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30

类型生物氧化 1.ppt

  • 上传人:wspkg9802
  • 文档编号:4178328
  • 上传时间:2018-12-13
  • 格式:PPT
  • 页数:130
  • 大小:3.27M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生物氧化 1.ppt
    资源描述:

    1、第四章 生物氧化,狭义:发生在活细胞内的所有化学反应物质在细胞中的合成与分解过程。一般称中间代谢。,一.代谢总论,广义:泛指生物活体与外界不断交换物质的过程,包括从体外摄取营养物质和物质在体内的变化。,代谢概念,代谢作用,将太阳能或富含能量的营养物质转变成可利用的化学能; 将营养物质转变成细胞自身特有分子(如前体); 将小分子前体聚合成细胞成分(生物大分子); 合成和降解其他具特定细胞功能的生物分子。,(一)生物圈构筑了生物间的依存关系,1.代谢多样性,所有生物中指导代谢的原理都相同,大多数生物细胞主要代谢途径相同,但不同生物细胞其代谢途径仍然是特殊的。,自养生物:利用为碳源; 异养生物:利用

    2、有机碳(葡萄糖)为碳源。,光养生物:利用光为能源; 化养生物:利用有机化合物(葡萄糖)为能源某些能利用可氧化的无机物为能源,(1)需氧生物:氧作为产生能量的电子受体 例: 动物,必需氧专性需氧生物 大肠杆菌,无氧时能利用其他物质代替氧兼性厌氧 (2)专性厌氧生物:完全不能利用氧,甚至氧对其有毒害。,2.氧在代谢中的作用,3.生物圈中能量的流动与碳和氧的循环密切相关,葡萄糖,(1)能量的流动在碳循环中运转,原动力是光能,(2)氧循环是碳和能量总循环的一部分,4.氮循环,有机物,固氮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细菌反硝化作用,硝酸盐,同化,硝酸盐异化作用,大气,土壤和海洋,原核生物及某些细菌,绿色植物及

    3、许多真菌、某些细菌,硝化细菌,碳、氧和氮循环中涉及各种生物参与,它们彼此依赖,相互依存一群代谢活性为另一群提供营养物质,在此方式中,所有生物结成彼此依赖的群体。,代谢,合成代谢 (同化作用),分解代谢 (异化作用),生物小分子合成为 生物大分子,需要能量,释放能量,生物大分子分解为 生物小分子,能量代谢,物质代谢,(二) 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乙酰CoA,I,II,III,1.分解代谢(catabolic reactions ),CO2,H2O,生物大分子分解为生物小分子,释放能量。,氧化磷酸化,第一阶段:大分子降解成小单体构件分子。特点:分解为其构成单位;释放 1% 蕴藏能量,以热能形式失散,

    4、不能贮存。第二阶段:构件分子进一步代谢生成少数几种分子。(其中两个重要化合物:丙酮酸和乙酰CoA;氨基酸经脱氨作用可生成氨。)特点: 生成二碳化合物(乙酰CoA);释出约总能量的1/3,其中部分以ATP贮存。,(1)大分子营养物质分解代谢的基本过程:,第三阶段:乙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乙酰基被氧化成CO2和H2O。特点: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释出约总能量的2/3,其中大多以ATP贮存。(主要产能阶段),1)分解代谢只生成三种主要的终产物:CO2、H2O和NH3;,2)伴随物质分解代谢产生的大量化学能 一般都以核苷三磷酸(主要ATP)形式保存。,(2)总结:,2.合成代谢(anabolic

    5、reactions),合成代谢:细胞利用分解代谢反应释放的能量驱动少数几种简单前体生成生物大分子。,细胞维持和生长需要生物大分子。,CO2、H2O和NH3,构件分子,生物大分子 (生物学功能各异),3.代谢的共同特点:,由酶催化,反应条件温和。,诸多反应有严格顺序,彼此协调。,对周围环境高度适应,酶活性调节 :酶的变构调节,可逆共价修饰以及酶合成和降解速度上的变化调节 。,代谢反应:一系列有序的反应,称为一个途径。,线形代谢途径: 前一个反应的产物就是下一个反应的底物。,三羧酸循环,由一系列酶促反应构成的,反应依次形成一个封闭的环形。,环形代谢途径,(多2C),脂肪酸生物合成,螺旋形代谢途径:

    6、 同样一组酶重复用于给定分子的链的延伸或降解。, ,脂酰Acp RCH2CH2CO-SAcp、 -烯酰Acp RCH=CHCO-SAcpD(-)-羟脂酰Acp RCH CH2CO-SAcp-酮脂酰Acp RC CH2CO-SAcp RCO-SAcp COOHCH2CO-SAcp CH3CO-SAcp 脂酰Acp 丙二酰Acp 乙酰Acp,葡萄糖,6-磷酸葡萄糖,葡萄糖激酶,ATP,抑制,产物(常终产物)抑制途径前面一步关键反应(常是途径中第一个关键不可逆反应),来控制它自己合成的速度。,ADP,反馈抑制作用,前馈激活作用:,EAB EBC ECD EDE EEF EFG EGH EHP A B

    7、 C D E F G H P,代谢途径前面步骤中产生的代谢物激活途径下游某个反应的酶。,代谢途径的区室化调节,绝大多数代谢途径一般都局限于细胞内特定区域 。,代谢途径的区室化(compartmentation):,表明代谢物、酶、代谢途径或其他生物分子或系统在细胞内或细胞器内的分布是不同的。,蛋白质翻译后加工,三羧酸循环,脂肪酸氧化,氨基酸降解,脂肪酸合成,糖异生,A:真核生物中,降解和合成途径分开,避免两个方向相反的反应彼此会部分或完全抵消。,B:通过区室的通透特性可以调节酶促反应。,a:,底物和产物的相对浓度影响酶促反应,区室膜有选择的通透(或转运),调控底物进入区室和从区室输出产物。,b

    8、:区室化与影响代谢物跨细胞膜或亚细胞膜转运的激素的作用紧密相连。,习题,一.名词解释中间代谢 二.简答题简述细胞内大分子营养物蛋白质、多糖、脂等彻底分解的基本代谢过程。,(三)生物能学,生物化学反应与普通的化学反应一样,也服从热力学的规律。,生物体内(或恒温恒压)化合物作功的能量。在没有作功条件时,自由能转变为热能丧失。,(1)自由能(Gibbs free energy, G):,1.生物化学反应中主要的热力学函数,生物体内能量代谢的基本规律,(2)G(自由能变化):,产物和反应物自由能之间的差值。,在标准温度和压力下:,G = H - TS,H:热力学函数焓(enthalpy) S:熵(en

    9、tropy) 混乱度或无序性,是一种无用的能。,反应: A +B C +D实际的自由能变化:,G = -2.303RTlgK K=CD/AB,DG:生理标准状况(1个大气压,25 C,pH=7)下的标准自由能变化,CD DGDG RTIn AB,DG评价在特定细胞内一个反应的自发性和方向的标准。,活细胞中的反应,DG值至少应当是稍负的值; 不可逆反应DG是负值,而且其绝对值数值应当很大代谢中的不可逆反应是代谢交通中的瓶颈,控制着代谢的进程。 代谢途径中的调控部位一般都是代谢中的不可逆反应,催化这些反应的酶都受到某种方式的调控。,如果DG为负值(DG 0),反应需要外界提供能量才能进行,表明是个

    10、耗能反应。 如果DG为零(DG =0),体系处于平衡状态。,2.氧化还原电势(位),在分解代谢的反应中,糖、脂和氨基酸被氧化常与另一个分子的还原相耦联。例如:在脱氢酶催化的生物氧化反应中氧化反应释放的电子常常转移给NAD或 NADP,生成还原型辅酶NADH和NADPH。,氧化还原反应:,A还原剂B氧化剂 A氧化剂B还原剂,还原剂:失去电子被氧化的分子; 氧化剂:接受电子被还原的分子。,氧化还原能力可用氧化还原电位定量表示。,氧化还原电位:样品半电对(氧化态/还原态)与标准半电对( H+ /H)电势差。,氧化还原电位的测定,生物体内 pH=7, H+=10-7mol/L,溶液(X及X-各1mol

    11、/L),1molH+与1大气压H2平衡 pH=7,标准氧化还原电势与标准自由能变化有关:Nernst方程 DG nFDE 其中n是转移的电子数;F 是法拉第常数(96.48kJ/V.mol);DE是氧化和还原的标准还原电势差。 因为DG RTInKeq,所以DE可以表示为:RT DE InKeq n,反应:A还原剂B氧化剂 A氧化剂B还原剂 实际的氧化还原电势(DE) 为:RT A氧化剂 B还原剂 DE DE In n A还原剂 B氧化剂,2.生物能及其存在形式,ATP是生物能的主要载体,是生物能存在的主要形式 ATP是能够被生物细胞直接利用的能量形式。,(1)生物能和ATP,ATP在能量代谢

    12、中起着主要的作用,一个生物反应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可以ATP形式贮存,然后被用于需能的另一个反应中。,概念:指在水解反应中释放的能量大于20kJ/mol(4.8千卡/摩尔)的化合物。,(2)高能化合物,高能键:发生上述水解反应的键。,磷酸化合物水解时释出的能量20KJ/mol者,其所含的磷酸键称为高能磷酸键,以 P表示。,高能化合物,磷酸化合物,非磷酸化合物,磷氧型,磷氮型,硫酯键化合物,甲硫键化合物,烯醇磷酸化合物,酰基磷酸化合物,焦磷酸化合物,1)高能化合物的几种类型,磷氧键型,酰基磷酸化合物,3-磷酸甘油酸磷酸,乙酰磷酸,10.1千卡/摩尔,11.8千卡/摩尔,根据生物体内高能化合物键特性分

    13、类:,氨甲酰磷酸,酰基腺苷酸,氨酰基腺苷酸,焦磷酸化合物,ATP(三磷酸腺苷),焦磷酸,7.3千卡/摩尔(30.5 kj/mol),(磷酸酐),(GTP CTP UTP ADP ),烯醇式磷酸化合物,磷酸烯醇式丙酮酸,14.8千卡/摩尔(-61.9 kj/mol),( R ),氮磷键型,磷酸肌酸(磷酸胍类),磷酸精氨酸,10.3千卡/摩尔(-43.9 kj/mol),7.7千卡/摩尔,这两种高能化合物在生物体内起储存能量的作用。,(R),储备高能磷酸的分子称之磷酸原(phosphagens),硫酯键型,3-磷酸腺苷-5-磷酸硫酸,酰基辅酶A,O,N,N,N,N,NH2,-H,H-,OH,H,H

    14、,O O-P-O-P-O-H2C- O - O,CH3 CO-CH-C-CH2OOH CH3,CH2-NH- CH2 CO NH CH2 CH2 S,乙酰辅酶A,O - O-P-O- O,C-CH3 O,高能硫酯键,甲硫键型,S-腺苷甲硫氨酸,ATP循环转移至其他核苷三磷酸(NTP)储存:形成磷酸肌酸,2)高能磷酸化合物的利用和储存,O,N,N,N,N,NH2,-H,H-,OH,H,O-O-P O-O,O O-P O-P-O-CH2 - O - O,OH,ATP,ATP循环:,Pi,营养物分解,1/2O2,H+e,氧化磷酸化,ATP,生物合成 肌肉收缩 信息传递 离子运转,ATP循环:,生物氧

    15、化,能量,磷酸化作用,维持体温,生物体内能量转换最基本方式,ATP循环的概念,ADP 与 Pi利用营养物生物氧化产生的能量磷酸化为ATP; ATP水解成ADP时,释出自由能驱动需要自由能的吸能反应,这样构成的循环称为ATP循环细胞内进行能量转换的最基本方式,故又称细胞能量循环(cell energy cycle)。,ATPADP+ Pi,ATP的利用方式,、ATP水解为ADP及Pi,释放的能量供离子转运、肌肉收缩、羧化反应等,但磷酸基并不出现于反应物中。,ATP的消耗与其它分子的生物合成相耦联。,、末端磷酸基()与部分能量同时转移给反应物。,ATP + 6-磷酸果糖 1,6-双磷酸果糖 + A

    16、DP,ATP + 丙酮酸+ CO2 ADP + Pi + 草酰乙酸,ATP + 氨基酸 氨基酰 AMP + PPi,、ATP的另一个高能磷酸键()被利用,生成PPi。,ATP + 脂肪酸+ HSCoA 脂酰CoA + AMP + PPi,ATP,ADP,NMP,NDP,NTP,吸能反应,生物大分子,前体,H2O,氧化磷酸化,Pi,2H+1/2O2,核苷单磷酸激酶,核苷二磷酸激酶,转移至其他核苷三磷酸(NTP),H2N+C-NH2 H3C-N CH2COO-,H2N+ H O C-NP-O- H3C-N O-CH2COO-,ATP ADP,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肌酸,磷酸

    17、肌酸CP,储存:形成磷酸原,储备高能磷酸的分子称之磷酸原(phosphagens),习题,一.名词解释中间代谢、细胞能量循环、磷酸原 二.简答题1、简述细胞内大分子营养物蛋白质、多糖、脂等彻底分解的基本代谢过程。2、常见的高能化合物有哪几种类型?生物体内高能磷酸化合物如何利用?,二.生物氧化,(一)生物氧化概念 (二)生物氧化的特点 (三)生物氧化的本质及过程 (四)NADH和FADH2的彻底氧化 重点:电子传递链及其氧化磷酸化机理,生物体内一切代谢物进行的氧化作用。是指有机物在生物体内氧化分解成水和CO2并释放能量的过程。,O2,CO2 + H2O,呼吸作用,细胞呼吸,有机物在生物体内的氧化

    18、包括物质分解和产能,(一)生物氧化的概念:,(二)生物氧化的特点,1、生物细胞内进行的酶促氧化过程氧化过程中伴随生物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本质:脱氢反应条件:温和(在体温、近于中性的含水环境中由酶催化)反应分成多个步骤:每一步都由特殊的酶催化,每一步反应的产物都可以分离出来;能量逐步释放,部分存于ATP。有利于在温和的条件下释放能量,提高能量利用率。,2.水的生成:,3.CO2的生成:有机物转变为含羧基化合物(有机酸)进行脱羧作用。,氧化过程中脱下来的氢质子和电子,通常由各种载体,如NADH等传递到氧生成水。,生物氧化中,碳的氧化和氢的氧化是非同步进行。,(三)生物氧化的本质与过程,、本质:电

    19、子得失 还原剂:供电子物质,失电子 氧化剂:获电子物质,得电子 反应方式: 加氧:分子上直接加氧Phe+O2 Tyr,Phe,Tyr,O2,酶,OH,乳酸脱氢酶,脱氢氧化,脱电子:,CO2 的生成,生物体内,有机物转变为含羧基化合物(有机酸),含羧基化合物进行脱羧作用。(不是O2与C结合生成)直接脱羧:脱羧、 脱羧氧化脱羧,2. 过程,直接脱羧,CH3CHO + CO2,丙酮酸脱羧酶,-脱羧,丙酮酸羧化酶,-脱羧,氧化脱羧:脱羧过程中伴随着氧化(脱氢)。,NADP+,NADPH + H+,H2O的生成,代谢物(MH2)脱下氢经生物氧化,和吸入的氧结合生成水。,MH2,M,脱氢酶,递氢体,NAD

    20、+、NADP+、FMN、FAD、COQ,递氢体H2,2e,还原型,Cyt递电子体b, c1, c, aa3,氧化型,氧化酶, O2,O2-,H2O,2H+,传递体,生物体主要以脱氢酶、传递体及氧化酶组成生物氧化体系,以促进水的生成。,(四)呼吸链(respiratory chain),1.概念及位置()概念:又叫电子传递体系或电子传递链(electron transport chain ),它是代谢物上的氢原子被脱氢酶激活脱落后,经过一系列的传递体,最后传递给被激活的氧原子,而生成水的全部体系。即:递氢体和递电子体按一定顺序排列所组成的锁链。 与细胞呼吸有密切关系,称为呼吸链。,()位置:真核

    21、生物:位于线粒体内膜上,相关的递氢体和递电子体按一定顺序排列嵌入线粒体内膜。线粒体呼吸链原核生物:位于细胞膜上。,线粒体 线粒体结构(示意图),线粒体呼吸链(线粒体生物氧化体系),内膜,嵴,基质,外膜,内膜,F1亚基,F0亚基,外膜,线粒体结构立体图,嵴,膜间腔,线粒体的作用:氧化磷酸化真核生物中,线粒体中的氧化磷酸化是由两个紧密偶联的过程构成的:线粒体的还原型辅酶通过呼吸电子传递链(respiratory electrontransport chain)的电子传递被氧化;质子浓度梯度可作为自由能库-磷酸化,合成ATP 。,H+,H+,e,电子传递链,O,ADP+P i,ATP,氧化磷酸化,电

    22、子传递给氧时释出的能量,推动质子运转至内膜胞液面,形成电化学梯度,当H+顺梯度回至内膜基质面时,释出的能量供ADP磷酸化成为ATP,胞液,内膜,基质,氧化,磷酸化,FMN,FeS,FeS,Q,4H+,NADH+H+,膜间腔,线粒体 内膜,基质,Cytc1,Cytb,Cytb,FeS,Cytc,Cytc,Cytc,Cyta,Cyta3,2e,1/2O2,H2O,2H+,线粒体呼吸链,2H+,2e,2e,O,NAD+,MH2,2.组成:多组分组成烟酰胺脱氢酶类、黄素脱氢酶类、铁硫蛋白类、细胞色素类、辅酶Q类(非蛋白)等氧化还原酶。这些蛋白质的辅基都有氧化还原的特征,可以传递H+或e-。,NADH

    23、FMN Q10 Cytb Cytc1 Cytc aa3(Fe-S) (Fe-S)O2,FAD.H2(Fe-S),电子传递链的各组分,()烟酰胺脱氢酶类(NAD+ ) NADH:还原型辅酶,NAD+接受多种代谢产物脱下的氢得到还原型辅酶NADH ,NADH携带的高能电子是线粒体呼吸链主要电子供体之一。连接三羧酸循环和呼吸链,将代谢过程中脱下来的氢交给黄素蛋白。,递氢过程:,NAD+,维生素B5(维生素PP)的活性形式,()黄素脱氢酶类 (黄素蛋白):含FMN或FAD的蛋白, FMN或FAD为递氢辅酶可接受2个电子2个质子。黄素相关的脱氢酶类主要有:以FMN为辅基的NADH脱氢酶。以FAD为辅基的

    24、琥珀酸脱氢酶。,FMN的作用是接受脱氢酶脱下来的电子和质子,形成还原型FMNH2。还原型FMNH2可以进一步将电子转移给Q。,FMN、 FAD,维生素B2(核黄素)的活性形式,FMN,AMP,FAD,H3C,H3C,N,N,N,NH,O,O,H3C,H3C,N H,N,H N,NH,O,O,R,R,+2H-2H,递氢过程:,1,FMN(FAD) (醌型或氧化型),FMNH2(FADH2) (氢醌型或还原型),()铁硫蛋白类:简写为Fe-S,是一种与电子传递有关的蛋白质,含有Fe-S中心。,每个铁原子和4个硫原子结合,通过Fe3+ Fe2+ 变化起传递电子的作用。,() 泛醌:脂溶性醌类化合物,

    25、简写为Q或辅酶-Q(CoQ),通过氧化和还原传递电子是电子传递链中唯一的非蛋白电子载体。,H3CO-H3CO-,-CH3CH3 -(CH2-CH=C-CH2)nH,泛醌,O,O,H3CO-H3CO-,-CH3-R,泛醌 H. (半醌型),OH,O,H3CO-H3CO-,-CH3-R,泛醌. H2 (氢醌型或还原型),OH,OH,H . ,H . ,.,3种氧化还原形式,含卟啉铁的电子传递体血红素辅基与蛋白共价结合。,()细胞色素类(cytochrome, Cyt),血红素辅基为铁卟啉的衍生物,铁原子处于卟啉环的中心。通过卟啉铁Fe3+ Fe2+ 的互变起传递电子的作用,线粒体呼吸链中主要含有5

    26、类: 细胞色素a、a3、b、c、c1,组成它们的辅基结构略有不同,分别为血红素A、B和C,其中a、a3含有铜原子。 细胞色素a, b, c可以通过它们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来鉴别。,N,N,N,N,Fe3+,CH3CH2-(CH2-CH=C-CH2)3-H HO-CH,H3C-,-CH3,-CH=CH2,O HC-,CH3,CH2 CH2 COO-,CH2 CH2 COO-,细胞色素a辅基,N,N,N,N,Fe3+,H3C-,-CH3,-CH=CH2,CH3,CH2 CH2 COO-,CH2 CH2 COO-,细胞色素b辅基,H3C-,H2C=CH,N,N,N,N,Fe3+,H3C-,-CH3,

    27、-CH-CH3,CH3,CH2 CH2 COO-,CH2 CH2 COO-,细胞色素c辅基,H3C-,CysS H3C-CH,CysS,蛋白质,cyt.a和a3组成一个复合体,除了含有铁卟啉外,还含有铜原子。cyt.a a3可以直接以O2为电子受体。 在电子传递过程中,分子中的铜离子可以发生Cu+ Cu2+ 的互变,将cyt.c所携带的电子传递给O2。,细胞色素c氧化酶,细胞色素c(cyt.c),电子传递链中一个独立的蛋白质电子载体,位于线粒体内膜外表,属于膜周蛋白,易溶于水。它与细胞色素c1含有相同的辅基,但是蛋白组成则有所不同。,细胞色素a(cyt.a),NADH FMN Q10 Cytb

    28、 Cytc1 Cytc aa3(Fe-S) (Fe-S) O2,FAD.H2(Fe-S),II,I,III,IV,复合物V是ATP合成酶。辅酶Q和细胞色素C不属于任何一种复合物。每种复合物都催化能量转换过程中的某一部分反应。,NADH-泛醌还原酶,琥珀酸-泛醌还原酶,泛醌-细胞色素c 还原酶,细胞色素 c 氧化酶,在线粒体的内膜上各组分常形成复合物。 线粒体的内膜中有5种与氧化磷酸化有关的蛋白质 复合物这些复合物独立地分散于线粒体内膜中。,内膜,外膜,复合物I :NADH泛醌还原酶,复合物 :泛醌细胞色素c还原酶,复合物 :细胞色素c氧化酶,复合物 : ATP合酶,复合物:琥珀酸-Q还原酶,由

    29、蛋白质和辅助因子组成的复合物IIV和ATP合成酶参与氧化磷酸化。I至IV复合物的辅助因子参与电子传递,辅助因子的氧化、还原反应能够产生电子流,电子流通过这些复合物一般是根据不同成分的相对电位进行电子按照还原电位增加的方向沿电子传递链的流动。,3.电子传递链各组分的排列顺序,标准氧化还原电位,半反应,E0(V),2H+ + 2e H2 - 0.41 NAD+ + 2H + 2e NADH + H+ - 0.32 FMN + 2H + 2e FMN.H2 - 0.30 FAD + 2H + 2e FAD.H2 - 0.18 Q10 + 2H + 2e Q10 (还原型)0. 04(或0.10) C

    30、yt b (Fe3+) + e Cyt b (F 2 +) 0.07 Cyt c (Fe3+) + e Cyt c (F 2 +) 0.22 Cyt a (Fe3+) + e Cyt a (F 2 +) 0.29 Cyt a3 (Fe3+) + e Cyt a3 (F 2 +) 0.55 1/2O2 + 2H + 2e H2 0.82,易失电子的(还原剂)排在前,易得电子的(氧化剂)排在后。 E0 逐渐增高。,MH2,NADH,FMN,CoQ,b,c1,c,aa3,O2,-0.32,-0.30,+0.10,+0.07,+0.22,+0.25,+0.29,+0.816,-0.18,FAD,电子传

    31、递链各组分的排列顺序,电子按还原电位增加方向沿电子传递链流动,4.线粒体生物的呼吸链型式,两条主要的呼吸链(1) NADH型:由复合物I、III、IV组成,催化NADH的脱氢氧化(2)FADH2型:由复合物II、III、IV组成,催化琥珀酸的脱氢氧化,FAD.H2(Fe-S),来自NADH的电子流通过复合物I,III,IV; 来自琥珀酸的电子流是经过复合物II引入的。,II,I,III,IV,FMN (Fe-S),Q10,CytbCytc1(Fe-S),aa3,Cytc,O2,NADH,内膜,外膜,复合物I :NADH泛醌还原酶,复合物 :泛醌细胞色素c还原酶,复合物 :细胞色素c氧化酶,复合

    32、物 : ATP合酶,复合物:琥珀酸-Q还原酶,5.呼吸链的作用接受还原型辅酶NADH或FADH2上的氢原子对(2H+2e),使辅酶分子氧化,并将电子对顺序传递,直至激活分子氧,使氧负离子(O2-)与质子对(2H+)结合,生成水。 电子对在传递过程中逐步氧化放能释放的能量驱动ADP和无机磷发生磷酸化反应,生成ATP。,H+,H+,e,电子传递链,O,ADP+P i,ATP,电子传递与ATP合成,电子传递给氧时释出的能量,推动质子运转至内膜胞液面,形成电化学梯度,当H+顺梯度回至内膜基质面时,释出的能量供ADP磷酸化成为ATP,胞液,内膜,基质,糖、脂肪和氨基酸彻底氧化,电子经过呼吸链的传递,传至

    33、氧分子,逐级释放能量,合成ATP。,(五)氧化磷酸化oxidatire phosphorylation,ATP的生成方式 ADP + Pi + 能量 ATPAMP + PPi + 能量 ATP在生物氧化过程中,氧化放能反应与吸能的磷酸化反应偶联发生氧化磷酸化作用。,根据生物氧化方式,氧化磷酸化分为:底物水平磷酸化:底物被氧化的过程中,形成了某些高能化合物的中间产物,通过酶的作用可使ADP生成ATP是在被氧化的底物上发生磷酸化作用。,COO- C-O P CH2,磷酸烯醇 型丙酮酸,COO- C=O CH2,丙酮酸,丙酮酸激酶,底物水平磷酸化反应,CSCoACH2CH2COO-,O,COO-CH

    34、2CH2COO-,琥珀酰CoA,琥珀酸,+ HSCoA,琥珀酰CoA合成酶,OC-O P CHOHCH2O- P,1,3-二磷酸甘油酸,COO-CHOHCH2O- P,3-磷酸甘油酸,磷酸甘油酸激酶,电子传递体系磷酸化:电子从NADH或FADH2经过电子传递体系(呼吸链)传递给氧形成水时,同时伴随ADP磷酸化为ATP的过程。两者相偶联的过程称为电子传递体系磷酸化。 通常所说的氧化磷酸化是指电子传递体系磷酸化。,P/O比值:是指每消耗一摩尔氧所消耗无机磷酸的摩尔数。根据所消耗的无机磷酸摩尔数,可间接测出ATP生成量。实验证明: NADH呼吸链:P/O=3,每消耗摩尔氧原子就可形成3摩尔ATP。

    35、FADH2呼吸链: P/O=2 ,消耗摩尔氧原子可形成2摩尔ATP。,ATP产生的数量,ATP产生的部位,NADH FMN CoQ Cytb Cytc aa3 O2(Fe-S),FAD.H2 (Fe-S),E0=0.33 G0=63.7 (kj/mol ),E0=0.10 G0=20,E0=0.31 G0=59.8,E0=0.58 G0=110,化学偶联学说:形成高能中间产物,促使ATP生成。,结构偶联学说:,Ared + Box,2e,A*ox +Bred,A*ox + ADP +Pi Aox + ATP,2.电子传递体系磷酸化产生ATP的机理,氧化与磷酸化作用如何耦联尚不够清楚,目前主要有

    36、三个学说:化学耦联学说、结构耦联学说与化学渗透学说,化学渗透学说:1961 ,P. Mitchell提出呼吸链存在于线粒体内膜之上,当氧化进行时,呼吸链起质子泵作用,质子被泵出线粒体内膜之外侧,造成了膜内外两侧间跨膜的化学电位差,后者被膜上ATP合成酶所利用,使ADP与Pi合成ATP。,氧化磷酸化作用的关键因素是质子(H+)梯度和完整的线粒体内膜。,MH2,M,NAD+,2H+,FeS,2e,2H+,FMN,2H+,Cytb,2H+,2e,CoQ,2H+,Cytc1,Cytc,Cytaa3,2e, O2,O2-,X- + IO-,XH IOH,H2O,XI,XI,XI,ATP合酶,ADP +P

    37、i,ATP,2H+,X- +IO-,H2O,化学渗透学说,基质,胞液,线粒体内膜,复合物V: ATP合酶(F型质子泵),组成,F1(头部):球形,由5种多肽组成33复合体,每个亚基具有一个ATP合成的催化位点(三个)。,F0(基部):嵌入内膜,三种多肽组成ab2c12复合体,12个c亚基组成一个环形结构,具有质子通道。,1979年Paul Boyer提出ATP合成的结合-变换机制构象耦联假说:1ATP酶利用质子动力势,发生构象改变,改变与底物的亲和力,催化ADP与Pi形成ATP。2F1具有三个催化位点,但在特定的时间,三个催化位点的构象不同( O 、 L、T),与核苷酸的亲和力不同。3质子通过

    38、F0时,引起c亚基构成的环旋转,从而带动亚基旋转,由于亚基的端部是高度不对称的,它的旋转引起亚基3个催化位点构象的周期性变化( O 、 L、T ),不断将ADP和Pi加合在一起,形成ATP。,ATP合成的结合-变换机制 (binding-change mechanism),1979,Paul Boyer ATP合成的结合-变换机制:ATP合成酶33寡聚体含有3个催化部位,在任一给定时间,每一部位处于不同的构象:开、松弛、或紧缩。所有3个催化部位都依次经历上述3种构象变化。ATP 的形成和释放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步骤(下图)。 一分子的ADP和Pi结合在开部位。质子跨过线粒体内膜进入基质,引起3个催

    39、化部位发生构象变化。开构象(含有新结合的ADP和Pi)转变为松弛部位,已被ADP和Pi填充的松弛部位转变为紧缩部位,同时,在紧缩部位ADP和Pi缩合形成ATP,载有ATP的紧缩部位转变为开部位,ATP从开部位被释放出来。, 亚基,ADP Pi,ATP,ATP,第一步,第三步,第二步,ATP合酶的结合变化机制,L,T,O,糖、脂肪和氨基酸彻底氧化,电子经过呼吸链的传递,传至氧分子,逐级释放能量,合成ATP。,CH2OH C=O CH2O- P,磷酸二羟丙酮,CH2OH CHOH CH2O- P,-磷酸甘油,NADH+H+,NAD+,QH2,Q,1/2O2,H2O,2P,FAD Fe-S,线粒体内

    40、膜,基质,胞液,哺乳动物肌肉和脑组织中磷酸甘油穿梭,-磷酸甘油脱氢酶,二羧酸 载体,Glu/Asp 载体,谷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a酮戊二酸,NAD+,NADH+H+,草酰乙酸,NADH+H+,NAD+,1/2O2,3P,H2O,苹果酸,苹果酸,苹果酸,肝脏、肾、心肌等组织中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a酮戊二酸,天冬氨酸,草酰乙酸,胞液,内膜,基质,谷草转氨酶,苹果酸脱氢酶,氧化磷酸化的抑制剂,两类: 、抑制剂 抑制电子传递链的电子传递;抑制ATP合成 、解偶联剂 (uncouplers)影响氧化磷酸化偶联,NADH FMN Q10 Cytb Cytc1 Cytc aa3(Fe-S) (Fe-S)

    41、 O2,FAD.H2(Fe-S),鱼藤酮 阿米妥 杀粉蝶霉素A,-,抗霉素A,氰化物 硫化氢 叠氮化 CO,-,-,ADP,ATP,寡霉素,-,DNP,-,电子传递链抑制剂,2,4-二硝基苯酚,氧化磷酸化抑制剂,解偶联剂,、抑制剂 电子传递链抑制剂阻断电子传递链中某一部位电子的传递。如:鱼藤酮、阿米妥抑制NADH-Q还原酶,阻断电子由NADH向CoQ的传递;抗霉素A可阻断电子从Cyt.b向Cyt.c1的传递;氰化物(CN-)、叠氮化物(NaN3)和CO 等阻断电子由Cyt.aa3向O2的传递。,抑制ATP合成的抑制剂,氧化磷酸化抑制剂:和解偶联剂不同,这类抑制剂既抑制有ADP所刺激的氧的作用,

    42、又抑制由ADP生成ATP的磷酸化作用。但是它不直接抑制电子传递链的任何电子传递体的作用,而只阻止ATP的形成过程,如:寡霉素(Oligomycin),与F0结合结合,阻断H+通道。,、解偶联剂解偶联剂:解偶联剂对电子传递无抑制作用,只抑制由ADP磷酸化为ATP的作用,使氧化与磷酸化拆离。如:2,4-二硝基苯酚(2,4-dinitrophenol DNP),解偶联蛋白(uncoupling proteins, UCPs):位于动物棕脂肪组织和肌肉线粒体,与维持体温有关。 质子载体: DNP、FCCP。 质子通道:增温素(thermogenin)。 其它离子载体:如缬氨霉素。某些药物:如过量的阿斯匹林。,呼吸链的氧化磷酸化生物体内NADH和FADH2的彻底氧化,氧化作用:NADH和FADH2通过呼吸链彻底氧化产生大量的能量。,磷酸化作用:能量传递给ADP与Pi生成ATPNADH呼吸链:3 ADP 3ATPFADH2呼吸链: 2ADP 2ATP,线粒体中还原型辅酶NADH和FADH2经线粒体呼吸链彻底氧化,习题,一.名词解释生物氧化 呼吸链 P/O比 F1F0-ATP合酶二.简答题呼吸链有哪些组分? 在线粒体内膜上如何排列? 指明呼吸链中形成ATP的可能部位。什么是氧化磷酸化?试述其作用机理。,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生物氧化 1.ppt
    链接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p-4178328.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道客多多用户QQ群:832276834  微博官方号:道客多多官方   知乎号:道客多多

    Copyright© 2025 道客多多 docduoduo.com 网站版权所有世界地图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46453号    营业执照商标

    1.png 2.png 3.png 4.png 5.png 6.png 7.png 8.png 9.png 10.png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