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玉米病虫害发生与防治,山西省植保植检总站 张东霞,玉米是我省第一大粮食作物,在我省农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玉米生产过程中常受到有害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影响,使产量和品质降低。历史上曾因大斑病、矮花叶病、螟虫等病虫害的发生流行和高温干旱引致玉米严重减产,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玉米种子质量纠纷事件绝大多数是由这些因素引起的。,近年来,随着耕作制度的改变和品种的增加和更换,在提高产量的同时,一些次要病虫害上升为主要病虫害,同时还出现了二点委夜蛾、双斑莹叶甲、顶腐病、茎基腐病、纹枯病、玉米旋心虫等一些新的病虫害,一些曾被控制的病虫害因条件的改变而危害加重。据统计,全省玉米病虫年发生面积在6000万亩
2、以上。总的说近年来我省玉米病虫发生面积逐年增大、种类不断增多、为害逐年加重。,玉米主要虫害识别 及防治技术,玉米螟,全变态发育,幼虫,中蛹,后蛹,若虫一生要蜕皮5次。由卵孵化到第一次蜕皮,是1龄,以后每蜕皮一次,增加1龄。3龄以后,翅芽显著。5龄以后,变成能飞的成虫。可见,蝗虫的个体发育过 程要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像这样的发育过程,叫做不完全变态。 若虫在三龄以前翅未长成,活动范围小,密集,因此,灭蝗应抓紧消灭三龄前的跳蝻。,蝗虫不完全变态发育(渐变态),蝗虫个体发育过程,若虫逐渐长大,当受到外骨骼的限制不能再长大时,就脱掉原来的外骨胳,这叫蜕皮。,到四龄翅芽很明显。五龄时若虫将老熟再
3、取食数日就会爬到植物上,身体悬垂而下,静待一段时间,成虫即羽化而出。,地下害虫 刺吸性害虫 食叶害虫 钻蛀性害虫,虫害分类,主要害虫,食叶害虫,刺吸式,穗部害虫,钻蛀性,玉米螟 棉铃虫 甜菜夜蛾 粘虫 双斑萤叶甲 草地螟 旋幽夜蛾 玉米铁甲虫,地下害虫,玉米螟 桃蛀螟 条螟 大螟,蚜虫 叶螨 灰飞虱 叶蝉 赤须盲蝽,玉米螟 棉铃虫 桃蛀螟 灯蛾类 金龟子,蛴螬 金针虫 旋心虫 耕葵粉蚧 地老虎 二点委夜蛾 蝼蛄 弯刺黑蝽,玉米产业体系病虫害防控研究室,玉米地下害虫主要有金针虫、地老虎类、蛴螬,在地下水位高的潮湿、盐碱地蝼蛄常有发生。其中蛴螬所占的比例最大,但近年金针虫、蝼蛄加重为害趋势明显。
4、它们共同的特点是为害玉米的种子、根和根茎部,造成种子不能发芽出苗或出苗后死亡,田间出现缺苗断垄,严重时可造成全田无苗。,(一)地下害虫,蝼蛄,华北蝼蛄 鞘翅目蝼蛄科 华北地区2-3年1代 咬食幼根和幼苗,蝼蛄直接取食萌动的种子,或它用口器和前边的大爪子把玉米根茎危害呈乱麻状,造成植株萎蔫。,蝼蛄为害特点,它在土中串掘隧道,使幼根与土壤分离,透风,造成失水,影响幼苗生长,甚至死亡。它在秋季咬食块茎,使其形成孔洞,或使其易感染腐烂菌造成腐烂。,蝼蛄为害特点,发生规律,蝼蛄的成虫和若虫,都是在地下随地温的变化而上下活动的。 越冬时下潜1.21.6m筑洞休眠。 春天,地温上升,又上到10厘米深的耕作层
5、危害。白天在地下,夜间到地面活动。 夏季,气温高时到20厘米左右深的地方活动, 秋天,又到耕作层危害。 一般有机质较多、盐碱较轻地里的蝼蛄危害猖獗。,成虫,幼虫,蛴螬,俗称核桃虫、地蚕,鞘翅目金龟子总科幼虫。 金龟子有几种,大黑鳃金龟子、暗黑鳃金龟子、黄褐金龟子、铜绿金龟子等。,成虫,幼虫,蛴螬,俗称白地蚕,鞘翅目金龟子总科幼虫。,蛴螬,蛴螬为害特点,蛴螬取食萌发的种子或幼苗根茎,常导致地上部萎蔫。害虫造成的伤口有利于病菌侵入,诱发病害。,新害虫:茸喙丽金龟甲,文水县宜儿村6月19日拍摄,新害虫:茸喙丽金龟甲,体长10-13.5mm,体宽5-6.3mm。体中型,长椭圆形,深褐色。,金针虫,沟金
6、针虫:又称叩头虫。鞘翅目叩头虫科。 北方地区3年1代,以幼虫或成虫在土壤中越冬。 幼虫为害种子和幼苗根系。,成虫,幼虫,发生规律,蛴螬幼虫及成虫都能越冬,在土中上下垂直活动。成虫在地下40厘米以下,幼虫在90厘米以下越冬,春季在上升到10厘米左右深的耕作层。 它喜欢有机质,喜欢在骡马粪中生活。成虫夜间活动,白天潜藏于土中。,金针虫,沟金针虫:又称叩头虫。鞘翅目叩头虫科。,成虫,幼虫,金针虫为害特点,金针虫取食种子、嫩芽使其不能发芽;可钻蛀在根茎内取食,有褐色蛀孔,被害株的主根很少被咬断,被害部位不整齐,呈丝状。,发生规律,金针虫的成虫和幼虫,均可钻入土里60厘米以下的地方越冬,钻入时留有虫洞,
7、春季再由虫洞上升到耕作层。夏季低温超过17时,它便逐渐下移;秋季地表温度下降后,又进入耕作层危害。幼虫初孵化出来时为白色,随着生长变为黄色,有光泽,体硬,长23厘米,细长。,小地老虎又叫切根虫,可把叶片咬成孔洞缺刻状,可为害生长点或从根茎处蛀入嫩茎,造成萎蔫苗和空心苗;大龄幼虫可齐地咬断幼苗,并拉入洞穴取食,严重时造成缺苗断垄,麦根蝽,为害状: 成虫和若虫在土壤中以口针刺吸寄主根部的营养,受害植株从下部叶片开始发黄,苗弱,植株矮小,发育不良;被害根系生长不良,根稀疏,根毛较少或无,常褐色腐烂;植株果穗瘦小或不结实,严重时下部叶片枯死,植株早衰。,根系对比,有虫株和健株对比,麦根蝽,发生规律:黄
8、淮海区域2年发生1代,条件不利时3年1代,世代重叠严重。以成虫或若虫在土壤中越冬,4月中旬出土为害小麦;小麦收获后,转移到玉米上为害,造成玉米幼苗长势衰弱,植株果穗瘦小或不结实。此外,麦根蝽象主要为害小麦、玉米、高粱等禾本科作物和杂草,喜透气性较好的沙壤土,旱地、沙土地、免耕地块、小麦玉米连作地发生重。,弯刺黑蝽为害状,成、若虫在茎基和根部刺吸汁液。苗早期被害,心叶常枯死;,枯心苗,弯刺黑蝽,为害状,弯刺黑蝽,心叶扭曲,5叶后被害,叶片上出现排孔或心叶卷曲、皱缩、纵裂,或生长点受损导致植株矮化畸形或呈丛生状。,弯刺黑蝽发生规律,1年1-2代。以成、若虫在玉米根部、茎基部及禾本科植物、杂草根际表
9、土中越冬。翌年气温回升后开始活动,卵产于表土土块下或近地叶背面,成块状,每块卵5-10粒。若虫和成虫有假死性,畏光性,喜食幼嫩的叶片和嫩茎的汁液。,玉米异跗萤叶甲,鞘翅目 叶甲科,俗称玉米旋心虫、黄米虫等。 形态特征 老熟幼虫811mm。头褐色,腹部姜黄色,中胸至腹部末端每节均有黑褐色毛片,中、后胸两侧各有4个,腹部18节 两侧各有5个。 为害症状 以幼虫从苗基部蛀入。蛀孔处褐色,轻者叶片上出现排孔、花叶,重者常造成花叶、萎蔫枯心或形成枯心苗,分蘖较多,植株畸形,俗称“君子兰苗”,不能正常生长。,发生规律:北方每年l代,以卵在玉米田土壤中越冬。5月下至6月上旬越冬卵陆续孵化,幼虫蛀食玉米苗,幼
10、苗期可转株为害,苗长至近30cm后,很少再转株为害。幼虫为害期约1个半月左右,于7月中、下旬老熟后,在地表做土茧化蛹,蛹期10天左右羽化出成虫。 成虫白天活动,夜晚栖息在植株间,一经触动有假死性,成虫很少为害玉米,啃食叶肉,只留下表皮,少量将叶片咬成孔洞。,玉米异跗萤叶甲,玉米产业体系病虫害防控研究室,地下害虫防治技术要点,1、农业防治。深耕细作,合理倒茬。铲除地梗杂草,清洁田园。合理施肥,不施未腐熟的肥料,减少产卵量。 2、物理措施。2.1 组织人工捕捉,玉米幼苗期,早晚扒开萎蔫苗、枯心苗周围泥土捕捉幼虫,或在被咬植株附近灌水,幼虫很快会爬出土面,即可捕捉,以减轻害虫为害。,2.2利用灯光诱
11、杀,根据成虫具有较强趋光性,在成虫发生期夜间采用黑光灯、频振式杀虫灯进行诱杀,每盏频振式杀虫灯控制面积达3040亩,可有效诱杀蝼蛄、蛴螬、地老虎等成虫,降低虫卵量70左右。对金针虫、地老虎、金龟甲、玉米螟和玉米枯心夜蛾均有很好的防效。,3、药剂防治 3.1药剂拌种 90%敌百虫EC 50ml+水1kg+10kg种子,40%辛硫磷EC 50ml+水1.25kg+25kg种子,堆闷3-4小时后播种。 3.2土壤处理(毒土) 40辛硫磷乳剂200毫升拌细炉渣20-25公斤,苗期施入作物行,结合中耕耙入土中。 3.3毒饵诱杀 用40%辛硫磷乳油每亩50克,拌炒过的棉籽饼或麦麸5公斤,傍晚洒在作物行间。
12、 3.4茎叶喷雾及灌根 虫龄较小时,可用2.5%溴氰菊酯乳油,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乳油1500倍液,在虫龄较大的地里,可用40%辛硫磷乳油或48%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灌根。,(二) 刺吸式害虫,刺吸式害虫是玉米苗期到大喇叭口期的主要害虫,常见的有:蚜虫、蓟马、灰飞虱、盲蝽和叶蝉等。 该类害虫通过刺吸式口器吸食玉米植株的汁叶,造成营养损失。主要危害叶片和雄穗,害虫直接取食造成部位发白、发黄、发红、皱缩,甚至枯死而使玉米减产。 有些害虫如灰飞虱、叶蝉、蚜虫等还可传播病毒,引起病毒病,如粗缩病、矮花叶病等。 蚜虫在雄穗上吸食导致散粉不良,籽粒结实性差;排出的“蜜
13、露”在叶片上形成霉污,影响光合作用。 同时虫伤易成为细菌等病原物的侵染通道,诱发病害如细菌性病害或瘤黑粉病等,间接造成更大的产量损失。,(二) 刺吸式害虫,刺吸性害虫大多数体小且活动隐蔽,为害初期不易察觉,往往在造成严重症状后才被发现,所以,化学防治是控制该类害虫的主要措施,一般采用丁硫克百威、吡虫啉等成分的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或发生期喷洒内吸性杀虫剂的方法防治。在早晚喷雾,此时害虫停在中下部叶背面,较易防治。,1、玉米红蜘蛛,玉米红蜘蛛主要以成虫,若虫用口器刺入作物组织吸食汁液,先为害下部叶片,渐向上部叶片转移,被害处呈失绿斑点,当叶片被害失绿干枯后,即转向其它绿叶。若7-8月条件适宜,则迅速
14、蔓延全田,进入为害盛期。严重时玉米叶片完全变白、干枯、造成籽粒干瘪。,玉米红蜘蛛发生规律,天气干旱少雨,是玉米红蜘蛛大发生的主要因素。若5-6月份干旱少雨,螨量上升;7-8月份干旱少雨,有利于大发生。一般与豆田间作,套种田玉米红蜘蛛发生较重,前茬为豆类的玉米田或玉米田间作或邻作是豆类、瓜类、茄子等作物的玉米田受害也重。,玉米红蜘蛛防治方法,常发区玉米田不套种豆类作物 及时清除田边地头杂草,消灭早期叶螨栖息场所。叶螨点片发生时,可选用可选用1.8%的阿维菌素2000倍液、15%哒螨灵乳油2500倍液等喷雾防治23次。喷雾时重点防治玉米中下部叶片的背面,喷雾要均匀、细致,亩用药液量不能少于50公斤
15、。还可选用炔螨特、噻螨酮、氟虫脲、四螨嗪等喷雾防治。同时加入1%尿素水,可起到恢复叶片、提高防效的作用。 后期发生重时,用烟雾机在早晚气压低时喷烟防治 防治中还要避免大面积的集中统防统治,以发动群众单个防治为主,避免中毒事故的发生。,2、玉米蓟马,危害玉米的蓟马有9种,我省以禾蓟马、管蓟马、黄呆蓟马为主。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危害加重,已成为部分地区玉米苗期的重要害虫。其为害还可加重玉米瘤黑粉病的发生。,玉米蓟马,管蓟马,黄呆蓟马,禾蓟马,玉米蓟马为害特点,蓟马主要在玉米苗期为害。成虫和若虫用口器刮破玉米叶表皮,吸食叶液。被害轻则叶面上出现断续、银白色条斑,叶片畸形扭曲成牛尾状、破裂,重者枯
16、死或不抽穗,严重发生地块需要毁种。,玉米蓟马田间调查,玉米蓟马田间调查,玉米蓟马防治技术,1、农业防治 间苗、定苗时,注意拔除虫害苗,带出田外处理,可减少蔓延为害;适时灌水施肥,加强管理,促进玉米苗早发快长,及时封行,增加玉米地的田间湿度,使其不利于生长发育。2、药剂防治 亩可用10%吡虫啉或3%啶虫脒3000倍液进行防治,都有相当好的防治效果。,3、玉米蚜,玉米蚜喜在玉米心叶内为害,一般在叶面不易看到。随着心叶的长大开展,玉米蚜也陆续迁向新生的心叶集中为害,在展开的叶面常可见到玉米蚜脱下的一层蜕皮壳,这是玉米蚜为害的主要特征。 抽雄后扩散至雄穗上为害。 进入扬花期,玉米蚜繁殖较快,集中在天花
17、上为害,是玉米的主要受害期,严重时引起煤污病,影响玉米授粉。,玉米蚜为害状,玉米蚜,黍缢管蚜,玉米蚜虫,玉米蚜发生规律,玉米抽雄、扬花期,遇干旱少雨年份,玉米蚜会迅速繁殖为害。,玉米蚜防治方法,1、清除杂草 结合中耕,清除田边、沟边等处禾本科杂草,消灭孳生基地。 2、化学防治 消灭早期蚜害中心株,压低虫源,减轻为害。可边查边治。带着喷雾器或喷粉器,逐行逐垄检查,发现蚜害中心株时,随即喷药。或用50%抗蚜威每亩6克,对水50公斤喷雾。也可亩用10%吡虫啉50克,对水50公斤进行喷雾防治,或亩用3%啶虫脒乳油2000-2500倍液喷雾防治。在大发生年份,在盛发期前,最好组织联防,速战速决,控制为害
18、。 3、保护利用天敌 玉米苗期应注意保护草间小黑蛛及瓢虫等天敌。,赤须盲蝽,(三)食叶害虫,食叶害虫以取食玉米叶片为主,常把叶片咬成孔洞或缺刻,有些害虫的大龄幼虫食量大,如粘虫,可将叶片全部吃掉,危害严重。 食叶性害虫主要是通过减少植物光合作用面积直接造成产量损失;有时,害虫会咬断心叶,影响植株的生长发育;有些种类的幼虫大龄后长钻蛀到茎秆内取食,造成更大的产量损失。,粘虫,粘虫属鳞翅目,夜蛾科害虫。别名粟夜盗虫、剃枝虫,俗名五彩虫、麦蚕等。分布 除新疆未见报道外,遍布全国各地。 寄主 麦、稻、粟、玉米等禾谷类粮食作物及棉花、豆类、蔬菜等16科104种以上植物。,幼虫食叶,大发生时可将作物叶片全
19、部食光,造成严重损失。因其群聚性、迁飞性、杂食性、暴食性,是全国性重要农业害虫。,粘虫危害小麦,粘虫危害玉米,防治技术 (一)防治成虫,降低产卵。,利用粘虫成虫产卵习性、趋光、趋化性,采用谷草把、糖醋液、性诱捕器、杀虫灯等诱杀成虫,以减少成虫产卵量,降低田间虫口密度。1谷草把法。一般扎直径为5厘米的草把,每亩插60100个,5天换一次草把,换下的枯草把集中烧毁,以消灭粘虫成虫。2糖醋法。取红糖350克、酒150克、醋500克、水250克、再加90%的晶体敌百虫15克,制成糖醋诱液,放在田间1米高的地方诱杀粘虫成虫。3性诱捕法。用配粘虫性诱芯的干式诱器,每亩1个插杆挂在玉米田,诱杀产卵成虫。4杀
20、虫灯法。在成虫交配产卵期,于田间安置杀虫灯,灯间距100米,晚8点至早5点开灯,诱杀成虫。,(二)防治幼虫,减轻危害,在幼虫发生初期及时喷药防治,把幼虫消灭在3龄之前。1达标防治。当玉米田虫口密度达30头/每百株以上时,每亩可用40%辛硫磷乳油、80%敌敌畏乳油、40%毒死蜱(乐斯本)乳油75100克加水50千克或20%灭幼脲3号悬浮剂或25%氰辛乳油2030毫升或4.5%高效氯氰菊酯50毫升加水30千克均匀喷雾,或用5%甲氰菊酯(灭扫利)乳油、5%氰戊菊酯(来福灵)乳油、2.5%高效氯氟氰菊酯(功夫)乳油、2.5%溴氰菊酯(敌杀死)乳油10001500倍液、40%氧化乐果15002000倍液
21、、10%吡虫啉20002500倍液喷雾防治。2早期防治。低龄幼虫期可用5%卡死克乳油4000倍液、灭幼脲1号、灭幼脲2号或灭幼脲3号500-1000倍液喷雾防治,防治粘虫幼虫效果好,且不杀伤天敌。,(三)建封锁带,防止转移。,在粘虫迁移危害时,可在其转移的道路上撒成15厘米宽的药带进行封锁;或在玉米田亩用40%辛硫磷乳油75100克加适量水,拌砂土30公斤制成毒土撒施进行隔离。,3注意事项。施药时间应在晴天上午9点以前或下午5点以后,若遇雨天应及时补喷,要求喷雾均匀周到、田间地头,路边的杂草都要喷到。遇虫龄较大时,要适当加大用药量。虫量特别大的田块,可以先拍打植株将粘虫抖落地面,再向地面喷药,
22、可收到良好的效果。对侵入玉米雌穗的粘虫可采用涂抹内吸剂药液的方法防治。施药机械可采用自走式高秆作物喷雾喷雾机、风送式喷雾机或采用烟雾机喷雾。喷雾时要穿好防护服,戴好口罩。,玉米双斑萤叶甲,双斑萤叶甲是危害玉米田的一种新型害虫,成虫能飞善跳,具有突发性、群聚性,较强的迁飞习性和趋嫩叶危害的习性。该虫还为害棉花、高粱、谷子、豆类、马铃薯、蔬菜及向日葵等多种作物。,双斑萤叶甲为害特点,该虫以成虫群集危害,主要危害玉米叶片,成虫取食叶肉,残留不规则白色网状斑和孔洞,严重影响光和作用。,双斑萤叶甲为害特点,8月份咬食玉米雌穗花丝,影响授粉。,双斑萤叶甲为害特点,也可取食灌浆期的籽粒,引起穗腐。危害严重时
23、可造成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双斑萤叶甲发生规律,玉米双斑萤叶甲每年发生一代,以散产卵在表土下越冬,翌年5月上中旬孵化,幼虫一直生活在土中,食害禾本科作物或杂草的根;经过30-40天在土中化蛹,蛹期7-10天;初羽化的成虫在地边杂草上生活,然后迁入玉米田。 7月上旬开始增多,7月中下旬进入成虫盛发期,此后一直持续为害到9月份。此虫能飞善跳,白天在玉米叶片和穗部活动,受惊吓后迅速跳跃或起飞,飞行距离3-5米甚至更远,成虫飞翔能力强,有群集性。,双斑萤叶甲发生规律,该虫的发生期早晚与温度有关,5月份平均温度的高低决定着它的发生期的早晚,温度高则发生期早;温度低则发生期晚。干旱年份发生重。 在粘土地
24、上发生早、危害重,在壤土地、沙土地发生明显较轻。 田间、地头杂草多的地块重。,该虫的成虫刚迁入农田时呈现点片危害,达到危害高峰即向外扩散,迁入相邻的农田危害。 该虫对光、温度的强弱较敏感,中午光线强温度高时,该虫在农田活动旺盛,飞翔能力强,取食叶片量大,早晨至晚间光线弱温度低时飞翔能力差,活动能力差,常躲在叶片背面栖息。,双斑萤叶甲防治措施,1、农业防治 秋耕冬灌;清除田间地边杂草,特别是稗草,减少双斑萤叶甲的越冬寄主植物,降低越冬基数;合理施肥,提高植株的抗逆性;对点片发生的地块于早晚人工捕捉,降低基数;对双斑萤叶甲危害重及防治后的农田及时补水、补肥,促进农作物的营养生长及生殖生长。,2、生
25、物防治,在农田地边种植生态带(小麦、苜蓿)以草养害,以害养益,引益入田,以益控害。合理使用农药,保护利用天敌。双斑萤叶甲的天敌主要有瓢虫、蜘蛛等。,3、化学防治,该虫成虫具有一定短距离迁飞的习性,相邻的农田同时发生时,其中一块地进行防治而其他地不防治,则过几天防治过的地又呈点片发生,加大防治难度,危害程度更重,所以防治该虫一定要统防统治,才能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百株虫口达到50头时进行防治。选用20%氰戊菊酯 乳油(速灭杀丁) 2000倍液、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0%的杀灭菊酯乳油1500倍液喷雾,或有机磷与菊酯类农药复配制剂25%辛.氰菊酯(快杀灵)1000-1500倍液或重点喷在
26、雌穗周围。 喷药时间在晚上10点之后、早晨9时之前。严禁在中午高温时间作业,以防人体中毒。间隔5-7天再喷施一次。,(三)穗部及钻蛀害虫,穗部害虫多为钻蛀性害虫,除为害玉米果穗外还可在茎秆、穗轴、穗柄等部位形成形成蛀孔及孔道,直接取食籽粒或破坏植株输导组织,阻碍水分和营养物质的运输,造成被害植株部分组织的枯死、折茎或倒伏,或使长势变弱、早衰,果穗小,籽粒不饱满,产量下降,品质变劣。 常见的该类害虫主要有玉米螟、桃蛀螟、棉铃虫、高粱条螟、金龟子等。由于害虫发生时玉米正处于抽丝散粉期或灌浆期,田间植株高大且生长茂密,施药不便,所以,防治原则为“防重于治”,以生物防治为主,药物防治为辅,尤其禁止施用
27、残留期长的剧毒农药。,1、玉米螟,危害最重、分布最广的害虫是亚洲玉米螟。 玉米螟等害虫为害玉米雌穗,加重了玉米穗腐病的发生程度,不仅影响籽粒色泽、降低千粒重,造成严重减产; 对制种田还明显降低种子发芽率; 更重要的是受玉米穗腐病病原真菌污染玉米籽粒中的霉菌毒素(Mycotoxin)明显增加,这些霉菌毒素是导致人、畜中毒和致癌物质。,玉米螟为害状,以幼虫钻入玉米心叶内或蛀入茎杆、穗轴内为害,喜食玉米的幼嫩部位。 叶片受害后可形成透明小孔和成排的连珠状孔。,雌穗下一节折断,雌穗柄折断,被害,正常,玉米雄穗抽出后,幼虫钻入雄穗柄和上部茎秆为害,受害后的茎杆遇风易折。,玉米螟为害果穗状,玉米螟危害叶片
28、,玉米螟蛀茎,玉米螟蛀穗,玉米螟发生条件,玉米螟是喜高温高湿的害虫,高温多雨有利于玉米螟的发生为害。,种植结构调整,饲用和鲜食玉米播种面积的增加,危害加重;气候变暖,利于玉米螟越冬,导致越冬虫源基数偏高,大发生频率增加。 我省目前主推的玉米品种大多为感虫品种,一代玉米螟的发生危害程度主要取决于越冬存活虫量和越冬代化蛹和羽化产卵时的降水情况,以后各世代的发生程度均与上代的种群数量和当时的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只要条件适合,玉米螟就会大发生。,玉米螟发生趋势,处理越冬寄主,压低虫源基数。即在越冬代幼虫化蛹前,把主要越冬寄主作物的秸秆处理完毕。如秸秆还田、用作饲料、燃料等,消灭虫源,减轻一代螟为害。,防
29、控措施,农艺措施,玉米螟越冬,农艺措施,频振式杀虫灯:连片玉米田间隔100米安灯一盏,从玉米螟5月底至9月底。开灯时间:每晚8点半开灯到次日5点半闭灯。,物理措施,玉米螟黑光灯诱蛾,白僵菌封垛根据玉米螟越冬后、化蛹前爬出洞处补充水分的特性,采用白僵菌封垛方法,降低幼虫羽化率。时间是4月下旬至5月中旬。封垛方法采用喷粉法,即用每克含孢子量500亿的白僵菌粉按每立方米玉米秸秆7克,兑滑石粉0.25公斤的用量混合后,均匀喷在垛内,直到垛面飞出菌粉为止。,白僵菌寄生死虫,喷施白僵菌药剂,生物措施,田间释放赤眼蜂。释放方法:亩放蜂量1.5万头,分2-3次释放,6月上旬开始每隔5-7天释放一次,将撕好的蜂
30、卡用牙签别在玉米背光的中部叶片背面,距基部1/3处。据调查,玉米螟卵粒最高寄生率达69.23%。,田间释放赤眼蜂,赤眼蜂寄生玉米螟卵,生物措施,生物农药自制颗粒剂。主要采用BT乳剂和白僵菌制成药土灌心叶:制作方法和用量为:BT乳剂亩用量150毫升,加少量水稀释后兑细砂1.5公斤或每克含500亿孢子的白僵菌亩用量35克,兑细砂1.5公斤,混拌均匀,随拌随用。于玉米心叶中期末、末期初撒入玉米心叶内。防效达75%。,棉铃虫以幼虫钻蛀玉米雌穗而造成危害 发生特点:棉铃虫属于杂食性害虫。近年来,对玉米的危害逐渐加剧,已成为北方玉米种植区的重要害虫之一。棉铃虫幼虫主要钻蛀玉米果穗,也取食叶片,取食量明显较
31、玉米螟大,因此对果穗造成的损害更突出。,棉铃虫,棉铃虫田间危害情况,棉铃虫田间危害情况,棉铃虫,防治技术:,利用黑光灯、性诱剂技术诱杀成虫;在棉铃虫幼虫3龄前,喷施25%氰戊辛硫磷(快杀灵)2000倍液、或灭幼脲等药剂喷雾防治。,桃蛀螟 原来只是零星发生,近年来发生逐年趋重。主要为害雌穗,取食玉米粒,造成产量损失,并能引起严重穗腐,且可蛀茎,造成植株倒折。在雌穗上多群聚为害,1穗上可有多头螟虫。 桃蛀螟为杂食性害虫,主要寄主为果树和向日葵等,寄主植物多,发生世代复杂,夏玉米推迟收获有可能会加重桃蛀螟的发生。,桃蛀螟,桃蛀螟,桃蛀螟,雌蛾,雄蛾,桃蛀螟防治技术,1、秸秆粉碎还田,消灭越冬幼虫。 2、频振式杀虫灯或黑光灯诱杀成虫,降低卵量。 3、药剂防治同穗期玉米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