒归仓、一尘不染的管库员。中国文学史上常常发生的误会就是将会计员和管库员弄来当作家和诗人;而把作家和诗人,送去做会计员和管库员。凡各得其所的朝代,文人相对活跃,文学遂有可能繁荣;反之,各不得其所的朝代,文人活得很没趣,文学也就发达不起来,于是只有凋敝。也许,文学史的兴衰与文人的浪漫,存在着这种辩证关系。(选自北京青年报 ,有删改)本文在写作方面有很多特点,请选择你感触最深的一点作简要点评。答:_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解读的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题目要求从写作方面进行探究,考生在作答时首先要了解写作方面的特点有哪些。一般来说,文本的写作特点可以从内容、结构、表现手法三个方面来概括。在具体作答的时候,需要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这种写作特点的作用。答案:(1)引经据典、虚实结合;(2)以小见大,作者用张孝祥对陈妙嫦“示爱”的小故事,来论述“大文人大浪漫”的大主题;(3)对比。如文中倒数第二段; (4)排比;(5)比喻,如“浪漫和文学,本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