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01先秦历史课件.ppt

上传人:hwpkd79526 文档编号:4171983 上传时间:2018-12-12 格式:PPT 页数:73 大小:16.5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01先秦历史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01先秦历史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01先秦历史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01先秦历史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01先秦历史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历史阶段总特征:,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中华文明的奠基形成与发展课前背诵:阶段特征:分封制、宗法制内容,二轮复习 先秦,先秦时期,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建立:夏朝(约2070B.C.约1600B.C.年) 发展:商朝(约1600B.C.1046B.C.年) 鼎盛:西周(1046B.C.771B.C.年) 瓦解:东周春秋(770B.C.476B.C.年),形成:东周战国(475B.C.221B.C.年),公元前:B.C. /bi:si:/ 是英文before Christ/kraist/的缩写, 用在年份后,表示“公元前年“。,先秦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勃兴阶段

2、特征: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 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它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政);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经);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文)。,阶段特征,【阶段特征】1.政治:国家产生,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确立,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2.经济:奠定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农耕经济(小农经济)有初步发展(井田制)官营手工业发展(工商食官) ;青铜时代3.思想文化: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为中国文化奠定基础。“学在官府”,教育由官府垄断,贵族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关键词:奠基时期,第一阶段:奴隶社会:夏、商

3、、西周(约2070年公元前771年)。,中国古代史先秦时期,第二阶段:奴隶社会:夏、商、西周(约2070年公元前771年)。,朝代更替: 夏:公元前21C-17C,起于禹,亡于桀。都城在阳城(河南登封) 商:公元前17C-11C年,起于汤,都城在亳,亡于纣。前14C,盘庚迁都于殷(河南安阳) 西周:公元前11C-8C,起于武王,止于幽王。都城设于镐京(今陕西)。,1、经济(1)农业:,神农是中国农业的始祖,距今一万年左右,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生活方式改变:从迁徙走向定居,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刀耕火种石器锄耕,石刀、石斧、耒耜,少量青铜农具, 石器木器骨器为主,刀耕火种,排水、沤肥 除

4、草、治虫,南稻北粟,粟、稻、黍、稷、麦(五谷)桑、麻等,植主畜辅,独立发展,自成体系,1、经济 (2)手工业: 商周青铜冶铸繁荣,司母戊鼎最为著名;冶铜。商代养蚕缫丝(织机),西周出现斜纹提花织物。 商朝发明原始瓷器。 (3)商业:商代商业有了初步发展,西周实行工商食官制度。西周官营手工业制度,指当时的手工业者和商贾都是官府管的奴仆,他们必须按照官府的规定和要求从事生产和贸易。,3.(2012江苏历史)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 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材料所反映的 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C.

5、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答案】 C,2、政治:形成了以王权为核心的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 内容: 王位世袭制、 分封制、 宗法制、 礼乐制度,第二阶段:奴隶社会:夏、商、西周(约公元前21C5C)。,分封制和井田制及生产力发展的关系:,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其经济制度;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没有井田制就没有分封制。 井田制是经济基础,分封制是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两种制度都适应了锄耕时代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使西周走向强盛。,分封制考察角度,考点1:分封制,3、考察角度: 角度一:从加强对地方控制的角度: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地位,巩固统治。 角度二:从扩大

6、疆域的角度:分封地方,开发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 角度三:从文化整合、认同的角度:周代的礼仪文化,典章制度,文化扩展,文明传播传播到边远地方。 角度四:从维系民族统一角度: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认同,为后世统一观念的形成,中华民族发展奠定基础。 角度五:从分封制局限的角度:封国拥有很大的独立性,容易形成地方势力,不利于中央集权,考察分封制或者礼乐制的瓦解。 角度六:从分封制的经济意义角度入手考察,1:从分封制的文化整合、认同考察,(2017全国卷)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 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 封制

7、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1:从分封制的文化整合、认同考察,(2014全国卷)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2011课标全国卷)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 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

8、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在分封制度与华夏传统的普世化中,曹兵武指出:“分 封制度对相对于四夷的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 自先秦以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得,起了不可低估的作 用。”这里主要强调A分封制推动了中原文明的传播 B分封制巩固了西周统治C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的统治范围 D分封制阻碍了中华民族融合,A,2:从分封制王族地理位置的优越性考察,分封制所封王族,从所封位置上来看集中在黄河流域(晋、鲁)或者具有军事战略价值的地方。此考法在新课标的真题中还未涉及。,高考真题未见这一思路,3:从违反分封制规定考察分封制或者礼乐制的瓦解,(2013全

9、国新课标卷I高考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西周后期,王权衰落,分封制破坏.,成语“问鼎之心”(也作“问鼎中原”)的典故:,史记太史公自序载:“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从这段材料所获得的最全面、最准确的信息是 A诸侯争霸使得诸侯国数量急剧减少 B诸侯国之间为

10、争夺人口和土地相互厮杀 C宗法分封制趋于崩溃 D诸侯弃国,土地荒芜,井田制瓦解,解析:AB项反映的是表面现象。D项叙述与材料中反映的现象不符。 答案:c,.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C,4:从分封制的进步性入手考察,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

11、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之分始定于此。,高考真题中未见此思路,探究之二:阅读下列示意图和P4“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关系示意图”,通过对大宗与小宗间关系的认识,概括宗法制的主要特点,分析宗法制的作用,概括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2、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定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2、流变: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父权家长制,形成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瓦解于春秋战国,但影响于后来的各封建王朝。3、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

12、承上的矛盾。4、内容:(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5、特点:,最大的特点(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把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家”与“国”密切结合 保证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大宗和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宗法制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宗法制度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大宗与小宗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是君臣关系。,从宗法制流变角度入手 从宗法制进步之处考察 从宗法制与贵族关系入手考察 从宗法制对后世的习俗影响入手 从宗法制的弊端角度: 血缘关系划定亲疏,使

13、个人自主和平等权利受到损害 血缘关系逐渐疏远,造成代远情疏。 父系血缘分配权利和继承权利,嫡庶之别,重男轻女 任人唯亲,裙带作风及家长制作风长期盛行。,考点2:宗法制,1:从宗法制流变(萌芽)角度入手,1.吕氏春秋当务载:“纣之同母三人,其长子日微子启,其次日仲衍,其次日受德,受德乃纣也,甚少矣。纣母之生微子启与仲衍也,尚 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纣之父、纣之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大史据法而争之日: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纣故为后。”上述材料最能说明 ( ) A商纣为王不符合当时的制度规定 B商纣因得到大臣的支持得以继位 C商王对于王位继承的发言权很少 D殷商末期嫡长子继承制已经确立,2:从宗法

14、制进步之处考察,王国维殷商制度论由传子之制而嫡庶之制生焉。夫舍弟而传子者,所以息争也。兄弟之亲本不如父子,而兄之尊又不如父,故兄弟间常不免有争位之事。特如传弟即尽之后,则嗣立者当为兄之子欤,弟之子欤?以理论言之,自当立兄之子;以事实言之,则所立者往往为弟之子。此商人所以有中丁以后九世之乱,而周人传子之制正为救此弊而设也。,变式题 B 【解析】 本题考查对宗法制特点的理解。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而材料中“定之以天”,说明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的嫡庶确定宗法等级的,故这里的“天”是指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A、C、D三项说法与材料不符,答案为B项。,3:从宗法制与贵族关系入手考察,(2013广东高

15、考12)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分封制的加强 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井田制的推行,4:从宗法制对后世的习俗影响入手,(2016江苏高考1)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 A家族和睦 B等级秩序 C贵族世袭 D宗法观念,余姚六仓志风俗载:在过去浙江宁波慈溪一带,嫁妆中“必预备凶服”。所谓“凶服”,即办丧事穿的缭农麻裙,是女儿在将来公婆去世时要穿的丧服。而公婆对此“嫁妆”不仅不觉得晦气,还很高兴,觉得亲家想得周到,体贴女儿。材料所涉习俗反映了 A“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

16、贤” B“天子八佾,诸公六,诸侯四” C“入则孝,出则悌,守先王之道” D“惠帝四年春正月举民孝悌力田者”,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宗法制是分配的原则,分封制是权力的分配,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则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两者是相辅相成。在家中、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并根据大宗、小宗而形成严格的等级制。,考点3:礼乐制,1、含义:礼乐制是维护分封宗法等级制度的文化制度。周朝通过礼乐制度来规范贵族的

17、身份地位,要求贵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贵贱长幼之间要有明显的差别。2、流变:相传周公制定礼乐制度。(但礼法早在夏王朝就已有端倪,到了商王朝的神权时代,礼法得到了信仰上的巩固,周公不过是总结前人经验,完善了礼法的体系,使其适用于宗法制。)3、内容:周公制礼作乐,规定了吉礼(祭礼)、凶礼(丧礼)、军礼(行军,出征)、宾礼(朝觐,互聘)、嘉礼(婚宴,加冠)等,使贵贱有差、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实行所谓“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以宗法制为核心,具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 王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行权力的高度集中,具有相对的延续性(继承性)和稳定性,商(铜鼎和甲骨文

18、),分封制,宗法制,夏400多年、商600多年、周800多年实行王位世袭制,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三、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早期政治亦被称为贵族君主制,天子的权力仍然受到诸贵族的限制,是贵族的集体统治。,.曾小华中国政治制度史论简编:“夏、商、周时期的国王制度,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政体,既非贵族民主政体,也非君主专制政体,而是一种宗法贵族君主政体。是这一国家制度形式既有别于古代西方希腊、罗马的奴隶主民主制,又有别于皇帝制度创立以后的专制集权政体。”对文中“宗法贵族君主政体”的准确理解应为( ) A分封制条件下的嫡长子继承制 B带有宗法色彩的君主专制 C受到贵族权力限制的君主政体 D

19、具有严格等级制度的世袭制,C,BC1046,BC771,BC476 BC475,BC221,西周,春秋,战国,东周(BC770-BC256),周平王,洛邑,春秋因鲁史春秋而得名; 战国因诸侯争霸连年不断的阶段特征而得名,也因西汉刘向作史书战国策而得名。,中国古代史先秦时期,第二阶段: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春秋战国(东周约公元前8C3C),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 封建社会的逐渐形成时期,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奴隶社会的逐渐瓦解时期,东 周,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春秋战国时期 (BC770BC475BC221),分封制崩溃,宗法制遭到破坏,“礼崩乐坏”(礼乐制瓦解);

20、中央集权制的雏形(萌芽) 诸侯争霸,战乱频繁,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新兴地主阶级兴起并掀起变法运动(商鞅变法),牛耕、铁器, 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前594鲁国初税亩;都江堰、郑国渠;重农抑商政策。小农经济形成 出现家庭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冶铁业发达 出现富足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城市中出现“市井”(商业区),私学兴起,士阶层的活跃 百家争鸣(儒、墨、道、法) 诗经、楚辞,“司南”,概括历史阶段特征,由邦国政治走向帝国政治,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耕经济开始形成,中华传统思想文化基本定型,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社会大变革和转型:春秋战国时期 (BC770BC475BC221),分裂割据走向统一

21、分封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变法运动封国郡县) 贵族政治官僚政治(世禄世卿选拔任命监察),井田国有土地私有;集体耕作个体生产; 粗放经营精耕细作;农商并重重农抑商。,天命鬼神思想百家争鸣; 学在官府学在民间,关中,或关中平原,指中国陕西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平均海拔约500米,又称关中盆地,其北部为陕北黄土高原,向南则是陕南山地、秦巴山脉,为陕西的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地区,富庶之地,号称“八百里秦川“。,井渠,我国实行食盐专卖早在春秋时期的齐国就开始了,齐桓公时的管仲被认为是中国食盐专卖政策的创始人。,自汉武帝开始,我国历朝历代都对盐业实行国家专营,时至今天,盐税在财政收入中已经无足轻重,政府实行

22、盐业专营的主要目的在于确保食盐质量和战略储备,我国现行的食盐专营体制始于1994年,当时由于碘的严重缺乏,“大脖子病”十分流行,鉴于此,政府开始实行食盐专营,百家争鸣,诸子百家 1.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孔子(春秋,鲁国贵族):儒家创始人,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后世称为“圣人”。其思想后来成为中国古代传统主流思想 ,撰写的鲁国史书春秋与其他五部书诗书礼乐易并称“六经”。他死后,言论被编为论语。,思想主张:1)政治上:提出“仁”(核心)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德治);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上:开创了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23、3)民本思想:“仁”(爱人,“已欲” 、“为政以德” ) (4)伦理观:性相近,孟子的思想:,(1)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尊为“亚圣” (2)主要思想: A、继承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出“政在得民”,反对苛政; B、将孔子“仁”的学说发展为“仁政”学说; C、发挥“民本”思想,提出“民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伦理观上主张“人性本善”,当代哲学家冯友兰认为:孟子是儒家的理想主义代表,各派代表人物及主要主张,4、荀子的思想,(1)荀子,名况,战国晚期赵国人。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有两个学生,一位是杰出的学者韩非子,一位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 (2)主要思想: A、主

24、张“仁义”和“王道”; B、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 C、主张“性恶论”; D、提出“天行有常”(自然界的运行变化有其固定的规律)和“制天命而用之”(即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等唯物论思想。 E、提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冯友兰认为:荀子是儒家的现实主义代表,各派代表人物及主要主张,荀子的名言,1、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2、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3、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注:伪,人为之意),若夫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 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荀况荀子性恶,王道以德服人 霸道以力服人,王道(以德服人)和霸道(以力服

25、人)是两种不同的统一天下的指导思想。孟子主张王道,谴责霸道;荀子却兼谈王、霸。荀子书中,反复地将王道霸道作了对比分析。他推崇王道理想,坚持王道胜过霸道,各派代表人物及主要主张,理解先秦民本思想,哀公问政,子曰:“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孔子在这里主要强调的是 A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B民心的重要性 C人的才能的重要性 D教化的重要性,A,4.(2012海南历史)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A.民本思想 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 D.礼治为先,B,老庄之学,(一)道学奠基: 1、老子又名老聃,是春秋时期著

26、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老子。 2、主要思想: A、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 B、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老子思想的精华; C、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消极悲观;政治理想“小国寡民”,各派代表人物及主要主张,(二)道学的形成 1、庄子,即庄周,是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著有庄子 2、主要思想: A、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提出“齐物”论(即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这充分反映了没落贵族完全丧失了探求客观真理的信心); B、发展老子的唯心哲学,主张世界是“我”的主观产物 C、崇尚自然,追求精神自由。 D、鄙视富贵利禄。,各派代表人物及主要主张,三、法家思想,1、主要代表人物:李悝、吴起、申不害

27、、商鞅、韩非 2、商鞅变法主要内容: 奖励耕战、重农抑商、严刑峻法、加强中央集权; 3、韩非: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各派代表人物及主要主张,韩非子,理论来源,观点主张,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改革观:“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法、术、势三派,道家思想,法治观:厉行赏罚,奖励耕战,发展趋势,作 用,两汉以后,独立体系逐渐消失,被儒家吸收,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和秦始皇统一全国奠定理论基础,理解古代“法治” 思想史实:荀子:礼法并用; 韩非子:以法为本,法不阿贵,主张严刑峻法认识: 进步性: 重视“法治”法律的重要性。张法的平等性和普遍性(“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君主除外。根本目的都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

28、提升: 立法与执法主体:古代法律由君主制定,体现君主利益和意志;本质仍是人治的范畴(不同于近代意义的民主政治)公平程度不同:古代法律君主拥有不受法律制裁的特权,“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官设而莫之一,不可,故立君。”这种主张最符合下列古代哪一学派 A.法家 B.儒家 C.道家 D.墨家,A,四、墨家的主张,1、墨子,墨翟,战国初期鲁国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墨子一书。他的思想代表了平民的利益 2、主张或贡献: (1)主张兼爱、非攻、尚贤等思想 (2)认为认识来源于客观实践; (3)提出了中国最早的逻辑学术语 (4)建立起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推理的方法论基础。,各派

29、代表人物及主要主张,墨子,“兼相爱、交相利”(兼爱),主张,非攻 尚贤 节俭,特点,提倡刻苦简朴的精神,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讲求实际功利(实用)的精神,核心思想,2008年高考重庆文综15题)“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这句话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的( ) A墨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答案】A 【点拨】“举而上之,富而贵之”,是推选他并重用他,使他变得富贵。可以看出是“选贤能,尚贤”的思想,这主要体现了墨家思想。,一、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井田制,1.得名:,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但其实质是土地私有制,3.内容:,一切土地都归王

30、所有。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让他们世代享用,但不能转让和买卖,并缴纳一定的贡赋。这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奴隶主贵族强迫奴隶集体耕作井田,这是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奴隶主利用井田剥夺奴隶的全部劳动成果,这是产品的分配形式。,4.发展过程:,开始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2.性质:,田野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重点突破,5.作用:,是奴隶制国家的经济基础,巩固了奴隶制度。它是分封制的经济前提。,6.瓦解原因:,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私田大量增加。,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发生变化,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直接原因:

31、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实行税制改革(初税亩.相地而衰征),二、封建土地所有制,1.形成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推广使用,2.类型,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处于主导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出租给农民耕种农民向地主交租,小农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附庸,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的基础,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补充.分配给农民耕种农民向国家纳税,3.发展趋势:,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不断发展(?),重点突破,(4)确立过程:,唐代贵族阶级田多至千顷不能不利用佃户,耕种田地,收其租税,以供挥霍。此种佃户,称为客户,或庄客。士豪大族,收纳逃户(既客户

32、),留居庄上。结果致“客户”二字,可作佃农解,庄园之大者,收容客户,多至数百人,一家数口,集居一隅,于是在庄园之中,发生客户所居之村落,后世称农村为“庄”,称农家为“庄户”,称农民为“庄家人”,其义殆起于此。,佃农:一般指旧社会无地位或少地的农民,被迫向地主租种土地,佃农与地主之间存在着依附关系 。,雇农旧社会农村中的长工、月工、零工等。他们没有或只有极少量的土地和生产工具,主要依靠出卖劳动力。 农村中的无产阶级。一般全无土地和生 产工具,有些只有极少的土地和生产工具, 完全或主要以出卖劳动力为生 。是农村中最穷最受压迫剥削的阶层。如中国建国前的长工 、零工等。雇农受地主或富农的苛重剥削,劳动

33、时间长、工资少、职业不固定,迫切要求革命。所以雇农是工业无产阶级在农村最忠诚的同盟军,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 。土地改革后,雇农分得了土地,这个阶层也随之消失。,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兼并问题,徭役 兵役,(均田、限田),封 建 国 家,佃农,抑制兼并,地主,自耕农,田赋 人头税,田赋,土地兼并,沦为,农民起义,激化矛盾,新的封建国家,新的自耕农,死亡或逃亡,轻徭薄赋,三、男耕女织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提高,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铁

34、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土地/生产资料/政策)角度分析,重点突破,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精耕细作,(基本特征;分散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男耕女织,生产目的为生活和交税,自给自足,(封闭性),(脆弱性),负担沉重,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非常有限,不利于技术革新,催生容易满足的社会心态和民族性格,(落后性),4、特征,1.政治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维护国家安定统一,确保发展,中央集权制度。 2.政策脆弱性,需要防止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重农抑商政策。封闭性,自给自足,闭关锁国政策。 3.科技小农经济促进了相关的科技发

35、展。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多集中在与农业生产相关的领域,如农学、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小农经济也使中国科技具有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同时小农经济发展的缓慢性也决定了古代科技无法实现根本性突破,发展为近代科技。 4.文学:很多文学作品反映了小农经济下的理想和憧憬,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反映了当时人们希望摆脱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渴望世外桃源的理想和追求。 5.民族心理: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既有忠厚老实、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有眼界狭隘、思想保守的不足。 6.家庭伦理:小农经济条件下,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男子,这是“重男轻女”思想的重要原因;同时也使人们注重孝道、重视邻里和睦等。,变式题 B 【解

36、析】 李悝首倡“尽地力之教”是针对“谷贱伤农”而提出,小农经济规模小、分工简单,具有脆弱性,破产的农民容易沦为盗贼,所以盗法为法经首篇,主要是用刑法来维持社会秩序,加强君权。结合材料可以判断是因为农民因谷贱破产沦为盗贼,故以盗法为法经首篇。,例 :南宋诗人范成大的诗写道:“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此诗歌不能反映的是 ( )A小农经济的封闭性 B小农经济的完善性C. 小农经济的保守性 D小农经济的稳定性答案:B 【解析】 从诗句“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可以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男耕女织的特点,同时也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稳定性、封闭性和保守性。从历史发展的

37、角度看,小农经济在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有其合理性,在封建社会的前期,有利于稳固刚刚建立起来的封建统治,但随着历史的演进,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保守性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逐渐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阻力,故小农经济不可能是“完善”的,因此B项符合题意。,课堂演练2、马克思指出:东方小农“不能自己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马克思选集第一卷第693页)上述情况从一个角度说明( )A东方小农在思想上普遍信奉皇权主义 B封闭的自然环境和农耕经济必然产生专制C小农经济是专制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 D儒家学说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理论基础。

38、,C,四.重农抑商政策,(一)重农抑商政策(重本抑末、强本弱末、进本抑末),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后历代封建王朝沿用。,是中国历史上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它是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目的:直接:为了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根本:维护专制主义政权的经济基础,安定人心,巩固封建统治。,重农:,奖励农耕,劝课农桑,轻徭薄赋,奖励垦荒,兴修水利。,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业又是古代最具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直接关系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抑商:,专卖制度,限制了民营商业范围;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重点突破,经济:重视农业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政治:有利于安定人心和对农民的控制,进而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封建国家的政治稳定。,封建社会前期以积极作用为主;明清后以消极作用为主。,强化了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使之迟迟难以瓦解;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阻碍了新的经济因素和资本主义萌芽,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明清封建统治,违背了历史潮流。造成了中国的落后。,从身份上贬低商人的社会地位;限制商人经营范围;重征商税;禁止对外贸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初中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