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13大纲卷)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岳麓书院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_,_,_,_,_,_,特别是各处悬挂的历代楹联,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院落格局中轴对称、层层递进给人一种庄严、幽远的厚重感它集教学、藏书、祭祀于一体主体建筑头门、大门、二门、讲堂、御书楼集中于中轴线上门、堂、斋、轩、楼,每一处建筑都很古朴讲堂布置在中轴线的中央,斋舍、专祠等排列于两旁A BC D解析 解答本题要从 “岳麓书院”的建筑特征的角度进行。从内容上来看,先从总体上介绍“岳麓书院”的总体特征,再分别介绍在中轴线上的重要建筑,这样介绍才井然有序,包括主体建筑及重点介绍讲堂,因此先排
2、第句,紧接第句,再排句,最后介绍建筑的风格:古朴、厚重,即句。答案 C2(2012新课标卷)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在我国古代,人们盛物用的器皿除陶器等之外,还有一种容器,是葫芦。_,_。_。_,_。_。最早的记载见于诗经 ,如公刘篇中“酌之用匏”的“匏”就是指葫芦 用葫芦作容器是先民们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结果 葫芦是一种葫芦科爬藤植物的果实 葫芦成熟后,掏空里面的籽瓤,即可当容器使用 它大多呈哑铃状,上面小下面大 我国劳动人民使用葫芦盛物的历史非常悠久A BC D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由语段上半句“葫芦”可以判断出紧跟的下句为介绍“葫芦”的情
3、况,句“它”指代句葫芦较为顺畅,介绍葫芦的制作过程,介绍葫芦的历史,是对整个语段进行总结。可以从“介绍葫芦制作过程历史总结”这一思路和语言形式上入手解答此题。答案 D3(2012新课标卷)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在下面画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不得照抄材料,每句不超过20 个字。材料 司马迁史记记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 ”晋代王嘉在拾遗记中说:“神农采峻岭之铜,以为器。 ”如果这些史料可靠,则我们祖先大约在 5000 年前就开始使用铜器了。但是,考古学家一直没有发掘到可以确证是夏代之前的铜器。因此,这些记载还只能视为传说。早在传说中的远古时期,_
4、。从传世文献记载来看,我国在夏代之前就已进入铜器时代,但是,_。上个世纪 50 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带发掘出了不少青铜器。经鉴定,这批青铜器的制作年代距离现在 3500 多年,这个时间大概是夏晚期。它们出土的地点正好是古书中所说的夏代开采铜矿之地,因此,可以确信,_。解析 本题考查文段的扩展语句和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首先要准确理解所给材料的基本意思: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开始采掘铜矿、铸造铜器,尽管没有得到考古证实。再研读下面文段的内容,这是一段表述更严谨的论述类文字,是材料内容的扩展和延伸。据此,根据连贯的要求可以补写出相关语句。答案 我们的祖先就开始采掘铜矿,铸造铜器了 这却一直没
5、有得到考古发掘的证实 我国至迟在夏晚期就已经开始使用铜器了4(2014安徽省皖八校第一次联考)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在下面画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不得照搬材料,每句不得超过 20 字。如果说, 诗经首次告诉我们,什么叫诗,那么,屈原则首次告诉我们,_。直到今天,很多文学史论著作都还把屈原说成是“爱国诗人” 。 “爱国”?这里所谓的“国”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国家” ,_,我们不应该混淆概念。有人也许会辩解,这只是反映了楚国当时当地的观念。但是,把屈原说成是“爱国”的是现代人。现代人怎么会不知道,_。寻常老百姓比他们好得多,每年端午节为了纪念屈原包粽子、划龙舟的时候,完全不分地域。不管是当时被楚国侵略过的地方,_,都在纪念。当年的“国界” ,早就被诗句打通,根本不存在政治爱恨了。老百姓比文化人更懂得:_。解析 解答本题要审清题目要求,理解整个语段含意,联系前后语境,根据相关语句补写出相应的内容。答案 什么叫诗人; 而是广义的无界中国;作为诗人的屈原早已不是当时当地的了;还是把楚国灭亡的地方;文化无界,文化无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