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徽乡土地理,一.自然地理特征,安徽位于华东腹地,紧靠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东部临江近海的内陆省份。,位于11454E-11937E、2941N-3438N之间。,全省南北长约570公里,东西宽约450公里,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45%,居全国的22位。,1. 地理位置,(1)海陆位置,(2)经纬度位置,(3)交通位置,跨长江、淮河、钱塘江三大流域,境内有陇海、京沪、京九等多条铁路干线经过,水路交通便利,(4)相邻位置,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2.区域划分,长江、淮河将安徽分为,皖北,皖中,皖南,行政区划:16各省辖市,共
2、105个县级单位,安徽省地形和水系,3.地形地貌,(1)地势:,(2)五个地形区,淮北平原 江淮丘陵 皖西大别山区 长江沿岸平原 皖南山区,平原、丘陵、山地相间排列,主要山脉:黄山、九华山、大别山,全省最高峰黄山主峰莲花峰海拔1864.8米。,西南高,东北低,面积770平方公里,为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4.河流湖泊,(1)长江,自西南向东北横贯安徽南部,境内干流全长416公里,通常称“八百里皖江”,(2)淮河,流经安徽北部,境内干流全长430公里,属于淮河中游河段。,(3)新安江,钱塘江正源,境内干流长240公里。,(4)皖中明珠巢湖,全省年平均气温在1417之间,平均降水量 8001700毫
3、米之间(降水分布特点:南多北少,山地多,平原丘陵少)。有梅雨和伏旱等特殊天气,气象灾害主要为干旱、暴雨洪涝、寒潮等。,5.气候特征,安徽地处我国东部季风区,属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地区,(1)类型,淮河以北: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2)特点,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梅雨显著、夏雨集中。,6.植被与土壤(具有过渡性),(1)植被,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和常绿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地植被呈垂直分布,(2)土壤,淮北地区:棕壤,江淮地区:黄棕壤和黄褐土,皖南地区:黄壤和红壤,江淮和皖南地区有大片肥沃的水稻土,南,北,7.自
4、然资源,()土地资源:土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土壤肥沃。,耕地:408万公顷,淮北平原:旱地集中,长江沿岸平原:水田为主,江淮丘陵:旱地、水田兼有,林地:440万公顷,主要分布在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草地:166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12%,湿地:290万公顷,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0%,()矿产资源:安徽省是矿产资源大省,矿产种类较全,储量丰富。已发现矿种138种,已探明有资源储量的有105种,有36种矿产的储量居全国前10位。其中煤、铁、铜、明矾石、石灰石为五大优势矿产 。主要有煤炭(两淮,全国第7,华东地区首位)、铜(铜陵)、铁矿(马鞍山)。,()水资源: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约716亿立方
5、米,居全国第13位。山区河流水能资源丰富。,()动植物资源:全省植物种类丰富,高等植物4245种,动物约500余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54种,以扬子鳄、白鳍豚最为珍贵。,二.人文地理特征,1.人口大省,(1)人口数量: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总人口6862.0万人,居全国第8位。人口密度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91 /139 )。,(2)人口增长,新中国成立以后,人口数量增长迅速, 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口增长速度逐渐得到有效控制,现在已呈现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特点人口形势严峻,第六次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人口增长情况,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老年( 65岁及以上)人口
6、比重,(3)人口分布地域差异明显,淮北平原、长江沿岸平原:人口密度大,大别山区、皖南山区:人口密度小,(4)劳务输出大省,(5)民族构成:少数民族多(55个),人口数量少(40.3万,占0.59%)。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回族、壮族、满族、畲族。,(6)人口老龄化加快,(7)人口政策: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努力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资源大省向人力资本强省转变。,2.农业,(1)发展条件,有利条件,土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适宜种植多种农作物,光热充足,降水丰沛,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冲积平原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植物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足,不利条件,水资源与土地资源不匹配,旱涝、寒潮等灾害频繁,
7、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不断减少,安徽省三大流域土地和水资源分布状况,(2)主要农作物及其分布,2.工业,3.交通,(1)铁路:安徽省交通运输网的主体,主要铁路,南北向,东西向,京沪线,京九线-阜淮线-淮南线-皖赣线,合九线,陇海线,宁西线,宁铜线-铜九线,(2)公路:安徽省陆路运输的主要方式,形成以合肥为总枢纽,以芜湖、蚌埠、阜阳、安庆等为区域中心的四通八达的公路网。以合肥为中心的高速公路基本上连接了省内较大城市,并且与周边的大都市如上海、南京、武汉、杭州等实现了对接,加强了省际间的联系。,(3)内河航运、民用航空也较发达,黄山为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1990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
8、自然遗产名录,是中国第一个同时作为文化、自然双重遗产列入名录的,世界地质公园。九华山为国家级旅游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被誉为国际性佛教道场。皖南西递宏村是“世界文化遗产”,4.旅游:安徽省旅游资源极其丰富,5.城市,(1)“一点两线”的城市格局,以合肥为中心点的省会经济圈,以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为重点的皖江沿线“马芜铜宜”城市群,以淮南、淮北、蚌埠为重点的淮河流域“两淮一蚌”城市群,(2)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比重43.01%,安徽省与全国城市化的比较,提高全省的城市化水平,促进全省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是今后全省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6.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
9、,(1)主要环境问题,(2)环境治理与保护措施,加强资源管理,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强化节约资源措施,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以淮河、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酸雨控制和城市及矿区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着力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重视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护生物多样性。,安徽省旅游交通图,三、区域发展,1、皖江城市带2010年1月,国务院批复安徽省唯一的一个国家级战略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范围: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皖江城市带加工产品的以上为长三角配套,汽车、家电等产业所需零部件左右来自长三角。,2.建立皖江城市
10、带意义,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国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又一重大举措,对于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新途径和新模式、深入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也必将为安徽经济的快速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3、发展条件,皖江城市带现具有的优势1、长江深水宜港岸线漫长,有300公里未开发,具备发展重化工业的环境资源。 2、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相对较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一批大学和国家级科研院所密集于此,安徽全省的科教资源在这里集中。 3、良好的产业基础和综合配套能力。拥有马钢、奇瑞、安庆石化、海螺水泥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现代农业、物流服务业、金融业等产业综合配套能力不断进步,已经初步形成冶
11、金、汽车及零部件、建材、家电、化工等产业集群。 4、 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为安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契机。,4、发展目标,未来示范区将重点围绕新型化工、装备制造、冶金及金属材料深加工和高新技术等产业,高起点承接沿海地区和国外产业转移,着力培育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壮大一批规模和水平居全国前列的产业集群,培育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龙头企业和世界品牌。,四、备考策略,详细复习安徽省地理,熟悉地图,准确把握本省和其它地区的空间联系。复习的方法和思路可以以某一个地理要素为中心,与其他地理要素间的联系和影响,由点线面展开;亦可以按“区域特征区域问题区域发展”展开复习等等。积极关注与安徽有关的国内热点大事,结合地理学科的知识分析现象,迁移运用,强化能力。,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