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山市人文地理特色,一、中山概况,中山市是广东省辖地级市,下设19个镇,4个城区办事处,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位于珠江三角洲中南部,北距广州86公里,毗邻香港、澳门。全市面积1800平方公里,人口132万,全年平均气温为摄氏21.8度。 中山市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故乡。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香山县(现中山市)翠亨村诞生。中山市又是著名的侨乡,有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60多万人,旅居世界五大洲的64个国家和地区。 全境位于北纬22112247,东经1130911346之间。行政管辖面积1800.14平方公里。市中心陆路北距广州市区86公里,东南至澳门65公里,由
2、中山港水路到香港52海里。市政府设于东区松苑路1号。,1999年城区面积达27平方公里,城区人均住房面积已达27.7平方米,全市年总供电量达41亿千瓦时,公路总里程达991公里,移动电话和程控电话总容量分别为29.8万门和50.1万门。对外交通方面:在中山市周边有4个国际机场和2个内陆机场,105国道和广(州)珠(海)东线两条国道贯通全境,正在建设的京珠高速公路境内段已开通;全市有3个对外贸易港口及11个出口起运点,从中山港往香港航程仅需1小时15分钟。中山市近年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园林城市”、“全国科技兴市先进城市”、“国家环境保护城市”、“广东省文明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
3、作先进城市”等称号。1997年中山市荣获联合国人居中心颁发的“人居奖”。,中山市是我国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健康科技产业基地及一大批工业园区,是外商投资和发展经贸合作的理想之地。改革开放以来,中山市经济实力不断增强。1999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72.68亿元,工农业总产值达692.09亿元,出口创汇28.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8亿美元。中山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中山市是我国沿海开放城市之一,近年来大力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先后建成了全国包装印刷基地、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民营科技园等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业园区,基本形成了以高新技术
4、产业为龙头,以优质产品为拳头的多元化产品结构,有乐百氏饮料、耶鲁固力门锁、凯达精细化工、华帝燃气具、嘉华电子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工业品牌。,小榄五金、古镇灯饰、沙溪休闲服、大涌红木家具、南头空调、黄圃食品等区域特色经济蓬勃发展,产品在全国占有较大的市场分额。全球500强在中山办了20多家企业,2004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610.14 亿元,工业总产值2004.4亿元。目前,随着神湾港的开通,中山已形成东有中山港、南有神湾港、北有小榄港的“品“字形码头布局,其中,中山港的集装箱年吞吐量更是跻身全国十强、世界百强。从中山港往香港航程仅需75分钟。中山供水供电充足,并初步建成以城区为枢纽,贯通各镇
5、区、大中型企业的宽带高速大容量的信息网络,形成了“中山信息高速公路“。,全市先后对旧城区进行大规模改造,保留城市历史风貌,注入现代城市元素,让承载着厚重历史的老城区焕发生机;将防洪、排涝、改善水质、河岸景观、通航以及东、西河水闸改造五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岐江河综合治理,共投入资金2亿多元。,市政府投资1.6亿元搬迁原粤中船厂,将原厂址改建成现代意念与历史建筑融为一体的主题式公园岐江公园,荣获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2002年度荣誉设计奖和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环境艺术类金奖。,二、走进中山,三乡温泉的传说 在中山温泉一带,除了“牛仔王”之外,还另有一些很有意思的传说。酒米洞的传说(一说故事发生在五桂山
6、东麓的大环村)就是其中之一: 据说,从前三乡一带有一个无父无母的孤儿,靠放牛为生,人们都叫他“牛仔王”(大环版本的主人公是个小和尚)。一天,当他饿得发慌时,偶然在山洞里发现了一个洞眼正在不停地流出酒和米。从此,他每逢饿了,就到洞里找吃的。渐渐地,他觉得不满足了,每天流出的数量,刚够吃饱喝足,怎么能够发财?于是,贪心的“牛仔王”动手把洞眼挖大,结果,洞眼从此就不出酒和米了。他这一挖,还把阴阳二气泄漏了。阴阳二气先是直冲天宇,接着又重新钻入地,入地之处后来就分别形成了冷热池,这就是泉眼村的温泉(即三乡温泉)和茅湾村的冷泉的来由。 这个传说巧妙地解释了温泉和冷泉的来由,但其实,我们如果不拘泥于传说本
7、身,就可以从中知道得更多:阴阳二气是道家学说的旨要,元明以后又受到了理学家们的钟爱,并由他们的讲学而广泛传扬。这实际透露了酒米洞传说产生的时代背景。,追溯菊城小榄的开村史关于菊城小揽,民间流传着一个传说:相传在750多年前,南宋度宗时,一位姓胡的贵妃(一说姓苏),大概因为得罪了皇帝或皇后的缘故,咸淳八年(1272年)宋度宗诏令胡妃为尼。翌年5月,胡妃佯狂投水,得以逃脱,后来与一位姓黄的商人成了亲,藏匿在广州府的南雄珠玑巷。奸相贾似道奏报,胡妃其实未死,藏匿民间,结果皇帝诏令官军一路追捕,沿途烧杀抢掠,无所不为,当官军查清胡妃藏匿在南雄时,扬言要在珠玑巷屠村灭口。咸淳十年(1274年),一批避祸
8、的百姓,从南雄珠玑巷启程,辗转到了香山县小榄。时值深秋,百姓为遍野的菊花所吸引,便在飞驼岭、凤山,一带垦荒定居,他们就是小榄的开村之祖。他们谨记着是菊花把他们引领到这片福地的,决定把野菊移植园圃中,嘱咐自己的子孙世世代代都要爱菊、种菊。到了清初,小榄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喜爱菊花的小榄人就办起了“菊社”和“黄华(花)会”,赏菊吟诗,以贺升平,嘉庆十九年甲戌(1814年),考虑到祖先是在甲戌年从珠玑巷迁来的,决定从该年起每隔60年,即每逢农历的甲戌年举办一次盛大的菊花会,这就是蜚声海内外的小榄菊花会的来由。,我国第一座中山纪念堂 在广西梧州市中山公园里,有一座银灰色的纪念堂,这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座
9、中山纪念堂。1925午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梧州人民举行了隆重的悼念仪式。随后,在李济深先生的倡仪下,开始筹建中山纪念堂,以纪念孙中山先生为国家民族建树的丰功伟绩。1926年初,在孙中山先生曾驻足远眺过西江秀丽景色的茶山(即今中山公园)顶上,举行了中山纪念堂奠基仪式。1928年夏正式破土施工。不久,粤桂战争爆发,广西银行歇业,存于银行的经费荡然无存,工程只得停止。直到1930年春,粤军进驻梧州后才征款续建,同年10月纪念堂建成。中山纪念堂主体建筑的平面成“中”字形,与四季长青的山峰相映衬,寓中山先生万古不朽之意。1981年8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把中山纪念堂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昔日中山柴炭业 上了年纪的中山人,大抵都熟知这样一句歇后语:“五十斤柴一乐(络)也!”这或许能让人了解当时柴行柴店装售木柴的概况。他们把以薪木劈成的柴,在竹兜内(俗称络)叠齐盛放,每络为50斤,这样交易起来比较方便。当时用的是司码秤,其斤曰司斤,比今市斤略多。既然在开门7件事中“柴”被列为首位,成语中也有“米珠薪桂”之说,可见柴在人民曰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在旧时未有其它燃料可代的岁月中,简直是不可一曰无此君,缺不得的。所以不难想象,柴炭业必然成为百业中最早出现之一。虽然中山(香山)最早的柴炭业盛况已无可考,但流传着一则文人与柴的故事。话说南海状元伦文叙在孩童时就曾以“有柴出卖”四字作鹤顶诗
11、:“有意披星戴月来,柴门紧闭扣不开。出声恐怕惊邻里,卖酒人家请出来。”南海与香山相近,大抵也有这类佳话。中山的柴,既有采自本地山区,也有沿西江河水运而来。本地山柴,多经五桂山石鼓运往石岐。后山柴缺乏,则一方面割芒代替,另一方面从西江购进。西江进入中山的木柴统称西江柴,主要有松碌(松树树干截成段,俗称“碌”)、杂柴、柴。杂柴是天然林中多种树木混合的总称。柴是木所产,还有荔枝柴也很旺火,砍的多为野生荔枝,今已难找到。而山上常见的鸭脚木、黄桐等速生树种,烧起来火不旺,无人乐意取用,故保存较多,这也是树木间的保命哲理。,石岐画报中山第一份画报刊物 石岐画报创刊于民国元年(1911)年八月,是中山首创的
12、画报刊物。现存的石岐画报创刊号,封面残破,仅存三分之一,内容图文并茂,上半部为新闻配图,共17页,下半部为文字,共24页。由于民初摄影、彩印还未普及,绘图均为手绘制版,结合当地新闻,上加文字报导,题材结合时代潮流,以除旧习、树新风为主,如破除迷信,戒烟禁赌,婚嫁自由,释放奴婢等,抑浊扬清,移风易俗,对树立社会新风气起着一定积极作用。文字部份有出版序言及发刊辞及其他文章,有论说、诗歌、小说等。光绪十年(1884年),上海用石印机器,首创了点石斋画报,绘画出自吴友如名家之手,风靡一时,石岐画报步其后尘,以小小南疆一个县城,有魄力出版这种画报,实属难能可贵,该社在石岐悦来大街,主编人李一觉,绘画及文
13、字由多人用笔名发表。每月出三期,这样组织人力、才力、物力、财力、阵容是相当雄厚的,唯不知出至多少期,无法寻找,编者同仁,亦无从查改。,三、文化名城,为了进一步提升中山的影响力和综合竞争力,每年11月,在全市范围举办“孙中山纪念周”活动。,2005年11月建成的中山市文化艺术中心,占地54727平方米,总投资5.7亿元,荣获2007年度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等国家级大奖,是中山市的文化地标、高雅的艺术殿堂。,市群众艺术馆近年大力开展公共文化服务,2006年获得全国“公共文化服”先 进单位”称号,市图书馆的馆藏图书从1988年的15万册增长到2007年底9573万册。2004年,市图书馆被评为国家
14、一级图书馆。,到2007年下半年,中山在省内成为全部镇区文化站达到省特级站标准的第一个地级市。全市共有150多个文化广场,平均每年举办文化活动3000多场,文艺精品不断涌现,2001年以来,获得全国性奖项愈50个,并摘取了“鲁班奖”、“金钟奖”、“曹禺文学奖”、“群星奖”、“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新闻奖”、“中国广播电视奖”、“小梅花奖”、“鲁迅奖”及等国家和省级最高奖项。在近年的广东省群众文艺作品评选中,中山市综合成绩均在全省前五名之列。2000年以来,中山先后成功承办了多项全国性和全省性大型文化活动。著名青年钢琴家郎朗、李云迪先后在市文化艺术中心举行钢琴演奏会。,中山特色博物馆建设初见规模
15、继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于2002年获得“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称号之后、中山市博物馆于2007年亦获此殊荣。,中山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初见成效:(1)中山咸水歌、小榄菊花会于2006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长洲醉龙、崖口飘色于2008年初列入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3)白口莲山歌、黄圃飘色、黄圃麒麟舞、沙溪鹤舞于2007年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小榄、沙溪、大涌先后被文化部命名为民族民间艺术之乡,20年来,中山先后出版了大批质量上乘的历史文化丛书和地方志书,其中中山年鉴(2003)曾获首届中国地方志年鉴奖一等奖。孙中山与宋庆龄曾获得中国图书奖。 2005年1
16、1月,博鳌亚洲论坛2005国际文化产业会议在中山举行。目前中山市已形成了以包装印刷、游艺游戏生产、文化旅游为主的文化产业群。,中山市于2006年8月26日组建了中山报业集团,形成了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以及中山网三大主流平面媒体的架构。1985年,中山市分别成立了广播电台、电视台2005年3月8日两台合并后,中山广播电视事业迅速发展,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全面铺开。中山市文明办联合有关部门每年举办“读书月”活动,书市已经成为中山市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阵地,四、走遍中山,中山十景:,和尚头路,什么是和尚头路?先说和尚,和尚也称僧侣,是佛教对男性出家修行者的称呼,和尚必须依戒律剃除须发,因而头顶是光秃秃
17、的。和尚头路,大概是中山沙田区的“土特产”。不过早已绝迹了。中山有20多个农村镇,大都位于沿海,由泥沙冲积而成,河涌如网,阡陌纵横,过去依河堤涌边田埂而自然形成的道路,没有混凝土铺面,泥质幼软,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湿滑,经过人畜践踏,变得坑坑洼洼,更加凹凸不平,凹下去的藏水,凸出来的圆圆滑滑,像和尚的光头,因而形象地被人称作“和尚头路”。未经过“锻炼”的沙田区以外的人,雨天走和尚头路,是没有不滑倒的。当年沙田区大都是贫雇农,生活贫苦,难得温饱,终年赤脚,临睡才找木屐到涌边埗头洗脚上床,有的人终生与鞋无缘。为了适应环境生存,沙田区老百姓,从小就得学会雨天走“和尚头路”:脚步一落地就将五趾叉开,
18、像蟹爪那样插入泥中,以免滑倒,熟能生巧,有的人走和尚头路如履平地。日子久了,习惯成自然,他们的脚趾是叉开的,特别是拇趾和尾趾,向左右叉开,难以合拢,像个“爪”字,很难买到合穿的鞋。沙田区以外的人,提起去沙田区走和尚头路和独木桥,莫不胆颤心惊,这并不是夸张的说法,曾经有过要请人背着走和尚头路,和四肢着地爬过独木桥的笑话。,风筝之乡,南朗镇泮沙乡可说是40年代中山的风筝之乡。当时该乡乡民的扎作和放飞风筝已为群众性活动,出现了像许航宝,许金、许汉超等一批能工巧匠。每年逢农历八、九月,该乡村口大地坪和天后庙前旷地,每天傍晚,如天无雨,就有大群老少男儿带着各式各样纸鸢不约而同来放飞,如遇明月当空,有人放
19、飞到午夜或通宵。高兴时,在农历大年初一也有不少人在此地放飞风筝。这一活动,持续达50年之久,当年许航宝及其助手许金所扎作之“百足”和“麻鹰”,不论是造型还是放飞操纵技巧,都有其独到之处,可说技冠全县。许航宝当时已年近古稀,但在制作风筝之选料、裁料、扎架、贴纸、着色全过程以至试飞、正式放飞等,他都亲力亲为。为了扎作“百足”钳、爪所用“山朗”,每到农历八月山朗成熟期,航宝便遣儿媳往五桂山地区采集使用。扎“百足头”之正中骨要用“茶干竹”,扎“百早身体”要用当地又坚又韧之“烂眼竹”(又名“勒竹”)、扎“百足”之发声弦要用“洋白藤”。许航宝都在百里挑一,选出精料,并亲手开料削笏,逐样落实尺寸和重量。剪裁
20、,精制而成,1948年,航宝家计拮据,家里仅存稻谷四、五担,为了扎好风筝往石岐参赛,他卖去两担作为制作风筝之费用,可见其对风筝艺术之热爱。航宝从16岁起从事风筝玩艺,历经近60年,所扎作风筝无数,木偶艺术上年纪的中山人大概不会淡忘,直到二十世纪的60年代末,中山还有一个木偶剧团,在省内颇负盛名。中山的木偶艺术,源出于三乡镇乌石村,而根子却是粤西的雷州地区。相传大约在公元1850年(清遭光三十),有一雷州男子名叫奎元,流落到三乡谋生,此人擅刻木偶,又会演木偶戏。乌石村村民郑金宵和儿子郑惠迪对此发生兴趣,花钱雇请奎元刻制木偶脸谱和教演木偶戏。由于本地人听不懂奎元配唱的雷州曲调,便从广州、佛山请来粤
21、剧艺人教唱粤曲和演戏,这就创建了中山历史上的第一个木偶粤剧团,并且此后一直由郑氏家族世代相传,到1918年郑宁(当时年仅11岁)入行时,已是第四代的传人了。中山木偶粤剧团所演出的流派属于杖头木偶(又称手舞木偶),一般高约一米,如小孩子真人大小,各种角色脸谱齐全,刻划细致入微,栩栩如生。到1932年,郑宁经过多年努力,自创了一套新的表演节目狮子采青,由人操纵木偶,木偶舞动狮子,从台下望上去,维妙维肖。1938年美国三藩市的华人商会举办商业博览会时,曾回国邀请文艺团体赴美演出助兴,郑宁的狮子采青就是最受欢迎的节目之一。解放后该节目赴广州参加调演时,也荣获优秀奖。中山木偶粤剧团的传统演技中还有一绝,这就是所谓“三上吊”,即将正在表演中的木偶高抛,让它准确地落在悬空的秋千架横杠上,相传该绝招是五、六十年前,由三乡乌石村艺人郑寿全独创的。二十世纪的60年代,是中山木偶艺术的兴盛年代。为了表现与敌人作斗争中英勇牺牲的模范少先队员刘文学等现代人物,传统的木雕脸谱已不适用,该团的美工人员大胆革新,先以石膏做模,再用旧模板加浆糊打成“模朴”,变木偶为纸偶,制成了刘文学等一批剧中人物的脸谱,成功地上演了刘文学一剧,在广州、中山等地连演三百多场,大受观众特别是中小学生欢迎。,五、和谐中山,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