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7课 解放战争,第一幕:历史岔道的抉择 大义还是私利?,材料一:战后,(中国)需要在广泛民主的基础上成立联合政府领导解放后的全国人民,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统一、民主的新中国。毛泽东论联合政府1945.4,材料二:1945年5月,国民党在重庆召开了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重点讨论了加强反共力量、准备发动内战和坚持一党专政、拒绝成立联合政府的问题。,1945年8月14日,毛泽东先生勋鉴: 倭寇投降,和平局面,可期实现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悬盼之至。,1945年8月20日,毛泽东先生勋鉴: 来电诵悉深望足下体念国家之艰危,悯怀人民之疾苦 甚有赖
2、于先生之惠然一行,共定大计,1945年8月23日,毛泽东先生勋鉴: 未养(指时间,即8月22日)电诵悉惟目前各种重要问题,均待与先生面商国家前途实利赖之 特再驰电速驾!,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离开延安飞赴重庆,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政协会议,在军队、解放区政权两个根本问题上没有达成协议。,1、防御阶段(1946、61947、6),2、反攻阶段(1947、61948秋),3、决战阶段(1948秋1949、1),4、胜利阶段(1949、11949、10),第二幕:风云际会的较量 解放还是戡乱?,1946年6月,蒋介石密令军队向中原解放区进攻,全面内战的起点中原
3、,解放战争开始时双方的力量对比,如果你是当时中共领导人,你会采取什么样的战略战术方针?,思考,材料:1946年8月6日,毛泽东在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中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看起来,反动派的样子是可怕的,但是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以运动战为主, 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毛泽东,130 万人,430 万人,1946年6月,1947年6月,373 万人,195 万人,1947年夏 战略反攻时机成熟,19461947年双方兵力对比,陈
4、谢 兵团,陈粟 大军,三路大军挺进中原,刘邓 大军,“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20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100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毛泽东,130 万人,430 万人,1946年6月,1947年6月,373 万人,人民解放军:,国民党军队:,195 万人,280 万人,365 万人,1948年秋,敌我兵力变化示意图,1948年9月-11月 东北解放军,决战黑土地辽沈战役,中原解放军 华东解放军,逐鹿中原淮海战役,1948年11月-1949年1月,1948年11月-1949年1月,东北解放军华北解放军,古都春晓平津战役,三大战役概况,和谈背
5、景:战争形势,和谈结果:无疾而终,胜利前夕国共的政治斗争:北平谈判,和谈目的:双方意图,(1)国民党:以此为缓兵之计,赢得备战时间。 (2)中 共:为迅速结束战争,减少人民痛苦。,读王树增解放战争的反思,第三幕:尘埃落定的追问 政治还是军事?,渡江英雄:马毛姐,最后一口粮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拿去做军衣,最后一个老棉袄拿来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含泪送到前线去。,解放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1)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2)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指导; (3)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4)有一支坚持武装斗争的人民军队; (5)组成一个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
6、量。,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第四幕:抚今追昔的反思 人性还是正义?,我不管你是哪一个战场,我不管你是谁的国家,我不管你对谁效忠,对谁背叛,我不管你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我不管你对正义或不正义怎么诠释,我可不可以说,所有被时代践踏、侮辱、伤害的人,都是我的兄弟,我的姊妹。龙应台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从国家和民族的融合角度考虑,战胜一方对于胜利的过度宣传,已无多少积极意义,甚至恰恰相反,不仅不能够弥合有可能反而拉大了国家和民族的裂痕。对死亡的官兵来说,无论战败或战胜一方,这些年轻士兵的阵亡,实际都是国家资源的损失,都是国家元气的丧失,都应对其亡灵进行超度和悼念。悼念的意义在于,对于当今的中国人来说,
7、就要永远避免任何形式的内战的发生,避免任何国家资源和人力的损失。 陈剑:建立国共阵亡将士纪念碑从尊重历史谈起,革命基本上不是少数人主观发动的结果,而是客观形势之使然。革命的过程未必是尽善尽美的,或许也可能溢出一些不那么必要的暴力,并有可能在这样的过程中伤及一些无辜。然而,尽善尽美,或许只存在于人们的理想而非实际之中。最后, 对于革命结果的观察和评价,往往不在于一时的、个别的、局部的成败,而在于长久的、群体的、民族性的意义。历史观察往往需要有长时段的距离感,讲求大局观,注重阶段性的演进,而非仅仅落实到某人某事之得失。个人在革命中的命运固然有一定的意义,其中抑或不乏感时伤怀之处,而民族和国家的命运实则牵动着无数个人的命运,且往往是个人好恶所无从改变的。,汪朝光革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