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秋水测试练习江苏省淮安市阳光学校 王守林一、语言积累下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泾 jng 涘 y 渚 zh B泾 jng 涘 s 渚 zhC泾 jng 涘 s 渚 zh D泾 jng 涘 y 渚 zh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径流 渚崖 辩别 望洋向若B泾流 劝谏 旋转 欣然自喜C争辩 穷匮 孀妻 遗笑大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是林则徐的自题联,你能体会林则徐想通过这幅对联勉励自己做怎样的人呢?二、课堂点击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秋水时至 时: 百川灌河 河: 河伯始旋其面目 旋: 不见水端 端: 指出下列“之”的含义。野语有之曰( ) 我之谓也 ( )少仲尼之闻
2、 ( ) 泾流之大 ( )翻译下列句子。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填空:庄子,名 , 中期 国人,他继承并发展了 的思想,为 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庄子有 篇, 七篇 十五篇, 杂篇十一篇,研究者的多认为是庄子所作。三、选段在线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美为尽在己。顺流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
3、方之家。 ” 对文段层次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文段中两个通假字是: 通 , 通 。请根据文中的有关内容,归纳出两个四字成语 , 。判断下列句子的对错, (对的打,错的打)文中有两处用了“于是焉” ,都当“这时候”讲,其作用都是指代,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句中,一个“天下” ,一个“尽” ,把河伯踌躇满志的神态描写得淋漓尽致。 ( )“不辩牛马”与“不见水端”是用比照手法突出大海的广阔。 ( )文中最能反映河伯认识的前后变化的语句是:前面是“欣然自喜” ,后来是“望洋向若而叹” 。 ( )四、延伸拓展阅读下列文言短文,完成文后习题。惠
4、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连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上,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 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下列加点的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于是惠子恐 于是鸱得腐鼠 B.发于南海 止于北海 C.惠子相梁, 欲代子相 D.子知之乎 仰而视之与“或谓惠子曰”中的“或”的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莫如以吾之所长攻其所短,或能负乎? B或坐或卧,或仰或俯C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 D残贼公行,莫之或止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
5、一项是( )A惠子相梁 担任相国 B或谓惠子曰 有人C非梧桐不止 停止 D非练实不食 精熟、精美对本文中庄子的话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B井蛙不可与之语海C山不在高,水不在深 D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五、欣赏顿悟信心让你变得杰出乞丐坐在画家工作间的马路对面。透过窗户,这位为他画像的画家为这个屈服于生活的压力、灵魂的深处透出绝望的人画了一幅脸部肖像素描。他不拘泥于形似,而是做了几处重工的改动。他在乞丐浑浊的眼中加了几笔,使双眸闪现出追求梦想时的倨傲不羁;他拉紧了这个男子脸上松弛的肌肉,使之看上去充满钢铁般的意志和坚定的决心。当作品完成后,他把那个穷困潦倒的人叫了进来,让他看那
6、幅画。乞丐并没有认出画上的人就是自己。 “这是谁?”他问画家。后者笑而不语。接着乞丐看到画中的人和自己有几分相像,犹豫着问道:“是我吗?画中的人会是我吗?”:“这就是在我眼中的你。 ”画家回答道。乞丐挺直了腰杆,说:“如果这是您眼中的那个人,那他就是将来的我。 ”即使是乞丐,身上也存在着杰出的品质!不要再默不作声了,你应直起奋进,竭尽所能迈向成功。 六、探究性学习宋代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说:“余平生所作文章,多要三上:马上、枕上、厕上。盖惟此,方可心属思尔。 ”请你给同学讲一讲,以上语段是什么意思,你从中可得到什么借鉴?注意表达要简明。秋水测试练习答案一、1.C 2.B 3.通过上联想告诫自己要广泛听取各种意见,集思广益,把事情办好;通过下联勉励自己杜绝私欲,光明磊落,刚正不阿。二、1.按时 黄河旋转、掉转 尽头 2.这样 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的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在这个时候,河伯高兴极了,认为天下盛美的东西全部都在自己身上。知道很多,认为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啊。4.周 战国 宋 老子 道家 33 内篇 外篇 外篇。三、1.C 2.“泾”通“径” “辩”通“辨” 3.望洋兴叹 贻笑大方 4. 四、 1.D 2.B 3.C 4.A 五、略 六、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