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挫折教育活动方案2009-10-20 09:26:58 来源:彭小丽 点击:579内容提要 本案所述的挫折,包含不可抗拒的自然原因的挫折,生活、生存中可能出现的挫折以及学习上遭到的大小不同、程度不一的挫折。本方案旨在通过一系列活动,使学生提高挫折意识,自学增强应挫的心理和能力,教育学生正视挫折,直面人生。背景描述 当前的小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受家长的宠爱,是家庭中的“小公主”、 “小皇帝” ,从小娇生惯养, “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较强,不愿与他人合作,表现出自私、孤僻、嫉妒心强,他们大多没有或很少经历过磨难和打击,稍经挫折,动辄意志消沉,颓靡不振亦或离家出走乃至自杀。出于以上认识,作
2、为一名工作在教育一线的小学班主任,我深切感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其具有较强的抗挫折能力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我在本学期在全班开展系列挫折教育活动。一、指导思想:认真落实学校关于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意见精神,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原则,全面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及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让学生懂得在挫折面前要坚定信念,教育学生正视挫折,做生活的强者。二、目标要求:小学生挫折教育属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我班开展的“挫折教育”旨在提高学生对挫折的认识和承受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人
3、格,为了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可持续性,我们将进行长期的小学生挫折教育实践研究,在对小学生受挫观状进行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初步建立小学生耐挫折教育目标体系,以班队心理教育为主要阵地,以实践活动为主要载体、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的挫折教育自愿,将耐挫能力的培养渗透到德育工作和各科教学中,探索出一些挫折教育的策略和方法,力争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效。三、主要内容:以学会坚强、学会自信、永不灰心、永不放弃、做生活的强者、做自己的主人为主题,教育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不可抗拒的自然原因的挫折的一般认识、了解。2、对生活、生存中可能出现的挫折的心理准备及疏导对策。3、对学习上遭到的大小不同、程度不一的挫折
4、的态度及其转化机智。4、对学生群体中人际关系造成的挫折的正确处理协调。5、对前进道路上暂时性挫折的清醒认识及必胜信念。四、具体安排:(一)宣传发动,营造氛围(第 1 周)1、以“挫折教育”为主题办一期专题板报。2、举办一次以“直面挫折”为主题的班会。3、向学生家长发放挫折教育势在必行致家长的一封信。(二)对学生受挫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第 23 周)1、向学生提供相关的挫折能力测试题。2、对测试结果作好统计、分析。(三)采用多种形式,正确认识挫折、体验挫折(到学期结束,按学生发展状态而定)1、利用班队会,进行正面教育举办耐挫心理知识讲座;创设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挫折;开展校外活动,如“六一”徒步
5、野炊,到校外阵地参观访问等,锤炼学生心理。2、巧妙挖掘生活素材,抓住契机,适时进行挫折教育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将挫折教育渗透到生活小事之中,自觉增强应挫的心理和能力。身边的素材如:A、考试成绩不理想时;B、与同学、朋友交往中发生矛盾时;C、父母闹矛盾时;D、身边的朋友遭到困难和不幸时;巧妙挖掘生活中的大事,抓住契机,适时进行抗挫教育。生活中的大事如:A、1998 年抗洪 ; B、二 OO 八年雪灾; C、二 OO 八年五月十二日汶川发生大地震;D、目前人们正面临的猪流感;3、跟踪记录为每位学生准备挫折教育成长记录档案,对每次活动中学生的表现加以记载,使学生能通过自己的档案袋感受挫折并不可怕,自
6、己已在不知不觉中战胜了挫折,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战胜困难的信心。(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广泛发表自己的认识,意见和看法。1、举办“如何面对失败”征文大赛。2、举办一次“面对挫折我最敬佩的人”故事会。3、组织一次“直面挫折辩论赛” 。4、组织“我的第一次失败”演讲活动。(五)总结表彰(本学期末进行阶段表彰)1、表彰“自强之星”2、组织评选“小强人”活动。五、预期德育效果:我们设想通过一系列宣传及活动的开展,广大同学对挫折能有深刻的认识。通过对挫折教育成长记录档案的跟踪记录,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战胜困难的信心。同学们在面对挫折时,能调整心态,正确对待挫折。在挫折面前,能坚定信念;受到
7、打击,不气馁。使学生知道战胜挫折需要迎难而上、坚韧不拔的意志,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从总体来看,目前正在进行的挫折教育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能以健康的心态去对待挫折。教室里,同学们的争吵声少了;当受到委屈时,愤怒少了;父母闹离婚时,不再躲在角落里默默哭泣;遇到困难时,大胆地向同学和老师寻求帮助,同学们的耐挫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六、方案及评价及反思:本次活动基本上取得了预期的德育效果,家长和社会评价较好。存在以下不足:1、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学生体验挫折的情境还不够,校外活动较少。2、在活动的设计中,家校联系还不够,在今后,还需要进一步得到家长的配合。作者姓名:彭小丽联系方式:13872390766电子邮箱:工作单位:荆州市荆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