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语文 18 题考法揭秘全国卷温馨提示 “温故知新”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也是应考的重要策略。对近几年课标全国卷试题的回顾分析,具有 “鉴往知来”的作用,是考前必做的一项重要工作。仔细对比近几年的试题,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带有规律性的问题,如热点知识、常规考法、命题角度、试题题型等等,但更能发现试题的流变,命题人指导思想的延进。这是最宝贵的,也是本书编写的最终目的。第 13 题 论述类文本阅读(2015高考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9 分,每小题 3 分)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 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
2、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来源:学优高考网 gkstk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 ,因为文本有“空白” “空缺” “否定”三个要素。所谓“空白”
3、 ,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 ,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 ,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 ,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
4、,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
5、感情,但我们毕竟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摘编自陈望衡艺术是什么)来源:gkstk.Com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而当接受美学诞生以后,关于艺术品的接受的研究就成为艺术美学中的一门显学。B在接受美学诞生以前,人们一般的认识是:整个创作过程就是艺术家的审美经验不断结晶的过程,艺术品一旦形
6、成,创作也就大功告成。C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这只是艺术创作的第一阶段,读者、观众、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D通过读者、观众和听众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才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解析:选 A。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本题对应信息在文章第一、二段,A项“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说法不当,原文是“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本之所以是一个“召唤结构 ”,一个原因就是它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不明写,需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
7、经验与想象去补充。B文本的“否定”要素具有对接受者所生活的现实加以否定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接受者接受文本并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而实现的。C “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D作品被艺术家创作出来以后就成为历史,作品是通过接受者的理解而存活于现实,并发挥作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品的生命力存在于理解之中。解析:选 C。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本题对应信息在文章第三、四、五段, “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 ,因果倒置,原文是“接受者作为主体,他
8、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 ,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美学中强调的含蓄和简洁可以说是艺术作品召唤性的体现,含蓄的美在于从有限中表现无限,简洁的美在于以少胜多,以简驭繁。B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正如西厢记之于莺莺传 、 金瓶梅之于水浒传 。C文本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和方向,所以即使我们今天阅读历史上的艺术作品,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了解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D作为接受者的个体毕竟生活在群体之中,其思维和观念与群体是相通的,因此
9、接受者们对于同一文本的理解即使千姿百态,也不可能完全没有同一性。解析:选 B。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 “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说法无中生有。且举例也不符合“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的观点。(2014高考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9 分,每小题 3 分)周代,尽管关于食品安全事件的记载不多,但我们还是看到,由于食品安全关系重大,统治者对此非常重视并作出了特别规定。周代的食品交易是以直接收获采摘的初级农产品为主,所以对农产品的成熟度十分关注。据礼记记载,周代对食品交易的规定有:“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鬻于市。 ”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食品安全管
10、理的记录。汉唐时期,食品交易活动非常频繁,交易品种十分丰富。为杜绝有毒有害食品流入市场,国家在法律上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汉朝二年律令规定:“诸食脯肉,脯肉毒杀、伤、病人者,亟尽孰燔其余。当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赃,与盗同法。 ”即肉类因腐坏等因素可能导致中毒者,应尽快焚毁,否则将处罚当事人及相关官员。唐朝唐律规定:“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即人自食致死者,从过失杀人法。 ”从唐律中可以看到,在唐代,知脯肉有毒不速焚而构成的刑事犯罪分为两种情况,处罚各不相同:一是得知脯肉有毒时,食品的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所剩有毒食品,以绝
11、后患,否则杖九十;二是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致人中毒,则视情节及后果加以科罚。宋代,饮食市场空前繁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追述了北宋都城开封府的城市风貌,并且以大量笔墨写到饮食业的昌盛,书中共提到一百多家店铺以及相关行会。商品市场的繁荣,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一些商贩“以物市于人,敝恶之物,饰为新奇;假伪之物,饰为真实。如绢帛之用胶糊,米麦之增温润,肉食之灌以水,药材之易以他物”(袁氏世范)。有的不法分子甚至采用鸡塞沙、鹅羊吹气、卖盐杂以灰之类伎俩牟取利润。为了加强对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等现象的监督和管理,宋代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而行会必须对商品质量负责。 “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科索
12、而得此名,不以其物小大,但合充用者,皆置为行,虽医卜亦有职。 ”(都城纪胜)商人们依经营类型组成行会,商铺、手工业和其他服务性行业的相关人员必须加入行会组织,并按行业登记在籍,否则就不能从业经营。各个行会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质量进行把关,行会的首领作为担保人,负责评定物价和监察不法行为。除了由行会把关外,宋代法律也继承了唐律的规定,对有毒有害食品的销售者予以严惩。上述朝代对食品流通的安全管理及有关法律举措,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也可以为现今我国食品质量和安全监管模式的合理构建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选择。 (摘编自张炜达 古代食品安全监管述略)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
13、代统治者严禁未成熟的果实和谷物进入流通市场,以防止此类初级农产品引起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B 二年律令与 唐律都规定,凡出现因脯肉有毒而致人生病的情况,食品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剩余的肉食。C 二年律令中的规定注重对主使官员责任的追究,而唐律则更加强调对伤害生命的犯罪行为的追究。D 唐律规定,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并故意将脯肉给人吃或出售,而致人生病者,要判处徒刑一年。解析:选 C。本题从断章取义的角度设误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二年律令中的规定注重对主使官员责任的追究”错,原文第二段中说“即肉类因腐坏等因素可能导致中毒者,应尽快焚毁,否则将处罚当事人及相关官员” ,是将处罚“当事人及相关官
14、员” ,而没有说追究主使官员的责任。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宋代政府注意到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等各种质量问题,进一步加强了食品安全的监督和管理工作。B随着城市民间工商业的繁荣发展,宋代统治者出于对从业者监管的需要,设立了行会这一政府机构。C监督从业者的合法经营,同时方便官府向商户、手工业者等收取费用,这也是宋代行会的重要职责。D与唐律一脉相承,宋代食品安全方面的相关法律也规定,凡故意出售有毒脯肉而致人死亡者,要予以严惩。来源:学优高考网 gkstk解析:选 B。本题从无中生有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的把握。B 项“设立了行会这一政府机构”错,文中没有说行会是政府机构。3根据原
15、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唐律将“故与人食并出卖 ”有毒脯肉造成的后果分为两类,并给予不同的处罚,可见唐代的法律条文已经较为详尽周密。B宋代政府引入行会管理方法,既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并按行业对经营者进行登记,又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进行质量把关。C有关食品安全的规定始于周代,经过汉、唐的发展,到宋代形成了法制相对健全、政府与行会共同监管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D对危害食品安全的违法者施以重罚,有助于保障广大民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这是唐宋法律对今人的启示。来源:gkstk.Com解析:选 B。本题从偷换概念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B 项“又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进行质量把关
16、”的是“行会” ,而非“宋代政府” 。(2013高考全国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9 分,每小题 3 分)20 世纪后期,陕西凤雏村出土了刻有“凤”字的甲骨四片,这些“凤”字的形体大致相同,均为头上带有象征神权或王权的抽象化了的毛角的短尾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 ,凤属,神鸟也。江中有 ,似凫而大,赤目。 ”据此,古代传说中鸣于岐山、兆示周王朝兴起的神鸟凤凰,其原型应该是一种形象普通、类似水鸭的短尾水鸟。那么,普通的短尾鸟“凤”为何在周代变为华冠长尾、祥瑞美丽的神鸟了呢?我们看到,在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只有鸟纹而没有凤纹,真正的凤形直到殷商晚期才出现,而且此时是华冠短
17、尾鸟和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同时出现,可见“凤”是由鸟演变而来的。综观甲骨文和商代青铜器,凤鸟的演变应该是鸟在先,凤在后,贯穿整个商代的不是凤而是鸟。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在商人的历史中鸟始终扮演着图腾始祖的重要角色。左传记载郯子说:“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九扈为九农正。 ”凤鸟氏成为“历正”之官,是由于它知天时,九扈成为“九农正” ,也是由于它们带来了耕种、耘田和收获的信息。殷人先祖之所以“鸟师而鸟名” ,应该是由于这些随着信风迁徙的鸟,给以少皞为首的商人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四季节令的消息。来源:学优高考网对凤鸟的崇拜起于商代,其鼎盛却在周代。
18、正是在周代, “凤”完成了其发展程序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变为神鸟凤凰。许多历史资料记载了周王室在克商前后对“天命”的重视。 尚书 “周书”十二篇中大量出现的“命”字多指天命, “殷革夏命”也是常见的语句。武王在甲子日牧野之战结束后,紧接着就“不革服” “格于庙”(来不及换衣服就到神庙参拜) ,这个“庙”自然不可能是周庙,而是商人的神庙。这说明周王室急于把商人的正统接过来,成为中原合法的统治者。周人之所以宣扬天命,归根结底在于强调“周改殷命”是出自天的意志和抉择。那么有谁能给周人带来“上天之命”呢?根据当时的社会共识,最合适的就应该是“天的使者”凤鸟。 国语云:“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 ”岁
19、即岁星,鹑火即柳宿。古人把赤凤叫作鹑,看来周人选择克商的时间也是寓有深意的。(摘编自何丹试论中国凤文化的“历史素地”及其在文化类型学上的深层涵义 )下列关于凤的形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1.A20 世纪后期在陕西凤雏村出土的甲骨文中,凤都表现为短尾鸟的形象。B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 中,作为凤属的 是跟凫一般大的红眼睛水鸟。C综合甲骨文和上古文献记载看,凤的原型是一种类似水鸭的普通短尾水鸟。D在周代文化中,凤已经从短尾水鸟变成一种华冠长尾、祥瑞美丽的神鸟。解析:选 B。本题从语意夸大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原文第一段表述为:“似凫而大,赤目。 ”而 B 项表述为“一般大” ,与
20、原文不符。A、C、D 三项正确,其信息均在前两段。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2.A在商代晚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形状的凤纹还没有出现。B从青铜器纹饰和“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这句话看,鸟是殷商人传说中的图腾始祖。C凤鸟知天时,九扈带来耕种、耘田和收获的信息,所以殷人先祖“鸟师而鸟名” 。D周人的凤崇拜是从商人那里沿袭而来的,而周人的崇凤热甚至超过了商人。解析:选 A。本题的设误点为肯定与否定 (颠倒是非)。原文第二段中说“真正的凤形直到殷商晚期才出现,而且此时是华冠短尾鸟和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同时出现” ,而A 项中说“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形状的凤纹还没有出现
21、” ,显然是颠倒是非。B、C 、D 三项正确,其信息分别在第二、三、四段中。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A后代所见的“凤”并不是自然界的一种鸟。在中国文化史上,凤的形象最为重要的演变开始于殷商晚期,最终完成于周代。B周文王、周武王都曾称臣于商纣王。为了表明自己是商朝先王的臣下,周武王在甲子日牧野之战结束后,马上就参拜了商人的神庙。C 尚书 “周书”是记载周王朝史事之书,在 “周书”十二篇中大量宣传天命、 “殷革夏命” ,实际上就是在宣传“周改殷命” 。D周人之所以把牧野之战克商的时间定在甲子日,即岁星在鹑火的时候,就是因为鹑是赤凤,而赤凤将带来“上天之命” 。解析:选
22、B。本题从无中生有、因果关系不当的角度考查分析综合的能力。信息集中在最后一段。B 项中“周文王、周武王都曾称臣于商纣王”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而“周武王在甲子日牧野之战结束后,马上就参拜了商人的神庙”的目的也不是“为了表明自己是商朝先王的臣下” ,而是“把商人的正统接过来,成为中原合法的统治者” , “在于强调周改殷命是出自天的意志和抉择” 。2015 年课标全国卷语文和 2014 年、2013 年相比,在试题结构、能力要求、时间、分值、难度等方面都没有实质性的变化,除个别题型略有调整外,整体可谓一脉相承,体现了稳定性和承继性原则,这是基于课标考试省份逐年增多而需要阶段性稳定的考虑。论述类文本的
23、阅读,是必考内容,也是课标全国卷近年来题型相对来说较为稳定的部分。近年来,呈现出如下特点:1选文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兼顾文章的知识性和文化性。文章兼有议论文和说明文的特征,注重传统文化精髓的育人功能。文章长度为 1 000 字左右。这类文章大多是名家学者的社科类或自然科学类论文的节选。这些文章都具有专业性强、知识层级高的特点,作者的逻辑思维缜密,语言准确,与高中生的现实差距大,距离感强。利于考查考生在有限时间内获取信息、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2在题目的设置上,紧扣考试说明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拟制。课标考纲对现代文阅读提出的基本要求是“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具体要求是: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
24、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在此精神指导下,论述类文本的阅读设置三个题目,三个题目不求对考查点的全面覆盖,如近几年考查的侧重点在对文本信息的筛选整合上。第 1 题2015 年课标全国卷考查了对文中信息的筛选整合。题干表述为“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所谓整合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主要考查方式有两种:一是能够识别题中材料的来源、辨别题中信息的正误;二是能够从文章
25、中筛选出符合试题要求的有关语句,进行简要表述。解答“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类题目,首先要确认与题目要求有关的信息区间,然后把所给选项的信息与原文中的内容进行对应比较,最后紧扣语境,结合题干中的相关要求准确筛选。具体步骤如下:1把握全文主要内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一般涉及的内容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2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题干的设置常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前两者是显性的,而后者是隐性的,但又是最
26、关键的,审题时要通过分析前两者来把握命题意图。信息筛选的主要依据是题干和文本。明确题干要求后,就要回到文本上来,迅速找到筛选区域,找准与试题的选项对应的原句。3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此题会出现的干扰项有以下类型:(1)以偏概全,命题人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是程度的轻重的词语,以片面的、局部的、特殊的认识来表述具有全面性、整体性、普遍性的内容,目的是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如以部分代整体,以个别代一般,以特殊代普遍。从而使考生作出
27、错误的判断。重点关注: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几个,大多数等 );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等 );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 );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 )。(2)主次颠倒,事物的变化发展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命题人有时会将这些“主要”的一面和“次要”的一面倒置。(3)时态错乱,就是指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定事实。(4)乱加因果、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 “果”错断为“因” ,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
28、关系。此外还有递进、条件等逻辑关系的强加。第 2 题2015 年课标全国卷的第 2 题,属于对内容要点的概括分析。题干表述为“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所谓“要点” ,就是指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说是文章内容的精要之处。文章的内容要点,可以是全文的,也可以是文章局部的。高考试题对这一考点的考查,在这两方面都有涉及。第 3 题2015 年课标全国卷的第 3 题,属于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题目。题干表述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归纳内容要点一般是针对一个或几个段落而言,常用的方法是:1摘句法。文章段落的主题句(总领句、总结句) 和中心句就是对全段内容的概括,可
29、以直接摘取。2联词法。在段落中摘出能表达本段中心内容的词语、句子,将其联结在一起,但要注意语句的通顺。3分层归纳抽象法。即先弄清段落中每句话的意思,再将这些句子切分成合理的层次,确定层次的逻辑关系及作者的表达意图,然后舍次取主,以此为点,再找出各层的共同点,抽象概括出具有涵盖性的简洁的语句。此外,课标全国卷经常考查的题目还有对概念的理解,即“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以下几点:1审好题干。首先要审准修饰语;其次要审准判断的性质,课标全国卷一般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再次要审准题干的“潜台词” 。2养成全文搜寻、逐段圈点的阅读习惯。 “重要概念的含义”大都不会集中出现在某
30、一处或某一段,而是有序地分布在多个段落中。3养成回文对照、辨同析异的做题习惯。选择题的众多选项基本上都来自于原文,因此辨析原文语句与选项的差别是正确解答的前提。4甄别筛选。对概念含义的理解,首先必须建立在对概念本质的把握上,内涵一定要严格界定,也就是要严格审读一些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其次是比照分析,比照分析是指将选项与原文相关内容比较看是否有转述错误,与题干比照,看是否符合题干要求。从近几年课标全国卷的命题情况看,没有涉及对文章结构思路的考查,也较少涉及对作者观点态度的把握。由于这类文本是论述类文章,文章的结构思路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也十分重要,这两个考点也要给予相当的关注。有关题目可参见安徽卷、江
31、苏卷等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题目。一、(2015四川成都市高三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凡是创造之中都有欣赏,但是创造却不仅是欣赏。创造和欣赏都要见到一种意境。欣赏见到意境就止步,创造却要再进一步,把这种意境外射到具体的作品中去。比如我此刻想象到一个很美的夜景,其中园亭、花木、湖山、风月,件件都了然于心,可是我不能把它画出来。我何以不能把它画出来呢?因为我不能动手,不能像支配筋肉一样任意活动。如果我勉强动手,我所画出来的全不像我所想出来的,我本来要画一条直线,画出来的线却是七弯八扭,我的手不能听我的心指使。穷究到底,艺术的创造不过是手能从心,不过是能任所欣赏的意象支配筋肉的活动,使筋肉
32、所变的动作恰能把意象画在纸上或是刻在石上。这种筋肉活动不是天生自在的,它须费一番工夫才学得来。我想到一只虎不能画出一只虎来,但是我想到“虎”字却能信手写一个“虎”字出来。我写“虎”字毫不费事,但是不识字的农夫看我写“虎”字,正犹如我看画家画虎一样惊羡。一只虎和一个“虎”字在心中时都不过是一种意象,何以“虎”字的意象能供我的手腕做写“虎”字的活动,而虎的意象却不能使我的手腕做画虎的活动呢?这个分别全在有练习与没有练习。我练习过写字,却没有练习过作画。我的手腕筋肉只有写“虎”字的习惯,没有画虎的习惯。筋肉活动成了习惯以后就非常纯熟,可以从心所欲,意到笔随;但是在最初养成这种习惯时,好比小孩子学走路
33、,大人初学游水,都要跌几跤、喝几次水,才可以学会。各种艺术都各有它的特殊的筋肉的技巧。例如写字、作画、弹琴等等要有手腕筋肉的技巧,唱歌、吹箫要有喉舌唇齿诸筋肉的技巧,跳舞要有全身筋肉的技巧。要想学一门艺术,就要先学它的特殊的筋肉的技巧。学一门艺术的特殊的筋肉技巧,要用什么方法呢?起初都要模仿。 “模仿”和“学习”本来不是两件事。姑且拿写字做例来说。小儿学写字,最初是描红,其次是写印本,再其次是临帖。这些方法都是借旁人所写的字做榜样,逐渐养成手腕筋肉的习惯。但是就我自己的经验来说,学写字最得益的方法是站在书家的身旁,看他如何提笔,如何运用手腕,如何使全身筋肉力量贯注在手腕上。他的筋肉习惯已养成了
34、,在实地观察他的筋肉如何动作时,我可以讨一点诀窍来,免得自己去暗中摸索,尤其重要的是免得自己养成不良的筋肉习惯。推广一点说,一切艺术上的模仿都可以作如是观。比如说作诗作文,似乎没有什么筋肉的技巧,其实也是一理。诗文都要有情感和思想。情感都见于筋肉的活动。思想离不开语言,语言离不开喉舌的动作。比如想到“虎”字时,喉舌间不免起若干说出“虎”字的筋肉动作。这是行为派心理学的创见,现在已逐渐为一般心理学家所公认。诗人和文人常欢喜说“思路” ,所谓“思路”并无若何玄妙,也不过是筋肉活动所走的特殊方向而已。(选自朱光潜谈美 ,有删改)1下列关于“筋肉活动”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筋肉活动是艺术创造过
35、程中,在所欣赏的意象的支配下,实现手能从心,把意象画在纸上或是刻在石上的一种活动。B艺术方面的筋肉活动不是天生自在的,须费一番工夫才学得来,在学的过程中,往往还会遇到麻烦,就像大人要学会游泳总要喝几次水一样。C从事一项艺术活动,最初都要经过一番练习,使筋肉活动成为习惯,这样才可以达到从心所欲、意到笔随的境界。D不同的艺术,筋肉活动的方式不同,从而形成各自特殊的筋肉的技巧。而这技巧,则是学好一门艺术的一个前提。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创造是对欣赏的一种升华。创造之中都会有欣赏,但创造是在欣赏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把欣赏到的意境外射到具体的作品中去。B如果想象到一个很美的夜景,却不能
36、把它画出来,这是因为缺少这方面的筋肉技巧,这样即使勉强动手,所画出来的也全不像想出来的。C作者认为,学习写字临帖等不是好的办法,最好的办法应该是站在书家的身旁,现场学习,以避免自己去暗中摸索和养成不良的筋肉习惯。D思想、情感好像离筋肉活动很远,实际上也是有关联的。这种观点虽是行为派心理学的创见,但现在已逐渐为一般心理学家所公认。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识字的农夫看“我”写 “虎”字,正犹如“我”看画家画虎一样惊羡,这都是因为不会。其实写“虎”字和画虎一样,只要练习过就可以做到。B写字、作画、弹琴等要有手腕筋肉的技巧,唱歌、吹箫要有喉舌唇齿诸筋肉的技巧,跳舞要有全身
37、筋肉的技巧,这表明不同艺术活动的筋肉技巧是有差异的。C小儿学写字,最初是描红,其次是写印本,再其次是临帖,这都是在模仿,而这种模仿也是学习,能够使人逐渐养成手腕筋肉的习惯。D诗文都要有情感和思想,而情感和思想都离不开筋肉活动技巧,文人和诗人所谓“思路” ,其实就是筋肉活动所走的特殊方向。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历史上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人类活动特别是农牧业生产活动引起的对森林、水源及动植物等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破坏。从远古时期起,我们的祖先就开始有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思想。这种思想,常常是不自觉的甚至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周代,人们就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活动。先秦时期,人们对生物资源的保
38、护由不自觉的、模糊的阶段逐渐地发展到自觉的、比较清楚的阶段。西周时期颁布的伐崇令规定:“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 ”这是我国古代较早的保护水源、森林和动物的法令,而且极为严厉。西周政府把对人口居住环境的考察和保护列入了西周的朝政范围。春秋时期的管仲、战国时期的荀子都曾明确提出过保护生物资源的主张。先秦关于保护生物资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唐代不仅把山林川泽、苑圃、打猎作为政府管理的范围,还把城市绿化、郊祠神坛、五岳名山纳入政府管理的职责范畴,同时还把京兆、河南二都四郊三百里划为禁伐区或禁猎区,这就从管理范围上超过了先
39、秦时期。宋代,特别是北宋,也相当重视生物资源的保护,并注重立法保护,甚至以皇帝下诏令的方式,一再重申保护禁令;同时,还命令州县官吏以至乡长、里长之类的基层官吏侦察捕拿违犯禁令的人,可见其认真程度及执法之严。从宋代起,人们对围湖造田导致蓄泄两误、滥砍乱伐导致水土流失的问题已经有所觉察,表明当时的有识之士对新出现的环境问题相当敏感。明代对山林川泽的保护一直到仁宗时,都承袭前代的有关规定进行管制,而且范围相当广泛。到仁宗时,为了缓和“工役繁兴,征取稍急”的困难局面,减轻人民负担,就开始放弃或部分放弃了管制措施。元朝对环境的破坏是历朝历代甚至世界上罕见的,蒙古人对适合耕地的环境进行大面积的破坏和荒废,
40、由于蒙古人不适合中国古代的山水环境,所以强制破坏了万年已久的森林和水土,大面积的改变所处环境的作物和物种,大面积的放牧加剧了北方土地的荒芜化。清代人口猛增,又开放了东北、西北及江南许多草原或山地,垦为农田,造成草原退化、沙漠扩展及林木破坏与水土流失,环境遭到进一步破坏。当时的一些有识之士已经看到了问题的所在,并提出了切中时弊的警告,但是,所有这些警告并未引起清王朝的重视,不合理的垦殖仍在继续进行,给中国的环境带了巨大的灾难。我国建国之后,也是盲目地垦荒,扩展农田,造成现在的土地沙漠化严重,历史一再重演,我们要吸取教训,保护环境。(选自沈雅婷 中国古代的环境保护措施)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
41、正确的一项是( )A从远古时期起,我们的祖先就开始有了一些不自觉的甚至带有迷信色彩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思想。B西周时颁布的伐崇令 中的一些规定是我国古代较早的保护水源、森林和动物的极为严厉的法令。C先秦时期,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和活动,已由不自觉的、模糊的阶段发展到十分自觉、清楚的阶段。D先秦保护生物资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唐代关于环境保护的思想和做法对其有一定发展。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西周和唐代,政府都曾经把对环境的保护列入政府管理的范围,这体现了统治者对环境保护的重视。B宋代的统治者相当重视环境保护,他们都通过立法方式和皇帝下诏令的方式加强对生物资源的保护。
42、C元朝的蒙古人不适合当时的环境,对耕地、森林、水土、物种等的破坏是历朝历代甚至世界罕见的。D清代统治者未对有识之士的警告引起重视,仍在继续不合理地垦殖,给中国的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灾难。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和清代的一些有识之士对环境问题已经有所察觉,他们也看到了一些新出现的环境问题。B唐代、宋代、明代关于环境保护的制度既承袭了前代的有关规定,又在管制范围上有所扩大。C元、明、清三代,以及建国初对环境的忽视和破坏都是为了解决现实困难,做法也是合理的。D古代的环保观念在现代仍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我们要吸取教训,保护环境,不要让历史重演。三、(2015重庆市高三模拟)阅
43、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如果说中国人在远古的鱼纹盆中便开始体现出对水的尊重,那么旧石器时代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中那“受伤的野牛”就能够让我们看到远古的西方人对光的敏感。尽管我们还不敢肯定地说那就是原始人对光影的描绘,但从黑、褐、赭、白的色彩有序递进变化中,我们分明已经看到了光的明暗显现,有如浅浮雕的拓片那样的立体空间感。也许这只是原始人在黑暗的穴居环境中对明暗的偶然一次描绘,以至于我们还无法断定原始绘画对光的表现有无意识。然而,后来成就于地中海爱琴文化时期的米诺斯“迷宫”装饰壁画,其鲜明轻快的色彩,充满生气,完全是阳光沐浴下的情景。不仅如此,当时的克里特人已经懂得运用矿物质掺和树胶的
44、颜料营造画面本体的气质,这种气质又在阳光的照耀下挥发到空气中,弥漫了整个克诺索斯宫。自然的光芒已经成了画面散发出生命所赖以呼吸的空气。古老的克里特人把光和画融化成了一个整体,这种艺术感染力至今依然令我们叹服。其光彩绚烂的大自然主题,自在优雅的开放风格,与同时期中国商代艺术繁丽、深沉、奇诡的艺术风格有着天壤之别。古希腊艺术家关心的是如何才能塑造出彰显事物本质的典型形象。古希腊艺术(尤其是雕塑)本身所散射出来的耀眼光辉,似乎让那些来自画外空间而作用于绘画的光线显得暗淡失色。又由于古希腊画作遗存的缺乏,仅从当时的瓶画风格来看,希腊绘画已经没有了从前的鲜艳光彩。如果说他们依然有光的话,那就是逆光(黑绘式)与顺光(红绘式)的剪影,再加上衣纹与边饰图案所带来的光斑闪动感。从文艺复兴开始,画家们开始打破一些禁忌,特别是开始对外光进行大胆的描绘,并且很注重明暗光线的对比,背景多作昏暗的、隐约的处理。古典时期的绘画对暗部光线的把握能力超过了对亮部的把握,并不是说古典时期画家的亮部画得不好,这里指的是他们对亮部的处理是比较克制的,但由于对光的注重,这些画家们都可以把暗部光线画得非常有氛围,以至于很多画面都弥漫在神秘莫测的氛围中。到了 17 世纪,伦勃朗把卡拉瓦乔的“黑影强光”发展到了更高的境界,画面光线奇妙莫测,并且用厚涂法描绘亮部光线,被称为“紫金色的黑暗” ,使色彩更温暖更光亮。另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