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点滚动练( 二)一、基本知识1.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每一首流传至今的民族歌曲,都蕴藏着一个动人的故事,每当这些 耳濡目染的旋律在耳际响起,人们便回想起那流逝的岁月。B.南怀瑾先生虽屡遭磨难,却矢志不渝,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夜以继日,宵衣旰食,先后出版了三十二部专著。C.那古色斑斓的青铜器,那琳琅满目的汉代工艺品,那笔走龙蛇的晋代书法,无一不是我国灿烂文化的直接展示。D.他在谈到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时说,流行音乐本身并没有 前车之鉴,这完全是凭自己的爱好不断尝试探索的结果。答案 C解析 C 项, “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笔势雄健活泼。A 项, “耳濡目染”形容见得多听
2、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B 项, “宵衣旰食”意为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形容勤于政务。D 项, “前车之鉴 ”指当作鉴戒的前人的失败的教训。与语境不符。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近年来世界艺术品拍卖价格屡创新高,许多有眼光的国际大商人纷纷购买、收藏有价值的艺术品,希望以这种投资方式实现资产保值和增值。B.为庆祝戛纳电影节 60 华诞,电影节组委会特别邀请了曾经摘取过戛纳金棕榈奖的 35 位导演,每人拍摄一部三分钟的纪念短片。C.这种无纺布环保袋经过工艺处理后,具备了防水、易清洗、容量大、满足消费者对环保袋的客观需求的优势。D.用花木装点居室时,相对矮小的五针松
3、、文竹、吊兰以及微型盆景等,最好放在茶几、案头或博古架处较合适。答案 A解析 B 项,前后主语不一致。在“每人”前加“ 让” 。C 项,句式杂糅,最后一句应改为“具备了防水、易清洗、容量大的优势,满足了消费者对环保袋的客观需求” 。D 项, “最好放在”与“放在 较合适”杂糅,删除“最好”或“较合适”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频繁的地壳运动,_,_。_,_,_。_,庆云馆已经走过了 1 300 多年的岁月,倾注着 52 代家庭成员的心血。在日本排名前三的古老家族企业中给日本带来了地震等灾难作为吉尼斯世界纪录中最古老的旅馆它就是位于东京附近山梨县的西山温
4、泉庆云馆就有一家温泉家族企业也成就了其星罗棋布的温泉地貌A. B.C. D.答案 D解析 根据首句 “频繁的地壳运动” ,可以排除 A 和 C 两个选项,因为和根本无法衔接首句;而应该是联系最紧密的,前后承接非常自然,故排除B 项。二、文字运用4.下面文字有两处语病,请指出(只填序号)并提出修改意见。中国环境监测网的数据显示,1 月 12 日,北京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为 786 微克/立方米,天津为 500 微克/立方米。如此之高的监测数值,不少网友惊呼“空气有毒” 。专家介绍,虽然仅凭某一项污染物浓度判断空气质量的方法并不科学,但是,如果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达到约 500 微克/立方米以上,空气质量
5、肯定好不了。序号 修改意见答案 序号 修改意见 在“如此之高”前补上“面对”(或在“不少网友”前补上“让”等等) 删除“约”5.根据下面的情境,补写一个结论性的句子。要求:表达简明、连贯、得体;不超过 50 字。老师问,乔木与灌木有什么区别?乔木高大,而灌木矮小。我们说。为什么乔木长得高大而灌木生得矮小呢?老师问。这一问,把班上的同学都问倒了。最后,老师说,乔木长得高大,是因为乔木都有主干;灌木生得矮小,是因为灌木都是丛生的,很少有主干,或主干不明显。一个人也是如此,_答案 只有当他有了一项所从事的主业,有了一个所追求的主攻方向和主攻目标,才能成就人生的巍峨与高大。(意思对即可)解析 为所给的
6、情境补写一个结论性的句子,首先需要对情境内容进行整体分析,理解乔木与灌木的关系,并能够在这种对比之中提炼出乔木的特点,这样,就可以由物及人,表达对成功人生的思考。6.下面是某中学暑期到社会实践基地进行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的构思框架示意图,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 75 个字。答:_答案 本次暑期社会综合实践活动为期五天。需备好行装、日用品,了解并掌握必要的自我保护办法;其间有军训、攀岩、感言交流、会操表演等活动,全部结束后,返校。解析 这是一道图文转换的题,解答此题,可先描述图的构思、框架,注意把这些转化为语言,在框架中主要是准备活动和实施过程,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晰,先做哪些准备,然后进行哪些活动,涵盖框架图中的信息。要注意字数不能超过 75 个字。三、名句名篇默写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甫春望 中“_,_”两句营造了荒凉凄惨的氛围,表现了深沉的黍离之悲。(2)苏轼赤壁赋 中的诗句“_,_”让我们认识到了个人的渺小、天地河海的辽阔。(3)杜牧的阿房宫赋 表现了一个封建时代的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文末他发出警告:“_,_。 ”答案 (1)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2)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