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堂教学行为的 改进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 教授、博导 夏志芳,一、什么是课堂教学行为,1.教学行为是教学系统的基石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模式与方法教学行为,2.教学行为的特征与分类 行为特征:微格化(小尺度、短时间)(问题教学的行为片段)外显化(可以感知)生成化(需要应变),行为分类:,3.教学行为与学习方式多样化,4.教学行为与教学技术现代化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下,教师讲解行为更加有的放矢,对学生的指导行为更加扎实到位,师生互动,思练结合,教学融评。知识传递与接受 知识理解与内化MOOC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它是为了增强知识传播而由具有分享和协作精神的个人组织发布的、散布于
2、互联网上的开放课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5.教学行为改进与研究的途径(防止行为改进表面化与统一化),二、如何观察课堂教学行为,1.课堂呈示行为及观察 分类:,(1)文字呈示:是指教师将教学内容或思路浓缩,把教学重、难点以凝练、准确的板书形式展示,从而传递教学信息的一种行为方式。,(2)现代教学媒体呈示:是指教师运用幻灯、投影、录音、电视、录像、计算机课件等视听媒体帮助学生获得认识、学习知识的行为。,(3)传统教学媒体呈示:是指运用实物、标本、模型、图表等载体帮助学生获得知识的行为。,(4)动作呈示:是指教师运用器材进行实验操作、示范,还指用体态语呈示,包括身体的姿势、动作及表情等。,观察:
3、“城市化”一节课的观察量表(合肥一中),分析:(1)文字呈示文字呈示出现频率共16次,主要采用边讲边写、边听边写的方式。通过板书,基本上把重要概念及知识脉络交代清楚。值得肯定的是,张老师非常重视学生讨论的观点,例如在讨论滨湖区的城市化有哪些变化时,先后请了10位学生发表看法,并把要点一一写在黑板的一隅,让大家共享。(2)现代教学媒体呈示在这节课中,现代教学媒体呈示行为成为高频呈示行为,表现很明显。在引入新课时,先后打出14幅反映滨湖区城市化前后的图片,呈现时间达10分钟。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为学习新课做了很好的铺垫。东方卫视的读报节目“为什么有的人不愿农转非”的视频也是恰到好处,为深入讨论城市化
4、问题提供了一个讨论的平台。现代教学媒体呈示发挥了“先行组织者”作用,使知识更加贴近学生、吸引学生。,(3)传统教学媒体呈示地图虽然运用了一次,但是非常到位。正如张老师所言:“地图是区域分析的得力助手。滨湖区是一个点,用图片比较合适,而长江三角洲是一个区域,要分析一个区域城市化的发展状况一定要阅读地图、利用地图。”因此,他引导学生仔细读图,对比析图,从而捕获了其中丰富的地理信息,列出了城市化发展的主要表现。(4)动作呈示这节课,张老师的3次动作呈示都出现在观察滨湖区城市化图片的过程中,主要体现为肢体变化幅度较大的动作与充满喜悦的脸部表情,以此对学生的情绪产生一定的感染作用。,策略:(1)呈示行为
5、的选用和组合各呈示行为之间无绝对的好差之分,每种呈示行为有其优点也必然有其不可克服的缺陷。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应采用不同的呈示行为组合,从学科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考虑信息呈现、传输方式与信息接收、理解、利用效应与过程的相关性和学习效益,将呈示行为的选择、创制提升到优化认知心理和学习品质的层面加以重视。(2)把握教学时机运用相应呈示行为以板书为例,尽管板书在现今课堂教学中的利用率有所下降,但教学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学生,教师不可能在课前完全预料到学生提出的问题或所做的回答,所以仍然要在预先设计的板书基础上针对课堂上出现的与知识点相关的问题进行板书,以补充多媒体课件的不足。(3)具备运用各呈示行为的专业
6、素养教师要善于结合学科特点,运用适当的呈示行为。例如地理教学中,较频繁地使用地图、地球仪的呈示而其他学科则相对较少。教师要掌握相应的教学技术,如多媒体的使用、科学的演示能力、板书设计能力等,以保证各呈示行为的有效性。,2.课堂言语行为及观察 分类:,课堂教师言语行为可分成组织、陈述、提问、反应四大类。其中,教师的组织言语行为又分为学习要求、纪律规范、气氛调节、处理意外事件四个亚类;陈述行为又分为描述(对外表、情节、变化等所作的形象而具体的陈述)、概述(对琐细零碎的事实性知识的概括性陈述)、阐述(对原理性知识的富有逻辑的陈述)三个亚类;提问行为又分为发问、重问、追问、引问四个亚类;反应行为又分提
7、示、理答、评价、总结四个亚类。,研究者采用随机推门的方式,对呼和浩特二中近100堂课进行了现场观察和记录,其中对29节课录像中的教师言语行为数据进行了统计和整理。这29节课中包括以下样本:语文课6节,数学4节,外语2节,物理3节,化学4节,生物课3节,政治课2节,历史课2节,地理课3节,教师组织行为学习要求: 指教师在上课开始时说明教学目的、指明要点,下课前进行程序性总结,或在上课过程中要求学生读题、做练习,强调某某问题的重要性等与学习要求有关的指令性言语行为,但不包括讲解与学习内容直接相关的知识信息。纪律规范:指教师提醒、警告或批评注意力不集中、开小差的学生,或就全班的纪律进行强调,或指出哪
8、个小组、哪个同学表现好等等。气氛调节:指教师为集中学生注意力或舒缓紧张气氛讲一段笑话、故事,而这些笑话、故事的内容与认知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处理意外事件:比如教室突然停电、学生发生冲突、教师外面有人大声喊叫等,教师在处理这类突发事件中会出现一些言语行为。,教师陈述行为教师陈述行为指教师传授知识、提供信息、概括学习内容、提出个人见解、讲解例题等直接进行学习内容讲授的言语行为。一般分为:描述概述阐述,教师提问行为发问:教师提出一个与学习内容有关的问题。重问:教师围绕一个问题,请若干学生起来回答。重问包括复述原先问题,或转换角度再提出与原来问题本质相同的问题。追问:针对某一学生的回答进一步提问,可以
9、让该学生继续回答,也可以请另一个学生回答。追问体现了逻辑思维的递进与深化。引问:教师请大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是探究学习不可或缺的但普遍忽视的环节。教师应用以上的任何“问题”方式,都要注意面向全班学生,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教师反应行为提示:教师针对被提问的同学给出暗示或给出一个提示性建议或要求。理答:指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内容作整理性表述,包括全部重复和部分重复,或者是补充内容,或者是修正提法,目的是为了让其他学生听清楚并思考该回答。评价:包括肯否的明确态度,指教师简单评定学生的回答,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反应。如“对”,“很好”。也包括可能是可以接受的、或可能是受到怀疑的模糊态度。总结:指教师概
10、括和总结学生的观点,可能针对一个学生或针对所有刚刚回答同一问题的学生。,观察:课堂教师言语行为观察量表,分析:对29节课堂教学的总体观察研究表明,教师言语行为时长占课堂总时长的57%,其中,“组织”占7%,“陈述”占28%,“提问”占12%,“反应”占10%。 可以看出,首先,教师陈述行为的时间占总时长的比例最高,其中概述、阐述分别占陈述时长的55%、31%,而描述占14%,说明教师语言生动性的提高还有较大的空间。其次,教师提问行为时间比重较高,其中发问、重问的时长比例很高,这说明教师比较重视课堂提问,通过提问引导大家积极参与学习,相比之下,追问、引问行为发生的频次较少、时长较短,学生对引问的
11、相应也不热烈。第三是教师的反应行为,占课堂总时长的10% ,其中,理答、总结分别占反应时长的34%、25%,说明教师十分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巩固与归纳,而不是停留在简单的对与错的评价上。第四,教师的组织行为仅仅占到课堂总时长的7%,说明高中学生在纪律与注意力维持方面均比较自觉,因此教师在教学组织上不需要花费多少口舌。,策略: (1)切实关注新课程的理念向教学方式的转型 (2)提高课堂陈述水平是改进言语行为的重要一环 (3)教师应该注意提高问题的水平和层次 (4)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公平的回答机会 (5)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提问 (6)教师的组织作用不仅要规范纪律还要善于调节气氛 (7)教师应该注重研究探
12、询的技巧,3.课堂指导行为及观察 分类:根据指导内容的不同,教学指导行为可以分为策略指导、活动指导、情感指导等行为。活动指导行为是指教师在操作性学习过程中的行为;策略指导行为是指教师在知识论、方法论方面的指导行为;情感指导行为则聚焦第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策略指导行为(1)认知策略的指导。认知策略主要包括复述策略、精制策略和组织策略。复述策略的指导方法包括明确目标、有效复习、尝试重现、电影再现、感官协同、长久任务、内容交叉等;精制策略的指导方法包括位置记忆法、首字联词法、关键词法、视觉想象、线索联想等;组织策略的指导方法包括聚类组织法、纲要组织法、网络组织法、图表组织法等。(2)元认知策略的指
13、导。元认知策略,即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和控制,它包括计划策略、监视策略和调解策略。元认知策略的掌握,对学生的学习有重要的意义。元认知策略的指导方法:有感受一自控训练法,控制一监视教学法,自我质疑评估法,讲演练评结合法、评价与努力联系法等。(3)资源管理策略的指导。资源管理策略包括时间管理、学习环境管理、努力管理及其他人的支持等。 (4)心理策略的指导。包括指导学生如何通过一定的方法调节注意力、强化兴奋度、降低焦虑度、提高自信心等。,活动指导行为一般来说,教师对活动的指导包括交代活动目的、要求、注意事项,演示,巡视等信息活动指导:教师要围绕检索、查找、梳理、甄别、解释、交流等信息处理环节
14、展开指导。阅读活动指导:教师要强调独立学习、独立思考,要让学生学会批注、圈点等读书方法,要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进一步学习。讨论活动指导: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讨论中学会倾听、协商、表达等。实验活动指导:教师要讲清实验要领,明确实验步骤,注意实验安全,做好实验记录,展开实验讨论等制作活动指导: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工具,按照科学性、审美性的要求制作作品。游戏活动指导:教师要指导学生布置游戏场地、准备游戏道具、参与游戏评价等。设计活动指导:教师要按照方案设计的规范要求,指导学生设计规划,绘制蓝图。演讲活动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在演讲中发挥口头表达才华,并有效开展讲评活动。练习活动指导:在巡视学
15、生的练习活动中,教师及时发现问题,针对性进行强化与纠错等。,情感指导行为 动机激发 情感陶冶 价值引导,观察:,分析:(1)策略指导行为缺乏(2)活动指导行为不力(3)情感指导行为生硬 策略:(1)在课例研究中反思(2)在自我反思中提升(3)在理论提升中践行,三、当前哪些课堂教学行为需要关注与改进,1.讲授行为 问题: 言语偏多,缺乏重点(语文课面面俱到) 时机不适,急于给予(数学课) 针对性弱,策略不当(英语课) 心存疑虑,不敢讲解,观点:学教必须结合,学生在自学中仅从字面上看懂的不等于理解,而理解的不等于灵活运用,因此,教师讲解是十分重要的;限制教师讲授是形而上学的做法,也是对教师资源的极
16、大浪费;讲授时机的掌握与方法的应用大有讲究。,建议: 讲要选择时机,一般不要先讲(先学、先问、先铺垫、先尝试,让学生表达前概念、揭示潜意识、形成相异构想) 讲要有针对性(难则详、易则简、会则略) 讲要讲究方法(描述、概述、阐述) 讲要控制难度(最近发展区理论) 讲要注意层次,2. 情境呈示行为 问题: 照搬课本,朗读概念 局限导入,功能单一 感知较浅,观察不足,观点:情境创设是“先行组织者”策略的需要;情境创设是发挥视觉作用的需要;情境体现在多方面;情境可以有助于学生提问与思考。,建议: 情境运用要选择时机 情境尽量要直观,形象生动,说明问题 情境要经过处理、简洁明了,不要过于复杂 情境可以贯
17、穿在各个环节,3. 活动指导行为 问题: 目标不清,要求不明(语文阅读) 注重形式,近乎“表演” 指导不力,成为“看客”,观点:教学活动指由各种感官、肢体参与并伴有思维的操作性认知过程;教学活动是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有效手段;教学活动是培养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活动包括读写活动、讨论、探究、制作、方案设计、游戏、实验、角色扮演、竞赛、训练、练习等活动;活动分为讲授的前、中、后活动。,建议: 活动要围绕教学目标 活动要精心设计、组织与巡视 活动要注重质量,不能追求形式与表面热闹 活动要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 活动要有记录与评价,4. “引问”行为 问题: 文化有差距 怕引火烧身 不知如何引
18、引后应对难,观点:“学问学问就是要学会提问,今天你问了吗”;“学然后知不足”学了更有利于问;会不会提问是东西教育最大的差异;引问会引火烧身,但能够教学相长;在学习的基础上产生更多问题,是一堂课的最高境界。,建议: 利用各种机会引发学生提问 鼓励提问,鼓励质疑,鼓励标新立异 将提问表现纳入评价 允许不同层次的问题,5. “评价”行为 问题: 缺乏达标测试 少有信息反馈,观点:80%的课堂没有评价行为;教、学、评三驾马车缺一不可;教学必须知道学生知道了什么;教学评价必须定量定性“两手硬”;引导学生成为评价的主力军,建议: “一分钟作文” “短问卷” “表现性评价” 具有鉴别力的“达标测试题” 手势
19、反馈,四、关于课堂教学行为研究的几个关键问题,一“定” 二“机” 三“态” 四“步”,一 “定”:以学定教,就是要关注学生(以学生学情为依据定目标、定课时、定内容、定方法、定任务、定反馈等),二 “机”:把握教学机制(预设与掌控)、发挥教学机智(生成与应变),三 “态”:将三种教学状态有机交融在一起(讲授-给予、启发-引导、放手-自主),讲授-给予,启发-引导,放手-自主,情境创设力度,活动开展力度,师生对话力度,大,小,知识1,知识2,知识3,教师总体讲得太多,但绝大部分教师并没有认识到自己讲得太多。即使有学生自己学习,但是学习方式单一,教师常把自己的讲解作为学生习得的唯一途径。 学生的“潜意识”暴露不够,特别是“相异构想”没有显现出来,更没有得到解决。许多教师仅仅告诉学生什么是正确的,没有关注在这些问题上学生是怎么想的。,四 “步”:放手-自主状态的教学一般具有自主参与、互助学习、交流展示、精讲点拨四步,谢谢大家!,133116188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