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篇:蒙台梭利简介蒙台梭利教育教育课程方案介绍(一)蒙台梭利(Maria Monte ori,1870-1952)是继福禄倍尔之后又一位杰出的幼儿教育家。她最初研究智力缺陷儿童的心理和教育问题,后来创办“儿童之家” ,致力于正常儿童的教育实验。她撰写幼儿教育著作,开办国际训练课程,对世界各国的幼儿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促进了现代幼儿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而其教育思想的形成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一、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形成因素(一) 方法论:1、她受法国特殊教育专家及医学家依塔德及其弟子塞贡的影响尤深。蒙台梭利在总结自己的教育经验时曾说:她的方法的成功是她 10 年研究的结果,也可以说是对依塔德及塞贡
2、 40 年所做工作做总结。2、 生物学及其他自然科学:蒙台梭利成年之际正处于 19 世纪末自然科学的长足发展时期,加之其本人曾学医,故除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与孟德尔的遗传学说外,法国昆虫家法布尔,生物学家喀需尔及荷兰生物学家德弗里对她的影响很大。法布尔主张从自然环境中观察所研究对象的行为,德弗里提出有机进化的突变理论及昆虫生长的敏感期理论;喀需尔则从生理学角度大声疾呼要重视幼儿教育,这些主张在蒙式理论都留下了痕迹。3、 近代西方哲学与心理学:法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格森宣传“生命的冲动”具唯一的实在,其向上的运动创造精神,也创造生命的形式,在社会历史的问题上,柏格森主张用“个性自由”的“开放社会”
3、来代替“暴力统治”的“封闭社会” 。这些思想都对蒙台梭利产生了影响。在心理学上,蒙台梭利接受了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同的心理学思想,认为控制人类行为的本能是冲动,强调幼儿来自天生的自发的能动性的重要作用。此外,他们感官教育思想具有不同的心理官能,且可以分开加以训练的官能心理学思想的影响。4、 教育思想:蒙台梭利早年正置身于新教育运动风起云涌的年代。她和新教育许多代表人物一样,接受了夸美纽斯(J.A. Comenius) ,卢梭(J.J. Rou eau),裴斯塔洛齐(J.H. Pestalozzi),福禄倍尔(F.W.A. Froebel)等人的儿童本位及内发论思想。5、 社会思想:一方面,都灵
4、大学犯罪人类学教授赛塞洛.隆布洛索(Cesaro Lombroso)对她的影响很大,他认为通过适宜的幼儿教育可以减少社会上的犯罪现象。另一方面,受她的老师罗马大学人类学教授吉斯佩.塞吉(Giuse e Sergi)的影响,她注意研究幼儿的习惯。 除上述影响外,蒙台梭利也受到了宗教的影响。蒙台梭利在她的一些著作中描绘这一心理特征时,说成是“上帝的恩赐” “自然赋予儿童的灵感” ,从而利用宗教神秘主义的观点加以解释和描述,不仅使人们难以捉摸,而且也是不科学的。 上述学说或观点,有不少是殊途同归或交叉重合,他们既是蒙台梭利教育学说思想渊源,也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其儿童观及教育学说的理论基础。 第二篇:
5、蒙台梭利教育观(一)精神胚胎期蒙台梭利认为,人类有两个胚胎期,一个是生理胚胎期,在生理胚胎期,以后由一个细胞分裂为许多细胞,然后形成各种器官,并生长发育至瓜熟蒂落;另一个是精神胚胎期或心理胚胎期,是人所特有的,新生儿期就是这个心理胚胎期的开始心理胚胎期既区别于儿童在母腹中的生理胚胎期,又不同于成人的心理活动,是儿童通过无意识地吸收外界刺激而形成各种心理活动能力的时期。蒙台梭利将这种天生的精神开展的本质称为精神胚胎。在她看来,从心理学上讲婴儿在出生后所获得的任何能力都不是遗传所得,而是经过吸收各种各样的外界刺激,儿童形成许多感受点和心理所需要的器官,然后才产生心理。根据精神胚胎的理论,蒙台梭利指
6、出,这一时期儿童从身处的环境开始摄取精神营养以获得独立。精神的独立不能只靠自然力量获得。作为生理胚胎的儿童的发育需要母亲的子宫这一特殊环境,作为心理胚胎的儿童的发展也需要一种相适应的特殊环境这种特殊环境要求要尽可能排除有害生命力呈现的任何不利因素,要尽可能专门设置能满足儿童各种内在需要的环境。如适应儿童力量和形体的桌椅、促进儿童感官发展和运动协调的教具以及不断观察并及时给予指导的教师等。这些都是他们吸收环境的各种要素。所以蒙台梭利提出教育应为儿童准备适宜的环境,让儿童在精神胚胎期获取环境中的一切有利因素来促进儿童的发展。(二)吸收性心智蒙台梭利观察到,从婴儿期开始,儿童就对每种经验具有很强的、
7、积极的吸收能力,而且这种吸收是直接的。在儿童吸收经验的过程中,他们的心理逐渐得到发展。根据蒙台梭利的观点,这种强有力的心理结构发生在出生到 6 岁之间,它包括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出生到 3 岁,这时儿童处于无意识吸收阶段。这一时期的儿童通过感知觉和动作探索环境,同时学习所处文化的语言。儿童会记住这些经验但这些经验不能因儿童的使用需求而有意识地提取。蒙台梭利指出, “如果我们把成人心理称作有意识心理,那么必须把儿童(3 岁以下)的心理称作无意识心理。但无意识心理并不一定是低级的。无意识心理可能是最富于智慧的” 。 蒙台梭利举例证明了儿童对声音、节奏和语言结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当环境中充满各
8、种声音时,婴儿能自然而然地、无意识地从中区分出人的嗓音。渐渐地,不需要任何意识努力或成人直接的传授下,儿童就能记住本国语的声音、节奏以及词语、语义和句法。儿童,至少在发展早期,没有有意识记忆,但必须通过经验,无意识地吸收人类语言结构,而且这种吸收是强有力的、直接的。首先,儿童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内在的生命力”或称之为“内在潜力” ,或把它总括为“人类的潜能” 。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她说:“生长,是由于内在的生命潜力的发展,使生命力显现出来,它的生命力量是按照遗传确定的生物学的规律发展起来的。 ”教育的任务是激发和促进儿童的“内在潜力”的发现,并按其
9、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她主张不应该把儿童看作是物体来对待,而应作为人来对待,儿童不是成人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也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或泥,也不是可以任意刻划的木块;不是父母和教师培植的花木或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一个活生生的人。 其次,儿童的心理发展必须在它的周围环境中吸取营养,因此必须为儿童创造一个包含适当刺激的环境。蒙台梭利在有吸收力的心理(1949)中系统地阐述了儿童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进程,揭示了身体活动与心理活动、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与联系;蒙台梭利观察到,从婴儿期开始,儿童就对每种经验具有很强的吸收力,而且这种吸收是直接的。在儿童吸收经验的过程
10、中,心理就逐渐得到发展。所以,儿童直接从他所处的物理和社会环境中吸收经验的同时,发展了内部的精神力量。正如蒙台梭利所定义的, “印象不仅仅进入他的心理,而且形成心理。它们被儿童纳入自己的体内,变成儿童自身的一部分。儿童创造了自己的精神肌肉,用于吸收从周围世界中积累的经验。我们把这种心理称作有吸收力的心灵。 ” 根据蒙台梭利的观点,这种强有力的心理结构发生在出生到 6 岁之间,它包括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出生到 3 岁,这时儿童处于无意识吸收阶段。这一时期的儿童通过感知觉和动作探索环境,同时学习所处文化的语言。儿童会记住这些经验,但他们自己没有意识到。也就是说,这些经验不能因儿童的使用需求而有
11、意识地提取。蒙台梭利指出, “如果我们把成人心理称作有意识心理,那么必须把儿童(3 岁以下)的心理称作无意识心理。但无意识心理并不一定是低级的。无意识心理可能是最富于智慧的” 。 蒙台梭利举例证明了儿童对声音、节奏和语言结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当环境中充满各种声音时,婴儿能自然而然地、无意识地从中区分出人的嗓音。渐渐地,不需要任何意识努力或成人直接的传授下,儿童就能记住本国语的声音、节奏以及词语、语义和句法。儿童,至少在发展早期,没有有意识记忆,但必须通过经验,无意识地吸收人类语言结构,而且这种吸收是强有力的、直接的。 根据蒙台梭利的观点,3 岁以后,儿童的这种强大的吸收力开始变得有意识、有目
12、的。这时儿童变成了一个讲求实际的、感性的探索者。他能注意到事物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对比。此时,儿童将感觉经验分类、提炼,将过去吸收的经验带入意识中。这样, “他逐渐建构自己的心理,直到它拥有记忆、理解力、思维能力。 ” 这些观点为她在教育过程中坚持感觉训练、运动训练和智力发展提供了心理学依据。 (三) 敏感期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对于特殊的环境刺激有一定的敏感时期,这种敏感时期与生长现象密切相关,儿童发展就是建立在敏感期所打下的基础之上。敏感期一词是荷兰生物学家德弗里在研究动物成长时,首先使用的名词,后来蒙台梭利在长期与儿童的相处中,发现儿童的成长也会产生同样的现象,因而提出了敏感期的原理,并将它运
13、用在幼儿教育上,她在她的幼儿教育中,根据幼儿不同时期不同的敏感期进行不同的教育。结合“敏感期 ”的三个要素: 环境中的特定因素;特别敏锐的感受性; 在特定的期间出现。我们可以总结儿童“敏感期” 的特点即是在特定的时期内,对环境中特定的因素产生特别敏锐的感受性。但是,敏感期在特定的期间出现是短暂的,这个时期的感受性很快就会消失,然后由其他不同的敏感期所取代。蒙台梭利将“敏感期” 这种现象运用于儿童教育中。她认为,儿童在成长过程中,身体及精神等方面都会出现各种不同形态的敏感期。特别是 06 岁的儿童,他们会受内在生命冲动刺激,以更多的兴趣与热情去吸收周围环境的事物。在 03 岁和 36 岁的儿童,
14、他们的敏感期有显著的不同。但这两个敏感期有共同的特征,如会转变、感觉性、无意识等。因此我们说 06 岁是儿童连贯的成长阶段。教育者若能仔细观察孩子具体展现的兴趣与敏感反应,再进行科学的引导,孩子的发展速度确实是令人惊奇的。根据蒙台梭利对儿童的观察与研究,我们可以归纳 06岁孩子所呈现的发展与兴趣的特性是以下九种心理发展的敏感期: (1)秩序感(24 岁) 。根据现有资料我们可以了解到,儿童对秩序的敏感性从出生后不久就开始出现,三岁时达到高峰,之后便会渐渐消失。这期间儿童逐渐能够理解事物的时间和空间关系并对物体进行分类,他们开始对于物品的位置、时间的经过、顺序、约定等,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他们需
15、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来帮助他认识事物、熟悉环境。06 岁的儿童非常重视秩序性,一旦他们所熟悉的环境消失,就会令他们无所适从,会因为无法适应环境而害怕、哭泣,甚至大发脾气,因而确定“对秩序的要求”是儿童极为明显的一种敏感力。蒙台梭利认为如果成人未能提供一个有序的环境,儿童便“没有一个基础以建立起对各种关系的知觉”。当儿童从环境中逐步建立起内在秩序时,智能也因而逐步建构。这个时期他们厌恶任何人不守约定的行为。例如:教三区四岁的明明,因父母工作很忙而且工作时间不稳定,所以他会不定期的留宿在幼儿园,只要妈妈说好了什么时间来接他,他就会很安心的在幼儿园,其间从来不哭闹,一切表现都非常正常。但是,只要妈妈不
16、确定或没有按照约定的时间来接他,他就会从早到晚地心神不安,嘴里不断地说着:“ 老师,我妈妈一会儿来接我 老师,我妈妈不要我了老师,我不想工作,我要回家,他们不要我了。 ”然后就哭哭停停,哭哭说说,哭哭走走,到窗前看看妈妈是否来接他,一直无法做任何有意义的事情。(2)感官的发展(0 岁开始) 。从出生起,儿童就会借着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感官来熟悉环境、了解事物。这一敏感期的儿童不仅能有选择地注意周围的环境,而且开始建立并完善各种感觉功能。他们对能够通过身体各种感觉器官感受到看、听、嗅、尝、触摸五种感觉的东西怀有极大的兴趣,他们所反应出的敏感程度是成人无法想象的,他们对受刺激或被吸引都觉得非常
17、有趣。蒙台梭利认为,3 岁前,孩子透过潜意识的 “吸收性心智 ”吸收周围事物:3-6 岁则更能具体的透过感官判断环境里的事物。因此,蒙台梭利设计了许多感官教具如:听觉筒、触觉板等以敏锐孩子的感官,引导孩子自己产生智慧。您可以在家中用多样的感官教材,或在生活中随机引导孩子运用五官,感受周围事物,尤其当孩子充满探索欲望时,只要是不具危险性或不侵犯他人他物时,应尽可能满足孩子的需求。(3)集中注意力观察细微的东西(1.54 岁) 。 忙碌的大人常会忽略周边环境中的细小事物,但是儿童却会集中注意力去观察,仔细辨认物品的特性,他们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事物的细枝末节上。因此,如果儿童对泥土里的小昆虫或别人衣
18、服上的细小图案产生兴趣时,正是培养他们巨细靡遗、综理密微习性的好时机。这个时期的儿童对细微事务的重视,显示出儿童在心理发展上的改变。他们不断加深、扩张自己内在丰富的程度。(4)动作的统合(26 岁) 。 两岁的孩子已经会走路,是活泼好动的时期,他们追求正确的动作,希望能够正确而随心所欲地使用手指、手掌、腿与脚等。为了加强这些方面的能力,儿童不放过每个仔细观察的机会。此时,应充分让孩子运动,使其肢体动作正确、熟练,并帮助左、右脑均衡发展。除了大肌肉的训练外,蒙台梭利则更强调小肌肉的练习,即手眼协调的细微动作练习,不仅能养成良好的动作习惯,也能促进智力的发展。(5)对语言的感觉(06 岁) 。婴儿
19、开始注视大人说话的嘴型,并发出呀呀学语的声音。学习语言对成人来说,是件困难的大工程,但幼儿能容易地学会母语,这是因为儿童具有自然所赋予的语言敏感力,它的发展语言能力影响孩子的表达能力。为日后的人际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语言有各项内容,其中包括听、说、写等,孩子在语言方面的敏感期分为两个连续阶段。无意识建构阶段。儿童可以从环境中吸收人类语言的发音、文字及文法。两岁左右出现“爆发性的现象” 。有意识追求完美阶段。这时的儿童有意识而自发地学习更多生字以及改善句子的用法,甚至有意识地要求书写。 咏鹅 、 悯农 、 古原草 、 静夜思 、 敕勒歌 、 七步诗等古诗及儿歌小老鼠上灯台 、 小白兔白又白 、
20、我的好妈妈 、 小燕子 、 一只哈巴狗和ABC 儿歌等歌曲。社会规范敏感期(2 6 岁) 。 两岁半的孩子逐渐脱离以自我为中心,而对结交朋友、群体活动有了明显倾向。这时父母应使孩子建立明确的生活规范、日常礼节,使其日后能遵守社会规范,拥有自律的生活。 书写敏感期(3.54.5 岁) 。 阅读敏感期(4.5 5.5 岁) 孩子的书写与阅读能力虽然较迟,但如果孩子在语言、感官肢体等动作敏感期内,得到了充足的学习,其书写、阅读能力便会自然产生。此时,父母可多选择读物,布置一个书香的居家环境,使孩子养成爱书写的好习惯,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文化敏感期(6-9 岁) 。 蒙台梭利指出幼儿对文化学习的兴趣
21、,萌芽于三岁,但是到了六至九岁则出现探索事物的强烈要求,因此,这时期“孩子的心智就像一块肥沃的田地,准备接受大量的文化播种。 ”成人可以在此时给孩子提供丰富的文化环境,协助孩子掌握各种文化基础,培养孩子关怀世界的博大胸怀。还有很多的敏感期,例如行走的敏感期、动手的敏感期等。如果幼儿在内在需求受到妨碍而无法发展时,就会丧失学习的最佳时期,日后若想再学习此项事物,尽管要付出更大的心力和时间,成果也不显著。而如何运用这股动力,帮助孩子成长,正是成人的职责。(三)儿童的发展存在敏感期 敏感期一词是荷兰生物学家德 弗里在研究动物成长时,首先使用的名词,后来蒙台梭利在长期与儿童的相处中,发现儿童的成长也会
22、产生同样的现象,因而提出了敏感期的原理,并将它运用在幼儿教育上,对提升幼儿智力有卓越的贡献。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对于特殊的环境刺激有一定的敏感时期,这种敏感时期与生长现象密切相关,并和一定的年龄相适应,儿童发展就是建立在敏感期所打下的基础之上。当孩子处于某个敏感期时,他产生一种敏感力。当敏感力产生时,孩子在内心会有一股无法抑制的动力,驱使孩子对他所感兴趣的特定的事物,产生尝试或学习的狂热,直到满足需求或敏感力减弱,这股力量才会消逝,蒙台梭利称这段时期为“敏感期” ,有些教育家则称为学习的关键期或教育的关键期。 根据蒙台梭利对婴幼儿的观察与研究,可以归纳出以下九种幼儿的敏感期: 一、语言敏感期(06
23、 岁) 婴儿始注视大人说话的嘴型,并发出呀呀学语的声音,就开始了他的语言敏感期。学习语言对成人来说,是件困难的大工程,但幼儿能容易的学会母语正因为儿童具有自然所赋予的语言敏感力。因此,若孩子在两岁左右还迟迟不开口说话时,应带孩子到医院检查是否有先天障碍。 语言能力影响孩子的表达能力。为日后的人际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秩序敏感期(24 岁) 孩子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来帮助他认识事物、熟悉环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环境消失,就会令他无所适从,蒙台梭利在观察中,发现孩子会因为无法适应环境而害怕、哭泣,甚至大发脾气,因而确定“对秩序的要求”是幼儿极为明显的一种敏感力。 幼儿的秩序敏感力常表现在对顺序性、
24、生活习惯、所有物的要求上,蒙台梭利认为如果成人未能担供一个有序的环境,孩子便“没有一个基础以建立起对各种关系的知觉” 。当孩子从环境中逐步建立起内在秩序时,智能也因而逐步建构。 三、感官敏感期(06 岁) 孩子从出生起,就会借着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感官来熟悉环境、了解事物。三岁前,孩子透过潜意识的“吸收性心智”吸收周围事物:36 岁则更能具体透过感官判断环境里的事物。因此,蒙台梭利设计了许多感官教具如:听觉筒、触觉板等以敏锐孩子的的感官,引导孩子自已产生智慧。 您可以在家中用多样的感官教材,或在生活中随机引导孩子运用五官,感受周围事物,尤其当孩子充满探索欲望时,只要是不具危险性或不侵犯他人
25、他物时,应尽可能满足孩子的要求。 四、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1.54 岁) 忙碌的大人常会忽略周边环境中的细小事物,但是孩子却常能捕捉到个中奥秘,因此,如果您的孩子对泥土里的小昆虫或您衣服上的细小图案产生兴趣时,正是您培养孩子巨细靡遗、综理密微习性的好时机。 五、动作敏感期(06 岁) 两岁的孩子已经会走路,最是活泼好动的时期,父母应充分让孩子运动,使其肢体动作正确、熟练,并帮助左、右脑均衡发展。除了大肌肉的训练外,蒙台梭利则更强调小肌肉的练习,即手眼协调的细微动作教育,不仅能养成良好的动作习惯,也能帮助智力的发展。 六、社会规范敏感期(2.56 岁) 两岁半的孩子逐渐脱离以自我为中心,而
26、对结交朋友、群体活动有了明确倾向。这时,父母应与孩子建立明确的生活规范,日常礼节,使其日后能遵守社会规范,拥有自律的生活。 七、书写敏感期(3.54.5 岁) 八、阅读敏感期(4.55.5 岁) 孩子的书写与阅读能力虽然较迟,但如果孩子在语言、感官肢体等动作敏感期内,得到了充足的学习,其书写、阅读能力便会自然产生。此时,父母可多选择读物,布置一个书香的居家环境,使孩子养成爱书写的好习惯,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 九、文化敏感期(69 岁) 蒙台梭利指出幼儿对文化学习的兴趣,萌芽于三岁,但是到了六至九岁则出现探索事物的强烈要求,因此,这时期“孩子的心智就像一块肥沃的田地,准备接爱大量的文化播种。
27、”成人可在此时提供丰富的文化资讯,以本土文化为基础,延伸至关怀世界的大胸怀。 蒙台梭利强调说:“正是这种敏感性,使儿童以一种特有的强烈程度接触外部世界。在这时期,他们容易地学会每样事情,对一切都充满了活力和激情“。同时,儿童不同的内在敏感性使他能从复杂的环境中选择对自己生长适宜和必不可少的东西使自己对某些东西敏感,对其它东西无动于衷“ 。 因此,在教育当中蒙台梭利认为要根据研究的九个敏感期的划分,把握儿童的敏感期,进行适当的教育,在适当的敏感期内给与幼儿相应的适当的刺激,才能为儿童将来的发展提供很好的基础。而实现这个目标,必须通过幼儿与外界世界的接触和探索,从而要为幼儿创设一个有利于发挥幼儿敏
28、感力的环境。 另外,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虽然强调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但不否认幼儿连续性。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个比较平滑的波浪。 总之,适应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和阶段性是蒙台梭利儿童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我们今天考虑儿童发展问题的主要着眼点之一。三、蒙台梭利课程教学内容:(一)日常生活教育1、基本动作 肢体大动作:1 走 2. 坐立跳爬 3. 拿搬放 五指动作:1.抓 2.拧 3.挤 4.捏 5.贴 6.穿 7. 缝 8.剥 9.折 运用工具的手部动作:1.捞 2.倒 3.舀 4.剪 5.切 6.削 7.搓 8.夹物品 分的动作:1.分固体 2.分液体 日常生活中
29、的动作:1.扫 2.系 3.磨 4.筛 5.擦 6.刷 7.捣 8.冲泡2、社交活动 门的开关 打招呼 应答的方法 与人接触的方法 感谢与道歉 递交物品的方法 咳嗽打喷嚏打哈欠 轮流使用户外游戏器材 团体游戏的规则(听人说话的方法) 倒茶的方法3、关心环境对环境的关心 工作的准备(地毯的搬运 展开 清理) 扫除(打扫室内使用刷子 使用掸子擦洗桌子) 洗涤(布) 水中剪枝 点火熄火 餐桌的准备(茶会 饭盒) 庭院工作(捡拾垃圾 拔草 松土浇水) 植物栽培(盆栽播种 水栽培) 照顾小动物(小鸟 金鱼)4、照顾自己对自己的照顾 携带物品的整理(书包 鞋伞) 东西洒出来掉落时的处理 (面包屑果汁) 照
30、镜子 梳头发 擤鼻涕 衣服的穿脱(穿 脱挂衣服) 穿鞋脱鞋 鞋子的整理(擦鞋 洗长统靴) 洗手 衣饰框(按扣 拉炼钮扣 锃扣皮带扣安全别针蝴蝶结编结X 型一型V 型编结马靴鞋扣 包袱巾)(二)感觉教育 1、感觉教育的地位 感觉教育以日常生活练习为踏板,成为发展语言、数学(算术) 、文化教育的基础,在教育中占有承先启后的地位。感觉教育以日常生活练习为踏板,成为发展语言、数学(算术) 、文化教育的基础,在教育中占有承先启后的地位。 为什么日常生活练习的工作要在感觉教育之前或同时进行呢? 这是因为蒙台梭利体会到让孩子培养“独立自主”和“ 自发性 ”的必要性。因为在日常生活练习中,孩子通过自发、自觉的
31、活动可以学到: 学习基本动作能力,锻炼身体的协调性; 锻炼忍耐等抑制性的意志力; 养成基本的生活习惯与态度; 建立教师与孩子以及孩子之间的信赖关系; 通过活动增强自信; 培养对工作的专注力; 通过老师的引导,建立一定的秩序; 培养了社会行为能力社交行为; 学会照顾环境、照顾自己; 懂得尊重别人; 这些要素能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及“ 自发性”,而且能由此使两者更加深刻地结合在一起。在进行感觉教育时,这些能力就成为下列活动不可或缺的要素, 即(与上述 10 个要素的号码相对应) 在搬运感觉教具及操作时,在进行体能活动时; 蒙台梭利教具是以每班一套为原则,因此当其他孩子在工作时必须学会耐心等候。
32、养成准时上学及自己事自己做的习惯; 可接受教师的提示或朋友间相互帮忙; 在做任何有难度的工作时及学习新的知识时; 在观察老师示范时,在自己进行工作时; 准确地模仿老师的示范; 在工作需要帮助时; 避免教具的毁坏和乱放所造成的伤害;2、感觉教育包括(1)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等接受外部世界的刺激并反映它们的属性,统称为外部感觉。其中视觉、听觉、嗅觉接受距离的刺激,又叫距离感觉。(2)运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等是接受机体内部刺激并反映出它们的属性(机体自身的运动与状态) ,这种感觉叫内部感觉。感觉教育的内容蒙台梭利的感觉教具1 圆柱体组 10 温觉筒(温觉板)2 粉红塔 11 重量板3
33、棕色梯 12 实体认识袋4 长棒 13 音筒5 彩色圆柱 14 味觉瓶6 几何图形嵌板 15 嗅觉筒7 几何学立体 * 二项式8 构成三角形 * 三项式9 触觉板(布盒) * 音感钟感觉教具的特点:感觉刺激的孤立化一次只接受触觉、视觉、听觉的其中一种感觉的特点,使感觉达到孤立的状态。感觉教具的构造 蒙台梭利的著作蒙台梭利教育手册 ,其中对于感觉教育的一般规则有如下列叙述。 Recognition of identities(同一性的认知) Recognition of contrasts(对比性的认知) Discrimination of similar(类似性的辨别) 对于上述三项,蒙台梭利
34、亦强调依照,的顺序实施的重要性。 教具基本构造要素归纳成为下列三项: (1)配对 P (Pairing) (2)阶段或序列 G (Grading) (3)分类 S (Sorting) 这三点要素在数学教具、语言教育、文化教育中也同样有充分的体现。各教具所含的要素和基本操作的种类感觉教具 要 素 感觉教具 要 素插座圆柱体组 P G 构成三角形 P 粉 红 塔 G 触 觉 板 棕 色 梯 G 温 觉 筒 P G长 棒 G 重 量 板 P G彩色圆柱体组 G 实体认识袋 P S色 板 P G 音 筒 P S几何图形嵌板 P 味 觉 瓶 P GP 几何学立体 P 嗅 觉 筒P感觉教具的操作方法 1
35、.感觉教具的基本操作(提示 ) 感觉教具原则上包括 P(Pairing)配对,G(Grading)阶段、序列,S(Sorting)分类三个基本操作(提示)。 1、 P 的操作是使之成对或互相对应。是和教具所包含的完全相同特性(大小、高低、粗细、颜色、强弱、形状、轻重、气味、冷热等)的物体成为一对。 2、 G 的操作是指使事物分成阶段、层次、顺序或系统化而言。是将各种具有某些特性(大小、高低、粗细、颜色、强弱、形状、轻重、气味、冷热等)的物体透过比较辨别它们的不同地方,依据其顺序以订定其阶段。 3、S 的操作是指分门类而言。将完全同样特性的东西分在一起的意思。各教具所含的基本操作的种类感觉教具
36、基本操作 感觉教具 基本操作插座圆柱体组 P G 构成三角形 P S粉 红 塔 G 触 觉 板 P G棕 色 梯 G 温 觉 筒 P G长 棒 G 重 量 板 P S彩色圆柱组 G 实体认识袋 P S色 板 P 音 筒 P G色 板 G 味 觉 瓶 P几何图形嵌板 P 嗅 觉 筒 P几何学立体 2基本操作(提示)的变化 将 P 和 S 的基本操作加上某种方法,都是根据基本操作所进行的衍伸操作。感觉教具的操作可以在一定结构下改变操作,下面我们就来介绍各种操作的方法。 1 记忆练习(Memory exercise)MP,MG 这种练习,可以提高每种教具比较与识别的难度,锻炼幼儿的记忆力。还可以作为
37、一种评价的手段。 2. 序列变化 G 的变化 序列变化 G 和上述的记忆练习 MG 不同,这是透过再次放置物体达到加强感觉的训练的目的。也就是说,通过教具固有的属性所能达到的各种变化来提示孩子,让孩子对这种教具具有的变化有一个全方位深层次的认识, 进而充分认识教具的内在特性。而且在孩子进行序列变化时,不仅训练了感觉而且将教具的特性如大小、长短、粗细等上升为概念。关于这种提示方法,每种教具都有竖直与水平的变化,而且竖直和水平各自的序列变化方式也是多样的。 棕色梯积高排列 (1)边对齐积高排列(2)居中对齐积高排列(3)十字交叉积高排列(4)成角度交叉积高排列(5)螺旋积高排列(6)竖立积高排列(
38、同粉红塔) (7)横与竖交错积高排列(8)竖立螺旋排列(9)竖立边与边交错排列(10)三分之二交错排列 棕色梯水平排列 (1)对半交错排列(2)折线排列(3)横向直线排列(4)回字回旋排列(5)三角回旋排列(6)回形排列(7)阶梯排列(8)万字形排列(9)直线重叠排列(10)横竖交叉排列 3、组合操作(Combinaton P+G) 蒙台梭利制作感觉教具时运用了若干教具之间的同一性(关系性) 。 具体举例如下:棕色梯的侧面和粉红塔的侧面都以同样尺寸逐渐减小。插座圆柱体组和彩色圆柱虽呈现的形态和颜色的不同,但是尺寸完全相同。2具体的提示顺序 在蒙台梭利教育中不论是团体提示、小组提示或个别提示,其
39、提示的顺序都是一样的。全部都由准备。示范。整理三个阶段构成。所谓提示是指这三个顺序而言。感觉教具的特性 1、性质的孤立化 2、错误订正 3、美观 4、移动(活动)性 5、限制 6、尺寸 7、多元性 准备 在个人提示的准备阶段里,好的引导最为重要。为达到这个目的,必须注意配合孩子的发展程度提示相应的教具。并用使孩子喜爱的具有吸引力的方式进行引导, 避免强制性的指导方式。 如果已经用好的引导方式开始,但是因为孩子的情绪变化仍然拒绝进一步深入工作,那么应该改为以后再引导操作这项工作。 假如孩子对于引导有所反应,提示教具的地方允许孩子自由选择,在某地方准备桌子或铺工作地毯,并且在教具柜附近说明取用教具
40、的方法后,师生共同将它拿到桌上或地毯上面。然后教师在孩子的右侧(这个位置应该定为规则 )。到这里是准备阶段。 示范 当教师在孩子的右侧坐好时开始示范,为使提示产生示范作用,教师要特别注意分解动作、趣味的中心、错误的订正各方面。 所谓分解动作是依孩子的观察理解速度,详细分解能引发兴趣的每一个动作,并适时保持静止,再进行教具的操作。其目的在于让孩子详细把握动作,同时亦藉此理解操作过程中的动与静,并藉此激发孩子经常接触教具、反复进行游戏的兴趣。其目的也在于培养孩子的理解力、毅力、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整理 整理工作是根据孩子自己的意愿决定是否活动告一段落。如果孩子不想继续工作,那么让孩子把教具送
41、回教具架,并把桌子收拾好或把地毯送回原来的地方。 名称练习 一名称练习的目标 语言名称练习的目标在于引导孩子建立各种概念,除此之外,培养他们更加精密地、系统地、深刻地观察现实世界的能力。 蒙台梭利所设计的教具,本来就能引导概念的一般化,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在蒙台梭利教育中是给予“本质性的颜色”教具,让孩子根据这些颜色,对类似的其他物体做概括性的认识。二名称练习的地位 名称练习,应该在教师做完基本操作的提示之后,孩子对教具有了充分的练习并掌握了教具的特性以及具有辨别特性差异的能力之后才开始实施。进行各种感觉教具的名称练习时,要采用统一的、简单的、准确的词汇。名称练习的三个阶段 名称练习的三个阶段
42、: 第一阶段 命名(将概念或名称与物体相结合 ) 例:这是 第二阶段 识别(名称和概念或物体的再认识 ) 例:是哪一个? 第三阶段 发音(名称和概念或物体的记忆以及重现 ) 例:这是什么? 第一阶段 所谓名称练习是指物体和名称或与由此词汇所代表的抽象概念相互结合而言。教师针对性质的要点,用一个词汇归纳成正确的名称,对于必要的完整句型、词汇或单语之外,则不发音出来。 第二阶段 为判断孩子对于前一阶段是否已理解,教师必须探讨它的“结合”状况。因此在发问中必须加入一些已教过的名称,让孩子慢慢发正确的音。 第三阶段 如果到上一个阶段为止都能适当运用的话,教师便能使孩子对于物体名称的发音深具信心。这时孩
43、子对于“这是怎样的东西”的问话就会回答:“ 大的” 。在这一步骤里还可以透过孩子的单字发音练习过程而注意到孩子特殊词汇的发音缺陷及儿语。因此教师必须运用分解方式让孩子练习“大” 的正确发音,而将练习告一段落。(三)数学教育的理论基础1、数学的心智 人类在最初出生时期的数的概念,可以由幼儿有秩序的生物钟、情绪及动作中看出。每天定时吃奶、睡觉,如果外因改变了他的秩序孩子就会烦躁、哭闹。那些顺序(环境、自己的生活和秩序)性,就是对数概念十分敏锐的感受性。也就是说,要产生数学的感受性,必须透过追求正确这道程序才能获得。这种状态就称为“数学的心智”这个定义是法国哲学家兼数学家巴斯噶所赋予的。也意味着:
44、人的数学头脑可以了解暂时现象的发展,亦即正确掌握住事物的意思。 “人的心智天性是数学的,知识与进步是由精密的观察促成的。 ” 蒙台梭利为什么强调“秩序”与“ 精密”这两种精神力量的重要性呢? 我们除了上面的引述之外,再看看下面这段话。 “由丰富的知识与想像力等所组织的经线是基本的秩序上的问题,我们仔细研究一切为了造福人类的发明作品、遗留在世界的遗迹,就知道发明者的出发点都在内心有追求精确的秩序心,结果创造出一些新颖的东西。在文艺或音乐的幻想世界中,也有所谓“韵律的”或测定的正确基本秩序存在” 从这些言论中我们发现蒙台梭利认为:人天性中具有追求“秩序”与“精密”的心智这种心智被称为数学心智。数学
45、心智的这两种精神力量必须包含于整体的教育工作中。因为幼儿期的整体精神很明显的具有数学倾向,并以令人惊讶的自发性方式呈现出来。 2.培养数学的心智 数学的心智表现为人对秩序与精确地自然要求、表现为人对环境之中的秩序与精确的本能与自然的吸收。 孩子对周围的环境秩序有独特的敏感力(出生后便拥有) ,那么儿童所处的环境、所生活学习的环境必须依据秩序的结构来调整。让儿童在外界有秩序的环境中自然吸收数的知识经验,并经这些作用于内在的智能、促进内在智能的发展从而发展起数学心智。生活区串的统计工作 第一阶段:配对 准备工作用的作业纸,分别画出各种图形,以纵向排列分类,将所有图形绘制在纸上。 请幼儿按图形配对,
46、将串珠放在图形的上面。依次完成,然后把对应上的图形下面画一个符号来进行检查,看是否有遗漏的图形? 第二阶段:分类 请幼儿将串珠分成动物、几何图形、水果三类。 然后将串珠全部分别拓画到三张纸上。 每画完一个收回小筐里,依次收回,统计工作结束。 第三阶段;顺序 请幼儿按动物、几何图形、水果的顺序以及各种动物、几何图形、水果的顺序纵向排列后依次拓画在一张大纸上。 然后编上序号,可贴序号或书写序号。 第四阶段:点数 根据前三项的工作分别进行点数工作,可在各种统计表的图形下面书写或粘贴序数。 可根据类别点数实物并进行记录。 第五阶段:计算 通过点数的记录进行四则运算,同时引入口头或书面应用题。 动物有多
47、少块?几何图形有多少块?水果有多少块?有几类图形?各类图形个有几种不同的图案?一共有多少块?等 第六阶段:书写 运用文字进行记录如:大象有 4 块、熊有 3 块、动物有 7 块;梯形有 5 块、圆型有 2 块、正方形有 4 块、几何图形有 11 块;葡萄有 6 块、香蕉有 3 块、西瓜有 1 块、水果有 10 块。串的工作一共有 28 块等。其中还要注意引导语言的练习,要求幼儿用完整的语言来表述记录的结果。 3、数学敏感期应进行数学教育 我们知道幼儿在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敏感期,蒙台梭利发现幼儿数学逻辑能力的萌芽出现在大概一至三岁的“秩序敏感期”内,在秩序敏感期幼儿对事物之间的配对、分类与排列
48、顺序表现出特殊的兴趣。不仅如此,在大约四岁左右幼儿还对图形、数字等表现出了强烈的学习愿望。既然敏感期是儿童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那么在幼儿的数学关键期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提供适合其水平的教具及有教育意义的教育环境就能促进幼儿数学思维及数学能力的发展。蒙台梭利数学教具的内容与目的(四)语言教育活动 1、蒙台梭利语言教育的理论基础 蒙台梭利经过长期实践研究发现零到六岁的儿童处于语言发展的敏感期。在这一阶段如果对处于语言敏感期的儿童进行语言教育将能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但是如果在语言关键期错过了对儿童的语言教育将影响儿童一生的语言发展水平。 在语言发展的敏感期,婴幼儿的听觉和言语器官的发育逐渐完善,可以正确发音的全部语言条件已经具备。抓住这一教育的关键期让儿童通过适合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