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章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江苏教育学院历史系,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一.从历史教学大纲到历史课程标准 1概念的区别 历史课程标准是由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并颁布,是历史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实施的基础。 它规定了历史课程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历史教学大纲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历史学科的目的任务、教材纲目和教学实施的指导文件。 它以纲要形式规定历史学科的知识、技能以及范围和结构,体现国家对历史教材与教学的基本要求。,2001年,教育部颁布初中历史课程标准,随即初中历史新课程进入实验阶段,我省初中在2002年全面进入。 200
2、3年,教育部颁布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04年秋季进入实验阶段,我省在2005年 全面进入。,历史教学大纲的特点 传统历史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历史教学大纲 ,它以纲要形式规定了历史学科知识、技能的范围和结构。 侧重教师历史教学中的“如何教”,而忽视了学生历史学习中的“如何学”。 关注知识和技能,以书本知识的系统传授和技能训练为教学目的。,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记忆,轻体验。 规定了历史教学应实现的“预期目标”,其价值取向是“精英”教育。 所规定的历史教学内容是“最高标准”。要求过高,内容过多,难度过大。,对历史教学内容和历史教学的要求,作出了统一的、硬性的规定,“刚性”过强,缺乏相应的
3、弹性和选择性。 对历史教材编写、历史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历史学习评价的影响是直接的、硬性的和严格控制的,强调历史教学必须“以纲为纲”。,历史课程标准的特点 历史课程标准将素质教育理念贯彻于课程目标之中,突出学生的全面发展。 确立了学生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由关注知识转而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由过去重历史教师“如何教”,转向当前重视学生“如何学”。,学生成为历史学习的中心,历史教师的教学行为应适应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变革,其价值取向是“大众教育”。 强调学生历史学习的过程和参与,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之在过程中学会学习 。,对历史教材编写、历史教
4、师教学和学生历史学习的学业评价影响是间接的、指导性、弹性的一种规范。 对学生历史学习结果的评价,采用了相应的行为动词,使其评价更具有科学性、具体性和可操作性,从而使教师的历史教学与学生的历史学习更加规范。,从历史教学大纲到历史课程标准,其教学理念与价值取向的变化为: 课程价值趋向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 由学科知识本位走向学生发展本位,课程目标着眼于未来社会对公民素质的要求。,由侧重认知层面走向关注整体素质; 由指导教师教学工作走向关注学生学会学习;从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特别是学生学习过程。 由统一的、硬性的规定走向开放的、弹性的管理,给教师的教学、教材的
5、编写等留下足够的空间。,历史教学大纲与历史课程标准差异 a.课程标准是国家制订的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或者说是最低要求,而不是大纲所规定的最高要求。 b.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大纲对教学内容具体规定。 c.课程标准对于学生学习行为结果的描述,尽可能是清晰的、可评估的,而不像大纲那样模糊不清。,二.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的演变 清末以来,我国中学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都是由国家教育主管机构颁行 。 1.清末“中学堂章程”中的历史“学科程度”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中学堂章程。在其“学科程度”中,对中学历史课程的教学内容、讲授顺序等作了大致的规定: 它要求先讲中国史,次
6、讲亚洲各国史,再次讲欧洲美洲史。中国史主要讲“历代帝王之大事”、“百年以内之大事”、“古今忠良贤哲之事迹”以及学术、军事、政治、经济、风俗等内容。,世界史主要讲各国的重要事宜,要求“详于近代而略于远年”、“详于大国而略于小国”,亚洲史则“详于日本及朝鲜、安南、暹罗、缅甸,而略于余国”。该章程虽无明确的课程目标,但提出历史课要“明实事之关系”、“辨文化之由来”,“省悟强弱兴亡之故,以振发国民之志气”。此外,还具体谈到古今历史的比例,讲世界史时,“说近事者十之九,说古事者十之一”。 历史“学科程度”,叙述比较简单,如果用今日的课程标准来衡量,可能还不全面,但在当时起到了课程标准的作用。,2. 民国
7、时期“历史课程标准” 民国时期,政府先后颁行多个课程标准。在名称上,先是称为“施行规则”、“课程纲要”,1929年以后称为“课程标准”。 (1)北京政府时期“历史课程标准” 1912年中学校令施行规则的“学科及程度”,规定了历史课的授课年级、课时数、课程内容(仅用一两句话作了笼统的概述,并无具体内容),提出历史课的要旨是让学生了解“历史上重要事迹”,明白“民族之进化、社会之变迁、邦国之盛衰”的道理,尤其要注意“政体之沿革”以及“民国建立之本”。,1923年出台初级中学历史课程纲要,分三大部分:一是“目的”,二是“内容和方法”,三是“毕业最低限度的标准”。 同年颁布高级中学公共必修的文化史学纲要
8、,详细列出该课程的教学课目,计有116课。还提出了教学上应注意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是:要提示学生“研究的途径”,多给以“研究的机会”;课程应有“相当之设备”;近现代文化史内容须占全部教材的2/3;教学内容要贴近现代社会;教学方法可采用讲演式、共同研究式、问题式等。,(2) 国民政府时期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1929年,教育部颁行了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它是我国第一套正式的历史课程标准。这套课程标准的起草和审查委员,初中为何炳松、陈训慈、顾颉刚等史学家。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在教学纲目上表述概括,仅有两个层次,有利于编写出不同风格的教材,也有助教师的教学。,在教学方法上,提出许多“要点”,如“教者于
9、教本之外,自当随时补充教材”;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须“酌用故事式的讲述,应用图片,插入问答,提出特殊问题”;注意比较联系,“不但须注意前后的比较与联络,并当随时谋中国史与外国史的比较与沟通”;“酌量学生的程度,随时指定简浅的参考书”;“注意时事与史事的联络”;历史教学要应用图表等直观教具,“历史地图对于教授历史是必要的工具”,“历史的图表以及图片古物模型等,都有增进学生兴味与了解的效用”;此外还可作历史古迹的访问等等。,另外有一点值得注意,该标准还要求学校建立历史专用教室,至少与地理合设一史地教室,这样有利于收藏与陈列历史地图、图片、古物、模型,可以为教学提供说明,平时也可以观摩。 关于初
10、中历史作业,它提出一些主要形式,如预习与复习、笔记、作纲要、作历史地图与图表、写读书报告和短文、作时事报告。另外还有古迹考察旅行、编演历史剧等特殊的作业。这些特殊作业,“可由教者因时因地酌定”。,(3)国民政府时期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由陈衡哲、雷海宗等史学家起草。它的框架结构与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基本一致,也是由目标、作业要项、时间及学分支配、教材大纲、教法要点、毕业最低限度等部分构成。教材纲目也是只有两个层次,简明扼要。只是本国史内容过多,而课时有限。 本国史的教学,课程标准认为,与初中教学相比,“内容宜更为精密分析”,“当由事实的平叙,趋重史迹本身的讨论与文化演进的说明”。外国史
11、的教学,“一当注重文化史,二当注重近代史”。,高中历史教学方法,课程标准提出,一要补充教材,如新发现的材料、或最近的时事等;二要注重讨论,教师不必详解课本,应当在简单说明事实之后,引起问题,加以讨论;三要讲明因果,教师在讲授或讨论时,皆当注意说明史迹的因果关系,尤其要注意史事对于现代问题的关系;四要应用图表,认为地图与图表,教师宜充分运用,还当设法征集,以布置成特殊的陈列室;五要提倡自学,认为高中历史课程要增加学生的课外工作,以养成其自学的能力。,高中历史课作业,课程标准提出几种形式,如阅读书报、习作笔记、练习图表、研究问题、实际考察等。这里面,有些形式,与初中历史课程的基本相同,所不同的,主
12、要是阅读书报和研究问题两项。如阅读书报,课程标准认为,“课本中所载与教者讲述的教材,只不过指示入门的途径”,“在高中教学历史,已有初中三年所学习者作基础,更当注意培养自由学习的能力”。“教者当随时指定参考书籍(兼及杂志报章),或供一般的参考,或为某一节目某一问题的特殊参考书,令学生随时阅览,而由教者予以详密的指导与考核”。,研究问题,课程标准主张,“既宜采用问题式的讨论,同时并当练习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问题研究,可分为教室讨论与课文工作二类。”“前者由教者随时就教材中提出若干简易之问题,以供学生学习时之研究,在教室报告讨论”;“后者则由教者指定较为具体的问题,指示参考书,任学生自由研究,作
13、简明的论文以养成其自由研究的能力”。 由此可见,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作业形式的设计,根据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比较注重阅读能力和研究问题能力的培养。,1929年的历史课程标准为后来我国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的规范化、体系化、科学化奠定了基础。 此后,1932、1936、1940、1948年进行过四次修订,但基本框架仍沿袭了1929年的课程标准。而且,这些课程标准在教学上提到的许多要求和建议,即使现在仍然有借鉴价值。,3.新中国的中学历史教学大纲 新中国成立后,课程标准一律改称教学大纲。 新中国的历史教学大纲,主要有1956年、1963年、1978年、1986年、1990年、1992/1996年、2000
14、年、2002年几个版本。这些教学大纲的结构,基本上由“教学目的和要求”、“处理教学内容的原则”、“教材的安排”、“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教学内容”等部分组成,1996年以后的历史教学大纲还增加了“考试与评估”部分。,(1)1956年的中学历史教学大纲 1956年的历史教学大纲,社会对它的评价历来较高。有学者认为,它是50年代至90年代初“各套历史教学大纲中最为详备的一套大纲”。 大纲的中学部分就分为初中中国历史、初中世界历史、高中中国历史、高中中国历史(近代部分)、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五个教学大纲,如此详细是历次编制大纲中绝无仅有的。,50年代,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主导地位在我国史学界逐步确立。因
15、此,这套大纲中,渗透着“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史学观。这是特点之一。 特点之二是,内容细密,层次性强。如,同样是中国历史课程,初中和高中的教学要求有显著区别。初中着重讲授“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具体知识”,使学生获得“初步”的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而高中则“进一步系统地、全面地讲授我国的历史”,使学生更深刻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加强了历史知识的深度。,不仅对初、高中的历史课提出不同的要求,而且对每学期每个单元的教学,也有过细的要求。 特点之三是,注意时代性。它规定中外历史的下限都到1956年,即,中国史包括我国社会主义改造运动的内容,世界史一直叙述到当年的苏联共产
16、党二十大。,(2)1978年的中学历史教学大纲 这个大纲是在纠正“文革”错误、拨乱反正的背景下制订的。其特点:一是初步纠正了若干“左”的思想,重新在历史学科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史学观点,并就处理教材的若干原则作了说明;二是对教材的编写与设计提出了一些原则性的要求,如古今历史的比例,大、小字编排等;,三是继1963年大纲之后,再次提出编写地方乡土史教材的问题,而且随后在80年代掀起了一股“乡土热”;四是比较关注教学方法的研究,主张“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反对注入式”,“适当结合历史教学内容进行参观、访问、调查等活动”。 这一大纲对清理历史教学中“左”的影响、恢复正常的历史教学秩序,起了较好的指导作用
17、。,(3)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教学大纲 其一,这个大纲是1988年由国家教委颁发,1992年在全国正式施行的。它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后,根据义务教育法制订的。因此,它鲜明地体现了义务教育的特点,明确指出初中历史课对“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其二,它不但在开头部分概述了历史教学的三项任务(知识教学、思想教育、能力培养),而且在“教学内容”部分,根据初中三个年级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教学内容,分别对三项任务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初一年级的“能力培养”有一条:“能解释重要的历史概念,回答一些浅显的思考题”。到了初二年级则要求“能运用学的中国近代、现代历史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去正确地
18、观察和认识当前社会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到初三年级,则提出更高层次的能力要求:“在课堂讨论和小组讨论中,根据教科书或课外历史读物所提供的史实,说明自己的观点,并能对其他同学的发言发表意见”,“比较类似的历史事件,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并作出简单的结论”,“联系当今世界和社会生活中遇到的某些重大问题,运用所学的世界历史知识,加深理解”等等.,其三,它规定了地方乡土史或民族史课程的课时数(10课时),促使地方课程的教学落到实处。 其四,它是新中国第一个允许编写不同版本教材的历史教学大纲,根据这个大纲,90年代各地出版了几种不同版本的历史教材,初步形成“一纲多本”的局面。,(4)世纪之交的高中历史教学大
19、纲 1996年,国家教委颁发了新时期第一个独立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从1997年秋季开始,在两省一市(山西、江西和天津)试验,后对大纲进行了修改和调整,2000年试验地区扩大到江苏、辽宁、安徽、黑龙江、青海、山东、河南等十个省市。2002年起在全国范围推行。这份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具有如下一些特点:,其一,注意与初中大纲的衔接,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如,在能力培养目标上,“试验版”提出了“阅读、理解、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阐述历史问题的能力”等,“修订版”进而提出“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搜集和整理与学习相关的历史资料,培养学生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历史思维能力”等等。,这些能力要求
20、,与初中大纲相比,有明显的层次性差异。历史思维能力是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而创造性能力则是其高层次的能力,这在高中大纲中是突出强调的。在知识内容选择上,它注意选择宏观的、理性的知识。宏观知识包括各个时期历史发展线索、特点、主要矛盾,各个时期的历史背景、重大格局的历史性转折等。理性知识主要是增加了一些制度史、学术思想史等方面的内容。,其二,力求体现面向21世纪的时代性。表现在大纲上,主要是将历史的下限尽量延伸,中国史叙述到香港、澳门回归,世界史叙述到20世纪90年代末世界的重大变化和重大事件,这使历史教学的内容更加贴近现实。还有,注意吸收史学研究和考古发现的新成果,也使历史课程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准。
21、,其三,开始重视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问题。大纲拟了20个左右的研究性课题,作为附录,供师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时参考。对于这些课题的研究,在时间安排、活动方式等方面,大纲并没有作硬性规定。只是强调“应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师生还可以拟定更具体的研习题目。,其四,首次在大纲中增加“考试与评估”部分,从而进一步体现教学大纲对于评价教学质量的权威性。 综观新中国的历史教学大纲,在课程目标方面,80年代中期以前的大纲一般只提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目标,之后则增加了能力培养的目标和要求,甚至在每个年级的教学中都列出具体的能力要求。就知识目标而言,80年代以前的大纲表述含糊、不规范,之后对知识教学的要求则逐步趋向
22、规范化。,就能力目标来说,80年代中期以来,逐渐受到重视,到了90年代中期以后,能力目标有所加深,而且其提法注意与历史学科特点相结合。 在知识内容方面,几十年来,基本上是按照“历史学科体系”来编排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这样,教学内容就显得头绪繁、密度大、概念多、难度高。虽然有时对教学大纲的知识内容进行调整,但是由于对中学生学习历史的认知情况了解不够,从而缺乏科学性。这是需要加强研究的重要课题。,二.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1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设计的思路 原则: a.坚持义务教育课程的基础性原则。 b.坚持义务教育课程的发展性原则。,课程标准设计的总体思路 a.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
23、规定的目标。 b.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为其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好基础。,课程标准的结构 包括前言、课程目标,着重阐明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和课程目标。 内容标准,规定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 实施建议,提出教材编写、课程教学、课程评价、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的建议。 四个部分是课程标准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其主体是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课程内容可分为六个学习板块: 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 每个学习板块再可分为若干个学习主题。,a.内容标准: 学习主题的设置贯彻三个原则: 一是历史学科的特点,关注历史的时序性与学习内容的内在
24、联系。 二是基础教育的特点,主题的确定要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 三是要适应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b.内容框架结构 (a)中国古代史: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科学技术;思想文化。,(b)中国近代史: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近代化的起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经济和社会生活;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c)中国现代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人民政权的巩固;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25、,国防建设和外交活动;科技、教育、文化;社会生活。,(d)世界古代史: 人类文明的起源;上古人类文明;中古亚欧文明;文明的冲撞与融合;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e)世界近代史: 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变革;第一次工业革命;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与扩大;国际工人运动和马克思列宁主义诞生;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科学与思想文化。,(f)世界现代史: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科技与文化 。,2初中历史课程的基本特点 提出了明
26、确的课程目标,突出了历史课程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是把课程目标分解为三维目标。 二是在情感教育目标中,突破了以往单纯政治教育的层面,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三是在知识传授中,提出了可操作的具体内容目标。,课程标准对历史教学内容提出了三个层次的要求:第一层次是识记层次,这是历史课程最基本的要求,要求学生正确写出或说出所学历史内容的基本史实。对这类历史内容,课程标准在陈述中使用了“列举”、“知道”、“了解”、“说出”、“简述”、“复述”等行为动词。这类历史内容约占全部内容的70%左右。,第二层次为理解层次,它要求学生在达到第一层次要求的基础上,能够对所学习的历史内容进行归纳和整理
27、,形成对历史问题的初步认识。对这类历史内容,课程标准在陈述中使用了“概述”、“理解”、“说明”、“阐明”、“归纳”等行为动词。这类历史内容约占全部内容的20%左右。,第三层次为运用层次,它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因果关系、利弊得失及作用影响,并能做出自己的解释和判断。对这类历史内容,课程标准在陈述中用了“分析”、“评价”、“比较”、“探讨”、“讨论”等行为动词。这类历史内容约占全部内容的10%左右。 上述三个层次的划分,使学生对学习要求一目了然,也便于教师确定教学重点,有利于教学的实施。,革新了课程内容,以学习主题的形式构建了新的初中历史课程体系 一是基本解除了
28、传统历史学科对中学历史教学的束缚,以学习主题的形式构建了初中历史课程体系。 二是基本消除了现行历史课程中存在的“难、繁、偏、旧”现象 ,减轻了学生学习负担,降低了课程难度。,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编写的一条重要理念是,初中历史课程属于非专业教育的课程,其内容应该相对简单、通俗、生动、活泼,而不能是历史材料、历史概念、历史理论的罗列或堆砌。 因此,课程标准的内容注重精选,而不是囊括;多选近现代的材料,多选社会史、文化史、生活史、思想史、科技史的内容。目的就是要增强历史课程的吸引力,提高初中历史课的教学质量。,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 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了学生参与教学、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社会实践等活
29、动,倡导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 历史课程标准还附有许多“教学案例”和“教学活动建议”,鼓励教师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逐步使学生养成探究式学习习惯,并使学习过程成为培养兴趣、提高能力、展示个性、积累知识的活动过程,为学生的历史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课堂环境。,倡导教学方法的更新 鼓励教师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初中历史课程标准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案例”和“教学建议”,倡导新的历史教学理念,鼓励教师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由丰富的教学活动,逐步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方式,养成探究式学习习惯,并使学习
30、过程成为培养兴趣、提高能力、展示个性、积累知识的活动过程,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 。,为课程实施留有较大的空间 课标对历史知识点不作过多、过细的要求,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以及教材的编写留有充分发挥的空间。 提出了具体的评价建议 突出以人为本,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倡发展性评价,淡化评价甄别与选拔的功能。,提倡综合性评价,主张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评价。 提倡评价内容的综合化,重视知识以外的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体验、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能力的发展。,提倡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将以分数为主的量性评价和以评语为主的质性评价相结合。 提倡主体性评价,鼓励学生参与
31、评价,将自评和他评相结合。,提倡过程性评价,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提倡历史教师反思性评价,以改进和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历史考试改革(1),试题一字不漏的抄录课本,属记忆层次; 试题依据学生学习经验加以改写,或模拟情境,属理解层次; 超越课本文字,以其他资料作为命题素材,但概念仍在课本范围,属于分析和综合等高层次能力。,历史考试改革(2),史料题:素材通常取自学生未读过的文献资料,以测验学生判读、分析的能力。 情境题:它介于用课本文字叙述与用史料表述之间。情境题提供的是一段经过改写的资料,而且多与课本的叙述有关,但又不是直接抄录课本文字,在评价层次上一般属于理解层
32、次。,曹植的书房(情境题),电视剧摄制组布置了一个三国初期曹植的书房场景,其道具有四样: (1)书桌上有纸张;(2)桌上放着一叠印刷的书籍;(3)墙上挂着临摹的名画洛神赋图;(4)桌上有一盘葡萄。 请问:这些道具的布置是否都符合历史背景?为什么?,美国的历史考试在美国,历史考试的试题也是有难度的。有的题目要求学生做出解释,有的题目需要学生辨析。但绝大多数不是课本上的问题,答案也不在书上。如:“烟草工业在美国经济发展中起来很大作用,是美国变富的原因之一。但是,烟草对人体是有害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又如:“为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不可避免的?”、“美国内战是怎么改变美国经济状况的?”等等,这类问题
33、要求学生从多方面考虑,如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方面等等。考试对学生记忆方面要求不多,但是要求学生要有思考辨析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在平时教学时,就需要精心准备。,三.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1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思路 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 在体系建构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的规律;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 选择性。,课程的设置要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从而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 。 课程的实施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学习 。,课程的实施要有利于教师教
34、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 。 课程的评价要有利于历史教学的改进,建立并完善评价制度。,2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特点 在课程目标上,改变了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a.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层面,提出具体的和可操作的实施目标,注重学生学习方式变革。,b.在思想情感教育目标中突破了以往单纯政治教育层面,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c.目标明确而具体,更具有可操作性 。,高中历史“结果性目标”有三个水平。第一是了解水平,这是最基本的学习水平,它要求学生知道并正确说出高中历史的基本史实。对这类历史内容,课程标准使用了“了解”、“知道”、“列举”、“说出”、“讲述”、“简介
35、”、“简述”、“描述”等行为动词。,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简介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认识世界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 简述万里长城独特的建筑风格、复杂的建筑结构和浩大的建筑规模,认识长城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描述希腊雅典卫城的巴特农神庙,认识古希腊城市国家雅典的
36、历史特点及其建筑艺术成就,第二是理解水平,它要求学生能够对所学习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整理,形成对历史问题的初步认识。对这类历史内容,课程标准主要使用了“概述”、“归纳”、“概括”、“理解”等行为动词。如: 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概括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第三是应用水平,它要求学生能够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因果关系、作用影响等,并能作出自己的解释和判断。对这类历史内容,课程标准在陈述时使用了“分析”、“探讨”、“评述”等行为动词。如: 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探讨1861年俄国农
37、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体验性目标”用于“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情绪体验,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历时性的、过程性的,这种方式指向难以将结果量化的课程目标,主要应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高中历史“体验性目标”有三个水平。 第一是感受水平,这是最低级水平,所使用的行为动词主要有“体会”、“考察”、“感受”等。如:,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概况,感受古代中国工艺、美术、造型等方面的高超技艺; 结合生活实际,考察改革开放以来本地区经济发展某一方面的变化并撰写调查报告。,
38、案例 佃农木板桥小杂货铺 探讨中国自中古至近代的政治、社会、经济变迁情形。譬如从佃农到自耕农、从木板桥到钢筋水泥桥、从男尊女卑到两性平等、从小杂货铺到超级市场等,都有其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背景与意义。如果能让学生透过这些主题进行研究,应有助于他们了解“从过去到现在”的历史变迁现象,从而建立牢固的历史意识。,活动方式:1、将学生分组,由学生自行选择主题进行研究。2、指导学生拟订研究计划与步骤。3、如果需要进行田野考察,教师应先提供基本的资讯或示范,让学生有所遵循。4、如果需要进行人物访谈,教师应帮助学生拟订访谈的项目、内容,并指导谈话技巧及待人接物的基本礼仪。5、各组整理相关资料后,提出
39、口头或书面研究报告,教师给予讲评。,第二是认同水平,所使用的行为动词主要有“欣赏”、“汲取”、“认识”等行为动词。如: 欣赏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了解这些美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 简述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汲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教训; 了解圣彼得大教堂所体现的历史、宗教、建筑和艺术等方面的成就,认识米开朗基罗、拉斐尔和贝尔尼尼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案例 戏剧与历史 在“中国古代戏曲”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戏剧与历史”的教学活动。具体设计如下: 1、准备京剧碟片,有关春秋战国时代的戏剧片段。例如,“赵氏孤儿”、“荆柯刺秦”、“窃符救赵”、“
40、完璧归赵”、“六国封相”、“重耳走国”、“少康中兴”、“鼎盛春秋”、“哭秦庭”、“焚绵山”、“赠缔袍”等。 2、利用周末或课后放映京剧碟片,学生自由参加欣赏。,3、请专业老师讲解说明京剧的基本动作、唱腔,使学生了解中国戏剧的特色及京剧之美,并且提升历史课程的学习兴趣。 4、学生感受分享。 5、教师说明戏剧与历史的不同,希望学生体会历史知识的特点,进而了解历史鲜明地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第三是内化水平,这是最高级水平,所使用的行为动词主要有“形成”、“树立”、“增强”等。如: 收集历史上民主与专制斗争的相关资料,并对其进行归纳、整理、分析和评价,形成历史的进步意识; 知道斯宾诺莎、洛克和卢梭
41、民主思想的基本内容,树立支持民主、倡导进步的历史意识; 阅读有关文学作品或观看历史影视资料片,增强对中国民族工业艰难发展的认识。,在课程结构上,改变了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状,以“模块”+“专题”的形式,构建了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的课程结构 a.设置学习模块 在高中课程方案中,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学习科目和学习模块三个层次构成,每一学习领域由课程价值相近的若干科目组成。,在“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内包含历史、地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等三个科目,每一个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 模块即组成科目的各个组成部分,每一个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特定的主题内容,对学生的经验和社会生活等内容进行整合,构成相对完整
42、的学习单元;每一个模块都有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要求。,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依据上述原则设置三个必修模块: 历史(1)、历史(2)、历史(3) 六个选修模块: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b.确立专题型的教学体系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结构上对历史知识体系进行了重新整合。 它突破了以往历史课程内容的“通史”编排体例和体系,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以专题的形式构建了高中历史教学新体系。 它符合高中学生学习历史的要求,其特点为:,a.避免了与初中历史课程的简单重复。
43、b.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其一,同一模块的专题,在目标上,应具有相近的教育价值。 其二,同一模块内的专题,在内容上,应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以体现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c.分设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高中历史必修课程的学习,能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辨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 要求学生学会从不同视角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其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为其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选修课题的设置,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有个性化的发展。,在课程
44、内容上,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依据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的原则,革新了课程内容,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了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学术发展和学生经验的联系,时代性主要体现在: 一是指课程内容要体现时代的气息。 二是指课程内容要反映时代的进步。 三是指课程内容要反映历史学科的发展趋势,要及时地吸收历史研究的新成果。 四是指课程内容要加强与学生经验、学生生活的联系,并形成学生相应的历史意识。,历史意识的界定: 它是“人类在文明发展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对自身历史的记忆和描述,并在求真求实的基础上从中总结经验,汲取智慧,进而把它用于现实生活的一种观念和要求”。 历史意识是人们对历史的观察、感受和思维过程
45、中逐渐形成的关于历史的一系列基本观点。,它是一种审视历史与社会问题的思维观念和方法。 它在对复杂历史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的基础上,把一切事物看成是历史发展长河中的一部分。,根据历史启示和历史发展规律来理解历史,观察历史,展望未来,从而形成对自己、民族、国家、文化的历史及其发展的认同感、自豪感,责任感。 并提高自我判断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历史意识的特征: 1.是人类诠释外在世界变迁的心灵活动,借助这个心灵活动,人们了解自己的特质以及自己在外在世界变化中的位置及方向。 2是人们对时间变迁的经验与人们对时间变迁的期望,这两者之间动态关系的掌握及表达。 3是人们把现在生活的现象与过去某些现象连结
46、在一起的心智状态。,历史意识的内涵 1它是一种历史感、历史的回忆。 2它是看待、了解历史事件和问题的一种历史观。 3它是人们分析、解决历史或者社会问题的一种方法。,4它是一种历史的情感。 用情感去体验、认识历史的内涵是什么。对历史事件、人物做出价值和道德判断。 从美与丑、善与恶中触动其心灵情感,从民族的认同中产生对本民族、国家的热爱、肯定、赞美的情感。,5它是一种价值观。 历史是一门有价值立场的学科,在个人行为的基础上,提供正确性评价标准。 小则涉及处世原则,大则是对整个世界的看法:诸如平等、公平、公正、民主等。历史意识隐含个人的价值观。,历史意识的价值: 1能够促使学生加深对本民族国家文化的
47、体认,树立民族意识和精神。 2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公民素养和公民意识。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4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探究历史问题的欲望。,历史意识的实验(秦始皇的故事),故事一(摘要)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他原来是秦国的国王。当时中国分成七个国家,最后秦灭了其他六国,成立了大秦帝国。秦始皇成为全中国唯一的统治者。大秦帝国建立后,秦始皇规定使用同一种文字与度量衡单位。烧掉了民间藏书,征调人民为他修建宫殿。秦始皇被后来的人看作中国历史上最可怕的暴君。,故事二(摘要)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当时中国分成七个国家,最后秦始皇灭了其他
48、六国,做了皇帝。秦始皇做了皇帝以后,让全国使用同一种文字和度量衡单位,并且修建了联络全国的道路网。他很努力,每天一定要看120斤重的公文才能休息。秦始皇五十岁的时候死了,秦帝国也很快结束了,但制度留下来了。,基础性主要体现在: 强调高中历史教育的性质,课程内容必须从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教育的性质出发,精选符合素质教育必备的经典知识,作为进一步提升所有学生的共同基础,同时也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奠定不同的基础。,在许多具体内容的选取上,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与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表面上看似乎有雷同之处,但是在学习目标上则有着明显的差异。比如,关于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问题,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要“了解秦始
49、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则要求在此基础上“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又如,关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问题,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讲述张謇兴办实业的故事,了解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状况。”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则使用了更加宏观和开放性的表述:“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再如,关于邓小平理论问题,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仅仅要求学生“认识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则进一步要求学生“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选择性主要体现在: 主要是指高中历史课程内容的确定,要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要力争做到在保证学生达到共同基础的前提下,能为不同发展潜能的学生提供可选择的学习内容,以满足学生对历史课程的不同需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上作了大胆调整和更新,变化如下: a.增强了与社会进步联系的课程内容。 b.增加了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内容。 c.增强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 d.及时反映历史学科研究的新趋势和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