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批 注建筑力学讲义教材:建筑力学主编 丁克伟 吴明 主审 王建国,武汉大学出版社第 1 节第 1 章 绪论 第 2 章 力学概念(2.1 、2.2、 2.3)一、建筑力学的基本任务建筑力学的任务就在于力求合理地解决这种矛盾。即:研究和分析作用在结构(或构件)上力与平衡的关系,结构(或构件)的内力、应力、变形的计算方法以及构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条件,为保证结构(或构件)既安全可靠又经济合理提供计算理论依据。二、一些基本概念刚体: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其内部任意两点之间的距离始终保持不变的物体。力:力的概念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通过归纳、概括和科学的抽象而建立的。力是物体之间相互
2、的机械作用,这种作用使物体的机械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或使物体产生变形。力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效应称为外效应,而使物体发生变形的效应称为内效应。刚体只考虑外效应;变形固体还要研究内效应。经验表明力对物体作用的效应完全决定于以下力的三要素:(1)力的大小 是物体相互作用的强弱程度。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用牛顿(N)或千牛顿(kN) ,1kN=103N。(2)力的方向 包含力的方位和指向两方面的涵义。如重力的方向是“ 竖直向下”。“竖直 ”是力作用线的方位, “向下” 是力的指向。(3)力的作用位置 是指物体上承受力的部位。一般来说是一块面积或体积,称为分布力;而有些分布力分布的面积很小,可以
3、近似看作一个点时,这样的力称为集中力。如果改变了力的三要素中的任一要素,也就改变了力对物体的作用效应。既然力是有大小和方向的量,所以力是矢量。可用一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如 线段AB 长度按一定的比例尺表示力 F 的大小,线段的方位和箭头的指向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 A 或终点 B 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 AB 的延长线(图中虚线)表示力的作用线。本教材中,用黑体字母表示矢量,用对应字母表示矢量的大小。力系:研究对象往往同时受到多个力的作用,力系是指作用在物体上的一群力。平衡:如果某力系的合力为零,则称该力系为平衡力系。一般来说,作用在刚体上的力不止一个,我们把作用于物体上的一群力称为力系。如果
4、作用于物体上的某一力系可以用另一力系来代替,而不改变原有的状态,这两个力系互称等效力系。如果一个力与一个力系等效,则称此力为该力系的合力,这个过程称力的合成;而力系中的各个力称此合力的分力,将合力代换成分力的过程为力的分解。在研究力学问题时,为方便地显示各种力系对物体作用的总体效应,用一个简单的等效力系(或一个力)代替一个复杂力系的过程称为力系的简化。力系的简化是刚体静学的基本问题之一。三、基本公理所谓公理就是无需证明就为大家在长期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所公认的真理。静力学公理是静力学全部理论的基础。公理一 二力平衡公理作用于同一刚体上的两个力成平衡的必要与充分条件是: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
5、同一直线上。即等值、反向、共线。可以表示为:F=-F/或 F+F/=0此公理给出了作用于刚体上的最简力系平衡时所必须满足的条件,是推证其它力系平衡条件的基础。在两个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的物体称为二力体,若物体是构件或杆件,也称二力构件或二力杆件简称二力杆。公理二 加减平衡力系公理在作用于刚体的任意力系中,加上或减去平衡力系,并不改变原力系对刚体作用效应。推论一 力的可传性原理 作用于刚体上的力可以沿其作用线移至刚体内任意一点,而不改变该力对刚体的效应。证明:设力 F 作用于刚体上的点 A 。在力 F 作用线上任选一点 B,在点 B 上加一对平衡力 F1 和 F2,使F1= -F2=F则 F1、F2
6、、F 构成的力系与 F 等效。将平衡力系 F、F2 减去,则 F1 与 F 等效。此时,相当于力 F 已由点 A 沿作用线移到了点 B。由此可知,作用于刚体上的力是滑移矢量,因此作用于刚体上力的三要素为大小、方向和作用线。公理三 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作用于物体上同一点的两个力可以合成为作用于该点的一个合力,它的大小和方向由以这两个力的矢量为邻边所构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来表示。以 FR 表示力 F1 和力 F2的合力,则可以表示为:FR=F1+F2。即作用于物体上同一点两个力的合力等于这两个力的矢量合。在求共点两个力的合力时,我们常采用力的三角形法则: 从刚体外任选一点 a 作矢量 ab 代表
7、力 F1,然后从 b 的终点作 bc 代表力 F2,最后连起点 a 与终点 c 得到矢量 ac,则ac 就代表合力矢 FR。分力矢与合力矢所构成的三角形 abc 称为力的三角形。这种合成方法称为力三角形法则。推论二 三力平衡汇交定理刚体受同一平面内互不平行的三个力作用而平衡时,则此三力的作用线必汇交于一点。证明:设在刚体上三点 A、B、C 分别作用有力 F1、 F2、F3,其互不平行,且为平衡力系, 根据力的可传性,将力 F1 和 F2 移至汇交点 O,根据力的可传性公理,得合力FR1,则力 F3 与 FR1 平衡,由公理一知,F3 与 FR1 必共线,所以力 F1、 F2 的作用线必过点 O
8、。公理四 作用与反作用公理两个物体间相互作用力,总是同时存在,它们的大小相等,指向相反,并沿同一直线分别作用在这两个物体上。物体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同时出现,同时消失。可见,自然界中的力总是成对地存在,而且同时分别作用在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上。这个公理概括了任何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关系,不论对刚体或变形体,不管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都适用。应该注意,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虽然等值、反向、共线,但它们不能平衡,因为二者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不可与二力平衡公理混淆起来。公理五 刚化原理变形体在已知力系作用下平衡时,若将此变形体视为刚体(刚化) ,则其平衡状态不变。此原理建立了刚体平衡条件与变形体平衡条
9、件之间的关系,即关于刚体的平衡条件,对于变形体的平衡来说,也必须满足。但是,满足了刚体的平衡条件,变形体不一定平衡。例如一段软绳,在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拉力作用下处于平衡,若将软绳变成刚杆,平衡保持不变。反过来,一段刚杆在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压力作用下处于平衡,而绳索在此压力下则不能平衡。可见,刚体的平衡条件对于变形体的平衡来说只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四、平面汇交力系4.1 平面汇交力系的概念和实例4.1.1 概念在平面力系中,各力作用线交于一点的力系,称为平面汇交力系;各力作用线互相平行的力系,称为平面平行力系;各力作用线任意分布的力系,称为平面一般力系。 4.1.2 实际工程中
10、的平面汇交力系问题平面汇交力系是力系中最简单的一种,在工程中有很多实例。如,起重机起吊重物时(图 1-1a),作用于吊钩 C 的三根绳索的拉力都在同一平面内,且汇交于点,就组成了平面汇交力系(图 1-1)。4.2 平面汇交力系的合成1、汇交力系的合成平面汇交力系简化方法有两种:几何法和解析法。几何法按照力的平行四边形规则,将力系中的力两两合成,最后求得的合力即为力系的总合力。这表明:汇交力系简化结果是一个力,因此,汇交力系对刚体作用与其合力对刚体作用等效。解析法采用力的投影,先求得力系中所有力分别在 x 和 y 轴上投影的代数和,即为力系合力分别在 x 和 y 轴上的投影,据此求得合力的大小;
11、合力的方向由合力作用线与x 轴正向夹角 确定。工程应用中,大都采用解析法4.3 平面汇交力系平衡条件及其平衡方程的应用汇交力系平衡的必要和充分条件是:力系的合力等于零。(1)平衡条件的几何形式平衡力系中所有力组成封闭的力多边形。(2)平衡条件的解析形式平衡方程。即 FX=0,FY=0。二者分别表示:平面汇交力系平衡的必要和充分条件是:力系中所有力在直角坐标系中 x 和 y 轴上投影的代数和分别等于零。例 1-1 平面刚架在 C 点受水平力 P 作用,如图 1-1a)图所示。已知 P=30kN,刚架自重不计,求支座 A、B 的反力。图 1-1例 1-2 一结构受水平 P 作用如图 2-11a)所
12、示。不计各杆自重,求三根杆AB、 BC、CA 所受的力。 解:杆 AB、BC、 CA 两端铰接,中间不受力,故三根杆都是二力杆。先取铰链 C 为研究对象,假定杆 CA、BC 都受拉,画出铰 C 的受力图如图 2-11b)所示。设直角坐标系如图,列平衡方程 045cosCBNFP0XFinAY由上式解得: NCB2PA2FNCB 的结果为负值,表示其指向与假设的相反,杆 BC 应是受压; FNCA 得正号,表示杆 CA 受拉。再取铰链 B 为研究对象,假定杆 BC、AB 受拉,画出铰 B 的受力图如图 2-11c)所示。杆 BC 是二力杆,故它对两端铰链的作用力,应当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用 F
13、NBC 表示,FNBC =FNCB。设直角坐标系如图,列平衡方程原假设杆 BC 受拉,得将其代入式(c),于是得正号表示杆 AB 受拉。通过以上各例的分析,可知用解析法求解平面汇交力系平衡问题的步骤一般如下:1选取研究对象。2画受力图 约束反力指向未定者应先假设。3选坐标轴 最好使某一坐标轴与一个未知力垂直,以便简化计算。4列平衡方程求解未知量 列方程时注意各力的投影的正负号。当求出的未知力为负数时,就表示该力的实际指向与假设的指向相反。第 2 节第 2 章 力学概念(2.4 、2.5)1 力对点的矩(1)力矩:力对点之矩是度量力使物体绕该点转动效应的量,它由下式确定:M0(F)=F*h (其
14、中 0 为“ 矩心” ,h 为“力臂”,它是矩心至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通常规定:使刚体绕矩心逆时针转动的力矩为正;顺时针转动者为负。 (2)计算力矩时,注意以下几点: 力对点之矩,不仅与力的大小和方向有关,而且与矩心位置有关。因此,计算力矩时,先应弄清哪一个力对哪一点之矩。 力对点之矩,不会因为力矢沿其作用线移动而改变。因此,当力矢与矩心相距较远时,可将其作用线向距离矩心较近的方向延长,然后自矩心作此延长线的垂线,即可得到力臂。力的数值为零,或力的作用线(包括延长线)通过矩心时,力矩为零。2 合力矩定理合力矩定理合力之矩等于各分力以同一点之矩的代数和。当一个力对某点之矩不易确定时,可以将其
15、分解为分力,然后利用合力之矩定理,求得合力对该点之矩。第 3 节第 2 章 力学概念(2.6、2.7)力偶的概念及力偶的基本性质1、力偶和力偶矩力偶与力偶矩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线平行但不重合的两个力组成的力系称为力偶。力偶对刚体只产生转动效应而不产生移动效应。力偶对刚体的转动效应用力偶矩度量。力偶矩由下式确定:m=m(F,F)=h其中 F 和 F为组成力偶的两个力,h 为两力作用线之间的垂直距离,称为 “力偶臂”。力偶矩的正负与力偶使刚体转动的方向有关;刚体逆时针转动时,力偶矩为正;刚体顺时转动时,力偶矩为负。2、力偶的基本性质力偶作为一种特殊力系,具有下列特性: 力偶不能简化为一个力,即
16、力偶不能与一个力等效; 力偶对任意点之矩都等于力偶矩;作用在同一平面内的两个力偶,若二者的力偶矩大小相等且转向相同(同为正或同为负) ,则这两个力偶对刚体的作用等效。因此,只要保持力偶矩的大小和转向不变,力偶可在其作用面内任意转移而不改变它对刚体的作用效应。同理,只要保持力偶矩的大小和转向不变,可以同时改变 m=h 中力的大小和力臂的大小,而不改变力偶对刚体的作用效应。4 平面力偶系的合成和平衡条件平面力偶系的简化应用力偶的性质,可对平面力偶系加以简化,简化结果得到一合力偶,其力偶矩等于力偶系中所有力偶之力偶矩的代数和。 平面力偶系的平衡条件平面力偶系平衡的必要和充分条件是,力偶系中所有力偶的
17、力偶矩之代数和等于零。 这又称为平面力偶系的平衡条件。第 4 节第 3 章 静力分析(3.1、3.2、3.3)1、约束与约束反力工程上所遇到的物体通常分两种:可以在空间作任意运动的物体称为自由体,如飞机、火箭等;受到其它物体的限制,沿着某些方向不能运动的物体称为非自由体。如悬挂的重物,因为受到绳索的限制,使其在某些方向不能运动而成为非自由体,这种阻碍物体运动的限制称为约束。约束通常是通过物体间的直接接触形成的。既然约束阻碍物体沿某些方向运动,那么当物体沿着约束所阻碍的运动方向运动或有运动趋势时,约束对其必然有力的作用,以限制其运动,这种力称为约束反力。简称反力。约束反力的方向总是与约束所能阻碍
18、的物体的运动或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它的作用点就在约束与被约束的物体的接触点,大小可以通过计算求得。工程上通常把能使物体主动产生运动或运动趋势的力称为主动力。如重力、风力、水压力等。通常主动力是已知的,约束反力是未知的,它不仅与主动力的情况有关,同时也与约束类型有关。下面介绍工程实际中常见的几种约束类型及其约束反力的特性。(1)柔性约束 绳索、链条、皮带等属于柔索约束。理想化条件:柔索绝对柔软、无重量、无粗细、不可伸长或缩短。由于柔索只能承受拉力,所以柔索的约束反力作用于接触点,方向沿柔索的中心线而背离物体,为拉力。 (2)光滑接触面约束当物体接触面上的摩擦力可以忽略时,即可看作光滑接触面,这时
19、两个物体可以脱离开,也可以沿光滑面相对滑动,但沿接触面法线且指向接触面的位移受到限制。所以光滑接触面约束反力作用于接触点,沿接触面的公法线且指向物体,为压力。 (3)圆柱形铰链约束工程上常用销钉来联接构件或零件,这类约束只限制相对移动不限制转动,且忽略销钉与构件间的磨擦。若两个构件用销钉连接起来,这种约束称为铰链约束,简称铰连接或中间铰, 铰链约束只能限制物体在垂直于销钉轴线的平面内相对移动,但不能限制物体绕销钉轴线相对转动。 铰链约束的约束反力作用在销钉与物体的接触点 D,沿接触面的公法线方向,使被约束物体受压力。但由于销钉与销钉孔壁接触点与被约束物体所受的主动力有关,一般不能预先确定,所以
20、约束反力 Fc 的方向也不能确定。因此,其约束反力作用在垂直于销钉轴线平面内,通过销钉中心,方向不定。为计算方便,铰链约束的约束反力常用过铰链中心两个大小未知的正交分力 Xc,Yc 来表示 。两个分力的指向可以假设。(4)固定铰支座:将结构物或构件用销钉与地面或机座连接就构成了固定铰支座, 固定铰支座的约束与铰链约束完全相同。简化记号和约束反力如图 。(5)活动铰链支座在固定铰支座和支承面间装有辊轴,就构成了辊轴支座,又称活动铰支座, 这种约束只能限制物体沿支承面法线方向运动,而不能限制物体沿支承面移动和相对于销钉轴线转动。所以其约束反力垂直于支承面,过销钉中心指向可假设。 (6)中间铰链两端
21、以铰链与其它物体连接中间不受力且不计自重的刚性直杆称链杆, 这种约束反力只能限制物体沿链杆轴线方向运动,因此链杆的约束反力沿着链杆,两端中心连线方向,指向或为拉力或为压力。 链杆属于二力杆的一种特殊情形。(7)固定端约束将构件的一端插入一固定物体(如墙)中,就构成了固定端约束。在连接处具有较大的刚性,被约束的物体在该处被完全固定,即不允许相对移动也不可转动。固定端的约束反力,一般用两个正交分力和一个约束反力偶来代替。2、物体的受力分析静力学问题大多是受一定约束的非自由刚体的平衡问题,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找出主动力与约束反力之间的关系。因此,必须对物体的受力情况作全面的分析,即物体的受力分析,它
22、是力学计算的前提和关键。物体的受力分析包含两个步骤:1、把该物体从与它相联系的周围物体中分离出来,解除全部约束,单独画出该物体的图形,称为取分离体。2、在分离体上画出全部主动力和约束反力,这称为画受力图。下面举例说明物体受力分析的方法。例 1 起吊架由杆件 AB 和 CD 组成,起吊重物的重量为 Q。不计杆件自重,作杆件AB 的受力图。解:取杆件 AB 为分离体,画出其分离体图。杆件 AB 上没有荷载,只有约束反力。A 端为固定铰支座。约束反力用两个垂直分力XA 和 YA 表示,二者的指向是假定的。D 点用铰链与 CD 连接,因为 CD 为二力杆,所以铰 D 反力的作用线沿 C、D 两点连线,
23、以 FD 表示。图中 FD 的指向也是假定的。B 点与绳索连接,绳索作用给 B 点的约束反力 FT 沿绳索、背离杆件 AB。图 214b 为杆件AB 的受力图。应该注意, (图 b)中的力 FT 不是起吊重物的重力 FG。力 FT 是绳索对杆件 AB 的作用力;力 FG 是地球对重物的作用力。这两个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完全不同的。在绳索和重物的受(图 c)上,作用有力 FT 的反作用力 FT和重力 FG。由二力平衡条件,力 FT与力 FG 是反向、等值的;由作用反作用定律,力 FT 与 FT是反向、等值的。所以力 FT 与力 FG 大小相等,方向相同。例 2 水平梁用斜杆支撑,A、C 、D
24、 三处均为光滑铰链连接, 梁上放置一重为 FG1 的电动机。已知梁重为 FG2,不计杆 CD 自重,试分别画出杆 CD 和梁 AB 的受力图。解:(1)取 CD 为研究对象。由于斜杆 CD 自重不计,只在杆的两端分别受有铰链的约束反力 FC 和 FD 的作用,由些判断 CD 杆为二力杆。根据公理一,FC 和 FD 两力大小相等、沿铰链中心连线 CD 方向且指向相反。斜杆 CD 的受力图如图 所示。(2)取梁 AB(包括电动机)为研究对象。它受 FG1、FG2 两个主动力的作用;梁在铰链 D 处受二力杆 CD 给它的约束反力 FD的作用,根据公理四,FDFD ;梁在 A 处受固定铰支座的约束反力
25、,由于方向未知,可用两个大小未知的正交分力 XA 和 YA 表示。梁 AB 的受力图如图所示。 例题 3 简支梁两端分别为固定铰支座和可动铰支座,在 C 处作用一集中荷载 FP 梁重不计,试画梁 AB 的受力图。解:取梁 AB 为研究对象。作用于梁上的力有集中荷载 FP,可动铰支座 B 的反力FB,铅垂向上,固定铰支座 A 的反力用过点 A 的两个正交分力 XA 的 YA 表示。 由于些梁受三个力作用而平衡,故可由推论二确定 FA 的方向。用点 D 表示力 FP 和 FB 的作用线交点。FA 的作用线必过交点 D 。例 4 三铰拱桥由左右两拱铰接而成,如图 所示。设各拱自重不计,在拱 AC 上
26、作用荷载 F。试分别画出拱 AC 和 CB 的受力图。解:(1)取拱 CB 为研究对象。由于拱自重不计,且只在 B、C 处受到铰约束,因此CB 为二力构件。在铰链中心 B、C 分别受到 FB 和 FC 的作用,且 FBFC。拱 CB 的受力图如图 所示。(2)取拱 AC 连同销钉 C 为研究对象。由于自重不计,主动力只有荷载 F;点 C 受拱 CB 施加的约束力 FC,且 FCFC;点 A 处的约束反力可分解为 XA 和 YA。拱 AC的受力图如图 所示。又拱 AC 在 F、FC和 FA 三力作用下平衡,根据三力平衡汇交定理,可确定出铰链 A处约束反力 FA 的方向。点 D 为力 F 与 FC
27、的交点,当拱 AC 平衡时,FA 的作用线必通过点 D,如图 117d 所示,FA 的指向,可先作假设,以后由平衡条件确定。例 5 图示系统中,物体 F 重 FG,其它和构件不计自重。作( 1)整体;(2)AB 杆;(3)BE 杆;(4)杆 CD、轮 C、绳及重物 F 所组成的系统的受力图。解:整体受力图如图 所示。固定支座 A 自有两个垂直反力和一个约束反力偶。铰C、D、E 和 G 点这四处的约束反力对整体来说是内力,受力图上不应画出。杆件 AB 的受力图如图 。对杆件 AB 来说,铰 B、D 的反力是外力,应画出。杆件 BE 的受力图如图 。BE 上 B 点的反力 XB和 YB是 AB 上
28、 XB 和 YB 反作用力,必须等值、反向的画出。杆件 CD、轮 C、绳和重物 F 所组成的系统的受力图如图所示。杆件 CD 上的约束反力分别是杆件 AB、BE 上 D、E 两点相应力的反作用力,它们的指向分别与相应力的指向相反。如 XE是 XE 的反作用力,力 XE的指向应与力 XE 的指向相反,不能再随意假定。铰 C 的反力为内力,受力图上不应画出。在画受力图时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1)明确研究对象并取出脱离体。(2)要先画出全部的主动力。(3)明确约束反力的个数。凡是研究对象与周围物体相接触的地方,都一定有约束反力,不可随意增加或减少。(4)要根据约束的类型画约束反力。即按约束的性质确定
29、约束反力的作用位置和方向,不能主观臆断。(5)二力杆要优先分析。(6)对物体系统进行分析时注意同一力,在不同受力图上的画法要完全一致;在分析两个相互作用的力时,应遵循作用和反作用关系,作用力方向一经确定,则反作用力必与之相反,不可再假设指向。(7)内力不必画出。第 5 节第 4 章 结构的约束力(4.1、4.2、4.3)1、平面任意力系向作用面内任意一点简化设刚体受到平面任意力系 F1 、F2 、Fn 的作用, 在力系所在的平面内任取一点O,称 O 点为简化中心。应用力的平移定理,将力系中的和力依次分别平移至 O 点,得到汇交于 O 点的平面汇交力系 F1、 F2、Fn,此外还应附加相应的力偶
30、,构成附加力偶系 mO1、mO2、mOn .平面汇交力系中各力的大小和方向分别与原力系中对应的各力相同,即F1 F1 , F2F2 ,FnFn所得平面汇交力系可以合成为一个力 RO,也作用于点 O,其力矢 R等于各力矢 F1、 F2、 、 Fn的矢量和,即RO F1+ F2+Fn F1 +F2 +FnFR R称为该力系的主矢,它等于原力系各力的矢量和,与简化中心的位置无关。主矢 R的大小与方向可用解析法求得。按图 所选定的坐标系 Oxy,有Rx=X1+X2+XnXRy=Y1+Y2+YnY主矢 R的大小及方向分别由下式确定:XYRxy1122tant其中 为主矢 R与 x 轴正向间所夹的锐角。各
31、附加力偶的力偶矩分别等于原力系中各力对简化中心 O 之矩,即mO1mo(F1),mO2mo(F2), mOn mo(Fn)所得附加力偶系可以合成为同一平面内的力偶,其力偶矩可用符号 MO 表示,它等于各附加力偶矩 mO1、mO2、mOn 的代数和,即MO mO1+mO2+ mOnmo(F1)+mo(F2) +mo(Fn)mO(F) 原力系中各力对简化中心之矩的代数和称为原力系对简化中心的主矩。在选取不同的简化中心时,每个附加力偶的力偶臂一般都要发生变化,所以主矩一般都与简化中心的位置有关。由上述分析我们得到如下结论:平面任意力系向作用面内任一点简化,可得一力和一个力偶 。这个力的作用线过简化中
32、心,其力矢等于原力系的主矢;这个力偶的矩 等于原力系对简化中心的主矩。平面任意力系向 O 点简化,一般得一个力和一个力偶。可能出现的情况有四种:R0,MO0,原力系简化为一个力,力的作用线过简化中心, 此合力的矢量为原力系的主矢即 RORF。R0,MO0 ,原力系简化为一力偶。此时该力偶就是原力系的合力偶,其力偶矩等于原力系的主矩。此时原力系的主矩与简化中心的位置无关。R0,MO0,原力系平衡, R0,MO0 ,这种情况下,由力的平移定理的逆过程,可将力 R和力偶矩为 MO 的力偶进一步合成为一合力 R, 将力偶矩为 MO 的力偶用两个力 R 与 R“表示,并使RR R“, R“作用在点 O,
33、R 作用在点 O,R与 R“组成一对平衡力,将其去掉后得到作用于 O点的力 R,与原力系等效。因此这个力 R 就是原力系的合力。显然 RR,而合力作用线到简化中心的距离为RMmdO当 MO0 时,顺着 RO 的方向看,合力 R 在 RO 的右边;当 MO0 时,合力 R 在RO 的左边。由上分析,我们可以导出合力矩定理。合力对点之矩为mO(R)Rd=MO而 MOmO(F )则 mO(R)mO(F)因为 O 点是任选的,上式有普遍意义。于是:得到合力矩定理:平面任意力系的合力对其作用面内任一点之矩等于力系中各力对同一点之矩的代数和。2、平面任意力系的静力平衡方程当平面任意力系的主矢和主矩都等于零
34、时,作用在简化中心的汇交力系是平衡力系,附加的力偶系也是平衡力系,所以该平面任意力系一定是平衡力系。于是得到平面任意力系的充分与必要条件是:力系的主矢和主矩同时为零。即R0,MO0 用解析式表示可得OmYX上式为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方程。平面任意力系平衡的充分与必要条件可解析地表达为:力系中各力在其作用面内两相交轴上的投影的代数和分别等于零,同时力系中各力对其作用面内任一点之矩的代数和也等于零。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方程除了基本形式外,还有二矩式和三矩式。二矩式平衡方程形式: 0BAmX其中矩心 A、B 两点的连线不能与 x 轴垂直。因为当满足时,力系不可能简化为一个力偶,或者是通过 A 点的一合力
35、,或者平衡。如果力系同时又满足条件,则这个力系或者有一通过 A、B 两点连线的合力,或者平衡。如果力系又满足条件,其中 x 轴若与 A、B 连线垂直,力系仍有可能有通过这两个矩心的合力,而不一定平衡;若 x 轴不与 A、B 连线垂直,这就排除了力系有合力的可能性。由此断定,当 三个方程同时满足,并附加条件矩心 A、B 两点的连线不能与 x 轴垂直时,力系一定是平衡力系。三矩式平衡方程形式:0CBAm其中 A、B、C 三点不能共线。对于三矩式附加上条件后,上式是平面任意力系平衡的必要与充分条件。 平面任意力系有三种不同形式的平衡方程组,每种形式都只含有三个独立的方程式,都只能求解三个未知量。应用
36、时可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形式的平衡方程。平面平行力系是平面任意力系的一种特殊情况。当力系中各力的作用线在同一平面内且相互平行,这样的力系称为平面平行力系。其平衡方程可由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方程导出。在平面平行力系的作用面内取直角坐标系 Oxy,令 y 轴与该力系各力的作用线平行,则不论力系平衡与否,各力在 x 轴上的投影恒为零,不再具有判断平衡与否和功能。于是平面任意力系的后两个方程为平面平行力系的平衡方程。 0OmYBA其中两个矩心 A、B 的连线不能与各力作用线平行。平面平行力系有两个独立的平衡方程,可以求解两个未知量。例 1 图示为一悬臂式起重机,A、B、C 都是铰链连接。梁 AB
37、 自重 FG1kN,作用在梁的中点,提升重量 FP8kN,杆 BC 自重不计,求支座 A 的反力和杆 BC 所受的力。解(1)取梁 AB 为研究对象,受力图如图 b 所示。A 处为固定铰支座,其反力用两分力表示,杆 BC 为二力杆,它的约束反力沿 BC 轴线,并假设为拉力。(2)取投影轴和矩心。为使每个方程中未知量尽可能少,以 A 点为矩,选取直角坐标系 Axy。(3)列平衡方程并求解。梁 AB 所受各力构成平面任意力系,用三矩式求解:由 mA0 FG2FP3FTsin304=0得 kNFPGT 135.04)82(3sin4)2(由 mB0 FAy4+FG2+FP1=0得 PGAy 5.2)
38、()(由 mC0 FAx 4tan30FG2FP3=0得 Px2F3186kN4047()().tan.校核Fx=FAxFTcos3011.26130.8660Fy=FAyFG FPFTsin302.518130.5可见计算无误。例 2 一端固定的悬臂梁如图 a 所示。梁上作用均布荷载,荷载集度为 q,在梁的自由端还受一集中力 P 和一力偶矩为 m 的力偶的作用。试求固定端 A 处的约束反力。解:取梁 AB 为研究对象。受力图及坐标系的选取如图 b 所示。列平衡方程由 X0, XA0Y 0, YAqlP0解得 YAqlP由 m0, mAql22Plm0解得 mAql22+Pl+m第 6 节第
39、4 章 结构的约束力(4.4、4.5)工程中的结构,一般是由几个构件通过一定的约束联系在一起的,称为物体系统。如图所示的三角拱。作用于物体系统上的力,可分为内力和外力两大类。系统外的物体作用于该物体系统的力,称为外力;系统内部各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称为内力。对于整个物体系统来说,内力总是成对出现的,两两平衡,故无需考虑,如图 b 的铰 C 处。而当取系统内某一部分为研究对象时,作用于系统上的内力变成了作用在该部分上的外力,必须在受力图中画出,如图 c 中铰 C 处的 FCx 和 FCy。物体系统平衡是静定问题时才能应用平衡方程求解。一般若系统由 n 个物体组成,每个平面力系作用的物体,最多列
40、出三个独立的平衡方程,而整个系统共有不超过 3n 个独立的平衡方程。若系统中的未知力的数目等于或小于能列出的独立的平衡方程的数目时,该系统就是静定的;否则就是超静定的问题。例 2 图示的人字形折梯放在光滑地面上。重 P800N 的人站在梯子 AC 边的中点H,C 是铰链,已知 ACBC 2m;ADEB0.5m,梯子的自重不计。求地面 A、B 两处的约束反力和绳 DE 的拉力。解 先取梯子整体为研究对象。受力图及坐标系如图 b 所示。由 mA0 , NB(AC+BC)cos75 P AC cos7520解得 NB200N由 Y0 ,NA +NBP0解得 NA600N为求绳子的拉力,取其所作用的杆
41、 BC 为研究对象。受力图如图 c 所示。由 mC 0 , NBBCcos75T EC sin750解得 T=71.5N例 3 组合梁由 AB 梁和 BC 梁用中间铰 B 连接而成,支承与荷载情况如图所示。已知 P20kN ,q 5kN/m,45;求支座 A、C 的约束反力及铰 B 处的压力。解 先取 BC 梁为研究对象。受力图及坐标如图 b 所示。由 mC0 , 1 P 2YB 0解得 YB0.5P0.520 10kN由 Y0 , YBP +NCcos0解得 NC14.14kN由 X0 , XBNCsin0解得 XB10 kN再取 AB 梁为研究对象,受力图及坐标如图 c 所示。由 X0 ,
42、 XAXB0解得 XAXB10 kN由 Y0 , YAQYB0解得 YAQYB 2q+YB20 kN由 mA0 , mA1Q2 YB0解得 mA30kNm例 37 图为一个钢筋混凝土三铰刚架的计算简图,在刚架上受到沿水平方向均匀分布的线荷载 q8 kN/m,刚架高 h8m,跨度 l12m。试求支座 A、B 及铰 C 的约束反力。解 先取刚架整体为研究对象。受力图如图 b 所示。由 mC0 , ql2/2YAl0解得 YAql/248由 X0 , YA qlYB0解得 YBYA 48由 X0 , XA XB0 (1)解得 XA XB 再取左半刚架为研究对象。受力图如图 c 所示。由 mC0 ,
43、ql2/8XAhYAl/20解得 XA18kN由(1)式得 XA XB 18kN由 X0 , XA XC0解得 XC XA 18kN由 X0 , YAql2YC0解得 YC0第 7 节第 5 章 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1、几何组成分析的概念和目的当体系受到任意荷载作用后,若不考虑材料的变形,而能保持其几何形状和位置不变的,则称为几何不变体系,如图 6-1(a)所示。另有一类体系,尽管只受到很小的荷载 F 的作用,也会引起很大的形状或位置的改变。其原因不是由于材料本身的弹性变形,而是由于体系内部的组成不健全或支承的布置不合理,这类体系称为几何可变体系, 如图 6-1(b)所示。 图 6-1显然,
44、几何可变体系是不能用来作为结构的,因为在建筑工程结构中,要求在任何种类的荷载作用下,结构必须能保持自己的形状和位置。在对结构进行分析计算时,必须先分析体系的几何组成,以确定体系的几何不变性。几何组成分析的目的是: (1)判别给定体系是否是几何不变体系,从而确定它能否作为结构使用; (2)研究几何不变体系的组成规则,以保证设计出安全合理的结构; (3)正确区分静定结构和超静定结构,为结构的内力计算打下必要的基础。2、几个重要的概念(1)刚片在几何组成分析中,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平面物体,不论其具体形状如何,凡本身为几何形状不变者,则均可把它看作为刚片。例如:一根梁、一根杆或体系中已经肯定为几何不变
45、的某个部分均可视为刚片。图所示的体系中,用虚线画出的 1、2、3、4、5 各个部分,都可分别看作为刚片。(2)自由度体系的自由度是指确定体系空间位置所需的独立坐标数,或者体系运动时可以独立改变的几何参数的数目,通常记作 S。一个点在平面内自由运动时,它的位置用坐标 X,Y 完全可以确定,则平面内一点的自由度等于 2,如图 6-2(a)所示。图 6-2一个刚片在平面内自由运动时,它的位置用其上任一点 A 的坐标 x,y 和过 A 点的任一直线 AB 的倾角 完全可以确定,则一个平面刚片的自由度等于 3,如图 6-2(b)所示。对刚片加人约束装置,它的自由度将会减少。如用一根链杆将刚片与基础相联(
46、图(a),则刚片将不能沿链杆方向移动,因而减少了一个自由度。如果在刚片与基础之间再加一根链杆( 图(b),则刚片又减少了一个自由度。用一个光滑铰链把两个刚片和在点联结起来(图 6-3(c),那么,对刚片 而言,其位置可由点的坐标和线的倾角来确定。因此,它仍有 3 个自由度。图 6-3当刚片的位置被确定后,因为刚片与刚片在 A 点以铰联结,所以刚片只能绕A 点作相对转动。也就是说,刚片只保留了独立的相对转角 2。因此,由刚片、所组成的体系在平面内的自由度 4。而两个独立的刚片在平面内的自由度总数应为23=6。因此,用一个圆柱铰将两个刚片联结起来后,就使自由度的总数减少了两个。这种联结两个刚片的铰
47、称为单铰。(3)约束体系有自由度,如果给体系加入限制运动的装置,使其自由度减少,把减少体系自由度的装置称为约束,能减少 S 个自由度的装置称为有 S 个约束。约束可分为外部约束和内部约束两种,外部约束是指体系与基础之间的约束,也就是支座;而内部约束则是指体系内部各杆之间或结点之间的约束,如铰结点、刚结点和链杆等。一个平面体系,通常都是由若干个刚片加人某些约束所组成的。如果在组成体系的各刚片之间恰当地加人足够的约束,就能使刚片与刚片之间不可能发生相对运动,从而使该体系成为几何不变体系。(4)必要约束、多余约束根据对自由度的影响体系中的约束可分为两类:若在一个体系上增加一个约束,体系自由度实际无变化,则所增加的这一约束称为多余约束。若在一个体系上减少一个约束,体系自由度将增加,则所减少的这一约束称为必要约束。例如平面上一个动点,有两个自由度,用两根不共线的链杆将其与地基相连,组成一个几何不变体系,此时若减少一个约束,体系变为几何可变,说明这两根链杆是必要约束;若再增加一根链杆,体系仍为几何不变,则将所增加的这一链杆称为多余约束。在有多余约束的体系中,哪些约束是多余约束并不唯一,例如在图 6-4(a)所示体系中,若 A 将处竖向链杆与 B 链杆看成必要的,则 C 链杆是多余的( 如图 6-4(b)所示);若将B、C 链杆看作是必要的,则 A 支座竖向链杆就是多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