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2014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教学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第 3 份 总 份1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第二节 分析散文的表达特色【教学目标】分析散文的表达特色【教学重点】能够多角度切入,分析散文的表达特色【教学难点】掌握表达特色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教学过程】一、引入考点解读: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形散神聚)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1分析综合 C(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2鉴赏评价 D(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
2、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3探究 F(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以及内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二、新授内容一幅烟雨牛鹭图(节选) 汤世杰一眼看见那幅大地上的水墨小品,我还真有些忘情:烟雨中一头灰黑的水牛孤零零地站在路边,脚下是无边无际待耕的田野。黝黑的身影像一具活体雕塑,身后的木犁是另一件静物,犁把翘翘直指云天,晶亮的犁铧斜插进泥土。耕作像是在不该停下的时候骤然停下高黎贡山 西麓的雨来去无定,说下
3、就下说停就停,农事却不能等待。阵雨初停自不必说,稍小些就要抓紧犁田耙地。农人大约直到雨下得太大才去躲躲不知是躲在某棵大树下眼巴巴地等着雨停,还是蹲在自家老屋屋檐下抽着旱烟?只有那头老牛留在那里,忠实而又无奈。人有时真是太粗心,为什么就让牛站在雨里的泥水之中?其实旁边就是一道弯弯的田埂,只几步就能让它站到干一些的地方。现在它只能一动不动,一任烟雨把它淋得透湿,浑身的短毛紧贴在身上,看上去倒比裸体更像裸体。雨顺着老牛的脊背直往下淌,头,角,嘴,穿着牛绳的鼻子,无望的眼睛,牛轭,滚圆的牛肚子,都在滴水,耷拉着的尾巴竟像一根水管,水流成线。一群白鹭就在那时飞来,从阴绿模糊的背景划过,银白的身影如同闪电
4、,在老牛四周上下翻飞盘旋。一动不动的老牛连眼都不眨。白鹭越飞越低了,通红细长的脚爪伸出来,像飞机降落前放下了起落架。老牛“哞”地叫了一声,给老朋友打着招呼:地我刚犁过,有的是虫子!白鹭叽叽喳喳地齐声欢呼,盘旋俯冲终至落定,一如几页湿透的情书,撒在2013-2014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教学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第 3 份 总 份2老牛的四周。那只胆大些的竟在牛背落下,单腿而立,引颈而望,活像个临时风向标。然后它开始走动,好似淑女优雅的碎步,在牛背上从尾部踱到双角之间,然后再次返回或许它眼里的牛背根本不是牛背,怎么走都是一条宽敞的步行街。1、文章开头两段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特点?你更喜欢哪一段
5、?请从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说明理由。 (5 分)最后的山(节选) 美弗拉塞尔缅因州北部的秋天,黄昏将近,天上零零落落地挂着些许浮云,一朵一朵的云影将这山区的景色装点得格外瑰丽、动人。几个取着印第安名字的少年营地就坐落在这儿。当微风在清凉的黄昏里颤颤悠悠时,我每每站在一棵老橡树下,举目凝望,前方的灌木丛和沼泽地尽收眼底;再往前数哩,一座小山映入眼帘。这是一座很不起眼的小山。光秃秃的山峰下是一个荒芜的牧场,牧场上星星点点地生长着野桧树,裸露的花岗岩点缀其间。然而,数哩以外的这座小山却以某种魔力在吸引着我,召唤着我。我无法移开自己的目光。我心里明白:假期结束以前,我一定要爬上那座山越过牧场,穿过灌木丛,
6、绕过花岗岩,一直向前向前,直到爬上山顶。我一定要这么干。我说不清这是为什么,甚至也没问过自己。一个秋高气爽的周末下午,我溜出了营地,去爬我魂牵梦绕的小山。就这般跌跌爬爬地往前赶着,只见一片空地蓦然展现在眼前,空地上稀稀拉拉地长着梣树和枫树,阳光滤过枝叶洒在地上。我猛然发现前面有一排华美的小屋。那又窄又尖、直指蓝天的屋顶在阳光的照耀下,与扇形木瓦、云朵似的图案相映成趣,把房子装扮得色彩斑斓,煞是迷人。房子与房子相隔很近,不过一臂之遥。所有的屋子都是空的,没有一点儿生命的迹象。在刚从乱丛林中出来的我的眼里,这片阳光映照的小树林宛若格林笔下的童话世界;仿佛这个奇异的小村落在一种魔法的笼罩下,沉睡了一
7、百年。我面前的这座黄色小屋,门廊上装饰着蓝色的小格子,不就是一直在等待着汉塞尔和格丽特尔 注 的么。林子里没有一丝儿风,就连白杨的叶子也是木然地耷拉着。蓝的蜻蜓、绿的蜻蜓恹恹地留在半空,凝然不动,更添了几许似魔似幻的神秘。远方,一只小黄鹂在啾啾地鸣叫,应和着催人入梦的蝉声。除此,便是万籁无音的死寂。这些小房子为何会在这儿?谁是它们的主人?看着这些,心里不禁悚然。此时,日光已经西斜,把地上的影子拉得老长老长。注格林同名童话里的男女主人公。1、请赏析文章划线部分景物描写的表达特色。2013-2014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教学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第 3 份 总 份3上善若水 张笑天去都江堰,一
8、进入成灌高速公路, “上善若水”的巨型横幅扑面而来。这是指水吗?是褒扬都江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岷江从雪山一路蹒跚走来,负荷着黎庶的厚望,伴随着历史的沧桑。人不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趟过同一条河流,大概就是这种带有哲学意味的思维,令人频生感悟。上善是最高的善。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又从不与万物竞高下、论短长,所以老子认为“上善若水” 。这种品格接近于他心中至高至圣的“道”了。在喷吐着雪浪的离堆前,在散射着彩虹光芒的水雾屏幕上,我仿佛看到了重重叠叠的人影,杜甫、岑参、陆游他们的诗篇传诵千古,历久弥新。譬如那玉垒山,本非雄峰峻岭,之所以名扬天下,还是仰赖诗圣的两句诗:“锦江春色来天地,玉
9、垒浮云变古今” 。而 2 200 多年前蜀郡守李冰“低作堰、深淘滩” ,劈山引水修筑的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史记河渠书记载,李冰凿离堆, “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溉,百姓飨其利” 。李冰靠火烧、靠水浇,切断玉垒山,开凿离堆,修飞沙堰,今天看来实在原始。然而,原始有原始的好处。它绝不污染环境,绝不危及生态;它不会像现代水库几百米的高坝那样既令人惊叹,又令人隐隐不安。都江堰不会切断鱼类洄游的线路,人们用不着把鱼捞起来,送到大坝上头的水库里去产卵,再把孵化的幼鱼捞起来送回下游。人很累,鱼也很累。都江堰是历史的遗存,既能防洪,又能灌溉,是人类利用大自然的神话。与之同时的郑
10、国渠早已成了需要史学家考证的遗迹,而都江堰仍旧生机盎然,滋养着天府之国的子民。难怪道教尊李冰为“妙源清君” ,这也暗合了老子“上善若水”的精髓吧。在都江堰,流淌着两条河,明的是岷江,暗的是流水孕育的文化。伫立水边,听着震耳欲聋的涛声,望着清幽的水跳跃奔流,我的心与波涛一同律动,我被那至清的水融化了,与晶莹和透明合而为一。一想到黄河将成为泥河,长江将成为黄河,淮河将成为黑水河,众多我们赖以生息的湖泊和近海频频告急,我仿佛是那快要窒息的鱼,无处安身。何处有生命之泉?何处有可供自由呼吸、可供安枕的绿洲?好在都江堰有。原生态的都江堰干净、持久,李冰“分四六、平涝旱”的科学治水方法,使它青春永驻,从容运
11、转,成为几千万人民的生命甘露。李冰的众多后任,总会追踪李冰的足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疏浚、修缮都江堰。诸葛亮、高俭、卢翊、阿尔泰、丁宝桢这些确保天府之国旱涝保收的官员们,生前也许没有立过德政碑,但后人有情。如今,他们就矗立在伏龙观前堰功道两侧,供人瞻仰。都江堰成就了他们,他们与都江堰同辉。临别的晚上,我们在郡府楼上吃着美味的河鲜,窗外是涛鸣的和弦,真是一种久违的幸福。1、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2013-2014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教学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第 3 份 总 份4宏观指导(重点讲解):1.要特别注意题干中“表达特色” “表现手
12、法” “表达技巧” “修辞手法”概念的异同,因为它们决定了答题的方向。前三个概念问的是同一回事,如问“修辞手法” ,绝不可同“表达特色”等术语混用,只能答“修辞手法” 。 2.多角度切入和分析。江苏卷在现代文阅读中考察表达特色之一就是要求多角度切入。有些文段所显示的表达技巧不止一个,不止一种角度,所起的作用(效果)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得尽的,在没有字数的限制、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条分缕析,答的更全面详尽些。特别是在答赋分较高的题目时,一定要设等序号回答,这样清晰明白,显示了答题的广度和深度,也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解答的点可以多一些,以增加保险系数。3.熟悉表达技巧题的
13、答题模式。首先要看鉴赏的文字是局部文字还是整体文字。如果是局部文字,则优先考虑修辞手法,然后是其他手法,如果题干暗示是描写,则要多角度分析其特点。如果是整体文字,修辞手法一般不予考虑。具体方法步骤归纳如下:、表达方式:描写(点与面、正与侧、远与近、高与低等空间角度,动与静、虚与实、明与暗、视听结合等感觉角度,白描与工笔、“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环境等细节描写”)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哀情哀景写乐情,借事抒情、即事感怀,托物抒情、托物言志象征、托物寓理,借史抒情、借古讽今、借古抒怀、怀古伤今,用典抒情)议论(举例论证即归纳论证;说理论证即演绎论证,引用论证是说理论证
14、的一种;比较论证分为类比论证和对比论证;比喻论证)记叙、说明补充:记叙中的人称(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叙述方式(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表现手法:(1)借景抒情。(2)托物言志。(3)对比烘托。(4)化用
15、典故。(5)联想想像。(6)比兴象征。(7)抑扬。(8)设置典型情境或选择代表性场景、画面等、修辞方法七类:比喻(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 )、比拟(把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加强语气,一气呵成。 )、反复(多次强调,表达强烈情感)。、语言:生动形象,富有韵味(相关手法的运用、叠词、拟声词、长短句、整散句等);平淡朴实,通俗
16、易懂。2013-2014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教学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第 3 份 总 份54.用一点术语。一要熟记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表达技巧的名称,如“动静相衬” “以小见大” “虚实结合” “欲扬先抑” “托物言志” “卒章显志” “直抒胸臆” “烘托渲染” “对比”“象征” “反衬”等等。二要注意表达效果的术语。如比喻的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排比的作用是节奏鲜明,增强气势,便于抒情等。3、课堂反馈缸中日月(节选) 张金刚缸,或泥或陶,或大或小,或精致或粗糙,或年轻或老迈,皆如农家一员,静坐屋里屋外,角角落落。承载着农人的辛勤与汗水,存储着季节的收获与更迭,与
17、数辈几代相伴日月,见证千滋百味的岁月流年。 不知是何材质煅烧,是何工艺打造,何时陆续进家,缸,就这样融入农家,参与着琐碎的烟火生活。缸,无言,却如睿智的老者,用或空洞或殷满的肚量激励着农人的干劲,过出火红的日子;缸,无声,却如魔术般神奇,占气候之天时,与时间交挚友,融调料入食物,发酵、腌制出醇厚的美味,积淀成舌尖上的故乡。 缸,堪称农家的脸面;撩开缸,便可知家况。新脱粒的小麦、玉米、芝麻、谷类,刚下场再上房,晾晒风干,绽放一片金黄。满满地盛入簸箕,扬高、倾倒,但闻“刷”的一声延音,粒粒粮食如疾雨般欢快地滑入缸底;接续,慢慢堆积;留在簸箕里的顽皮颗粒,跳跃、滚动,拨动着喜悦的心弦。 1、请简要分
18、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 (5 分)壁 画 贾平凹陕西的黄土厚,有的是大唐的陵墓,除了挖掘出一大批稀世珍宝,三百平方米的壁画就展在博物馆的地下室。墓主人都是皇戚贵族,生前过什么日子,死后还要过什么日子,壁画多是宫女和骏马。壁画中的宫女个个个头高大,耸鼻长目,长裙曳地,仪表万方我爱唐美人。我 走 进 地 下 室 , 一 直 往 里 走 , 从 一 九 九 七 年 走 到 五 百 九 十 三 年 。 这 些 宫 女 , 古 与 今的 区 别 仅 在 于 服 饰 , 但 那 丰 腴 圆 润 的 脸 盘 , 那 毛 根 出 肉 的 鬓 发 , 那 修 长 婀 娜 的 体 态 , 使 我感 受 到 真
19、 正 的 人 的 气 息 。 看 着 这 些 女 子 , 我 总 觉 得 她 们 在 生 动 着 , 是 活 的 , 以 致 看 完 这 一个 去 看 那 一 个 , 侧 身 移 步 就 小 心 翼 翼 , 害 怕 走 动 碰 着 了 她 们 。 她 们 是 矜 持 的 , 又 是 匆 忙 的 ,有 序 地 在 做 她 们 的 工 作 , 或 执 盘 , 或 掌 灯 , 或 挥 袖 戏 鹅 , 或 观 鸟 捕 蝉 , 对 于 陌 生 的 我 , 不媚 不 凶 , 脸 面 平 静 。 这 些 来 自 民 间 的 女 子 , 毕 竟 已 是 宫 中 人 , 不 屑 于 我 这 乡 下 男 人 ,
20、而 我2013-2014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教学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第 3 份 总 份6却 视 她 们 是 仙 人 , 万 般 企 慕 , 又 自 惭 形 秽 了 。 红 楼 梦 中 贾 宝 玉 那 个 痴 呆 呆 的 形 状 , 我 是理 解 他 了 , 也 禁 不 住 说 句 “女 儿 是 水 做 的 , 男 人 是 泥 做 的 ”。 看 呀 , 看 那 九 宫 女 呀 , 为首 的 梳 高 髻 , 手 挽 披 巾 , 相 随 八 位 , 分 执 盘 、 盒 、 烛 台 、 团 扇 、 高 足 杯 、 拂 尘 、 包 裹 、 如 意 ,顾 盼 呼 应 , 步 履 轻 盈 。 天 呐
21、 , 那 第 六 位 , 简 直 是 千 古 第 一 美 人 呀 , 她 头 梳 螺 髻 , 肩 披 纱 巾 ,长 裙 曳 地 , 高 足 杯 托 得 多 好 , 不 高 不 低 , 恰 与 婉 转 的 身 姿 配 合 , 长 目 略 低 , 似 笑 非 笑 , 风韵 卓 绝 , 我 该 轻 呼 一 声 “六 妹 ”了 ! 这 样 纯 真 高 雅 的 女 子 , 我 坚 信 当 年 的 画 师 不 是 凭 空 虚 构的 , 一 定 是 照 生 前 真 人 摹 绘 , 她 深 锁 宫 中 , 连 唐 时 也 不 可 见 的 , 但 她 终 于 让 我 看 到 了 , 我看 到 了 已 经 千 年
22、 的 美 人 。“美人千年已经老了!”同我去看壁画的友人说。1、简要赏析第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 (4 分)雪中六盘(节选) 张承志我感谢六盘山。离开沙沟乡和西吉滩,离开了头戴六角帽的哲合忍耶回民的黄土山庄,在大雪纷扬中,我们穿过了一片片斑驳错落的村寨,来到了单家集。一罐茶只喝了一口,我们便又穿过杨茂、姚杜,在暮色中的好水川旁冻硬的土道上,急急地前进了。白雪使晚暮中的好水两岸依然明亮,干燥的雪在脚下“喳喳”作响,迎接着我们的到来。一路小村瓦顶的高房静静地屹立在庄院一角,切开的山坡上偶有一排废弃的窑洞,仿佛大山的眼睛,含情脉脉地注视着我这个多年前的老友。我们踏着硬硬的薄雪,体味着这一切,继续走
23、向这苍茫雪谷的纵深处。背上行装迈开大步,搭上手扶拖拉机快速前行,我们的心已在六盘。我感谢六盘山。因为在我顺着它腰肢的崎岖小道向上攀登时,它为我唤醒了已经沉睡了的一个印象。那是一个十八岁的我,背负着六十斤重的行囊巍巍六盘山还在冬雪中无言地默立着,荒瘠的岭脉沿着路左一字排开。我没有多少惊喜或可数的收获,但我的心中是一片踏实的宁静。再见,我质朴、刚强的六盘山!1、文章第画线句描写了作者前往六盘山途中所见之景,请分析其表达特色。 (6 分)4、课后训练。2013-2014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教学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第 3 份 总 份7灯下草虫鸣(节选) 纤云这种意象定格在诗书里,便是一幅幽凄伤
24、情的画卷,极富文学里的抒情美,如叶圣陶所言,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让人回味有加。而常人世界里的秋虫声,又是另一首音韵动人的美好诗篇。幼时在乡下,跟着婶婶到田野里守秋。我们爬上木柱搭成的高高的草棚,田野里的作物尽收眼底。红薯、山药、玉米的藤蔓黑黝黝的,静静地伏在野地里。伴着习习的凉风,有新稻的清香从远处飘来。婶婶略有睡意,让我注意有无田鼠野獾出来偷食。我静静聆听,耳中灌满的却都是虫声,分不清哪是蟋蟀,哪是蚂蚱,哪是蝈蝈有的若大提琴,有的若竖琴,有的若风笛,仿佛一场绝妙的交响曲,此起彼伏响个不停。当时头顶上有金黄的秋月,田野里有成熟的庄稼,草棚
25、里有醒着的我,我们都是虫们肃穆的听众。那晚我着迷于这秋之天籁,到黎明方才睡去。1、该段写了作者幼时在田野里守秋的情景,让人印象深刻,试分析其表达特色。水乡的日子(节选) 史良高只有把小船撑到蓬蓬勃勃的茭草深处,头顶只剩巴掌大的一方天空,而你一伸手就可以随意地采菱摘莲时,你才有资格说你到了真正的水乡。水乡的水是一眼望不到边的,一座小小的村庄笼罩在一片水雾与绿荫之中,周围都被一汪绿水紧紧地包围着,泱泱漾漾的河水就从一家家的门前窗下流过。早起盥洗梳头,蹲在伸到水中的麻石上,河水就是一面清澈的镜子。长长的麻石又和女人结下了不解之缘,“吧嗒!吧嗒!”的棒槌声每天就是从这一条条麻石上响起,把那一个又一个黎
26、明濯洗得晶亮晶亮。夏天的许多日子,我都是静静地坐在河边看太阳从水中升起,躺在水边的竹榻上数天上的点点繁星。我和伙伴们从水边摸来螺蛳,砸碎坚壳,放在竹篮里钓虾,那些贪吃的大虾便一个个成了我们盘中的美味。有了兴致的时候,祖父就划着小船,穿过一片清悠悠的河面,去不远处的一个河湾。那时,我便和大人一起兴高采烈地采摘青乎乎的莲蓬和水淋淋的菱角。有时也打荷叶,然后和大人一起运到岸上晒干打捆。偶尔一阵狂风吹来,荷叶们便快活地飞到天空中跳起了迪斯科,我们这些伢们便纷纷去追,跑着、跳着、抓着,把笑声抛撒得满满一河。1、请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4 分)2013-2014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教学案 文学
27、类文本阅读散文 第 3 份 总 份8月是故乡明 季羡林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儿孤单。因此,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 “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呀!因此,我在故乡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完全是我无法想象的。至于水
28、,我的故乡小村却大大地有。几个大苇坑占了小村面积一多半。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儿烟波浩渺之势。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在坑边的场院里躺在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但也顾而乐之,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第二天一早起来,到坑边苇子丛
29、里去捡鸭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闪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个蛋。此时更是乐不可支了。我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呆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近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近三十个国家。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中那个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我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
30、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来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住的朗润园是燕园胜地。夸大一点说,此地有茂林修竹,绿水环流,还有几座土山点缀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前几年,我从庐山休养回来,一个同在庐山休养的老朋友来看我。他看到这样的风光,慨然说:“你住在这样的好地方,还到庐山去干嘛呢!”可见朗润园给人印象之深。此地有山,有水,有竹,有花,有鸟,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濛,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的经历。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惆怅,有留恋,有惋惜。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里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1、请分析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以及在文中的作用。(5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