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仿真适应模拟(一)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 分 考试时间:150 分钟)第卷 (阅读题 共 70 分)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在中国古典传统中,海或者四海历来被认为是包围中国的最外部边界,提到它们就意味着“天下” ,格外有壮阔之气。在中国古典文学中,颇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类的名句。古代中国,水无疑是赖以立国的农业生产中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水的清洁和滋生功能,使水象征了纯洁和生命,直接地渗透到诞生、成年、婚嫁与丧葬等重大人生礼仪中。胡朴
2、安的中华全国风俗志中记述安徽“婴儿三日后,必为之净洗,谓之洗三朝” 。 “奈何”则是传说中幽冥间的界河。上巳节这天王公平民多踏青水边,杜甫丽人行即有“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的吟咏。古中国人常因这种水畔聚会唱和而感发深刻的生命意识。儒家经典孟子告子上巧妙地用水性的善变喻人性的易为扭曲,言人之善良本性同流水趋下的本性类似;孟子尽心上 孟子离娄下认为:流水之有本有源和奔流不息,如同君子之立身行事。而老子亦褒举流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褒举的实是以退为进、以柔克刚的道家理念。而庄子秋水则以流水入海后的浩渺无垠喻得道后的境界。在唐代以后三教合流的文化氛围中,
3、流水意象呈现出多种文化“涵化”的倾向。流水意象也藏蕴了无限人生之慨,每每展示了文人作家群体的双重性格与两难处境:其执着进取与悲观幻灭时时胶着一体。流水无往不在,而且具有运行的持续性,最为贴近和形象地体现了事物递进的特征,因而流水总是被古人用来感叹时光、机缘、情爱、功业以至年华、生命、国力的不可复返性,表达惜时叹逝的情愫。 诗经大雅即有“肆皇天弗尚,如彼泉流”的警句,用流水的永逝无回,譬喻君臣不勤于政则必失怙于天。李白的古风 江上吟感流水悟富贵功名不可久驻:“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陆游黄州 “江声不尽英雄恨”等,倾诉了岁月蹉跎带给人难以排解的失落感。流水
4、意象在文学内部中的运动,在后世的叙事文学中更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如被毛宗岗父子置于三国演义卷首的杨慎临江仙云“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其由浩荡东流的长江缅怀历史上风云人物的短暂人生。而牡丹亭中也有杜丽娘的“似水流年”之嗟。上述例子反映了主体无法超越时间规定性与自身有限性的永恒悲剧和痛苦。流水意象固然强调了文人的感伤与忧患情怀,使之常常悲凉地感发人生苦短的危机感,如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便以“百岁如流,富贵冷灰”恰如其分地概括了“悲慨”诗风。然而,流水意象并非只有消极意义,它往往也作为人们珍惜光阴年华、不甘庸碌无为的积极象征符号而存在,反映了华夏民族柔韧
5、、沉稳的精神。(选自中国象征文化 ,有删改)1下列关于水的象征意象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古代中国,水有清洁和滋生功能,象征着纯洁和生命,民间为婴儿 “洗三朝”就是此象征意象的体现。B孟子认为水性与人性相似:流水有趋下的本性,人有善良的本性;流水的有本有源、奔流不息就像君子的立身行事。C老子关于水的“柔弱”与“坚强”的讨论体现了道家以退为进、以柔克刚的理念,而庄子认为水的浩渺无垠象征着得道后的境界。D唐代以后,流水的象征意象呈现出多种文化“ 涵化”的倾向,常被用来感叹时光、机缘、情爱、国力等的不可复返性。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文人作家的作品中,流水有时候象
6、征着执着进取,有时候象征着悲观幻灭,流水意象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都藏蕴了无限人生之慨。B流水的特性是奔流不息,无往不在,它常象征着事物的一去不复返,因此文人常借流水意象抒发惜时叹逝之情。C陆游的 “江声不尽英雄恨”和杨慎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 反映了古代诗人无法超越时间规定性与自身有限性的永恒悲剧和痛苦。D中国文人常常借流水意象表达珍惜光阴年华、不甘庸碌无为的思想,而流水也能反映出华夏民族柔韧、沉稳的精神。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文学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等诗句表明,海或者四海历来被认为是包围中国的最外部边界,它们意味着“天下” 。B
7、水与古中国人的一些生活习俗有关,人们常在上巳节这天在水边踏青,杜甫的丽人行就描写了与这一习俗相关的画面。C因为流水无往不在,具有持续性运动的特点,所以流水意象在文学内部也是运动的,并随着文学的发展而具有更多的象征意义。D中国文人常借流水抒发感伤与忧患情怀,司空图在 二十四诗品中便以“百岁如流,富贵冷灰”去概括“悲慨”诗风。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一)文言文阅读 (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源乾曜,相州临漳人。乾曜第进士。神龙中,以殿中侍御史黜陟江东,奏课最,频迁谏议大夫。景云后,公卿百官上巳、九日废射礼。乾曜以为:“圣王教天下,必制礼以正人情。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
8、年不为乐,乐必崩。古之择士,先观射礼,非取一时乐也。夫射者别邪正观德行中祭祀辟寇戎古先哲王莫不递袭。比年以来,射礼不讲,所司吝费,而旧典为亏。臣愚谓所计者财,所亏者礼,故孔子不爱羊而存礼也。大射谓春秋不可废。 ”开元初,邠王 府吏犯法,玄宗敕左右为王求才长史,太常卿姜晈荐乾曜,自梁州都督召见,神气爽澈,占对有序,帝悦之,擢少府少监,兼邠王府长史。累进尚书左丞。四年,拜黄门侍郎、同紫微黄门平章事。会帝东幸,以京兆尹留守京师。治尚宽简,人安之。居三年,政如始至。仗内白鹰因纵失之,诏京兆督捕,获于野, 榛死。吏惧得罪,乾曜曰:“上仁明,不以畜玩置罪,苟其获戾,尹专之。 ”遂入自劾失旨。帝一不问,众伏
9、其知体而善引咎。八年,复为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进位侍中。建言:“大臣子并求京职,俊乂率任外官,非平施之道。臣三息俱任京师,请出二息补外,以示自近始。 ”诏可。乃以子河南参军弼为绛州司功,太祝絜为郑尉。诏曰:“乾曜身率庶寮以让,既请外其子,又复下迁。 传不云乎:范宣子让,其下皆让。 晋国之人,于是大和 。道之或行,仁岂远哉。令文武官父子昆弟三人在京司者,分任于外。 ”繇是公卿子弟皆出补。帝尝自较其考,与张说偕赐。时议者言:“国执政所以同休戚,不崇异无以责功。 ”帝乃诏中书、门下共食实户三百,堂封 自此始。东封还,为尚书左丞相,兼侍中。帝幸东都,以老疾不任陪扈。卒,赠幽州大都督。乾曜性谨重,
10、其始仕已四十馀,历官皆以清慎恪敏得名。为相十年,与张嘉贞、张说、李元纮、杜暹同秉政,居中未尝廷议可否事,晚节唯唯联署,务为宽平惇大,故鲜咎悔。姜晈为嘉贞所排,虽得罪,讫不申救,君子讥焉。(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五十二 ,有删改)【注】 邠王:李守礼,唐高宗李治之孙,封邠王。堂封:宰相的封邑。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夫射者/别邪正/观德行/中祭祀/辟寇戎/古先哲王莫不递袭。B夫射者别邪正/观德行/中祭祀/辟寇戎/古先哲王莫不递袭。C夫射者 /别邪正/观德行/中祭祀/辟寇戎/古先哲/王莫不递袭。D夫射者别邪正/观德行/中祭祀/辟寇戎/古先哲/王莫不递袭。5下列对文中相关
11、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 “黜陟”中的“黜”指降职或罢免, “陟”指晋升、进用,词语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B “射礼 ”,古代重武习射,常举行射礼。射礼有大射、宾射、燕射、乡射四种。C “旧典 ”, “典”有可以作为标准的书籍,标准或法则等意思, “旧典”在文中指旧时的典籍,即四书五经等。D “留守” ,古时皇帝出巡或亲征,命大臣督守京城,便宜行事,担当这种职责的就称为“留守”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源乾曜品性谨慎持重。为官四十多年,不管在什么职位上,都以清廉慎重尽职敏捷闻名,皇帝亲自考核官员政绩,他也是表现最为突出的,并因
12、此受到奖励。B源乾曜忠心为国,积极进言。当时射礼废弛,他建议恢复射礼;大臣们的儿子都在京城任职,贤德之士大多外放,他主动要求从自己做起,外放儿子。C源乾曜敢于担当。仗内白鹰丢失,属吏害怕获罪,他独自承担责任;晚年也经常当廷裁决大事,果敢地签上自己的名字,很少有过失和让自己悔恨的事。D源乾曜执政重宽松简约。他做京兆尹时,自始至终坚持宽松简约的为政方针,百姓安定,社会和谐。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上仁明,不以畜玩置罪,苟其获戾,尹专之。(5 分)译文:_(2)乾曜身率庶寮以让,既请外其子,又复下迁。(5 分)译文:_(二)古代诗歌阅读 (11 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3、 89 题。柳梢青岳阳楼南宋戴复古袖剑飞吟。洞庭青草,秋水深深。万顷波光,岳阳楼上,一快披襟。 不须携酒登临。问有酒、何人共斟?变尽人间,君山一点,自古如今。【注】 戴复古生活在南宋后期,其时不但收复北方领土无望,就连南方的偏安局面也在风雨飘摇之中。8这首词中,词人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词作简要分析。(6 分)答:_9这首词下片中的“变”字很有表现力,请简要赏析。(5 分)答:_(三)名篇名句默写 (6 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陶渊明在 桃花源记一文中,用“土地” “屋舍” “良田”等描写世外桃源景象的语句是“_,_,_” 。(2)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坚持理
14、想,九死不悔的句子是“_,_” 。(3)白居易在 琵琶行中,表达诗人自己和琵琶女似曾相识的感受的句子是“_,_” 。乙 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11) 、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 题。楼顶的玉米吴宏博儿子对我说:“爸,语文老师为了让我们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要求我们每个人种一种粮食作物,观察它生根、发芽、生长的全过程,最后再写一篇作文。你说我种什么好呢?”现在的老师事儿可真多,我心想。在阳台正侍弄那盆辣椒的老父亲抢先回答了儿子:“孙子,这
15、事你得问爷爷,爷爷种了一辈子地。你爸一直忙着上学、考试、进城,现在又忙工作,哪懂种庄稼的事啊!”老父亲是我在儿子上小学后接进城的,让他帮忙接送儿子上下学。离开了土地的父亲不会打太极也不会遛鸟,于是就在阳台上开起了荒。父亲找了很多花盆,种了辣椒、西红柿、韭菜等,还有一盆豇豆蔓爬满了防盗窗的铁栅栏,一尺多长的豇豆挂满了阳台。我总是说,爸,你也不种些花草,都种了一辈子庄稼了还没种够啊?父亲总是笑呵呵地说,这些不比花草美吗?儿子跑过去问父亲:“爷爷,那你说我种什么好呢?”父亲一手提着花铲,一手抚摸着儿子的头说:“爷爷帮你种几棵苞谷,咋样?”老家习惯把玉米叫苞谷。我说:“爸,家里怎么能种玉米呢?那秆都比
16、楼层高。 ”“你别管。 ”父亲笑着说。第二天,满手是泥土的儿子跑到书房,激动地对我说:“爸爸爸爸,爷爷在楼顶帮我种了几盆玉米,有两盆还是我亲手种的呢,过两天发芽了我领你去看。 ”儿子初学稼穑,每天都兴奋地拉上父亲去楼顶。父亲是个有耐心的人,每次都会乐呵呵地提了水和铲跟儿子一起上楼顶。过了几天,听儿子说楼顶的玉米已经发芽了。我终是没有上去看,忙。父亲每天都会往楼顶跑一趟,回来后说着“都一尺高了” “没想到花盆里也会长出杂草来”之类的话。儿子隔三岔五也会跟着父亲上到楼顶去。一个月过去了,父亲还是坚持每天打理完他阳台的盆栽蔬菜后再去楼顶忙活一阵。儿子早就不上楼顶去了,过了那个新鲜劲了。父亲有时上楼顶
17、的时候会叫一声儿子:“走,看你的玉米去。 ”儿子总会懒洋洋地说:“爷爷,你去弄吧,等长棒子了你再叫我。 ”父亲并不在乎儿子的态度,也似乎早忘了这是当初给儿子种的观察苗。他自己倒乐在其中了。父亲忙碌着,每天还是边拍打身上的土边似自言自语地说着“都一人高了” “有两棵都抽穗了”之类的话。父亲毕竟老了,有天从楼顶下来时踏了空,在楼梯上闪了腰,在家里养了几天后,对我说:“我还是回老家去养吧,你们都忙着上班,照顾我会影响你们工作。回老家让你妈伺候我,也方便,乡下空气也好,好得快。病好了我再来照顾孙子。 ”来城里这么久了,父亲应该也是想母亲想他的农活了,这是我事后才悟到的。父亲走的时候,对我和儿子说:“没
18、事就去楼顶给那几棵苞谷浇浇水松松土,估计快灌浆了,红缨子都长出来了。 ”我跟儿子都“嗯嗯”着。父亲走后,我和妻子只好把儿子送到了托管班。儿子忙他的学习,我和妻子忙各自的工作。秋季说来就来。有天,父亲突然打来电话:“楼顶的苞谷应该快熟了吧,记得让铭铭掰棒子写作文啊。 ”铭铭是儿子的小名。其实父亲不知道,儿子的作文早就交了,不过写的不是玉米的种植过程,他是根据网上的 QQ 农场的“种菜”经验写的。老师还给了他一个“优” ,说是虽然有投机取巧之嫌,但却能大胆地独辟蹊径。接完电话,我对儿子说:“铭铭,爷爷让我提醒你掰玉米棒子呢!”儿子兴奋地说:“哦,我差点都忘了自己种的那几棵玉米了。 ”其实,我也忘了
19、。儿子兴高采烈地找来一个小篮子,非要拉着我去楼顶掰棒子。来到楼顶,我们傻眼了。那几棵玉米早已枯萎发黄,盆里的土早已干结开裂,那腰间的棒子空瘪瘪的。我们真傻,一个多月都没有得到照顾的玉米,怎么会给我们丰收的景象呢?从父亲种下粒到长成苗,我终是一次都没有上过楼,对于它们的生长情况,我都是从父亲的自言自语里了解的。看着枯黄的玉米,我突然想到了父亲,那个我整天忙得都顾不上好好陪着说几句话的老人,就像这几棵被我遗忘了的玉米一样,失去照顾的他也一天天在枯萎老去我对儿子说:“走,周末回老家,看看你爷爷奶奶去。 ”(选自小说选刊 ,有删改)(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A
20、开头部分老父亲抢先回答孙子的话,既表明了他的农民身份,又写出了他对儿子的关心,他认为儿子工作太忙,孙子种庄稼的事无须儿子来管。B “满手是泥土”的描写以及“爸爸爸爸”这样连声的呼喊,表现了“儿子”初种玉米时的兴奋激动的心情,以及他对于能够完成作文的喜悦。C “儿子 ”对楼顶的玉米的兴趣也没有维持太久,开始是“每天都兴奋地拉上父亲去楼顶” ,后来是“隔三岔五”地去楼顶,再后来就“不上楼顶去了” 。D “父亲”从楼顶下来时踏了空、闪了腰的情节承上启下,既承接前文中 “父亲”每天都会上楼顶照看玉米的情节,又为下文中玉米枯萎发黄等情节作了铺垫。E小说通过环境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多种描写
21、方法,细致刻画了老父亲的形象,而对“我”的描写则较少。(2)小说中的“ 父亲”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答:_(3)小说中“ 儿子”拉着“我”上楼顶掰棒子时看到的情景的描写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答:_(4)小说中“ 楼顶的玉米”这一意象有何含义?这篇小说带给我们许多启示,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8 分)答:_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 题。顾维钧:民国第一外交家顾维钧(1888 1985)字少川,上海人。1912 年任袁世凯总统英文秘书,后历任北洋政府国务总理,外交总长,财政总长,国民政府驻法国、英国大使,驻联合国首席代表,海
22、牙国际法院副院长。作为旧中国的资深外交家,24 岁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27 岁成为驻美国公使,34 岁出任外交部长,是昔日外交界叱咤风云的人物。被誉为“民国第一外交家” 。1919 年和 1921 年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出席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在巴黎和会上,就山东的主权问题据理力争,以出色的辩论才能阐述中国对山东有不容争辩的主权,为维护中华民族的权益做出了贡献。作为外交家,顾维钧不仅在巴黎和会上表现了中国人的气概,在其他很多时候也体现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年方而立的顾维钧在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团中,位居后进。但当需要向和会最高机构“十人会”报告山东问题时,他的前辈们由于种种原因,或者拒
23、绝出席,或者拒绝发言,是顾维钧勇于任事,出面侃侃而谈,痛陈山东问题的由来以及中国的态度,并从国际法的角度雄辩论证了山东当归还作为战胜国的中国。这场精彩发言成为和会当天的头条新闻。发言刚一结束,美国总统威尔逊、国务卿蓝辛,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外交大臣贝尔福纷纷向他表示祝贺。随后,顾维钧在和会上展开穿梭外交,希望能争取到对于中国最有利的结果。最终,在无望的情况下,中国代表团拒签和约。而根据外交史学者的研究,“此时独力支撑代表团的顾维钧对拒签和约的最终实现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台湾著名学者温源宁说:“他的朋友和敌人全都会承认,在国外代表中国利益的中国外交官中,再也不可能有比顾博士更好的了出席巴黎和会时,顾博士已经由于是中国权益既有尊严又有才干的捍卫者而闻名于世。 ”写过顾维钧传的肖岗回忆:“知道他的名字,始于将他与梅兰芳、汪精卫并称为中国三大美男子的一幅年画。我的学生时代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度过的,那时顾维钧的外交活动踪迹,常常是学校师生乃至全国民众关注的焦点, 顾维钧在国联控诉日本的侵略了 顾维钧主张国共合作,团结抗日”1945 年 6 月,出席旧金山会议,参加联合国宪章起草工作并代表中国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代理宋子文担任首席代表的顾维钧第一个在联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