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http:/ 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细胞膜的分子结构(D:应用)。2细胞膜的主要功能(D:应用)。教学重点1细胞膜的分子结构。2细胞膜的主要功能。教学难点有关细胞膜功能中主动运输方式的知识。教学用具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挂图和模型;物质出入细胞膜的两种方式(自由扩散和主动运输)活动图板。教学方法进述与观察、讨论相结合。教学安排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复习提问:1蛋白质的功能有哪些?2脂类分子中磷脂的功能是什么?(回答:略。)引言:通过前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合物只有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机组织起来,才能使生物体表现出生命现象。细胞便是这些物质最基本的结构形式。因此,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主要
2、是以细胞为单位进行的。细胞的表面有细胞膜,它使细胞与周围环http:/ 19,磷脂的含量却为 79。那么,这些组分在细胞膜中是如何排布和组织的呢?他们之间又是如何相互作用的?这些都是关系到细胞膜的分子结构问题。研究和观察细胞膜只能在电子显微镜下进行,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真正看到一层厚约8 nm 的膜(出示细胞膜亚显微结构示意图)。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在膜中间是由磷脂分子组成的双分子层,它构成了膜的基本骨架,支持着许多蛋白质分子。这些蛋质分子可以分成两类:一类蛋白质分子镶在膜的表层,也就是排布在磷脂双分子层的外侧;另一类蛋白质分子,有的嵌插在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贯穿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中。(教师出示
3、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型并作简要说明。然后,请一名学生上讲台,根据自己对膜的化学组成及空间结果的认识,边指模型边讲解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及分布情况。讲述:其实细胞膜的结构还远不只这些,随着细胞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对于细胞膜结构的认识更加深入了。例如:科学家还看到,在细胞膜的外表还有一层由膜上的蛋白质与多糖结合而成的糖蛋白,叫糖被。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图及下面的有关糖被功能的介绍,然后师生讨论,共同总结出糖被的生理功能。)(边讲实验边画图说明实验过程和结果。) 11970 年,两位科学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们首先将小鼠的抗体与显绿色荧光的染料结合,人的抗体与显红色荧光的染料结合;然后让被标记的抗体分别与小鼠和人细胞膜上的抗原相统合,这样在小鼠与人的细胞膜上就分别产生了绿色和红色荧光,这时,两位科学家又将上述两种细胞融合,这两种细胞融合后,开始阶段,细胞的表面一半呈绿色,另一半呈红色;但是 40 分钟后,发生了什么情况呢?两种颜色的荧光点在细胞表面呈均匀分布了。想一想,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回答:说明细胞膜中的抗原蛋白又重新分布了,也就是说,细胞膜中的蛋白质是可以运动的。)小结:这个实验说明细胞膜中的蛋白质是可以运动的,其他的科学实验还证明了细胞膜上的磷脂分子也是可以运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