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示众》的外聚焦叙述视角分析.doc

上传人:11xg27ws 文档编号:4210347 上传时间:2018-12-1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示众》的外聚焦叙述视角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示众》的外聚焦叙述视角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示众》的外聚焦叙述视角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示众的外聚焦叙述视角分析摘要鲁迅的示众的奇特之处就在于作者完全隐去了一般叙事文对故事、景物人物内心的描述,而着重笔墨从人物表情、动作、外貌上去刻画,显示出了一种新颖而又不失深沉内涵的作品特征。作为显示出人物“符号化”特征趋向的作品,我们可以从叙事学叙述视角中的外聚焦视角发现它所具有的深层含义和表征。本文拟从这方面做出探索。关键词:示众 外聚焦叙述 叙述视角现代叙事理论引入热奈特的“聚焦”一词,根据叙事文中视野的限制程度,把叙事文视角分为三个类型:非聚焦型、外聚焦型和内聚焦型。而外聚焦型视角则是指“叙述者严格地从外部呈现每一件事,只提供人物的行动、外表及客观环境,而不告诉人物的动机、目的、思维和

2、情感。 ”【1】运用外聚焦型视角的小说很多,较为经典的是海明威的短篇小说杀人者 ,小说可以说是一种“眼睛和对象之间、对象和读者之间直接相通” 【2】的叙事风格。小说自始至终所呈现的是“两个杀手”同店伙计、店老板之间的对话,至于他们两个是什么人、为什么要杀人、他们最终是否得逞,这些在读者读完作品之后都没有浮现,给读者谜一样的感觉,更为奇特的是当当店伙计去报信给那个“受害者”之时,此人依然表现的镇定,小说以此结束,读者难免困惑。但这也引发了读者的文学期待。而在我们今天所要分析的鲁迅的短篇示众中,同样再现了这样类似的情景或者手法。尽管鲁迅本人也曾说过,他的写作只是表达自己的意思,至于什么写作手法,只

3、要“对我的母的,这方法是适宜的” 【3】但事实,小说给与我们利用外聚焦型视角理论进行分析以足够的空间。示众在短短的篇幅中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个生动的街头景象。作者没有着意去写在场的每个人的心里想法,只通过不断地从现场人物的外貌以及围观时众人的表情、语言等特征方面进行刻画,作者隐去了人物的真实姓名,以生动的比喻替代人物心理也更加模糊,但把“看客”场景描绘的真实而富有深意。作品刚开始,作者主要描写了夏日北京西城一段马路上的景象:“火焰焰的太阳” 、 “沙土” 、“酷热” 、 “狗” 、 “老鸦” 、 “铜盏相击的声音”等等词语,为我们从视觉、触觉、听觉上分别展现了故事所发生地环境。接着首先出场的一个人

4、是胖孩子只一声“热的包子咧!刚出屉的”接而视角由胖孩子的叫喊“转向”马路对面(这里的“飞”字写的很好)。作者继而描写了两个人:“谈黄制服” 、 “挂刀的” 、 “面黄肌瘦”巡警,手里牵着绳,那头拴在一个人身上:“蓝布大衫” 、 “白背心” 、 “新草帽” 、 “帽檐四面下垂”犯人(此时他人还不知道) 。这里的手法依然是从人物外貌入手。接下来文中第一次出现“看”的情景胖孩子与犯人之间的“看” ,当大半圈的人围过来时,又有“秃头的老头子” 、 “赤膊的红鼻子大汉”出现,此时“看客”们已经围了满一圈。当“白背心”去“研究” “秃头”时,胖孩子也去“研究” ,但只有“光油油的” 、 “耳朵左边还有一片

5、灰白色的头发” ,此时又有一个抱着孩子的老妈子挤来。到此,小说中已经出现了多次不同人、不同角度的“看” ,而且,文中均运用人物的动作、表情去展现“看”的情景,有些人物显然也是通过其他人物的眼去看过去的,这便出现了“看”与“被看”的情况,但到此也没有涉及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作为读者的我们也无从得知他们的真实想法。但即使是这样,我们读者也在“看”与“被看”的场景中感受到一丝意味人际关系的麻木、冷漠以及人们之间无聊的情趣是深刻的“国民劣根性”的体现。故事在这里继续着,一个小学生“飞” (同上一个飞有异曲同工之妙)过来,往人群里“钻” ,“钻”字已经说明了现场围观之人的众多。当“钻”到“第三也许是第四

6、层”确实有很多人)时,突然出现了“蓝裤腰”上“一座” “赤条条”很阔的脊背,可见这人高大健壮,小学生又“努力”去寻找空隙,但最终“光明也同时不见了” 。文本之后在通过小学生的“行动”充分表明围观人的“声势浩大” 。文章从小学生的眼睛看去:“一圈人” 、 “白背心” 、 “赤膊的胖小孩”后面是“赤膊的红鼻子胖大汉” (此时小学生已经似乎意识到了之前的那座“大山” ) 。当小学生“佩服”似的“望”着“红鼻子”时,胖小孩的脸由“注视”着小学生而转头去“看” “红鼻子” ,结果却“看”到“很胖的奶子”和“很长的毫毛”在那里。这里作者又以胖小孩和小学生的视觉刻画了场景中的不同人物的“看”与“被看” ,而

7、且视角在不断地转换,交替进行。“他犯了什么事啦?”一句话打破了大家“愕然”的表情, (“愕然”已经表明了人们的表情麻木)此时出现了一个“工人似的” “粗人”模样。而他这一声又使得所有人的目光转向他:先是“秃头”的眼睛“看”定他, “粗人”被看的“顺下眼光” ,过会了“看”时, “秃头”仍旧“看”定他,而众人的眼光似乎也都“看”定他,于是工人在其他“看客“们的眼光之下”溜“出去了。这时, “扶洋伞”的长子补了缺, “秃头”继而转去“看” “白背心” 。我们注意到,这段描写着实精彩:其中来回刻画了多个“看” ,而且不同的“看”之间有着不同的含义,仿佛是摄像机不断地切换在不同的人的眼睛上一样。尤其众

8、人“看定”工人最后使得工人“溜走” ,让人忍俊不禁。作者以此为我们展现了人们之间的无聊与落寞。接下来的描写也是出神:长子要“赏识” “白背心”的脸,但其又挡住了后面人的视线,于是后面的“看客”须竭力伸长脖子,一个瘦子又被描写成一条“死鲈鱼”一样因为他的最长的够大!而突然在巡警抬脚的一瞬间,大家的目光又“愕然”地“赶紧” “看”他的脚(真是看的出神啊!)随后大家又转向“看” “白背心”了,长子也在“窥测”着“白背心” 。接下来知道文章末尾,作者又透过“秃头”的眼睛,描述了一个“猫脸” 、 “弥勒佛”似的“胖脸” ,后又是“胖大汉”的视角看去。又是车夫推到老妈子抱的小孩子身上引发的事情、 “戴硬草

9、帽”的学生模样的人和“满头油汗” 、 “粘着灰土”的“椭圆脸”的人,又是夹着洋伞的“斜”了眼“研究”老妈子的钩刀鞋尖。这些人物形象以及他们之间的“看”的研究,而叙述者又在不同的人物眼中进行着视角的不断转换。文章最后,由“胖孩子”的一声吆喝使大家的目光四下散去。大家的情绪转向“无聊” ,当似乎有“共谋”的目送着一个车夫的车子远去时,一切又都回复了平静,没有人再去关注他们两个。至此文章结束,作者已经分别为我们展示了几组情节,每组都包含众人的神情特征、动作语言的细致刻画,而仅仅从这些“表面” ,我们也可以“窥视”他们隐隐约约的内心活动。鲁迅小说中“看”与“被看”模式已然典型的呈现在作品中,作者这样的

10、叙述方式“排斥了人物内心活动的信息的可能” 【4】 。这便留给叙述者观察故事发生的过程的空间,而作者也使得故事中的人物的动作、神态十分切合环境,而不透露一丝内心活动,给读者以好奇。从示众全文来看,作者似乎是以另一个“看客” (叙述者着)出现,只不过他注意到了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包括每个人的表情、动作、神态等等。他跳到故事之外,从客观的视角去描绘这幅“图画” ,从叙事学来说这也是客观叙述者的一种类型。作者只是对眼前所看、所听到的事情进行描写,自身也无法深入人物个体的内心去探究。所以,着也是读者无法接近人物内心去把握人物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中文本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也是这一原因的解释。但作为这种叙事方式

11、而言,它又存在这这样的局限性:作者以任意“摆布”人物的命运、心理,从而阻碍了读者对人物的期待和理解,使作品接受受到限制。示众具有极大的象征意义,是 20 世纪短篇小说中的典型之作。它反映了实实在在的存在于旧中国社会中的“看客文化”现象,揭示了是会的丑陋和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麻木的精神状态,这也正是当时“国民性弱点”的根本。鲁迅的笔似一把刀, “残酷”地解剖开了国民内心的“病态体”,而展示给读者和后来人以凝重的思考!【注释】【1】叙事学 胡亚敏著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 P32。【2】 赫欧贝茨 著 海明威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 1985 版。【3】故事新编序言 鲁迅 鲁迅全集2 卷。P342.【4】叙事学 胡亚敏著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12 P3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