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步步高】高考语文总复习【word活页训练】论述类文章阅读:考点综合提升练1.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414905 上传时间:2018-04-0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步步高】高考语文总复习【word活页训练】论述类文章阅读:考点综合提升练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步步高】高考语文总复习【word活页训练】论述类文章阅读:考点综合提升练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步步高】高考语文总复习【word活页训练】论述类文章阅读:考点综合提升练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步步高】高考语文总复习【word活页训练】论述类文章阅读:考点综合提升练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步步高】高考语文总复习【word活页训练】论述类文章阅读:考点综合提升练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考点综合提升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圆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精神原型,它与中国人的宇宙意识、生命情调等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也是我们揭示中国艺术生命秘密的不可忽视的因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圆有时是相对于缺而言的。我们通常所说的“圆满”一语,原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其中也可看出中国人重视艺术生命的一份用心。司空图诗品雄浑中云:“超以象外,至大不可限制;得其环中,理之圆足混成无缺,如太极然。 ”在这里,圆即充满、周备、具足,体现在诗性艺心就是浑全充融。森罗万象,一尘沤,一片叶,一缕云,及至浩浩苍天、绵绵大地,都可以大道涵括。中国哲学中有一个著名比喻“月印万川” ,最能体现

2、充满圆融的特点。这个比喻有两层重要的含义。一是万川之月,只是一月。江流宛转绕芳甸,何处春江无月明,湛然寰宇,月光朗照,天下万千江湖,无处不映出它的圆影。然万千个圆共有一圆,万种之月,只有一月相照,一圆贯穿了万川之圆,散在江湖各处的异在之圆联成一个整体,只有一个生命。二是自此一月,可观全月。由于散在江湖的万千之月均由一月相照,故自任何一月均可窥见万千之月的内在生命,任何江湖的月都是一个自我完足的生命世界。 “万川之月”所透析出的哲学内蕴就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它强调了万物都是一个自在圆足的生命这一重要特性。中国哲学的圆满具足说散发着浓厚的艺术情调,它实际上是以审美的眼光看待世界。儒道佛中的充满

3、圆融的生命哲学刺激了中国艺术家的创造精神。由于受天人合一哲学观念的影响,中国艺术家总有一种自觉的超越意识,要尽广大,极精微,自有限而观无限,由当下而观永恒。然而宇宙洪阔,天道苍苍,艺术要受到时空的限制,它总不能摆脱具体的实在,总在关注一人一事一时一物,这便制约了艺术家的绵绵长思。万川之月自在圆融的生命哲学却给了解脱这一难题的钥匙。艺术家既关心“一” ,认为“山川即道” “山水即天理” ,万事万物均是道的化身,但更关心的是“一切” ,因为“一切即一,一即一切” ,一切都是自在圆足的生命整体。 文心雕龙云“乘一总万” , 二十四诗品云“万取一收” ,其意大致相同。故中国艺术家更重视当下直接的观照,

4、更关心微观,在艺术倾向上,两汉时铺排山川云物的现象到了唐宋时越来越少,人们所创造的艺术世界更加精微、细致。中唐以后,追求精微细致的审美风尚渐渐弥散开来。如在中国园林中,人们普遍追求“壶纳天地”的妙处。一湾清泉,几条幽径,几处亭台,便俨然构成一自在圆足的世界。请看中国园林的命名:勺园,如一勺之大;蠡园,如一瓢之微;壶公楼,小得如茶壶一般;芥子园,微小得犹如一粒种子;一沤居,细微得如同大海中的一朵涟漪。但是,在中国人看来,一沤就是茫茫大海,一假山就是连绵峰峦,一亭就是浩浩天庭。故人们常常将园林景区叫做“小沧浪” “小蓬莱” “小瀛洲” 。 “小”是园林特点, “沧浪” “瀛洲”等则是人们远的心意,

5、壶公有天地,芥子纳须弥,这成了中国艺术家不言的秘诀。在中国山水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以“溪山无尽”为名的画,它反映了中国山水画家对山川无尽之妙的追求。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和倪云林的疏林秀石图风格迥异,一是江山无限,一是片石只林,但所追求的却是一致的,人们在他们的画中无所憾,因为它们自身就是一个自我完足的宇宙。郭河阳“有人悟得丹青理,专向茅茨画山水”正谓此。若要能演成一个完整生命, “茅茨”也能成为灵区。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圆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揭示中国艺术生命秘密的重要因素。B.圆即充满、周备、具足、万物之理、混成无缺,体现在诗性艺心上即浑全充融。C.“超以象

6、外,得其环中” ,自然界中森罗万象,一尘沤,一片叶,一缕云虽形态各异,但都一统于“道”的世界中。D.“江流宛转绕芳甸,何处春江无月明 ”,说明到处春江的月明均由一月相照,故自任何一月都可窥见万千之月的内在生命。答案 D解析 应该体现万川之月的第一层含义。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艺术家的自有限而观无限,由当下而观永恒的观念,是受儒道佛中圆通生命哲学和天人合一哲学观念的影响。B.自在圆通的生命哲学是解脱艺术家受时空和具体事物限制的钥匙。C.“乘一总万” “万取一收” 与中国艺术家更重视当下的直接观照、关心微观等都体现了“山川即道”的哲理,都符合宇宙中的自在圆足的生命

7、整体的哲学观点。D.中国山水画中有许多以“溪山无尽 ”为名的画,它反映了中国山水画家追求在一山一水中去创造一个圆满自足的世界。答案 A解析 范围扩大,应该是“受天人合一哲学观念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川之月”所透析出的哲学内蕴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它反映了物物均有其内在之理,而内在之理又是共通的道理。B.“壶公有天地,芥子纳须弥”中, “天地”和“须弥”是人们远的心意。C.两汉铺排山川云物的现象到唐宋越来越少,因为用精微、细致表现“涵盖乾坤”较铺排渲染更能体现所要追求的生命的博大精深。D.画道之理体现哲学上的圆通之说,故一草一木,一丘一壑都如

8、同有灵光耀现,形成自我圆足的世界。答案 C解析 无中生有,文中没有出现比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 )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已经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 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我们祖先把5 天叫一候,3 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

9、 72 候 24 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公元前 104 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与中国古代哲学体系有密切关系,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 15 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 。每年运行360 度,共经历 24 个节气,每月两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 ,它们是: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 12 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 ,它们是: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

10、、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 15 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反映了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反映了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的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

11、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小满、芒种则反映了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二十四节气的影响,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最著名的清明、立春、立夏、冬至都融入了节日的氛围,夏至、暑伏也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以至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 “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说法。在这

12、些节令中,往往伴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谚语。二十四节气内涵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因而成为中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4.下列对“二十四节气”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春秋时期,人们已经能用土圭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并确定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B.我国古代把 5 天叫

13、一候,3 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 72 候 24 节气,这种用农历划分的二十四节气,早在淮南子中就有完整记载。C.二十四节气由我国劳动人民独创,不仅反映了季节的变化,还具有指导农事活动的功能,对人民生活有广泛的影响,是重要的文化遗产。D.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知,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反映了四季的开始。答案 B解析 张冠李戴。 “用农历划分的二十四节气”错,应是“用阳历划分” 。5.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阳沿黄经每运行 15 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 “一个节气” ,一年共经历 24 个节气, “节气” “中气”交

14、替出现,现在人们把它们统称为“节气” 。B.二十四节气的制订经历了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公元前 104 年,邓平等人在太初历中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并明确了其天文位置。C.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节气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而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小雪、大雪等节气反映了气温在一年中的升降变化。D.“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的谚语讲述的是一年的二十四个节气的顺序,民众对此耳熟能详。答案 C解析 无中生有。小雪、大雪反映的是降水现象,不是气温的变化。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

15、活中随处可见其影响,这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结合紧密,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B.民间“冬至饺子夏至面”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等说法说明夏至、暑伏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许多民俗活动也在这些节令里开展。C.“惊蛰”用天上初现惊雷和地下蛰伏的虫子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而在我国南方虫子根本不蛰伏,所以无法有“惊蛰”一说。D.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研究价值。答案 B解析 A 项绝对化。原文为“ 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而不是全部。C 项主观臆断。虽然节气反映的是典型北方气候特点,但说南方没有“惊蛰”是错误的(原文无据) 。D项因果倒置。因为二十四节气内涵丰富,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研究价值,所以才成为中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