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反割头税大会》文本素材(北京版选修4).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415857 上传时间:2018-04-05 格式:DOC 页数:158 大小:7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反割头税大会》文本素材(北京版选修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8页
《反割头税大会》文本素材(北京版选修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8页
《反割头税大会》文本素材(北京版选修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8页
《反割头税大会》文本素材(北京版选修4).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8页
《反割头税大会》文本素材(北京版选修4).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绪论一、 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相对于中国古典文学而言,当代文学无疑属于现代中国新文学的历史范畴。20 世纪 80年代,有些学者提出“20 世纪中国文学”和“中国新文学整体观”之类的概念和观点,即是注意到了当代文学与现代中国新文学的这种整体的历史联系。这种整体的中国新文学观不仅仅是文学史研究的观念和方法,同时也反映了现代中国新文学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实际。我们仍继续沿袭那种将本世纪的中国文学划分为“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的处理方法。按照这一划分,“现代文学”在时间段落上,指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到 40年代末期的文学,而“当代文学”则指 50年代以后的文学。(一)当代文学的提出:在中国大陆, “当

2、代文学” 的提法,最早出现在 50 年代后期。虽然 1959 年“建国”十周年时,文学界的权威机构和批评家在描述 1949 年以来的大陆中国文学时,并没有使用这一概念,甚至 1960 年的第三次全国文代会, “当代文学” 也未见在大会的报告和文件中出现。最早使用“当代文学” 这一概念的,是 50 年代后期文学研究机构和大学编写的文学史著,70 年代末以后,这个概念得到更广泛的运用。(二)“当代文学”概念提出的原因:主要为 1949年以后的中国大陆文学“命名”。1、“新文学”的含义的演变:“五四”文学革命之后,对这一“革命”所诞生的文学的描述,很快便以“新文学”作为指称。“新文学”这一概念的提出

3、和最初的使用,从“历时”的角度而言,是在表明它与中国“古典”的、“传统”的文学的时期区分;从“共时”的角度,则显示这种文学的“现代”性质:题材、主题、语言、文学观念上发生的重要变革与更替。但是,30、40 年代之交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在对于现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性质惊醒了分析(“现阶段”“中国新的国民文化”,“既不是资产阶级的文化专制主义,又不是单纯的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而是以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为领导的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从而建立了一种将政治社会进程与文学进程直接联系,以文学社会政治性质作为依据的文学分期框架。由此,“新文学”在具有左翼倾向的批评家和文学史家那里

4、,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即:“新文学”是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学”,即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文学。2、“新文学”与“现代文学”的转换与当代文学的性质正是以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属性来确定文学的分期,当代文学的概念被提出。1949 年以后,中国社会的“整个性质”已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文学也必然发生“根本性质”上的变化。 按照这种政治、经济和文化(文学)形态相对应的观点,中国在进入“社会主义革命”阶段之后,将必然地出现一种新的性质的文学形态。既然认为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文学,而它们的关系又呈现为上升的生成过程,那么,笼统地用“新文学”加以涵盖,可能会导致文学的各自的“性质”不能凸现,

5、削弱文学发展的目的性表达的后果。到 50年代后期开始,“新文学”的使用已大大减少,并开始出现了以“现代文学”加以取代的趋向。这种概念的转换,是为了给 1949年以后的文学的命名留出位置。因此,“当代文学”的概念的提出,不仅是单纯的时间划分,同时有着有关现阶段和未来文学的性质的指认和预设的内涵。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文学称为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学,这一理解,一直延续到 80年代以后的若干当代文学史的写作中。二、当代文学的源流(一)五四启蒙文化传统:一元化知识分子价值取向;(二)抗战以来的战争文化传统1937年以后中国社会价值结构的变化:三分天下国家权力意志;知识分子;大众民间文化;这种格局不仅存

6、在于当时的国民党统治区,也同样存在于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甚至还存在于日本侵略军占领下的沦陷区。原因:1) 战争是社会价值结构的金字塔发生颠倒,战争的主体农民在民族战争中的作用,引发了文化的改变,农民又被启蒙者变为知识分子服务的对象,因而他们所代表的民间文化纳入了知识分子的视野。2) 抗战统一战线的确立,使知识分子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发生转变,国家政党的权力关系开始大量渗透进文学之中。当时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和以郭沫若为旗帜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第三厅,名义上都是在国民党政府管辖的文艺界组织,同时又受到中国共产党组织的暗中控制和领导,这里当然是有内在的冲突和斗争,但国家和党派权力正面渗透

7、到文学领域也是不可回避的事实。3、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的影响:(1)确立五四新文化的性质:将五四以来的新文化归结为: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文化,因此抗战以来共产党直接参与的并建构的新文化,成为五四新文化逻辑发展的结果。 (2)站在战争需求的立场上,提出文化军队说,强调如何把文学运动改造成文化军队。毛泽东高度赞扬了鲁迅,把鲁迅为象征的 30年代左翼文艺运动概括为“围剿”与“反围剿”的斗争,5 鲁迅当年确实用过“围剿”两字,那是用来戏拟 20年代末“革命文学”论争中创造社等对他的批判攻击的,现在毛泽东把这个词与当时发生在江西苏区的军事行动联系起来,将鲁迅为旗帜的左翼文学运动纳入了整个革命

8、斗争事业的范围中,引申出了朱总司令和鲁总司令的两支军队的说法。(3) 批判新文化主体知识分子的小资属性,要求无条件地向工农兵服务,为战争服务。(4)否定五四新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准:西方文化模式,建立新的中国大众的喜闻乐见的文化。毛泽东强调知识分子唯有背叛自己的教养,深入到工农大众中去改造思想、脱胎换骨,才有可能适应新的文化规范。他为知识分子指出了两条途径:一、无条件地向工农兵大众学习,为工农兵服务,以大众的思想要求和审美爱好作为自己的工作目标;二、无条件投入战争,一切为战争的胜利服务,也就是一切都围绕着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斗争和路线方针政策服务。至此,以五四启蒙为特征的五四新文化传统被改造,形成以

9、战争文化为主要特征的新文化规律“五四”新文化传统有着某些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但它毕竟不是启蒙文化必然的逻辑结果,而是战争外力的粗暴侵袭的产物,所以,它不能不与前一文化规范发生价值观念上的冲突。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所作的严厉批评,不能不是这种文化冲突的反映。因此,自战争开始,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形成了两种传统:“五四”新文学的启蒙文化传统和抗战以来的战争文化传统。毛泽东的文艺思想及其影响下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和后来的解放区文艺运动,正是来自于战争的伟大实践。在当代,它们有时是以互相补充或者比较一致的方式、有时则以互相冲突以致取代的方式来影响当代文学,这就构成了当

10、代文学的种种特点及其辩证发展的过程。 二、 当代文学分期与发展概况传统以政治、经济、意识形态作为分期依据,将当代文学划分为:19491966,称为“十七年文学”;19661976,成为“文革十年文学”;1976 至今,成为新时期文学。现在我们依据文学自身发展的特征将其分为:第一阶段:1949-1978 年 一元化,大一统时期,国家权力意志独霸天下;1949年 7 月,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召开。这次大会的特点之一是,长期被分离在两个地区(国民党统治区和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的文学工作者终于“会师”,也就是说,“五四”新文学的战斗传统和战争中形成的解放区文化传统在目标一致的前提下合流了,

11、并且正式确立了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规定的中国文艺新方向为全国文艺工作的方向,这次大会被一般的文学史著作称为“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中国社会进入和平建设时期,但是战争时代的文化思维依然存在并延续:实用理性和狂热政治激情的奇妙结合,英雄主义情绪的高度发扬,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普遍应用,以及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热情占支配的情绪,对西方文化的本能性的拒斥,等等。这种种战争文化心理特征并没有在战后几十年中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在这种文化氛围的制约下,文学观念由军事轨道转入政治轨道,两军对阵的思维模式具体地表现为片面强调阶级斗争的教条模式。在文学外部,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批判运动,改造和批判知识分子的“小

12、资级”积极性,努力实现建设“一支完全新型的无产阶级文艺大军”的设想;在文学内部,则要求将文学变成“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就像“齿轮与螺丝钉”的关系。从文学创作的方面来看,在文学观念上的表现-诸如自觉强调文学创作的政治目的性和政治功利性,自觉运用战时两军对阵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来构思创作(即敌我阵营绝对分明),自觉强调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等等。(二)19781989:二元化,知识分子与国家权力合谋;1、选择 1978年作为当代文学史的第二阶段起点的原因:之所以是从 1978年算起而不是“文革”结束的 1976年,因为就文学的真正“复苏来说,是以这一年 8 月开始的 “伤痕文学”为标志的

13、。当时思想领域发起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在政治上确立了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决定,标志着抗战以来影响了中国文化建构四十年的战争文化规范被否定,中国真正进入了和平经济建设时代,思想解放路线与改革开放路线相辅相成地推动和保证了中国向现代化目标发展的历史进程。在文学史发展上比较有意义的是第四次文代会的召开,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到会致祝辞,在阐述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时明确提出了“不要横加干涉”的意见,并且承认文艺创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劳动,党“不是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而是根据文学艺术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帮助文艺工作者获

14、得条件来不断繁荣文学艺术事业。”紧接着,198 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了含义比较宽泛的“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总方针,来取代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的“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和“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151984 年胡启立代表中共中央出席第四次作家代表大会时发表祝词,首次以科学的态度总结了历史上党领导文艺工作存在的缺点,并作出了“创作自由”的许诺。从这一系列的文艺政策的调整中可以看到,一个比较健全的文学环境正在逐渐形成,一种以和平经济建设为特征的新的文化规范也正在初露萌芽状态。2、“五四”新文学传统又渐渐地恢复了活力。主要表现是复活五作家的启蒙责任和文人意识,以及重建那种重

15、视文学自身价值的立场。 启蒙责任忧国忧民,战斗意识;文人意识追求文学的表达,文体意识觉醒;重视文学自身的价值立场语言、叙述、技巧3、知识分子精英立场开始恢复:经营知识分子在某种程度上获得了主导地位的话语权,并且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相和谐,形成相对一致的政治理想主流意识形态:国家现代化,知识分子人的现代化在创作上形成文学思潮的线性推进,宏大叙事占主导位置。3)1990 年代: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主流意识形态调整,对社会的控制松动。在创作上的表现:多元化、无主潮、无共名。(三)90 年代以来:多元化,知识分子,国家权力,大众文化三分天下。80年代末到 90年代初,中国社会发生了急剧的转型,国家经济

16、领域的改革开放步伐正在加快,商品经济意识不断渗透到各个社会文化领域,社会经济体制也随之转轨,统治了中国近四十年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加速向社会主义的市场腑济体制转型。在这种情形下,意识形态的格局相应地发生了调整,80 年代是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最为活跃最为高涨的时期,但进入 9 0年代以后,政治经济文化的多种原因构成了对知识分子的严峻考验:他们在客观上难以维系以启蒙主义和精英意识为中心的知识分子话语权力,同时在主观上也开始反省自身的精英意识所表现出来的心态浮躁和价值虚妄的缺陷。9 0年代初基本的文化特征:知识分子在“共名”状态下持有的一元化的政治社会理想被淡化,多元文化格局在不自觉中逐渐形成。在

17、文学创作上则体现为作家放弃了宏大历史叙事,转向个人化的叙事立场,特别是由此走向了对于民间立场的重新发现与主动认同。作家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写作:有的继续坚持传统的精英立场,有的干脆表示要去认同市场腑济发展中的出现的大众消费文化,有的在思考如何从民间的立场上重新发扬知识分子对社会的责任,或者还有人转向极端化的个人世界,勾画出形色各异的私人生活几种文学走向同时并存,表达出多元的价值取向。国家权力意识形态、知识分子的现实战斗精神传统以及民间文化形态三分天下的格局更为稳固。第一章 :“新文学”方向的确立第一节 40 年代的文学界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并非同步,各有自己的规律。但是,中国情况特殊,二者的关系密切

18、,而且从 40年代以来,强调文学的工具性(螺丝钉、齿轮、武器)观点占主导地位,因而在中国产生了政治的变动引发文学格局的变动,出现文学倾向、文学思潮、文学力量的重组。(一)抗战时期中国的文学局面:解放区、国统区、沦陷区三种政治、经济环境导致文化、文学的差异。社会制度、政治文化背景、影响、制约文坛的状态,各个文学区域面貌不同。国统区:面积最大,拥有的作家最多,有不同的流派倾向。国民党作家、自由主义作家、左翼作家,自由主义作家人数最多,影响最大。以自由主义作家为代表的国统区作家在 40 年代的中体风貌:一部分作家继续干预现实,敢于生活,表现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作品主要以现实政治批判和讽刺为主(沙汀、张

19、天翼) ;更大一部分作家在直面战争这一生死攸关的问题时,直面现实人生、自我矛盾,以个人体验为创作的出发点,对人类经验和形而上学的体验加以表达,对人生意义和现代文明进行深层追问和探索,涉及许多具有人生重大意义的命题。这些作家很显然非常重视文学的独立性,主张文学艺术的中西结合与融合,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更强调文学的审美价值,注重作家艺术个性的张扬,小说领域出现讽刺小说和个人追忆性小说。沦陷区:政治背景特殊,进步青年读者流失,商业文化凸现,现实主义小说与市民文学汇合,左翼文学退出,现代主义流行,出现了通俗和先锋两个层面,不管现代还是先锋都注意市民文化、市民兴趣。钱钟书、张爱玲、海派文学、苏青、梅娘、

20、无名氏解放区:解放区的天是 明朗的天,一个崭新的社会模式,理想社会。如果国统区是激愤沉郁,那么,解放区是激扬乐观。历史乐观主义情怀,重视民间艺术(秧歌剧、街头诗) ,以此作为表现新世界的资源。国统区文学战线的知识分子的挣扎、搏斗、困惑迷茫,后者是加入了集体以后的幸福感和自豪感,自我扩大的满足感。(二) 抗战结束后文学力量的变化:各种力量纷纷设计未来文学的走向。国民党随着政治、军事的溃败,其文学的左右力量减弱,其创作不具备文学价值,基本退出文学领域;自由知识分子分为两部分,一类在政治上倾向于共产党为代表的人民大众,老舍、巴金、曹禺、冯至、臧克家等,但是他们在人格精神上始终渴望坚持自己的阵地,坚持

21、自己的道德情操、人格与价值,在文学上坚守对文学的地理性的追求,也就是在政治承担上和艺术自律上持不同的态度。另一类作家在政治上对国民党、共产党都持批评的态度,在文艺上抵制左翼文学的力量和文学规范。朱光潜、沈从文、萧乾等。左翼文学的力量壮大,地位日益提高,具有作哟中国文学发展方向的作用。(三)左翼文学界的选择30 年代已成为最有影响的派别,40 年代后期成为左右文学局势的主流文学力量40 年代后期的工作:1、宣传讲话 ,高度评价解放区文艺;2、对抗战以来国统区文艺状况、思想进行估计、清理检讨;在理论上确立毛泽东文艺思想为理论依据,延安文艺为理想模式。3、对作家流派进行分类:革命作家;进步作家;反动

22、作家。不仅对自由作家进行分类,而且对左翼作家内部进行清理,纯化。40 年代对胡风的批判已表明,既是革命的话语也不许标新立异,另树一帜。一体化的文学局面开始形成。1948 年中共领导下的香港文化工作委员会策划的文学理论刊物大众文艺丛刊创刊,郭沫若的斥反动文艺一文激烈批判沈从文、朱光潜、萧乾等“资产阶级”作家,又有邵荃麟、胡绳、乔木(乔冠华)等对左翼阵营内的胡风的文艺理论和路翎的小说进行了集中的清算。依据:作家的世界观;对左翼文学和中共运动的态度;作品可能发挥的政治作用;目的:为实现文学的转折作基础工作;效果:在作家中引起强烈的反响,影响文学进程。第二节 第一次、第二次文代会一、第一次文代会(一)

23、背景 : 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简称第一次文代会)召开的时间是 1949 年7 月 2 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但是那时共和国宣告诞生也只是时间问题,当时我们很快就要胜利了,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和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一切条件均已成熟。1949、年 3 月 5 日13 日中国共产党于河北省平山县西伯村召开了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会议,这是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基础的会议,在这次会议后,中共中央就由河北省平山县西伯村前往北平,开始筹建新的政治协商会议。而毛泽东的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和 1949 年 6 月 30 日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三十周年而发表的论人

24、民民主专政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曾起了临时宪法作用的重要文献” 。全国妇女、青年、工人、等群众团体组织已先后成立。第一次文代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迎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朝霞,筹备而召开的。(二)会议主要内容 : 第一次文代会是由郭沫若提议、党中央批准而召开的,出席代表 824 人。这次文代会的召开,受到了党中央的重视与关怀。朱德代表党中央致祝词,7 月 6 日毛泽东亲临大会讲了话,周恩来作了长篇政治报告 。郭沫若、茅盾、周扬、傅钟分别作了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 、在反动派压迫下的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 、 新的人民文艺 、 关于部队文艺工作的报告,介绍和论述了国统区、解放区、部队的文艺运动情况

25、,建立了全国性的文艺组织。(三)意义与影响: 第一次文代会是一次盛会。规模大、人数多。它在中国当代文学史、艺术史和其他专史上都应占有一定的位置,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的结束,中国当代文学的开始。既有积极意义,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对以后当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A、它在对 40 年代解放区和国统区的文艺运动和创作的总结和检讨的基础上,把延安文学所代表的文学方向,指定为当代文学的方向,并对这一性质的文学的创作、理论批评、文艺运动的方针政策和展开方式,制订规范性的纲要和具体的细则。B、加强了文艺界的团结,建立了全国性的文艺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联合会,简称“文联” 。在这个组织下又分别成立了国

26、家级和省级的文学艺术各部门的协会。国家执政党对作家艺术家开始控制、组织、领导、管理,创作主体的身份发生变化,由自由职业作家党的文艺工作者,政府为作家提供了政治和经济的保障,作家与国家机器之间的依附关系形成。 另一面:A、第一次文代会基本上是肯定、照办了解放区文艺工作的政策和具体的做法并将其推广到全国去,而未从全国解放后文艺界的新形势出发,创造性地对解放区的文艺政策和具体做法,做出相应的必要调整。违背了实事求是,情随势迁的原则;B、第一次文代会对 “五四”以来的新文艺运动的传统和经验,特别是三十年代文艺大众化运动的传统与经验,就相对地远不及对以解放区文艺运动的传统和经验总结研究的深,继承的好,甚

27、至把国统区文艺工作的某些值得重视的经验当作“缺点”来加以否定;C、确立广泛团结的方针,强调在为人民服务并首先为人民服务的文艺方针下团结是正确的,但对存在的某种程度的宗派情绪缺乏足够的清醒认识和制定相应的根除措施。确立了“一体化”的过程以及各种文学力量在“当代文学” 中的资格和地位 ,未能充分注意到不仅应在组织上实现大团结,而且应“在文艺界的特殊问题艺术方法艺术作风一点上团结起来” 。这就使后来的新中国文艺不能广泛的吸收一切有益的艺术风格艺术流派以真正形成社会主义文艺的百花齐放。二、第二次文代会1(一)背景: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了人民自己的国家,建国以后党提出了国

28、民经济恢复阶段的战略部署和具体任务,领导人民进行了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 “三反” 、 “五反” 、和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这些都为深入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奠定了基础,也为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投身到新生活的激流中去,老作家焕发了青春,新作家不断涌现,他们以饱满的激情,歌颂站起来的中国人民,描绘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场景。1952 年,在国民经济恢复阶段将要结束之际,党又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内,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的改造。这样从 1953 年开始实行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进入了

29、大规模建设时期。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提高,我们的文学事业虽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据统计,发表在主要报刊杂志上的小说、散文、戏剧、电影剧本等优秀的作品约 2000 种,出版单行本约 896 种。但是在迅猛发展的现实面前,还是不能满足于人民群众的要求。为适应国家建设和人民的需求,有必要对四年来的文艺工作进行总结,肯定已取得的成就的同时,进一步分析落后的原因,于是,1953 年 9 月 23 日至 10 月 6 日在北京举行了第二次文代会。(二)主要内容:第二次文代会依然受到了党中央的重视和关怀。会前毛泽东对大会的内容、议程作了指示。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等接见了与

30、会代表。周恩来以为总路线奋斗的文艺工作者的任务为题,周扬以为创造更多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而奋斗为题,茅盾以新的现实新的任务为题,邵荃麟以沿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方向前进为题,分别作了报告。他们从理论上、创作上肯定了第一次文代会以来文艺工作所取得的成就,也为文艺工作者下一步的工作了指明了方向规定了任务。同时也是坦率地、认真地、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四年来文艺工作的不足,并且系统地阐述和讨论一些文艺的基本规律的文题,如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问题,创作上公式化、概念化的问题 ,创作英雄人物的问题,加强文艺工作领导问题等。(三) 影响:由于历史的原因,第二次文代会的上的提法与做法对文艺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31、特别是对于我们工作中的不足的反省是尖锐的、实事求是的,在当代文艺发展史上也是罕见的,但由于显而易见的一元化理论模式的偏颇,使得会议上提出的一些理论主张存在一定的片面性,缺乏科学性,如强调文艺配合“当前政治任务” ,要去“直接表现政策”等。这又为以后文艺界出现的政治性批判斗争埋下了理论的祸根。第二章:文学环境和文学规范第一节 50-70 年代的文学环境一、 本期文学所受外来影响主要方面其一是欧洲从文艺复兴到 19 世纪的近代文学,尤其是 19 世纪欧洲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和俄国的革命民主主义的文学;其二是十月革命以后的前苏联文学和其他(主要是东欧) 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学。在这些外来影响中,前苏联文学

32、的影响又是举足轻重的;在 50 年代中前期,甚至是带根本性的。举凡前苏联文学的理论原则和作家作品,乃至方针政策和文学活动,在这期间都被及时地详尽地介绍进来,作为文学界直接学习和仿效的对象。本期许多文学理论方面的讨论和文学批评方面的活动(包括非文学的批判),都是在前苏联文学界的直接影响下开展起来的。本期作家的文学创作,尤其是青年作家的创作所受前苏联文学的影响,更是一个普遍存在的文学现象。有些青年作家的处女作或成名作甚至直接就是在某位前苏联作家或某部前苏联文学作品的影响下创作出来的。所有这些外来影响,对本期文学的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但在极为有限的条件下开拓了本期文学的视野,保持了本期文学与世界

33、文学的历史联系,而且也滋养了本期的作家,尤其是在理论和创作方面,确实收获了许多重要的成果。否认本期文学存在外来影响,是一种不尊重历史的表现;无视本期文学的外来影响的积极方面,同样是对历史的一种偏见。二、对中外文化“遗产” 、尤其是外国文学接受范围以时间而言,对外国文学的有限度的肯定大体限在 19 世纪以前的文学;以创作方法而言,则“现实主义”是一个衡量的标尺;而这两个尺度大致又是重合的。对于 20 世纪外国现代文学,当时的中国文学界只译介被认为是“现实主义的”或“进步的”(具有“社会主义倾向 ”)的作家作品。 20 世纪西方文学中的所谓“现代主义” ,和具有近似思想艺术倾向的作家作品(在 50

34、 年代,中国理论家称之为“20 世纪欧美资产阶级没落期的颓废文学各派别”),以及苏联文学中离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路线的创作(叶赛宁、布尔加科夫、古米廖夫、帕斯捷尔纳克、茨维塔耶娃、阿赫玛托娃、索尔仁尼琴等),被作为反动的或腐朽的思想 三、在五六十年代, “值得”译介、阅读、借鉴的作家作品,又并不处于同一等级。“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思想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能够深刻揭示社会本质,和“指出理想的前景” ,自然代表文学的最高发展阶段,而优于人类已有的一切文学创作。19 世纪的现实主义中,巴尔扎克高于左拉,因为后者具有“自然主义”倾向,而这在揭示生活的“本质”上存在缺陷。对被认为是 2

35、0 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高尔斯华绥、托马斯?曼的肯定,已包含更多的保留,原因是已出现了工人阶级的社会主义运动,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也已成为最先进的文学事实。艺术倾向而加以否定,他们的作品也没有得到翻译和介绍。“等级”的划分不仅表现在作家上,而且也指向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和对作品所作的阐释。思想艺术上的“典型化”程度,对劳动者的同情程度,对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社会黑暗的揭发程度,是对待“古典作品”经常使用的标准。第二节 作家的构成一、中心作家作家的构成 一批“40 年代作家”的“边缘化”, 来自解放区的作家中心化40 年代作家边缘化的原因:一是,一部分作家文学写作的“权利”受到不同程度的

36、限制。这种情形,更多发生在 40 年代末被称为“反动作家” 、 “自由主义作家”身上。沈从文、钱钟书、朱光潜、废名、萧乾、李健吾、师陀、陈梦家、吴兴华等的写作,也受到很大限制。穆旦、郑敏、杜运燮、陈敬容、王辛笛等,受到有意的冷落,而促使他们“自动消失” 。 二是,意识到自己的文学观念、生活体验、艺术方法与新的文学规范的距离和冲突,或放弃继续写作的努力,或呼应“时代”的感召,以适应、追赶时势,企望跨上新的台阶。他们想通过学习、改造,通过熟悉“新生活” ,来把握新的表现对象,掌握新的艺术方法,以创造“无愧于伟大时代”的作品。郭沫若、巴金、老舍、曹禺、冯至、艾青、田间、臧克家、夏衍、田汉、张天翼、周

37、立波、沙汀、艾芜、卞之琳、骆宾基等,都曾在 50 年代前期,或整个 “十七年”间,做过许多的努力。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与“文艺新方向”所规定的创作观念和创作方法之间的关系,始终处于紧张的,难以融合、协调的状态。既不能继续原来的创作路线,又难以写出充分的体现“新方向”的作品,从整体而言,这些作家中的许多人,其艺术生命,在进入 50 年代之后已经结束。三是,在 50 年代的政治、文学批判运动中受到攻击而罹难,而被拒斥于文学界之外。这些作家,主要有胡风、路翎、鲁藜、牛汉、绿原、吕荧、冯雪峰、艾青、丁玲、萧乾、萧军、吴祖光、李长之、穆旦、徐懋庸、施蛰存、傅雷等。来自解放区的作家(包括进入解放区和在解放区

38、成长的两部分)和四五十年代之交开始写作的青年作家,是这一时期作家的主要构成。当然不是这两个部分的所有成员都能进入这一“构成”。除自身的思想艺术素质等条件外,他们也经历以“新文艺方向”为标尺的“筛选”。艾青、丁玲、陈企霞、萧军、蔡其矫、秦兆阳、罗烽、钟惦棐等“解放区作家”,和王蒙、刘宾雁、公刘、邵燕祥、刘绍棠、高晓声、陆文夫等青年作家,就在 50 年代有关文学方向与文学规范的“大辩论”中,被拒之于文坛之外。二、中心作家的文化构成1、作家出身与活动的地理范围:大都集中于山西、陕西、河北、山东一带,即在 40 年代被称为晋察冀、陕甘宁、晋冀鲁豫的地区。 “地理”上的这一转移,与文学方向的选择有关。它

39、表现了文学观念的从比较重视学识、才情、文人传统,到重视政治意识、社会政治生活经验的倾斜,从较多注意市民、知识分子到重视农民生活的表现的变化。这会提供关注现代化文学中被忽略的领域,创造新的审美情调的可能性,提供不仅从城市、乡镇,而且从黄河流域的乡村,从村民的生活、心理、欲望来观察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矛盾的视域。2、文学态度:文学被看作是服务于革命事业的一种独特的方式。他们对于文学自主、独立的观念、会保持高度的警觉;不认为可以把政治活动、社会参与与文学写作加以区分。他们并普遍认为,凭藉着“先进的世界观”,作家能够正确地认识、把握客观生活和人的生命过程的“本质”和“规律”;他们所实践的革命和文学,

40、正是体现了并阐释着这一发展规律的。3、文学素养:大多学历不高,在文学写作上的准备普遍不足。他们的生活经验主要集中在农村、战争和革命运动的方面,这导致获取必要思想和艺术借鉴的困难;写作上传统性的那些“难题” (诸如生活经验到文学创造的转化,虚构能力和艺术构型能力等) ,在许多作家那里,更不可能寻得克服的途径。“高潮”便是“终结”的“一本书作家” ,在当代成为普遍现象。第三节 刊物和文学团体在 50 至 70 年代的中国,作家的文学活动,包括作家自身,被高度组织化。而外部力量所实施的调节、控制,又逐渐转化为那些想继续写作者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 。一、主要期刊最重要的是中国文联和作协主办的那

41、些“机关刊物” ,尤其是文艺报和人民文学 。 新观察 、文艺学习 、 诗刊 、 民族文学 、 解放军文艺 、 译文 (世界文学 ) 、 文学研究 (文学评论 )、 文艺月报 (上海文学 ) 、 收获 (上海) 、 北京文艺 、 长江文艺 (武汉) 、 延河 (西安) 、 新港 (天津) 、 作品 (广州)等。等。人民文学 ,尤其是文艺报 ,是发布文艺政策,推进文学运动,举荐优秀作品的“阵地” 。“建国”初年,胡风极愿意主编文艺报 ,未被获准。50 年代前期,丁玲、冯雪峰先后主持文艺报 、 人民文学的编务,后来都被调离。这些刊物的控制权,它们的主编和编委的构成,是当时文艺界斗争的组成部分;从人员

42、的更迭,可以窥见这期间激烈斗争的线索。在文学被规定有统一路线的时期里,虽然刊物数量大增,却大多不可能有属于自身的特色。创办具有个性色彩,或文学流派性质的刊物,曾是一些作家在某一时期所争取的,但他们却为此付出重大的代价,最终也不可能实现。如:1957 年,丁玲、冯雪峰等对创办“同人刊物”的设想,江苏文学青年对刊物探求者的筹划,在开始时表现出个性的四川诗刊星星 ,都说明了这一点。二、文学团体在 50 年代到“文革”之前,国家对于作家的管理,主要通过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作家协会这样的组织来实现。在作为文联团体会员的作家、艺术家组织中,中国作家协会最为重要。后来,并在各省、直辖市、自治区设立分会。

43、作协的作用:它对作家的创作活动、艺术交流、正当权益起到协调保障的作用,而更重要的作用则是对作家的文学活动进行政治、艺术领导、控制,保证文学规范的实施。作协主席:从成立起到“文革”停止活动,它的历任主席是茅盾;周扬、丁玲、冯雪峰、巴金、老舍、柯仲平、邵荃麟、刘白羽等,同时或先后担任过副主席。权力核心:作协中的“党组” 。中国文联和作协在中共中央、毛泽东的领导和直接介入下,发起、推进了一系列的文学运动和批判斗争,并在各个时期,对作家、批评家提出应予遵循的思想艺术路线。第四节 5070 年代的文学思潮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虽然意味着新政权领导下的文艺阵营已经建立,但是并没有宣布阵营内部的思想斗争已经结束

44、。当代文学的两大传统虽然已分清了主次地位,但两种价值观念、两种美学修养、两种文化实践,仍然存在着尖锐的冲突,并通过政治运动的形式一再表现出来。(一)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及的批判 1 由孙瑜编导、赵丹主演的电影武训传开拍于 1944 年,后因经费问题而中断。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全面修改的剧本经中共中央宣传部审查, 1950 年 12 月开始在全国上映。 武训传在全国上映以后,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北京、上海和天津等地就发表了四十多篇颂扬武训和武训传的文章。电影武训传及其所表现的武训这一历史人物的广受欢迎,引起了毛泽东的警觉。1951 年 5 月 20 日, 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亲自撰

45、写的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 ,认为:武训传所提出的问题带有根本的性质。像武训那样的人,处在清朝末年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者和反对国内的反动封建统治者的伟大斗争的时代,根本不去触动封建经济基础及其上层建筑的一根毫毛,反而狂热地宣传封建文化,并为了取得自己所没有的宣传封建文化的地位,就对反动的封建统治者竭尽奴颜婢膝的能事,这种丑恶的行为,难道是我们所应当歌颂的吗?向着人民群众歌颂这 种丑恶的行为,甚至打出“为人民服务”的革命旗号来歌颂,甚至用革命的农民斗争的失败作为反衬来歌颂,这难道是我们所能够容忍的吗?承认或者容忍这种歌颂,就是承认或者容忍污蔑农民革命斗争,污蔑中国历史,污蔑中国民族的反动宣

46、传为正当的宣传。人民日报发表了短评共产党员应当参加关于武训传的批判 。三天以后(1951 年 5 月 23 日) ,文化部电影局又向全国发出通知,要求展开对于电影武训传的批判。起初局限于文化艺术领域的正常的“学术讨论”就被“升级”为规模巨大的政治批判运动。全国的所有报刊都在批判武训及武训传 ,不同的意见根本无法表达,电影武训传的编导、演员和曾经肯定过武训的人,均都被迫进行了检讨,有的地方甚至还搞人人过关。 人民日报1951 年 7 月 26 日发表“武训历史调查团”的武训历史调查记和 8 月 8 日发表周扬反人民、反历史的思想和反现实主义的艺术电影武训传批判 ,算是在形式上为这一批判运动做了总

47、结。毛泽东发动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并不仅仅是因为武训这个历史人物或电影本身所存在的值得批判的问题,而主要是因为,武训和武训传在当时的广受欢迎所显示出来的政治文化意识和毛泽东及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所欲建立的新文化发生了严重的冲突。电影武训传以武训的“行乞兴学”反衬了太平军武装斗争的失败,这样一种政治意识,必然为刚刚通过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所难以接受,因此也被后者命名为投降主义和改良主义而批判。另一方面,对于电影武训传的批判还有着另外的目的,这就是接续了第一次文代会所曾开始的对于来自国统区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清理,周恩来便曾明确指出人民日报社论的“主要目的是希望新解放区的知识分子认真学

48、习,提高思想水平” ,而电影武训传的主要创作者正是来自于 1949 年以前的国统区。毛泽东所发动并且在全国所展开的对于电影武训传的批判运动,是 1949 年以后的政党领袖以其所特有的政治权威与精神权威,充分运用民族国家高度组织化的意识形态和文化管理体制,并在文化官员的密切配合下进行广泛的社会动员,而以执政党的文化理念直接介入文艺领域所首次展开的大规模实践。这一实践,就运动的发起者和组织者来说,无疑取得了相当的成功。作为在 1949 年以后所初次展开的大规模的具有明显的激进色彩的文化实验,它的基本“经验”与运作模式在紧随其后的批判运动中都有明显的依循,所以说,它为后来的文学批判运动开了一个“先例

49、” 。但在另一方面,对于文学艺术来说,这一先例却又在很大程度上伤害了它的自主性原则,也很严重地影响了文学艺术的正常生产。自此以后,政治权力可以肆无忌惮地进入“文学” ,文学自身的价值、尊严与原则,则近于消失。(二)对于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中对于红楼梦的研究被称为“红学” ,而以胡适为代表的研究学派则被称为“新红学” ,俞平伯(19001990)便是“新红学”中的重要学者。20 世纪 20 年代,俞平伯便已开始对红楼梦的研究。1952 年,他将 1922 年所写的红楼梦辨重新修订后,易名为红楼梦研究重新出版,并相继发表了红楼梦简论和读红楼梦随笔等多篇文章。这些著述主要发挥了“新红学”的“自传说” ,认为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和“情场忏悔” 。 红楼梦的基本主题,也被概括为“色”与“空” 。而其艺术风格,则是“怨而不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