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新步步高考前三个月】2017版高考语文(通用)习题 题型攻略 第一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 题型攻略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421519 上传时间:2018-04-0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87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步步高考前三个月】2017版高考语文(通用)习题 题型攻略 第一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 题型攻略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新步步高考前三个月】2017版高考语文(通用)习题 题型攻略 第一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 题型攻略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新步步高考前三个月】2017版高考语文(通用)习题 题型攻略 第一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 题型攻略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新步步高考前三个月】2017版高考语文(通用)习题 题型攻略 第一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 题型攻略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新步步高考前三个月】2017版高考语文(通用)习题 题型攻略 第一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 题型攻略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复习要点强化做论述类文本阅读题读懂原文、答题步骤及方法的训练。一、请认真研读 2016 年课标卷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回答下列问题。 年份 篇目 试题选项 对应原文 答案及比对分析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B.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在于,前者是故事的口耳相传,后者则是由作家创作加工后的游历见闻。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人讲述亲身经历或道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曲解原文,张冠李戴。原文是说

2、“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 ,选项中“前者是故事的口耳相传,后者则是由作家创作加工后的游历见闻” ,只是有“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 。2016 年全国甲塞壬的歌声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C.现代小说不太就现代小说而言,虚构一个故事并非其首要功能,现代小说的繁荣对因果关系错误。根据原文可知,“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因为故事情节已不再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因素,人们更注意故事之外的附加意味。应的是故事不同程度的减损或逐渐消失。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小说家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他们会调整

3、讲故事的方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挪到故事之外。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何来讲”的原因是他们“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 , “调整讲故事的方式” ,而不是选项中的“故事情节已不再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因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现代小说家尝试用新的方式讲故事,会削弱小说的故事性,这将降低小说对虚构的依赖,小说的个人表达功能却会因此得到强化。就现代小说而言,虚构一个故事并非其首要功能,现代小说的繁荣对应的是故事不同程度的减损或逐渐消失,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小说家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

4、喻的个人经验,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挪到故事之外。在这些无中生有。 “这将降低小说对虚构的依赖”说法错误。原文中“小说家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挪到故事之外” “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 ,说明未降低小说对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19 世纪末期以来,小说家对小说故事性的破坏日趋强烈。这时,一个故事的好坏并不看它的“成色”如何,而是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虚构的依赖。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D.1917 年王国维写的殷

5、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 ,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特别是 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 ,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张冠李戴,过于绝对。据原文可知,应是“卜辞资料印证” 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且原文的意思是“基本可靠” 。2016 年全国乙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B.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因而它受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

6、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范围扩大。原文只是说“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 ,并没有泛指旧史学,选项漏掉了修饰语。了巨大影响。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从此中国的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曲解文意。选项“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

7、之法才有所凭依”错。据原文意思可知, “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 ”, 说文解字是“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的凭依” ,而“殷墟甲骨文”只是“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认为,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 ,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 ”曲解文意。原文中王国维只是说“疑古”的过错在于一并怀疑尧、舜、禹,但怀疑精神与态度有可取之处,只是没充分研究史料。选项

8、中的“如果就”关系不成立。2016 年全国丙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D.电视剧康熙王朝对历史事上面说的是介于文学与史学之间的文献,至于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过于绝对。根据原文可知,纯粹的文艺作品也能从中发掘史料。所以选项中“不件和历史人物进行了虚构,其中部分情节与历史事实有出入,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但发掘史料是一回事,把整个作品当成真史就很可虑了。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错误。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五四”之前,很多涉及历史的神话传说之所以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史料,是因为这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

9、题上存在争议。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 。因果关系错误。由原文可知,“五四之前,很多涉及历史的神话传说之所以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史料”是因为“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 。1.认真研读题干与选项,你能发现其特点吗?答:_答案 (1)题干表述无论是“不正确”还是“不符合原文意思 ”,均要求选择“理解错误”的一项,这种问法,比选出一项正确的难度要低。(2)三道题的选项依次对应原文的开头、中间及结尾段落。(3)选项表述基本源自文本,但很

10、少直接从文中搬来,而是对原文加以增减、更换、调整、概括,甚至是推测、拓展。2.认真研读答案,你能发现其设误特点吗?答:_答案 (1)设误处极细小,有时就在一两个字上,需细心辨读。(2)设误类型都很常见,主要有表述绝对、曲解文意、强加因果等,另有偷换概念、断章取义、无中生有、以偏概全、逻辑不当等。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并体悟课标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在题干、选项及设误方面的特点。诗歌精神是诗人精神世界的产物,与创作主体的品性、修养密切相关。诗品即人品、诗如其人的例证不胜枚举。一方面,伟大诗人的人格魅力与精神感召力在诗歌中得到充分释放、展现;另一方面,高尚的人生价值观与诗歌境界又可以激荡出动人的诗情

11、,滋养诗歌乃至人类的文化品格。如此,才有了蕴藉醇美、骨气端翔的佳作。今天步入“微时 代” ,信息庞杂纷纭,泥沙俱下,商业娱乐日渐盛行,消费至上理念广受追捧,种种诱惑与压力之下,很多诗人渐离诗心轨道,失去了对诗歌精神和旷达志向的诉求,也失去了书写和表达的价值标杆。诗人主体精神的建构因而成为当下提振诗歌风气的关键。诗歌精神是一种民族精神。肩负启蒙与救亡的使命,从“五四”伊始,诗人们执着于民族精魂的发掘。基于现代经验之上的民族精神,映射出个体担当历史的主体性行为。随着社会的变迁,群体的社会意识日渐转向个体的生命意识,诗歌角色发生变化,民族精神的建构在历史化过程中流变延展。对诗歌创作而言,自强不息的进

12、取精神和矢志不渝的现实关怀,不该因时代的变迁而褪色。诗歌精神还是世界视野和人类情怀的一种体现。中华民族把人类的文化创造归结为对天地法象的观照,把在这种观照下生成的精神形态和物质形态称为文化,将文化的诗意抒发称为诗。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华民族的天人和谐观念已经演化为世界性的天人和谐,成为世界文化发展的共同取向。作为跨语际、跨文化交流最便捷直通的桥梁,诗歌类似于上古先民崇拜的一种沟通天地人神的圣树“建木” ,贴近世界存在的本相,接近人类心性的原初状态。诗性没有国界,这是诗歌独具的质素,也是它在世界文化中发挥先驱者使命的缘由。近些年的文化交流现实表明,汉语诗歌愈来愈能融入东西方文化沟通、文明交汇的语境

13、之中。立足世界诗歌版图,以开放的视野和魄力,审视并吸纳世界诗歌的精粹,传播和发扬当代汉语诗歌经验,这是推进诗歌精神建设的努力方向。以前,我们常说中国古代文学传统丧失了活力,就诗歌而言,其实真正丧失的是我们的创造力与求索精神。时下,相对于庞大的诗人群体和诗歌产量来说,我们仍然缺少能传播到世界的卓越的大诗人,缺少震撼人心、经得住历史淘洗的经典诗作,这是最值得思索的。综观那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诗歌,莫不植根于博大包容的精神境界和人类亘古延绵的母题,莫不凸显纯净的灵魂、坚定的信仰、充沛的生命力、真挚的情感经验和深刻的批判精神,尤其不缺的是人性之美。在中华民族日新月异的发展中,诗歌精神已经播下传承不息的火

14、种,而在今天多民族多元文化并存的精神文明建设中,激活诗歌精神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当今,汉语诗歌创作正处于“变易”的时代,我们需要审慎地思考在渐变中如何发挥和增进传统诗歌“不易”的优长,同时积极萃取世界诗歌的智慧,兼容中西诗艺的精彩。我们有理由相信,构建诗歌精神,激活汉语诗歌创作的潜力,将为诗歌发展以及文化发展打开无限深远的空间。(摘编自孙晓娅构建当代汉语诗歌精神,诗人应秉持何种诗心)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伟大诗人的高尚的人生价值观与诗歌境界碰撞出动人的诗情,就能滋养出蕴藉醇美、骨气端翔的佳作。B.当代很多诗人渐离了诗心轨道,失去了一些精神、志向诉求,提振诗歌风气,

15、关键是要建构诗人主体精神。C.诗人们肩负着启蒙与救亡的使命,从“五四”开始,担当起历史的主体性行为,执着于民族精魂的发掘。D.随着社会的变迁,个体的生命意识逐渐显现,诗歌角色发生变化,民族精神的建构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答案 A解析 以偏概全,滋养出蕴藉醇美、骨气端翔的佳作,原文有两个原因,选项只提到了一个。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把人类对天地法象的观照所生成的精神和物质形态称为文化,而将文化的诗意抒发称为诗。B.我们应该以开放的视野和魄力,吸收世界诗歌的精粹,传播和发扬当代汉语诗歌经验,保持诗歌的创造力与求索精神。C.汉语诗歌创作目前正处于“ 变易”的时

16、代,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发挥和增进传统诗歌“不易”的优长,同时萃取世界诗歌的智慧。D.植根于博大包容的精神境界和人类亘古延绵的母题,凸显深刻的批判精神和人性之美的诗歌,就具有国际影响力。答案 D解析 原文为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精神不仅是诗人精神世界的产物,也是一种民族精神,还是世界视野和人类情怀的一种体现。B.作为跨语际、跨文化交流最便捷直通的桥梁,诗歌的诗性没有国界,因此它能在世界文化中发挥先驱者的使命。C.时下,汉语诗歌愈来愈能融入东西方文化沟通、文明交汇的语境之中,但仍然缺少能传播到世界的卓越的大诗人。D.诗歌精神传承不息,激活诗

17、歌精神为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诗歌发展以及文化发展打开了深远的空间。答案 D解析 将未然变已然,原文最后一段是“激活诗歌精神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 “将为诗歌发展以及文化发展打开无限深远的空间” 。一、整体理解,避免断章取义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查的核心是精读能力和整体理解能力,要求考生能精准把握文意、理清句意关系、全面把握信息,对于任何疑难处的理解都要结合相关语境,不能断章取义。为此:1.要养成两种阅读习惯:(1)精读:逐词逐句地细读细品。论述类文本表述艰涩,内容复杂,设题深细,必须精读。(2)整体理解:对文中的疑难词句,或对与试题相关的原文语句,勿望文生义,勿断章取义,须联系有关词句

18、所处语境,通过上下文的语意关系准确理解。2.具体阅读时,要做到:(1)画读:边读边画出文章的重要信息。如各种概念及内涵、同一对象在文中不同地方的表现、各种观点及作者对这些观点的态度、复杂单句的成分、领起句、总结句、过渡句、关联词、修饰限制语、代词,等等。(2)强记:边读边记忆文章内容。对文章内容、层次的印象越深刻,解题时回溯原文寻找相关信息就越迅速精准,解题的准确率和效率就越高。每读完一段,即回顾一下该段的主要意思,然后再继续阅读。二、掌握解题“三环节”:审题 溯源 比对1.审题:明确题干要求选“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 。2.溯源:根据选项,找到选项所对应的区域文字。在这一环节中,如果选项信

19、息来源单一,一定要找准;如果有多处来源,一定要找准找全。3.比对:比对选项的表述与对应的原文文字,看两者是否一致;或分析选项的表述是否符合题干要求。对于试题涉及的原文文字,必须在语境中准确理解其意思,勿断章取义,勿望文生义。三、因题变“法” ,关注重点比对点1.因题变“法”就是从各题的命题特点出发采用不同的做题策略。第 1 题:题干用语多为“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考点多涉及对文中重要概念和句子的理解,涉及文本的范围多是开头第一、二两段,更多的是对原文有关信息的摘取转述,难度较小。对此,做题时只要披文入理,循着选项,对照原文,确认各选项对原文词语、句子的理解是否有偏差即可。

20、第 2 题:题干用语多为“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考点多涉及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和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文本范围多在后半部分,更多的是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转述时多了对信息的整合、加工。对此,做题方法同第1 题,只不过难度略大些。第 3 题:题干用语多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考点涉及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涉及文本的范围一般是全文,要求判断选项中的理解和分析是否能从原文相关信息中找到依据,带有推理引申性质。对此,做题时主要是看理解与分析在文中是否能找到信息依据,依据这些信息作出的判断和推理是否成立。2.关注重点在论述类

21、文本中,因果论证是一种重要的论证方法,使用相当广泛,因此,也成为高考命题的重要“入口” 。命题者在“因果关系”上闪转腾挪,极尽所有的因果关系设阱:(1)强加因果。就是两者根本没有因果关系,扯在一起纯属“拉郎配” 。例如 2016 年山东卷第6 题 B 项。原文:它(指古体诗)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选项 B: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的特点。分析:选项中加的“因而”就是强加因果关系。(2)倒果为因。例如:原文:至于悲剧和喜剧这一对范畴在西方美学思想发展中一向就占据特别重要的地位。悲剧和

22、喜剧都属于戏剧,在分谈悲剧与喜剧之前,应先谈一下戏剧总类的性质。戏剧是对人物动作情节的直接摹仿,不是只当作故事来叙述,而是用活人为媒介,当着观众直接扮演出来,所以它是一种最生动鲜明的艺术,也是一种和观众打成一片的艺术。人人都爱看戏,不少的人都爱演戏。戏剧愈来愈蓬勃发展。黑格尔曾把戏剧放在艺术发展的顶峰。选项:因为黑格尔曾把戏剧放在艺术发展的顶峰,所以在西方美学思想发展中,悲剧和喜剧这一对范畴一直以来就占据着特别重要的地位。分析:“在西方美学思想发展中一向就占据特别重要的地位”是因, “黑格尔曾把戏剧放在艺术发展的顶峰”是果,选项把这一因果关系说反了。(3)因果绝对。一事之生,往往是多种原因造成

23、的。可命题者往往把其中一个原因绝对化,或者故意漏掉多种原因中的一个。例如:原文:当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产生之时,与它同时并立的还有老子所代表的道家思想、墨子所代表的墨家思想等等。正是由于虚心向道家、墨家等学说学习,认真从中吸取思想营养,儒家思想才成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首屈一指的“显学” 。选项: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之所以能成为“显学” ,只是因为儒学学习了其他诸子百家的学说,并从中吸取了思想营养。分析:原文是正常的因果表述,而选项中多加个“只”一词,就把这个原因当成了唯一的原因。原文:但皇权体制的“超稳定性” ,决定了它必然要采取保守的社会政策,对于任何社会变革的潜在趋势持强烈的阻滞立

24、场。而专制体制内部的腐败问题也日渐严重,导致社会矛盾激化。这些都使得任何皇朝难以长盛不衰,终归覆灭。选项:专制的、保守僵化的皇权体制虽然绵延不绝了两千余年,但因它内部的腐败,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最终走向了灭亡。分析:原文是“这些”原因,有两个,到了选项中故意漏掉一个。即时小练比对一下下面的选项与原文,看看句中的因果关系是否成立,如果不成立,具体说明理由。(1)(2016全国乙)原文: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 ,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

25、诗三百篇做起” 。第 1 题选项 C:由于缺少成于商代的文字史料,因此从稳妥的角度出发,胡适认为古史研究大致可从西周时代开始进行。答:_答案 成立。(2)原文:我们常说宁死不屈,不是想死,而是不愿屈辱地活着。所以傅山不是反对美而要丑,而是反对媚俗、轻滑、安排。傅山强调真情,大巧若拙,是真实自我再现,朴实无华,是“精雄老丑贵传神”的美。选项:因为我们常说的宁死不屈,表达的是不愿屈辱地活着的意思,所以傅山要用丑反对媚俗、轻滑、安排。这体现的是一种可贵的精神。答:_答案 不成立。断章取义,强加因果。原文用宁死不屈句式类比,强调傅山并不反对美,而与傅山反对媚俗等并不构成直接的因果关系。(3)原文:以和为贵不是单纯的美好愿望,是以对宇宙的根本认识为基础而提出的根本价值观。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就提出了“和实生物”的观点。指出宇宙万物都是不同成分和因素和谐共存的统一体。从自然到人类社会,从家庭、单位、社区、社会、国家、国际,以至生态,都是如此。世界是和的世界;万物以和为基础,存在于和的状态中。以和为贵是在这一根本认识基础上提出的,就是以和为最高的价值。和的实质是各得其所,以和为贵就是要在承认差别的前提和基础上求各得其所。选项:因为以和为贵是以对宇宙的根本认识为基础而提出的根本价值观,所以两千多年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