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优化方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 第三章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三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切忌把握不准和忽略表达效果提升训练.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418241 上传时间:2018-04-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化方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 第三章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三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切忌把握不准和忽略表达效果提升训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优化方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 第三章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三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切忌把握不准和忽略表达效果提升训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优化方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 第三章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三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切忌把握不准和忽略表达效果提升训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优化方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 第三章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三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切忌把握不准和忽略表达效果提升训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优化方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 第三章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三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切忌把握不准和忽略表达效果提升训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专题三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切忌把握不准和忽略表达效果1(2015海口模拟)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双调驻马听 吹白 朴裂石穿云,玉管 宜横清更洁。霜天沙漠,鹧鸪 风里欲偏斜。凤凰台 上暮云遮,梅花 惊作黄昏雪。人静也,一声吹落江楼月。【注】 玉管:玉制的古乐器,用以定律,后泛指箫管之类管乐器。鹧鸪:南方山鸟,栖息于有灌木丛和疏树的山地。另外, 教坊记中列有山鹧鸪之曲名。凤凰台:有三,一在甘肃成县南,与此曲无涉;一在陕西宝鸡市南,萧史弄玉的故事,就发生在此,但此台早已倾毁;一在南京市南面,古代旅游胜地。梅花:此地当指腊梅。另外, 乐府杂录中录有落梅花曲名,为古代笛名。(1)此曲开头四句写

2、出了笛声曲调的什么特点?答:_答案:第一、二句写的是高亢清纯风格的曲调。 “裂石穿云” ,是说笛声高亢有力,可使山石为之碎裂,直达云霄。 “清更洁”是说其音清雅而纯正。第三、四句写的是笛声凄怆悲凉风格的曲调。 “霜天沙漠”是指吹奏者吹出了令人断肠之声, “鹧鸪风里欲偏斜” ,从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写鹧鸪在西风中的飞行状态,实际上,作者是在写吹笛者在吹奏山鹧鸪曲。鹧鸪是南方之鸟,不可能在北方秋天的沙漠里飞,但是,艺术想象是可以打破这种时空界限的。这儿并非真写鹧鸪飞行,而是在写山鹧鸪曲的悲凉凄怆,以致山鸟闻之也悲不自胜,行为失常(“欲偏斜”)。(2)作者是怎样表现笛声的惊人艺术效果的?答:_解析:应

3、注意结合词句进行解析。首先明确手法,然后展开分析,最后说明作用或效果。答案:作者想象奇特,多用比喻、拟人、夸张,表现了吹笛者高超的技艺,描绘出了笛声的惊人艺术效果。如下阕第一、二句中,写笛声能使充满神秘音乐色彩的凤凰台为之失色,能将漂浮不定的云彩汇聚于凤凰台上。满树梅花竟然闻笛声而惊落,飘飘洒洒如黄昏时的雪花。一个“惊”字,将梅花拟人化,仿佛也在谛听此曲。对笛声采用了间接描写、侧面烘托的手法。 曲中未写一“笛”字,而是从视觉的角度用石、云、玉、霜天、沙漠、鹧鸪、凤凰台、梅花等意象来侧面烘托笛声的美妙,使难以描绘的笛音转化为读者脑海中浮现的视觉画面,让人如身临其境。2(2015四川五校联考)阅读

4、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茶瓶儿李元膺去年相逢深院宇。海棠下、曾歌金缕 。歌罢花如雨。翠罗衫上,点点红无数。今岁重寻携手处。空物是、人非春暮。回首青门 路。乱红飞絮,相逐东风去。【注】 金缕:金缕曲,是一首曲调柔美的歌曲。青门:古长安城门名。(1)这首词的上片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词句分析。答: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首先,仔细阅读上片,理解词意。该词上片描绘了一个春日歌唱的场景;其次,要深入把握,抓住一些重要的意象进行分析,如词中的金缕曲、翠罗衫、点点落红;再次,还要注意一些能够明显交代情感、主旨等信息的关键词,如“去年” “相逢”等。答案:上片勾勒了一个娴静

5、妩媚而善歌的女性形象。春深时节,海棠花下,女子浅吟低唱,曲调柔美,歌罢落红点点,点缀在翠衣上。以春景的美丽烘托出了女子的美好。(2)请从虚实的角度对全词进行赏析。答: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虚和实在古诗词中有多种表现,如当前客观之景为实,已逝之景、设想未来之景、设想对方、梦境、仙境、誓愿为虚,等等。解答此题,首先要找出哪是虚写、哪是实写,然后分别概括阐述,最后赏析其艺术效果,可从塑造形象或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等方面入手。答案:上片是虚写。写去年此时在深幽清寂的庭院中,词人遇到了一位女子,该女子在花下浅吟低唱,与海棠花融为一体,美丽非凡。下片是实写。词人写眼前景物,感叹物是人非,

6、回看通向都城的大道,红英乱落,飞絮满天,像是要追寻着东风远去。本词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昔日情人的怀念,对美好生活逝去的叹惋。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好事近杨万里月未到诚斋,先到万花川谷 注 。不是诚斋无月,隔一庭修竹。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未是秋光奇绝,看十五十六。【注】 “万花川谷”是杨万里书斋“诚斋”前花园的名字。(1)本词主要使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月色?试简要分析。答: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把握诗歌的表达技巧,要注意分析词句的修辞手法、篇章结构、表达方式等。比如从修辞的角度分析,词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色比喻为“玉” ,用来表现月光的温润

7、莹洁。回答本题时,应先点明使用的手法,然后结合词句分析。答案:侧面描写(衬托)。上片写月光下的花园及书斋窗前掩映的竹林,虽然未曾正面落笔,但银辉笼罩下光影婆娑的花木和修竹更加突出了月光的宁谧娟好。比喻。用“玉”比喻“月色” ,突出月光的温润莹洁。虚写(想象)。词人沉醉于眼前的月色,油然而生对十五、十六的月亮的神往:不过是十三,月色已是如此美好;到了十五、十六,那月色又该是何等的美好啊。白描。语言朴素洗练,近于口语,除了“月色已如玉”一句,其余无一处是对月的细致描写和反复描写,却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2)本词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简要分析。答: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

8、。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注意把握诗歌描写的对象的特点。这首词,描写了书斋、修竹、月色、秋光等意象,从这些意象中可以看出词人是饱读诗书的人(书斋),他志趣高洁(修竹)、热爱大自然(月色、秋光)。回答本题时,先写出词人形象的总体特征,然后分析这些特征在诗歌中是如何表现出来的。答案:本词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饱读诗书、志趣高洁、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词人形象。月光朗照下的花园、修竹和书斋既是词人生活情趣的表现,也是他精神世界的窗口。在词中,花的芬芳、竹的正直、书斋所象征的博学,以及用来比喻月色的美玉的温润莹洁都透露出词人高贵而雅洁的审美趣味,词人借徜徉陶醉在月光下的自我形象,抒发了自己对清雅生活的热爱。4阅读

9、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始闻秋风刘禹锡 注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妆镜中来。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注】 刘禹锡:中唐诗人,因参与王叔文变法,失败后被贬边地远郡。此诗是晚年于被贬之地所作。(1)诗歌的首联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请结合诗句赏析。答:_解析:诗歌的首联别出心裁地创造了一个有知有情的形象“我” ,即诗题中的“秋风” ,亦即“秋”的象征。当秋风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久别的“君”也就是诗人。可知诗歌采用了拟人和对比手法。答案:运用了拟人、对比的手法。拟人:创造了一个有知有情的形象“我” ,即题目中的秋风,当它重返人间

10、,就去寻找久别的诗人“君” 。对比:秋风去年与诗人分别,而今听到秋蝉鸣叫又回到诗人身边,今昔对比可见秋风去而复还,时间流逝。(2)秋天的景物触动着诗人情怀,请结合“动” “开”二字分析诗歌颈联,并谈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答:_解析:赏析诗歌的颈联,首先要理解这两句诗的含意,然后结合“动” “开”二字,分析秋风给诗人带来的振奋之情。答案:骏马思念边塞秋草,昂起头,抖动拳曲的毛;鸷雕睁开睡眼,顾盼着万里青云,这一“动”一“开” ,极为传神地刻画出骏马奔驰疆场、鸷雕搏击长空的形象,侧面显示出是秋风给它们带来了虎虎的生气。感情:抒发了诗人壮心不已,还想为国立功的昂扬斗志和积极进取的豪情。5(2016

11、内蒙古赤峰市高三月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雨后池上刘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1)本诗后两句中的“忽起” “更作”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答:_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这两个词把本来平静的池塘写活了,使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动静结合,生动地表现了夏雨到来的迅猛。答案:“忽起”二字,造成突兀之势,展示出景物瞬息间由静而动的变化,给人以强烈的动感;“更作”二字与“忽起”作呼应回旋,造成一种急促的旋律,从而把诗中有形的与无形的、动态的与静态的景物联系贯通起来,组成一幅形声兼备的艺术画卷。(2)本诗在表达技巧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答

12、:_解析:这首诗在修辞上运用了比喻,在表达方式上运用了动静结合。要注意结合具体诗句分析。答案:一是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把经春雨洗涤过的池面比作经人轻磨拂拭过的明镜,极其形象地写出了春雨过后池上异常平静、明净的状态。二是动静结合,构成对比:前两句写出了雨后池上春景的静态美;后两句由静而动,进一步写雨后池上的动态美。以静显动,以动衬静,相得益彰。(言之成理即可)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西江月金段克己久雨新霁,秋气益清,与二三子登高赋之。人与寒林共瘦,山和老眼俱青。琤 然一叶不须惊,叶本无心入听。气爽云天改色,潦收烟水无声。夕阳洲外片霞明,涵泳 一江秋影。【注】 琤:玉石的声音。涵泳:沉浸、

13、浸润。(1)“人与寒林共瘦”中的“瘦”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请简要赏析其表达效果。答:_解析:“瘦”本来是用来形容人的体貌特点,在这里形容寒林,结合秋天树林的特点分析即可。答案:“瘦”字形象地写出了树叶脱落后寒林的疏朗,使寒林有了人的情貌与神采。(2)词的末尾两句情景交融,颇有意味,请简要赏析。答:_解析:题目指明了情景交融,找出其中的景,结合作者的感情分析即可。答案:末尾两句描写了斜阳落霞映现于澄碧江水中的倒影之美;透露出词人以山林秋水为朋,物我共适的人生意趣。(意思对即可)7(2015广西省柳州市质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送陆务观福建提仓韩元吉 觥船 相对百分空,京口追随似梦中。

14、落纸云烟 君似旧,盈巾霜雪我成翁。春来茗叶还争白,腊尽梅梢尽放红。 领略溪山须妙语,小迂旌节上凌风 。【注】 韩元吉:宋南渡后寓居上饶(今属江西),官至吏部尚书。觥船:此处指载酒船以觥引酒。落纸云烟:指文章写得好。凌风:指凌风亭。(1)本诗的颔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解答此题,要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更要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用这种手法,总结这种手法的作用。从“君似旧”与“我成翁”来看,这里明显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作者借此生发感慨,慨叹人生易逝、功业难酬的郁闷之情。答案:对比,诗人将自己与陆游对比。前句称誉陆游,挥毫染翰,落纸云烟,和往日

15、一样。后句感叹自己,此刻已满头霜雪,未能多为国家效劳。突出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感叹。(2)本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答:_解析:由首联中的“百分空” “似梦中” ,颔联中的“我成翁” ,都可以看到诗人对此情此景的感叹。尽管年华易老、百事成空,但诗人在颈联中却表达出旷达乐观的情怀。答题时,要从诗歌的整体出发来分析作者情感的复杂性。答案:表达诗人百事成空、年华老去的无奈,以及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前两联“空”“梦” “翁”中有诗人百事成空的感叹,壮志未酬但年华老去的无奈。第三联借景抒情,春茶的白与腊梅的红交映,深见作者不只为别情牵挂的旷达胸怀。最后一联诗人希望友人能在美景中旅程愉悦。8

16、(2015吉林省白山市调研)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落 梅宋刘克庄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乱点莓苔 注 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注】 莓苔,苔藓植物,生长在阴湿的地方。(1)“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与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它们的“同工”之处。答:_解析:古代咏物诗或词,言在此意在彼,很多诗词都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此题只要分析出两句中的“同”并点出共同的寓意即可。答案:两句诗词表面上都写梅花的不幸遭遇, “零落成泥” ,寂寞凄凉,赞美梅花虽遭不幸,但香气经久不灭。实际上托物言志,赞美的不只是梅花,更是那些惨遭迁谪放逐但仍坚守志节的迁客骚人。(2)本诗最后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请作简要分析。答:_解析:这两句看似指“东风”胡乱使用对百花生杀予夺的权力,不公正对待(“不主张”就是不让梅花主宰自己开放的事,而任由东风摧残摆布)。实际上,指控的是执掌权柄者。答“象征”也可。答案:采用比喻手法。把胡乱使用对百花生杀予夺的权力的“东风”比作历史上和现实中的执掌权柄者,巧妙而又曲折地把矛头指向历史和现实中的一切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寄托自己仕途不遇的感慨以及对这种不尊重人才现象的强烈不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