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特质的因素分析法,卡特尔大部分工作的中心目标是要发现到底有多少不同的人格特质。卡特尔推断,我们能够找出人格中最基本的结构。为了发现这种结构,卡特尔采用了一种复杂的统计技术因素分析。,1、因素分析法(factor analysis)就是从大量的相关变量中抽取出最基本的维度或因素(因子)并加以分析的统计方法。,因素分析是处理多变量数据的一种统计方法,它可以揭示出多变量之间的关系,其主要目的是从为数众多的可观测的变量中概括和综合出少数几个因子,用较少的因子变量来最大程度地概括和解释原有的观测信息,从而建立起简洁的概念系统,揭示出事物之间本质的联系。,卡特尔主张使用多变量方法所有行为都是多个因素共同作
2、用的结果,单变量的方法不仅忽视了有机体的整体性,而且会使研究对象过度简化。,2、因素分析的程序,(1)以多种方法对大样本进行指定内容的测量。(2)求出每个测量结果与其它各测量结果之间的相关系数,并列出一个相关矩阵。(3)求出每个测验与各因素的相关系数,即因素负荷。一般认为,负荷在0.30以上者为显著因素,可将此确定为人格某一特质。(提取公共因素并命名),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压抑、多疑、内疚都显著地负荷于标记为“焦虑”的因素上。高度相关的变量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测量同一实体或因素。,关于特质论的争议与评价,一、对特质方法的批评,代表人物:W. 米歇尔 争论一: 特质测验不能很好地预测行为。 是否是人格和情景共同决定了个体的行为? 注意考察特质、情景及行为三者之间关系的方法,叫“人格-情景并重法”。 争论的焦点还集中在使用人格特质分数预测行为的效度问题上。,争论二: 跨情境的一致性缺失,对这种跨情境一致性的证据,米歇尔也提出了质疑。 多数情况下,我们习惯于以某种类型的境或角色来看待别人,可是还没有充分认识到是情境而不是人本身对行为的影响程度。(如:首因效应),二、为人格特质论辩护,对米歇尔的批评的反驳集中围绕着两个问题: 其一是行为和特质的测量方式问题。 其二是这些特质所结实的变异百分比的重要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