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 (2014孝感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20 分)不喜欢草的母亲凌仕江这些年,我经常到外游荡,遇到惹眼的花草树木就会花钱将它们买下,抱回高楼里养起来,有的草儿甚至是我从城外的山中采摘回来的。还好,花们、草们不负我望,一直在我愿望里长势诱人。有一天,我在给植物们松土喂水时,发现一个废弃的死花盆里生出了星星点点草芽,它们低矮的样子犹如油菜籽刚冒出地面的嫩芽。看着它们醒目刺眼的表情,我做了顺水人情,给它们也喂一些水。哪知,相隔几天后,它们便一头蹿出盆沿,变得绿油油、活脱脱,让人格外兴奋,真不知它们还会长成什么样子。可自从母亲住进我的城,这盆长势迅猛的野草命运就发生了逆转。母亲常
2、学,也是母亲的哲学。只要发现田间地头的草太猖獗,母亲便发动父亲扛起锄头与她一道去锄草,就像理发师手持剃须刀,一棵一棵地剃,直到庄稼地变得平平整整、干干净净,直到过路的人,向他们和庄稼投来美丽的微笑。母亲是大地上最伟大的诗人,庄稼就是她最美的诗,因此,母亲的庄稼地容不下半棵草。我真正赞美草、依恋草也是进入城市之后的事。在我的城里,建筑每天都在疯长,其速度远远胜过草的生长;马路年年都在扩建,只是越来越难见到草的陪衬,缺少了草的路边,总感觉眼睛里少了点儿什么。我的城在轰鸣的街道边日夜经受喧嚣的折磨,那些被铲除地面的草儿成了无家可归的孤儿,它们是穷人,它们是不幸者,它们在城里没有可靠的朋友,它们总是被
3、搬来运去,最后连根也生不稳,就因为它们的名字叫草,所以最容易被拔掉;在高空的梦中,窗外的风暴常常将我惊醒,我听见草们的呻吟、无助、哭泣、呼喊,它们仿佛在向我招手。与草相依,是我脱不掉草根的唯一气息,草是这个城里我最核心的朋友。因此,那一盆野草突然有一天被连根拔起,晒在阳台上,奄奄一息的模样,足足让我惆怅了许久。在我眼里,没有了青草的花盆,泥土顿时变得苍白、空虚,像被捣碎的心脏,光秃秃的,光景衰败又无力,掏空了绿色的花盆又成了死花盆。似乎原本在草的沉浸中获得的宁静又被推向了旷野的城市。我想这样的事,也只有闷在家无事可做的母亲干得出来。因为母亲看不顺眼草,她不愿被草占据她的生活,在母亲眼里,草就是
4、荒芜,草就是灾难,草就是一无是处,她不知道她儿子正需要草一样宁静的生活,她更难理解草对于一个出生于农家却被困于现代城市生活的理想者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我丝毫没有责怪母亲的意思,只是在几天后的一次谈话中,若无其事地提及了此事。我说,嘿,妈你把那草扯了哈!母亲说是我扯的呀,这些天天乱长的草,一天比一天长得多,害怕以后不好收拾哟。我说,扯得好,扯得干干净净的,妈,你还是改不了勤快的老家习性。坐在一旁看电视的父亲听我难得夸赞母亲,转过头,乐呵呵地笑。我笑不出来,我在想草。想活在这个城市的每一个角色都可以是一棵草,或许大家都有开花的机会,只是总有些人根本等不到花季来临,他们总是倒霉、纠结、运气不佳,被人
5、算计,最终夭折多年以来,正是那些不开花的草让我看清了大自然最本质的生活。同时,我看清的还有我自己!当古典的一切被机器碾碎,宁静便显得极其珍贵,当人被卷进城市的速度之后,那些仍然渴望返身向慢的人,就有了草的气场。我常常提醒自己,面对纷繁的生活,要像草一样冷静,不要忘记地平线,草就是“慢” ,草就是乐趣,草就是底蕴,草就是宁静。而这种贴着地平线思考的慢和这种宁静中的乐趣,正是草的精神气节。城市越大,人心越被挤压,是大城里的小时间和快速度剥夺了人的兴趣和宁静,人不知不觉成为快的追随者,也成为信息时代的抵押者。何为慢生活?就是懂得品味一棵草的心情。或许,这种心情只会赋予那种认真和孤独的人,赋予那种让自
6、己慢下来的人。当人的灵魂被野草塑造,得到的或许就是整个春天。母亲不懂这些,她只懂比草更难的永远是生活。她害怕重蹈覆辙,她不让草耽误孩子的生活,因为孩子是她一生不离不弃的庄稼。(选自中国艺术报 ,有删改)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 分) ( )A.作者热爱生命,喜欢养花种草,却只喜欢养些平凡的花草树木,即使是从城外山中采摘回来的野草野花,他都养得尽心尽力。B.母亲在乡下待得久了,与庄稼打交道的经历让她潜意识里把草视为敌人,这直接导致我养在花盆里的野草的命运发生了逆转。C.对于母亲拔草的举动,作者表示“扯得好” ,看上去并无谴责之意,其实在内心是很不情愿的,认为母亲是过于“勤
7、快”了。D.城市建筑在疯长,古典的一切被机器碾碎,作者保持了对自己的清醒认识,他把草作为自己最核心的朋友,享受一份内心的宁静。E.文章以小见大,通过讲述母亲为了不让野草耽误孩子的生活,而把花盆里的野草连根拔起的细节,颂扬了伟大的母爱。【解析】选 BD。A 项无中生有, “却只喜欢养些平凡的花草树木”于文无据;C 项曲解文意,原文有“我丝毫没有责怪母亲的意思” ;E项对主题理解有误,文章借“草”阐发了自己对生命与生存方式的思考和感悟。2.分析文中两个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4 分)(1)草就是她和朋友亲密的敌人,草就是庄稼藏匿的毒。(2)我听见草们的呻吟、无助、哭泣、呼喊,它们仿佛在向
8、我招手。答:_ 答案:(1)运用比喻,将草比作敌人、毒,形象生动地体现了母亲对草的憎恨之情。(2)运用拟人,通过“呻吟、无助、哭泣、呼喊” “招手”等拟人化的描写突出作者对草的遭遇的痛心与关切。 (手法答“想象”也可)3.文中说,母亲“更难理解草对于一个出生于农家却被困于现代城市生活的理想者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 。试分析草对作者有着怎样的重要意义。 (4 分)答:_ _答案:草不仅美化了环境,更是作者城里最核心的朋友,温暖着心灵。草启示作者:要具有贴着地平线思考的慢,要学会享受宁静生活中的乐趣。 (每点 2 分)4.有人认为,本文的标题“不喜欢草的母亲”与文章主题不符,对这一看法,你同意吗?请
9、谈谈你的观点与理由。 (8 分)答:_ _ 答案:观点一:同意。理由:从内容上看,文章绝大部分篇幅写“草” , “草”是作者议论抒情的对象。从主题上看,作者借“草”来阐发自己在生活方式与态度上的思考与见解, “草”是文章主题的载体。母亲因不喜欢草而拔草这一情节仅是后文作者议论抒情的引子,而非主题。所以,标题“不喜欢草的母亲”确实是与文章主题不符。(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亦可)观点二:不同意。理由:是母亲拔草这件事引发了作者思索,而非单纯草本身。本文的主题在自己与母亲对待草的不同态度对比中得以深化,标题能更好地引导读者深入思考。“她不让草耽误孩子的生活,因为孩子是她一生不离不弃的庄稼” ,饱含了浓郁的
10、母子深情,升华了主题。 (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二、 (2014恩施质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4 题。 (20 分)总有那一片蛙声古清生在南国的时候,我的窗前有那么一块低洼的草地,春天的日子来临,它便会生长许多的小草,甚至开出一些小小的花朵,招引一些蜜蜂在那里抖着金翅嗡嗡地飞。许多小孩子,很喜欢在那块草地上采花或者玩一些他们认为好玩的游戏。这样的日子总是很温暖的,因为阳光、花草和小孩子们,足以把春天装点得美丽而又亲切,让人忍不住掩卷,心驰神往。但是在五月的时节,就会有一场场的雨水降临,雨水把草地旁的冬青树洗得很绿,那种很清凉的绿,并且注满整个的草地。于是孩子们用纸折起小小的洁白的纸
11、船,来到草地那片水洼子上,启航他们的小小的梦想。唯有月夜,那块草地是完全属于我的。这时候夜安睡了,一轮皎洁的月儿来到水洼子上,映得那水好一片白。在白水之上,忽然有不知来于何处的小蛙,欢快地跌跌地跳跃,仿佛是要把那一轮月儿从水中端详个究竟,或者坐在月儿之上,让月儿浮托它走。小蛙们如同孩子,待它们游戏得尽情的时候,就一起坐在水上唱歌。那就是在我的生命中离不去的蛙声了。惯于在夜里读书和写作的我,就极爱着那一扇窗,起起伏伏的蛙声,能让我的思绪飘浮,进入这样一个季节深处。但我却没有了南国的那一扇窗子,羁旅北京的日子长长,我的窗前,纵是也有这样一块草地,一簇绿柳,在春天的阳光里,还会有一树杏花装点。但是北
12、国没有雨季,我看不到小孩子们折纸船的情景。北京是要到七月或者八月才会有雨,那是槐花开放的时节了。北京的雨会与槐花下了一街,一街的槐花雨把整个日子都流淌得芬芬芳芳,但即使这样的雨,仍不会积上一洼水,引来天使一般的小蛙,所以即使雨后有月,她也在这芬芳里找不到栖落和梳洗的地方。我固执地想,如是北京的槐花雨能够积成一个洼子,这样一个清浅的弥漫着槐花芬芳的水洼子,有一轮皎月把水映得银银的白,有一群天使般的小蛙,它们围着月儿唱歌,那该是多么的好啊。我常常在雨后的北京的夜里出走,我以为我是能够找到这样一个地方的,它就在某一扇窗下,甚至那窗前也有一个痴情展卷的学子,甚至水边,还留着孩童戏水的赤足的脚印。可是,
13、我的出走,却并没有找到这样一个地方,我想终归是有这样一个地方的,是我没有找见它罢了。居京的月夜,于我它是散文化的时光,我在键盘上演绎着一个个的梦,情至深处,会忽然在某一段落,浮起一片蛙声,是南国的春宵里那天真烂漫的蛙鸣,初是浅浅低低的几声,孤独而悠远,渐渐地汇合起蛙的合唱,且愈来愈临近我的窗,仿佛就在那一簇柳下。此时人便恍惚地进入以往的时光,一颗羁旅中的心,忽然地一热,为之深深地感动。但待我有心凝神细细地聆听,却发现窗外是一片寂静,静得月的清辉飘落到柳叶儿上发生的细小的沙沙声都能够听到,只是没有了蛙声。哦,此时的我,这才感到深深的失落,原来那一片蛙声,它源于我的梦里,或者说,是那永远也拂不去的
14、幻听了。春天的今夜,便又是这样,我打开了电脑,轻轻地敲出一段怀想的文字,不觉间室外就有了一片蛙声,是如许的亲切,如许的温馨,它拂动着春夜的暖风,沿了情感的脉络缕缕入心。然而我猛然地觉醒,却分明是,寂夜无边!不由得发现,那暖暖的一缕情思,竟也就化成两滴浸冷的泪珠,冰凌般地挂在两腮。(摘自漂泊者的晚宴 ,作家出版社)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 分) ( )A.文章开头部分描绘了一幅“南国风景画” ,作用之一是与居京没有水洼子听不到“蛙声”形成鲜明的对照。B.作者在羁旅北京时,对北国没有雨季感到遗憾。他渴望北国的雨季,主要是想要看看小孩子们折纸船的情景。C.“我想终归是有
15、这样一个地方的,是我没有找见它罢了”反映出作者很希望有水洼子和天使般的小蛙。D.作者在一个春夜,打开电脑时终于从窗外聆听到了一片蛙声,在他看来,那蛙声亲切、温馨,缕缕悦耳入心。E.本文融叙事、议论、抒情为一体,运用了对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语言不乏生动、形象,很是耐人寻味。【解析】选 BD。B 项, “主要是想看看小孩子们折纸船的情景”不合文意。应主要是希望能“积上一洼水,引来天使一般的小蛙” ,聆听“一片蛙声” ;D 项,作者并没有聆听到窗外的一片蛙声,而是电脑敲出来的“怀想” 。2.文章为什么要以“总有那一片蛙声”为题?请结合全文做简要分析。 (4 分)答:_ _ 答案:这个标题,一是
16、起统领全文的作用,它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整篇文章都围绕着“蛙声”来展开。 (1 分)第段写了皎月之下、白水之上的“蛙声” ;第段写北国即使有雨,也引不来天使一般的“小蛙” ,也即听不到“蛙声” ;第段假想在北京槐花雨季节,能在皎月之下水洼之中听到“蛙声”该多么的好;第段写在键盘上演绎听到“蛙声”的梦;末尾一段写在春夜于键盘上怀想“蛙声” 。(2 分)二是寄托了思念家乡的一片深情。 (1 分)3.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段文字。 (4 分)答:_ _ 答案:第段文字主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景物以人的性情,把景物写得形象、生动、传神。 (1 分)如:说“夜安睡”了,写出了“夜”的静穆、安详;(1 分) “月儿来到水洼子上” ,写出了皎月好像是有意要与水洼子相映衬;(1 分) “小蛙,欢快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