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发达的古代农业——历史教学课件.ppt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4178993 上传时间:2018-12-13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9.7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达的古代农业——历史教学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发达的古代农业——历史教学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发达的古代农业——历史教学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发达的古代农业——历史教学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发达的古代农业——历史教学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一)原始农业: 1、生产工具: 。 2、耕作方法: 。 3、农作物: 。 4、生活方式: 。,石刀、石斧,刀耕火种,水稻、粟,经常迁徙,水稻和粟,刀耕火种,半坡氏族的石器,(二)商周时期: 1、生产工具: 。 2、耕作方法: 。 3、农作物: 。 4、生活方式: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青铜农具,耒耜,石锄、石犁,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杂草沤肥,治虫灭害,粟、稻、黍、稷、麦、桑、麻,定居,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三)早期农业特点:,【历史纵横】 中国的原始农业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农业比较,具有鲜明的特点。

2、在种植业方面,中国北方以粟为主,南方以水稻为主;西亚以种植小麦、大麦为主;中南美洲以种植玉米为主。蓄养业方面,中国最早饲养的家畜是狗、猪、鸡和水牛,猪一直是主要家畜;而西亚以饲养绵羊和山羊为主,中南美洲则饲养羊驼。,你发现早期农业发展有怎样的特点?,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春秋战国时 期,人们开始使 用 和 。,(一)生产工具的发展:,铁农具,牛耕,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一)生产工具的发展: 2、西汉时期, 推广 ,出现 。西汉发明了播种工具 。,犁壁,耦犁二牛三人耕作法,赵过,耦犁,犁壁,耧车,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一)生产工具的发展: 3、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 。,唐朝曲辕犁

3、,曲辕犁,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二)耕作技术的发展: 1、春秋战国时期,使用当时最先进的耕作方法 。,【小常识】垄作法:又称畎亩法。它将土地开成一尺来宽的垄和沟(即畎)。天气干旱的时候就将庄稼种在沟里,叫做“上田弃亩”;等雨季来时,再将别的庄稼种在“垄”上,叫做“下田弃畎”。,垄作法,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二)耕作技术的发展: 2、西汉时期,推行 。,代田法,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二)耕作技术的发展: 3、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地形成 技术。南方水田采用 技术。,耙,耱,耕耙耱,耕耙,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二)耕作技术的发展: 4、宋朝以后,我国经济中心逐渐转移到 地区。 江南

4、地区形成稻麦轮作的 制,或 制。,江浙,一年两熟,一年三熟,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三)水利灌溉的发展: 1、战国时期,李冰修筑了 。,都江堰,李冰,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三)水利灌溉的发展: 2、汉朝时期, 修筑了 。 3、曹魏时期, 改制 。 3、唐朝时期, 创制 。,漕、白、龙,翻车,筒车,筒车,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三)水利灌溉的发展: 4、宋朝时期, 出现 。 5、清朝时期, 出现 。,高转筒车,风力水车,风力水车,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一)背景: 1、随着 和 的进步,耕作方式从集体劳作向 变化。 2、 时期, 的出现和牛耕的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5、。,农具,生产技术,个体农耕,春秋战国,铁农具,(二)小农经济的含义:,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以一家一户为单位,为满足自家的基本生产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被称为小农经济。,(三)小农经济的地位:,小农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四)小农经济的评价:,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 经营规模小,农民在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 农民需要承担沉重的徭役,抵御自然灾害和战争破坏的能力弱,十分脆弱。,集体耕种,集体耕种(井田制),石刀石斧,青铜农具 耒耜,刀耕火种,排水沤肥 除草灭虫,

6、稻和粟,粟稻黍稷麦桑麻,经常迁徙,走向定居,课堂小结,铁农具牛耕,垄作法,都江堰,耦犁,犁壁,耧车,代田法 一年一熟,漕渠,白渠,龙首渠,耕耱耙技术,翻车,曲辕犁,两年三熟,筒车,经济中心南移,高转筒车,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风力水车,课堂小结,课堂小结,古代中国农业有哪些特点?,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铁犁牛耕是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小农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农业的基本特色。,(2007广东单)下列选项中,能反映商朝农耕生产的是( ),C,(07广东文基)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反映了( ) A.小农经济的生

7、产方式 B.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 C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 D.商品经济的发达,D,(07海南历)南朝初期,江淮地区“土多稻田”。为了“尽勤地利”,朝廷令“自今悉督种麦,以助阙乏”。这证明该地区在推行( )A垄作法 B套作制C稻麦二熟制 D一年三熟制,D,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产生的原因有( ) 铁农具的出现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曲辕犁的出现自然经济的推动作用A B C D 下列有关小农经济的说法,正确的是( )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惟一模式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A B C D,A,B,牛耕之所以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8、,原因是( )A.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一直沿用至今B.畜力代替人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使人不再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D.使土地不必进行休耕 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始于( ) A.商周时期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汉代以后,B,D,B,活学活用,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以溉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这种提水灌溉工具最早出现于( ) A.东汉 B.曹魏 C.唐朝 D.北宋,C,C,下列关于小农经济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然经济 B、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C、小农经济与市场没有任何关系 D、小农经济的特点是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

9、合黄梅戏天仙配七仙女的唱段“你耕田来我织布”反映了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是( ) 以家庭为生活、生产单位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生产目的是为满足自家基本需要和交纳赋税 具有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 A、 B、 C、 D、,C,B,(2007山东文综)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 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重视农业的观念 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 安土重迁的思想 A. B. C. D. ,B,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大致分为两个时期: 南朝时期开始赶上北方, 南宋时期南方超过北方。,

10、具体过程是: 初步开发:东汉末至三国时期,南方开始得到开发(秦汉时期南方就已初步开发); 开始赶上:东晋至南朝,南方得到大规模开发 开始南移:隋唐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经济相差无几;唐中期以后,北方经过安史之乱,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南方政局则相对稳定,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超过:南宋至元朝,南方经济完全超过北方; 巩固和发展:明清时期,江南经济发展,在商品经济发展基础上,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并缓慢发展,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经济重心南移的特征(表现)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明显特征: 北方农民的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

11、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期最突出; 政治重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影响。,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北方战乱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北方农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补充了江南的劳动力; 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 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 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 政治中心的南移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北方战乱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北方农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补充了江南的劳动力; 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 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 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 政治

12、中心的南移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从地理角度看:气候影响,宋以前粮食主要以旱地作物小麦、粟为主,这些适宜生长在北方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北宋占城稻的引进,到南宋时成为主要农作物,明朝时产量提高、面积扩大,而水稻不适宜种植在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适宜种植在江南地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这里光热条件好,雨热同期,水资源丰富,水利工程开发好。江南多以平原丘陵为主,土层深厚,易于开垦种植,茶树、柑橘、甘蔗等经济作物易于种植。 北方水土流失严重,自然资源遭到破坏,环境恶化,影响了农业生产。这主要是人为的烧荒滥垦造成的,结果使水土流失严重,土地面积减少。同时使黄河因淤积而经常泛滥,不适宜于农业的发展。,古代经济重心南

13、移现象的启示: 政局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统治者的重视程度,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及时引进、运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我国古代人口迁移的意义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有利于国家统一,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各民族经济的进步发展。有利于江南的开发,推动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开发南洋,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贡献。人口分布日渐合理,人口资源得到开发和利用。,我国古代人口政策及其教训 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是生产力的构成因素。我国整个古代都处于第一代生产力,人的体力成为主要动力,劳动者为体力型。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或劳动人手的增加,对于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就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为此,我国古代国家往往采取鼓励人口增殖的政策,众多的人口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人既是生产者,又是征税和服兵役的对象,因此人力资源倍受重视。国家鼓励人口增殖的政策,具体表现在:对生育子女者,免征赋税;对晚婚子女,课以重税;对世代同居的大户征收重税。国家促进、鼓励人口和劳动力增长的政策,在一定时期内直接促进了经济的兴盛。但人口的过多增长,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将产生消极后果。如滥垦滥伐、盲目开荒、于水争地等给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反过来又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初中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