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10 俄国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社会的转型选修一7893,亚历山大二世尼古拉耶维奇(1818年1881年),是俄罗斯历史上与彼得大帝、叶卡捷琳娜二世齐名的皇帝。他在任期间,对俄罗斯的社会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1861年下诏废除了农奴制,为俄罗斯在19世纪后半期的中兴奠定了基础。他还主持了多项政治改革,制定了把俄罗斯君主制改造为君主立宪制的改革计划。然而他的遇刺却打断了俄罗斯的政治改革进程,此后俄罗斯帝国基本上丧失了进行政治改革的历史机遇。,2013年考纲 近代俄国与日本的改革 1.俄国农奴制改革 2.日本明治维新,危机笼罩下的俄国,自上而下的改革,背景,经过,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俄国农奴制
2、改革,俄国的农奴制,俄国农奴制是15世纪下半叶19 世纪上半叶,俄国以奴役制为主要形 式的地主或国家剥削农民的主要经济 和法律制度。 (基本特征是农奴被束缚在土地上,不得不附于农奴主。),富裕的农奴主家庭,农奴的贫困生活,一、改革的背景危机笼罩下的俄国 1.经济上: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市场、资金、原料、技术)。 2.政治上:农奴制引发了尖锐的社会矛盾(工人农民运动;十二月党人起义等)。 3.思想上:出现反对农奴制和专制统治的新思潮 4.军事上:1855年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使俄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加剧了社会危机。 5.危机面前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选择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3、为什么说俄国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自由劳动力: 2)市场: 3)原料: 4)资金: 5)技术:,缺乏;,人民购买力低,国内市场狭小,国际竞争力弱,国际市场也狭小,农业经营落后,不能提供充足的原料来源,且为西欧原料供应地,经济水平低,资金不充足;,技术水平低,处于手工工场阶段;,军事上:克里木战争,克里米亚战争;,1)原因: 2)借口(导火线): 3)结果: 4)性质:,俄国为转移国内矛盾; 土耳其有重要经济和战略地位;,英法与俄国争夺近东霸权所导致的;,“圣地”巴勒斯坦的管辖权问题。,俄军战败,1856年签订巴黎和约。,对于俄国和英法双方来说; 对于土耳其来说;,英国铁甲舰
4、,俄国在战争中使用的帆船,请思考:俄国为什么会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这暴露了哪些问题?带来怎样的影响?,(1)直接原因:俄国军队装备落后,弹药粮食供应不足,作战准备不充分,军心不齐; (2)间接原因:(3)根本原因:封建农奴制的俄国在经济上、军事上远远落后于资本主义的英法等西欧国家。,战争期间国内农民运动高涨,威胁俄国后方;,影响: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国内阶级矛盾进一步加剧。直接推动俄国1861年改革。,恩格斯精辟地论述道:“克里米亚战争的特点就是采用原始生产形式的民族对几个拥有现代生产民族进行的绝望的搏斗。”,实质:这是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与落后的农奴制度之间的一场较量。,沙皇政府在全世界面前给
5、俄国丢了丑,同时也在俄国政府面前给自己丢了丑,前所未有的觉醒时期开始了。 恩格斯,沙皇的抉择,“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来解放农民。”亚历山大二世(1856年),“继续拖延只会引起更大的灾祸,对整个国家,特别是对地主会造成有害的、灾难性的后果。”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在国务会议上,“诸位会深信,凡是能够维护地主利益的措施都已一一地做到了。 1861年最后审查改革方案时,二、改革的经过自上而下的改革 1.时间: 1861年俄历2月19日,亚历山大二世签署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和宣言,史称“二一九法令”,又称“解放法令”。 2.目的: 缓和社会矛盾,挽救统治危机,重振大国威望,3.主
6、要内容: (1)政治上,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地主不得买卖或干涉其生活 (2)经济上:农奴可得到一块份地,但其大小、肥瘠由地主决定;份地须高价赎买,未付清赎金前,农民仍须给地主服劳役、交代役金。 (3)组织上:为了管理农民还建立了一种新的管理组织“村社”。在村社上面设置一个由地方贵族担任的调停人。,3.主要内容:,1)政治:2)经济:3)组织:,废除农奴制度,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农奴可得到一块份地(其大小、肥瘠由地主决定;份地须高价赎买;未付清赎金前,农民仍须给地主服劳役、交代役金。),建立“村社”加强对农民管理。,地主不能任意买卖和交换农奴,但对农奴的强制并未完全消失。,得到的土地比
7、改革前少,土质坏,经济上不能独立,重新受地主的剥削。,过去受个别地主支配的农民又被纳入地方政权的控制之下。,影响: 农民失去土地,负债累累, 濒于破产,是对农民的掠夺, 农民抵制改革,不断斗争。,4.评价:(难点) 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也是地主阶级对农民一次公开、野蛮的掠夺。 进步性 作用:改革使广大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俄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有利于工业革命的扩展。 地位:促使了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渡(转折点),局限性 (使俄国日后具有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的特点) 不彻底性: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沙皇专制,地主土地所有制); 农民仍然处于
8、被压迫被剥削的无权地位 掠夺性:“解放”后的农奴被剥夺得一干二净 欺骗性: 改革后的农民为生计重新受盘剥,三、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重点) 1.政治近代化 2.经济近代化 工业: 19世纪末,主要工业部门完成从手工工场向机器工厂的过渡;纺织业最为发达,石油、机器制造等新的工业部门迅速崛起,工业产量迅速增长。 农业:农村中资本主义的成分也得到增长。 原因:改革增加了自由劳动力,扩大了国内市场,提供了资金;借鉴西欧技术;政府制定促进工业发展的政策。 3.军事近代化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以代替旧日的募兵制;改革军事管理系统;更新军 备,设立中等军事学校 4.教育近代化 鼓励办学,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引进
9、西方书籍。 5.思想近代化 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传入俄国,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1.政治近代化政治体制改革 (政治、司法和军事),维护贵族、地主利益,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迈出了由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的第一步。,规定了严格的财产限制,有利于贵族和资产阶级,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比较彻底,贯彻了资产阶级的法律原则,但仍保留了农奴制的烙印。,实现了人人平等,提高了军队素质,增强了战斗力。,2.经济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概况:工业上、农业上,(2)特点: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与农奴制残余相交织。 总体水平仍远远落后于欧美。,思考:俄国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的原因是什
10、么?,农奴制的废除。 改革增加了自由劳动力,扩大了国内市场,提供了资金。 吸收两次工业革命成果,借鉴西欧技术。 政府制定促进工业发展的政策。,练 兵 场,1、促使俄国1861年改革发生的导火线是 A.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度 C.克里米亚战争中俄国的失败 D.社会矛盾的尖锐和激化 2、俄国1861年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列宁说它也是“对农民进行的残酷掠夺”,这主要是指 A.农民须用钱购买商品 B.农民被迫出卖劳动力 C.农民须用高价赎买份地 D.农民成为商品,C,C,3、18世纪俄国农奴制下的主要阶级有 封建地主阶级 农奴 自由农民 工业资产阶级A. B. C. D.
11、4、下列集中反映了俄国农奴制危机的主要事件是 A.农奴起义风起云涌 B.工业发展步履维艰 C.克里米亚战争失败 D.十二月党人起义,B,C,5、俄国农奴制和沙皇专制制度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表现不包括A.封建农奴制经济占统治地位 B.俄国禁止同西方国家进行贸易往来C.俄国工业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极端缺乏 D. 俄国工业的基本形式是手工工场 6、1861年“解放法令”规定土地属于A. 国家 B. 地主 C.农民 D. 资产阶级,B,B,7、农奴制改革的进步性集中表现在 封建地主主持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实现了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变 广大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有利于工业革命的扩展 农民的生
12、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A. B. C. D. ,A,8、下列关于农奴制改革后农奴地位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很大程度上被束缚在土地上 B.摆脱了单个地主的控制C.受地主控制的村社严格管理 D. 成为完全自由的劳动者,D,9、改革后18611863年间,全国各地有两千多起农民暴动,这反映了A. 阶级矛盾依然尖锐 B.农民的地位没有丝毫改变C.农奴制改革没有取得成效 D. 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提高,A,10、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最基本特点是A. 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B总体水平落后于美国、西欧C对外国资本依赖严重 D. 分布不平衡,A,11.俄国1861年改革最根本的目的是
13、 A、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B、缓和阶级矛盾,维持沙皇专制统治 C、发展资本主义 D、笼络资产阶级,扩大政权基础,B,12.“臭名昭著的解放实际上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是对农民施行一系列的暴行和一连串的侮辱”列宁认为“解放”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主要是因为 A.改革允许农民获得人身自由 B.农民付出的赎金高于当时地价二、三倍 C.解放后的农民还要受到村社的管理 D.农民只获得了贫瘠和耕作不便的土地,B,13.1861年改革成为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主要是因为改革 A.是在封建地主主持下进行的 B.使农民获得土地, 提高了生产积极性 C.在法律上废除封建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动摇
14、了俄国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D,14.之所以说俄国1861年是农奴主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主要依据是 A.改革是由农奴主实行的 B.改革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 C.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D.改革是对农民的一场残酷的掠夺,C,15.俄国1861 年改革没有改变 A.封建生产关系 B.俄国社会性质 C.农奴的法律地位 D.沙皇的专制统治,D,16.农奴制改革推动了俄国近代化进程,这主要表现在 加剧了农村社会分化; 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自由劳动力; 扩大了工业品国内销售市场; 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资金 A. B. C. D.,A,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俄国与英
15、国生铁产量和铁路总长对比表,(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现象:19世纪中期,俄国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业落后于其他西欧主要国家。 原因:农奴制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严重阻碍了俄国工业的发展。,材料二 臭名昭著的“解放”,实际上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是对农民施行一系列的暴力和一连串的侮辱。列宁 材料三解放农奴后,民众向沙皇欢呼 列宁为什么说农奴制改革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三所反映的历史现象? 农民通过赎买获得一块份地,为了赎买份地背负起沉重的债务。 在材料二中列宁已揭示了这次改革是对农民施行的侮辱与欺骗; 材料三中的现
16、象是作者对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粉饰,也说明了农 民在改革之初受到了沙皇政府的蒙蔽和欺骗。,材料四 (解放农奴)这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甚至比美国历史上1863年的解放宣言更重大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材料四说明了什么问题?这次改革存在哪些不足之处? 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向近代化迈出的重要一步。 不足: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社会矛盾愈演愈烈;对农民严重不公,引起了青年知识分子的强烈愤慨。,18.材料一: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 亚历山大二世1856年3月一次谈话 (1)材料一中,“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指的是什么?“自上而下解放
17、农民”又指什么?农民暴动农奴制改革,材料二: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特别是在原来利用的附属地面积超过了现有份地的那些地方;他们不肯缴代役金;他们拒绝服役或希望保留原来三天劳役的办法。1863年沙皇政府报告书 (2)结合材料一、二,说明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主观目的是什么? 缓和社会矛盾,挽救统治危机,材料三 俄罗斯人民是否还会/长久地作老爷的破布?/他们是否 还长久地/买卖人口,把人当牲畜?/是谁让我们沦为奴 隶?/是谁授予他们贵族的权利?/又是谁让他们骑在/我 们穷人的头上,/挥舞着鞭子? (3)这首诗描述的是什么制度?诗中所说的“人民”的地位后来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制度:农奴制。 改变:1861年俄国进行农奴制改革,农奴的人身得到解放,在法律上是自由的人(或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有拥有财产、改变职业、参加选举的权利(或享有财产、职业和选举等公民权利),地主不能把他们当作私有财产买卖、赠送和典押,不得干涉他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