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限时规范特训诗歌的思想感情(每题 6 分,满分:84 分 时间:90 分钟)1.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少年游晏殊重阳过后,西风渐紧,庭树叶纷纷。朱阑向晓,芙蓉妖艳,特地斗芳新。 霜前月下,斜红淡蕊,明媚欲回春。莫将琼萼等闲分,留赠意中人。(1)指出本词吟咏的对象并分析其主要特点。答:_(2)请分析本词的构词脉络。答:_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分析能力。首先考生要明确主要对象,要分清重点意象和次要烘托意象以及环境构成要素,如本词中西风、庭树、朱阑等就是环境的构成要素。然后找出描述吟咏对象的词,如妖艳、新、斜、淡、明媚等。(2)本题考查对诗歌写作思路的梳理能力。考生首先要从整体
2、上了解咏物诗词的一般思路:先写环境,然后描述主体形象特点,最后表达情感。然后结合本词的具体词句进行分析。答案:(1)本词吟咏的对象是木芙蓉。妖艳明媚,淡雅美丽;虽身处寒秋,却凌霜耐冷、独傲秋庭。(2)本词先写重阳过后典型的秋景:西风凄紧,庭叶飘零,渲染出清秋萧索的气氛;然后具体刻画木芙蓉的形象,让人眼前一亮;最后表达对木芙蓉的爱惜,要把她留给意中人。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华清宫吴融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过华清宫 李约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_答案:第一首诗通过写
3、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3.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卜算子【清】吴兰修园绿万重,月不下地,夜凉独起,冰心悄然。惜无闲人同踏深翠也。辄倚横竹写之。时甲戌七月十三夜。绿翦一窗烟,夜漏知何许?碧月濛濛不到门,竹露听如雨。 独自出篱根,树影拖鞋去。一点萤灯隔水青,蛩作秋僧语。前人评价本词蕴涵的情感是“孤独而不哀伤” ,请结合全词的内容简要分析。答:_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本题明确了词的情感特点是“孤独而不哀伤” ,而整首词都是写景,通过作者描绘的景物传达情感,因而分析景物特点是解题的关键所在,根
4、据词中的“烟” “夜漏” “碧月” “竹露” “树影” “萤灯”等意象,可以概括出词中描写的“清新明丽,似淡而浓”的景物特点,然后抓住词中的“独自”这一传达情感的关键词语,就可以知道主人公孤单的处境,但孤寂之中透露出来的是主人公恬适宁静的心境。答案:词中通过主人公的行踪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令人神往的秋夜园林图:主人公夜半醒来,看到窗外绿雾如烟,皓月当空,听到露滴之声,于是披衣走到庭院之中,看到斑驳的树影、闪烁的萤火虫,听到犹如秋夜孤灯下僧人诵读经文之语的蟋蟀的叫声。整个画面清新明丽,似淡而浓,虽然表现了主人公孤单的处境,但孤寂之中透露出来的是主人公恬适宁静的心境,表达的是主人公在这宁静之中得到的愉
5、悦之情,所以说词中的情感是“孤独而不哀伤” 。4.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帐夜 吴兆骞穹帐连山 落月斜,梦回孤客尚天涯。雁飞白草年年雪,人老黄榆夜夜笳。驿路几通南国使,风云不断北庭 沙。春衣少妇空相寄,五月边城未著花。注:诗人因科场案被流放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市) 二十余年,此诗约作于抵宁古塔三年之时。连山:就着山势。北庭:汉时北匈奴所居之地,亦即北方边庭之地。这里指诗人所居之地。诗人在尾联中为什么说“空相寄”?答:_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中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要想把握诗人在尾联中为什么说“空相寄” ,首先,要从“帐夜”这一标题和诗歌中的“穹帐” “笳” “北庭沙”等意象入手,明
6、确这首诗是边塞诗。其次,要结合“雁飞白草年年雪” “风云不断北庭沙” “五月边城未著花”等诗句来明确诗中描绘的边塞十分苦寒。最后,从“梦回孤客” “人老黄榆”等诗句中明确诗中表达的情感是一种愁绪。把握住了这三点,就能够准确答出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观点了。答案:虽然妻子寄来了春装,但边地五月仍然十分寒冷,不见春意, “春衣”无法穿在身上,表达了诗人身处苦寒边地的忧愁与无奈。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问题。闺怨 【明】周在江南二月试罗衣,春尽燕山雪尚飞。应是子规啼不到,故乡虽好不思归。诗的一、二两句表达了闺中少妇怎样的情感?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答:_答案: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运用了对比
7、手法。一、二两句用江南和燕山天气(气候) 对比,表现少妇对丈夫的牵挂,第二句燕山雪飞表现了少妇对身在边塞的丈夫的思念和担心。6. 2013济宁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2)题。书边事张乔 调角 断清秋,征人倚戍楼。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注:张乔:唐代诗人。调角:即吹角,角是古代军中乐器,相当于军号。梁州:当时指凉州,在今甘肃境内。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诗篇一展开,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一幅边塞军旅生活的安宁图景。颔联使人由王昭君和亲的事迹联想到目下边关的安宁,体会到民族团结正是人们长
8、期的夙愿,而王昭君的形象也会像她墓上的青草在春风中摇曳一样,长青永垂。颈联写明边关地区,因无蕃兵阻挠,所以才有游客到来。这两句对于前面的景物描写起到了点化作用。尾联两句运用生动的比喻,十分自然地抒写出了作者的心愿:蕃情能像这大河一样,长久地向南流入中原该多好啊!这表现出诗人渴望民族团结的愿望。答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生活的热爱,对民族团结的渴望。7. 2013聊城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送崔子还京 【唐】岑参匹马西从天外归,扬鞭只共鸟争飞。送君九月交河 北,雪里题诗泪满衣。注:此诗作于西州。西州属于唐朝北庭节度使辖区。此诗应是诗人在北庭任职时所作。交河:指河的名字。“雪里题诗泪
9、满衣”一句蕴涵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解析:这句诗饱含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其中对友人的依依不舍易答,还要注意其另一层含义。此诗应是诗人在北庭任职时所作,诗人在外很久了,既有思乡之情,又有无奈。所以答题时要答全面才能得分。答案:诗人描写风雪中题完诗不觉泪水已经沾满了衣服这一情景有两层含义,一是抒发了对好友还京离去的不舍,更重要的是反映出诗人由朋友的回归想到自身仍得滞留异域的苦闷和久戍塞外的思乡之情。8.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听筝 注柳中庸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注:当时诗人的族侄
10、、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到南陲海涯。诗人说“听筝”听出了“无限秦人悲怨声” ,试分析诗中都有哪些“悲怨声” 。答:_解析:此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答案:伤春惜别之情:颔联那柳条摇曳、柳絮纷飞、落英缤纷、杜鹃绕啼的暮春情景,强烈地渲染出一片伤春惜别之情。思亲之情(盼子思夫、离愁别恨) 或思乡之情。颈联想象白发老母枯坐灯前“愁灯影” 、红颜少妇伫立楼头“思月明” ,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灯前别无他人,只看到自己的影子,可见何等孤独,怎能不“愁”?楼头没有亲人,只见明月高悬,可见何等空荡,怎能不“思”?一“愁”一“思”写尽了无限幽怨。第六句诗也可理解为游子楼头望远思
11、乡。对远方身处困境中的亲人的担忧之情:尾联写诗人怀着苦情听筝声,亲人南北远离,又遭厄运,怎不牵挂、担忧?诗歌助读:“筝”是一种拨弦乐器,发音凄苦。首联上句点出弹筝的特殊动作,下句渲染由听筝而引起的感时伤别、无限悲怨之情。颔联巧妙地把弦上发出的乐声同大自然的景物融为一体,顿时使悲怨的乐声转化为鲜明生动的形象,更加渲染出一片伤春惜别之情。颈联写人世的悲欢,更加真切感人。尾联意思是说,筝声本来就苦,更何况又掺入了“我”的重重离别之恨,岂不格外引起对远方亲人的怀念!这首描写筝声的诗,着眼点不在表现弹奏者精湛的技艺,而是借筝声传达心声,抒发感时伤别之情。诗中重点写“声” ,却又不直接写“声” ,没有用一
12、个象声词。而是着力刻画各种必然发出“悲怨声”的形象,唤起读者的联想,使人见其形似闻其声,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9.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问题。念奴娇登石头城 萨都剌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指点六朝形胜地,唯有青山如壁。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寂寞避暑离宫 ,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落日无人松径冷,鬼火高低明灭。歌舞尊前,繁华镜冷,暗换青青发。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注:石头城:即金陵城,昔为六朝都城。离宫:帝王正式宫殿以外的宫室。作者在此首词中抒发了哪些感慨?请分条概括并简要分析。答: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及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能力
13、。答案:对世事(历史)变迁/昔盛今衰的悲哀。曾经的繁华六朝,现已成空荡的江山;曾经的行宫内院,早已是芳草萋萋。世事(历史) 沧桑/ 盛衰无常,让人倍加感伤。对自然永恒、物是人非/人生短暂的无奈。曾经的江山、明月、离宫依旧存在,而曾经的豪杰、宫人却已随时光流逝而“消磨” ,一片空冷孤寂,让人顿觉自然永恒、人生短暂。对战争残酷的心痛。战火纷飞,摧毁了往日的繁华,只剩下生灵涂炭,白骨遍野,让人心痛。对青春易逝的感伤。多少美丽如花的歌舞粉黛,对镜施粉理鬓,却又青丝变白发,消磨了青春美丽,这应该是作者对自己也是对世人青春易逝的感伤。诗歌助读:这是一首怀古之作,作者抚今追昔,以苍凉的韵调,以富有悲剧意味的
14、形象,咏出了风云易消、青山常在的感慨。上片重点写的是昔日在这里发生过无数次激烈的战争,写景、咏史、抒怀。前三句写出了石头城空荡凄惨的江山,发出了世事变迁的慨叹。六、七、八句清晰鲜活地再现了历史上曾经接连不断的战争的激烈场面。下片写的是凄凉冷清的行宫,多少歌舞粉黛在这里送走了青春,耗尽了年华。下片前三句重点写行宫内院的孤寂与萧条。六、七、八句是作者对自己也是对世人青春易逝的警醒。这首词采用宋代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全部韵脚,但因萨都剌笔思流畅,再加之采用倒叙的手法,工笔描写世事的变迁,抒发人生之感慨,使作品思路开阔,境界宽广,自然天成,堪为豪放派之大作。10.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吴
15、江张先春后银鱼霜下鲈,远人曾到合思吴。欲图江色不上笔,静觅鸟声深在芦。落日未昏闻市散,青天都净见山孤。桥南水涨虹垂影,清夜澄光合太湖。结合具体意象,概括该诗所写的吴江景色的特点以及诗人表达的感情。答:_答案:芦苇深处的鸟啼、天际落日的余晖、静谧的街市、湛蓝的晴空、随波摇曳的彩虹般的桥影等,构成了吴江那由黄昏至夜的色彩纷呈、动静和谐、令人神往的秋色图景。诗人以浓妆淡抹的笔法充分表达出对吴江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诗歌助读:吴江流域,太湖之滨,是江南著名的鱼米之乡。湖光山色,州桥市镇,美如图画。这首诗写由黄昏至夜的吴江秋色,色彩纷呈,美不胜收,动静和谐,声情并出,合于天籁,而令人神往。三、四两句,不仅在
16、声、色、动、静上落笔写景,颇多生动情趣,更创造出了一种意境,若画中留白,给读者无限想象与联想的空间。11. 阅读下面的清诗,回答后面问题。摄山秋夕屈大均秋林无静树,叶落鸟频惊。一夜疑风雨,不知山月生。松门开积翠,潭水入空明。渐觉天鸡晓,披衣念远征。注:屈大均,广东番禺人,清兵陷广州后,投身抗清斗争。失败后,削发为僧。他曾两次北游,联络反清志士,力图恢复大明。此诗写于北游途中。摄山,又名栖霞山。(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的人物形象。答:_(2)请具体分析本诗借景抒情的特点。答:_解析:第(1)题,要读出景物描写后面的“人” ,毕竟,诗中景物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通过景物可以看出主人公的情况。比如从“
17、一夜疑风雨”可以看出主人公一夜未眠,心神不宁。第(2)题, “具体分析”即是结合诗句,分别说明各类景物体现了、衬托了主人公什么样的感情。答案:(1)示例:这首诗描写了一位抗清志士的形象:在一个叶落鸟鸣的秋夜,他心事重重,听着屋外的声响,一夜不眠。天还未大亮,他就早早起床,计划又一次远行。(2)本诗前三联借景抒情。第一、二联,描写秋天的树林一夜落叶萧萧,鸟儿不能安眠,主人公也以为外面风雨交加。暗示着主人公一夜未眠,衬托出主人公不能平静的心情。第三联写主人公开门来到外面,看到潭水空明,松林积翠。反映出主人公心思渐明,流露出淡淡的喜悦之情。12.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问题。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
18、 庾信悲歌渡燕水,弭节 出阳关。李陵从此去,荆卿不复还。故人形影灭,音书两俱绝。遥看塞北云,悬想关山 雪。游子河梁上,应将苏武别。注:诗歌写于诗人出使西魏时,当时,梁朝时局危难。不久,西魏出兵灭梁。弭节:车马徐行。关山:边关山口。这里指江南故国与北国往来的必经之地。“李陵从此去悬想关山雪”这六句是如何抒发诗人有国不能回的悲情的?答:_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回答问题注重分析诗句使用的表现手法以及描写的内容和体现的情感。比如, “李陵从此去,荆卿不复还”使用了李陵战败投降和荆轲刺秦而亡两个典故,以此表现诗人对不能再次回到故国的悲凉之情;再如“遥看”两句,诗人看到塞北的云想到了关山
19、的雪,表现对故国的思念之情。答案:用典。使用李陵出塞因战败而被迫投降、荆轲刺秦而亡等典故表明诗人自己也会像他们一样一旦离开故国,再也不能回归。虚写。想象:通过想象说从此以后故国朋友的形象会在自己的记忆中逐渐模糊,诗人也不能与他们再有书信来往了,进一步强化有国不能归的悲凉之情。联想:通过诗人看到塞北的云联想到关山的雪等,表现对故国的思念之情。1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蝶恋花 陆 游桐叶晨飘蛩夜语。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江海轻舟今已具。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 。注:这首词是陆游晚年被罢官后所作。长杨赋:汉代扬雄为讽谏汉成帝
20、游幸长杨宫而作。下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答: _解析:此题考查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答案:作者被罢官即将回家,满腹韬略却无人可托,表达了对抗金大业难以为继的悲哀。借用汉代扬雄作长杨赋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忠心耿耿献计献策却不被重用的愤慨。诗歌助读:“桐叶晨飘蛩夜语”一句托物起兴,引发的是悲秋之景。第二句“旅思秋光” ,承前启后, “秋光”点明了时序,叶落、虫语,勾起了作者的旅思。 “黯黯长安路”一句既表明收复长安的希望化成了泡影,又隐喻着作者对南宋小朝廷改变抗金决策的失望。“忽记”两句表明作者对国事忧虑的深重。下片转入描写个人的前途。 “江海”句承上片“旅思”而来,含有想隐归江
21、湖的意思。 “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则慨叹朝廷抗金志士零落无存,国家前途令人担忧。最后两句从慨叹转为激愤,词里活用典故,表明自己如果早知不被知遇,就不会陈述什么恢复方略了,透露出作者的愤愤不平之气。14.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后面问题。踏莎行答客问云中 曹溶堠 雪翻鸦,城冰浴马,捣衣声里重门闭。琵琶忽送短墙西,当时不是无情地。 帐底烧春 ,楼头热浴,百钱便博征夫醉。寒原望断少花枝,临风也省看花泪。注:云中:指云中府,治所在今大同市。堠:古代瞭望敌情的土堡。烧春:酒名。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堠雪翻鸦,城冰浴马”两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答:_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答
22、案:表达了作者身处苦寒荒凉的边塞愁闷悲伤之情。 “堠雪翻鸦,城冰浴马”两句描写了边塞的苦寒之景,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为抒发作者的愁闷悲伤之情作了铺垫。诗歌助读:首句言雪之大,白雪与乌鸦形成黑白对比,渲染了凄凉气氛;第二句写天之寒。开篇两句写出了边塞的苦寒荒凉。然后用捣衣声和琵琶声来表达边塞征人的离愁别绪。 “帐底烧春,楼头热浴” ,既是用来御寒的,也是用来消愁的。一醉愁去,但酒醒愁又会重上心头。最后两句说因为少花枝,也就省去了看花引起的流泪,以异于常情的写法抒发了作者心中无限的悲伤。诗歌鉴赏综合训练(每题 11 分,满分:110 分 时间:120 分钟)1. 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后面的题目。
23、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 别情王实甫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今春,香肌瘦几分,楼带宽三寸。(1)该曲中大量使用叠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赏析。答:_(2)结合全曲,从虚实角度对前六句进行简要赏析。答:_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叠词是文学作品中常出现的语言现象,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而叠词放在句尾,可能还有押韵的作用。这两个方面兼顾,鉴赏才会比较全面。(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干明确要求考生从“虚实”角度对曲词进行赏析,考生首先要通
24、过分析诗句内容,明确这六句曲词中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实写了什么内容,虚写了什么内容;其次要联系这首曲子的意境、主旨等分析作者这样写的效果。答案:(1)“隐”和“粼” 、 “滚”和“醺” 、 “阵”和“纷” 押韵,使作品联结成和谐的整体,增加了作品的音韵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叠词的运用增强了寂寥冷清的气氛,加倍渲染了凄清的氛围,抒发了闺中女子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和悱恻幽怨的情怀。(2)“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是闺中女子对远行人途中经历的想象,是虚写,“遥山”和“远水”寄寓着女子的牵挂之情,为后面的直接抒情作铺垫;“见杨柳飞绵滚滚掩重门暮雨纷纷”是实写,是自现境况,寄寓着闺中女子对远行人的无
25、限思念之情。虚实结合,拓展了诗歌意境,也让“断肠人忆断肠人”的出现显得自然贴切。2.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江南曲于鹄偶向江边采白 ,还随女伴赛江神。众中不敢分明语,暗掷金钱卜远人。(1)“偶向” “还随” “不敢”等词有什么妙用?请分别简要分析。答:_(2)诗人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少妇形象?答:_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住“偶” “还” “不敢”几个字的表意功能进行分析。 “偶”是“偶然”的意思,说明她的举动是无意识的;“还”有“仍旧”之意,表明她是无可无不可地跟着别人转;“不敢”突出她占卜举动的小心,生怕泄露心中的秘密。(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
26、。本诗前两句写少妇跟随女伴江边采 ,反映了她那一心惦记“远人” 、行无所适的烦乱,后两句通过占卜这一举动,着力描摹少妇欲言又不敢语,欲卜又不敢掷,欲罢又不甘休,只能“暗掷”的神情,惟妙惟肖地再现了人物的内心活动。答案:(1)示例:“偶向”说明少妇江边采 的举动只是心不在焉的一时偶然。 “还随”反映出她心不在焉、神情恍惚。 “不敢”说明她占卜很小心,怕人发觉,遭人取笑。(2)诗人塑造了一个心系“远人” ,行无所适,欲言不敢语,欲卜不敢掷,欲罢不甘休,小心、羞涩的少妇形象。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军城早秋严武 注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 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