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始终。汉景帝,民间俗语: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正因为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 所以有句老话: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黍,稷,粟,麦,稻,五 谷?,猪,马,牛,羊,鸡,狗,六 畜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 标 要 求: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理解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3.了解古代中国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 4.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神农氏在中国古代农业中有怎样显赫的地位?,一、“神农”的传说 1农业经济的产生 (1)时间、地点:早在七八千
2、年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就形成了规模性的农耕经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 和水稻的国家之一。 (2)神农氏的传说:创制了原始农具 ,教导民众耕作。,耒耜,粟,2农业经济的地位 (1)中国自远古时代起,农业就开始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2) 农耕 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生活。 (3)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1发展历程 (1)刀耕火种阶段:原始社会人们利用“火耕”手段拓荒营田,进行最基本的种植经营。 (2)铁犁牛耕阶段: 形成: 时代,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 发展:汉代 逐渐普及全国,在
3、某些地方已经出现了较轻便的一牛挽犁;唐代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 。,春秋战国,牛耕,曲辕犁,耒耜,石斧,远古,牛耕,铁锄,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器锄耕 (耜耕),铁犁牛耕,古代,一牛挽犁的犁耕,始于东汉,至今沿用,在唐代,曲辕犁是标志性的农具。而且不仅在唐代。可以说在中国农具发展史上都是标志性的农具。周昕中国农具发展史,曲辕犁,2意义: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促使农产品亩产量逐渐提高,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3局限:中国传统农业长期以来以小农户 为主,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进一步的革命性的发展。,个体经营,三、贫者无立锥之地 1土地制度演变 (1)商周时期:实行 ,土地归周王所有。 (2)封建社会
4、: 主要土地制度为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小农土地所有制。 在北魏至唐前期曾实行 ,但最终遭到破坏。,井田制,均田制,2土地兼并现象 (1)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 (2)表现:贵族、官僚占有大量土地,土地 ,大批农民破产。 (3)影响:地权和 的分离,导致农耕生产秩序的严重破坏。疯狂的土地兼并,使得无数小农破产,社会动荡不安。,高度集中,劳动者,四、沉重的赋税和力役 1赋税(1)目的:征收赋税是古代国家剥削农业生产者,为政府的财政支出提供物质保障的主要手段。(2)内容:名目繁多, 和人头税是主要形式。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杂税以及各种附加税和临时性的征收。(3)意义:农户缴纳的赋税,是专制王朝 的
5、主要来源。,田亩税,财政收入,2徭役 (1)定义: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 (2)内容:修建大型工程,包括 工程、交通工程、国防工程、城市建设工程等公共工程,也包括为满足统治者奢侈消费需要而组织的宫室工程、陵墓工程等。 (3)影响: 劳动者服事徭役,使许多大型土木工程得以成功营造。 历代各种繁重的杂役,常常令农民无法忍受。,水利,3对古代赋税和徭役的认识:(1)沉重的赋税往往使农民破产失去土地;过度征发的徭役,又使大批农耕劳动者被迫长期离开土地。(2)导致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遭到严重破坏。由此引发的社会动乱,往往成为王朝覆灭和社会经济文化凋残的直接原因。,五、大禹和他的继承人 1水利工程
6、建设 (1)据说大禹既平息了洪水的危害,又发展了以灌溉为主的水利建设。 (2)战国时期 主持的都江堰工程和郑国主持的 郑国渠工程,都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 (3)汉代关中农民创造了一种“ ”;东汉王景治理黄河非常成功。,李冰,井渠,2灌溉工具(1)隋唐五代时期,北方已经使用立井水车作为提水灌溉工具。(2)在长江流域,还发明了高转 以引低处水灌溉高处农田。(3)宋代的水转 巧妙地利用水力为动力,将灌溉用水提升到高田。(4)明清时期还出现了风力水车。,筒车,翻车,你了解古代中国哪些重要的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郑国渠:是公元前246年,秦王政采纳韩国人郑国的建议开凿。全长300余里,灌溉面积达1
7、8万公顷,成为我国古代最大的一条灌溉渠道。,都江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来,至今仍发挥巨大效益。,翻 车 三国时期,筒 车唐朝,人力和水力,水力,唐代筒车,“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禾苗待我灌醉” 唐调笑令,灌溉工具的进步,筒车,水利是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秦,灵渠(初为军事运输功能),三国,翻车,隋唐,明清,风力水车,筒车、京杭大运河(初为政治职能),宋代,高转筒车,汉代,井渠法;白渠、六辅渠、漕渠,战
8、国,郑国渠、都江堰(综合水利工程),“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黄梅戏天仙配歌词,想一想:下面这首歌词反映了我国古代实行的那种经济形态?,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我们今天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是不是小农经济?,1.从生产规模和分户经营看,我们今天的农民依然以小规模的一家一户进行经营和生活; 2.但其性质不同于以往的小农经济,今天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经济并不是完全封闭的,而是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下的小农经济。,1孔子的学生冉耕,字伯牛;司马牛,名犁,由此得出的历史结论确切的是( )A.孔子有教无类,学生多是贫家子弟; B.孔子非常重视教育学生参加农业劳
9、动;C.春秋人物多取贱名; D.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可能已有牛耕。,随堂检测,2某学生搜集和探究古代传说,有一个传说提到:二郎神是秦国李冰的次子,因与父亲一起修筑水利工程、造福一方而受到人们建庙崇拜。那他们父子修筑的工程是A.郑国渠 B.都江堰 C.六辅渠 D.灵渠,3唐代均田制规定:成年男子授口份田八十亩,死后由政府收回,除非地广人稀的地区,不得过限占田。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A.当时可能存在着土地国家所有制; B.均田制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 C.实现了农民土地所有制基础上的“平均地权” ; D.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土地与劳动者分离的问题。,4有人说:孟姜女的传说反映了政治压迫;白蛇传的故事反映了宗
10、教冲突;而牛郎织女的传说典型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这主要是指A.农民深受以王母娘娘为代表的统治者的剥削; B.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C.纺织业是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 ; D.自给自足的田庄经济占主导地位。,5.战国以来的土地私有制的主要形式有君主土地私有制 地主土地私有制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贵族土地所有制A. B. C. D. 6.“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反映的社 会现象是A.土地高度集中 B.赋税繁重 C.力役沉重 D.贫富分化严重 7.关于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自给自足; B.农民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
11、精耕细作; C.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D.封建政府经常纵容地主兼并土地。,8.史料记载:“所种之地,惟以刀伐木,纵火焚烧。”其反映的耕作方式是 ( ) A.青铜耕作 B.个体农耕 C.刀耕火种 D.石器锄耕 9.“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反映了 (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 C.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 D.商品经济的发达。,C,A,10.下列对古代传统农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农业是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式; B.在某些历史时期,庄园成为基本的生产单位; C.农耕技术出现多次革命性的进步; D.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C,11.
12、下列关于小农经济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然经济; B.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C.小农经济与市场没有任何关系; D.小农经济的特点是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C,12.东汉时,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先进耕作方式的出现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其中,便于牛耕普及和山地开垦的耕作技术是( ) A.刀耕火种; B.二牛抬杠; C.火耕水耨; D.一牛挽犁。,D,(2011山东文综卷)下图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 ),A.开始使用铁器 B.注重精耕细作 C.尚未推广牛耕 D.雇佣关系盛行,解析:图片反映出农民使用较为先进的铁制农具认真地进行耕作,说明当时农民注重
13、精耕细作,故B项正确。中国开始使用铁器是在春秋战国时代,故A项错误。汉代中国铁犁牛耕已经推广到全国,故C项错误。图片不能体现出雇佣关系,故D项错误。 答案:B,1.下图为原始社会某生产工具复原及使用方法示意图,该生产工具应为( ) A.石斧 B.石犁 C.木耒 D.铁犁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图中原始人耕作使用的工具与教材中有关木耒的形状一致。 答案:C,2.(2011南海期中)史料记载:“所种之地,惟以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这反映的耕作方式是( ) A.铁犁牛耕 B.个体农耕 C.刀耕火种 D.石器锄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题干史料中“
14、伐木”“焚烧”等信息,可知耕种方式是刀耕火种。 答案:C,(2011福建文综卷)下图所示坎儿井(井渠)是我国古代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联系历史地理知识,对坎儿井解读正确的是( ),在汉代就已出现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利用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 A. B. C. D. 解析:西北坎儿井出现于西汉时期,利用地势坡降变化,蓄积引用山脉冰雪融水,是西北人民的独特创造。我国古代灌溉农业发展较早,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都江堰、郑国渠等著名水利灌溉工程,表述错误。 答案:C,思维拓展:农耕文明与三农问题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中国的“三农”问题越来越受
15、到世人关注,城乡差异、农民工问题、农村体制改革等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否则将影响改革的进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十一五”规划建议,专题叙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任务,“三农”问题的解决迎来了历史新机遇。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新世纪以来中央指导“三农”工作的第8个中央一号文件由新华社授权发布。这个题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的文件明确了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定位,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强、覆盖面广、含金量高的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新政策、新举措。,4.2011年春季河南、山东等地百年不遇的大旱,使人们更加认识到“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我国北方开始使用立井水车作为提水
16、灌溉工具是在( )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隋唐五代时期 D.宋元时期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隋唐五代时期,我国北方已经使用立井水车作为提水工具。 答案:C,5.(2011泉州模拟)农耕文明催生了较为完善的土地制度。“这是按照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但是仅分配国家掌握的土地,不触动地主的原有土地”。这段材料描述的土地制度是( ) A.井田制 B.地主土地私有制 C.均田制 D.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把握能力。均田制指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赋役的一种土地制度。与材料中的分配“国家掌握的土地”和“不触动地主的原有土地”一致。故应该选C。从材料的叙述可以看出当时已经出现地主这一阶级,而A项是商周时期的土地制度,为奴隶社会,还没有出现地主阶级。B项与“不触动地主的原有土地”相矛盾,可以排除。D项与“国家掌握的土地”相矛盾,可以排除。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