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四章-农业地理.ppt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4193973 上传时间:2018-12-14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2.0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农业地理.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第四章-农业地理.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第四章-农业地理.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第四章-农业地理.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第四章-农业地理.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四章 农业地理,一、农业的发展与类型 二、历史时期农作物的分布变迁 三、农业景观与农业区位论,一、农业的发展与类型,农业出现以后,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 原始农业,刀耕火种。 传统农业,铜制和铁制工具。 现代农业,动力机械,农业生产率持续提高。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农业生产类型,分布在不同地区,呈现出各具特色的专业化生产部门。充分反映了人、地与技术三者的紧密结合。,(一)原始农业迁移农业,原始农业是农业起始阶段的农业类型。 特点:轮种; 生产方式:刀耕火种。 现在只有在热带地区还保留这种农业类型。 南美洲的亚马孙地区; 非洲中部的刚果地区; 亚洲的新几内亚岛、东南亚一些雨林地区。,(二)传统

2、农业,从奴隶社会起,经过封建社会一直到资本主义社会初期,即产业革命以前,这个阶段称为传统农业阶段。 生计农业,依靠体力。 传统农业有旱作农业、水稻农业、地中海农业和游牧业四种类型。,1旱作农业,主要分布于温带大陆的东岸以及副热带干旱的山地和高原地区。包括中国的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中南半岛的山地、丘陵地带,印度南部德干高原及西北地区,巴基斯坦、阿富汗和西亚的一些地区,非洲的埃塞俄比亚高原,俄罗斯泰加林南缘一些地区。 该类型农作物中,小麦占重要地位,其次是谷子、高粱、玉米、大麦、大豆、甜薯、马铃薯。经济作物有棉花、烟草、花生、大麻、亚麻、甜菜和杂豆等。,2水稻农业,主要分布于中国的南方、东南亚、

3、南亚的河流两岸平原与沿海地区,此外,还零星分布于地中海、非洲的埃及、尼日利亚、美洲的古巴、委内瑞拉和美国的密西西比河下游。 水稻地区的经济作物有茶、甘蔗、蚕桑、黄麻。 水稻生长需要充足水分和高温,平整的土地,方便的排灌,以及大量劳力投入。 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创造出“桑基鱼塘”和“蔗基鱼塘”的生态农业。代表中国独特农业文化的人地相互谐调关系。,3地中海农业,地中海农业是在地中海气候这一特殊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农业类型。地中海气候位于温带大陆西岸,其特点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暖多雨。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的旱作农业气候有明显不同。 主要分布在地中海周围地区,以及美国的西海岸、智利中部、南非与澳大

4、利亚南部沿海。 农作物主要是小麦、大麦。经济作物主要是葡萄和油橄榄。 该地区新发展的主要是果品业,花卉业和旅游业。,4游牧业,游牧业是在干旱地区放养食草动物的一种自给自足的农业类型。 分布于副热带和温带极其干旱的草原和荒漠地区。,(三)现代农业,农业生产机械化、专业化、地域化。 现代农业为商品农业,劳动人口比重小,产量高,生产规模大。 现代农业生产的模式有种植园、谷物农业、牲畜育肥农业、乳品业、市场园艺农业和大牧场六种。,1种植园农业,种植园农业主要是指在热带地区出现的新型的、大规模的、单一作物型的集约化农场,主要种植经济作物,如在饮料方面,有咖啡、可可和茶;在果品方面有香蕉、菠萝、芒果;在原

5、料方面有橡胶、油棕、剑麻和烟草等。 明显的地域特征。加勒比海诸岛、美国东南部、南美东北部、中美、非洲和亚洲的一些沿海地区都有大片的种植园分布。其中,茶主要分布于中国南方、印度和斯里兰卡,咖啡集中于南美,可可多在西非,橡胶则分布于东南亚,剑麻多产于东非,油棕集中在马来西亚与西非,香蕉主产于中美与厄瓜多尔,菠萝则以夏威夷为多。,2谷物农业,谷物农业是面向市场专业生产谷物的农业。其生产的谷物主要是小麦,其次有玉米、水稻。玉米多作为饲料,水稻占的比例不高。 主要分布于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欧洲等国家和地区。中国的东北亦有分布,那里主要是生产春小麦的谷物农业。,3牲畜育肥农业,牲畜育肥农业是一

6、种种植业与饲养业相结合的农业。这种农业以种植的谷物为饲料,以饲养的牲畜为最终产品投放市场。 主要分布在美国的五大湖以南的大片地区,欧洲从西班牙北部开始,经地中海沿岸与大西洋、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中间向东延伸的地区和巴西东南部地区。,4乳品业,乳品业是适应城市居民对乳制品的需求而产生的,是专门生产流质牛奶及一些乳类加工制品的农业。 影响农场区位选择的因素:一是距离市场的远近;二是适宜于青饲料种植的地理环境。,5市场园艺农业,市场园艺农业是为市场提供蔬菜、水果、花卉等产品的农业。,6大牧场,规模大,由牧主雇佣一些牧工放牧,牲畜全部投向市场。 这种大牧场在美国、阿根廷、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的干旱地区

7、较为盛行。,二、历史时期农作物的分布变迁,(一)水稻种植分布变迁与社会、环境制约 (二)旱地农作物的引进及农业生态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蚕桑业的发展与丝织业中心的推移 (四)重要农副业植物分布变迁,(一)水稻种植分布变迁与社会、环境制约,水稻原产于中国南方地区,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水稻种植已经普遍分布于长江流域、珠江流域,浙北地区早在距今六七千年前便开始种植水稻。 从夏商西周时代开始,水稻种植逐渐向北方地区推移,西周时期水稻种植北线已经北移到今山东、陕西、山西一带。 汉唐时期北方政治经济地位的确立,加上中国气候处于温暖期,使水稻在北方黄河流域一度大量种植。关中地区、三河地区(今山西、河南地区

8、)、黄淮平原地区面积最大且最集中。北方地区仍以粟和黍为主。,唐末五代战乱以来,黄河流域的水稻种植范围大大缩小。 宋代水稻开始萎缩,分布由成线状到点状分布,水稻种植最北界在北纬40度左右的京津地区。 明清时期由于技术进步,水稻种植北界更推移往北,北达河西走廊、河套平原和辽河流域,北界达北纬44度。但北方水稻种植的状况并不理想。 相反,南方地区由于早熟占城稻的引进和推广,使水稻生长期大大缩短,促使双季稻复种和稻麦轮作制的发展,从而使水稻等粮食产量大大增加, 近现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耐旱水稻品种的培育,北方地区水稻种植有了发展,分布北界进一步向北推移,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水资源的制约。,

9、(二)旱地农作物的引进及农业生态和社会发展的影响,美洲高产旱地农作物传入和推广为中国亚热带山地的深度开发创造了条件,使中国农业经济走上了一条扩大山地耕地面积的外延式的发展道路。 使山地的人口滋生和快速发展成为可能。 亚热带山地高产旱地作物大量种植,造成森林大量破坏,使本地区水土流失加重,造成清中叶以来生态的破坏,影响了本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从水土流失这个方面来看,也使整个流域的江河生态恶化,影响了整个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大量亚热带森林变成旱地,种植旱地作物,并使得这些地区“经济多样性和输出能力开始减弱”,成为后世亚热带山地结构性贫困的根源。,(三)蚕桑业的发展与丝织业中心的推移,起源于距今5

10、000年左右的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下游地区。 商周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丝织业发展到很高的程度。 春秋战国时期,黄河流域的丝织业中心已经形成。但长江中下游的丝织业发展相对缓慢。 两汉时期,黄河流域的丝织业中心进一步巩固发展。三大丝织业中心,即临淄为中心的地区、以襄邑为中心的地区,以成都为中心的地区。长江流域及以南的地区丝绸业也有发展。 唐代黄河流域河南、河北道仍然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丝绸业中心,在巴蜀地区,丝绸业十分发达。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丝织业有了较大发展。,到了北宋时期北方受战乱的影响更明显,各主要丝织品产地多分布于长江流域,长江流域的建康、苏州、杭州、越州、成都成为全国著名的丝绸业中心。 宋末战乱,北

11、方地区桑蚕业衰退下去。长江下游蚕丝业向专业化、集中化、高档化发展,而四川盆地蚕桑一直走向衰落。 明代长江下游的丝织业更是有了显著的发展,东南地区丝绸业中心的地位更加突出。而四川丝绸业衰退,成都有“锦坊尽毁,花样无存”之说。,(四)重要农副业植物分布变迁,1原生重要经济作物的分布变迁2主要引进经济作物的分布变迁,1原生重要经济作物的分布变迁,(1)历史时期中国荔枝种植的分布变迁 我国荔枝现主要分布在四川南部、福建南部和广东、广西、云南南部、海南、台湾等地。 就长江上游而言,汉晋时期四川宜宾、泸州、重庆、万县、奉节等长江干流都有荔枝种植分布。 唐宋时期经济型分布最北达北纬31度。 到了明清时期,经

12、济型分布南退到29.3的宜宾、泸州、乐山南部、贵州赤水一线,重庆、涪陵、内江、眉山、乐山北部仍有少量种植,可供食用。但31度到30.3度之间的万县、忠县等地仅有少量不挂果或果酸不堪入口的荔枝树,成都、奉节、云阳、广安等地已经很少有荔枝种植了。,福建南部历史上也是荔枝的重要产地,宋代福州、兴化军、泉州、漳州最为有名。唐宋品质最好的荔枝产于福建, “南闽荔枝名四方”之称。 广东荔枝分布较广,如广州、肇庆、江门、湛江、惠州等地,一般多在北纬23度以南。 如今岭南荔枝独霸天下。,(2)历史时期中国柑橘种植的分布变迁,秦汉时期我国长江流域柑橘种植十分普遍,史记.货殖列传称:“蜀汉江陵千树桔”。当时的柑橘

13、北界在秦岭淮河以南,南阳郡一带当时也有柑橘正常种植。 汉代和唐代在人工影响的作用下,关中地区曾有柑橘种植成功的记载,已经达北纬34.2度。唐代西南地区都为柑橘出产重地。 宋代气候变冷,对长江流域的柑橘种植有较大的影响。如政和五年太湖寒流使当地“凡橘皆死”。严重寒冷时,柑橘冻死的南界达北纬26度一线。出产重地南退了一个纬度。 今天柑橘种植北界在甘肃成县;陕西城固、汉中;河南邓县;湖北郧县、武昌;安徽安庆;江苏镇江、南通、盐城一线,在北纬30度至33.7度之间,分布略比秦汉靠南一些。,(3)历史时期中国蕉类作物的分布变迁,北宋苏颂图经本草记载,当时二广、闽中、川蜀为三大蕉类生产地,而以闽广的品质最

14、好。 南宋以来由于气候变寒和人为的影响,芭蕉和香蕉的种植北界都大大向南推移。 现在食用芭蕉主要分布在广东、云南和台湾等地。向南退了两个纬度。,(4)历史时期龙眼的分布变迁,蜀都赋称“旁挺龙目,侧生荔枝” 图经本草记载“(龙眼)生南海山谷,今闽、广、蜀道出荔枝处皆有之”。 明清时期,龙眼由于与荔枝共同的原因,分布大大缩小,经济种植的北界南退。,(5)历史时期中国甘蔗种植的分布变迁,唐代西南产蔗中心一是在北纬3230度之间的成都平原及丘陵地带,一是在安宁河下游河谷地带。 北宋时期成都府、蜀州、绵州失去了甘蔗中心的地位,南移到遂州、梓州、汉州、资州一带。 明清以来,中国甘蔗种植中心南移。同时,南方除

15、四川、福建、浙江产甘蔗外,贵州、云南、广西、广东等地的蔗糖业发展起来,广东三角洲一带“蔗田几与禾田等矣”,台湾有“蔗田万顷”,东南地区蔗糖业举足轻重。,(6)历史时期中国竹类的分布变迁,汉代以前分布北界在北纬40度左右的西河美稷。 北魏以前洛河、渭河、泾河流域竹类分布较多,太岳山、中条山与汾河流域及以北地区还多经济栽培的竹,长城以北的西河美稷也出产竹。 元代以前,泾河、渭河上游、北洛河、涓河平原西北部和南部、中条山、太行山东南麓仍产竹。 宋代北方一些地区的竹类已经出现受环境影响而退化之势。 现在经济栽培竹类在北纬36.534.1度都有种植,而人工栽培的园林竹类可北达山西太原晋祠、交城云中寺、北

16、京怀柔红螺寺,最北达北纬40度左右。,(7)历史时期中国茶叶的分布变迁,华阳国志记载,唐以前长江上游产茶的地区十分多。而江南地区在两晋时期种茶已经较为普遍。 茶经将产茶区划分为山南、淮南、浙西、剑南、浙东、黔中、江南、岭南八区,蜀茶最为有名。 宋代南方地区茶业十分兴盛,建茶的地位上升,蜀茶的地位相对下降。 元代产茶区较大,但总体上以江浙行省茶品最好,为贡茶的主要来源。 明清以来南方地区的茶业更加发达,特别是随着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江南两浙一带的茶业发展起来,今天安徽祁门红茶、黄山毛峰、浙江狮峰龙井、福建武夷岩茶、江苏碧螺春、云南红茶、普洱茶、台湾乌龙茶都享有盛名。,2主要引进经济作物的分布变迁

17、,(1)烟草、罂粟的引进与分布 明代万历年间传入我国的。一条路系从菲律宾传入闽、广,再经江浙两湖而传入西南诸省,进而传入内地;一条路系从日本经朝鲜传入东北地区的辽东再传入关内。 本经逢原称“始自闽人,吸以祛瘴,向后北人藉以辟寒,今则遍行寰宇”。 18世纪末,全国已经普遍种植烟草了,当时福建浦城、浙江塘西镇、山东济宁州、湖南衡州的烟草十分出名,而衡烟、油丝烟(北京)、青烟(山西)、兰花烟(云南)、奇品烟(浙江)最有影响。,罂粟大约在唐代传入我国 明代末年,中国种植罂粟和食用鸦片之风盛行,甘肃、陕西、湖南、广东、广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新疆、四川、云南、贵州等省都有鸦片生产。 “自咸同之后,

18、烟禁已宽,各省种植罂粟者连阡接畛,农家习以为常”。 民国时期,西南地区的云南、四川和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宁夏为主要产区。,(2)番茄、茄子、辣椒的引进与分布,番茄原产于美洲,明代万历年间传入我国。 清代嘉庆以后,关于番茄种植、食用的记载就十分多了,不过清代人们还普遍将番茄作为一种观赏植物,多在园圃种植,民间并没普遍作为蔬菜食用。 番茄在中国普遍推广食用是近五六十年的事情。,茄子原产于印度,大约在西汉时期传入我国西南地区,从种植分布来看,1-6世纪茄子在长江流域已经作为一种寻常的蔬菜了,北魏时黄河中下游一带也有栽培。南北朝以后茄子开始作为中国日常的蔬菜。,辣椒原产于美洲,明代嘉靖万历年间传入我

19、国。其出入路线系从台湾、广东经贵州、湖南传入四川、陕西等地。 辣椒在我国传播十分快,清代康熙乾隆年间,今贵州一带普遍用之代替盐,嘉庆道光年间则普遍作为辛香料在食物中运用。 19世纪上半叶辣椒已经“处处有之,江西、湖南、黔蜀种以为蔬”。特别是在清光绪以后,辣椒的种植和食用更是普遍,形成以四川、贵州、湖南为核心,包括陕西汉中、关中、陇南、云南、湖北、江西南部和西部、安徽南部的一个长江中上游食辣重区。,(3)花生、棉花的引进与分布,巴西是花生的原产地,明代传入我国。我国最早记载花生的文献主要是江苏太湖一带的地方历史文献。 清初,台湾、广东、福建等地已广泛种植花生。花生已经作为大宗商品生产,并用于榨油

20、。 19世纪中期以后,花生种植遍及中国,其中山东的花生种植业尤为发达。,商周时期我国南方沿海、西南和西北地区已经开始种植草棉棉花,古代称为木棉。 北宋时期,福建、广东一带棉花种植已经十分发达了。到了南宋传到江浙一带。 元代南方的江西行省、两浙行省、江东地区、湖广行省、四川行省、云南行省都种植有木棉。黄河中下游地区开始种植,但总体上不如长江流域发达。 明代棉花已经在北方黄河流域大量种植, 大学衍义补指出:“(棉花)至我国朝,其种乃遍布天下,地无南北皆宜之,人无贫富皆赖之,其利丝帛盖百倍焉”。,明清时期棉花已经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主要分布在北方的北直隶、山东、陕西三省和南方的南直隶、浙江

21、、湖广、江西四省区,特别是太湖流域的苏州府、松江府、常州府为全国棉纺业中心,尤以松江府所产最优,有“衣被天下”之称。 19世纪美洲陆地棉引进后,棉花更是发展很快。 目前我国棉花种植带大致分布在北纬18-46度、东经74-124度之间。产棉省、市、区有22个,棉田面积在40万公顷以上的有7个(新疆、河南、江苏、湖北、山东、河北、安徽),在10万公顷上的有4个(湖南、江西、四川、山西);其他的各省、市只有零星的种植。,三、农业景观,(一)乡村聚落分类(二)村落的发展,(一)乡村聚落分类,1一般类型的乡村 密集型农村聚落 分散型农村聚落 半聚集型农村聚落 2活动型村落 3特殊类型 美国单户型 集体农

22、场型 经营性农场,(二)村落的发展,原始的居住地 古代村落 城市兴起后农村聚落的发展 现代村落的发展,美国洛杉矶周边农村,四、农业发展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1影响农业发展的地理环境因素 2地理环境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3农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影响农业发展的地理环境因素,气候因素 包括光照、温度、空气等要素; 水文因素 包括河流、湖泉、降水量、泥沙含量等; 土壤因素 包括土壤生物与非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中也包括固相、液相和气相; 生物因素 包括森林、草原植被与动物群落; 地形因素 包括山岳、高原、平原、洼地、坡向、坡度等因素。,2地理环境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关中是个三面环山向东敞开的河谷盆地,南

23、倚秦岭山脉,北临北山山系,东部宽阔,南北有三四百里,逐渐向西减少为百十里宽;西起宝鸡以陇坻为界,东至潼关以黄河为限,东西约八百余里。史记.货殖列传谓“关中自汧(今陕西陇县)、雍(今陕西凤翔),东至河华(今黄河华山)”。,关中农业区的形成从周人开发关中西部的周原开始的。到西周时代,丰镐附近的农业也得以发展。这两个区域的地理特征都是以黄土原为主,海拔基本上在500米以上。 西周时代,关中东部为沮洳之地。海拔在500米以下, 水土多带卤性,有5万余倾盐碱沼泽之地。 战国末期,郑国渠开凿后,关中东部低洼平原得到全面开发。 史记河渠书“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倾,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3农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农业发展尤其是水利工程的兴修对水文环境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水利工程的兴修改变了局部地区的微地貌农业开发对土壤的影响尤其显著农业开发对动植物尤其是森林植被的影响巨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职业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