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样的历史, 不一样的解读,1,多元史观解读历史应用例讲,泉州市奕聪中学 赖湖海,洛江区高三历史复习教学研讨,【典题解读】(2010山东文综T114分)图5为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记录了对某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评价,据此,推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北伐战争,有利于中国近代化: . 理由:打击了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提出的某些思想具有近代化的因素. 阻断了中国近代化: . 理由:破坏了中国最先进省份的生产力 .提出的一些政策是历史的倒退 .,多元史观 解读历史,3,1、史观概念:史观是对历史的看法和态度,即以什么立场、何种意识、怎样的价值取向认识历史,它是史学
2、的灵魂。 同一史实,史观不同,得出的理解或判断会差异,甚至对立。,一、认识多元史观,一、认识多元史观,文明史观:P5社会史观:P20革命史观:P31整体史观 (全球史观):P50现代化史观(近代化史观)P55请阅读导与练相关内容,找出各种史观的核心观点。,2、主要史观解读,2、主要史观解读,认为:人类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纵向看,包括:采猎文明、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 横向看,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文明史观,6,社会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大事件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2、主要史观解读,7
3、,认为: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革命史观,2、主要史观解读,8,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到整体演进的历史。,全球史观(整体史观),2、主要史观解读,9,认为:人类历史是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等。,现代化(近代化)史观,2、主要史观解读,10,3多元史观在历史高考中的应用,(1)获取和解读信息全面、准确的提取试题所给信息中蕴含的隐性史观观点 (2)调动和运用知识运用合适的史观辨别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说明历史现象,历史观点。 (3)描述和阐释事物运用多元史观客观叙述历史事物、概括历史人物活动、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
4、征、评价历史人物、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4)论证和探讨问题调动多元史观对历史问题、历史观点进行判断、比较和归纳,并客观、全面的提出自己的看法。,与时俱进.国共合作,领导革命.建立共和,反对独裁.捍卫共和,弃医从政.图谋救国,12,二、多元史观解读历史人物,对于伟人孙中山,站在不同的史学角度,会有不同的评价: 甲说:“他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乙说:“他是中国现代化的光辉先驱。” 丙说:“他是移风易俗的倡导者。” 丁说:“他是有世界影响的政治家。” ,思考: 你如何理解甲、乙、丙、丁对孙中山的评价?,13,二、多元史观解读历史人物,革命史观,全球史观(整体史观),现代化(近代化)史观,社
5、会史观,甲说: “他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丙说: “他是移风易俗的倡导者。”,乙说: “他是中国现代化的光辉先驱。”,丁说: “他是有世界影响的政治家和革命家。”,二、多元史观解读历史人物,14,多元史观解读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三、多元史观解读历史事件,可以参考原先学习过的内容 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新中国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新中国成立是马克思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革命史观: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现代化史观:为国家的政治民主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基石。 文明史史观:中
6、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进一步推动中国从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多元史观解读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三、多元史观解读历史事件,全球史观: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社会史观:带来婚葬礼俗的改革,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和社会风气的转变。,多元史观解读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三、多元史观解读历史事件,四、多元史观解读历史时期,(07年广东卷) 【材料一】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
7、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准则。问题: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中国近代史,可能会对18401911年间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及其他反侵略反封建斗争,18,思考 :对于下列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现象, 运用何种史观会评价较高或较低?,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革命史观,革命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革命史观,试着从 文明的差异 文明的冲突 文明的融合,寻找给我们思维的启示,用文明史观整合中国近代史,文明的差异,中国:,西方:,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同一时期不同地区文明发展的不同程度。,文明的冲突,把近代史上的各
8、次侵华战争放置在文明冲突的角度来认识。,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法战争 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资本主义文明在中国人面前表现出既野蛮又先进的双重性格,19世纪末,欧洲诗人吉卜林写道:承担起白人的责任,将你们培育的最好的东西传播开来,让你们的子孙离家远去,去满足你们的俘虏的需要。,西学东渐主线:器物,文明的融合,从文明的引进、吸收、融合的视角重新审视“西学东渐”和思想近代化进程,林、魏,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器物,制度,思想,融合,制度,思想。,1,2,文明必须继承前代优秀文明,吸收外来先进文明,根据国情进行文明创新。,人类文明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尊重
9、不同地区不同文明成果,3,文明的交流是双向的,其影响也是双向的。,思维启迪,多元史观的规律性认识,文明史观、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都以生产力的发展为着眼点。 文明史观更具有宏观视野,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则主要着眼于近现代以来的历史。 应把各种史观有机结合而不是对立,我们应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的多元性。 革命史观是“老史观”,其它四种史观是“新史观” 当前史学研究动态是淡化革命史观,更加注重应用新史观解读历史。,课后作业: 请用多元史观解读: 1、近代中国被迫开放 通商口岸 2、新航路开辟,D,B,C,感谢聆听,革命史观: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是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的明显标记。
10、 现代化史观:它是中国工业基地,技术中心,商业中心和金融中心,对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发挥带头作用。 全球史观: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使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文明史观: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化工业文明的窗口,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多元史观解读:近代中国被迫开放通商口岸,社会史观:,它是传统农业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最早交汇的地方,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并影响了其它地区。,多元史观解读:近代中国被迫开放通商口岸,文明史观【应用方法】 一、文明史观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依据,把人类文明演变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
11、。农业文明又分为初级农业文明阶段和发达农业文明阶段,青铜器和铁器成为划分的标志;工业文明分为工业文明的兴起和工业文明在全球的扩展两大阶段,工业文明的生产力主要是蒸汽机和电力,18世纪下半期人类开始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在此前,还有一个长达数百年的酝酿阶段。我们应以此掌握文明史的基本线索、基本史实,了解人类文明发展的主要过程和成果。,二、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 从现实追溯历史,从历史联系现实,说明现代文明是如何传承演变的,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从而感悟历史的时代特征。运用各种方法,比较、概括主要文明的重要特征和现实意义。,三、从文明演进和文明传承的角度去认识历史。 坚持以是否有利于人类文明的
12、进步为标准评价历史:对有利于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则应予以肯定;反之,对阻碍人类文明进步,破坏人类文明成果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则应予以否定。 要正确评价各种文明成果,正确认识人类文明成果与代价的关系。人类文明每前进一步,一般都会付出大小不一的代价,如战争、浩劫、争权夺利和历史暂时的倒退这些代价与文明进步所带来的成果相比是次要的,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人类坚韧不拔地追求文明的步伐。,四、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 由于多种合力的影响,在同一生产力水平上会形成多种类型的文明,如在农业文明时代,就有以基督教文化为代表的欧洲文明区、以伊斯兰文化为代表的中亚
13、和西亚文明区、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东亚文明区。我们应承认历史发展的多样性,既要看到人类社会发展有共同的规律和趋势,又要看到各个文明的独特性,同时还应关注不同类型文明之间的联系。,五、正确把握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 各种文明虽有强弱之分和大小之别,但没有优劣高低之别,都有不容忽视的历史价值。各文明也不是封闭的、隔绝的,各文明之间多以和平往来与暴力冲突两种形式发生交往,通过这两种形式,加快了不同文明间的整合,促使世界文明由分散走向整体,从区域走向全球。,六、重视对“三个文明”的认识。 1、政治文明突出制度文明与制度创新。主要包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选官制度、监察
14、制度等;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包括君主立宪制、共和制、有代表性的法律制度和宪法等;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苏联的基本政治制度,新中国重要政治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同时期的外交政策和成就以及一国两制等。,2.物质文明应突出生产力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关键是农业文明的产生发展以及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跨越,即农业革命和三次工业革命。复习时,要注意石器、青铜器、铁器对农业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要高度重视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物质文明的特点。具体来说可分解为:物质生产的技术技巧,管理经营方式(如作坊、工场、工厂和农场等),物质产品的生产过程,
15、分配、流通和消费环节,物质生活文明(如衣、食、住、行、用的改善等),人与自然的关系等。,3.精神文明主要包括思想观念、道德、文学、艺术、宗教、习俗、科学技术等。复习时应突出: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西方近代的人文主义思想、启蒙思想、民主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影响;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及其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和其它科技成就,中国近现代的科技、文学艺术和文化教育等。,七、重视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1.交流的重点,即中外交流与国内各民族之间的交流。 2.交流的途径,即交通路线等,如丝绸之路、新航路的开辟、苏伊士运河、巴
16、拿马运河、现代的欧亚大陆桥等。 3.交流的主要内容,如书籍、器物等。 4.交流的方式,包括商贸活动、人员往来、文化技术传播、通婚联姻等。在特殊情况下,战争也可促进文明的交流,如中国造纸术的西传就与战争密切相关。 5.交流的影响,突出相互影响的“双向交流”的重要事件,如“西学东渐”与“中学西传”。,八、关注文明史观对高考的指导作用。文明史观在高考中的指导性是非常明确的,近年来,为适应高考研究进展和新课程推行的需要,这一观点又进一步得以强化。有鉴于此,在高考复习中,应按照文明史观来确定考点和重点,并按照文明史观来审视、阐释、说明相关的重大历史问题。,历史主观试题多以文明史观为主线,归纳构建古今中外人类社会文明演进的历史的主干知识体系。民主与法治是人类社会政治文明的两大基石;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体现物质文明演进的历程,感悟不同经济制度、经济活动的共存与竞争,建立起以追求公平和效率为目的价值观念。人类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的历程;从科学技术领域发展的历程中,感悟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