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二 散体文章自由笔,形散神聚格调新散文阅读名师微课 散文阅读的诀窍学生用书 P144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形式,是一种自由灵活、短小精悍、表现真人真事真情的文学体裁。在散文和小说的阅读比较中,认为散文难读的考生还不算少数。那么,怎样才能快速读懂一篇散文,尤其是在高考紧张的气氛和有限的时间内?下面,我们从散文的特点、考点方面探究这类文本的快速阅读方法。一、从散文的特点角度定读法形散而神不散,这是散文的重要特点。所谓“形散” ,是指散文选取材料十分广泛,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组织材料、安排结构自由;表现方法不拘一格。所谓“神不散” ,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
2、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都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文章的主题。因此,我们阅读一篇散文,必须明白三个问题,即“写什么、怎样写、为何写” 。1关注标题,抓住由头。“标题”一般提供了阅读的线索,隐含着写作对象、重要内容等信息,与文章的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有些文章往往由一个故事(事件、人物) 引出,然后围绕这个事件 (或人物)生发开去,表达自己的见解,这个引出见解的故事或事件,我们通常称之为“由头” 。抓住了散文的“由头” ,也就把握住了抒情议论的起点,就能帮助我们快速理清文章的脉络。2理清思路,抓住关键。理清思路,可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概括段意、划分层次。二是捕捉“线索
3、” ,而充当“线索”的事物常有这样几类:核心事件;某种感情;具体物件;时空变化。三是分析某些表现技巧的作用,比如分析能体现文章思路的铺垫、照应、对比、衬托、穿插、虚实结合、欲扬先抑等技巧的作用。抓住关键就要善于把握文章中的“关键词语” “关键句子” ,如中心句、抒情句、议论句、过渡句、修辞句等(这些语句,或者表现文章形象的主要特点,或者透露作者的主观情感或观点态度) 。另外,也不能忽略文章的开头、结尾、文眼等,因为这些都是理解文章主旨的关键。3把握情感,领悟主旨。阅读散文的目的是把握文章的主旨,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因此对散文的阅读,要抓住散文描写的景物、刻画的形象、流露的情感,领悟作者的情感态
4、度和文章的主旨。二、从考试的设题角度定读法考试说明对散文的考查要求是:“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因此,我们对散文的阅读,要结合命题,做到“四由四巧”:1由言及境巧开拓。“言”指命题人选中的句子,要理解这个句子,当然离不开文章的上下文语境,而散文作品中的语言往往有着多义性、含蓄性、情感化的特点,这就需要由句子本身这个“点”连及语境这个“面” ,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去挖掘、去领会。2由景及情巧揣摩。散文在情景关系的处理上,常常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赋予
5、他物以人的精神、品格、性情、风貌;或通过有声有色的景物描写,把情感融合在写景的文字中。根据这一特点,解答有关情景的题目就要从景入手,领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感情。3由情及旨巧体味。作者的情感常常流露在字里行间,而这些或喜或忧的情感,往往是文章主旨的暗示。由此,在答题时,要通过对散文情感的体味来把握文章的主旨。4由技及文巧分析。从近年高考散文阅读的命题看,对文章表达技巧的考查常常与体味文章的意境、内涵密切相关。因此对文章表达技巧的分析,不能仅仅停留在技巧的使用层面,应该从技巧的表达效果文章的意境、文意的表达角度细加分析。三、散文复习的几个意识1文体意识。要明了不同类型散文的相关特点。不同的文体类型的散
6、文所运用的手法不同,表现的情感趣味也不同。记叙性散文记人叙事细节描写反映世态抒情性散文咏物状景借物抒情言志抒情议论性散文议论见长典型言行杂感随想2系统意识。散文阅读题,考生往往失分较多,一方面是因为相关知识不系统,概念不清晰,因此要注意构建阅读与鉴赏的相关知识系统。如与表达技巧相关的知识系统: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9 种)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 )表现手法(想象、联想、象征、渲染、衬托、对比等 )选材特点(典型、真实、新颖、详略 )结构特点(线索、首尾、铺垫、呼应、悬念等 )另外,要关注人称变换的作用和段落在文头、文中、文尾的作用等。3
7、整体意识。所谓整体阅读,就是把文章看成一个包含若干信息的整体,各个部分、各个题目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即使对一个词句的理解、一个段落的理解,都要有篇章意识。文章中写到的一草一木、谈论的一人一事,都和文章的主旨密切关联。如不从整体上把握而去解题,容易犯“盲人摸象”的毛病。4规范意识。规范意识一是指要有区分意识。要分清什么是分析,什么是概括;什么是理解,什么是鉴赏。二是指要有表达的呼应性意识:题目有几问,就要有几答;题目问“几个方面” ,就要答几个方面;题目问“为什么” ,回答就要用“因为” “所以”来呼应;综合性强的题目,要用等序数号来标明。阅读示例从“写什么、怎样写、为何写”角度思考负重的河流
8、黄 毅这是每一本地理书都写进去的著名河流。一条河流在哪里出现,从哪里经过,又归属于哪里,绝不是偶然的事。塔里木河的出现,再一次证明作为一条河流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环峙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冰峰雪岭,阻隔着来自外界的声音,那些充满雨意的雷声只能在别人的天空奏响。那些令人神往的潮音,只能打湿他乡的梦。极度干旱的沙漠,裸陈着对天空的一次次叩问,而降雨量几乎等于零的天空,又一遍遍让塔克拉玛干落寞失意。巨大的苍黄壅塞着胸间,铺天盖地的尘沙装满眼眶。多么需要水,她是生活的全部,是生命中的生命。这是一条多么率直的河流,坦荡、刚烈而勇敢。该扬波的时候必定扬波,该隐忍的时候必定隐忍,该奔涌的时候一定奔涌,该潆洄的时候
9、就一定潆洄;流就流出气魄,纵横捭阖,摧枯拉朽;流就流出韵味,一波三折,百转千回。你再不会见到反差如此巨大的河流。在枯水期,那是生命的一次休整与放松,河水浅吟低唱,嘤嘤细从“四由四巧”角度思考1.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说塔里木河是一条“负重的河流”?答: 答案:塔里木河身处沙漠,不得不与沙漠进行长期坚韧的较量;塔里木河给沙漠带来生命与文明,却又不得不亲历文明的衰落;塔里木河的奔腾和消失承载着人们的热爱、惶恐等复杂情感,引发了沉重的思考。2.请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答: 答案:本文先交代塔里木河体现了河流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第段) ,然后交代塔里木河的生存环境、特点和命运(第至段),然后交代塔里木河萎缩
10、的恶果(两段),最后表达对塔里木河沉重的情感(第段)。3.塔里木河带给我们很多启示。结合文章,语,有些地方甚至大段大段露出河床,看上去是那样的羸弱;而洪水期却是一次生命的张扬与放纵,浩浩荡荡,左奔右突,把河床扩大到几倍,处处呈现的是强悍与力量,时时迸射的是阳刚与霸气。就是这样一条河,最终却不能冲出沙漠。当塔里木河挟着昆仑山的冰雪,一路呐喊冲向沙漠的时候,塔克拉玛干却不动声色,集合了亿万的沙粒,用最柔软的办法,让河水就范。当塔里木河切割开沙漠柔软的皮肤,你看到河的确是赢家,可是到最后,它却锈蚀在沙漠的肌体里,最终折断;当塔里木河饱蘸着冰雪水,在塔克拉玛干这张巨大的纸上写出一笔劲道的点画,那个2
11、750 公里的笔锋却在意犹未尽的时候,被沙漠吸尽了最后的墨迹有河总是有树。树是河流的另一种形式,是河接近蓝天白云的一种方式。站立起来的河,哗哗的林涛,让鸟像鱼一样游来游去。追随塔里木河的,是郁郁苍苍的胡杨林。他们高壮精神,粗枝大叶,缘着塔里木河这条苍青的脉管,排列着森森然的汗毛,英姿勃发。但是离塔里木河愈远就愈让人感到吃惊甚而震惊那是些脱去了绿色的树他们死了,但还以树的姿态直立着。是塔里木河抛弃了他们,还是他们走得太远?他们成了沙漠上没有归宿、没有目的、不知道要往哪里去的流徙者,他们永远挺起胸膛在走,而永远走不出这块沙质的土地。塔里木河在不断萎缩,他的退却不仅让百万胡杨游离失所,更严重的是让人
12、类自己饱尝苦果。罗布泊这个巨泽的消亡,与三大水源之一的塔里木河的断流,有着直接的关系。据清代西域水道记记载,罗布泊人“素习水居,不便陆徙” ,而罗布泊据说在上世纪 60 年代还1.文章两次提到“这是每一本地理书都写进去的著名河流” ,有何作用?答: 答案:以石破天惊之语开头,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前后照应,使前后浑然一体;运用间隔反复的手法,突出强调塔里木河的不凡,蕴含着作者对塔里木河现状的忧思和深沉喟叹。2.理解下面句子的意思。(1)那些令人神往的潮音,只能打湿他乡的梦。答: (2)她是生活的全部,是生命中的生命。答: 答案:(1)河流萎缩,潮音远去,表现出沙漠对水和生命的渴望,蕴含着作者对沙漠
13、缺水少雨的无奈、同情、忧思。(2)水决定着有无富有生机的生活,它是维系生命的根本。3.联系全文, “极度干旱的沙漠,裸陈着对天空的一次次叩问”中,就河流与文化的关系,谈谈自己的思考。答: 答案:(示例 1)河流是人类文化的源头。塔里木河曾赋予罗布泊人浪漫的生活气息,长江、黄河乃至家乡的每一条河,都滋养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如今地球上的许多河流正像塔里木河一样在萎缩,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应以破坏自然为代价,否则将会给人类及其文化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示例 2)河流具有超越自然生命的文化魅力。塔里木河的率直坦荡,既是自然属性的体现,也是文化人格的写照。在漫长的历史中,自然的河流也许会因为种种原因萎
14、缩乃至消失,但我们依然可以从现存的文化中感知河流的形态与历史,感悟河流的文有水,彻底干涸也就是近几十年的事。罗布泊人实际上应该是沙漠中的渔民,常以中空的胡杨树一劈为二作为行舟,在水面往来穿梭,迅如利箭。如今没有了水,罗布泊人只能以土为生。他们曾经以湖泊为伴,渔歌唱晚,渔樵互答,何曾想到周围的沙漠日近?何曾想到有一天河水会断流?又何曾想到一片汪洋的大湖会彻底干涸?他们在罗布泊生活了几十代人之久,有一天忽然就被湖泊抛弃了!这是上苍对他们的戏弄,还是对世代拥有汪洋大泊的人以往的漫不经心和虚掷的惩戒?这是每一本地理书都写进去的著名河流。我们愈是热爱,我们愈是惶恐;我们愈是负疚,我们愈是失魂落魄。一条河
15、从昨天流到今天还要去明天,而我们的内心竟不能轻松如浪波。哦,塔里木河,你为什么这样浑浊?为什么又这样滞重?(有删改 )“叩问”的内容是什么?答: 答案:潮音远去、沙漠落寞失意的原因;人类文明消失的原因(河流与人类文明的关系)。4.文章第段写胡杨林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 答案:生动地刻画出胡杨林坚韧顽强的形象,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深化主题,以胡杨树的生死暗示河流的变化,表现生命离开河流后的困顿(暗示河流对文明的影响);由河到树,由树到人,承上启下,结构更加严密。5.文章引用清代西域水道记的材料有何作用?答: 答案:运用对比手法,与今日塔里木河的环境对比,表明塔里木河的萎缩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丰
16、富文章的内容,深化文章的主题;增加了作品的文化意蕴。(能答出两点即化意义。 可)自主体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偏爱白菜香洪振秋小时候,在我的记忆里,似乎每一张饭桌上都有它的倩影。那个年代,我每次放学回家盛好米饭、面条或玉米糊、山芋等之后,往桌上一看,就会不懂事地嘟哝一句“又是萝卜白菜” 。可不管你愿不愿意,白菜几乎是天天有的菜。现在人的生活条件好了,吃惯了大鱼大肉,只是偶尔才会想起它,但上了年纪的人仍然对它津津乐道。白菜与寻常百姓有着极密切的关系,又有“清白、耐寒”的外形内质,因此深受群众的喜爱。无论南北,白菜皆是一种极为平民化、大众化的蔬菜,价廉而物美。嫩绿的叶子,洁白的菜秆,朴朴
17、素素的色彩,青白对比十分醒目。古人对它有着很高的评价,曰:大味若淡。淡淡的甜,故而你不会吃厌吃腻。除做菜肴外,因性寒,还具有药用价值,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其颇为推崇。我常把白菜当作豆腐的情侣,在我的家乡,她俩几乎形影不离。白菜叶煮豆腐,菜秆炒豆腐香干,还有菜花烧豆腐角。这些皆是母亲的拿手好菜。白菜经过风霜雨雪后,其涩味淡了,甜味却增加了,用菜油先把嫩脆脆的菜炒蔫后,再把豆腐切成细片,铺盖在白菜上,小火煨几分钟,可盛在盘子里吃,白菜味、豆腐味、菜油味混杂于热气之中,闻之让人垂涎欲滴。那个年代,冬季蔬菜匮乏,腌菜便是大家围炉争食的美味佳肴了。我家乡的白菜有几种,有高瘦秆细的白秆菜,低矮的油灯菜,粗
18、壮的大白菜,还有入冬便泛红的雪里蕻菜等,我们都称为白菜。瘦高的白秆菜和雪里蕻为最佳的腌菜原材料。母亲腌菜总是把晾蔫的白菜一层接一层地放进那只数十年不变的菜缸,说是老缸腌菜最能入味。铺一层白菜便撒层粗盐,盐放多少,看母亲的分寸,再将白菜一层层踏透,最后,用几块干净光亮的鹅卵石把白菜压实,经过 10 多天浸渍,便可以取食。腌菜炖水豆腐,是大人、小孩都很喜欢的美餐,似乎白菜味、腊味、雪味融于一体,味道鲜美可口,真的是唇齿留香啊。我进城后,仍留恋这样的时光。每年春秋之际,总喜欢在荒废的花池里播上一点“苏州青” 。这种菜据查学名叫“矮脚苏州青白菜” ,长成后,虽然矮墩墩、胖乎乎的模样有些“愣头青” ,但
19、其在下霜后,顿然富有美感,其外形平冠束腰像百合花,而绿色的椭圆叶片向内微微弯曲,像一只只装着雨露的翡翠般碧绿的勺子,实在是美妙。采两棵洗净,与腊肉同炒,白菜油亮油亮的,渗透出来的脂油仍会挥发出那种独特的芳香。我也情不自禁吟出画家方仲华题的一首诗:“心洁偏爱菜根香,何须珍馐佐飞觞。人间自有清白在,莫道世俗少芬芳。 ”从朴素中营造出的生活情趣,真的甜美。小小白菜虽然很平常、很朴素,但她的故事却脍炙人口。明末江苏句容县的笪继良,就任江西铅山县令时,曾绘一株叶肥秆壮须茂之白菜,并题款曰:“为民父母,不可不知其味;为吾赤子,不可令有此色。 ”然后请石匠刻于碑上,以为自诫,这便是有名的“白菜碑” 。清末画
20、家吴昌硕,对白菜亦情有独钟。他出身于农家,曾与田垄菜圃相厮守,画白菜更是得心应手,形神俱备。他画白菜,不是从书上学来的,而是从菜圃里学来的。不光是笔墨上的功夫,笔端还带着一种劳动人民的感情,这就是来自泥土和白菜身上散发出来的精气神。所以他画出的白菜很大气,淡墨写茎秆,彩墨写绿叶,构图极为简洁,很有平民味,又脱俗不凡,意趣无穷。他曾画一株带根的白菜,配上一个带根的红萝卜,题曰:“咬得菜根定,天下何事不可为?然这菜根辣处亦难咬,却须从难处咬将去。 ”画与题款升华出一种人生哲理,振聋发聩。人们从吃白菜之味、闻白菜之香,品出人间之世味。我酷喜白菜,因为它们常常带给我欢乐和希望,甚至可以让我忘掉许多痛苦
21、和烦恼。每当忆起家乡小巷“卖菜哟,小白菜”的叫卖声,记忆中的声音总是那么荡气回肠,耐人寻味。(选自人民日报 ,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A如今,人们的生活条件改善了,很少想起白菜,但上了年纪的人仍然对它津津乐道,是因为它大味若淡,让人百吃不厌。B “我常把白菜当作豆腐的情侣,在我的家乡,她俩几乎形影不离。 ”这里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告诉读者白菜与豆腐是人们餐桌上的常见搭配。C第段,作者回忆了母亲腌菜的详细情况,意在告诉人们如何腌制白菜,如何制作腌菜炖水豆腐这道菜。D “心洁偏爱菜根香,何须珍馐佐飞觞。人间自有清白在,莫道世俗少芬芳。 ”这首小诗借景
22、抒情,道出了作者偏爱白菜的真正原因爱白菜的清白高洁。E吴昌硕对白菜也情有独钟,他为自己所画的白菜画的题款,一语双关,寓意深刻:人能吃得苦,方能做成事;遇到困难,只有迎难而上,方能解决困难。解析:选 BE。A 项,上了年纪的人喜欢白菜的原因有多种, “大味若淡”是古人对白菜的评价。C 项,意图理解错误,作者回忆了母亲腌菜的往事,其意在进一步写自己喜爱白菜的原因。D 项, “借景抒情” 应为“托物言志” 。2第段画线语句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答: 解析:画线语句主要描写了“苏州青”长成后和下霜后的外形,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矮墩墩” “胖乎乎”是叠词,又是拟人, “愣头青”也是将菜当人写;对下霜
23、后“苏州青”的身形和叶片的描写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先指出修辞手法,然后再指出其表达效果即可。答案:运用叠词“矮墩墩” “胖乎乎” ,突出了“苏州青”长成后的特点,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将“苏州青”拟人化,当作“矮墩墩” “胖乎乎”的“愣头青” ,突出了喜欢之情;“其外形平冠束腰像百合花”句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写出“苏州青”的外形美,又将“绿色的椭圆叶片”比喻为“一只只装着雨露的翡翠般碧绿的勺子” ,给读者以具体形象的认识。3文中叙述笪继良“白菜碑” 、吴昌硕白菜画及其题款有何作用?答: 解析:叙述笪继良“白菜碑” 、吴昌硕白菜画及其题款的意图,可从吸引读者、点题和深化主题三个方面
24、来思考:一是给文章增添了故事性,增强了吸引力;二是进一步点题;三是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拓展了文章的主题。答案: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进一步交代“偏爱白菜香”的深层原因;由物及理,由实到虚,拓展深化了文章的主题。4请结合文本探究作者“偏爱白菜香”的原因。答: 解析:散文的标题是“偏爱白菜香” ,文章从多个角度写了喜欢白菜的原因,分散在文中,需要整合。考生可以从外形、用途、内在等多个方面说明作者偏爱白菜香的原因。答案:价廉而物美,是极为平民、大众化的蔬菜;有“清白” “耐寒”的外形内质;口感好,有淡淡的甜,不会吃厌吃腻;多种做法,可炒吃,可腌制;具有药用价值;酷爱白菜的品质和精神。先
25、做真题写写你的感悟学生用书 P148一、(2014高考四川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4 题。(22 分)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 郁达夫自从亚里士多德的文学模仿论创定以来,以为诗的起源是根据于模仿本能的学说,到现在还没有绝迹。富有独断性者,甚至于说“所有的艺术,都是自然的模仿” 。虽则说得太独断,太笼统,但反过来说,自然景物以及山水,对于人生,对于艺术,都有绝大的影响,绝大的威力,却是一件千真万确的事情。所以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自然的变化,实在多而且奇,没有准备的欣赏者,对于它的美点也许会捉摸不十分完全的。就单说一个天体罢,早晨的日出,中午的晴空,傍晚的日落,都
26、是最美的景象;若再配上云和影的交替,海与山的参错,以及一切人造的建筑园艺,或种植畜牧的产物,如稻麦牛羊飞鸟家畜之类,则一日之中,就有万千新奇的变化,更不必去说暗夜的群星,月明的普照,与四季寒暖的更迭了。我们人类都有一种特性,就是喜新厌旧,每想变更。一碗最珍贵最可口的菜,若每日吃着,到了后来,宁愿去换一碗粗肴淡菜来下饭。唯有对于自然,就决不会发生这一种感觉,太阳自东方出来,西方下去,日日如此,年年如此,我们可没有听说有厌看的。还有月亮,初一出,月半圆,月底全没有,而无论哪一个人,看了月亮,总没有不喜欢的。自然的伟大,自然的与人类有不可须臾离的关系,就此一点也可以看出来了。欣赏自然景物的本能,是大
27、家都有的。不过有些人忙于衣食,不便沉酣于大自然的美景;有些人习以为常,虽在欣赏,也没有欣赏的自觉。更有些人,将自然范围限制得很小,以为能如此这般的欣赏,自然景物就尽在他们的囊中了。我从前有位同事,平时只晓得钻门路,积私财,以升官发财为唯一的人生乐趣,现在居然位至极品,财积到了几百万了,但他唯一娱乐,还是出外则装学者的假面,回家则翻英国银行的存折,对于自然山水,非但不晓得欣赏,并且还视若仇敌似的。对于这种利欲熏心的人,我以为对症的良药,就只有一服山水自然的清凉散。因为山水自然,是可以使人性发现,使人格净化的陶冶工具。自然景物所包含的方面,原是极博大、极广阔的。天地岁时,社会人事,静而观之,无一不
28、是自然,无一不可以资欣赏,但这却非要悠闲自得,像朱夫子那样的道学先生才办得到。至于我们这种庸人,要想得到自然的美感,还是上山水佳处去较为直截了当。大抵山水佳处,总是自然景物的美点发挥得最完美、最深刻的地方。孔夫子到了川上,就觉悟到了他的栖栖一代,猎官求仕之非;太史公游览了名山大川,然后才死心塌地,去发愤而著书。可知我们平时所感受不到的自然的威力,到了山高水长的风景聚处,就会同电光石火一样,闪耀到我们的性灵上来。我曾经到过濑户内海旅行,月夜行舟,四面青葱欲滴,当时我就只想在海岸做一个半渔半读的乡下农民。依船楼而四望,真觉得物我两忘,生死全空了。后来也登过东海的崂山,安徽的黄山,更在天台雁荡之间,
29、逗留过一段时期,总没有一次不感到人类的渺小,天地的悠久。所以要想欣赏自然的人,还是先上山水优秀的地方去训练耳目,最为适当。从前有个赞美美术批评家拉斯肯的人说,他在没有读拉斯肯以前,对于绘画,犹如瞎子,读了之后,眼就开了。这话对于高深的艺术品的欣赏,或者是真的,但对于自然美,尤其是山水美的感受,也未必尽然。乡下愚夫愚妇的千里进香,都市里寄居的小市民的窗槛栽花,都是欣赏自然的心情的一丝表白。只教天良不泯,本性尚存,但凭我们的直觉,也就尽够做一个自然景物与高山大水的初步欣赏者了。(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 分)( )A文章从亚里士多德的模仿学说谈起,意在引出人生、
30、艺术模仿自然山水的中心观点,启发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B第段有关自然的描述涉及时间、空间、光线、色彩等元素,平常的自然景物、人文景观流转变幻,姿态万千。C作者笔下的自然山水具有陶冶性灵的作用, “清凉散”之喻形象地告诫人们不要因为工作的繁忙而忽略对自然的欣赏。D本文以吃饭为例表现人类喜新厌旧的特性,以 “小市民的窗槛栽花”为例表明凡夫俗子也能欣赏自然美,具有生活气息。E本文谈古论今、写人写己,由景物而人生,从山水而艺术,紧扣自然与人生的密切关系,行文看似闲散,实则紧凑有序。解析:选 AC。本题考查对文章思想内容、结构思路和重要语句含意等的理解与把握。A 项,根据第段的表述可知 “人生、艺术模仿自
31、然山水的中心观点”表述错误。C 项,根据第段的表述可知, “清凉散”是“对于这种利欲熏心的人”的良药,不是“告诫人们不要因为工作的繁忙而忽略对自然的欣赏” 。2作者认为应该如何欣赏山水及自然景物?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6 分)答: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体现作者观点态度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段,第段的第一句话、第段的第一句话、第段的最后两句话,这些都是作者对于欣赏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态度,对这些信息加以筛选整合,尽量用原文中的语言组织答案。答案:留意自然的丰富与变化,做有准备的欣赏者;不为世俗所累,主动寻访山水佳处;保存美好本性,在生活中欣赏自然。3文章第段写“我”在濑户内海旅行,
32、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结构的分析。分析“第段写我在濑户内海旅行”在文中的作用,可以从对主题表达的作用、对文章结构的作用等方面组织答案。作者到濑户内海去旅行,承接了上文古人游览的经历,过渡到自己的体验中来,进一步印证了山水优秀的地方对心灵陶冶的作用,更具有说服力。答案:生动表现物我两忘的感受,突出自然的伟大;以个人体验进一步印证山水佳处对心灵的陶冶作用,亲切自然,更具说服力;上承古人游览经历,下与登临崂山等相呼应,行文详略有致,富于变化。4文中说:“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 ”请结合本文和下面的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要求观点
33、明确,阐述合理,有说服力。(6 分)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郁达夫 故都的秋)陶渊明、谢灵运这般人的山水诗那样的好,是由于他们对于自然有那一股新鲜发现时身入化境浓酣忘我的趣味;他们随手写来,都成妙谛,境与神会,真气扑人。(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回答本题关键要审清题目的要求, “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 ,实质就是围绕“山水自然与艺术、人生”的关系理解这两则材料。答案:(示例 1)这句话点明了自然山水与艺术、人生的紧密关系。山水以及自然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