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四川省——乡通村公路技术指南.pdf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4138439 上传时间:2018-12-11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93.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乡通村公路技术指南.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四川省——乡通村公路技术指南.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四川省——乡通村公路技术指南.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四川省——乡通村公路技术指南.pdf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四川省——乡通村公路技术指南.pdf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四川省乡通村公路技术指南(试行) 为规范我省乡通村公路建设行为,做到技术可行、标准合理、方便实施、确保安全,参照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00197),结合四川省的实际情况,特制订四川省乡通村公路技术指南,供各地参考执行。 一、基本要求 (一)乡通村公路主要是指乡镇到行政村所在地的农村公路,其主要功能是满足通行中、小型客货汽车和其它小型机动车辆以及非机动车辆通行的道路。 (二)四川省乡通村公路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指南)适用于因条件限制而达不到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00197)要求的乡通村公路建设。 (三)有条件采用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00197)中四级及以上标准建设的乡通村公路,应执行公路工

2、程技术标准(JTJ00197),不受本指南限制。 (四)改建乡通村公路,当利用现有农村机耕道的局部路段受条件限制时,对本指南规定的个别技术指标,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可作合理变动;对于改线段应符合本指南的规定。 (五)新、改建乡通村公路在保证线形的条件下,应少占耕地,少拆房屋,保护文物,保护环境。 二、路线 (一)计算行车速度不小于15km/h (二)应做到平面顺适,纵坡均衡,横面合理。平、纵面线形应与地形、地物及周围环境相协调,避免大挖大填和水土流失。 (三)采用单车道设计时,应设错车道,错车道每间隔200300m距离设置一处,错车道处的路基宽度不小于6.5m,有效长度一般不小于10m,相邻错车

3、道之间应尽可能通视。 (四)平曲线半径一般不小于15m,特殊困难地段不得小于10m。平曲线长度不得少于15m, 当平曲线半径小于150m时,路面应设置超高和加宽,其值见表1之规定。 公路超高加宽值 表1 平曲线半径 (m) 150-105 105-70 70-55 55-40 40-30 30-20 20-15 15-10 超高值(%) 2 3 4 5 6 7 8 8 加宽值(m) 0.4 0.5 0.6 0.7 0.9 1.1 1.25 1.5 (五)当平曲线需要设置超高、加宽时,应在平曲线两端各设置一段长度不少于10米的缓和段。行车道超高、加宽均应在缓和段起点开始设置,并且在缓和段内渐变完

4、成。 (六)越岭路线受高差限制需延展路线采用回头曲线时,应避免在同一坡面上布设过多的回头曲线。回头曲线半径一般不小于10m,超高横坡度最大为6%(积雪冰冻地区宜小于6%),最大纵坡为4.5%,连接相邻两回头曲线间的直线距离不得小于100m。 批注 C1: 错车道应设在有利地点,并使驾驶员能看到相邻两错车道间驶来的车辆。设置错车道路段的路基宽度不小于6.5m,有效长度不小于20m。为了便于错车车辆的驶入,在错车道的两端应设不小于10m的过渡段。有效长度至少能容纳一辆全挂车的长度。 (七)路线设计最大纵坡不得大于9%,合成纵坡不得大于11%。海拔2000m以上或积雪冰冻地区最大纵坡不得大于8%。在

5、山岭地形,工程特别困难地段,最大纵坡可增大至1011%。利用机耕道改建乡通村公路,其最大纵坡不大于13%,穿越村镇的路线纵坡不大于5%,长路堑及横向排水不畅路段应设不小于0.3%的纵坡。 (八)任何相连3km中连续平均纵坡不宜大于5.5%,当连续纵坡大于5%时应在不大于表2规定长度处设置缓和坡段,缓和坡段长不得小于60m,纵坡不得大于4%。 公路纵坡长度限制 表2 纵坡坡度(%) 5-6 6-7 7-8 8-9 9-10 10-11 坡长限制(m) 800 500 300 200 150 100 (九)竖曲线半径不得小于200m,特殊地段不得小于100m,竖曲线最小长度为20m。 (十)视距:

6、路线在平曲线和竖曲线上停车视距应不少于15m,会车视距不少于30m,单车道路段应采用会车视距。 三、路基 (一)路基应根据当地地物、地质水文和材料情况,结合施工方法和设计要求,既要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又要经济合理。 (二)路基宽度:路基宽度一般采用4.5m,工程艰巨地段可减为3.5m;路肩宽度一般采用0.5m,特殊路段采用0.25m;路肩宜以粒料稳定。 (三)路基高度的设计,应使路肩边缘高出路基两侧地面积水高度,同时考虑地下水、毛细水和冰冻作用,不能影响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 (四)路基应根据沿线的降水与地质水文等具体情况,设置必要的地面排水、地下排水、路基边沟、边坡排水等设施,并与沿线桥涵配

7、合,与农田灌溉相结合,形成良好的排水系统。 (五)排水设施包括边沟、截水沟、排水沟、涵洞等。边沟的深度和宽度不得小于0.4m,石方路段边沟深度和底宽不应少于0.3m,截水沟和排水沟的深度和宽度不得小于0.5m。 (六)路基应当采取挡墙、护坡等有效的防护措施,防治路基病害,保证路基稳定。路基边坡应根据土石种类和挖填高度确定,一般可以按照表3采用。 (七)路基填料要求:填方路基宜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作为填料。路槽底面之下80cm深度的路基应优先选用跞土、砂类土作为填料。土质较差的土填于路堤底部。用不同填料时,应分层填筑,每一水平层应为同一填料。 路堑边坡坡度 表3-1 土石种类 边坡最大高度(m)

8、 路堑边坡坡度 一般土 20 1:0.51:1.5 碎(砾)石土 20 1:0.51:1 风化岩层 20 1:0.51:1 一般岩层 1:0.11:0.5 坚石 1:0.1直立 路堤边坡 表3-2 填料种类 边坡高度(m) 边坡坡度 全部高度 上部高度 下部高度 全部坡度 上部坡度 下部坡度 粉质土砂类土 20 8 12 1:1.5 1:1.75 砂、砾 12 1:1.5 漂(块)石土 20 12 8 1:1.5 1:1.75 不易风化的石头 20 8 12 1:1.3 1:1.5 (八)路基施工应采用压实机具,采取分层填筑,分层压实,填方在80cm深度范围内,零填及挖方在30cm深度范围内,

9、其压实度必须达到93%,填方在80cm深度范围以上,其路基压实度必须达到90%以上。要特别注意对桥台背、涵台背、挡墙背的填土的材料选择及重点夯实。 (九)应规划设计取土坑,禁止任意从路基两侧取土修筑路基或弃土破坏路线景观,浪费土地资源的行为。工程竣工后的取土坑和废土堆应予以修整,消除安全隐患,采取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和淤塞河道。 四、路面 (一)路面结构应有基层和面层,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足够的强度,其表面应满足平整、抗滑和排水的要求。 (二)路面宽度:路面宽度一般为3.5m,特殊路段可减为3.0m。错车道处路面宽度为5.5m。 (三)铺筑中级路面,必须设置基层,高级路面必须设置基层和底基层,铺筑

10、高级、次高级路面前应对原有路面进行强度检验。 (四)基层一般厚度不得小于10cm,底基层一般厚度不得小于15cm。高级和次高级路面提倡设置水泥稳定碎(砂、砾)石基层或者二灰稳定砂砾(碎石)基层等半刚性结构。当路床为石质基础时可适当减基层和底基层厚度。 (五)泥结或级配碎、砾石路面面层应坚实耐磨、平整,厚度不得小于8cm,沥青表处路面面层厚度最小为1.5cm;水泥混凝土路面面层厚度一般不低于18cm;混凝土面板设计抗折强度不小于4Mpa,有重型车辆通行要求的,应参照有关公路路面设计规范进行专门设计。 (六)根据路面类型和当地自然条件设置路拱横坡。泥结或级配碎、砾石路面一般采用2%的横坡,双车道宜

11、采用3%,沥青和水泥混凝土路面可采用12%的横坡。路肩横坡应比路面横坡大12%。 (七)在路基完工后,一般采用泥结或级配碎砾石路面作为过渡路面,通过行车辗压和12个雨季,使路基沉降稳定后方可铺筑沥青和水泥混凝土路面。 五、桥梁、涵洞 (一)桥涵设计应坚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便于施工和养护的原则,充分考虑当地石料的来源、材料供应、地质条件和施工能力等因素,选择设计简单、易于施工、安全可靠、耐久性好、养护维修方便的结构型式。利用人行桥应对其进行工程技术鉴定。 (二)桥梁的设计和建设应符合公路砖石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J02285)、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划(JTJ02385)、公

12、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J02485)、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085)等标准。 (三)桥位选择:特大桥、大桥的桥位原则上是路线服从桥位,中小桥及涵洞服从路线的需要。桥上纵坡不应大于4%,桥头引道10m范围内的纵坡与桥面纵坡一致,大、中桥头的路线纵坡不得超过5%。村镇交通繁忙路段,桥上及桥头引道纵坡均不得大于3%。 (四)桥梁应与路基同宽且桥面净宽不低于4.5m,居民区和学校附近的大、中桥应加设不小于0.75m的人行道。 (五)桥梁、涵洞计算荷载和验算荷载一般可采用不低于汽车15级和挂车80的标准,有特殊要求的除外。 (六)永久性桥梁设计洪水频率应符合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00

13、197)中的特大桥为1/100,大、中桥为1/50,小桥为1/25的要求。 (七)桥头引道转弯半径应不小于15m。 (八)对季节性小河、暂时不能修建永久性桥梁的,可先修成漫水桥或过水路面。在漫水桥两测,每隔36m埋设高出路面0.6m的标桩,涂上20cm宽的红白相间的油漆,顶端20cm为红色,并在高出路面0.3m处标示警戒线。 (九)小桥涵的设计建设应采用标准跨径,其跨径为:0.75m、1.0m、1.25m、1.5m、2.0m、2.5m、3.0m、4.0m、5.0m、6.0m、8.0m、10m、13m、16m等。涵洞的单孔跨径应大于0.75m,采用圆管涵,其直径一般不小于0.75m,引水灌溉涵管

14、可不小于0.5m。 (十)在居民区和学校附近的大中桥已加设人行道的,其桥头两端引道各30m范围内的路基宽度应逐步过渡到桥梁总宽,并应设置明显的安全防护设施和警告标志。 六、沿线设施与绿化 (一)乡通村公路应按其使用功能、作用,设置指路牌和必要的适用的安全设施,防护设施、警告标志等。 (二)乡通村公路边沟的两旁和边坡上应种植花草、乔木、灌木、以稳固路基,美化道路,保护环境。 (三)土路肩宜采用植草防护,防止雨水侵蚀路基。 七、其它 (一)需设隧道的乡通村公路,其隧道设计应按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00197)的要求采用适宜的相关技术指标。 (二)路线交叉:乡通村公路与其他各级公路交叉时,一般采用

15、平面交叉,交叉位置应选择在纵坡平缓、视距良好的地方。乡通村公路应设置一段水平路段并加铺与交叉公路相同的路面。平面交叉路线应为直线,并尽量正交。当必须斜交时,交叉角应大于45度。 (三)本指南未列入的其它工程设施标准,需要设置时,可按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00197)中四级公路的相关技术指标论证采用。 (四)本指南由四川省交通厅公路局负责解释。 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公路局(通知) 交路农建函2011251 号 关于进一步规范农村公路 建设标准和审批程序的通知 各市(州)交通运输局(委): 目前,各地正陆续启动“十二五”期农村公路建设工作,为进一步规范我省“十二五”农村公路建设标准和审批程序,现将有

16、关管理事项通知如下: 一、 建设内容及标准 (一)建设内容 “十二五”农村公路建设内容必须服务于道路的使用功能,建设重点为提高路面铺装率,消除农村公路病(危)桥(涵),完善防护、排水、安保、指路标志设施,增强道路的通行保障能力。 (二)建设标准 各地应根据各地区公路网的规划以及经济发展状况,按照公路的使用功能和远景交通量综合确定农村公路采用的技术等级。 农村公路应按照等级路标准建设。县道应不低于三级公路技术标准;乡道、村道应不低于四级公路技术标准。 乡道采用双车道,路基宽度不小于6.5米,路面宽度不小于5.5米,路肩宽度不小于0.5米;村道路基宽度不小于5.5米,路面宽度不小于4.5米,硬(土

17、)路肩宽度不小于0.5米。 三州及盆周山区部分工程量大、地形地质复杂及交通流量小的路段,经技术经济论证,并报市(州)交通局(委)现场复核批准后,乡道和村道可按单车道设计,但弯道半径不得小于 15米,纵坡坡度不得高于12%,路基宽度不小于4.5米,路面宽度不小于3.5米,且两边设置不小于0.5米的硬路肩,错车道数量不少于每公里3处。 农村公路应科学合理确定路面结构形式。县、乡道公路必须采用水泥砼或沥青砼路面,路面结构必须包括面层、基层(水稳层)。其中,水泥砼面层厚度不小于20cm,沥青砼面层厚度不小于7cm,基层厚度不小于20cm。村道通畅公路路面结构宜采用水泥砼路面或沥青砼路面结构,原则上不使

18、用沥青表处(灌入式)路面,应包括面层、基层(水稳层)。其中,水泥砼面层厚度不小于18cm,沥青砼面层厚度不小于5cm,基层厚度不小于15cm,新填方路基必须设置垫层和基层,厚度均不小于15cm。 二、 审批程序 (一) 设计审批 二级及以上农村公路、中型以上桥梁、特殊结构桥梁和隧道工程项目原则上分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两阶段进行,其它农村公路项目可采用一阶段施工图设计;农村公路路面改造项目可采用一阶段施工图设计。 单个项目30公里以上县乡道、二级及以上农村公路、大桥、特大桥、特殊结构桥梁、隧道工程项目和总投资超过500万元的路网结构改造项目设计由省交通运输厅公路局审批;其它农村公路和桥梁项目设计由各市(州)、 扩权县交通运输局审批,其中村道及小桥涵设计由县级交通运输局审批。 (二) 施工许可及质量监督 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应办理施工许可和质量监督手续。由省、市(州)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审批施工图设计的项目,其施工许可由市(州)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办理。其它项目施工许可由县级交通主管部门办理。质量监督由市(州)交通运输部门质量监督管理机构负责办理。县(市、区)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有质量管理机构的,可办理三级(含三级)以下农村公路,中型(含中型)以下桥梁的质量监督手续。通村公路建设项目的质量监督可实行打捆办理。 请各地务必遵照以上要求严格执行。 2011 年 11 月 8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简明教程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